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46222U - 清洁装置 - Google Patents
清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546222U CN220546222U CN202321232348.4U CN202321232348U CN220546222U CN 220546222 U CN220546222 U CN 220546222U CN 202321232348 U CN202321232348 U CN 202321232348U CN 220546222 U CN220546222 U CN 22054622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eaning
- roller
- cleaned
- equal
- convey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54
- 239000010813 municipal solid was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6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7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7790 scra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079 rubber t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9
- 239000010865 sewag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910 solid was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459 clean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645 desinfec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736 wet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510097 Megalonaias nervos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417527 Pempherid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50 absorb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837 adhesive was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0 brush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49 cleanli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40 knit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474 nur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01 scrubb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92 spre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08 swee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993 wax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268 woo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11/00—Machines for cleaning floors, carpets, furniture, walls, or wall coverings
- A47L11/29—Floor-scrubbing 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taking-up dirty liquid
- A47L11/292—Floor-scrubbing 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taking-up dirty liquid having rotary tool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11/00—Machines for cleaning floors, carpets, furniture, walls, or wall coverings
- A47L11/40—Parts or details of machin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7L11/02 - A47L11/38, or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se groups, e.g. handles, arrangements of switches, skirts, buffers, levers
Landscapes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清洁装置,包括:清洁构件和清洁辅助件,清洁构件包括第一环状清洁带、第一辊筒以及第二辊筒,第一辊筒与第二辊筒间隔设置且第二辊筒设置于第一辊筒的上方,第一环状清洁带可转动地环绕于第一辊筒和第二辊筒上,第一环状清洁带用于清洁待清洁面;清洁辅助件沿清洁装置的前进方向设置于清洁构件的后方,清洁辅助件用于辅助第一环状清洁带清洁垃圾。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清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清洁装置。
背景技术
在家庭生活中,繁琐的家务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清洁装置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现有的一些清洁装置,如拖地机,一般是通过滚动滚筒以使滚筒的表面拖洗待清洁面。为了避免清洁装置体积过大而导致用户操作不便,现有的滚筒体积设置得较小,滚筒清洁的表面积有限,这样,清洁装置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滚筒的表面很快就脏污,使清洁滚筒继续进行清洁工作时清洁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本申请有鉴于上述现有的状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洁装置,以提高清洁效果。
为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清洁装置,该清洁装置包括:清洁构件和清洁辅助件,所述清洁构件包括第一环状清洁带、第一辊筒以及第二辊筒,所述第一辊筒与所述第二辊筒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辊筒设置于所述第一辊筒的上方,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可转动地环绕于第一辊筒和第二辊筒上,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用于清洁待清洁面;所述清洁辅助件沿所述清洁装置的前进方向设置于所述清洁构件的后方,所述清洁辅助件用于辅助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清洁垃圾。
本申请所涉及的清洁装置包括清洁构件及清洁辅助件。其中,清洁构件包括第一环状清洁带、第一辊筒以及第二辊筒,所述第一辊筒与所述第二辊筒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辊筒设置于所述第一辊筒的上方,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环绕于第一辊筒和第二辊筒上。由此,也就增加了第一环状清洁带的长度,清洁效果更好。另一方面,第一环状清洁度可转动地环绕于第一辊筒和第二辊筒,这样,第一环状清洁带在转动时能够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沿携带待清洁面上的垃圾,并在清洁辅助件的辅助下拾取和传送垃圾。由此,该清洁装置也就更好地对待清洁面实现更彻底的清洁,清洁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现在将仅通过参考附图的例子进一步详细地解释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其中:
图1是示出了本申请所涉及的清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示出了本申请所涉及的底盘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A是示出了本申请所涉及的底盘的剖视图。
图3B是示出了本申请所涉及的底盘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了本申请所涉及的底盘的另一剖视图。
图5是示出了图3A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示出了图3A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示出了本申请所涉及的清洁辅助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示出了本申请所涉及的清洁辅助件的爆炸图。
图9是示出了本申请所涉及的清洁构件、第一刮刀、第二刮刀及回收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了本申请所涉及的第一环状清洁带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了本申请所涉及的翻盖、出液部件与第一刮刀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了本申请所涉及的第一环状清洁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示出了本申请所涉及的底盘的另一剖视图。
图14是示出了本申请所涉及的底盘的爆炸图。
图15是示出了本申请所涉及的底盘的另一剖视图。
图16是示出了本申请所涉及的底盘的爆炸图。
图17是示出了本申请所涉及的清洁构件与从清洁件的爆炸图。
图18是示出了本申请所涉及的底盘的另一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9是示出了本申请所涉及的第一刮刀在不同位置示意图。
图20是示出了本申请所涉及的转动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21是示出了本申请所涉及的转动件的另一连接示意图。
图22是示出了本申请所涉及的清洁构件的局部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3是示出了本申请所涉及的清洁构件的的驱动电机与第一辊筒的配合示意图。
图24是示出了本申请所涉及的清洁构件的的驱动电机与第一辊筒的配合示意图。
图25是示出了本申请所涉及的第一辊筒包括的弹性段的示意图。
图26是示出了本申请所涉及的第一辊筒包括的柔性段的示意图。
图27是示出了本申请所涉及的第一辊筒包括的柔性段的另一示意图。
图28是示出了本申请所涉及的第一辊筒包括的柔性段的另一示意图。
附图标记:1、清洁构件;11、第一环状清洁带;111、传送侧;1111、第一区域;1112、第二区域;112、转弯部;113、内表面;114、外表面;115、清洁端;116、引导面;12、第一辊筒;121、第一转轴;122、第一筒体;A1、第一端;A2、第二端;123、弹性段;124、导向段;125、柔性段;126、柔性层;127、中心承载轴;128、子柔性层;129、硬质支撑层;13、第二辊筒;14、翻盖;141、支架;15、出液部件;16、人字纹;17、转动件;171、凸轴;172、穿孔;18、驱动电机;181、第一机体;182、第一驱动轴;183、第二驱动轴;2、清洁辅助件;21、传送部;22、传送斜面;23、导入部;231、第一导入斜面;232、第二导入斜面;24、侧挡部;241、第一侧挡部;242、第二侧挡部;25、第一卡扣件;26、从清洁件;261、第二环状清洁带;2611、第一平面;262、第三辊筒;263、第四辊筒;3、回收容器;31、开口;32、垃圾腔;33、第二卡扣件;41、第一刮刀;42、第二刮刀;43、第三刮刀;5、底盘;51、行走轮;52、电池;6、手持杆体;71、第一刮水条;72、第二刮水条;8、滚刷件;100、水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详细地说明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于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图,部件相互之间的尺寸的比例或者部件的形状等可以与实际的不同。
需要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另外,在本申请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家庭生活中,繁琐的家务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清洁装置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现有的一些清洁装置,如拖地机,一般是通过滚动滚筒以使滚筒的表面拖洗待清洁面。为了避免清洁装置体积过大而导致用户操作不便,现有的滚筒体积设置得较小,滚筒清洁的表面积有限,这样,清洁装置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滚筒的表面很快就脏污,使清洁滚筒继续进行清洁工作时清洁效果不佳。
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参照图1至图4,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清洁装置,其包括清洁构件1和清洁辅助件2。该清洁构件1包括第一环状清洁带11、第一辊筒12以及第二辊筒13,第一辊筒12与第二辊筒13间隔设置,且第二辊筒13设置于第一辊筒12的上方,第一环状清洁带11可转动地环绕于第一辊筒12和第二辊筒13上,第一环状清洁带11用于清洁待清洁面。清洁辅助件2沿清洁装置的前进方向设置于清洁构件1的后方,清洁辅助件2用于辅助第一环状清洁带11清洁垃圾。
其中,第二辊筒13设置于第一辊筒12的上方,可以是第二辊筒13相对待清洁面的距离大于第一辊筒12相对待清洁面的距离,具体地,比如第二辊筒13的轴线至待清洁面距离,大于第一辊筒12的轴线至待清洁面的距离。第二辊筒13设置于第一辊筒12的上方,当然也可以是第二辊筒13至待清洁面的最高部分对应的高度,大于第一辊筒12至待清洁面的最高部分对应的高度。
其中,第一环状清洁带11可转动地环绕于第一辊筒12和第二辊筒13上,是指第一环状清洁带11可相对两个辊筒整体可转动。
本申请所涉及的清洁装置包括清洁构件1及清洁辅助件2。其中,清洁构件1包括第一环状清洁带11、第一辊筒12以及第二辊筒13,第一辊筒12与第二辊筒13间隔设置,第一环状清洁带11环绕于第一辊筒12和第二辊筒13上。由此,也就增加了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长度,有效地提高了第一环状清洁带11与待清洁面的可接触的面积,从而使第一环状清洁带11能够充分地黏贴和传送垃圾,清洁效果更好。另一方面,第一环状清洁度可转动地环绕于第一辊筒12和第二辊筒13,这样,第一环状清洁带11在转动时能够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沿携带待清洁面上的垃圾,并在清洁辅助件2的辅助下拾取和传送垃圾,从而可以实现对一些固态垃圾的清洁。由此,该清洁装置也就更好地对待清洁面实现更彻底的清洁,清洁效果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清洁装置的前进方向为清洁装置在工作时主要的行进方向。如该清洁装置为手持式清洁装置且待清洁面为地面时,用户需要手持该清洁装置并将清洁装置往用户前行的方向推动,则该方向为清洁装置的前进方向。在其他实施例中,如果清洁装置为清洁机器人,则其前进方向为清洁机器人主要移动的方向。另外,第一环状清洁带11环绕于第一辊筒12及第二辊筒13并形成闭环,该第一环状清洁带11并沿着第一辊筒12及第二辊筒13的表面循环转动以清洁待清洁面。
在一些使用场景中,待清洁面可以是地面,也即清洁装置用于清洁地面。当然,在其他使用场景中,待清洁面也可以是墙面或者窗户或者天花板或者其他待清洁的表面。
在可选实施例中,清洁构件1相对待清洁面呈倾斜设置,清洁辅助件2沿清洁装置的前进方向设置于清洁构件1的斜下方或斜上方。
可选的,参照图3A,当清洁辅助件2沿清洁装置的前进方向设置于清洁构件1的斜下方时,清洁辅助件2的斜上方的外表面配合与第一环状清洁带11接近,第一环状清洁带11转动时与清洁辅助件2配合拾取垃圾,并在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转动作用下将垃圾沿清洁辅助件2的斜上方的外表面传送。可选的,参照图3B,当清洁辅助件2沿清洁装置的前进方向设置于清洁构件1的斜上方时,清洁辅助件2的斜下方的外表面配合与第一环状清洁带11接近,第一环状清洁带11转动时与清洁辅助件2配合拾取垃圾,并在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转动作用下将垃圾沿清洁辅助件2的斜下方的外表面传送。
在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3A及图4,第一环状清洁带11形成有倾斜设置的传送侧111,传送侧111至少部分与清洁辅助件2相对设置,以用于传送垃圾。传送侧111与清洁辅助件2配合拾取待清洁面的垃圾并将垃圾传送至预设位置。可选的,倾斜设置的传送侧111可以是由靠近待清洁面的的部位朝向清洁装置的前上方或后上方倾斜延伸。其中,传送侧111的倾斜方向也会与清洁辅助件2设置在清洁构件1的斜下方或斜上方相关。由此,倾斜设置的传送侧111与待清洁面的夹角不会形成90度,传送侧111相对于带清洁面倾斜。通过传送侧111相对于带清洁面倾斜,可以有利于垃圾更好的传送。
需要说明的是,可选的实施例中,传送侧111也可以是垂直于待清洁面的,也可以实现与清洁辅助件2配合拾取待清洁面的垃圾并将垃圾传送至预设位置。
在可选实施例中,传送侧111通过配合清洁辅助件2夹持并将垃圾沿着传送侧111的运动方向进行传送,可以抬高垃圾传送的高度,即传送侧111与清洁辅助件2配合能够在无风力驱动下传送垃圾。即第一环状清洁带11转动时会与清洁辅助件2配合即可实现传送垃圾,可以也就不需要设置风机进行抽吸垃圾。无风力驱动的方式也使得清洁装置不需要高速运转的风机进行抽吸垃圾,从而利于降低清洁装置的噪音和功耗。
当然,在可选的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设置风机进行抽吸垃圾。这样,垃圾既可以通过第一环状清洁带11与清洁辅助件2配合进行传送,并同时通过风机的抽吸进行传送,清洁效果更好。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辊筒12用于将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局部部位抵压于待清洁面形成清洁端,第二辊筒13位于第一辊筒12的斜上方,从而使得第一环状清洁带11形成传送侧111。
当待清洁面为地面等水平面时,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辊筒12的重量大于第二辊筒13的重量。由此,第一辊筒12更重,第一辊筒12处于靠近地面的位置,也会使得第一环状清洁带11中抵压于待清洁面的局部部位与待清洁面贴合得更紧,同时还会增加相应的摩擦力,包括局部部位与待清洁面、垃圾之间的摩擦力,由此可以提高清洁效果,尤其是针对一些固体小颗粒垃圾和待清洁面的顽固污渍。同时,第一辊筒12更重,使得整个清洁构件1重心更低,清洁装置在清洁地面过程在地面运行时更平稳。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辊筒12的重量大于第二辊筒13的重量,可以是第一辊筒12的本身重量大于第二辊筒13的重量,也可以是第一辊筒12整体(如还包括内设于第一辊筒12的驱动件与第一辊筒12,或者是内设于第一辊筒12中其他如配重件等于第一辊筒12)的重量大于第二辊筒13的重量,这里不做限定。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4,清洁辅助件2包括传送斜面22,传送斜面22与传送侧111相对设置,传送斜面22用于与第一环状清洁带11配合以辅助第一环状清洁带11传送垃圾。当清洁装置在工作时,垃圾被夹持在传送侧111于传送斜面22之间,第一环状清洁带11转动时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将垃圾传送至预设位置。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传送斜面22的表面也可以形成有凹凸结构或呈波浪状的条纹结构,由此,可以增加传送时的摩擦力,避免垃圾在传送时滑落。
在可选实施例中,传送斜面22也可以是平面或者具有一定弧度的曲面,这里不做限定。
在可选实施例中,传送侧111至少部分与传送斜面22平行,以达到对垃圾更好的夹持效果。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传送侧111也可以全部与传送斜面22平行。当然可选的实施例中,传送侧111也可以整体不与传送斜面22平行,即传送侧111的延伸面与传送斜面22的延伸面会存在夹角,可选的,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设置该夹角的大小。
在可选实施例中,为了清理各类垃圾,以提高清洁效果,可以设置传送斜面22的坡度位于一定角度范围,比如可以设置传送斜面22的坡度大于或等于20度,小于或等于70度。如可以是20度,30度,或者是70度。
可选的,可以设置传送斜面22的坡度大于或等于25度,小于或等于50度。如可以是25度,29度,50度。或者,还可以设置传送斜面的坡度大于或等于28度,小于或等于42度。如具体可以是31度,40度等等。通过该角度限定,可以提高清洁装置传送垃圾的效果,进而提高清洁效果。
在可选实施例中,为了清理各类垃圾,提高清洁装置的清洁效果,可以设置传送斜面22的最高点的高度大于或等于15mm,小于或等于70mm,如可以是18mm,20mm或者70mm。可选的,设置传送斜面22的最高点的高度大于或等于20mm,小于或等于45mm,如可以是18mm,30mm或者45mm。可选的,还可以设置传送斜面22的最高点的高度大于或等于20mm,小于或等于40mm,如可以是20mm,32mm或者40mm。传送斜面22的最高点的高度可以理解为传送斜面22的最高点至待清洁面的距离。通过该高度限定,可以提高清洁装置传送垃圾的效果,进而提高清洁效果。
可选的,传送斜面22的坡度越大,其垃圾传送的难度会相应增加,但是在限定的传送高度下,其所需的传送路程也会变短且同时清洁辅助件2沿前进方向的整体长度也会变短,使得整个清洁装置的体积可以更小。同时,传送斜面22的坡度越小,其垃圾传送的难度会相应减少,但是在限定的传送高度下,其所需的传送路程也会变长且同时清洁辅助件2沿前进方向的整体长度也会变长。因此,上述实施例中,通过提供传送斜面22的坡度和传送斜面22的最高点的参数组合,可以使得清洁装置在满足垃圾传送能力的同时,可以减少清洁辅助件2的长度,并同时保证了垃圾的传送高度,使得回收容器3具有更深的垃圾腔32,有效的减少了清洁装置的体积,且提高了清洁效果。
在可选实施例中,清洁辅助件2包括传送部21,传送部21包括导向板,导向板与传送侧111相对的一侧形成传送斜面22。传送垃圾时,第一环状清洁带11转动,以使传送侧111与传送部21的传送斜面22配合拾取待清洁面的垃圾并将垃圾传送至预设位置。可选的,传送部21整体可以为一个搓板结构,从而配合传送侧111传送垃圾。
可选的,通过设置传送部21,可以实现低成本的垃圾传送模式(无需额外设置驱动电机等)且对清洁构件1具有较好的支撑效果。
在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3A及图4,清洁辅助件2包括导入部23,导入部23位于传送斜面22向待清洁面延伸方向的一侧;导入部23用于执行如下功能中的至少一种:刮擦待清洁面的垃圾、辅助清洁构件1拾取待清洁面的垃圾、配合清洁构件1传送垃圾至传送斜面22上。
其中,导入部23位于传送斜面22向待清洁面延伸方向的一侧,可选的,导入部23可以接触到待清洁面,也可以与待清洁面清洁件26存在微小的间距。清洁装置对待清洁面进行清洁工作时,在清洁装置行进的过程中导入部23刮擦待清洁面的垃圾,或可以将垃圾聚集在一起。由于清洁构件1的第一环状清洁带11循环转动,则清洁构件1的第一环状清洁带11与导入部23的配合将垃圾拾取起来并将垃圾传送至传送侧111与传送斜面22之间。
此外,为了提高该清洁装置拾取垃圾的效果,在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7及图8,导入部23包括第一导入斜面231。第一导入斜面231与待清洁面形成第一夹角,传送斜面22与待清洁面形成第二夹角,第一夹角大于或等于第二夹角。这样,第一导入斜面231与第一环状清洁带11之间能够形成较大的开口31,能够使垃圾更好地进入该开口31并在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转动下将垃圾拾取起来并传送至传送侧111与传送斜面22之间,以及使得第一导入斜面231对待清洁面具有更强的抵接力。具体的,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夹角可以设置为90度。另外,在一些示例中,导入部可以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当清洁装置移动时依然抵接于待清洁面。
在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7及图8,导入部23还包括第二导入斜面232。该第二导入斜面232设于第一导入斜面231与传送斜面22之间,传送斜面22与第二导入斜面232处于同一平面上,这样,能够加强导入部23与传送部21的衔接,更好地传送垃圾。
在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7及图8,清洁辅助件2还包括设置于传送部21上的侧挡部24。侧挡部24设于传送斜面22在第一方向上的至少一端,以用于阻挡垃圾掉落。其中,第一方向平行于第一辊筒12的轴向。在可选的实施例中,侧挡部24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挡部241及第二侧挡部242,这样,也就能够阻挡垃圾从两侧掉落,使第一环状清洁带11在传送垃圾使能够保证垃圾实在位于传送侧111于传送斜面22之间。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至图4,清洁装置还包括用于收集垃圾的回收容器3,回收容器3包括沿清洁装置的前进方向设于清洁辅助件2的传送斜面22后方的开口31。这样,清洁装置在前进时清洁待清洁面,拾取并传送的垃圾能够沿着传送斜面22传送到回收容器3内。由此,回收容器3的设置能够先把传送而来的垃圾先收集起来,便于清洁装置持续工作。
在可选实施例中,回收容器3包括垃圾腔32,该垃圾腔32与开口31连通,垃圾从传送斜面22和/或传送侧111上通过开口31进入垃圾腔32。可选的,垃圾可以经过传送斜面22及传送侧111通过开口31进入垃圾腔32,垃圾也可以只经过传送侧111通过开口31进入垃圾腔32,垃圾还可以只经传送斜面22通过开口31进入垃圾腔32。
此外,由于传送斜面倾斜设置,回收容器设于传送斜面的后方。由此,回收容器的开口对应于传送斜面的端部需要设置得较高,这也就增加了回收容器的高度,扩大了回收容器的体积,使回收容器具有更大的容量以收集更多的垃圾。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3A,为了保证传送侧111充分将传送至垃圾腔32内,传送侧111的长度可以大于传送斜面22的长度,这样,能够保证第一环状清洁带11在转动时,传送侧111将充分将传送斜面22的垃圾带走。具体的,待清洁面上一些较为干燥的垃圾在传送斜面22与传送侧111的夹持下,垃圾会被转动的环状清洁待传送至传送斜面22的末端,第一环状清洁带11继续转动,则传送侧111会继续将垃圾传送直至垃圾脱离传送斜面22,并在重力的作用下经回收容器3的开口31落入垃圾腔32内。此外,待清洁面上一些较为湿润的垃圾,或自身就带有粘性的垃圾,这样的垃圾容易在第一环状清洁带11在拾取时粘在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表面,且这样的垃圾在传送至传送侧111与传送斜面22之间时主要还是粘在传送侧111上。当这样带粘性的垃圾传送出传送斜面22后,并不会直接掉落到垃圾腔32内。对于这种情况,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可以在清洁装置设置刮落垃圾的部件,对将传送出传送斜面22但依然粘在传送侧111的垃圾刮落至垃圾腔32内。当然,也可以不设置刮落垃圾的部件,用户在使用时手动将这样的垃圾刮落也是可以的。
可选的实施例中,传送侧111的长度也可以和传送斜面22的长度一致,这样,对一些较为干燥的垃圾,垃圾会被转动的环状清洁待传送至传送侧111与传送斜面22的末端,第一环状清洁带11继续转动,则垃圾会同时脱离传送侧111与传送斜面22,并在重力的作用下经回收容器3的开口31落入垃圾腔32内。
可选的实施例中,传送侧111的长度也可以小于传送斜面22的长度。这样,第一环状清洁带11将垃圾传送至传送侧111的末端,则垃圾会聚集在传送斜面22上。当聚集的垃圾达到一定的体积则会脱离出传送斜面22,并在重力的作用下经回收容器3的开口31落入垃圾腔32内。
在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3A,回收容器3至少部分沿着清洁装置的前进方向设于清洁辅助件2的后方。
可选的实施例中,回收容器3可以一部分设于清洁辅助件2的后方,另一部分设于清洁辅助件2的下方。即回收容器3与清洁辅助件2会形成在空间位置上部分交错的关系,这样,可以利用清洁辅助件2下方的空间,尽可能扩大回收容器3的容量。此外,由于垃圾脱离清洁辅助件2后,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回收容器3的垃圾腔32内,开口31部分设置在清洁辅助件2下方可以更好地承接掉落的垃圾。
可选的实施例中,回收容器3全部设于清洁辅助件2的后方也是可以。
在可选实施例中,传送侧111包括与传送斜面22相对的第一区域1111以及位于第一区域1111斜上方的第二区域1112。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区域1111和第二区域1112沿传送斜面的延伸方向的长度比例大于1。由此可以更好地回收垃圾。
在可选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开口31沿传送斜面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0mm,小于或等于60mm,如可以是20mm,40mm或者60mm。可选的,开口31沿传送斜面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5mm,小于或等于25mm,如可以是15mm,20mm或者25mm。
在可选实施例中,当传送侧111倾斜设置时,回收容器3的开口31也至少部分倾斜设置,且倾斜设置的这部分开口31也至少有部分与第二区域1112相对设置。由此,回收容器3的开口31能够尽可能地与传送侧111配合,更好地承接掉落的垃圾,避免了传送侧111与回收容器3的开口31之间存在过大的缝隙,导致垃圾掉落至回收容器3外的情况。可选的实施例中,回收容器3的开口31也可以全部倾斜设置,且至少部分与第二区域1112相对设置。
在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3A至图5,清洁辅助件2设有第一卡扣件25,可选的,其可以是靠近第二区域111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卡扣件25,回收容器3设有卡入第一卡扣件25的第二卡扣件33。这样,回收容器3与清洁辅助件2可以实现可拆卸连接,方便用户在倾倒回收容器3内的垃圾,且卡合连接的方式方便用户操作。可选的,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卡扣件25可以为凹槽,第二卡扣件33可以为与该凹槽卡接的凸部。当然,在另一些示例中,凹槽和凸部的设置位置可以相反,即第一卡扣件25为凸部,第二卡扣件33为与凸部卡接的凹槽。
在其他实施例中,清洁辅助件2和回收容器3也可以通过磁吸件连接,这里不做限定。
可选的实施例中,清洁装置也可以不设置回收容器3。例如可以在清洁装置工作之前,可以在清洁装置上固定一次性垃圾袋,在清洁装置工作时将清洁构件1与清洁辅助件2传送的垃圾收集到一次性垃圾袋里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垃圾既包括有形状的固体垃圾,如纸团、果皮等,垃圾也包括流动的液体垃圾,如污水。当然,固体垃圾里也是会包含液体的,如吸水后的纸巾等,但这样的垃圾也是有形状的,可以被拾取的,可以被视为固体垃圾。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清洁构件1整体倾斜设置,并形成倾斜设置的传送侧111与倾斜面22,相比直接将第一环状清洁带平铺在地面而言,可以有效的提高垃圾的传送高度,使得回收容器3可以具有更好的深度,从而增大了回收容器3的垃圾腔32的大小,从而增加了清洁效果和清洁力。
为了提高对待清洁面的清洁效果,在进行家庭清洁或办公场所的清洁工作中,会使用到可吸水的清洁布对待清洁面进行清洁。这样,清洁装置不仅可以通过清洁布吸水待清洁面上的污水,还可以在进行清洁工作前将清洁布打湿,湿润后的清洁布还能够更好地清理地面的顽固污渍。当清洁布吸收了过多的污水后,还需要用户挤出清洁布的污水,才能更好地继续进行清洁工作,但手动拆除清洁布进行再污水的挤出无疑是十分麻烦的。
在本申请中,第一环状清洁带11采用可吸水的材质制成,即相当于可以吸收污水的清洁布,使用第一环状清洁带11用于吸收待清洁面的污水。鉴于现有的对污水挤出麻烦的问题,本申请所涉及的清洁装置还包括第一刮刀41,第一刮刀41可以用于刮擦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污水,以使污水落入清洁装置的回收容器3内。
在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3A及图4,第一环状清洁带11抵接于第二辊筒13处形成转弯部112,第一刮刀41抵接于转弯部112,第一刮刀41的末端指向于第二辊筒13。具体的,第一辊筒12用于将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局部部位抵压于待清洁面,第二辊筒13位于第一辊筒12的斜上方,第一环状清洁带11吸取待清洁面后朝第二辊筒13的方向转动,转弯部112位于清洁构件1的端部。由此,清洁装置在工作时,第一刮刀41在转弯部112将污水刮出后能够使污水尽快滴落,以免影响后续的清洁工作。
可选的,通过第一刮刀41抵接于转弯部112,且第一刮刀41的末端指向于第二辊筒13,使得第一刮刀41和第二辊筒13配合对位于中间的第一环状清洁带11进行挤压,提高刮擦能力。
在可选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由于清洁构件1可以为相对清洁辅助件2转动设置,因此第一刮刀41的末端指向于清洁构件1相对清洁辅助件2转动设置的转动轴。如此可以使得第一刮刀41的末端与清洁构件1的间隙可以保持恒定,不会被清洁构件1的转动而影响。
在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9,图中示出了第一刮刀41设置在不同位置。以第二辊筒13的轴线所在位置的水平面为基准面,第一刮刀41和第一环状清洁带11外表面114的接触处与基准面的夹角A大于或等于0度,小于或等于120度,如夹角A可以是0度,60度,120度。由此,第一刮刀41的末端的指向与基准面的夹角能够保证第一刮刀41将污水刮出后,污水能够落入回收容器3内。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环状清洁带11可以采用可吸水的材质制成,当然为了提高清洁效果,还可以设置第一环状清洁带11包括多层结构,比如设置第一环状清洁带11可以包括绒毛层。对于第一环状清洁带11包括绒毛层,第一刮刀41与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干涉量大于或等于绒毛层厚度的30%,小于或等于所述绒毛层厚度的80%,如可以是30%,50%,80%。需要说明的是,绒毛层会存在干燥和湿润两种情况,其中该干涉量可以理解为在绒毛层干燥的情况下第一刮刀41抵接绒毛层的深度。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刮刀41与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干涉量大于或等于绒毛层厚度的50%,小于或等于所述绒毛层厚度的70%,如可以是50%,60%,70%。
通过设置合适的干涉量,使得就算绒毛层被浸润后,也可以保证一定的抵接,由此可以提高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干净度。
可选的,干涉量是指第一刮刀41与第一环状清洁带11交错或重叠的部分。当夹角A达到一定角度时候以及在张力的作用下,可以使得被第一刮刀41刮出的污水在第一刮刀41与第一环状清洁带11之间形成再次浸润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水团100。由此,通过第一刮刀41的位置及角度的设置,可以使被第一刮刀41被刮出的水在刮水件与第一环状清洁带11之间形成水团100,水团100能够再次浸润第一环状清洁带11,这样,也就充分利用水资源,且经过充分浸润后的环状清洁带清洁效果更好,提升了该清洁装置的清洁力度。
可选的,在环状带11的逆时针旋转下,被刮出的污水会被环状带11带动朝向刮水件2运动从而聚集在一起形成水团100或污水在惯性作用下会克服重力从而聚集在一起形成水团。
在可选实施例中,该夹角A大于或等于30度,小于或等于70度。可以使得形成的水团较小,且更容易掉落进入到回收容器中。
在可选实施例中,夹角A可以是大于或等于32度,小于或等于50度。
在可选实施例中,夹角A可以是大于70度,小于120度,可以使得形成的水团较大,对第一环状清洁带11具有更好的浸润效果。
清洁装置在刚开始工作时,水还比较洁净,且第一刮刀41将水从第一环状清洁带11刮出后形成的水较少,形成的水团100也还比较小,由于水团100的表面张力的作用,水不会滴落。由此,水团100能够再次被吸收到第一环状清洁带11中,再次浸润第一环状清洁带11。当清洁装置工作较久后,水较脏污,第一刮刀41将水从第一环状清洁带11刮出的水较多,形成的水团100较大,当达到预设水量时,则污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会滴落至回收容器3内,从而实现对污水的回收。由此,通过第一刮刀41的位置的巧妙设置,能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利用污水对第一环状清洁带11再度进行浸润,同时依然可以实现第一刮刀41刮出污水的功能,保证了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清洁效果。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9,清洁装置还包括出液部件15,出液部件15用于朝向第一环状清洁带11输出清洗液。清洁装置靠近待清洁面的一端为清洁端,清洁端沿第一环状清洁带11转动的方向位于第一刮刀41的上游;出液部件15沿环状清洁带转动的方向设于清洁端的上游。具体应用中,在清洁待清洁面之前,先通过出液部件15出液部件15用于朝向第一环状清洁带11输出清洗液,被清洁液浸润后的第一环状清洁带11再转动至清洁端,第一环状清洁带11在清洁端处拖擦待清洁面,从而实现清洁装置对待清洁面的清洁或消毒或表面护理。拖擦完待清洁面后,第一环状清洁带11转动至第一刮刀41的设置区域,第一环状清洁带11被第一刮刀41刮擦表面,从而将污水刮落。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清洁装置不设置出液部件15也是可以的,此替代方案中,清洁装置可作为扫地机或者推尘机使用。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该清洁装置可以为手持式清洁装置,使用时,用户手持该清洁装置,并可以根据待清洁面的脏污区域,灵活控制清洁装置在待清洁面行进的轨迹。可选的,该清洁装置可以包括手持杆体6、清洁液箱及转动连接于手持杆体6底端的底盘5。清洁液箱设置于手持杆体6,清洁构件1、清洁辅助件2均设置于底盘5,清洁液箱与出液部件15连通,以输出清洗液至出液部件15。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清洁装置不设置清洁液箱也是可以的,此替代方案中可以通过外接管路为出液部件15供应液体。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5及图16,清洁装置还包括翻盖14,翻盖设置于清洁构件1远离清洁辅助件的一方。由此,翻盖14的设置可以对清洁带构件进行保护,并在清洁带构件转动调节时能够进行同步转动,防止干扰到清洁带构件的转动。其中,出液部件15和/或第一刮刀41设置于翻盖14上。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出液部件15沿第一环状清洁带11转动的方向设于第一刮刀41的下游,从而使得出液部件15输出的液体不会马上被第一刮刀41所刮擦,而是会对第一环状清洁带11一定时间的浸润。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出液部件15输出的液体可以包括如下液体中的至少一种:清水、清洁剂、消毒剂、蜡液、护理液。当出液部件15输出的液体为清水或清洁剂时,主清洁构件1拖擦待清洁面,可以清洗待清洁面以至少去除待清洁面上的污迹和灰尘。当出液部件15输出的液体为消毒剂时,主清洁构件1拖擦待清洁面,主清洁构件1可以清洗待清洁面并对待清洁面进行消毒。当出液部件15输出的液体为蜡液或护理液时,主清洁构件1拖擦待清洁面,主清洁构件1可以对待清洁面打蜡以护理待清洁面或对待清洁面进行其它表面护理。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1,清洁装置还可以包括用于刮落第一环状清洁带11表面的垃圾的第二刮刀42。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刮刀42主要用于刮落固体垃圾等。其中,第一刮刀41与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干涉量大于第二刮刀42与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干涉量。由此,第一刮刀41相比与第二刮刀42能够更充分地对第一环状清洁带11进行挤压,第一刮刀41能够更充分地将第一环状清洁带11内的水刮出。此外,第二刮刀42与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干涉量也可以为负值,即第二刮刀42与第一环状清洁带11不直接接触,而是间隔设置,第二刮刀42可以刮落凸出于第一环状清洁带11表面的垃圾。
在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0及图11,第一环状清洁带11包括内表面113和外表面114,第二刮刀42的末端抵接于外表面114,第一刮刀41的末端抵接于外表面114并往内表面113的方向挤压。其中,第二刮刀42的末端与内表面113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一刮刀41的末端与内表面113之间的间距。如此,能够保证第二刮刀42刮落第一环状清洁带11表面的固体垃圾,第一刮刀41可以通过挤压刮落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污水。具体的,由于第一刮刀41的末端抵接于外表面114并往内表面113的方向挤压,则第一环状清洁带11转动时则第一刮刀41能够持续对第一环状清洁带11进行挤压,以使第一环状清洁带11在转动的同时被第一刮刀41刮落污水。
在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1,第二刮刀42可以设置于清洁辅助件2或回收容器3上,且位于第一环状清洁带11与回收容器3之间。具体的,第二刮刀42设置的位置可以使从第一环状清洁带11刮落的垃圾进入到回收容器3内即可。
示例性的,第二刮刀42用于刮落垃圾的末端与第一环状清洁带11表面之间的干涉量大于或等于0.5mm,小于或等于2mm,如可以是0.5mm,1mm或2mm。如此可以取得较佳清洁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干涉量可以用百分比表示,也可以用长度表示。
在可选实施例中,垃圾腔32包括依次沿前进方向设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用于容纳所述第二刮刀刮落的垃圾,第二腔体用于容纳第一刮刀刮落的垃圾;
开口31包括与第一腔体连接的第一子开口和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的第二子开口。
可选的,第一腔体主要用于容纳固态类型的垃圾,如湿纸巾、果皮等,第二腔体主要用于容纳液态型的垃圾,如污水等,从而实现固液分离,有利于回收容器3的清洁。
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至图4,清洁装置还可以包括底盘5,清洁构件1和清洁辅助件2可以均设置于底盘5。
在清洁待清洁面时,待清洁面上的由于固体垃圾的体积往往大小不一,上述实施例中给出的拾取和传送垃圾的方案有时会受限于垃圾的体积,不能完全拾取和传送任意体积的垃圾。
在可选实施例中当清洁装置清洁待清洁面时,清洁构件1能够调整与待清洁面之间的间隙,即清洁构件1的底部到待清洁面的间隙可进行调节。由此,有利于清洁构件1拾取待清洁面上体积大小不一的垃圾。
在可选实施例中,当清洁构件1对待清洁面进行清洁时,如果遇到较大的垃圾,该清洁构件1则会抵接于垃圾上从而自动调节与待清洁面的间隙,使得垃圾可以从清洁构件1与待清洁面之间穿过,并传送到清洁辅助件2上。
在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3A,第一环状清洁带11包括清洁装置清洁待清洁面时靠近待清洁面的清洁端115,清洁端115接触待清洁面的垃圾时,清洁构件1能够基于垃圾的尺寸自动调节清洁端115与待清洁面之间的间隙。具体应用中,清洁装置在待清洁面进行清洁工作时,如果遇到体积较大的垃圾,垃圾会抵于清洁端115,并将清洁构件1整体顶起,从而使得体积较大的垃圾可以通过清洁构件1被传送第一环状清洁带11与清洁辅助件2之间,从而实现清洁构件1能够根据垃圾的尺寸自动调整与待清洁面之间间隙的效果,使得清洁装置可以清除不同大小体积的垃圾。
在可选实施例中,清洁构件1能够调整与所述待清洁面之间的间隙的调节值与回收容器3的开口31的长度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8,小于或等于2。
在可选实施例中,当清洁装置清洁待清洁面时,清洁构件1能够自动调整与传送斜面22之间的间隙,即清洁构件1的传送侧111与传送斜面22之间的间隙可调。这样,能够避免在传送较小垃圾时传送侧111与传送斜面22对较小垃圾夹持不稳,进而导致不能有效地对垃圾进行传送的情况。同时,也能避免较大的垃圾可能被卡在传送侧111与传送斜面22之间,进而使传送受阻的情况。
在可选实施例中,传送侧111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当被垃圾挤压时候可以发生形变,从而实现与传送斜面22之间的间隙可调。
在可选实施例中,当清洁装置清洁待清洁面时,清洁构件1能够基于垃圾的尺寸自动调节传送侧111与传送斜面22之间的间隙。由此,该清洁装置可以使得不同体积大小的垃圾都可以在传送侧111与传送斜面22之间传送,有效防止垃圾在传送过程中卡在传送侧111与传送斜面22之间的不良现象发生。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环状清洁带11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形变能力,从而使得当垃圾经由传送侧111与传送斜面22时,第一环状清洁带11可以在垃圾的挤压下实现形变,从而自动调节与传送斜面22的间隙,即实现清洁构件1与传送斜面22的间隙调节。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提及的自动调节并非是通过电控、人工主动等方式实现自我调节,而是在一定外界环境因素下实现调节,如被垃圾挤压、抵接等外力作用下的因素。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辊筒12用于将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清洁端115抵压于待清洁面,其中,第一辊筒12包括弹性段123和/或柔性段,弹性段123和/或柔性段用于在垃圾经过时发生形变。由此,遇到体积较大的垃圾时,清洁构件1移动到垃圾上方,第一辊筒12在垃圾的挤压下使弹性段123和/或柔性段发生形变,增加清洁端115与待清洁面之间的间隙,有利于垃圾通过,从而使清洁构件1与清洁辅助件2能够配合拾取体积较大的垃圾。
如图25,第一辊筒12包括弹性段123,弹性段123至少用于在垃圾经过时发生形变从而调节与待清洁面之间的间隙。如此设置,当吃入体积较大的垃圾时,垃圾在经过第一环状清洁带11绕设于第一辊筒12的部位时,挤压弹性段123,使得弹性段123发生形变,可增加弹性段123以及套设于该弹性段123上的第一环状清洁带11与待清洁面之间的间隙,有利于大体积的垃圾通过,从而清洁装置能容易地吃入体积较大的垃圾;在完成大体积垃圾的导送后,弹性段123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恢复为原状,则第一环状清洁带11绕设于第一辊筒12的部位与待清洁面之间的距离恢复为原状,以适应体积较小的垃圾。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既能有效地吃入体积较大的垃圾,也能很好地吃入体积较小的垃圾,提高了清洁效果。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辊筒12还包括导向段124,导向段124连接于弹性段123。通过设置导向段124,一方面可以固定弹性段123,另一方面可以对第一环状清洁带11进行导向。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辊筒12包括两个导向段124,弹性段123连接于两个导向段124之间。这样,使得第一辊筒12的两端都对第一环状清洁带11进行导向,提高了第一环状清洁带11转动时的平稳性。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可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一辊筒12包括一个或者三个或者四个导向段124也是可以的,在此不对导向段124的数量进行限制。
在可选实施例中,导向段124和弹性段123同轴设置,以使第一环状清洁带11绕设于第一辊筒12的部位平整,有利于吃入垃圾。其中,导向段124和弹性段123的轴向稍微错位也视为同轴设置。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导向段124和弹性段123不同轴设置也是可以的。
在可选实施例中,导向段124的径向尺寸与弹性段123的径向尺寸相同。这样,第一环状清洁带11绕设于导向段124的部位与待清洁面的距离和第一环状清洁带11绕设于弹性段123的部位与待清洁面的距离相同,相对于因第一环状清洁带11绕设于导向段124的部位与待清洁面的距离和第一环状清洁带11绕设于弹性段123的部位与待清洁面的距离不同导致小体积垃圾吃入效果差而言(比如,第一环状清洁带11绕设于导向段124的部位与待清洁面的距离大于第一环状清洁带11绕设于弹性段123的部位与待清洁面的距离,则体积较小的垃圾在第一环状清洁带11绕设于导向段124的部位对应的待清洁面上时,垃圾不易被吃入),更有利于吃入垃圾。
在可选实施例中,弹性段123的长度远远大于导向段124的长度。这样,在垃圾通过第一环状清洁带11绕设于第一辊筒12的部位时,尽可能地使垃圾通过第一环状清洁带11绕设于弹性段123的部位,有利于吃入大体积垃圾以及增加吃入大垃圾的面积。
在可选实施例中,导向段124为圆柱型的杆体。如此设置,在将导向段124设置为可随第一环状清洁带11转动时,能够实现导向段124的转动,减少了对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阻力。当然,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导向段124为至少局部外表面呈弧形的非圆部件也是可以的。
在可选实施例中,弹性段123为弹簧,其工作原理类似于握力棒,收到一个至少分力为径向外力的时候,也会使得其弹性段123变形,并在解除外力后,可以恢复原状。当然,弹性段123为其他弹性部件也是可以的,比如弹片。
如图26-图28,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辊筒12包括柔性段125,该柔性段125包括柔性层126,清洁端115可在垃圾经过时发生形变。如此设置,使得第一辊筒12具有柔性,当外力对第一辊筒12挤压时,第一辊筒12会发生形变,故垃圾经过清洁端115时,对清洁端115的作用力传递到第一辊筒12,第一辊筒12发生形变,清洁端115可随第一辊筒12发生形变;当清洁装置吃入体积较大的垃圾时,垃圾在经过清洁端115时,挤压第一辊筒12,使得第一辊筒12发生形变,清洁端115随之发生形变,可增大清洁端115与待清洁面之间的间隙,有利于大体积的垃圾通过,从而清洁装置能容易地吃入体积较大的垃圾;在完成大体积垃圾的导送后,第一辊筒12的柔性层126自行恢复为原状,则清洁端115与待清洁面之间的距离恢复为原状,以适应体积较小的垃圾。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既能有效地吃入体积较大的垃圾,也能很好地吃入体积较小的垃圾,提高了清洁效果。
在可选实施例中,柔性层126的厚度不小于5mm。这样,以确保至少第一辊筒12的外层具有足够的柔性,当吃入体积较大的垃圾时,柔性层126的形变能够保证垃圾通过。具体应用中,柔性层126的厚度可以为7mm或者9mm或者16mm或者20mm或者43mm或者48mm或者55mm等等。
在可选实施例中,柔性层126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0mm且小于或等于60mm。如此设置,一方面使得第一辊筒12的外层具有足够的柔性,当吃入体积较大的垃圾时,柔性层126的形变能够保证垃圾通过,另一方面以使第一辊筒12的体积不会太大,避免占用过多的空间。具体应用中,柔性层126的厚度可以为10mm或者32mm或者38mm或者42mm或者46mm或者49mm或者52mm或者54mm或者57mm或者60mm。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辊筒12包括中心承载轴127,柔性层126环设于中心承载轴127的周向。通过设置中心承载轴127,以用于支撑柔性层126。
在可选实施例中,柔性层126包括多个中心承载轴128,多个中心承载轴128沿中心承载轴127的周向间隔设置。具体地,多个中心承载轴128环绕中心承载轴127的周向设置,相邻中心承载轴128之间具有间隙,在垃圾经过清洁端115时,无论是挤压到中心承载轴128还是挤压到两个中心承载轴128之间的间隙处,清洁端115均可发生形变。需要说明的是,中心承载轴128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者三个或者四个等等,在此不对中心承载轴128的数量进行限制。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辊筒12还1包括多个硬质支撑子层129,多个硬质支撑子层129沿柔性层126的周向间隔设置。具体地,多个硬质支撑子层129环绕柔性层126的周向设置,相邻硬质支撑子层129之间具有间隙,在垃圾经过清洁端115时,无论是挤压到硬质支撑子层129还是挤压到两个硬质支撑子层129之间的间隙处,清洁端115均可发生形变,其中,当垃圾挤压到硬质支撑子层129时,挤压力通过硬质支撑子层129传递到柔性层126,进而使得清洁端115发生形变。需要说明的是,硬质支撑子层129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者三个或者四个等等,在此不对硬质支撑子层129的数量进行限制。
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辊筒12沿轴向至少有一段为柔性段125且柔性段整体由柔性层124组成。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辊筒12可以全部是柔性段125,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清洁构件1相对清洁辅助件2和/或待清洁面可调间隙,从而便于对待清洁面的体积较大的垃圾进行处理,相比现有的滚刷洗地机而言(无法清理较大垃圾,会被垃圾卡住),无需在洗地之前先进行扫地,而是可以同步进行,极大的提高了清洁的便利性。且第一清洁构件1整体倾斜,并形成倾斜设置的传送侧111与倾斜面22,相比滚刷洗地机,可以有效的提高垃圾的传送高度,使得回收容器3可以具有更好的深度,从而增大了回收容器3的垃圾腔32的大小,更利于清洁较大体积的垃圾,从而增加了清洁效果和清洁力。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辊筒12包括弹性段123,弹性段123至少用于在垃圾经过时发生形变。如此设置,当清洁构件1拾取体积较大的垃圾时,垃圾在经过环状清洁待绕设的第一辊筒12的部位时,垃圾会挤压弹性段123,使得弹性段123发生形变,可增大该部位与待清洁面之间的间隙,有利于大体积的垃圾通过,从而清洁装置较容易地拾取体积较大的垃圾。在完成大体积垃圾的拾取和传送后,弹性段123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恢复为原状,则第一环状清洁带11绕设于第一导向部件的部位与待清洁面之间的距离恢复为原状,以适应体积较小的垃圾。由此,清洁装置既能有效地拾取体积较大的垃圾,也能很好地拾取体积较小的垃圾,提高了清洁效果。
可选的,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弹性段123可以为弹簧。当然,可选的实施例中,弹性段123为其他弹性部件也是可以的,比如弹片。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辊筒12包括柔性段,可选的,柔性段的表面为柔性层,可形变的材质组成。这样,垃圾在经过环状清洁待绕设的第一辊筒12的部位时,垃圾会挤压柔性段,使得柔性段发生形变,可增大该部位与待清洁面之间的间隙,有利于大体积的垃圾通过,从而清洁装置较容易地拾取体积较大的垃圾。在完成大体积垃圾的拾取和传送后,柔性段在会恢复初始状态,则第一环状清洁带11绕设于第一导向部件的部位与待清洁面之间的距离恢复为原状,以适应体积较小的垃圾。
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辊筒12可以既包括弹性段123也包括柔性段,从而相应不同的体积大小的垃圾。
在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2,第一环状清洁带11外表面114设有人字纹16,人字纹16的开口方向为第一环状清洁带11转动的方向。由此,人字纹16能够将垃圾聚拢到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中部,更好地收集待清洁面的垃圾,清洁待清洁面的效果更好。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环状清洁带11可以包括绒毛层。采用此设置方案,一方面可使得第一环状清洁带11可以在第一辊筒12及第二辊筒13自身重力或外力作用下紧密地抵压于待清洁面进行清洁待清洁面,从而利于提高清洁装置清除待清洁面上垃圾、污迹、液体的清洁效果;另一方面可利于减小第一环状清洁带11抵压与待清洁面上移动时产生的噪音,再一方面还可以使得第一环状清洁带11具有一定的吸水性,提高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清洁能力。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绒毛层的厚度在5mm-8mm之间,如可以是5mm,7mm或8mm。
在可选实施例中,绒毛层包括第一绒线层和第二绒线层,第二绒线层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一绒线层且第二绒线层的面积小于第一绒线层的面积。
可选的,第二绒线层可以呈阵列或者间隔条纹设置沿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轴向弯曲或者直线延伸设置,从而可以增大清洁能力,提高对顽固污渍的清洁效果。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5,清洁装置还包括行走轮51,行走轮51设于底盘5并与待清洁面接触,行走轮51用于减小清洁装置在待清洁面移动的摩擦力。由此,可以使得清洁装置在待清洁面上的移动更为顺畅。当清洁装置为手持式清洁装置时,可以使用户在使用使推动清洁装置更加轻松省力。
可选的实施例中,至少一个行走轮51通过电机驱动转动,从而带动清洁装置移动,即清洁装置通过电动驱动方式移动。当然,具体应用中,清洁装置的移动驱动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作为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清洁装置可以通过手持杆6由人力推动移动;或者,作为另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清洁装置既可以通过电机驱动移动,也可以通过手持杆6或者扶手由人力推动移动,即清洁装置可以同时有电动、人力推动两种驱动移动模式。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清洁装置不设置行走轮51也是可以的,清洁装置在待清洁面上的移动,由第一环状清洁带11带动也是可以的。
在可选实施例中,清洁装置还可以包括滚轮,滚轮设置于传送部21上且位于回收容器3和导入部23之间且用于与待清洁面接触。由此,可以充分利用传送部21的空间,使清洁装置的结构更紧凑,而不会占用回收容器3的空间。且传送部21位于清洁装置较为居中的区域,对整个清洁装置的支撑也较为平衡。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清洁装置还可以包括辅助轮,辅助轮设置于回收容器3上且用于与待清洁面接触。辅助轮主要用于对该清洁装置设有该回收容器3的区域起支撑作用,当回收容器3收纳了较多垃圾时,辅助轮能够稳定地支撑回收容器3,避免因为清洁装置内重量分布不均匀影响其运行的稳定性。
在可选实施例中,滚轮位于导向板远离传送侧111的一侧。和/或,传送部21内设有空腔,滚轮至少部分位于空腔内。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传送部21的空间,使清洁装置的结构更紧凑。
在可选实施例中,清洁装置还包括与滚轮连接的滚轮驱动件,滚轮驱动件至少部分位于空腔内。示例性的,驱动件可以为电机。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5及图16,清洁装置还可以包括滚刷件8,滚刷件8设置于清洁辅助件2的后方,滚刷件8用于执行如下功能的至少一种:清洁待清洁面、配合清洁构件1传送垃圾、刮擦清洁构件1上的垃圾。
在可选实施例中,在清洁装置工作时,滚刷件8至少部分与待清洁面接触。由此,滚刷件8在滚动时可以对待清洁面进行清洁。
在可选实施例中,滚刷件8位于清洁辅助件2和回收容器3之间。清洁装置在工作时,第一环状清洁带11在转动时能够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沿携带待清洁面上的垃圾,并在清洁辅助件2的辅助下拾取和传送垃圾。当第一环状清洁带11将垃圾传送到清洁辅助件2的传送斜面22的末端时,垃圾会被传送滚刷件8的表面,在滚刷件8的滚动下垃圾会继续被传送至回收容器3。
此外,当滚刷件8与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表面接触时,滚刷件8还会对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表面进行刮擦,将粘在第一环状清洁带11表面的垃圾刮落。刮落的垃圾可以掉落至滚刷件8的表面再被传送回收容器3,也可以直接掉落至回收容器3。
在可选实施例中,回收容器3包括与开口31连通的垃圾腔32,滚刷件8至少部分位于垃圾腔32内。这样,垃圾腔32能够更好地承接从滚刷件8表面掉落的垃圾。
在可选实施例中,滚筒件8的半径和第一辊筒12半径相同,可以有效的减少生产成本。
在可选实施例中,滚刷件8的转动方向可以与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方向相同,以刮擦清洁构件1上的垃圾。参照图15,滚刷件8的表面会接近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传送侧111,当然,滚刷件8的表面接触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传送侧111也是可以的。当滚刷件8与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转动方向相同时,滚刷件8的表面与传送侧111是朝相反的方向运行的,这样,滚刷件8也就能够第一环状清洁带11表面的垃圾,避免垃圾粘在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表面。
在可选实施例中,滚刷件8的转动方向可以与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方向相反,以配合清洁构件1传送垃圾。参照图13,滚刷件8的表面会接近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传送侧111,当然,滚刷件8的表面接触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传送侧111也是可以的。当滚刷件8与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转动方向相同时,滚刷件8的表面与传送侧111是朝相同的方向运行的,这样,滚刷件8可以与第一环状清洁带11共同夹持并出传送垃圾。当垃圾会被传送滚刷件8的表面,在滚刷件8的滚动下垃圾会继续被传送至回收容器3。
在可选实施例中,滚刷件8的直径与第一辊筒12相同,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5,清洁辅助件2可以包括从清洁件26,从清洁件26包括第二环状清洁带261、第三辊筒262以及第四辊筒263,第二环状清洁带261可转动地环绕于第三辊筒262和第四辊筒263上。从清洁件26用于执行如下功能的至少一种:清洁待清洁面、配合清洁构件1传送垃圾。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二环状清洁带261的底部形成有用于抵压于待清洁面上的第一平面2611。这样,第二环状清洁带261转动时可以对待清洁面进行清洁。
在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7,第三辊筒262和第四辊筒263配合将第二环状清洁带261抵接于待清洁面以形成第一平面2611。由此,第一平面2611的面积较大,能与待清洁面存在较大的接触面积,能够充分清洁待清洁面。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三辊筒262将第二环状清洁带261抵接于待清洁面以形成第一平面2611。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四辊筒263的直径与第一辊筒12的直径相同,第三辊筒262与第二辊筒13的直径相同,可以有效的减少生产成本。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二环状清洁带261与传送侧111相对的一侧形成传送斜面22。具体的,传送斜面22用于与第一环状清洁带11配合以辅助第一环状清洁带11传送垃圾。当清洁装置在工作时,垃圾被夹持在传送侧111于传送斜面22之间,第一环状清洁带11转动时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将垃圾传送至预设位置。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四辊筒263位于第三辊筒262的斜上方,以使得第二环状清洁带261形成传送斜面22。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5至图17,第四辊筒263的最高点位于第三辊筒262的最高点的斜上方,以使得第二环状清洁带261形成传送斜面22。具体的,第三辊筒262及第四辊筒263的底部可以在同一水平面上,但第四辊筒263外表面的最高点高于第三辊筒262,从而使环绕于第三辊筒262与第四辊筒263的第二环状清洁带261形成倾斜的传送斜面22。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四辊筒263位于第三辊筒262的后方且第四辊筒263的直径大于第三辊筒262。其中,第四辊筒263与第三辊筒262配合抵接第二环状清洁带261的内表面113的下方,以使得第二环状清洁带261的底部形成有用于抵压于待清洁面上的第一平面2611;第四辊筒263与第三辊筒262配合抵接第二环状清洁带261的内表面113的上方,以使得第二环状清洁带261形成传送斜面22。由此,第一平面2611可以对待清洁面起到清洁作用,传送斜面22可以于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传送侧111配合以拾取和传送垃圾。另外,第四辊筒263位于第三辊筒262的后方且第四辊筒263的直径大于第三辊筒262,当第四辊筒263及第三辊筒262的底部可以在同一水平面上,环绕于第四辊筒263与第三辊筒262的第二环状清洁带261也自然地形成了倾斜的传送斜面22。
在可选实施例中,清洁装置还包括用于收集垃圾的回收容器3,回收容器3包括沿清洁装置的前进方向设于传送斜面22后方的开口31。这样,清洁装置在前进时清洁待清洁面,拾取并传送的垃圾能够沿着传送斜面22传送到回收容器3内。由此,回收容器3的设置能够先把传送而来的垃圾先收集起来,便于清洁装置持续工作,当垃圾足够多的时候再一次性倾倒即可。
在可选实施例中,参考图15及图18,第四辊筒263和第二辊筒13间隔设置,以使清洁构件1远离待清洁面的一端与从清洁件26远离待清洁面的一端之间存在垃圾出口,垃圾出口与回收容器3的开口31连通,其中垃圾出口小于或等于开口的尺寸,以保证垃圾从垃圾出口出来后可以进入到开口31中。由于第四辊筒263与第二辊筒13间隔设置,则以使清洁构件1远离待清洁面的一端与从清洁件26远离待清洁面的一端之间形成一个开敞的空间,此空间则为垃圾传送的出口。垃圾经该垃圾出口掉落即经回收容器3的开口31进入垃圾腔32内。可选的,第四辊筒263和第二辊筒13间隔设置的位置可以是第四辊筒263设于第二辊筒13的前下方。
在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5及图18,清洁装置还包括第三刮刀43,第三刮刀43设置于第二环状清洁带261和回收容器3之间且第三刮刀43的末端指向第二环状清洁带261。第三刮刀43用于刮擦第二环状清洁带261的垃圾和/或用于将垃圾导送至回收容器3的开口31。
当清洁装置工作时第二环状清洁带261转动,第三刮刀43的末端接近第二环状清洁带261的表面或者接触第二环状清洁带的表面,这样,能够将第二环状清洁带261表面的垃圾刮落。由于第三刮刀43设于第二环状清洁带261与回收容器3之间,第三刮刀43远离第二环状清洁带261的一端可以靠近回收容器3的开口31,则垃圾在由第二环状清洁带261传送进回收容器3时,第三刮刀43可以在中间起传送的衔接作用,将垃圾导送至回收容器3内。当然,第三刮刀43既可以刮落第二环状清洁带261表面的垃圾,也能用于将垃圾导送至回收容器3的开口31。
在可选实施例中,清洁装置还包括第一刮水条71,第一刮水条71设置于从清洁件26的后方。第一刮水条71在清洁装置工作时抵接于第二环状清洁带261和/或待清洁面上以用于刮擦待清洁面。这样,当清洁装置前进时,第一刮水条71可以将待清洁面的垃圾或污水刮向从第二环状清洁带261,第二环状清洁带261转动时将垃圾或污水带走。
在可选实施例中,清洁装置还包括第二刮水条72,第二刮水条72设置于从清洁件26的前方.第一刮水条71在清洁装置工作时抵接于第二环状清洁带261和/或待清洁面上以用于刮擦待清洁面。这样,当清洁装置后退时,第一刮水条71可以将待清洁面的垃圾或污水刮向从第二环状清洁带261,第二环状清洁带261转动时将垃圾或污水带走。
在可选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刮水条71抵接于第二环状清洁带261,可以使得第一刮水条71与第二环状清洁带261之间没有间隙或者间隙很小,以减少间隙导致残留水。类似的,通过将第二刮水条72抵接于第二环状清洁带261,可以使得第二刮水条72与第二环状清洁带261之间没有间隙或者间隙很小,以减少间隙导致残留水。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刮水条71和第二刮水条72搭配设置,在清洁装置向前清理时,第一刮水条71对待清洁面进行刮拭和清理;在清洁装置向后清理时,第二刮水条72对清洁面进行刮拭和清理,两者相互配合,不仅使操作更加便利,也大大提高对待清洁面了清理效果。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3A至图4,以及图10,第一环状清洁带11在靠近待清洁面的部位形成有与传送侧111连接的引导面116,引导面116沿逐渐远离清洁辅助件2和待清洁面的方向,从清洁辅助件2靠近待清洁面的部位朝所述清洁装置的前上方倾斜延伸,所述引导面116用于将待清洁面上的垃圾导送至清洁辅助件2或所述清洁辅助件2的工作区域。具体的,清洁装置在前进的过程中,引导面116最先接触到垃圾,以便于体积较大的垃圾能够进入到引导面116和待清洁面之间,引导面116的倾斜向下延伸,利于更好地将垃圾导送至清洁辅助件2或所述清洁辅助件2的工作区域。
在可选实施例中,可以设置引导面116的坡度大于或等于20度,小于或等于70度。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引导面116的坡度大于或等于30度,小于或等于50度。
可选的,其引导面116的坡度是指该引导面116最高点与最低点的连线的坡度。
在可选实施例中,可以设置引导面116最高点的高度大于或等于10mm,小于或等于40mm,如可以是10mm,20mm或40mm。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引导面116的高度大于或等于18mm,小于或等于26mm,如可以是18mm,20mm或25mm。
可选的,其引导面116的最高点的高度是指该引导面116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间距。
在可选实施例中,引导面116的最高点与待清洁面的形成用于引导垃圾进入的入口,通过设置引导面116的高度,可以导入对应高度的垃圾,从而实现对垃圾的清扫。
在可选实施例中,引导面116的最高点的高度与回收容器3的开口31的沿传送斜面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7,小于或等于1.4。
在可选实施例中,引导面116的最高点的高度与回收容器3的开口31的沿传送斜面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8,小于或等于1.2。
由于垃圾是通过引导面116进入的,并最终会通过开口31进入回收容器3,通过设置引导面116的最高点的高度和开口的比值接近于1,可以使得进入的垃圾后面可以从开口进入到回收容器3中,并有效的减少各自尺寸的冗余,减少设计难度并节省体积。
通过对引导面116的坡度和高度限制,可以使得清洁装置适应更多类型的垃圾,并提高清洁装置对各类型垃圾拾取和传送能力,进而提高清洁效果。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辊筒12抵接于第一环状清洁带11以使得第一环状清洁带11朝向清洁装置前进方向的且与所述待清洁面相对设置的部分形成引导面116。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清洁构件1基于垃圾的尺寸自动调节与待清洁面之间的距离时,清洁构件1可以整体抬高,即传送侧111与传送斜面22依然是平行的但是存在减小,或清洁构件1可以整体抬高后即传送侧111与传送斜面22之间的夹角不变。这样,清洁构件1可以不通过转动的方式也可以调节传送侧111与传送斜面22之间的间隙。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清洁构件1的底部与待清洁面之间的间隙设置为可调,也就是说该间隙可以增大也可以缩小,从而使得该间隙能够适应于不同体积大小的垃圾,这样,可以使得清洁构件1既能够把小体积的垃圾传送至第一环状清洁带11与清洁辅助件2之间,又能够将大体积的垃圾传送至第一环状清洁带11与清洁辅助件2之间,有效保证了清洁装置清洁待清洁面上垃圾的洁净效果。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清洁构件1相对清洁辅助件2可转动设置,以使得清洁构件1能够调节与待清洁面和/或清洁辅助件2的间隙。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清洁构件1相对于清洁辅助件2转动可以同时调节清洁构件1与待清洁面的间隙,以及清洁构件1与传送斜面22的间隙。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清洁构件1相对于清洁辅助件2转动可以调节清洁构件1与待清洁面之间的间隙。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清洁辅助件2包括与传送侧111相对设置的传送斜面22,清洁构件1相对于清洁辅助件2转动可以调节清洁构件1与传送斜面22之间的间隙。由此,清洁构件1可转动的设置可以使得清洁装置可以清除不同大小体积的垃圾。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辊筒12用于将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局部部位抵压于待清洁面,第二辊筒13位于第一辊筒12的斜上方。清洁构件1相对清洁辅助件2可转动设置的转动轴与第二辊筒13的轴线共线。这样,清洁装置的整体结构更紧凑,能够尽可能地减小清洁装置的体积,用户操作时更方便,且当清洁装置闲置时可以节约存放空间。
在可选实施例中,清洁构件1包括转动件17,清洁构件1通过转动件17转动设置于清洁辅助件2上。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清洁构件1通过转动件17转动设置于侧挡部24。可选的,侧挡部24可以凸出于传送斜面斜上方延伸,从而使得转动件17可以设置于侧挡部24上。
可选的实施例中,清洁构件1还可以通过转动件17转动设置于回收容器3。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20及图21,清洁构件1还可以通过转动件17转动设置于底盘5。
在可选实施例中,转动件17可以是凸轴或者凹槽或者其他可以实现转动的结构。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清洁构件1相对清洁辅助件2可转动设置的转动轴与第二辊筒13的轴线平行,
在可选实施例中,清洁构件1相对清洁辅助件2可转动设置的转动轴与第二辊筒13的轴线共线。
可选的,清洁构件1相对清洁辅助件2可转动设置的转动轴设置于第二辊筒13远离或靠近第一辊筒12的一侧。
在可选实施例中,转动件17位于第二辊筒13沿轴线方向上的两端。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20及图21,转动件17为设置在第二辊筒13两端的凸轴171,清洁辅助件2或侧挡部或回收容器3或底盘5设有供凸轴171穿设的穿孔172,由此,通过实现清洁构件1的转动。
在可选实施例中,由于清洁构件1相对清洁辅助件2转动设置,第一刮刀41的末端指向于清洁构件1相对清洁辅助件2转动设置的转动轴。由此,清洁构件1在转动时绕转动轴转动,清洁构件1在转动时第一刮刀41对清洁构件1干扰最小,第一刮刀41能够在实现刮水功能的同时不会妨碍清洁构件1在拾取垃圾时的转动。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清洁构件1在垂直于待清洁面的方向上存在最低点,当所述清洁构件置于待清洁面时对所述最低点对待清洁面存在预压力。
可选的,清洁装置1除去清洁构件1的部分(如滚轮、回收容器、辅助清洁件)包括一个支撑面,该清洁构件1的最低点低于该支撑面,使得清洁构件1置于待清洁面时对所述最低点对待清洁面存在预压力。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清洁构件1相对清洁辅助件2转动设置,可以使得清洁构件1可以调节与清洁辅助件2和/或待清洁面的间隙,从而便于对待清洁面的体积较大的垃圾进行处理,相比现有的滚刷洗地机而言(无法清理较大垃圾,会被垃圾卡住),无需在洗地之前先进行扫地,而是可以同步进行,极大的提高了清洁的便利性,且第一清洁构件1整体倾斜,并形成倾斜设置的传送侧111与倾斜面22,相比滚刷洗地机,可以有效的提高垃圾的传送高度,使得回收容器3可以具有更好的深度,从而增大了回收容器3的垃圾腔32的大小,更利于清洁较大体积的垃圾,从而增加了清洁效果和清洁力。
在可选实施例中,清洁构件1还包括用于驱动第一环状清洁带11转动的驱动部件。由此,驱动部件为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转动提供驱动力,这就能够提高第一环状清洁带11拾取和传送垃圾的能力。具体地,所述驱动部件用于驱动第一辊筒12和/或第二辊筒13旋转,以带动第一环状清洁带11旋转。
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驱动部件可以位于第二辊筒13靠近第一辊筒12的方向上。
在可选实施例中,驱动部件内置于第一辊筒12中,用于驱动第一辊筒12转动,从而带动第一环状清洁带11转动,驱动部件内置于第一辊筒12包括至少部分或全部设于第一辊筒12。第一辊筒12用于将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局部部位抵压于待清洁面。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清洁装置包括手持杆体6、电池组件、转动连接于手持杆体6底端的底盘5以及设置于底盘5上的回收容器3。清洁构件1、清洁辅助件2均设置于底盘5。清洁构件1还包括转动件17,清洁构件1通过转动件17转动设置于清洁辅助件2、底盘5或者回收容器3上;其中,电池组件设置于手持杆体6或底盘5上,且电池组件具有第一电连接口,转动件17开设有第二电连接口,电池52组件通过第一电连接口与第二电连接口配合以给驱动部件供电。由于第二电连接口设置转动件17上,由此,当清洁构件1转动时不容易对连接第一电接口和第二电接口的电线产生影响,降低了电线拉扯和缠绕的可能性。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不对电路结构做改进,所描述的涉电方案也均现有技术,所以在此不做赘述。
在可选实施例中,驱动部件为驱动电机,驱动电机与第一辊筒12传动连接以用于驱动第一辊筒12转动从而带动第一环状清洁带11转动。可选的,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辊筒12的端部连接,启动驱动电机,驱动电机输出轴带动第一辊筒12转动从而带动第一环状清洁带11转动。其中,驱动电机和第一辊筒12至少部分设于第一环状清洁带11围合形成空间内。当然,可选的实施例中,驱动电机也可以设于第一环状清洁带11围合形成空间外。由于驱动电机的位置处于第一辊筒12所在区域,这样也就增加了第一辊筒12的重量,进一步增加了第一辊筒12将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局部部位抵压于待清洁面的压力,加大第一环状清洁带11在转动时对地面的摩擦力,也就能够更充分地实现对顽固污渍的拖洗。清洁效果更好。且第一辊筒12设置驱动电机,第二辊筒13不设置驱动电机,第一辊筒12的重量大于第二辊筒13,当清洁装置在地面等水平面进行清洁工作时,也就使清洁装置的重心降低了,清洁装置在清洁运行时更稳定。
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辊筒12与所述驱动部件的整体重量大于所述第二辊筒13的重量。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辊筒12自身的重量可以大于第二辊筒13。第一辊筒12的两端均可以连接有电机,这样,也更好驱动重量较大的第一辊筒12,驱动力更大。且也进一步增加了第一辊筒12将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局部部位抵压于待清洁面的压力,进一步提升清洁效果,也进一步提升了清洁装置在清洁运行的稳定性。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22及图23,所述清洁构件1还包括支架141,所述驱动部件为驱动电机18,所述驱动电机18包括第一机体181和第一驱动轴182,所述第一机体181或所述第一驱动轴182与所述支架141连接,所述第一辊筒12包括:第一转轴121,包括第一端A1和与所述第一端A1相对的第二端A2,所述第一转轴121的第一端A1与所述支架14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121的第二端A2与所述驱动电机18的第一驱动轴182或所述第一机体181连接;第一筒体122,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121和所述驱动电机18外并与所述第一转轴121连接,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11抵接所述第一筒体122的外侧壁。也即第一机体181与支架141保持相对不动,运行时,第一驱动轴182转动驱动第一转轴121转动,第一转轴121带动第一筒体122转动,第一筒体122带动第一环状清洁带11转动。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24,所述清洁构件1还包括支架141,所述驱动部件为驱动电机18,所述驱动电机18包括第一机体181、第一驱动轴182和第二驱动轴183,所述第一机体181安装于所述支架141,所述第一机体181包括第一侧和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所述第一驱动轴182设于所述第一机体181的第一侧,所述第二驱动轴183设于所述第一机体181的第二侧;所述第一辊筒12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辊筒12位于所述第一机体181的第一侧并与所述第一驱动轴182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一辊筒12设于所述第一机体181的第二侧并与所述第二驱动轴183连接。也即驱动电机18运行时驱动第一驱动轴182和第二驱动轴183同步转动,第一驱动轴182和第二驱动轴183分别驱动两个第一辊筒12转动。由此,驱动电机18和两个第一辊筒12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比较平衡,使得第一清洁机构运行稳定,而且第一环状清洁带11可以和待清洁面更好地贴合,从而实现较好的清洁效果。可选的,第一端A1和第二端A2可以相互连接。通过上述方式,可以让驱动电机18对第一辊筒12的输出扭转力比较平衡,从而避免使得第一辊筒12一侧在驱动电机218启动时出现偏转力从而使得第一清洁机构10整体往一侧侧偏的情况。且可以让两个第一辊筒12的重量平衡,避免某侧压力过大而形成清洁不均匀的问题。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清洁构件1还包括支架141,所述第一辊筒12包括第一端A1和与所述第一端A1相对的第二端A2,所述驱动部件为驱动电机18;所述驱动电机18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驱动电机18分别为第一驱动电机18和第二驱动电机18,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8包括第一机体181和第一驱动轴182,所述第二驱动电机18包括第二机体和第二驱动轴183,所述第一机体181与所述支架141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轴182与所述第一辊筒12的第一端A1连接,所述第二机体与所述支架141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轴183与所述第一辊筒12的第二端A2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8和所述第二驱动电机18同步驱动所述第一辊筒12转动。由此,驱动电机18和两个第一辊筒12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比较平衡,使得第一清洁机构运行稳定,而且第一环状清洁带11可以和待清洁面更好地贴合,从而实现较好的清洁效果,可选的,第一端A1和第二端A2可以相互连接。通过上述方式,可以让驱动电机18对第一辊筒12的输出扭转力比较平衡,从而避免使得第一辊筒12一侧在驱动电机218启动时出现偏转力从而使得第一清洁机构10整体往一侧侧偏的情况。且可以让两个第一辊筒12的重量平衡,避免某侧压力过大而形成清洁不均匀的问题。
可选的实施例中,清洁构件1也可以不设置驱动部件。可选的,当清洁装置行进时,第一环状清洁带11会因为与地面的摩擦或垃圾的挤压下而被动转动。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给出清洁构件的相关部件和结构的参数设置。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提供的多个参数,清洁构件可以同时满足一个参数,或者同时满足多个参数均可,在此不做限定。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辊筒12用于将第一环状清洁带11的局部部位抵压于待清洁面,第二辊筒13位于第一辊筒12的斜上方,第一辊筒12的半径大于第二辊筒13的半径。这样,可以提高适应较大垃圾的能力,同时又可以提高清洁效率。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辊筒12的半径与第二辊筒13的半径的比例大于或等于2:1。可选的,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辊筒12的半径大于或等于18mm,小于或等于30mm,如可以是20mm,25mm或30mm;和/或第二辊筒13的半径大于或等于7mm,小于或等于15mm,如可以是8mm,10mm或15mm。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辊筒12的半径大于或等于20mm,小于或等于26mm;和/或,第二辊筒13的半径大于或等于9mm,小于或等于12mm,如可以是9mm,11mm或12mm。
在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辊筒12的轴线与第二辊筒13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60mm,小于或等于120mm,如可以是60mm,80mm或120mm。可选的,第一辊筒12的轴线与第二辊筒13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80mm,小于或等于100mm。
在可选实施例中,可以设置第一辊筒12的轴向长度大于或等于30mm。
可选的,本申请提供的清洁构件可以无需风力进行垃圾的清扫,从而不会受限于风机的功率,因此可以有较大的清洁宽度,而无需担心宽度过高导致的间隙过长或过大风机无法提供足够负压的情况,从而可以有效的增加清洁面积,提高清洁效率。
可选的,还可以设置第一辊筒12的轴向长度大于或等于36mm。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辊筒12的半径设置为小于第二辊筒13的半径也是可以的。
在可选实施例中,如图3B,也可以设置第二辊筒13位于第一辊筒12沿所述清洁装置前进方向的前侧,清洁辅助件2可相对清洁构件1转动,以调节与待清洁面和/或清洁构件的间隙。
在本申请中,清洁装置可以为家用清洁设备,家用清洁设备主要用于较小应用场合的清洁,例如居民楼房地面的清洁,清洁装置的可持续工作时间可以设计得短点,体积也相应可以设计得小点。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清洁装置为商用清洁设备,商用清洁设备用于在面积较大应用场合(尤其是公共场合)的清洁,为了保证清洁装置可一次性完成较大面积应用场合的清洁工作,需要清洁装置可长时间持续工作。商用清洁设备具体可用于车站地面的清洁、医院地面的清洁、商场地面的清洁、操场地面的清洁、广场地面的清洁、高楼外墙的清洁、高楼玻璃窗的清洁等。
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虽然以上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是可以理解,上述说明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申请。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实质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对本申请进行变形和变化,这些变形和变化均落入本申请的范围内。
Claims (101)
1.一种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清洁构件,包括第一环状清洁带、第一辊筒以及第二辊筒,所述第一辊筒与所述第二辊筒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辊筒设置于所述第一辊筒的上方,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可转动地环绕于第一辊筒和第二辊筒上,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用于清洁待清洁面;
清洁辅助件,沿所述清洁装置的前进方向设置于所述清洁构件的后方,所述清洁辅助件用于辅助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清洁垃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构件相对所述待清洁面呈倾斜设置,所述清洁辅助件沿所述清洁装置的前进方向设置于所述清洁构件的斜下方或斜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形成有倾斜设置的传送侧,所述传送侧至少部分与所述清洁辅助件相对设置,以用于传送垃圾。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侧与所述清洁辅助件配合能够在无风力驱动下传送垃圾。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筒用于将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的局部部位抵压于所述待清洁面形成清洁端,所述第二辊筒位于所述第一辊筒的斜上方,以使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形成所述传送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筒的重量大于所述第二辊筒的重量。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辅助件包括与所述传送侧相对设置的传送斜面,所述传送斜面用于与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配合以辅助所述传送侧传送垃圾。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侧至少部分与所述传送斜面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斜面的坡度大于或等于20度,小于或等于70度;和/或
所述传送斜面的最高点的高度大于或等于15mm,小于或等于70mm。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斜面的坡度大于或等于25度,小于或等于50度;和/或
所述传送斜面的最高点的高度大于或等于18mm,小于或等于45mm。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斜面的坡度大于或等于28度,小于或等于42度;和/或
所述传送斜面的最高点的高度大于或等于20mm,小于或等于40mm。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辅助件包括传送部,所述传送部包括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与所述传送侧相对的一侧形成所述传送斜面。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辅助件包括导入部,所述导入部位于所述传送斜面向所述待清洁面延伸方向的一侧;所述导入部用于执行如下功能中的至少一种:
辅助所述清洁构件拾取待清洁面的垃圾、刮擦所述待清洁面的垃圾、配合所述清洁构件传送垃圾至所述传送斜面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部包括第一导入斜面;
所述第一导入斜面与所述待清洁面形成第一夹角,所述传送斜面与所述待清洁面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夹角。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部还包括第二导入斜面,所述第二导入斜面设于所述第一导入斜面与所述传送斜面之间,所述传送斜面与所述第二导入斜面处于同一平面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辅助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传送部上的侧挡部,所述侧挡部设于所述传送斜面在第一方向上的至少一端,以用于阻挡垃圾掉落,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辊筒的轴向。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挡部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挡部及第二侧挡部。
1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用于收集垃圾的回收容器,所述回收容器包括沿所述清洁装置的前进方向设于所述传送斜面后方的开口。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容器包括与所述开口连通的垃圾腔,所述垃圾从所述传送斜面和/或所述传送侧上通过所述开口进入所述垃圾腔;和/或
所述回收容器至少部分沿着所述清洁装置的前进方向设于所述清洁辅助件的后方;和/或
所述传送侧包括与所述传送斜面相对的第一区域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区域斜上方的第二区域。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沿传送侧延伸方向的长度比例大于1;
所述开口沿传送斜面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0mm,小于或等于60mm。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沿传送斜面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5mm,小于或等于25mm。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容器的开口至少部分倾斜设置,且所述开口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区域相对设置。
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辅助件设有第一卡扣件,所述回收容器设有卡入所述第一卡扣件的第二卡扣件。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第一刮刀,所述第一刮刀用于刮擦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的污水,以使污水落入所述清洁装置的回收容器。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抵接于所述第二辊筒处形成转弯部,所述第一刮刀抵接于所述转弯部,所述第一刮刀的末端指向于所述第二辊筒。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构件相对清洁辅助件转动设置,所述第一刮刀的末端指向于所述清洁构件相对清洁辅助件转动设置的转动轴。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第二辊筒的轴线所在位置的水平面为基准面,所述第一刮刀的和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外表面的接触处与所述基准面的夹角A大于或等于0度,小于或等于120度;和/或
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包括绒毛层,所述第一刮刀与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的干涉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绒毛层厚度的30%,小于或等于所述绒毛层厚度的80%。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A大于或等于30度,小于或等于70度;和/或
所述第一刮刀与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的干涉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绒毛层厚度的50%,小于或等于所述绒毛层厚度的70%。
29.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出液部件,所述出液部件用于朝向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输出清洗液;
所述清洁构件靠近待清洁面的一端为清洁端,所述清洁端沿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转动的方向位于所述第一刮刀的上游;
所述出液部件沿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转动的方向设于所述清洁端的上游。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手持杆体、清洁液箱及转动连接于所述手持杆体底端的底盘,所述清洁液箱设置于所述手持杆体,所述清洁构件、清洁辅助件均设置于所述底盘,所述清洁液箱与所述出液部件连通,以输出所述清洗液至所述出液部件。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翻盖,所述翻盖设置于所述清洁构件远离所述清洁辅助件的一方;
其中,所述出液部件和/或所述第一刮刀设置于所述翻盖上。
32.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部件沿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的转动的方向设于所述第一刮刀的下游。
33.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用于刮落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表面的垃圾的第二刮刀;
所述第一刮刀与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的干涉量小于所述第二刮刀与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的干涉量。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刮刀设置于所述清洁辅助件或所述回收容器上,且位于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与所述回收容器的开口之间;和/或
所述第二刮刀用于刮落垃圾的末端与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表面之间的干涉量大于或等于0.5mm,小于或等于2mm。
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清洁装置清洁待清洁面时,所述清洁构件能够调整与所述待清洁面之间的间隙。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构件包括所述清洁装置清洁待清洁面时靠近所述待清洁面的清洁端,所述清洁端接触待清洁面的垃圾时,所述清洁构件能够基于垃圾的尺寸自动调节所述清洁端与待清洁面之间的间隙。
37.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用于收集垃圾的回收容器,所述回收容器包括沿所述清洁装置的前进方向设于所述清洁辅助件后方的开口;
所述清洁构件能够调整与所述待清洁面之间的间隙的调节值与所述开口的长度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8,小于或等于2。
3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清洁装置清洁待清洁面时,所述清洁构件能够自动调整与所述传送斜面之间的间隙。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清洁装置清洁待清洁面时,所述清洁构件能够基于垃圾的尺寸调节所述传送侧与所述传送斜面之间的间隙。
4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筒用于将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的局部部位抵压于所述待清洁面,其中,所述第一辊筒包括弹性段和/或柔性段,所述弹性段段和/或柔性段用于在所述垃圾经过时发生形变。
4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外表面设有人字纹,所述人字纹的开口方向为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转动的方向。
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的表面设有绒毛层。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绒毛层的厚度小于或等于8mm,大于或等于5mm。
44.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绒毛层包括第一绒线层和第二绒线层,所述第二绒线层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一绒线层且所述第二绒线层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绒线层的面积。
4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包括底盘,所述清洁构件和所述清洁辅助件均设置于所述底盘上;
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行走轮,所述行走轮设于所述底盘且用于与待清洁面接触。
46.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辅助件包括导入部,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滚轮,所述滚轮设置于所述传送部上且位于所述回收容器和所述导入部之间且用于与所述待清洁面接触。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辅助轮,所述辅助轮设置于所述回收容器上且用于与所述待清洁面接触。
48.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位于导向板远离所述传送侧的一侧;和/或
所述传送部内设有空腔,所述滚轮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空腔内。
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滚轮连接的滚轮驱动件,所述滚轮驱动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空腔内。
5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滚刷件,所述滚刷件设置于所述清洁辅助件的后方,所述滚刷件用于执行如下功能的至少一种:
清洁待清洁面、配合所述清洁构件传送垃圾,刮擦所述清洁构件上的垃圾。
51.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清洁装置工作时,所述滚刷件至少部分与所述待清洁面接触。
52.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刷件位于所述清洁辅助件和所述回收容器之间,或
所述回收容器包括与所述开口连通的垃圾腔,所述滚刷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垃圾腔内。
53.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刷件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的方向相同,以刮擦所述清洁构件上的垃圾,或
所述滚刷件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的方向相反,以配合所述清洁构件传送垃圾;和/或
所述滚刷件的半径与所述第一辊筒相同。
5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辅助件包括从清洁件,所述从清洁件包括第二环状清洁带、第三辊筒以及第四辊筒,所述第二环状清洁带可转动地环绕于所述第三辊筒和第四辊筒上;
所述从清洁件用于执行如下功能的至少一种:
清洁待清洁面、配合所述清洁构件传送垃圾。
55.根据权利要求54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状清洁带的底部形成有用于抵压于待清洁面上的第一平面。
56.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辊筒将所述第二环状清洁带抵接于待清洁面以形成所述第一平面;或
所述第三辊筒和所述第四辊筒配合将所述第二环状清洁带抵接于待清洁面以形成所述第一平面。
57.根据权利要求54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状清洁带与所述传送侧相对的一侧形成所述传送斜面;和/或
所述第四辊筒的直径与所述第一辊筒的直径相同;和/或
所述第三辊筒的直径与所述第二辊筒的直径相同。
58.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辊筒位于所述第三辊筒的斜上方,以使得所述第二环状清洁带形成所述传送斜面;或
所述第四辊筒的最高点位于所述第三辊筒的最高点的斜上方,以使得所述第二环状清洁带形成所述传送斜面。
59.根据权利要求54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辊筒位于所述第三辊筒的后方且所述第四辊筒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三辊筒;
其中,所述第四辊筒与所述第三辊筒配合抵接所述第二环状清洁带的内表面的下方,以使得所述第二环状清洁带的底部形成有用于抵压于待清洁面上的第一平面;
所述第四辊筒与所述第三辊筒配合抵接所述第二环状清洁带的内表面的上方,以使得所述第二环状清洁带形成所述传送斜面。
60.根据权利要求54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用于收集垃圾的回收容器,所述回收容器包括沿所述清洁装置的前进方向设于所述传送斜面后方的开口;
所述第四辊筒和所述第二辊筒间隔设置,以使清洁构件远离待清洁面的一端与从清洁件远离待清洁面的一端之间存在垃圾出口,所述垃圾出口与所述回收容器的开口连通。
61.根据权利要求60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出口小于或等于所述开口。
62.根据权利要求60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第三刮刀,所述第三刮刀设置于所述第二环状清洁带和回收容器之间且所述第三刮刀的末端指向所述第二环状清洁带;
所述第三刮刀用于刮擦所述第二环状清洁带的垃圾和/或用于将垃圾导送至所述回收容器的开口。
63.根据权利要求54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第一刮水条,所述第一刮水条设置于所述从清洁件的后方;
所述第一刮水条在所述清洁装置工作时抵接于所述第二环状清洁带和/或待清洁面上以用于刮擦所述待清洁面。
64.根据权利要求54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第二刮水条,所述第二刮水条设置于所述从清洁件的前方;
所述第二刮水条在所述清洁装置工作时抵接于所述第二环状清洁带和/或待清洁面上以用于刮擦所述待清洁面。
6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在靠近所述待清洁面的部位形成有与所述传送侧连接的引导面,所述引导面沿逐渐远离所述清洁辅助件和待清洁面的方向,从所述清洁辅助件靠近待清洁面的部位朝所述清洁装置的前上方倾斜延伸,所述引导面用于将待清洁面上的垃圾导送至所述清洁辅助件或所述清洁辅助件的工作区域。
66.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面的坡度大于或等于20度,小于或等于70度;和/或
所述引导面的最高点的高度大于或等于10mm,小于或等于40mm。
67.根据权利要求66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面的坡度大于或等于30度,小于或等于50度;和/或
所述引导面的最高点的高度大于或等于18mm,小于或等于26mm。
68.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筒抵接于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以使得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朝向所述清洁装置前进方向的且与所述待清洁面相对设置的部分形成所述引导面。
6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构件相对所述清洁辅助件可转动设置,以使得所述清洁构件能够调节与所述待清洁面和/或所述清洁辅助件的间隙。
70.根据权利要求69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形成有倾斜设置的传送侧,所述清洁辅助件包括与所述传送侧相对设置的传送斜面,所述清洁构件能够调节与所述传送斜面的间距。
71.根据权利要求70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构件包括转动件,所述清洁构件通过所述转动件转动设置于所述清洁辅助件上。
72.根据权利要求7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辅助件包括形成所述传送斜面的传送部以及设置于所述传送部上的侧挡部;
所述清洁构件通过所述转动件转动设置于所述侧挡部上。
73.根据权利要求70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用于收集垃圾的回收容器,所述回收容器包括沿所述清洁装置的前进方向设于所述传送斜面后方的开口;
所述清洁构件包括转动件,所述清洁构件通过所述转动件转动设置于所述清洁装置的回收容器上。
74.根据权利要求70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底盘,所述清洁构件与所述清洁辅助件均设置于所述底盘上;
所述清洁构件包括转动件,所述清洁构件通过所述转动件转动设置于所述清洁装置的底盘上。
75.根据权利要求7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构件相对所述清洁辅助件可转动设置的转动轴与所述第二辊筒的轴线平行。
76.根据权利要求75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构件相对所述清洁辅助件可转动设置的转动轴与所述第二辊筒的轴线共线。
77.根据权利要求76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位于所述第二辊筒沿轴线方向上的两端。
78.根据权利要求69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构件在垂直于待清洁面的方向上存在最低点,当所述清洁构件置于待清洁面时对所述最低点对待清洁面存在预压力。
79.根据权利要求69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清洁构件上的驱动部件;
所述驱动部件用于驱动第一辊筒和/或第二辊筒旋转,以带动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旋转。
80.根据权利要求79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件位于第二辊筒靠近所述第一辊筒的方向上。
81.根据权利要求79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件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辊筒内。
82.根据权利要求8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件全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辊筒内。
83.根据权利要求8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构件还包括支架,所述驱动部件为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包括第一机体和第一驱动轴,所述第一机体或所述第一驱动轴与所述支架连接,所述第一辊筒包括:
第一转轴,包括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二端与所述驱动电机的第一驱动轴或所述第一机体连接;
第一筒体,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驱动电机外并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所述第一环状清洁带抵接所述第一筒体的外侧壁;或
所述清洁构件还包括支架,所述驱动部件为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包括第一机体、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所述第一机体安装于所述支架,所述第一机体包括第一侧和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所述第一驱动轴设于所述第一机体的第一侧,所述第二驱动轴设于所述第一机体的第二侧;
所述第一辊筒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辊筒位于所述第一机体的第一侧并与所述第一驱动轴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一辊筒设于所述第一机体的第二侧并与所述第二驱动轴连接;或
所述清洁构件还包括支架,所述第一辊筒包括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驱动部件为驱动电机;
所述驱动电机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驱动电机分别为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包括第一机体和第一驱动轴,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包括第二机体和第二驱动轴,所述第一机体与所述支架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轴与所述第一辊筒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机体与所述支架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轴与所述第一辊筒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和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同步驱动所述第一辊筒转动。
8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筒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二辊筒的半径。
8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辊筒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辊筒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60mm,小于或等于120mm;和/或
第一辊筒的半径大于或等于18mm,小于或等于30mm;和/或
第二辊筒的半径大于或等于7mm,小于或等于15mm;和/或
所述第一辊筒的轴向长度大于或等于20mm。
86.根据权利要求85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筒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辊筒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80mm,小于或等于100mm;和/或
第一辊筒的半径大于或等于20mm,小于或等于26mm;和/或
第二辊筒的半径大于或等于9mm,小于或等于12mm;和/或
所述第一辊筒的轴向长度大于或等于30mm。
87.根据权利要求85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筒的轴向长度大于或等于36mm。
8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辊筒位于所述第一辊筒沿所述清洁装置前进方向的前侧,所述清洁辅助件可相对所述清洁构件转动,以调节与待清洁面和/或清洁构件的间隙。
89.根据权利要求79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构件包括手持杆体、电池组件及转动连接于所述手持杆体底端的底盘以及设置于所述底盘上的回收容器;
所述清洁构件、清洁辅助件均设置于所述底盘;
所述清洁构件还包括转动件,所述清洁构件通过所述转动件转动设置于所述清洁辅助件、底盘或者回收容器上;
其中,所述电池组件设置于所述手持杆体或底盘上且具有第一电连接口,所述转动件开设有第二电连接口,所述电池组件通过所述第一电连接口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口配合以给所述驱动部件供电。
90.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筒还包括导向段,所述导向段连接于所述弹性段。
91.根据权利要求90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第一辊筒包括两个所述导向段,所述弹性段连接于两个所述导向段之间;和/或
所述弹性段为弹簧。
92.根据权利要求9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段和所述弹性段同轴设置;和/或,
所述导向段的径向尺寸与所述弹性段的径向尺寸相同。
93.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段包括柔性层。
94.根据权利要求93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层的厚度不小于5mm。
95.根据权利要求94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0mm,小于或等于60mm。
96.如权利要求93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筒包括中心承载轴,所述柔性层环设于所述中心承载轴的周向;或
所述第一辊筒包括中心承载轴,所述柔性层包括多个子柔性层,多个子柔性层沿所述中心承载轴的周向间隔设置;或
所述第一辊筒包括多个硬质支撑子层,所述多个硬质支撑子层沿所述柔性层的周向间隔设置;或
所述第一辊筒沿轴向至少有一段为所述柔性段且所述柔性段整体由所述柔性层组成。
97.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A大于70度,小于120度。
98.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A大于或等于32度,小于或等于50度。
99.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腔包括依次沿前进方向设置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用于容纳第二刮刀刮落的垃圾,所述二腔体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刮刀刮落的垃圾;
所述回收容器的开口包括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的第一子开口和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的第二子开口。
100.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用于收集垃圾的回收容器,所述回收容器包括沿所述清洁装置的前进方向设于所述传送斜面后方的开口;
所述引导面的最高点的高度与开口的沿传送斜面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7,小于或等于1.4。
101.根据权利要求100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面的最高点的高度与开口的沿传送斜面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8,小于或等于1.2。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22/094264 WO2023221132A1 (zh) | 2022-05-20 | 2022-05-20 | 清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PCT/CN2022/094272 | 2022-05-20 | ||
PCT/CN2022/094267 WO2023221135A1 (zh) | 2022-05-20 | 2022-05-20 | 清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PCT/CN2022/094270 | 2022-05-20 | ||
PCT/CN2022/094272 WO2023221140A1 (zh) | 2022-05-20 | 2022-05-20 | 清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PCT/CN2022/094267 | 2022-05-20 | ||
CNPCT/CN2022/094264 | 2022-05-20 | ||
CNPCT/CN2022/094265 | 2022-05-20 | ||
PCT/CN2022/094265 WO2023221133A1 (zh) | 2022-05-20 | 2022-05-20 | 清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PCT/CN2022/094271 WO2023221139A1 (zh) | 2022-05-20 | 2022-05-20 | 清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PCT/CN2022/094271 | 2022-05-20 | ||
PCT/CN2022/094270 WO2023221138A1 (zh) | 2022-05-20 | 2022-05-20 | 清洁装置、清洁方法及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546222U true CN220546222U (zh) | 2024-03-01 |
Family
ID=8883470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244142.3U Active CN220546223U (zh) | 2022-05-20 | 2023-05-20 | 清洁装置 |
CN202321232348.4U Active CN220546222U (zh) | 2022-05-20 | 2023-05-20 | 清洁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244142.3U Active CN220546223U (zh) | 2022-05-20 | 2023-05-20 | 清洁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220546223U (zh) |
WO (1) | WO2023222131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2881882U (zh) * | 2012-11-15 | 2013-04-17 | 晁选军 | 一种新型节能环保道路清扫车 |
CN107174170A (zh) * | 2016-03-10 | 2017-09-19 | 向喜娃 | 无能耗自动托把 |
CN109152506B (zh) * | 2016-03-11 | 2021-04-09 | 1A 洗护、清洁和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 新型清洁装置和清洁方法 |
CN110730624B (zh) * | 2018-02-13 | 2021-07-30 | 深圳市赫兹家电有限公司 | 清洁装置 |
WO2020171435A1 (ko) * | 2019-02-21 | 2020-08-27 | 박현숙 | 전동식 롤러형 물걸레 청소기 |
CN111528743A (zh) * | 2020-05-07 | 2020-08-14 | 张梅 | 一种清洁机器人地面烘干装置 |
CN113796789B (zh) * | 2020-06-12 | 2023-01-24 | 苏州爱普电器有限公司 | 用于表面清洁设备的清洁底座 |
CN216439126U (zh) * | 2021-10-22 | 2022-05-06 | 尚科宁家(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清洗座的表面清洁装置 |
CN216317384U (zh) * | 2021-10-26 | 2022-04-19 | 安徽大汉机器人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自移动清洁机器人 |
-
2023
- 2023-05-20 CN CN202321244142.3U patent/CN220546223U/zh active Active
- 2023-05-20 CN CN202321232348.4U patent/CN220546222U/zh active Active
- 2023-05-20 WO PCT/CN2023/095407 patent/WO2023222131A1/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3222131A1 (zh) | 2023-11-23 |
CN220546223U (zh) | 2024-03-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137022B (zh) | 智能清洁机器人系统 | |
WO2021147203A1 (zh) | 清洁工具、控制助力的方法及实现方法的装置 | |
WO2021147206A1 (zh) | 刮条组件及包括该刮条组件的清洁头、清洁工具 | |
CN103220956A (zh) | 地板清洁系统 | |
WO2021147205A1 (zh) | 滚筒及带有该滚筒的清洁工具 | |
CN113171032B (zh) | 扫拖一体分离式洗地机及扫拖方法 | |
CN215838755U (zh) | 双滚刷扫拖一体洗地机 | |
CN211834240U (zh) | 挤压辊及带有该挤压辊的清洁工具 | |
CN212546820U (zh) | 一种清洁设备 | |
CN212326300U (zh) | 清洁工具 | |
CN220546222U (zh) | 清洁装置 | |
CN220327400U (zh) | 清洁装置 | |
CN213640755U (zh) | 辊式地面清洁器 | |
CN113647872A (zh) | 一种地面清洁设备 | |
CN116669607A (zh) | 多功能清洁器具 | |
EP4324375A1 (en) | Ground cleaning apparatus having front dust collection function | |
CN216147979U (zh) | 一种洗吸一体地面清洁机 | |
CN217013866U (zh) | 清洁机构及洗地设备 | |
CN215959667U (zh) | 一种地面清洁设备 | |
CN215424445U (zh) | 扫拖一体分离式洗地机 | |
JP2004180750A (ja) | 自走式掃除機 | |
CN215838784U (zh) | 清洁装置及吸尘器 | |
US20210228042A1 (en) | Floor cleaner | |
CN219895590U (zh) | 清洁装置 | |
CN220344297U (zh) | 清洁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