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28222U - 耳罩、耳机听筒以及头戴式耳机 - Google Patents

耳罩、耳机听筒以及头戴式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28222U
CN220528222U CN202322348046.XU CN202322348046U CN220528222U CN 220528222 U CN220528222 U CN 220528222U CN 202322348046 U CN202322348046 U CN 202322348046U CN 220528222 U CN220528222 U CN 2205282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conducting
earmuff
flexible support
heat condu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4804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圆保
邹干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4804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282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282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282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耳罩、耳机听筒以及头戴式耳机,其中,耳罩应用于耳机,包括柔性支撑体和导热件,柔性支撑体呈环状设置,包括内环面、外环面、第一支撑面以及第二支撑面,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连接在内环面和外环面之间且相对设置,第一支撑面面向耳机的耳壳设置,导热件包裹柔性支撑体设置,导热件与第一支撑面对应的部分能够将耳罩的热量传递至耳壳,其中,导热件设有多个开槽,多个开槽被配置为在导热件包裹柔性支撑体时沿柔性支撑体的周向间隔排布。本申请技术方案能够提高将由用户的耳部传递而来的热量传递至耳机听筒的耳壳的效率。

Description

耳罩、耳机听筒以及头戴式耳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耳罩、耳机听筒以及头戴式耳机。
背景技术
由于头戴式耳机具有佩带舒适和音质效果好等优点,在市场上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并且随着头戴式耳机的不断发展,头戴式耳机已经成为耳机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产品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用户在使用头戴式耳机时,长时间使用下用户的耳部与耳套的套体之间的接触处会产生一定的热量,且该接触处所产生的热量并无法较好地向外界散发,使得用户在佩戴时间过久下,耳部会产生闷热的感觉,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耳罩、耳机听筒以及头戴式耳机,能够提高头戴式耳机佩戴过程中位于耳罩位置的散热效率,从而提升使用的舒适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罩,应用于耳机,该耳罩包括:
柔性支撑体,呈环状设置,包括内环面、外环面、第一支撑面以及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二支撑面连接在所述内环面和所述外环面之间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面面向所述耳机的耳壳设置;和
导热件,包裹所述柔性支撑体设置,所述导热件与所述第一支撑面对应的部分能够将耳罩的热量传递至所述耳壳;
其中,所述导热件设有多个开槽,多个所述开槽被配置为在所述导热件包裹所述柔性支撑体时沿所述柔性支撑体的周向间隔排布。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耳罩,通过设置包覆柔性支撑体的导热件,在头戴式耳机佩戴过程中位于耳罩位置的热量,可以通过导热件对应于柔性支撑体的第一支撑面的部分可以快速传递至耳壳,相较于现有的头戴式耳机未设置有导热件以自然散热的形式,本申请的方案耳罩部分的热量因为有导热件的传导,散热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同时,本申请还进一步在导热件上形成有沿柔性支撑体的周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开槽,这样,在导热件包覆柔性支撑体的过程中,导热件与柔性支撑体的外壁面之间的空气能够有效的从开槽排出,使得导热件整体结构更容易展开,导热件能更好地被压平并紧密贴附在柔性支撑体的外壁面,可见,本申请的方案可以大大降低导热件覆盖柔性支撑体时起皱的可能性,也即大大降低了导热件与柔性支撑体的外壁面之间存在空腔的可能性,从而导热件与柔性支撑体的外壁面之间形成有效面接触,热传导面积也相应最大化,这样可以更高效地将耳罩部分的热量传递至耳壳以进行散发,提升头戴式耳机的舒适感。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听筒,包括如上所述的耳罩和耳壳。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头戴式耳机,包括头戴装置和两个如上所述的耳机听筒,两个所述耳机听筒的壳体分别连接于所述头戴装置相对的两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头戴式耳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头戴式耳机的耳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A-A处的剖视图;
图4为图2所示耳罩的柔性支撑体、导热件以及罩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柔性支撑体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的柔性支撑体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所示耳罩的导热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中的导热件与柔性支撑体一视角的连接示意图;
图9为图2中的导热件与柔性支撑体另一视角的连接示意图;
图10为图2所示耳罩的导热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耳罩;10、柔性支撑体;11、内环面;13、外环面;15、第一支撑面;17、第二支撑面;30、罩体;30a、开口;31、接触面;50、导热件;50a、开槽;50b、第一槽段;50c、第二槽段;53、导热片;55、基体;56、第一导热片;561、第一延伸段;563、第二延伸段;57、第二导热片;58、第一避让孔;59、第二避让孔;70、连接件;300、耳机听筒;310、耳壳;320、壳体;330、散热件;500、头戴式耳机。
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部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下部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部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本申请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头戴式耳机500,该头戴式耳机500包括头戴装置和两个耳机听筒300,两个耳机听筒300分别连接于头戴装置相对的两端,在使用过程中,头戴装置用于佩戴在用户的头部,且头戴装置佩戴于用户的头部时,两个耳机听筒300可以分别覆盖用户的左耳和右耳,使得耳机听筒300所发出的声音能进入用户的耳朵内。需要说明的是,头戴装置可以是戴在用户的头顶部,也可以是戴在用户的头后部,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为了在用户的佩戴头戴式耳机500过程中,使得耳机听筒300与用户的耳朵的接触位置所产生热量能够快速散出,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一种耳机听筒300,请参阅图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耳机听筒300包括耳壳310和耳罩100以及发声设备(未示出),耳壳310包括壳体320和散热件330,耳罩100连接于壳体320,散热件330连接于壳体320,并位于壳体320朝向耳罩100的一侧,散热件330与耳罩100抵接,使得耳罩100所产生热量被传递至散热件330后向外界散发出去。
壳体320为耳壳310的外部壳体结构,且壳体320内形成有容置腔,该容置腔用于供发声设备进行容置,发声设备所发出的声音能够经由壳体320和耳罩100后进入到用户的耳朵内,发声设备的具体工作原理在相关技术中早有公示,本申请不做赘叙。也即耳机听筒300具备有传统的声音播放功能。其中,壳体320可以是采用塑料材质制造,以便于以注塑方式生产制成,这样壳体320易于造型,且塑料材质的壳体320可以做到更为轻巧,减少用户佩戴头戴式耳机500时耳朵所承受的重量负担,提高用户使用体验。当然,壳体320也可以是采用金属材质制造,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散热件330在与耳罩100抵接的情况下,能够将耳罩100所产生热量通过散热件330散发到外界,也即散热件330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使得热量在被传递到散热件330后能够快速向外界散出。具体地,散热件330可以为金属件,例如可以是铝合金材质、铜材质或者铁材质等等具备有良好散热性能的金属件。此外,散热件330可以是呈环状,以在周向上均能够将耳罩100传递过来的热量进行散发,提高散热效率。
而为了在用户的耳朵在接触耳罩100过程中,将耳罩100所产生热量能够进一步地快速散出,本申请着重对耳罩100进行了改进,请参阅图2至图4,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耳罩100包括柔性支撑体10、罩体30、导热件50以及连接件70,柔性支撑体10呈环状设置,罩体30套设于柔性支撑体10和连接件70的外部,导热件50包裹柔性支撑体10以及连接件70设置,连接件70固定于柔性支撑体10与导热件50之间,并用于与耳壳310配合连接。
柔性支撑体10在被罩体30包裹下,其良好的柔性性能能够在用户的耳朵与耳壳310的壳体320之间起到支撑效果,增加佩戴舒适性。具体地,柔性支撑体10可以为海绵体,海绵体的通透性可以减少耳壳310的发声设备的声音在传输时的损耗,有效减少漏音,提升听觉效果。请继续参阅图5至图6,柔性支撑体10可以是呈环状设置,并且呈环状的柔性支撑体10可以包括内环面11、外环面13、第一支撑面15以及第二支撑面17,第一支撑面15和第二支撑面17连接在内环面11和外环面13之间且相对设置,第一支撑面15面向耳机(头戴式耳机500)的耳壳310设置,且连接件70固定于第一支撑面15并由开口30a显露,导热件50的部分覆盖于连接件70靠近耳壳310的一侧。
罩体30可以用于覆盖用户的耳朵且会与用户的耳朵进行接触,罩体30可以是包括用于接触用户的耳部的接触面31,耳部可以是耳朵的皮肤或耳朵周围,也即当部分用户的耳朵尺寸较大时,接触面31即为接触用户的耳朵的皮肤的表面;而当部分用户的耳朵尺寸较小时,该部分用户的耳朵会位于罩体30的避让孔内,此时接触面31即为接触用户的耳朵的周围的表面。该接触面31与耳朵的接触下会产生一定的热量,从而导致罩体30上具有一定的热量,即便罩体30的材质为透气性较好的真皮材质或者PU(Poly Urethane,聚氨酯)皮材质,但在长时间使用下该热量仍无法较好地散出,导致用户的耳朵会产生闷热的感觉,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罩体30对应第一支撑面15的部分形成有开口30a,导热件50覆盖于第一支撑面15的部分由开口30a显露,以使导热件50的部分能够与耳壳310接触。进一步地,罩体30的开口30a形成于对应第一支撑面15的位置,该开口30a便能对应散热件330的安装位置,也即当散热件330连接在罩体30和壳体320之间的连接处时,导热件50与散热件330之间在实现抵接的情况下两者距离最短,换言之,接触面31位置的热量能够以导热件50与散热件330之间的最短路径传导至散热件330上,再由散热件330向外界进行散发,提高对耳罩100的罩体30的接触面31位置的热量的散热效果。
导热件50包裹柔性支撑体10设置,具体而言,导热件50可以是覆盖外环面13、第一支撑面15、第二支撑面17以及内环面11设置,也可以是导热件50覆盖外环面13、第一支撑面15以及第二支撑面17设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导热件50与第一支撑面15对应的部分可以用于将耳罩的热量传递至耳壳310的散热件330。
在一实施例中,导热件50可以为石墨烯导热片,例如可以是为石墨烯材质的片状结构,当然,导热件50也可以是为其它与石墨烯材质性质相似的其它材质,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其中,石墨烯导热片具有较好的热传导性能,且较好的单层石墨烯的导热系数可以高达5300W/mK,是导热系数较高的碳材料。当然,导热件50还可以为导热硅胶结构、导热银胶结构或者金属结构,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其中,请结合参阅图7和图10,导热件50设有多个开槽50a,多个开槽50a被配置为在导热件50包裹柔性支撑体10时沿柔性支撑体10的周向间隔排布。其中,开槽50a的形状可以是长方形形状、三角形形状或者扇形形状等等,本申请对于开槽50a的具体形状不作限定,并且,开槽50a可以是由导热件50的中间部分延伸至导热件50的边缘,用以避免导热件50起皱。如此,在开槽50a的设置下,当导热件50对外环面13和第一支撑面15进行包裹时,假若导热件50在包裹时发生起皱时,导热件50与罩体30的接触面积会减少,而在开槽50a的设置下可以使得导热件50自身具有一定的形变量,也即在开槽50a的存在下,可以对导热件50进行压平,从而保证导热件50的表面平整,以使得导热件50与罩体30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进而使得热量能够更好地传递至导热件50上,以进一步由导热件50再将热量传递至耳壳310的散热件330上。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耳罩100,设置包覆柔性支撑体10的导热件50,在头戴式耳机500佩戴过程中位于耳罩100位置的热量,可以通过导热件50对应于柔性支撑体10的第一支撑面15的部分可以快速传递至耳壳310,相较于现有的头戴式耳机未设置有导热件50以自然散热的形式,本申请的方案耳罩100部分的热量因为有导热件50的传导,散热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同时,本申请还进一步在导热件50上形成有沿柔性支撑体10的周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开槽50a,这样,在导热件50包覆柔性支撑体10的过程中,导热件50与柔性支撑体10的外壁面之间的空气能够有效的从开槽50a排出,使得导热件50整体结构更容易展开,导热件50能更好地被压平并紧密贴附在柔性支撑体10的外壁面,可见,本申请的方案可以大大降低导热件50覆盖柔性支撑体10时起皱的可能性,也即大大降低了导热件50与柔性支撑体10的外壁面之间存在空腔的可能性,从而导热件50与柔性支撑体10的外壁面之间形成有效面接触,热传导面积也相应最大化,这样可以更高效地将耳罩100部分的热量传递至耳壳310以进行散发,提升头戴式耳机500的舒适感。
可以理解的,在导热件50设置为石墨烯导热片的情况下,具有散热效果较佳的优点。当然,本申请的导热件50也可以是上述所阐述的导热硅胶结构、导热银胶结构或者金属结构,这样导热件50的生产成本可以降低。接下来还是以导热件50设置为石墨烯导热片的形式,对本申请耳罩100的罩体30与用户的耳朵的接触位置所产生热量能够快速散出的情况进行进一步阐述。
请结合参阅图7至图10,导热件50包括基体55及多个导热片53,多个导热片53连接于基体55,多个导热片53沿基体55的延伸方向排布,相邻两个导热片53之间间隔形成开槽50a。其中,基体55可以呈长条状设置,也可以呈圆环形设置,不做具体限定。多个导热片53连接于基体55的侧部,可以是基体55的同一侧,也可以是基体55的不同侧,也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基体55呈长条状且环绕外环面设置,基体55覆盖外环面13的部分。在实际包裹过程中,可以通过呈长条状的基体55将外环面13的部分进行覆盖,也即通过基体55对外环面13进行包裹后,基体55沿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可以进行连接,以实现对外环面13的覆盖。
导热片53包括连接于基体55一侧的多个第一导热片56,多个第一导热片56沿基体55的延伸方向排布,相邻两个第一导热片56之间间隔形成开槽50a。导热片还包括连接于基体55另一侧的多个第二导热片57,多个第二导热片57与多个第一导热片56相对设置于基体55的两侧,多个第二导热片57沿基体55的延伸方向排布,相邻两个第二导热片57之间间隔也形成开槽50a。
其中,第一导热片59和第二导热片57被配置为在导热件53包裹柔性支撑体10时,第一导热片56由外环面13弯绕至第一支撑面15,第二导热片57由外环面13翻越第二支撑面17并弯绕至内环面11。如此,可以实现基体55、第一导热片56以及第二导热片57对柔性支撑体10的覆盖,也即实现对柔性支撑体10的包裹。需要说明的是,图8与图9为在该结构形式下的导热件50与柔性支撑体10组装完毕的结构示意图。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7,基于该实施例的结构形式下,由于基体55覆盖外环面13的部分设置后,基体55在其延伸方向上的两端需要实现连接,因此导热件50还可以是包括两连接部,两连接部分别连接在基体55在其延伸方向上的两端,且两连接部之间可以通过粘接或者卡接的方式实现连可拆卸连接,便于将导热件50由柔性支撑体10的外环面13上进行拆装。于一实施例中,一连接部可以形成有卡槽,另一连接部可以形成与卡槽配合的卡扣,通过卡扣与卡槽的配合连接,实现两连接部的卡接。
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基体55呈圆环状且环绕第二支撑面17设置,基体55覆盖第二支撑面17的部分。在柔性支撑体10呈环状设置下,也即基体55所覆盖的第二支撑面17也会呈圆环状,如此,在基体55呈圆环状的情况下,能够便于基体55对第二支撑面17进行覆盖,覆盖面积大且操作方便。
导热片53包括连接于基体55外侧的多个第一导热片56,多个第一导热片56沿基体55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布,相邻两个第一导热片56之间间隔形成开槽50a。其中,第一导热片56被配置为在导热件50包裹柔性支撑体10时由第二支撑面17翻越外环面13并弯绕至第一支撑面15。导热片还包括连接于基体55内侧的多个第二导热片57,多个第二导热片57沿基体55的延伸方向排布,相邻两个第二导热片57之间间隔形成开槽50a,第二导热片57被配置为在导热件50包裹柔性支撑体10时由第二支撑面17弯绕至内环面11。通过以上设置,导热件50的相对两侧均形成有开槽50a,这样设置,对于呈环状设置的柔性支撑体10结构而言,其内环面11和外环面13的表面积不同的情况下,均可以利用开槽50a的设置,使得导热件50在包裹柔性支撑体10的不同的表面的过程中进行整体结构充分舒展,实现对柔性支撑体10的充分覆盖和包裹,并且包裹后,导热件50表面平顺,不易出现褶皱的情况。
请继续参阅图10,在一种结构形式中,在对应于第一导热片56位置的开槽50a而言,开槽50a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槽段50b和第二槽段50c。具体而言,第一槽段50b与第二槽段50c之间可以形成为阶梯状结构,使得柔性支撑体10在发生变形时,柔性支撑体10的部分结构可以由第一槽段50b伸出,以使得导热件50能更好的适应柔性支撑体10的变形,避免产生干涉,保证柔性支撑体10的基础支撑效果。
第一导热片56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延伸段561和第二延伸段563,第一延伸段561翻越外环面13,第二延伸段563弯绕至第一支撑面15。其中,相邻两个第一导热片56上的第一延伸段561之间间隔形成第一槽段50b,且相邻两个第一导热片56上的第二延伸段563之间间隔形成第二槽段50c。其中,第一延伸段561呈大致长方形构造,而第二延伸段563呈大致等腰梯形构造,且第二延伸段563中长度较长的底边与第一延伸段561相连,这样在第一槽段50b与第二槽段50c之间构造出阶梯结构。
以上内容介绍了作为石墨烯导热片的导热件50包裹柔性支撑体10的两种形式,进一步地,相邻两个导热片53之间的距离,可以是在远离基体55的方向上增大设置,也即可以是相邻两个第一导热片56之间的距离在远离基体55的方向上增大设置,相邻两个第二导热片57之间的距离在远离基体55的方向上增大设置。这样设置下,能够使得开槽50a的开槽面积在远离基体55的方向上呈增大设置,以进一步地便于对导热片53的第一导热片56和第二导热片57进行压平以避免导热件50的导热片53的第一导热片56和第二导热片57起皱。
相邻两个导热片53之间夹角范围可以为15度至40度,也即可以是相邻两个第一导热片56之间夹角范围可以为15度至40度,相邻两个第二导热片57之间夹角范围可以为15度至40度。当导热件50的相邻两个导热片53之间的夹角较小时,导致间隙过小不便于导热片53被压平以实现去皱,而当导热件50的相邻两个导热片53之间的夹角较大时,导致导热片53面积减小,从而导致导热片53与罩体30的接触面积也会变小,影响导热片53对罩体30的热量的传导效果。本申请以上的相邻两个导热片53之间夹角具体可以设置为15度、20度、25度、30度、35度、40度或者50度等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请参阅结合图10,在耳机听筒300的实际装配过程中,为了方便对耳机听筒300的耳壳310或者耳罩100进行维护等操作,会将两者配置为可拆卸式连接。具体地,耳壳310的壳体320与耳罩100的连接件70之间的其中之一可以设置有卡扣,其中之另一可以设置有与卡扣配合的卡槽,实现两者的可拆卸连接。而在此基础上,为了避免导热件50对壳体320和连接件70的装配过程产生干涉,可以在导热件50的第一导热片56开设有用于避让卡扣或卡槽的第一避让孔58。
而为了使得耳壳310或者耳罩100进行装配过程中提高定位精准度,耳壳310的壳体320与耳罩100的连接件70之间的其中之一还可以设置有定位柱,其中之另一可还以设置有与定位柱配合的定位槽,同样地,为了避免导热件50产生干涉,也可以在导热件50的第一导热片56开设有用于避让定位柱或定位槽的第二避让孔59。
以上内容,从导热件50的结构形式方面具体介绍了本申请的头戴式耳机500具有在佩戴过程中良好散热的优点。在此基础上,为了便于散热件330能够快速将热量向外界进行散发,本申请的耳机听筒300的散热件330还可以包括相连接的抵接部和散热部,抵接部与散热部呈夹角设置,其中,抵接部与导热件由开口30a显露的至少部分结构抵接,散热部连接在罩体30和壳体320之间的连接处,并显露于外界,如此热量可以依次经由导热件以及抵接部传导至散热部,并由散热部最终向外界散发出去,如此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散热效率。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耳罩,应用于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柔性支撑体,呈环状设置,包括内环面、外环面、第一支撑面以及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二支撑面连接在所述内环面和所述外环面之间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面面向所述耳机的耳壳设置;和
导热件,包裹所述柔性支撑体设置,所述导热件与所述第一支撑面对应的部分能够将耳罩的热量传递至所述耳壳;
其中,所述导热件设有多个开槽,多个所述开槽被配置为在所述导热件包裹所述柔性支撑体时沿所述柔性支撑体的周向间隔排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为石墨烯导热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包括:
基体;
多个导热片,连接于所述基体,多个导热片沿所述基体的延伸方向排布,相邻两个所述导热片之间间隔形成所述开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呈长条状且环绕所述外环面设置,所述基体覆盖所述外环面的部分;
所述导热片包括连接于所述基体一侧的多个第一导热片,多个所述第一导热片沿所述基体的延伸方向排布,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导热片之间间隔形成所述开槽;
其中,所述第一导热片被配置为在所述导热件包裹所述柔性支撑体时由所述外环面弯绕至所述第一支撑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片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基体另一侧的多个第二导热片,多个所述第二导热片沿所述基体的延伸方向排布,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导热片之间间隔形成所述开槽;
其中,所述第二导热片被配置为在所述导热件包裹所述柔性支撑体时由所述外环面翻越所述第二支撑面并弯绕至所述内环面。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呈圆环状且环绕所述第二支撑面设置,所述基体覆盖所述第二支撑面的部分;
所述导热片包括连接于所述基体外侧的多个第一导热片,多个所述第一导热片沿所述基体的延伸方向排布,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导热片之间间隔形成所述开槽;
其中,所述第一导热片被配置为在所述导热件包裹所述柔性支撑体时由所述第二支撑面翻越所述外环面并弯绕至所述第一支撑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片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基体内侧的多个第二导热片,多个所述第二导热片沿所述基体的延伸方向排布,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导热片之间间隔形成所述开槽;
其中,所述第二导热片被配置为在所述导热件包裹所述柔性支撑体时由所述第二支撑面弯绕至所述内环面。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槽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
所述第一导热片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翻越所述外环面,所述第二延伸段弯绕至所述第一支撑面;
其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延伸段之间间隔形成所述第一槽段,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延伸段之间间隔形成所述第二槽段。
9.如权利要求3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耳罩,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导热片之间的距离,在远离所述基体的方向上增大设置;
或者,相邻两个导热片之间夹角范围为15度至40度。
10.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耳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罩体,所述罩体套设于所述柔性支撑体的外部,且对应所述第一支撑面的部分形成有开口;
其中,所述导热件覆盖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部分由所述开口显露,以使所述导热件的部分能够与所述耳壳接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耳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与所述耳壳配合连接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面并由所述开口显露,所述导热件的部分覆盖于所述连接件靠近所述耳壳的一侧。
12.一种耳机听筒,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耳罩和耳壳。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耳机听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壳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一侧;和
散热件,所述散热件连接于所述壳体,并位于所述柔性支撑体朝向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散热件与所述导热件覆盖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至少部分结构抵接;
其中,所述耳罩内的热量能够依次经由所述导热件、所述散热件向外界散发出去。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耳机听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为金属件。
15.一种头戴式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头戴装置和两个如权利要求12至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耳机听筒,两个所述耳机听筒的壳体分别连接于所述头戴装置相对的两端。
CN202322348046.XU 2023-08-30 2023-08-30 耳罩、耳机听筒以及头戴式耳机 Active CN2205282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48046.XU CN220528222U (zh) 2023-08-30 2023-08-30 耳罩、耳机听筒以及头戴式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48046.XU CN220528222U (zh) 2023-08-30 2023-08-30 耳罩、耳机听筒以及头戴式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28222U true CN220528222U (zh) 2024-02-23

Family

ID=89938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48046.XU Active CN220528222U (zh) 2023-08-30 2023-08-30 耳罩、耳机听筒以及头戴式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282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94910B2 (en) Headphones
EP1656817B1 (en) Ear warmer with a speaker system
JP6107581B2 (ja) 耳掛け式ヘッドホン
TW201347563A (zh) 耳機
JP2007116681A (ja) ヘッドホン
US20220060807A1 (en) Earphone Case and Earphone Assembly
CN217011123U (zh) 骨传导耳机
US11463793B1 (en) Headphone and ear supporting thereof
CN220528222U (zh) 耳罩、耳机听筒以及头戴式耳机
JP5550289B2 (ja) カナル型イヤホン
CN210431786U (zh) 耳撑及耳机
CA2243728C (en) Earphone-microphone-earmuff assembly
JP2009060348A (ja) ヘッドホン
JP5024186B2 (ja) ヘッドホン
JP6601689B2 (ja) 骨伝導ヘッドセット
CN212231716U (zh) 一种耳机
CN212572912U (zh) 一种耳挂式耳机、耳挂机构及壳体
JP2011055177A (ja) ヘッドホン装置
JP5665792B2 (ja) イヤーチップ
WO2020113376A1 (zh) 耳机套和包括该耳机套的耳机组件
CN207518786U (zh) 一种头戴式耳机
KR101922898B1 (ko) 발열 헤드폰 및 귀마개
JP2009290667A (ja) ヘッドホン
CN220528198U (zh) 耳机
JP2001333478A (ja) ヘルメットを構成要素とするスピーカ及びスピーカ機能を有するヘルメ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