CN218640639U - 两栖多功能卡车 - Google Patents

两栖多功能卡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40639U
CN218640639U CN202222574047.1U CN202222574047U CN218640639U CN 218640639 U CN218640639 U CN 218640639U CN 202222574047 U CN202222574047 U CN 202222574047U CN 218640639 U CN218640639 U CN 2186406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il fin
propeller
driving
shaft
hydraulic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7404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燕
姜廷剑
李英华
杨璐璇
刘星光
马加炳
庞同轩
赵程宇
郭士勇
孙延欣
穆文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tai Nansh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Yantai Nansh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tai Nansh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Yantai Nansh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2257404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406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406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406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70/00Maritime or waterways transport
    • Y02T70/10Measures concerning design or construction of watercraft hulls

Landscapes

  • Vehicle Cleaning, Maintenance, Repair, Refitting, And Outriggers (AREA)

Abstract

两栖多功能卡车,属于救援卡车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车体(1)的底部和侧部均封闭设置,驱动装置上设置有驱动轮,发动机(13)与驱动装置连接,推进器(20)和尾鳍(21)均安装在车体(1)的尾部,且推进器(20)连接有带动其升降的推进器升降装置,尾鳍(21)连接有带动其升降的尾鳍升降装置,车体(1)的底部内凹,形成用于容纳推进器(20)和尾鳍(21)的容纳腔。本两栖多功能卡车能够使推进器和尾鳍进入到容纳腔内,以在陆地上行进时能够避免受到推进器或尾鳍的妨碍,而且避免推进器和尾鳍在陆地上行进时受到损坏,尾鳍方便在水中行进时的转向,使本两栖多功能卡车在水中行进时方向控制方便。

Description

两栖多功能卡车
技术领域
两栖多功能卡车,属于救援卡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两栖救援车在救援车领域仍是一大空白,溺水人员因救援工具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救助,造成相当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因此,快速救援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救援车船都无法在水陆两栖间自由切换,无法达到急需的救援效果;直升机救援费用太高,受天气影响较大。
申请号为201710300279.9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多轮式水陆两栖特种车,其通过在车体总成上设置浮筒总成,并在车体总成后侧设置导管空气螺旋桨,实现了两栖的功能,但是其导管空气螺旋桨外漏于车体总成的中部后侧,而且浮筒总成能够折叠至车体总成的顶部,因此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如下技术问题:1)由于浮筒总成和导管空气螺旋桨总成均位于车体总成外部,其增加了车体总成的高度和长度,对车体总成在陆地上的通过性造成了影响,而且浮筒总成增加了车体总成的行进阻力;2)由于浮筒总成和导管空气螺旋桨总成均外漏,在陆地行进时很容易造成浮筒总成或导管空气螺旋桨总成的损坏;3)其并未公开在水中行驶时如何控制车体总成的方向。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不需要浮筒即可漂浮在水面上,推进器和尾鳍能够进入或伸出容纳腔,能够避免推进器和尾鳍对车体行进造成妨碍的两栖多功能卡车。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两栖多功能卡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以及安装在车体上的发动机、驱动装置、推进器和尾鳍,车体的底部和侧部均封闭设置,驱动装置上设置有驱动轮,发动机与驱动装置连接,推进器和尾鳍均安装在车体的尾部,且推进器连接有带动其升降的推进器升降装置,尾鳍连接有带动其升降的尾鳍升降装置,车体的底部内凹,形成用于容纳推进器和尾鳍的容纳腔。
优选的,所述的推进器有设置在尾鳍两侧的两个,两个推进器对称设置在车体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的推进器升降装置包括推进器升降液压缸,推进器升降液压缸安装在车体上,推进器升降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推进器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尾鳍升降装置包括尾鳍升降液压缸,尾鳍升降液压缸安装在车体上,尾鳍升降液压缸的活塞杆与尾鳍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尾鳍包括尾鳍安装板、尾鳍主体以及尾鳍驱动液压缸,尾鳍安装板与尾鳍升降装置相连,尾鳍安装板中部设置有内凹的安装部,尾鳍主体可转动的设置在安装部内,尾鳍驱动液压缸的活塞杆与尾鳍主体连接,并推动其绕竖向的转轴转动。
优选的,所述的驱动装置包括驱动轴以及传动轴,驱动轴和传动轴均可转动的安装在车体的底部,驱动轴沿车体的行进方向设置,发动机与驱动轴连接并带动其转动,驱动轴的两侧均设置有传动轴,传动轴的一端与驱动轴连接,另一端与驱动轮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驱动装置还包括驱动轮升降装置,传动轴与驱动轴之间通过万向联轴器连接,各传动轴均连接有驱动轮升降装置。
优选的,所述的驱动轮升降装置包括托板以及提升液压缸,各传动轴均可转动的安装在对应侧的托板上,提升液压缸的活塞杆与对应的托板相连。
优选的,还包括云梯以及救援篮,云梯安装在车体的顶部,救援篮安装在云梯上。
优选的,所述的云梯可转动的安装在车体上,云梯连接有带动其绕竖向的转轴转动的液压马达。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本两栖多功能卡车的车体的底部和侧部均封闭设置,使车体形成一封闭的船体,不需要借助浮筒即可直接漂浮在水面上,消除了在车体上行进时浮筒的影响,发动机与驱动装置相连,并通过驱动装置带动驱动轮转动,使车体能够在陆地上行进,推进器升降装置能够带动推进器升降,尾鳍升降装置带动尾鳍升降,能够使推进器和尾鳍进入到容纳腔内,以在陆地上行进时能够避免受到推进器或尾鳍的妨碍,而且避免推进器和尾鳍在陆地上行进时受到损坏,尾鳍方便在水中行进时的转向,使本两栖多功能卡车在水中行进时方向控制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两栖多功能卡车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前驱动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后驱动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后驱动装置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驱动轴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安装轴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传动轴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尾鳍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1、车体 2、前驱动装置 3、后驱动装置 4、回转支承 5、旋转架 6、摆动大臂7、大臂液压缸 8、爬梯 9、摆动小臂 10、小臂液压缸 11、液压伸缩臂 12、救援篮 13、发动机 14、前驱动轴 1401、驱动轴主体 1402、齿轮箱 1403、输出套 1404、驱动板 15、前传动轴 1501、传动轴主体 1502、对接部 1503、对接板 1504、对接槽 16、前托板 17、前提升液压缸 18、前安装轴 1801、安装部 1802、传动部 1803、随动板 19、后驱动架 20、推进器21、尾鳍 2101、尾鳍安装板 2102、尾鳍主体 22、后驱动轮 23、后传动轴 24、后托板 25、后提升液压缸 26、后安装轴 27、推进器升降液压缸 28、尾鳍升降液压缸 29、前驱动架 30、前驱动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然而熟悉本领域的人们应当了解,在这里结合附图给出的详细说明是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必然超出了有限的这些实施例,而对于一些等同替换方案或常见手段,本文不再做详细叙述,但仍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图1~10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1~10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两栖多功能卡车,包括车体1以及安装在车体1上的发动机13、驱动装置、推进器20和尾鳍21,车体1的底部和侧部均封闭设置,驱动装置上设置有驱动轮,发动机13与驱动装置连接,推进器20和尾鳍21均安装在车体1的尾部,且推进器20连接有带动其升降的推进器升降装置,尾鳍21连接有带动其升降的尾鳍升降装置,车体1的底部内凹,形成用于容纳推进器20和尾鳍21的容纳腔。本两栖多功能卡车的车体1的底部和侧部均封闭设置,使车体1形成一封闭的船体,不需要借助浮筒即可直接漂浮在水面上,消除了在车体1上行进时浮筒的影响,发动机13与驱动装置相连,并通过驱动装置带动驱动轮转动,使车体1能够在陆地上行进,推进器升降装置能够带动推进器20升降,尾鳍升降装置带动尾鳍21升降,能够使推进器20和尾鳍21进入到容纳腔内,以在陆地上行进时能够避免受到推进器20或尾鳍21的妨碍,而且避免推进器20和尾鳍21在陆地上行进时受到损坏,尾鳍21方便在水中行进时的转向,使本两栖多功能卡车在水中行进时方向控制方便。
具体的:如图1所示:本两栖多功能卡车还包括云梯以及救援篮12,云梯安装在车体1的顶部,救援篮12安装在云梯上,以方便实施救援。
车体1的底部和侧部均封闭设置,形成船体状,车体1的前部设置有驾驶室。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车体1前部的前驱动装置2以及设置在车体1尾部的后驱动装置3,前驱动装置2的两侧均安装有前驱动轮30,后驱动装置的两侧均安装有后驱动轮22,发动机13安装在车体1上,发动机同时与前驱动装置2和后驱动装置3连接,并通过前驱动轮30和后驱动轮22使车体1在陆地上行进。
云梯通过回转支承4可转动的安装在车体1的顶部,云梯连接有液压马达,液压马达安装在车体1上,液压马达带动云梯绕竖向的转轴转动,以增加云梯的灵活性。
云梯包括旋转架5、摆动大臂6、摆动小臂9以及液压伸缩臂11,旋转架5通过回转支承4可转动的安装在车体1上,液压马达与旋转架5连接,并带动旋转架5绕竖向的转轴转动,摆动大臂6设置在摆动小臂9与旋转架5之间,摆动大臂6的一端与旋转架5可转动的连接且转轴水平,另一端与摆动小臂9的一端可转动的连接且转轴水平,液压伸缩臂11安装在摆动小臂9的另一端,救援篮12安装在液压伸缩臂11上。
摆动大臂6与旋转架5之间设置有大臂液压缸7,大臂液压缸7可转动的与旋转架5连接,大臂液压缸7的活塞杆与摆动大臂6连接,并推动摆动大臂6摆动。大臂液压缸7有对称设置在摆动大臂6两侧的两个。
摆动小臂9与摆动大臂6之间设置有小臂液压缸10,小臂液压缸10可转动的安装在摆动小臂9上,小臂液压缸10的活塞杆与摆动大臂6连接,进而使摆动小臂9相对于摆动大臂6摆动。小臂液压缸10也有对称设置在摆动小臂9两侧的两个。
摆动小臂9远离救援篮12的一端的侧部安装有爬梯8,摆动小臂9的两侧均设置有防护栏,以方便人员上下救援篮12。
救援篮12与液压伸缩臂11之间可以设置液压缸,以保证救援篮12始终维持水平状态,救援篮12与伸缩臂11之间还可以设置四连杆机构,且救援篮12为四连杆机构的连架杆,以保证救援篮12维持水平。液压伸缩臂11可以直接替换为液压缸。
如图2~3所示:前驱动装置2包括前驱动架29、前驱动轴14以及前传动轴15,前驱动架29安装在车体1的底部,且前驱动架29位于车体1的前部,前驱动轴14水平安装在前驱动架29的底部,且前驱动轴14沿车体1的行进方向设置,发动机13安装在前驱动架29的上侧,发动机13的输出轴与前驱动轴14连接,并带动前驱动轴14转动,前传动轴15可转动的安装在前驱动架29上,前传动轴15的一端与前驱动轴14连接并保持同步转动,另一端安装有前驱动轮30,在本实施例中,前驱动架29的两侧均设置有两个前驱动轮30,两侧的前驱动轮30对称设置在前驱动架29的两侧,前传动轴15与驱动轴30一一对应。
前驱动装置2还包括前驱动轮升降装置,各前传动轴15均连接有前驱动轮升降装置,各前驱动轮30上侧的前驱动架29上均设置有开口,车体1的底部设置有与各前驱动轮30正对的内凹部,当在水面行驶时,前驱动轮升降装置通过前传动轴15带动前驱动轮30上升,以避免对车体1在水中的行进造成妨碍。
各前驱动轮升降装置包括前提升液压缸17以及前托板16,各前传动轴15的中部均与前托板16可转动的连接,且前传动轴15可沿前托板16轴向滑动,前托板16上设置有容纳前传动轴15的凹槽,凹槽对应的圆心角大于180°,以使前传动轴15随前托板16同步升降,且前托板16还能够通过前传动轴15使前驱动轮30支撑在地面上,以实现对车体1的承托。前托板16可以替换为前轴套,前轴套可转动的套设在前传动轴15外,并与前传动轴15可相对滑动。前提升液压缸17可转动的安装在前驱动架29上,前提升液压缸17为沿靠近对应的前驱动轮30的方向逐渐向下的倾斜状,前提升液压缸17的活塞杆与前托板16的中部可转动连接,并通过前托板16带动前传动轴15的外端向下或向上摆动。
各前传动轴15的外端均安装有前安装轴18,前安装轴18的一端与前传动轴15连接,并随前传动轴15同步转动,前驱动轮30安装在前安装轴18上,并随前安装轴18同步转动。各前传动轴15随前驱动轴14同步转动,并通过前安装轴18带动前驱动轮30转动,使车体1在地面上行进。
如图4~5所示:后驱动装置3包括后驱动架19、后驱动轴以及后传动轴23,后驱动架19安装在车体1的底部,且后驱动架19位于车体1的尾部,后驱动轴水平安装在后驱动架19的底部,且后驱动轴沿车体1的行进方向设置,后驱动轴与前驱动轴14之间同步轴相连,并保持同步转动,后传动轴23可转动的安装在后驱动架19上,后传动轴23的一端与后驱动轴连接并保持同步转动,另一端安装有后驱动轮22,在本实施例中,后驱动架19的两侧均设置有两个后驱动轮22,两侧的后驱动轮22对称设置在后驱动架19的两侧,后传动轴23与后驱动轮22一一对应。
后驱动装置3还包括后驱动轮升降装置,各后传动轴23均连接有后驱动轮升降装置,各后驱动轮22上侧的后驱动架19上均设置有开口,车体1的底部设置有与各后驱动轮22正对的内凹部,当在水面行驶时,后驱动轮升降装置通过后传动轴23带动后驱动轮22上升,以避免对车体1在水中的行进造成妨碍。
各后驱动轮升降装置包括后提升液压缸25以及后托板24,各后传动轴23的中部均与后托板24可转动的连接,且后传动轴23可沿后托板24轴向滑动,后托板24上设置有容纳后传动轴23的凹槽,凹槽对应的圆心角大于180°,以使后传动轴23随后托板24同步升降,且后托板24还能够通过后传动轴23使后驱动轮22支撑在地面上,以实现对车体1的承托。后托板24可以替换为后轴套,后轴套可转动的套设在后传动轴23外,并与后传动轴23可相对滑动。后提升液压缸25可转动的安装在后驱动架19上,后提升液压缸25为沿靠近对应的后驱动轮22的方向逐渐向下的倾斜状,后提升液压缸25的活塞杆与后托板24的中部可转动连接,并通过后托板24带动后传动轴23的外端向下或向上摆动。
各后传动轴23的外端均安装有后安装轴26,后安装轴26的一端与后传动轴23连接,并随后传动轴23同步转动,后驱动轮22安装在后安装轴26上,并随后安装轴26同步转动。各后传动轴23随后驱动轴同步转动,并通过后安装轴26带动后驱动轮22转动,使车体1在地面上行进。
推进器20和尾鳍21均设置在后驱动架19的尾部,推进器20有设置在尾鳍21两侧的两个,两个推进器20对称设置后驱动架19两侧,后驱动架19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容纳推进器20和尾鳍21的容纳腔。
如图6所示:推进器升降装置包括推进器升降液压缸27,各推进器20均连接有推进器升降液压缸27,推进器升降液压缸27竖向安装在后驱动架19上,推进器升降液压缸27的活塞杆与对应侧的推进器20连接,并带动其升降,以使推进器20进入到容纳腔内,以避免在陆地上行进时对车体1的行进造成妨碍,在水面行驶时能够使推进器20向下移动,并进入水面以下,并推动车体1在水面行进。
尾鳍升降装置包括尾鳍升降液压缸28,尾鳍升降液压缸28竖向安装在后驱动架19上,尾鳍升降液压缸28的活塞杆与尾鳍21相连,并带动尾鳍21升降。尾鳍升降液压缸28既能够带动尾鳍21上升至容纳腔内,又能够带动尾鳍21伸入到液面以下,以方便车体1在水面行进时的转向。
如图7所示:前驱动轴14和后驱动轴的结构相同,在本实施例中,以前驱动轴14的结构为例,来对前驱动轴14和后驱动轴的结构进行阐述。
前驱动轴14包括驱动轴主体1401、齿轮箱1402以及输出套1403,驱动轴主体1401水平设置,驱动轴主体1401的两端均安装有齿轮箱1402,齿轮箱1402安装在前驱动架29的底部,以实现了驱动轴主体1401的安装,各齿轮箱1402的两侧均设置有齿轮箱输出轴,各齿轮箱输出轴上均安装有输出套1403,输出套1403与齿轮箱输出轴同步转动。前驱动轴14与后驱动轴之间的同步轴分别与对应侧的齿轮箱1402连接,前驱动轴14和后驱动轴之间还可以不设置同步轴。
输出套1403的外端设置有中部内凹的半球形的输出对接腔,输出对接腔内设置有驱动板1404。
如图8所示:前安装轴18的结构与后安装轴26的结构相同,在本实施例中,以前安装轴18的结构为例,来对前安装轴18和后安装轴26的结构进行阐述。
前安装轴18为一端直径大于另一端直径的阶梯状,并在前安装轴18的小端形成用于安装前驱动轮30的安装部1801,在前安装轴18的大端形成传动部1802,传动部1802的端部设置有内凹的半球形的输入对接腔,输入对接腔内设置有随动板1803。
如图9所示:前传动轴15的结构和后传动轴23的结构相同,在本实施例中,以前传动轴15的结构为例,来对前传动轴15和后传动轴23的结构进行阐述。
前传动轴15包括传动轴主体1501以及对接部1502,传动轴主体1501的两端均设置有球形的对接部1502,各对接部1502的外侧均设置有盲孔,盲孔内安装有对接板1503,对接板1503并排且间隔设置有两块,并在两块对接板1503之间形成对接槽1504。
前传动轴15与前驱动轴14和前安装轴18对接时,前传动轴15的一端伸入到对应的输出套1403的输出对接腔内,并与输出对接腔1403可转动的连接,驱动板1404伸入到对应的对接槽1504内,并与对接槽1504之间通过销轴连接,以形成万向联轴器,使前传动轴15随输出套1403同步转动。在前传动轴15上连接有编码器,以对前传动轴15的转动的角度进行检测,当转动至对接槽1504竖直时,才允许前传动轴15向上摆动,前驱动轴14与前传动轴15之间既能够保持同步转动,又能够使前传动轴15相对于前驱动轴14相对摆动。
前传动轴15另一端伸入到对应到传动部1802的输入对接腔内,并与输入对接腔1502固定连接,随动板1803伸入到对应侧的对接槽1504内,随动板1803与对接槽1504之间通过销轴连接,使前安装轴18随前传动轴15保持同步转动。
前传动轴15与前安装轴18之间还可以可转动的连接,此时在前传动轴15与对应的前安装轴18之间设置随动液压缸(图中未画出),随动液压缸可转动的安装在对应的前传动轴15上,随动液压缸的活塞杆与对应的前安装轴18连接,前安装轴18为液压伸缩轴,由于前传动轴15上的编码器的存在,能够保证前传动轴15两端的对接槽1504竖向设置时,前传动轴15与前安装轴18同步向上摆动,同时前安装轴18伸出,以使前驱动轮30直线上升。
如图10所示:尾鳍21包括尾鳍安装板2101、尾鳍主体2102以及尾鳍驱动液压缸,尾鳍安装板2101与尾鳍升降液压缸28的活塞杆连接,并随其同步升降,尾鳍安装板2101的中部设置有内凹的安装部,尾鳍主体2102可转动的安装在安装部内,尾鳍主体2102的转轴竖向设置,尾鳍驱动液压缸可转动的安装在尾鳍安装板2101上,尾鳍驱动液压缸的活塞杆与尾鳍主体2102连接,并推动尾鳍主体2102转动,以实现在水面行进时方向的调整。
本两栖多功能卡车的工作过程如下:在陆地行驶时,推进器升降液压缸27和带动推进器20上升至容纳腔内,尾鳍升降液压缸28带动尾鳍上升至容纳腔内。前提升液压缸17和后提升液压缸18伸出,并分别使前传动轴15和后传动轴26的外端均向下摆动,使前驱动轮30和后驱动轮22支撑在地面上,以实现对车体1的支撑,发动机13带动前驱动轴14转动,并通过前传动轴15带动前驱动轮30转动;后驱动轴随前驱动轴14同步转动,后驱动轴通过后传动轴23带动后驱动轮22转动,后驱动轴也可以与前驱动轴14分离,即后驱动轮22不提供动力。
位于前驱动架29前侧的两前驱动轮30可以连接转向系统,转向系统采用与现有的汽车的转向系统即可,转向系统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当在水面行进时,车体1直接漂浮在水面上,前提升液压缸17和后提升液压缸25均收缩,并分别带动前传动轴15和后传动轴26的外端向上摆动,使前驱动轮30和后驱动轮22向上运动,以与水面分离。推进器升降液压缸27带动推进器20向下运动至水面以下,尾鳍升降液压缸28带动尾鳍21向下运动至水面以下,通过推进器20使车体1在水面行进,同时通过该尾鳍21调整车体1在水面的行进方向。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两栖多功能卡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1)以及安装在车体(1)上的发动机(13)、驱动装置、推进器(20)和尾鳍(21),车体(1)的底部和侧部均封闭设置,使车体(1)形成一封闭的船体,驱动装置上设置有驱动轮,发动机(13)与驱动装置连接,推进器(20)和尾鳍(21)均安装在车体(1)的尾部,且推进器(20)连接有带动其升降的推进器升降装置,尾鳍(21)连接有带动其升降的尾鳍升降装置,车体(1)的底部内凹,形成用于容纳推进器(20)和尾鳍(21)的容纳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栖多功能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进器(20)有设置在尾鳍(21)两侧的两个,两个推进器(20)对称设置在车体(1)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栖多功能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进器升降装置包括推进器升降液压缸(27),推进器升降液压缸(27)安装在车体(1)上,推进器升降液压缸(27)的活塞杆与推进器(20)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栖多功能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尾鳍升降装置包括尾鳍升降液压缸(28),尾鳍升降液压缸(28)安装在车体(1)上,尾鳍升降液压缸(28)的活塞杆与尾鳍(21)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两栖多功能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尾鳍(21)包括尾鳍安装板(2101)、尾鳍主体(2102)以及尾鳍驱动液压缸,尾鳍安装板(2101)与尾鳍升降装置相连,尾鳍安装板(2101)中部设置有内凹的安装部,尾鳍主体(2102)可转动的设置在安装部内,尾鳍驱动液压缸的活塞杆与尾鳍主体(2102)连接,并推动其绕竖向的转轴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栖多功能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装置包括驱动轴以及传动轴,驱动轴和传动轴均可转动的安装在车体(1)的底部,驱动轴沿车体(1)的行进方向设置,发动机(13)与驱动轴连接并带动其转动,驱动轴的两侧均设置有传动轴,传动轴的一端与驱动轴连接,另一端与驱动轮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两栖多功能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装置还包括驱动轮升降装置,传动轴与驱动轴之间通过万向联轴器连接,各传动轴均连接有驱动轮升降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两栖多功能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轮升降装置包括托板以及提升液压缸,各传动轴均可转动的安装在对应侧的托板上,提升液压缸的活塞杆与对应的托板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栖多功能卡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云梯以及救援篮(12),云梯安装在车体(1)的顶部,救援篮(12)安装在云梯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两栖多功能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云梯可转动的安装在车体(1)上,云梯连接有带动其绕竖向的转轴转动的液压马达。
CN202222574047.1U 2022-09-28 2022-09-28 两栖多功能卡车 Active CN2186406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74047.1U CN218640639U (zh) 2022-09-28 2022-09-28 两栖多功能卡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74047.1U CN218640639U (zh) 2022-09-28 2022-09-28 两栖多功能卡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40639U true CN218640639U (zh) 2023-03-17

Family

ID=854930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74047.1U Active CN218640639U (zh) 2022-09-28 2022-09-28 两栖多功能卡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406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567836U (zh) 两栖轮履复合式机器人移动平台
CN112498681A (zh) 一种水陆空三栖机器人
JP2004515396A (ja) 水陸両用双胴船
CN112277550A (zh) 一种两栖船
CN113247215A (zh) 一种船挂式auv回收对接平台
CN112549883A (zh) 四轮驱动机构和管道箱涵检测机器人
CN218640639U (zh) 两栖多功能卡车
CN204322956U (zh) 一种水陆两用全地形折合式龙门悬架车
US1490964A (en) Combination land and water vehicle
CN107253429B (zh) 一种防汛两栖运输艇
CN113636073B (zh) 陆海空三栖飞机
CN205131427U (zh) 一种全地形车轮胎升降装置
CN115538435A (zh) 一种升降式水陆两用打桩船
CN114537064A (zh) 一种用于城市内涝的救援装置
CN112874253A (zh) 机动载运装备及其液压式履带提升机构
CN106985624B (zh) 一种两栖海滩车
CN109110111B (zh) 一种水陆两用无人机结构
RU2668935C1 (ru) Способ перемещения самоходн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обеспечивающий ему высокую проходимость, повышенную устойчивость на воде,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CN113199915A (zh) 陆空两栖无人机及其飞行控制方法
CN111824365B (zh) 一种地效翼船登陆轮装置
CN220565041U (zh) 机械化应急水陆两用桥的承载架设结构
CN112590969A (zh) 螺旋滚筒组件和管道箱涵检测机器人
CN215513125U (zh) 一种水陆空多功能飞行车
CN105569387A (zh) 太阳能伸缩车库
CN1207347A (zh) 兼备跑车、越野车及船橇功能的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