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41461U - 移动保鲜装备 - Google Patents

移动保鲜装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41461U
CN220541461U CN202321452463.2U CN202321452463U CN220541461U CN 220541461 U CN220541461 U CN 220541461U CN 202321452463 U CN202321452463 U CN 202321452463U CN 220541461 U CN220541461 U CN 2205414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tor
air
partition
fresh
cabinet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5246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明珠
韩鹏
卫广穹
谢斌斌
苗志强
刘畅
齐方成
肖福佳
刘家豪
何荣森
苑永光
刘枫
李冠铖
陈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32145246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414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414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414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保鲜装备。移动保鲜装备包括:柜体,具有第一循环风道和第二循环风道,第一循环风道位于第二循环风道的上方;制冷组件,包括位于第一循环风道内的制冷机;送风管道,设置在柜体内,送风管道具有进风部和出风部,进风部与制冷机的至少部分出风口连通,从制冷机吹出的冷风依次经由进风部、出风部后进入第一循环风道内;风机,设置在第二循环风道内且位于制冷机的下方。本实用新型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移动冷库装备的保鲜性能较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移动保鲜装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保鲜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移动保鲜装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冷冻冷藏果蔬保鲜行业中,普通移动冷库装备通常包括移动库体、设置在移动库体内的制冷内机以及设置在移动库体外的制冷外机,制冷内机产生的冷风对存储在移动库体内的果蔬进行冷却降温。
然而,在移动冷库装备对果蔬进行运输的过程中,制冷内机的送风效果较差,导致现有技术中的移动冷库装备的保鲜效果较差,不能够满足用户的使用体验,甚至影响果蔬的好果率而影响果蔬的正常销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保鲜装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移动冷库装备的保鲜性能较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保鲜装备,包括:柜体,,具有第一循环风道和第二循环风道,第一循环风道位于第二循环风道的上方;制冷组件,包括位于第一循环风道内的制冷机;送风管道,设置在柜体内,送风管道具有进风部和出风部,进风部与制冷机的至少部分出风口连通,从制冷机吹出的冷风依次经由进风部、出风部后进入第一循环风道内;风机,设置在第二循环风道内且位于制冷机的下方。
进一步地,移动保鲜装备还包括:第一分隔结构,第一分隔结构设置在制冷机和风机之间,第一分隔结构的上表面形成第一循环风道的至少部分风道壁,第一分隔结构的下表面形成第二循环风道的至少部分风道壁。
进一步地,移动保鲜装备还包括:第二分隔结构,第二分隔结构的一端延伸至制冷机或者柜体的内顶面上,第二分隔结构的另一端延伸至柜体的内底面上,以将柜体的内腔分隔为第一安装腔和存储腔;其中,第一分隔结构位于第二分隔结构的一侧且与第二分隔结构连接,以使第一分隔结构的上表面与至少一部分第二分隔结构、至少部分柜体的内表面之间围绕形成第一循环风道,第一分隔结构的下表面与至少另一部分第二分隔结构、至少部分柜体的内表面之间围绕形成第二循环风道。
进一步地,第二分隔结构具有第一通风孔,风机的出风口和/或进风口通过第一通风孔与存储腔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分隔结构具有储液凹部,储液凹部用于对经由制冷机流下的冷凝水进行收集。
进一步地,第一分隔结构具有与储液凹部连通的排水孔,移动保鲜装备还包括:加湿器,排水孔与加湿器的进液口连通,以用于向加湿器提供水液。
进一步地,移动保鲜装备还包括:杀菌装置,杀菌装置设置在柜体内且与制冷机的进风口和/或至少部分出风口连通,以用于对经过制冷机的气流进行杀菌消毒;其中,杀菌装置设置在第一分隔结构上。
进一步地,移动保鲜装备还包括:接水结构,接水结构位于第一分隔结构的下方,以用于对从加湿器流出的水液进行收集。
进一步地,柜体包括折弯侧板,折弯侧板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一板体位于第二板体的上方,第二分隔结构包括:第一子隔板,与第二板体相对设置且围绕形成至少部分第二循环风道,第一子隔板具有第二通风孔,第二循环风道通过第二通风孔与存储腔连通;第二子隔板,与第一子隔板连接且位于第一子隔板的上方,第一通风孔设置在第二子隔板上;第三子隔板,与第二子隔板连接且位于第二子隔板的上方,第三子隔板与杀菌装置相对设置且具有第三通风孔,存储腔通过第三通风孔与杀菌装置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分隔结构包括底板和设置在底板上的外周壁,外周壁上具有溢流孔,溢流孔与水液缓存装置连通;其中,外周壁与第二子隔板和/或第三子隔板连接,杀菌装置设置在底板上。
进一步地,移动保鲜装备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板体上的支撑板,风机设置在支撑板上,支撑板和第一板体之间形成至少部分第二循环风道。
进一步地,送风管道由柔性材质制成,送风管道上设置有挂钩,挂钩挂设在柜体的内顶面上;和/或,送风管道至少为一根;和/或,出风部至少为一个;和/或,风机的出风口和第一通风孔之间设置有臭氧还原网。
进一步地,制冷组件还包括与制冷机连通的冷凝器,柜体包括:柜体本体,具有第一安装腔、存储腔及折弯侧板,折弯侧板向柜体本体的内侧凸出,以使折弯侧板处形成安装凹部;格栅,包覆在柜体本体外且与安装凹部之间围绕形成第二安装腔,冷凝器设置在第二安装腔内;其中,制冷机位于冷凝器的上方。
进一步地,移动保鲜装备还包括控制模块,控制模块与冷凝器、制冷机、风机及加湿器均连接;移动保鲜装备具有控制模块控制冷凝器和制冷机均处于开启状态的保鲜模式;和/或,移动保鲜装备具有控制模块控制冷凝器和制冷机均处于关闭状态的待机模式;和/或,移动保鲜装备具有控制模块控制风机和加湿器均处于开启状态的加湿模式;和/或,移动保鲜装备具有控制模块控制加湿器处于关闭状态的通用模式。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移动保鲜装备包括柜体、制冷组件、送风管道及风机,柜体具有第一循环风道和第二循环风道,第一循环风道位于第二循环风道的上方。制冷组件包括位于第一循环风道内的制冷机。送风管道设置在柜体内,送风管道具有进风部和出风部,进风部与制冷机的至少部分出风口连通,从制冷机吹出的冷风依次经由进风部、出风部后进入第一循环风道内。风机设置在第二循环风道内且位于制冷机的下方。这样,制冷机产生的冷风先进入送风管道的进风部,再通过送风管道的出风部排入柜体内,进而向存储在柜体内的待保鲜果蔬吹冷风以进行降温保鲜,完成降温保鲜后的气流再次进入制冷机内,以使气流在第一循环风道内流动,并在制冷机、送风管道以及柜体之间形成第一循环路径。风机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位于制冷机的下方,从风机的出风口吹出的气流经过待保鲜果蔬后可回流至风机的进风口内,以使气流在第二循环风道内流动,并在风机和柜体之间形成第二循环路径,且第二循环路径位于第一循环路径的下方并对柜体内位于下方的气体进行扰动,以使柜体内的冷风更加均匀,进而实现了柜体内的全域渗透式送风,避免冷风直吹待保鲜果蔬的表面,以将冷风送到柜体的各个角落,且送风均匀,减少待保鲜果蔬的表面干耗,减少水分流失,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移动冷库装备的保鲜性能较差的问题,提升了存储好果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动保鲜装备的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移动保鲜装备的侧视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移动保鲜装备的风机上的气体流动方向;
图4示出了图1中的移动保鲜装备的主视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的移动保鲜装备的送风管道、制冷机之间的气体流动方向;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动保鲜装备控制方法的温度控制系统的控制流程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移动保鲜装备控制方法的湿度控制系统的控制流程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柜体;11、柜体本体;111、第一安装腔;112、存储腔;12、折弯侧板;121、第二安装腔;122、第一板体;123、第二板体;13、格栅;20、制冷机;30、送风管道;31、出风部;40、杀菌装置;50、第一分隔结构;60、加湿器;70、风机;80、接水结构;90、冷凝器;100、第二分隔结构;101、第一通风孔;102、第一子隔板;1021、第二通风孔;103、第二子隔板;104、第三子隔板;1041、第三通风孔;120、臭氧还原网;130、支脚;140、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移动冷库装备的保鲜性能较差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移动保鲜装备。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5所示,移动保鲜装备包括柜体10、制冷组件、送风管道30及风机70。其中,柜体10,具有第一循环风道和第二循环风道,第一循环风道位于第二循环风道的上方。制冷组件包括位于第一循环风道内的制冷机20。送风管道30设置在柜体10内,送风管道30具有进风部和出风部31,进风部与制冷机20的至少部分出风口连通,从制冷机20吹出的冷风依次经由进风部、出风部后进入第一循环风道内。风机70设置在第二循环风道内且位于制冷机20的下方。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制冷机产生的冷风先进入送风管道30的进风部,再通过送风管道30的出风部31排入柜体10内,进而向存储在柜体10内的待保鲜果蔬吹冷风以进行降温保鲜,完成降温保鲜后的气流再次进入制冷机20内,以使气流在第一循环风道内流动,并在制冷机20、送风管道30以及柜体10之间形成第一循环路径。风机70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位于制冷机20的下方,从风机70的出风口吹出的气流经过待保鲜果蔬后可回流至风机70的进风口内,以使气流在第二循环风道内流动,并在风机70和柜体10之间形成第二循环路径,且第二循环路径位于第一循环路径的下方并对柜体10内位于下方的气体进行扰动,以使柜体10内的冷风更加均匀,进而实现了柜体10内的全域渗透式送风,避免冷风直吹待保鲜果蔬的表面,以将冷风送到柜体的各个角落,且送风均匀,减少待保鲜果蔬的表面干耗,减少水分流失,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移动冷库装备的保鲜性能较差的问题,提升了存储好果率。
在本实施例中,制冷机本身包括制冷风机。
可选地,制冷机20为角式冷风机。
如图3至图5所示,移动保鲜装备还包括第一分隔结构50。第一分隔结构50设置在制冷机20和风机70之间,第一分隔结构50的上表面形成第一循环风道的至少部分风道壁,第一分隔结构50的下表面形成第二循环风道的至少部分风道壁。这样,通过第一分隔结构50将第一循环风道和第二循环风道分隔开来,以使两个循环风道不会发生干涉,位于高处的第一循环风道用于出冷风,由于冷风易堆积在柜体10内的下方,则位于低处的第二循环风道能够对柜体10内位于下方的冷风进行扰动,以提升柜体10内的冷风均匀程度。
如图3至图5所示,移动保鲜装备还包括第二分隔结构100,第二分隔结构100的一端延伸至制冷机20或者柜体10的内顶面上,第二分隔结构100的另一端延伸至柜体10的内底面上,以将柜体10的内腔分隔为第一安装腔111和存储腔112。其中,第一分隔结构50位于第二分隔结构100的一侧且与第二分隔结构100连接,以使第一分隔结构50的上表面与至少一部分第二分隔结构100、至少部分柜体10的内表面之间围绕形成第一循环风道,第一分隔结构50的下表面与至少另一部分第二分隔结构100、至少部分柜体10的内表面之间围绕形成第二循环风道。这样,上述设置一方面使得第一循环风道和第二循环风道的形成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加工成本和加工难度;另一方面确保第一循环风道和第二循环风道相互独立设置,分别用于出冷风和对冷风进行扰动,且不会发生相互干涉而导致冷风在柜体10内发生紊流而产生振动和噪声。
如图3至图5所示,第二分隔结构100具有第一通风孔101,风机70的出风口和/或进风口通过第一通风孔101与存储腔112连通。这样,上述设置使得待保鲜果蔬和送风管道30的出风部31位于存储腔112内,其余结构位于第二安装腔121和第一安装腔111内,以使柜体10的内部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紧凑,较大程度地增大了柜体本体11内存储待保鲜果蔬的空间。同时,上述设置确保风机70能够正常运行,提升了风机70的运行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分隔结构100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制冷机20和柜体10的内底面上,以将柜体10分隔为左右两个腔室,两个腔室分别为第一安装腔111和存储腔112,杀菌装置40、加湿器60、风机70位于第一安装腔111内,待保鲜果蔬和送风管道30位于存储腔112内。同时,风机70的出风口通过第一通风孔101与存储腔112连通,以确保从风机70吹出的气流能够通过第一通风孔101吹向存储腔112。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分隔结构100的连接关系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分隔结构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柜体的内顶面和内底面上,以将柜体分隔为左右两个腔室,此时制冷机、杀菌装置、加湿器及风机位于第一安装腔内,待保鲜果蔬和送风管道的出风部位于存储腔内。
如图3至图5所示,第一分隔结构50具有储液凹部,储液凹部用于对经由制冷机20流下的冷凝水进行收集。其中,流经制冷机20的气体和流经风机70的气流通过第一分隔结构50分隔。这样,在制冷机20运行过程中,其表面上产生的冷凝水可流入第一分隔结构50内进行缓存,以作为加湿器60的水源,不仅实现了资源的重复利用,避免资源浪费,也能够避免冷凝水流向柜体而造成坏果。同时,第一分隔结构50起到结构、气流分隔的作用,以使风机70的进风口、进风流道与制冷机20的进、出风路径相互独立,互不影响,且气流之间也不会发生干涉,进而确保第一循环路径和第二循环路径能够在柜体10的高度方向上分布,实现了柜体10内的全域渗透式送风,避免冷风直吹待保鲜果蔬的表面而造成水分流失,提升了移动冷库装备的保鲜性能。
具体地,制冷机20产生的冷凝水通过管道流入第一分隔结构50,以通过第一分隔结构50对上述冷凝水进行缓存。
如图3至图5所示,第一分隔结构50具有与储液凹部连通的排水孔,移动保鲜装备还包括加湿器60。其中,排水孔与加湿器60的进液口连通,以用于向加湿器60提供水液。这样,当需要加湿器60对柜体10内的气流进行加湿时,启动加湿器60,且加湿器60的水源来源于第一分隔结构50的排水孔,不仅能够达到对待保鲜果蔬的加湿目的,也能够对水源进行重复使用,避免资源浪费。
可选地,第一分隔结构50为接水盘。
可选地,风机70用于将从加湿器60的出口排出的水雾吹向待保鲜果蔬;和/或,风机70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与柜体10的内腔连通。这样,上述设置使得风机70的功能更加多样性,即启动加湿器60时,通过风机70将加湿器60产生的水雾吹向待保鲜果蔬,以对待保鲜果蔬进行加湿;未启动加湿器60时,通过风机70对位于第一循环路径下方的气流进行扰动并形成第二循环路径,以实现柜体10内的全域渗透式送风。
在本实施例中,当柜体10内的湿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湿度S2时,启动加湿器60,风机70将加湿器60产生的水雾吹向待保鲜果蔬,进而对待保鲜果蔬的表面进行加湿,以提升待保鲜果蔬的表面湿度;当柜体10内的湿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湿度S1时,关闭加湿器60,气流在风机70、柜体10及待保鲜果蔬之间流动,以使风机70对位于第一循环路径下方的气流进行扰动,实现柜体10内的全域渗透式送风。
如图3至图5所示,移动保鲜装备还包括杀菌装置40。杀菌装置40设置在柜体10内且与制冷机20的进风口和/或至少部分出风口连通,以用于对经过制冷机20的气流进行杀菌消毒。其中,杀菌装置40设置在第一分隔结构50上。这样,在启动杀菌装置40后,杀菌装置40能够对柜体10内的气流进行杀菌,以防止待保鲜果蔬表面滋生细菌而影响好果率甚至食品安全性。同时,通过第一分隔结构50对杀菌装置40进行支撑、固定,且无需额外设置对杀菌装置40的支撑结构,进而减少了移动保鲜装备内的零部件数量,降低了移动保鲜装备的加工成本、拆装难度,也使得柜体10内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紧凑。
具体地,第一分隔结构50的上表面设置有支撑梁,杀菌装置40安装在支撑梁上,以避免缓存在第一分隔结构50内的水液与杀菌装置40接触而污染杀菌装置40。
可选地,杀菌装置40为等离子杀菌装置。
如图3至图5所示,移动保鲜装备还包括接水结构80。其中,接水结构80位于第一分隔结构50的下方,以用于对从加湿器60流出的水液进行收集。这样,在加湿器60运行过程中,加湿器60处流出的水可通过接水结构80缓存,进而避免水液流至柜体10内而造成坏果。
在本实施例中,接水结构80位于加湿器60的下方。
可选地,接水结构80为接水盘。
如图3所示,柜体10包括折弯侧板12,折弯侧板12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板体122和第二板体123,第一板体122位于第二板体123的上方,第二分隔结构100包括第一子隔板102、第二子隔板103及第三子隔板104。其中,第一子隔板102与第二板体123相对设置且围绕形成至少部分第二循环风道,第一子隔板102具有第二通风孔1021,第二循环风道通过第二通风孔1021与存储腔112连通。第二子隔板103与第一子隔板102连接且位于第一子隔板102的上方,第一通风孔101设置在第二子隔板103上。第三子隔板104与第二子隔板103连接且位于第二子隔板103的上方,第三子隔板104与杀菌装置40相对设置且具有第三通风孔1041,存储腔112通过第三通风孔1041与杀菌装置40连通。这样,第三子隔板104、第二子隔板103及第一子隔板102沿柜体10的高度方向依次设置,各子隔板与对应的结构相对设置,以对相应结构和存储腔112进行隔离的同时,确保第一安装腔111能够与存储腔112连通以气流流动。同时,上述设置使得第二分隔结构100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第二分隔结构100的加工成本和加工难度。
具体地,第二循环风道包括第一过风空间,第三子隔板104位于杀菌装置40和存储腔112之间,以对二者进行隔离,且通过第三通风孔1041实现杀菌装置40和存储腔112的连通。第二子隔板103位于风机70和存储腔112之间,且风机70位于加湿器60和第二子隔板103之间,风机70的出风口通过第一通风孔101与存储腔112连通。第一子隔板102位于第二板体123和存储腔112之间且与第二板体123之间形成第一过风空间,位于存储腔112内的气体可通过第二通风孔1021进入第一过风空间,再通过第一过风空间进入风机70的进风口内,以形成第二循环路径。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体122和第二板体123相互垂直设置,第一板体122和接水结构80相对设置且具有间隙,第二板体123和第一子隔板102相对设置且形成第一过风空间,第一过风空间和间隙相互连通,以使进入第一过风空间内的气流能够通过间隙回流至风机70内,以实现柜体10内气流的循环流动。
可选地,第一子隔板102和第二子隔板103通过紧固件连接。
可选地,第二子隔板103和第三子隔板104通过紧固件连接。
可选地,第一分隔结构50包括底板和设置在底板上的外周壁,排水孔位于底板上,外周壁上具有溢流孔,溢流孔与水液缓存装置连通。其中,外周壁与第二子隔板103和/或第三子隔板104连接,杀菌装置40设置在底板上。这样,若第一分隔结构50内缓存的冷凝水所处高度达到溢流孔所处高度时,可通过溢流孔进入水液缓存装置,避免冷凝水从第一分隔结构50上溢出至柜体10内而造成坏果。同时,上述设置使得第一分隔结构50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第一分隔结构50的加工成本,也使得第一分隔结构50的连接关系更加灵活、多样,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工况。
在本实施例中,外周壁与第二子隔板103和第三子隔板104均连接,进而防止外周壁遮挡第一通风孔101和第三通风孔1041而影响气流的正常流动,提升了柜体10内气体的流动流畅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隔结构50的一部分外周壁与柜体本体11的内壁相贴合且连接,第一分隔结构50的另一部分外周壁与第二子隔板103和第三子隔板104连接,以将第一安装腔111中位于第一分隔结构50上下两侧的腔室分隔为相互独立且不连通的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第一子腔室位于第二子腔室的上方,杀菌装置40、制冷机20的进风口回风口位于第一子腔室内,加湿器60和风机70位于第二子腔室内,以使制冷机20的回风路径和风机70的回风路径相互独立且互不干涉。
可选地,接水结构80设置在第一板体122上,移动保鲜装备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板体122上的支撑板140,风机70设置在支撑板140上,接水结构80、支撑板140及第一板体122之间形成至少部分第二循环风道,加湿器60设置在接水结构80上;和/或,加湿器60为湿膜加湿器。这样,第二循环风道包括第二过风空间,接水结构80和第一板体122之间形成与第一过风空间连通的第二过风空间,第二过风空间与风机70的进风口连通,这样,第二过风空间的上述设置确保风机70能够进行回风,以提升了第二循环路径的流动流畅性。同时,上述设置使得加湿器60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加湿器60的加工成本和加工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接水结构80和风机70均设置在第一板体122上,且接水结构80和第一板体122之间形成与第一过风空间连通的第二过风空间,经由第二通风孔1021进入第一过风空间内的气流经过第二过风空间回流至风机70的进风口内,并通过风机70的出风口和第一通风孔101进入存储腔112内,以形成第二循环路径。
在本实施例中,加湿器60为湿膜加湿器,从第一分隔结构50的排水孔排出的冷凝水喷淋到湿膜上,再由风机70开启循环并形成空气流带动湿膜上的水珠吹到存储腔112内,达到加湿的目的。
可选地,送风管道30由柔性材质制成,送风管道30上设置有挂钩,挂钩挂设在柜体10的内顶面上;和/或,送风管道30至少为一根;和/或,出风部31至少为一个;和/或,风机70的出风口和第一通风孔101之间设置有臭氧还原网120。这样,上述设置减小了送风管道30的重量,增大了送风管道30的出风效率和出风量,进而提升了制冷机20的制冷效率。同时,通过臭氧还原网120将柜体10内的气体还原成新鲜空气,以对待保鲜果蔬进行更好的保鲜。
可选地,在送风管道30为多根时,多根送风管道30沿柜体1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可选地,在出风部31为多个时,多个出风部31沿送风管道30的长度方向和/或周向间隔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送风管道30为布袋送风筒,在制冷机20启动后,从制冷机20吹出的冷风将布袋送风筒撑开,以进行出风。同时,通过挂钩将送风管道30挂设在柜体10的内顶面上,在不影响送风管道30膨胀或者收缩的前提下,降低了送风管道30的拆装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送风管道30为四根,四根送风管道30沿柜体1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各送风管道30沿柜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进而增大了送风管道30的送风量,提升了送风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送风管道30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
可选地,送风管道30为两根、或三根、或五根、或多根。
如图1至图4所示,制冷组件还包括与制冷机20连通的冷凝器90,柜体10包括柜体本体11和格栅13。其中,制冷机20位于柜体本体11内,柜体本体11具有第一安装腔111、存储腔112及折弯侧板12,折弯侧板12向柜体本体11的内侧凸出,以使折弯侧板12处形成安装凹部。格栅13包覆在柜体本体11外且与安装凹部之间围绕形成第二安装腔121,冷凝器90设置在第二安装腔121内。其中,制冷机20位于冷凝器90的上方。这样,上述设置使得冷凝器90相对于制冷机20来说为室外机,制冷机20相对于冷凝器90来说为室内机,冷凝器90与制冷机20联动,以确保制冷机20能够吹出冷风。同时,格栅13在保护冷凝器90的同时能够对冷凝器90进行散热。
具体地,柜体本体11的外表面上形成安装凹部,格栅13围绕安装凹部设置且与安装凹部之间形成安装冷凝器90的第二安装腔121,以使柜体10的外观形状更加规整、美观,提升了用户的视觉体验。
可选地,柜体本体11由发泡板围绕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柜体10为长方体,安装凹部位于柜体10的短边一侧。
可选地,制冷组件还包括电器盒,电器盒安装在第二安装腔121内。
可选地,移动保鲜装备还包括控制模块,控制模块与冷凝器90、制冷机20、风机70及加湿器60均连接;移动保鲜装备具有控制模块控制冷凝器90和制冷机20均处于开启状态的保鲜模式;和/或,移动保鲜装备具有控制模块控制冷凝器90和制冷机20均处于关闭状态的待机模式;和/或,移动保鲜装备具有控制模块控制风机70和加湿器60均处于开启状态的加湿模式;和/或,移动保鲜装备具有控制模块控制加湿器60处于关闭状态的通用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保鲜装备具有保鲜模式、待机模式、加湿模式及通用模式,移动保鲜装备还包括控制模块,控制模块与冷凝器90、制冷机20、风机70及加湿器60均连接;在移动保鲜装备处于保鲜模式时,控制模块控制冷凝器90和制冷机20均处于开启状态;在移动保鲜装备处于待机模式时,控制模块控制冷凝器90和制冷机20均处于关闭状态;在移动保鲜装备处于加湿模式时,控制模块控制风机70和加湿器60均处于开启状态;在移动保鲜装备处于通用模式时,控制模块控制加湿器60处于关闭状态。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移动保鲜装备具有四种运行模式,针对不同的湿度和温度采用相应的运行模式,进而提升了移动保鲜装备的通用性和适用性,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工况,也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保鲜装备内的湿度维持在90%左右,提高了果蔬的存储湿度,减少干耗。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杀菌装置40对柜体10和待保鲜果蔬进行杀菌消毒,制冷机20回风通过杀菌装置40,对空气中细菌进行刻蚀,同时电离产生羟基等活性基团杀灭细菌。若柜体10内臭氧浓度过高,风机70开启,臭氧通过风机70的出风口处的臭氧还原网120加速臭氧分解。
如图1至图5所示,柜体10的底部设置有支脚130,以对柜体10进行支撑。
如图6和图7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移动保鲜装备控制方法,适用于上述的移动保鲜装备;其中,移动保鲜装备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移动保鲜装备的制冷机的进风口处的温度t和湿度s,根据温度t与第一预设温度T1、第一预设温度T2之间的关系以及湿度s与第一预设湿度S1、第一预设湿度S2之间的关系控制移动保鲜装备的运行模式;
其中,第一预设温度T1大于第一预设温度T2,第一预设湿度S1大于第一预设湿度S2,运行模式包括保鲜模式、待机模式、加湿模式及通用模式。
具体地,移动保鲜装备具有温度控制系统和湿度控制系统,在移动保鲜装备运行过程中,实时获取移动保鲜装备的制冷机的进风口处的温度t和湿度s,以根据温度t与第一预设温度T1、第一预设温度T2之间的关系以及湿度s与第一预设湿度S1、第一预设湿度S2之间的关系控制移动保鲜装备的运行模式,实现了移动保鲜装备的运行模式的自动切换,提升了保鲜装备的智能化程度,以对待保鲜果蔬进行更好的保鲜、保湿,避免产生坏果和水分流失。
在本实施例中,获取移动保鲜装备的制冷机的进风口处的温度t和湿度s的方法包括:将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安装在制冷机的进风口处。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温度t与第一预设温度T1、第一预设温度T2之间的关系控制移动保鲜装备的运行模式的方法包括:
若温度t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T1,则控制移动保鲜装备的冷凝器和制冷机均处于开启状态;
若温度t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T2,则控制移动保鲜装备的冷凝器和制冷机均处于关闭状态。
具体地,移动保鲜装备的温度控制系统主要由冷凝器90、制冷机20以及温度传感器等组成,利用设置在制冷机的回风口(进风口)处的温度传感器控制制冷系统,实现温度调节。当制冷机的回风口(进风口)处的温度t≤T2时,控制冷凝器90、制冷机20关闭;当制冷机的回风口(进风口)处的温度t≥T1时,控制冷凝器90、制冷机20开启;当制冷机的回风口(进风口)处的温度T2<t<T1时,控制温度控制系统保持原状态。其中,若柜体内的温度不均匀,则可开启风机,加速柜体内空气循环。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湿度s与第一预设湿度S1、第一预设湿度S2之间的关系控制移动保鲜装备的运行模式的方法包括:
若湿度s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湿度S2,则控制移动保鲜装备的风机和加湿器均处于开启状态;
若湿度s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湿度S1,则控制移动保鲜装备的加湿器处于关闭状态。
具体地,移动保鲜装备的湿度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制冷机20排水孔、第一分隔结构50的排水孔、加湿器60、湿度传感器以及风机70组成,利用设置在制冷机的回风口(进风口)处的湿度传感器控制加湿系统进行湿度调节。当制冷机的回风口(进风口)处的湿度s≤S2时,控制风机70和加湿器60开启,开始加湿;当制冷机的回风口(进风口)处的湿度s≥S1时,控制加湿器60关闭;当制冷机的回风口(进风口)处的湿度S2<s<S1时,控制湿度控制系统保持原状态。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中的移动保鲜装备控制方法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移动保鲜装备控制方法的控制方法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移动保鲜装备控制方法,适用于上述的移动保鲜装备;其中,移动保鲜装备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移动保鲜装备的制冷机的进风口处的温度t,根据温度t与第一预设温度T1、第一预设温度T2之间的关系控制移动保鲜装备的运行模式;
其中,第一预设温度T1大于第一预设温度T2,运行模式包括保鲜模式和待机模式中的至少一种。
具体地,移动保鲜装备具有温度控制系统,在移动保鲜装备运行过程中,实时获取移动保鲜装备的制冷机的进风口处的温度t,以根据温度t与第一预设温度T1、第一预设温度T2之间的关系控制移动保鲜装备的运行模式,实现了移动保鲜装备的运行模式的自动切换,提升了保鲜装备的智能化程度,以对待保鲜果蔬进行更好的保鲜、保湿,避免产生坏果和水分流失。
在本实施例中,获取移动保鲜装备的制冷机的进风口处的温度t的方法包括:将温度传感器安装在制冷机的进风口处。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温度t与第一预设温度T1、第一预设温度T2之间的关系控制移动保鲜装备的运行模式的方法包括:
若温度t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T1,则控制移动保鲜装备的冷凝器和制冷机均处于开启状态;
若温度t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T2,则控制移动保鲜装备的冷凝器和制冷机均处于关闭状态。
具体地,移动保鲜装备的温度控制系统主要由冷凝器90、制冷机20以及温度传感器等组成,利用设置在制冷机的回风口(进风口)处的温度传感器控制制冷系统,实现温度调节。当制冷机的回风口(进风口)处的温度t≤T2时,控制冷凝器90、制冷机20关闭;当制冷机的回风口(进风口)处的温度t≥T1时,控制冷凝器90、制冷机20开启;当制冷机的回风口(进风口)处的温度T2<t<T1时,控制温度控制系统保持原状态。其中,若柜体内的温度不均匀,则可开启风机,加速柜体内空气循环。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中的移动保鲜装备控制方法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移动保鲜装备控制方法的控制方法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移动保鲜装备控制方法,适用于上述的移动保鲜装备;其中,移动保鲜装备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移动保鲜装备的制冷机的进风口处的湿度s,根据湿度s与第一预设湿度S1、第一预设湿度S2之间的关系控制移动保鲜装备的运行模式;
其中,第一预设湿度S1大于第一预设湿度S2,运行模式包括加湿模式和通用模式中的至少一种。
具体地,移动保鲜装备具有湿度控制系统,在移动保鲜装备运行过程中,实时获取移动保鲜装备的制冷机的进风口处的湿度s,以根据湿度s与第一预设湿度S1、第一预设湿度S2之间的关系控制移动保鲜装备的运行模式,实现了移动保鲜装备的运行模式的自动切换,提升了保鲜装备的智能化程度,以对待保鲜果蔬进行更好的保鲜、保湿,避免产生坏果和水分流失。
在本实施例中,获取移动保鲜装备的制冷机的进风口处的湿度s的方法包括:将湿度传感器安装在制冷机的进风口处。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湿度s与第一预设湿度S1、第一预设湿度S2之间的关系控制移动保鲜装备的运行模式的方法包括:
若湿度s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湿度S2,则控制移动保鲜装备的风机和加湿器均处于开启状态;
若湿度s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湿度S1,则控制移动保鲜装备的加湿器处于关闭状态。
具体地,移动保鲜装备的湿度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制冷机20排水孔、第一分隔结构50的排水孔、加湿器60、湿度传感器以及风机70组成,利用设置在制冷机的回风口(进风口)处的湿度传感器控制加湿系统进行湿度调节。当制冷机的回风口(进风口)处的湿度s≤S2时,控制风机70和加湿器60开启,开始加湿;当制冷机的回风口(进风口)处的湿度s≥S1时,控制加湿器60关闭;当制冷机的回风口(进风口)处的湿度S2<s<S1时,控制湿度控制系统保持原状态。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移动保鲜装备包括柜体、制冷组件、送风管道及风机,柜体具有第一循环风道和第二循环风道,第一循环风道位于第二循环风道的上方。制冷组件包括位于第一循环风道内的制冷机。送风管道设置在柜体内,送风管道具有进风部和出风部,进风部与制冷机的至少部分出风口连通,从制冷机吹出的冷风依次经由进风部、出风部后进入第一循环风道内。风机设置在第二循环风道内且位于制冷机的下方。这样,制冷机产生的冷风先进入送风管道的进风部,再通过送风管道的出风部排入柜体内,进而向存储在柜体内的待保鲜果蔬吹冷风以进行降温保鲜,完成降温保鲜后的气流再次进入制冷机内,以使气流在第一循环风道内流动,并在制冷机、送风管道以及柜体之间形成第一循环路径。风机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位于制冷机的下方,从风机的出风口吹出的气流经过待保鲜果蔬后可回流至风机的进风口内,以使气流在第二循环风道内流动,并在风机和柜体之间形成第二循环路径,且第二循环路径位于第一循环路径的下方并对柜体内位于下方的气体进行扰动,以使柜体内的冷风更加均匀,进而实现了柜体内的全域渗透式送风,避免冷风直吹待保鲜果蔬的表面,以将冷风送到柜体的各个角落,且送风均匀,减少待保鲜果蔬的表面干耗,减少水分流失,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移动冷库装备的保鲜性能较差的问题,提升了存储好果率。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移动保鲜装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柜体(10),具有第一循环风道和第二循环风道,所述第一循环风道位于所述第二循环风道的上方;
制冷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循环风道内的制冷机(20);
送风管道(30),设置在所述柜体(10)内,所述送风管道(30)具有进风部和出风部(31),所述进风部与所述制冷机(20)的至少部分出风口连通,从所述制冷机(20)吹出的冷风依次经由所述进风部、所述出风部后进入所述第一循环风道内;
风机(70),设置在所述第二循环风道内且位于所述制冷机(20)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保鲜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保鲜装备还包括:
第一分隔结构(50),设置在所述制冷机(20)和所述风机(70)之间,所述第一分隔结构(50)的上表面形成所述第一循环风道的至少部分风道壁,所述第一分隔结构(50)的下表面形成所述第二循环风道的至少部分风道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保鲜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保鲜装备还包括:
第二分隔结构(100),所述第二分隔结构(100)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制冷机(20)或者所述柜体(10)的内顶面上,所述第二分隔结构(100)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柜体(10)的内底面上,以将所述柜体(10)的内腔分隔为第一安装腔(111)和存储腔(112);
其中,所述第一分隔结构(50)位于所述第二分隔结构(100)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分隔结构(100)连接,以使第一分隔结构(50)的上表面与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分隔结构(100)、至少部分所述柜体(10)的内表面之间围绕形成所述第一循环风道,所述第一分隔结构(50)的下表面与至少另一部分所述第二分隔结构(100)、至少部分所述柜体(10)的内表面之间围绕形成所述第二循环风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保鲜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隔结构(100)具有第一通风孔(101),所述风机(70)的出风口和/或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一通风孔(101)与所述存储腔(112)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保鲜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隔结构(50)具有储液凹部,所述储液凹部用于对经由所述制冷机(20)流下的冷凝水进行收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保鲜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隔结构(50)具有与所述储液凹部连通的排水孔,所述移动保鲜装备还包括:
加湿器(60),所述排水孔与所述加湿器(60)的进液口连通,以用于向所述加湿器(60)提供水液。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保鲜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保鲜装备还包括:
杀菌装置(40),所述杀菌装置(40)设置在所述柜体(10)内且与所述制冷机(20)的进风口和/或至少部分出风口连通,以用于对经过所述制冷机(20)的气流进行杀菌消毒;
其中,所述杀菌装置(40)设置在所述第一分隔结构(50)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保鲜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保鲜装备还包括:
接水结构(80),所述接水结构(80)位于所述第一分隔结构(50)的下方,以用于对从所述加湿器(60)流出的水液进行收集。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保鲜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10)包括折弯侧板(12),所述折弯侧板(12)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板体(122)和第二板体(123),所述第一板体(122)位于所述第二板体(123)的上方,所述第二分隔结构(100)包括:
第一子隔板(102),与所述第二板体(123)相对设置且围绕形成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循环风道,所述第一子隔板(102)具有第二通风孔(1021),所述第二循环风道通过所述第二通风孔(1021)与所述存储腔(112)连通;
第二子隔板(103),与所述第一子隔板(102)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一子隔板(102)的上方,所述第一通风孔(101)设置在所述第二子隔板(103)上;
第三子隔板(104),与所述第二子隔板(103)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二子隔板(103)的上方,所述第三子隔板(104)与杀菌装置(40)相对设置且具有第三通风孔(1041),所述存储腔(112)通过所述第三通风孔(1041)与所述杀菌装置(40)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保鲜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隔结构(50)包括底板和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外周壁,所述外周壁上具有溢流孔,所述溢流孔与水液缓存装置连通;其中,所述外周壁与所述第二子隔板(103)和/或所述第三子隔板(104)连接,所述杀菌装置(40)设置在所述底板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保鲜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保鲜装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122)上的支撑板(140),所述风机(70)设置在所述支撑板(140)上,所述支撑板(140)和所述第一板体(122)之间形成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循环风道。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保鲜装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管道(30)由柔性材质制成,所述送风管道(30)上设置有挂钩,所述挂钩挂设在所述柜体(10)的内顶面上;和/或,
所述送风管道(30)至少为一根;和/或,
所述出风部(31)至少为一个;和/或,
所述风机(70)的出风口和所述第一通风孔(101)之间设置有臭氧还原网(120)。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保鲜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组件还包括与制冷机(20)连通的冷凝器(90),所述柜体(10)包括:
柜体本体(11),具有所述第一安装腔(111)、所述存储腔(112)及折弯侧板(12),所述折弯侧板(12)向所述柜体本体(11)的内侧凸出,以使所述折弯侧板(12)处形成安装凹部;
格栅(13),包覆在所述柜体本体(11)外且与所述安装凹部之间围绕形成第二安装腔(121),所述冷凝器(90)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腔(121)内;其中,所述制冷机(20)位于所述冷凝器(90)的上方。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移动保鲜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保鲜装备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冷凝器(90)、所述制冷机(20)、所述风机(70)及所述加湿器(60)均连接;
所述移动保鲜装备具有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冷凝器(90)和所述制冷机(20)均处于开启状态的保鲜模式;和/或,
所述移动保鲜装备具有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冷凝器(90)和所述制冷机(20)均处于关闭状态的待机模式;和/或,
所述移动保鲜装备具有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风机(70)和所述加湿器(60)均处于开启状态的加湿模式;和/或,
所述移动保鲜装备具有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加湿器(60)处于关闭状态的通用模式。
CN202321452463.2U 2023-06-07 2023-06-07 移动保鲜装备 Active CN2205414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52463.2U CN220541461U (zh) 2023-06-07 2023-06-07 移动保鲜装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52463.2U CN220541461U (zh) 2023-06-07 2023-06-07 移动保鲜装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41461U true CN220541461U (zh) 2024-02-27

Family

ID=899638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52463.2U Active CN220541461U (zh) 2023-06-07 2023-06-07 移动保鲜装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414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210471B1 (ko) 냉장고 냉장실의 냉기류 순환구조
CN220541461U (zh) 移动保鲜装备
JPH07190604A (ja) 低温ショーケース
JP3674616B2 (ja) 接ぎ苗順化装置
CN117287903A (zh) 移动保鲜装备及移动保鲜装备控制方法
CN217465016U (zh) 冷藏冷冻装置
JP3647591B2 (ja) 加湿空気製造方法と、加湿空気を用いた解凍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3500685B2 (ja) 接ぎ苗順化装置
JP3674617B2 (ja) 接ぎ苗順化装置
JP2790540B2 (ja) 恒温高湿度庫
JPH11281231A (ja) ショーケース
JPH03294776A (ja) 花用冷却ショーケース
CN219913620U (zh) 一种冰箱冷藏室加湿装置及冰箱
JP2005009779A (ja) 冷却装置のドレン水蒸発装置
KR20000013321U (ko) 쇼케이스용 가습장치
CN115111844B (zh) 冰箱
CN219889883U (zh) 一种冰箱
JPH0674644A (ja) 冷却貯蔵庫
JP7161885B2 (ja) 貯蔵庫
JP2001227769A (ja) 盤用クーラにおけるドレン水の処理構造
KR200194844Y1 (ko) 냉장고의 가습 덕트
JPH1194446A (ja) 被処理物の高湿度冷蔵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H11190582A (ja) 冷却貯蔵庫
JPH08152245A (ja) 貯蔵庫
KR20000026881A (ko) 냉장고의 도어 포켓 냉각을 위한 가습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