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51817U - 车辆用灯具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灯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551817U CN220551817U CN202321768671.3U CN202321768671U CN220551817U CN 220551817 U CN220551817 U CN 220551817U CN 202321768671 U CN202321768671 U CN 202321768671U CN 220551817 U CN220551817 U CN 2205518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end surface
- region
- light guide
- l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827 uniform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25 Acry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78 Acryl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用灯具。作为板状导光体(30),形成为其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即比形成有多个反射元件(30s)的一般区域(30A)靠第一端面(30c)侧的区域)具有在一般区域(30A)和第一端面(30c)两者的中间位置弯折为钝角的直线状的剖面形状的构成。由此,板状导光体(30)与在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导光方向发生变化的构成无关地,对在导光中途产生意料之外的聚光现象防患于未然。而且,从第一端面(30c)射入板状导光体(30)而被导光至一般区域(230A)的来自第一光源(52)的射出光在通过形成于其第一板面(30a)上的多个反射元件(30s)而全反射并从第二板面(30b)朝向灯具前方射出,由此使一般区域(30A)看上去在多个部位大致均匀地发光。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的实用新型涉及具备板状导光体的车辆用灯具。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具备板状导光体的车辆用灯具,公知有如下车辆用灯具:其构成为在使来自相对于板状导光体而从其第一端面射入的来自光源的射出光在通过形成于板状导光体的第一板面上的多个反射元件而全反射后,从板状导光体的第二板面朝向灯具前方射出。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这样的车辆用灯具中的板状导光体的构成,记载有如下构成:其具备形成有多个反射元件的一般区域、以及形成为在比该一般区域靠第一端面侧使导光方向变化的第一端面附近区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7398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就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板状导光体而言,由于即使在第一端面附近区域导光方向发生变化也不会产生漏光,因此形成第一端面附近区域具有大致圆弧状的剖面形状的构成。
然而,当如这样第一端面附近区域具有大致圆弧状的剖面形状时,则射入该第一端面附近区域的光进行全反射时的反射角度在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不同,因此会在导光中途产生意料之外的聚光现象。
而且,当产生这样的聚光现象时,在形成于一般区域的第一板面的多个反射元件上发生了全反射的光形成不均匀的光而从第二板面射出,因此一般区域以产生了条纹状的发光不均的状态而发光,由此灯具点亮时的设计性会降低。
本申请的实用新型是鉴于这样的事情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具备板状导光体的车辆用灯具中提高灯具点亮时的设计性的车辆用灯具。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申请的实用新型通过对板状导光体的构成进行研发,从而实现了上述目的达成。
即,本申请的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具备光源和板状导光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板状导光体构成为使从上述板状导光体的第一端面射入的来自上述光源的射出光在通过形成于上述板状导光体的第一板面上的多个反射元件而全反射后,从上述板状导光体的第二板面朝向灯具前方射出,
上述板状导光体具备形成有上述多个反射元件的一般区域、以及比上述一般区域靠上述第一端面侧的第一端面附近区域,
上述第一端面附近区域具有在上述一般区域和上述第一端面两者的中间位置弯折为钝角的直线状的剖面形状。
上述“光源”的种类无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采用发光二极管、白炽灯泡或者激光二极管等。
上述“板状导光体”只要具备形成有多个反射元件的一般区域和比其靠第一端面侧的第一端面附近区域的话,其外形形状等的具体的构成就无特别限定。
上述“第一端面附近区域”只要具有在一般区域和第一端面两者的中间位置弯折为钝角的直线状的剖面形状的话,其具体的弯折角度、其具体的形成范围就无特别限定。
实用新型效果
由于本申请的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构成为使相对于板状导光体而从其第一端面射入的来自光源的射出光在通过形成于板状导光体的第一板面上的多个反射元件而全反射后,从板状导光体的第二板面朝向灯具前方射出,因此能够在灯具点亮时使板状导光体看上去在多个部位发光。
在此基础上,由于板状导光体中的比形成有多个反射元件的一般区域靠第一端面侧的第一端面附近区域具有在一般区域和第一端面两者的中间位置弯折为钝角的直线状的剖面形状,因此能够获得以下那样的作用效果。
即,从板状导光体的第一端面射入到第一端面附近区域的来自光源的射出光在上述比中间位置靠第一端面侧的区域,在具有直线状的剖面形状的第一板面以及第二板面分别一边大致均等地进行全反射一边被导光,另外,该射出光在上述比中间位置靠一般区域侧的区域,虽然导光方向发生变化,但在具有直线状的剖面形状的第一板面以及第二板面也分别一边大致均等地全反射一边被导光至一般区域。
因而,板状导光体能够与构成为在其第一端面附近区域导光方向发生变化无关地,对在导光中途产生意料之外的聚光现象防患于未然。
而且,如这样地被导光至一般区域,形成为通过其第一板面的多个反射元件而全反射的光从其第二板面朝向灯具前方射出,由此能够使一般区域看上去在多个部位大致均匀发光。并且,由此能够提高灯具点亮时的设计性。
此外,射入到第一端面附近区域的来自光源的射出光在通过上述中间位置之时其导光方向发生变化,但由于第一端面附近区域设定为上述中间位置的弯折角度为钝角,因此能够对在其导光中途产生漏光防患于未然或者对其有效地抑制。
根据这样本申请的实用新型,能够在具备板状导光体的车辆用灯具中提高灯具点亮时的设计性。
在上述构成中,进一步地,作为第一端面附近区域的构成,只要其从中间位置至第一端面为止的长度设定为相对于第一端面附近区域的板厚而言四倍以上的值的构成的话,就能够在第一端面附近区域容易进行均等的全反射。
在上述构成中,进一步地,作为第一端面附近区域的构成,只要其从中间位置至一般区域为止的长度设定为相对于第一端面附近区域的板厚而言两倍以上的值的构成的话,就能够在第一端面附近区域容易进一步进行均等的全反射。
在上述构成中,进一步地,在作为板状导光体而将一般区域和第一端面附近区域构成为分体的基础上,只要使在第一端面附近区域位于与第一端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面、在一般区域位于第二端面侧的第三端面配置为彼此对置的状态的构成的话,就能够在维持了板状导光体的导光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其成形容易化。另外,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在使第一端面附近区域的形状完成标准化的基础上,还能够将该第一端面附近区域应用于一般区域的形状互不相同的多个板状导光体。
在上述构成中,进一步地,在使多个反射元件彼此隔开间隔地呈二维状配置的构成的基础上,只要设为各反射元件具有球面状的表面形状的构成的话,就能够容易使板状导光体的一般区域大致均匀地进行面发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申请的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俯剖视图。
图2是表示上述车辆用灯具中的灯具单元的主要部分的、图1的II方向向视图。
图3是图1的III部详细图。
图4是图3的IV部详细图。
图5是图3的V部详细图。
图6中的(a)是为了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作用而取出图4的一部分地进行表示的图,图6中的(b)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与图6中的(a)同样的图。
图7中的(a)是以使第一光源的状态表示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板状导光体30的一部分的主视图,图7中的(b)是表示上述比较例的作用的与图7中的(a)同样的图。
图8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与图4同样的图。
图9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与图2大致同样的图。
图10是表示上述第二变形例的作用的与图7中的(a)同样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2:车辆;
10:车辆用灯具;
12:壳体;
12A:第一壳体构成部;
12B:第二壳体构成部;
14:透光罩;
20、120、220:灯具单元;
30、130、230:板状导光体;
30a、130a、230a:第一板面;
30A、130A、230A:一般区域;
30b、130b、230b:第二板面;
30B、130B、230B:第一端面附近区域;
30B1:比中间位置靠第一端面侧的区域;
30B2:比中间位置靠一般区域侧的区域;
30c、130c、230c:第一端面;
30s、130s、230s1、230s2、230s3、230s4、230s5:反射元件;
32:左右两侧端部;
40:块状导光体;
40a:前表面;
40b:后表面;
40s:鱼眼透镜;
42:铅垂凸缘部;
52:第一光源(光源);
54:第二光源;
56:基板;
60:延伸面板;
60a:开口部;
70:保持件;
70a:支承部;
130Aa:第三端面;
130Ba:第二端面;
230A1、230A2、230A3、230A4、230A5发光区域;
C:曲线;
L1:从中间位置至第一端面为止的长度;
L2:从中间位置至一般区域为止的长度;
t:板厚。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申请的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申请的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的俯剖视图。另外,图2是表示车辆用灯具10中的灯具单元20的主要部分的图1的II方向向视图。
在图1图、图2中,以X表示的方向是作为车辆用灯具10的“前方”(作为车辆是“后方”),以Y表示的方向是“右方向”(作为车辆也是“右方向”),以Z表示的方向是“上方向”。在图1、图2以外的图中也同样。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是配置于车辆(具体来说两轮车)2的后端部的尾灯和停车灯,成为在由壳体12和在其安装的透明状的透光罩14形成的灯室内容纳有灯具单元20的构成。
透光罩14形成为朝向左右两侧而弯入灯具后方侧(即车辆前方侧)。
灯具单元20形成为具备板状导光体30、左右四对的第一光源52、左右一对的块状导光体40、左右三对的第二光源54、延伸面板60、左右一对的保持件70、及左右一对的基板56的构成。
板状导光体30是无色透明的树脂制(例如丙烯酸树脂制)构件,形成为大致恒定的板厚。该板状导光体30形成为朝向左右两侧而弯入灯具后方侧,其左右两侧端部32形成为向灯具后方侧弯折地延伸。
如图2所示,就板状导光体30而言,其上端缘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其下端缘形成为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向上方侧位移而成的状态。另外,其板状导光体30的左右两侧端部32形成为在灯具主视下朝向下方侧而向靠中央的方向弯曲地延伸。
在作为板状导光体30的后表面的第一板面30a,形成有多个反射元件30s。多个反射元件30s彼此隔开间隔而呈二维状配置。具体地,多个反射元件30s配置为在灯具主视下呈斜网格状而隔开等间隔。此外,作为板状导光体30的前表面的第二板面30b形成为平滑的凸曲面状。
左右四对的第一光源52是以尾灯点亮模式点亮的发光元件,配置为沿板状导光体30中的作为左右两侧端部32的后端面的第一端面30c而在上下方向上隔开大致恒定的间隔。
左右一对的块状导光体40配置为在板状导光体30的灯具后方附近位于左右两侧端部32的内侧。各块状导光体40在灯具主视下形成为分别沿左右两侧端部32而在上下方向上弯曲地延伸。
左右三对的第二光源54是以停车灯点亮模式点亮的发光元件,配置为沿左右一对的块状导光体40的后表面在上下方向上隔开大致恒定的间隔。
如图1所示,延伸面板60形成为沿板状导光体30的第一板面30a朝向左右两侧向灯具后方侧弯曲地延伸。该延伸面板60构成为将板状导光体30从其灯具后方侧进行支承。在该延伸面板60,在与左右一对的块状导光体40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左右一对的开口部60a。
各保持件70形成为以将各块状导光体40包围的状态沿灯具前后方向延伸。各保持件70构成为在其前端面从灯具后方侧支承延伸面板60。另外,在各保持件70中,形成有在其左右两侧端部32的各个附近部位从灯具前方侧对板状导光体30进行抵接的支承部70a。
在各块状导光体40的后端部,形成有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即左右方向的中心侧)延伸的铅垂凸缘部42。而且,各块状导光体40以使该铅垂凸缘部42在各保持件70的后部区域从灯具后方侧抵接的状态支承于各保持件70。
左右一对的基板56以配置为沿与灯具前后方向正交的铅垂面延伸的状态,对左右四对的第一光源52和左右三对的第二光源54进行支承。各基板56以在各保持件70的后端面抵接的状态支持于各保持件70。
透光罩14以在其左右两端部从灯具前方侧抵接于左右一对的保持件70的支承部70a的状态而支承于左右一对的保持件70。
壳体12由位于板状导光体30的灯具后方侧的第一壳体构成部12A、位于板状导光体30的左右两侧的左右一对的第二壳体构成部12B构成。左右一对的第二壳体构成部12B在其后端部固定于第一壳体构成部12A的左右两侧端部。而且,左右一对的第二壳体构成部12B构成为以在其前端部从灯具前方侧抵接于透光罩14的左右两端部的状态支承透光罩14。
图3是图1的III部详细图,图4是图3的IV部详细图。
亦如图3、图4所示,板状导光体30形成为具备在其第一板面30a形成有多个反射元件30s的一般区域30A、以及位于该一般区域30A的左右两侧的(即位于第一端面30c侧的)左右一对的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的构成。
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具有在一般区域30A和第一端面30c两者的中间位置弯折为钝角(具体来说120~150°左右的角度)的直线状的水平剖面形状。
如图4所示,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中的从上述中间位置至第一端面30c为止的长度L1设定为相对于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的板厚(即板状导光体30的板厚)t而言四倍以上的值(例如5~7倍左右的值),另外,从上述中间位置至一般区域30A为止的长度L2设定为相对于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的板厚t而言两倍以上的值(例如3~4倍左右的值)。
第一光源5具体来说由呈红色发光的发光二极管构成,以使其发光面朝向灯具正面方向的状态搭载于基板56。
相对于板状导光体30,从其第一端面30c射入到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的来自第一光源52的射出光在比上述中间位置靠第一端面30c侧的区域30B1(即与左右两侧端部32分别对应的区域),在具有直线状的水平剖面形状的第一板面30a以及第二板面30b分别一边大致均等地进行全反射一边被导光,另外,在比上述中间位置靠一般区域30A侧的区域30B2,虽然导光方向发生变化,但在具有直线状的水平剖面形状的第一板面30a及第二板面30b分别也一边大致均等地全反射一边被导光至一般区域30A。
此时,由于射入到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的来自第一光源52的射出光在通过上述中间位置之时该导光方向发生变化,因此在其导光中途一部分从第二板面30b射出。然而,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的上述中间位置的弯折角度设定为钝角,因此在该导光中途产生的漏光并不多。此外,在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的导光中途从第二板面30b射出的光在保持件70的支承部70a被遮光。
图5是图3的V部详细图。
如图5所示,在板状导光体30的第一板面30a呈二维状配置的多个反射元件30s均具有球面状(具体来说大致半球面状)的表面形状。由此,被导光至一般区域30A的来自第一光源52的射出光在通过第一板面30a及第二板面30b而全反射时,其一部分在反射元件30s大致均匀地扩散反射。
而且,如这样一般区域30A在通过形成于其第一板面30a的多个反射元件30s而全反射的光从其第二板面30b朝向灯具前方射出,由此一般区域30A看上去在多个部位大致均匀地发光。
亦如图3、图4所示,就块状导光体40而言,其后表面40b形成为以凸圆弧状的水平剖面形状沿上下方向延伸,另外,其前表面40a形成为朝向左右两侧向灯具后方侧位移而形成为阶梯状,并且,在其前表面40a形成有多个鱼眼透镜40s。
第二光源54具体来说也由呈红色发光的发光二极管构成,以使其发光面朝向灯具正面方向的状态搭载于基板56。
如图4所示,相对于块状导光体40,从其后表面40b射入的来自第二光源54的射出光作为在水平剖面内略微收敛的光而到达其前表面40a,作为从形成于其前表面40a的多个鱼眼透镜40s分别沿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扩散的光而射出后,经由板状导光体30而朝向灯具前方照射。
图6中的(a)是为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而取出图4的一部分而表示的图。另外,图6中的(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与图6中的(a)同样的图。
如图6中的(b)所示,比较例所涉及的板状导光体30′在其一般区域30A′的构成中与本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但其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的构成与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即,比较例所涉及的板状导光体30′的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形成为从第一端面30c′至一般区域30A′以大致圆弧状的剖面形状弯曲地延伸。
这样当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具有大致圆弧状的剖面形状时,射入到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的光进行全反射时的反射角度在第一板面30a′和第二板面30b′大不相同。因此,在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中的导光中途容易产生意料之外的聚光现象,由此难以在多个反射元件30s′大致均匀地扩散反射。
图7中的(a)是以使四个第一光源52点亮的状态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板状导光体30的一部分的主视图。另外,图7中的(b)是以使四个第一光源52点亮的状态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板状导光体30′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如图7中的(b)所示,在比较例所涉及的板状导光体30′中,一般区域30A′的侧端部区域(即靠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的区域)以产生了条纹状的发光不均的状态发光,由此灯具点亮时的设计性会降低。这是由在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中的导光中途产生意料之外的聚光现象从而在多个反射元件30s′不会大致均匀地扩散反射所带来的。
另一方面,如图7中的(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板状导光体30中,一般区域30A看上去以大致均匀的分布而发光,不会产生条纹状的发光不均。这是由在板状导光体30的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来自第一光源52的射出光在具有直线状的剖面形状的第一板面30a及第二板面30b分别一边大致均等地全反射一边被导光至一般区域30A所带来的。
此外,在图7中的(a)、图7中的(b)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的曲线C、曲线C′表示一般区域30A、一般区域30A′与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之间的边界位置。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0构成为使相对于板状导光体30而从其第一端面30c射入的来自第一光源52的射出光在通过形成于板状导光体30的第一板面30a上的多个反射元件30s而全反射后,从板状导光体30的第二板面30b朝向灯具前方射出,因此能够在灯具点亮时使板状导光体30看上去在多个部位发光。
在此基础上,由于板状导光体30的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即比形成有多个反射元件30s的一般区域30A靠第一端面30c侧的区域)具有在一般区域30A和第一端面30c两者的中间位置弯折为钝角的直线状的剖面形状,因此能够获得如下的作用效果。
即,从板状导光体30的第一端面30c射入到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的来自第一光源52的射出光在比上述中间位置靠第一端面30c侧的区域30B1在具有直线状的剖面形状的第一板面30a及第二板面30b分别一边大致均等地进行全反射一边被导光,另外,虽然在上述比中间位置靠一般区域侧的区域30B2导光方向也变化,但在具有直线状的剖面形状的第一板面30a及第二板面30b分别一边大致均等地全反射一边被导光至一般区域30A。
因而,板状导光体30能够与构成为在其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导光方向发生变化无关地,对在导光中途产生意料之外的聚光现象防患于未然。
而且,这样地被导光至一般区域30A,通过形成于其第一板面30a的多个反射元件30s而全反射的光从其第二板面30b朝向灯具前方射出,能够使一般区域30A看上去在多个部位大致均匀地发光。并且由此能够提高灯具点亮时的设计性。
此外,射入到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的来自第一光源52的射出光在通过上述中间位置之时其导光方向变化,但由于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中的上述中间位置的弯折角度设定为钝角,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在其导光中途产生漏光。
根据这样本实施方式,能够在具备板状导光体30的车辆用灯具10中,提高提高灯具点亮时的设计性。
此时,由于板状导光体30的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中的从其中间位置至第一端面30c为止的长度L1设定为相对于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的板厚t而言四倍以上的值,因此能够在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容易进行均等的全反射。
另外,由于板状导光体30的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的从其中间位置至一般区域30A为止的长度L2设定为相对于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的板厚t而言两倍以上的值,因此能够容易在第一端面附近区域30B进一步地进行均等的全反射。
进一步地,板状导光体30的多个反射元件30s彼此隔开大致等间隔而呈二维状配置,并且,各反射元件30s具有球面状的表面形状,因此能够容易使板状导光体30的一般区域30A大致均匀地进行面发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多个反射元件30s均具有球面状的表面形状而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形成为具有此之外的表面形状(例如圆锥面状、棱锥面状的表面形状)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车辆用灯具10是尾灯和停车灯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此之外,也能够与转向信号灯、示宽灯、日间行车灯等设置于车辆的部位、功能无关地,通过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而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搭载有车辆用灯具10的车辆2是两轮车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是四轮车等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首先,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灯具单元120的主要部分的与图4同样的图。
如图8所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灯具单元120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灯具单元20大致同样的构成,但板状导光体130的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一部分不同。
即,本变形例所涉及的板状导光体130是由一般区域130A和第一端面附近区域130B分体地构成的。
具体地,本变形例所涉及的板状导光体130形成为在第一端面附近区域130B位于与第一端面130c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面130Ba、在一般区域130A位于第二端面130Ba侧的第三端面130Aa以隔开极小的间隔而彼此对置的状态配置而成的构成。
在采用了本变形例的构成的情况下,也由于从板状导光体130的第一端面130c射入到第一端面附近区域130B的来自第一光源52的射出光在经由第二端面130Ba以及第三端面130Aa的间隙而被导光至一般区域130A后,通过形成于其第一板面130a上的多个反射元件130s而全反射,从其第二板面130b朝向灯具前方射出,因此能够使一般区域130A看上去在多个部位大致均匀地发光。
而且,通过采用本变形例的构成,在维持了板状导光体130的导光功能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其成形容易化。另外,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在使第一端面附近区域130B的形状标准化的基础上,还能够将该第一端面附近区域130B应用于一般区域130A的形状互不相同的多个板状导光体130。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灯具单元220的主要部分的与图2大致同样的图。
如图9所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灯具单元220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灯具单元20大致同样的构成,但其板状导光体230中的一般区域230A的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一部分不同。
即,本变形例所涉及的板状导光体230的第一端面附近区域230B的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但在其一般区域230A区分为五个发光区域230A1、230A2、230A3、230A4、230A5这一点上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这五个发光区域230A1~230A5配置为隔开极小的间隔而在沿左右方向排列的状态。
此时,在沿左右方向位于最外侧的发光区域230A1,在其第一板面230a多个反射元件230s1以小的球面状的表面形状隔开狭窄的间隔而呈二维状地形成。
另外,在位于发光区域230A1的内侧的发光区域230A2,在其第一板面230a多个反射元件230s2以比多个反射元件230s1大的球面状的表面形状隔开比多个反射元件230s1宽的间隔而呈二维状地形成。
进一步地,在位于发光区域230A2的内侧的发光区域230A3,在其第一板面230a多个反射元件230s3以比多个反射元件230s2大的球面状的表面形状隔开比多个反射元件230s2宽的间隔呈二维状地形成。
以下同样地,在位于发光区域230A3的内侧的发光区域230A4,在其第一板面230a多个反射元件230s4以多个反射元件230s3大的球面状的表面形状隔开比多个反射元件230s3宽的间隔呈二维状地形成,在位于发光区域230A4的内侧的发光区域230A5,在其第一板面230a多个反射元件230s5以比多个反射元件230s4大的球面状的表面形状隔开比多个反射元件230s4宽的间隔呈二维状地形成。
图10是以使四个第一光源52点亮的状态表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板状导光体230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如图10所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板状导光体230,其一般区域230A在五个发光区域230A1~230A5看上去分别以大致均匀的分布而发光。
具体地,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发光区域230A1的多个反射元件230s1看上去以高密度最明亮地发光,与其内侧相邻的发光区域230A2的多个反射元件230s2看上去以比反射元件230s1低的密度且以比反射元件230s1低的亮度,与其内侧相邻的发光区域230A3的多个反射元件230s3看上去以比反射元件230s2低的密度且以比反射元件230s2低的亮度发光,与其内侧相邻的发光区域230A4的多个反射元件230s4看上去以比反射元件230s3低的密度且以比反射元件230s3低的亮度发光,与其内侧相邻的发光区域230A5的多个反射元件230s5看上去以比反射元件230s4低的密度且以比反射元件230s4低的亮度发光。
此时,五个发光区域230A1~230A5依次亮度降低,并且,其降低的程度很急剧。
即,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板状导光体30中,其一般区域30A看上去在多个部位大致均匀地发光(参照图7中的(a)),但此时,多个反射元件30s的亮度从左右方向的外侧向内侧逐渐降低。与此相对,在本变形例所涉及的板状导光体230中,其一般区域230A看上去在五个发光区域230A1~230A5分别以大致均匀的分布而发光,并且,其亮度以五个发光区域230A1~230A5的顺序而急剧减少。
在采用了本变形例的构成的情况下,从板状导光体230的第一端面230c射入到第一端面附近区域230B的来自第一光源52的射出光也在被导光至一般区域230A后,通过形成于其第一板面230a的多个反射元件230s而全反射并从第二板面230b朝向灯具前方射出,因此能够使一般区域230A看上去在多个部位大致均匀地发光。
而且,通过采用本变形例的构成,板状导光体230的一般区域230A在五个发光区域230A1~230A5看上去分别以大致均匀的分布而发光的基础上,能够使其亮度以五个发光区域230A1~230A5的顺序而急剧减少。因而,由此使灯具点亮时的设计焕然一新。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中作为规格而表示的数值不过是一个例子,当然可以将它们适当地设为不同的值。
另外,本申请的实用新型不限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所记载的构成,能够采用施加了此之外的各种的变更后的构成。
Claims (5)
1.一种车辆用灯具,其具备光源和板状导光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板状导光体构成为使从上述板状导光体的第一端面射入的来自上述光源的射出光在通过形成于上述板状导光体的第一板面上的多个反射元件而全反射后,从上述板状导光体的第二板面朝向灯具前方射出,
上述板状导光体具备形成有上述多个反射元件的一般区域、以及比上述一般区域靠上述第一端面侧的第一端面附近区域,
上述第一端面附近区域具有在上述一般区域和上述第一端面两者的中间位置弯折为钝角的直线状的剖面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端面附近区域中的从上述中间位置至上述第一端面为止的长度设定为相对于上述第一端面附近区域的板厚而言四倍以上的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端面附近区域中的从上述中间位置至上述一般区域为止的长度设定为相对于上述第一端面附近区域的板厚而言两倍以上的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上述板状导光体构成为上述一般区域和上述第一端面附近区域分体设置,并且,在上述第一端面附近区域中位于与上述第一端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面、在上述一般区域位于上述第二端面侧的第三端面配置为彼此对置的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反射元件彼此隔开间隔而呈二维状配置,
上述多个反射元件分别具有球面状的表面形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114247A JP2024011909A (ja) | 2022-07-15 | 2022-07-15 | 車両用灯具 |
JP2022-114247 | 2022-07-15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551817U true CN220551817U (zh) | 2024-03-01 |
Family
ID=89621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768671.3U Active CN220551817U (zh) | 2022-07-15 | 2023-07-07 | 车辆用灯具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24011909A (zh) |
CN (1) | CN220551817U (zh) |
-
2022
- 2022-07-15 JP JP2022114247A patent/JP2024011909A/ja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7-07 CN CN202321768671.3U patent/CN220551817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4011909A (ja) | 2024-01-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937649B2 (ja) | 車両用灯具 | |
US20120051077A1 (en) | Vehicular lamp | |
JP4527555B2 (ja) | ターンランプ及びターンランプ付きドアミラー | |
CN110260263B (zh) | 车载双功能发光模块及车载双功能照明灯组 | |
US10816159B2 (en) | Vehicle lamp | |
JP7278920B2 (ja) | 導光レンズ、レンズ結合体及び車両用灯具 | |
JP2016178024A (ja) | 車両用灯具 | |
JP2017174657A (ja) | 車両用灯具 | |
JP2012064533A (ja) | 車両用灯具 | |
JP2012064534A (ja) | 車両用灯具 | |
KR200483320Y1 (ko) | 차량용 램프 | |
JP2018120683A (ja) | 車両用灯具 | |
JP6221438B2 (ja) | 車両用灯具 | |
JP2017041370A (ja) | 導光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車両用灯具 | |
CN210601465U (zh) | 车辆用灯具 | |
JP2019050132A (ja) | 車両用灯具 | |
CN220551817U (zh) | 车辆用灯具 | |
JP2018092753A (ja) | 灯具 | |
KR101975461B1 (ko) | 차량용 램프 | |
CN215216048U (zh) | 一种导光装置、车灯及车辆 | |
JP7478030B2 (ja) | 車両用灯具 | |
CN109595526B (zh) | 车辆用灯具 | |
KR101917209B1 (ko) | 차량용 램프 | |
CN218863992U (zh) | 光学组件、照明装置及机动车辆 | |
CN219346279U (zh) | 导光组件、灯装置和机动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