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11123U - 骨传导耳机 - Google Patents

骨传导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11123U
CN217011123U CN202123207924.3U CN202123207924U CN217011123U CN 217011123 U CN217011123 U CN 217011123U CN 202123207924 U CN202123207924 U CN 202123207924U CN 217011123 U CN217011123 U CN 2170111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ne conduction
ear
conduction sound
emitting portion
head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0792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科
郭晓婷
王哲
张云峰
蒋武昌
文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annic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anni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annic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anni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0792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111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111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111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骨传导耳机,包括在佩戴时位于耳朵后侧的骨传导发声部和用于将所述骨传导发声部佩戴在所述耳朵上的挂耳部;所述挂耳部的第一端与所述骨传导发声部连接,第二端朝靠近所述骨传导发声部的方向弯折延伸并与人耳抵触。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挂耳部设计成朝靠近骨传导发声部的方向弯折延伸,使得骨传导发声部可直接通过挂耳部佩戴在耳朵上,相较于现有技术,不仅减小了体积和重量,而且由于不会压迫头部两侧,佩戴舒适性较好,长时间佩戴也不会感到负担;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佩戴方式有利于固定耳机装置在耳廓与人头形成的空间内,尤其是能有效抵御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具有较高的市场推广价值。

Description

骨传导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骨传导耳机。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人之所以能听到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通过空气从外耳耳道传递到了耳膜,然后再由耳膜形成的振动驱动人的听觉神经,从而感知声音。
骨传导是一种不同于常规耳膜振动的声音传导方式,其通过头部的听骨直接将振动传至内耳而使人听到声音。由于骨传导不需要经过耳膜,因此即使用户长期大音量地使用也不会引发耳鸣现象,可以很好地保护用户的听力。
目前,现有的骨传导耳机通过绕在脑后的头箍佩戴在耳朵上,不仅体积和重量较大,而且为了将骨传导耳机稳固在耳朵上,以防止出现松动和滑脱,头箍对头部两侧的夹持力会比较大,导致佩戴舒适性较差,不利于市场的开拓。
因此,很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以上信息作为背景信息给出只是为了辅助理解本公开,并没有确定或者承认任意上述内容是否可用作相对于本公开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骨传导耳机,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骨传导耳机,包括在佩戴时位于耳朵后侧的骨传导发声部和用于将所述骨传导发声部佩戴在所述耳朵上的挂耳部;
所述挂耳部的第一端与所述骨传导发声部连接,第二端朝靠近所述骨传导发声部的方向弯折延伸并与人耳抵触。
进一步地,所述骨传导耳机中,所述挂耳部的第二端延伸至耳甲腔,且与所述耳甲腔抵触。
进一步地,所述骨传导耳机中,所述挂耳部的第二端延伸至耳屏内侧,且与所述耳屏内侧抵触。
进一步地,所述骨传导耳机中,所述挂耳部的第二端末端弯折延伸的一端的末端形成有适配于抵触位形状的抵触部。
进一步地,所述骨传导耳机中,所述抵触部为与所述耳甲腔适配的支撑钩,或与所述耳屏内侧适配的挂钩。
进一步地,所述骨传导耳机中,当所述挂耳部为分体连接结构时,所述挂耳部包括按照弯折延伸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挂耳段和第二挂耳段,所述第二挂耳段的弯折强度不小于所述第一挂耳段的弯折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骨传导耳机中,所述抵触部形成的第三挂耳段可分离地套接于所述第二挂耳段。
进一步地,所述骨传导耳机中,所述挂耳部相对所述骨传导发声部往左偏或者往右偏。
进一步地,所述骨传导耳机中,所述骨传导发声部包括外壳和骨传导扬声器;
所述骨传导扬声器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且紧贴于耳软骨。
进一步地,所述骨传导耳机中,所述外壳的形状与耳廓、人脑形成的空间形状适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骨传导耳机,通过将挂耳部设计成朝靠近骨传导发声部的方向弯折延伸,使得骨传导发声部可直接通过挂耳部佩戴在耳朵上,相较于现有技术,不仅减小了体积和重量,而且由于不会压迫头部两侧,佩戴舒适性较好,长时间佩戴也不会感到负担;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佩戴方式有利于固定耳机装置在耳廓与人头形成的空间内,尤其是能有效抵御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具有较高的市场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骨传导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骨传导耳机(入耳)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骨传导耳机(入耳)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骨传导耳机(含抵触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骨传导耳机(含抵触部,入耳)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骨传导耳机(含抵触部,入耳)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骨传导耳机(分体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骨传导耳机(往左/右偏)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骨传导耳机的角度关系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耳机与人耳形成稳固的三角佩戴关系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骨传导发声部1,挂耳部2,抵触部3;
第一挂耳段21,第二挂耳段2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在”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此外,术语“长”“短”“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展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原件必须具有此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进行操作,以此不能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骨传导耳机存在的缺陷,本申请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希望创设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缺陷的技术,使得骨传导耳机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实用新型。
请参考图1-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骨传导耳机,包括在佩戴时位于耳朵后侧的骨传导发声部1和用于将所述骨传导发声部1佩戴在所述耳朵上的挂耳部2;
所述挂耳部2的第一端与所述骨传导发声部1连接,第二端朝靠近所述骨传导发声部1的方向弯折延伸并与人耳抵触,第二端因所述挂耳部2的弹性形变力有朝向所述骨传导发声部1夹紧的趋势。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采用朝靠近骨传导发声部1的方向弯折延伸的挂耳部2将骨传导发声部1佩戴在耳朵上,由于不需要用到头箍,因此不仅体积和重量都得到了减小,而且头部两侧不再会受到压迫,即使长时间佩戴,也不会有不适感。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挂耳部2具有弱弹性形变能力,且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延伸形状设计。
关于所述挂耳部2的具体设置方式可以有多种,本实施例接下来以其中的两种进行示例说明;
第一种设置方式是:所述挂耳部2的第二端延伸至耳甲腔,且与所述耳甲腔抵触,如图1-2所示。
如此,在佩戴时,由于第二端因挂耳部2的弹性形变力有朝向骨传导发声部1夹紧的趋势,骨传导发声部1会尽力靠近于第二端从而形成夹住耳廓的佩戴状态,在耳廓、挂耳部2、骨传导发声部1三方作用下稳定固定。该种方式中,除对所述耳甲腔的抵触位置有些许压力外,基本无其它负荷,相较于现有的头箍对头部两侧的夹持压迫,本实施例能做到某种意义上的“无感体验”。
第二种设置方式是:所述挂耳部2的第二端沿人耳外侧延伸至耳屏内侧,且与所述耳屏内侧抵触,如图3所示。
如此,在佩戴时,相较于第一种设置方式,施加压力的对象由所述耳甲腔变为了所述耳屏内侧。在本方式下,弹性力依旧由挂耳部2产生,只是弹性力向外(如图示),由于耳屏内侧容忍接受的力度有限弹性力可以设置很小甚至不用弹性力,其远低于骨传导发声部1的重量而不会导致骨传导发声部1“向后翘起”。但同样的,由于这种压力很小,所以能够大大提升佩戴舒适性、稳定性。
以上两种设置方式均可达到本实用新型所需要的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对此不进行限制,但示例性的,以第一种设置方式为优选方式。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属于开放式耳机,而不管所述挂耳部2的第二端接触的对象是所述耳甲腔还是所述耳屏内侧,最终能使得开放式耳机即使在运动等颠簸频繁的场景中也不易于掉落的原因就在于耳机与人耳之间形成了稳固的三角(或多角)佩戴关系。
示例性的,以所述挂耳部2的第二端接触的对象为所述耳甲腔为例,当所述挂耳部2的第二端延伸至耳甲腔且与所述耳甲腔抵触时,所述耳甲腔上的接触点A、耳根部B、耳廓后方C就能够形成稳固的三角佩戴关系,如图10所示,从而能够实现开放式耳机的稳固佩戴,以轻松应对运动等颠簸频繁的场景。
为了进一步保证耳机的佩戴稳定且可靠,以便于耳机能够更加地适应运动等颠簸频繁的场景,本实施例对所述挂耳部2做了针对性强化设计,即所述挂耳部2弯折延伸的第二端末端形成有抵触部3。
可选地,所述抵触部3的形状需要适应其接触的对象,如果所述挂耳部2是与所述耳甲腔抵触,则所述抵触部3的形状需要与所述耳甲腔的形状适配,即为支撑钩,如图4-6所示,而如果所述挂耳部2是与所述耳屏内侧抵触,则所述抵触部3的形状需要与耳屏内侧的形状适配,即为挂钩。
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挂耳部2以第二种设置方式设置时,所述抵触部3只会抵靠所述耳屏内侧而不会堵塞耳道,所述耳屏的突出部分会为所述抵触部3的抵靠提供有利的位置和条件。所述第二端可以做的尽量小,如扁平状勾住耳屏,其横向截面略小于挂耳部2靠近第一端的截面以预留更多的耳道声波传输路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挂耳部2可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分体连接结构。
其中,一方面,当所述挂耳部2为一体成型结构时,所述挂耳部2的制作材料可以是塑料材料或者硅胶材料,甚至还可以是弹性金属丝加外覆塑料/硅胶的方案。
另一方面,当所述挂耳部2为分体连接结构时,所述挂耳部2包括按照弯折延伸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挂耳段21和第二挂耳段22,如图7所示;
所述第二挂耳段22的弯折强度不小于所述第一挂耳段21的弯折强度;
比如,所述第一挂耳段21可由弯折强度小的软质材料制成,而所述第二挂耳段22可同样由软质材料制成,或者是由弯折强度较大的硬质材料制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抵触部3形成的第三挂耳段可分离地套接于所述第二挂耳段22,而且。所述第三挂耳段与所述第一挂耳段21一样是由弯折强度小的软质材料制成。
需要说明的是,软质材料的弹性是好于硬质材料的弹性的。本实施例将需要形变的第一挂耳段21和第三挂耳段采用弹性更好的软质材料制得,所述第二挂耳段22的弯折强度不小于所述第一挂耳段21,第三挂耳段的弯折强度较小,不仅增加了所述挂耳部2的抗摔打能力,而且也尽可能地降低了与头部抵触时的不适感,利于保持佩戴的方便性、稳定性。
所述第三挂耳段的可分离装配方式使得不用的用户群体可以更换更利于固定的所述抵触部3,如欧美用户耳朵大、耳廓深采用大号支撑钩,日韩用户耳朵精致、耳廓浅采用中号支撑钩;再如成人选用中号支撑钩,学生娃则选用小号支撑钩来固定。如前所述,所述抵触部3的弹性更大(所述第三挂耳段通常用硅胶,所述第二挂耳段22用类似于塑料材质),可以很轻松的装上或取下。具体来讲,第三挂耳段有一个开口,以利于套设于所述第二挂耳段22上,并可以根据用户需要来旋转转动调整角度以更好地适配。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适配部分耳廓较厚的用户,适当将所述挂耳部2相对于所述骨传导发声部1往左偏或者往右偏是有利的,如图8中标记的L表示往左偏的位置,R表示往右偏的位置,而O表示常规居中的位置。
以左耳举例,所述挂耳部2自所述骨传导发声部1延伸出后被配置为往右偏,佩戴时所述挂耳部2产生了两个方向的弹力,即相对所述骨传导发声部1的左右弹力和前后(周向)弹力,前后(周向)弹力大于左右弹力,有利于长时间稳定的佩戴,但又无明显的压迫感。右耳同理。
关于耳机中各部位之间的角度关系,本实施例以图9进行示例说明。在图9中,角度A表示所述抵触部3与所述第三挂耳段的角度关系,其适配于所述耳甲腔的轮廓,优选为100°,但小于120°基本都可行(可被耳甲腔容纳)。
角度B、角度C和角度D适配于耳廓的轮廓,其中,角度B表示所述第一挂耳段21与所述第二挂耳段22的角度关系,优选为60°。
角度C表示所述骨传导发声部1与所述第一挂耳段21的角度关系,优选为120°。
角度D表示所述骨传导发声部1自身弯曲所形成的角度关系,优选为120°。角度稍大或稍小取决于弯曲度的设计。
角度E表示所述骨传导发声部1中骨传导扬声器12所在平面与所述挂耳部2所在线的角度关系,大致在60-9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骨传导发声部1包括外壳和骨传导扬声器;
所述骨传导扬声器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且紧贴在耳廓后方的骨骼上,如通向耳蜗的耳软骨。
可选地,所述外壳的形状与耳廓、人脑形成的空间的形状适配,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中外壳由外靠近耳阔根位置逐渐收缩以适配形成的容置空间。
尽管本文中较多的使用了骨传导发声部,挂耳部,抵触部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骨传导耳机,通过将挂耳部设计成朝靠近骨传导发声部的方向弯折延伸,使得骨传导发声部可直接通过挂耳部佩戴在耳朵上,相较于现有技术,不仅减小了体积和重量,而且由于不会压迫头部两侧,佩戴舒适性较好,长时间佩戴也不会感到负担;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佩戴方式有利于固定耳机装置在耳廓与人头形成的空间内,尤其是能有效抵御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具有较高的市场推广价值。
至此,以说明和描述的目的提供上述实施例的描述。不意指穷举或者限制本公开。特定的实施例的单独元件或者特征通常不受到特定的实施例的限制,但是在适用时,即使没有具体地示出或者描述,其可以互换和用于选定的实施例。在许多方面,相同的元件或者特征也可以改变。这种变化不被认为是偏离本公开,并且所有的这种修改意指为包括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提供示例实施例,从而本公开将变得透彻,并且将会完全地将该范围传达至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为了透彻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阐明了众多细节,诸如特定零件、装置和方法的示例。显然,对于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不需要使用特定的细节,示例实施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而且两者都不应当解释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在某些示例实施例中,不对公知的工序、公知的装置结构和公知的技术进行详细地描述。
在此,仅为了描述特定的示例实施例的目的使用专业词汇,并且不是意指为限制的目的。除非上下文清楚地作出相反的表示,在此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和“该”可以意指为也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和“具有”是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因此指定存在所声明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不排除存在或额外地具有一个或以上的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其组合。除非明确地指示了执行的次序,在此描述的该方法步骤、处理和操作不解释为一定需要按照所论述和示出的特定的次序执行。还应当理解的是,可以采用附加的或者可选择的步骤。
当元件或者层称为是“在……上”、“与……接合”、“连接到”或者“联接到”另一个元件或层,其可以是直接在另一个元件或者层上、与另一个元件或层接合、连接到或者联接到另一个元件或层,也可以存在介于其间的元件或者层。与此相反,当元件或层称为是“直接在……上”、“与……直接接合”、“直接连接到”或者“直接联接到”另一个元件或层,则可能不存在介于其间的元件或者层。其他用于描述元件关系的词应当以类似的方式解释(例如,“在……之间”和“直接在……之间”、“相邻”和“直接相邻”等)。在此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该相关联的所罗列的项目的一个或以上的任一和所有的组合。虽然此处可能使用了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以描述各种的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这些元件、组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不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可以只用于将一个元件、组件、区域或部分与另一个元件、组件、区域或部分区分。除非由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在此使用诸如术语“第一”、“第二”及其他数值的术语不意味序列或者次序。因此,在下方论述的第一元件、组件、区域、层或者部分可以采用第二元件、组件、区域、层或者部分的术语而不脱离该示例实施例的教导。
空间的相对术语,诸如“内”、“外”、“在下面”、“在……的下方”、“下部”、“上方”、“上部”等,在此可出于便于描述的目的使用,以描述如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和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或者特征之间的关系。空间的相对术语可以意指包含除该图描绘的取向之外该装置的不同的取向。例如如果翻转该图中的装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元件或者特征的下方”或者“在元件或者特征的下面”的元件将取向为“在其他元件或者特征的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的下方”可以包含朝上和朝下的两种取向。该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取向(旋转90度或者其他取向)并且以此处的空间的相对描述解释。

Claims (10)

1.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在佩戴时位于耳朵后侧的骨传导发声部和用于将所述骨传导发声部佩戴在耳朵上的挂耳部;
所述挂耳部的第一端与所述骨传导发声部连接,第二端朝靠近所述骨传导发声部的方向弯折延伸并与人耳抵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耳部的第二端延伸至耳甲腔,且与所述耳甲腔抵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耳部的第二端延伸至耳屏内侧,且与所述耳屏内侧抵触。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耳部的第二端末端形成有适配于抵触位形状的抵触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抵触部为与耳甲腔适配的支撑钩,或与耳屏内侧适配的挂钩。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耳部包括按照弯折延伸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挂耳段和第二挂耳段,所述第二挂耳段的弯折强度不小于所述第一挂耳段的弯折强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抵触部形成的第三挂耳段可分离地套接于所述第二挂耳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耳部相对所述骨传导发声部往左偏;
或者,所述挂耳部相对所述骨传导发声部往右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骨传导发声部包括外壳和骨传导扬声器;
所述骨传导扬声器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且紧贴于耳软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形状与耳廓、人脑形成的空间形状适配。
CN202123207924.3U 2021-12-20 2021-12-20 骨传导耳机 Active CN2170111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07924.3U CN217011123U (zh) 2021-12-20 2021-12-20 骨传导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07924.3U CN217011123U (zh) 2021-12-20 2021-12-20 骨传导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11123U true CN217011123U (zh) 2022-07-19

Family

ID=82383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07924.3U Active CN217011123U (zh) 2021-12-20 2021-12-20 骨传导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111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82043B2 (ja) 耳介用装置を備える眼鏡
US9788099B2 (en) Ear tip with stabilizer
JP3556151B2 (ja) 骨伝導スピーカを用いた送受話装置
US20080298626A1 (en) Audio earbud carrier
WO2009116272A1 (ja) 骨伝導スピー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聴取装置
JP4158117B2 (ja) ヘッドホン装置
EP3417635A1 (en) Earphone assemblies with wingtips for anchoring to a user
US20090285434A1 (en) Earhook and earbud headset
BR122022026446A2 (pt) Fone de ouvido
TW200403980A (en) Earmold for improved retention of coupled device
JP2010530659A (ja) 改良されたイヤーピース
KR101851740B1 (ko) 착용감을 향상시킨 이어폰
CN214627314U (zh) 易于调节的头戴式蓝牙耳机
EP3753261B1 (en) Earpiece with positioning skirt
CN217011123U (zh) 骨传导耳机
JP7067477B2 (ja) 音響出力装置
JP2021064867A (ja) 聴取装置、及びイヤホン
JP6911769B2 (ja) 音響出力装置
JP7452948B2 (ja) 音響出力装置
CN113099339A (zh) 耳廓夹持结构、骨传导听音装置和听音方法
KR101754032B1 (ko) 머리띠 타입 이어셋
JP3143081U (ja) 眼鏡装着型イヤホン
KR102315063B1 (ko) 세미 커널 타입 무선 이어셋
JPS5912235B2 (ja) イヤ−スピ−カ
CN219740579U (zh) 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