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17916U - 前悬架系统和电动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前悬架系统和电动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17916U
CN220517916U CN202223051873.4U CN202223051873U CN220517916U CN 220517916 U CN220517916 U CN 220517916U CN 202223051873 U CN202223051873 U CN 202223051873U CN 220517916 U CN220517916 U CN 2205179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control arm
lower control
suspension system
stabilizer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5187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西
方义
山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5187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179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179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179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前悬架系统和电动车辆,前悬架系统用于电动车辆,包括副车架总成、上控制臂总成、前转向节、下控制臂总成、前立柱总成以及前转向横拉杆总成,上控制臂总成设置于前转向节的上端并用于连接车身和前转向节;下控制臂总成设置于前转向节的下端并连接前转向节和副车架总成;前立柱总成设置于下控制臂总成,前转向横拉杆总成的端部与前转向节连接,前转向横拉杆总成设置于副车架总成前端的上方,且前转向横拉杆总成在上下方向与副车架总成相对设置。该前悬架系统可以为后方的电池包预留充足的布置空间,使得电池包尽可能地向前轴靠近,使得电动车辆前后轴荷达到相对平衡,避免电动车辆转向时过度转向的问题,提升行车的安全系数。

Description

前悬架系统和电动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悬架系统和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前悬架系统通常承载着轮边制动系统,转向系统,动力总成等,路面作用于车轮的纵向、侧向和垂向力和加速度都需要通过前悬架系统传递至车身,对整车的操控性能、振动舒适性能有决定作用。
相关技术中,在电动车辆领域,因前悬架系统布置的不合理性往往导致电池包布置后移,导致电动车辆后轴重量大于前轴,进而导致车辆转向时趋于过度转向,行车安全系数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前悬架系统和电动车辆,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前悬架系统,所述前悬架系统用于电动车辆,包括副车架总成、上控制臂总成、前转向节、下控制臂总成、前立柱总成以及前转向横拉杆总成,所述上控制臂总成设置于所述前转向节的上端并用于连接车身和所述前转向节;所述下控制臂总成设置于所述前转向节的下端并连接所述前转向节和所述副车架总成;所述前立柱总成设置于所述下控制臂总成,所述前转向横拉杆总成的端部与所述前转向节连接,所述前转向横拉杆总成设置于所述副车架总成前端的上方,且所述前转向横拉杆总成在上下方向与所述副车架总成相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悬架系统还包括前稳定杆总成和前稳定杆拉杆,所述前稳定杆总成设置于所述副车架总成前端的上方,且所述前稳定杆拉杆在上下方向与所述副车架总成相对设置;所述前稳定杆拉杆的一端与所述前稳定杆总成的端部连接,所述前稳定杆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前立柱总成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下方向上,所述前稳定杆总成位于所述副车架总成和所述前转向横拉杆总成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稳定杆拉杆包括拉杆本体、第一铰接部以及第二铰接部,所述第一铰接部和所述第二铰接部分别设置于所述拉杆本体的两端;
所述第一铰接部用于与所述前立柱总成铰接,所述第二铰接部用于与所述前稳定杆总成铰接;或者,所述第一铰接部用于与所述前稳定杆总成连接,所述第二铰接部用于与所述前立柱总成铰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控制臂总成包括前下控制臂和后下控制臂,所述前下控制臂位于所述后下控制臂的前方,所述后下控制臂沿左右方向延伸并连接所述副车架总成和所述前转向节,所述前下控制臂沿前后方向倾斜布置并连接所述副车架总成和所述前转向节;且所述前下控制臂和所述后下控制臂用于设置于车轮轮心的下方,所述上控制臂总成用于设置于车轮的上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副车架总成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第一横梁以及第二横梁,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沿前后方向延伸并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均沿左右方向延伸并连接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且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悬架系统还包括前稳定杆总成和前稳定杆拉杆,所述前稳定杆总成设置于所述副车架总成前端的上方,且所述前稳定杆拉杆在上下方向与所述副车架总成相对设置;所述前稳定杆拉杆的一端与所述前稳定杆总成的端部连接,所述前稳定杆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前立柱总成连接;
所述下控制臂总成包括前下控制臂和后下控制臂,所述前下控制臂位于所述后下控制臂的前方,所述后下控制臂沿左右方向延伸并连接所述副车架总成和所述前转向节,所述前下控制臂沿前后方向倾斜布置并连接所述副车架总成和所述前转向节;
所述前稳定杆总成包括第一杆体和两个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沿左右方向延伸,两个所述第二杆体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杆体的两端并均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杆体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在所述前下控制臂和所述后下控制臂之间,所述第二杆体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在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杆体和两个所述第二杆体构造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立柱总成包括螺旋弹簧或空气弹簧。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电动车辆,所述电动车辆包括所述的前悬架系统。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将前转向横拉杆总成设置于副车架总成前端的上方,且该前转向横拉杆总成在上下方向与副车架总成相对设置,则可以为后方的电池包预留充足的布置空间,从而可以使得电池包尽可能地向前轴靠近,使得电动车辆前后轴荷达到相对平衡,最大程度的优化轮胎受力水平,避免电动车辆转向时过度转向的问题,提升车辆的操控性能和行车的安全系数。另外,前转向横拉杆总成在上下方向与副车架总成相对设置,则副车架总成可以对该前转向横拉杆总成进行有效地保护,避免前转向横拉杆总成直接撞击路面障碍物。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前悬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前立柱总成包括螺旋弹簧。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前悬架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前悬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前立柱总成包括空气弹簧,且图中未示意出前转向横拉杆总成。
图4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前悬架系统的俯视图,其中前立柱总成包括空气弹簧,且图中未示意出前转向横拉杆总成。
附图标记说明
1 副车架总成 11 第一纵梁
12 第二纵梁 13 第一横梁
14 第二横梁 2 上控制臂总成
3 前转向节 4 下控制臂总成
41 前下控制臂 42 后下控制臂
5 前立柱总成 6 前转向横拉杆总成
7 前稳定杆总成 71 第一杆体
72 第二杆体 8 前稳定杆拉杆
81 拉杆本体 82 第一铰接部
83 第二铰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指的是具体结构轮廓的内和外;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指的是车辆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定义的上、下、左、右、前、后;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仅是为了区分一个要素和另外一个要素,并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
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前悬架系统,该前悬架系统用于电动车辆,包括副车架总成1、上控制臂总成2、前转向节3、下控制臂总成4、前立柱总成5以及前转向横拉杆总成6,上控制臂总成2设置于前转向节3的上端并用于连接车身和前转向节3;下控制臂总成4设置于前转向节3的下端并连接前转向节3和副车架总成1;前立柱总成5设置于下控制臂总成4,前转向横拉杆总成6的端部与前转向节3连接,前转向横拉杆总成6设置于副车架总成1前端的上方,且前转向横拉杆总成6在上下方向与副车架总成1相对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前转向横拉杆总成6设置于副车架总成1前端的上方,且该前转向横拉杆总成6在上下方向与副车架总成1相对设置,则可以为后方的电池包(未图示)预留充足的布置空间,从而可以使得电池包尽可能地向前轴(未图示)靠近,使得电动车辆前后轴荷达到相对平衡,最大程度的优化轮胎受力水平,避免电动车辆转向时过度转向的问题,提升车辆的操控性能和行车的安全系数。另外,前转向横拉杆总成6在上下方向与副车架总成1相对设置,则副车架总成1可以对该前转向横拉杆总成6进行有效地保护,避免前转向横拉杆总成1直接撞击路面障碍物。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图3以及图4所示,前悬架系统还包括前稳定杆总成7和前稳定杆拉杆8,前稳定杆总成7设置于副车架总成1前端的上方,且前稳定杆总成7在上下方向与副车架总成1相对设置;前稳定杆拉杆8的一端与前稳定杆总成7的端部连接,前稳定杆拉杆8的另一端与前立柱总成5连接。
在该实施方式中,将前稳定杆总成7也设置于副车架总成1前端的上方,同样也可以为电池包预留充足的布置空间,便于电池包的前置布置。此外,该前稳定杆总成7与副车架总成1相对设置,则副车架总成1可以对该前稳定杆总成7进行有效地保护,避免前稳定杆总成7直接撞击路面障碍物。
可选地,参照图2所示,在上下方向上,前稳定杆总成7位于副车架总成1和前转向横拉杆总成6之间。从而可以有效地利用副车架总成1和前转向横拉杆总成6之间的布置空间,便于该前悬架系统的紧凑性设计。
参照图3和图4所示,前稳定杆拉杆8包括拉杆本体81、第一铰接部82以及第二铰接部83,第一铰接部82和第二铰接部83分别设置于拉杆本体81的两端;第一铰接部82用于与前立柱总成5铰接,第二铰接部83用于与前稳定杆总成7铰接;或者,第一铰接部82用于与前稳定杆总成7连接,第二铰接部83用于与前立柱总成5铰接。
换言之,该前稳定杆拉杆8的第一铰接部82和第二铰接部83都可以与前立柱总成5或前稳定杆总成7铰接,在进行装配时,无需区分该前稳定杆拉杆8的安装方向,简化装配难度。此外,无论前立柱总成5构造为螺旋弹簧或空气弹簧,该前稳定杆拉杆8都能够进行适用。
参照图1、图3以及图4所示,下控制臂总成4包括前下控制臂41和后下控制臂42,前下控制臂41位于后下控制臂42的前方,后下控制臂42沿左右方向延伸并连接副车架总成1和前转向节3,前下控制臂41沿前后方向倾斜布置并连接副车架总成1和前转向节3;且前下控制臂41和后下控制臂42用于设置于车轮轮心的下方,上控制臂总成2用于设置于车轮的上方。
上述布置方式可以实现前悬架系统在传递纵向力和侧向力时实现良好的解耦,侧向力主要由后下控制臂42承受,而纵向力的柔性则通过前下控制臂41来实现,可以在保证优秀的操控性的前提下,实现良好的舒适性。此外,前下控制臂41和后下控制臂42周先的空间交点与上控制臂总成2的外球销点形成了主销,是前转向节3在转向过程中的瞬态轴线。
可选地,参照4所示,副车架总成1包括第一纵梁11、第二纵梁12、第一横梁13以及第二横梁14,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沿前后方向延伸并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横梁13和第二横梁14均沿左右方向延伸并连接第一纵梁11和第二纵梁12,且第一横梁13和第二横梁14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从而可以有效地提升该副车架总成1的稳定性。
可选地,参照图所示,前悬架系统还包括前稳定杆总成7和前稳定杆拉杆8,前稳定杆总成7设置于副车架总成1前端的上方,且前稳定杆拉杆8在上下方向与副车架总成1相对设置;前稳定杆拉杆8的一端与前稳定杆总成7的端部连接,前稳定杆拉杆8的另一端与前立柱总成5连接。下控制臂总成4包括前下控制臂41和后下控制臂42,前下控制臂41位于后下控制臂42的前方,后下控制臂42沿左右方向延伸并连接副车架总成1和前转向节3,前下控制臂41沿前后方向倾斜布置并连接副车架总成1和前转向节3。前稳定杆总成7包括第一杆体71和两个第二杆体72,第一杆体71沿左右方向延伸,两个第二杆体72分别设置于第一杆体71的两端并均沿前后方向延伸,且第一杆体71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在前下控制臂41和后下控制臂42之间,第二杆体72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在第一横梁13和第二横梁14之间。该前稳定杆总成7空间布置合理,能够合理地运用布置空间,避免与其他结构发生干涉。
可选地,第一杆体71和两个第二杆体72构造为一体成型结构。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电动车辆,该电动车辆包括上述的前悬架系统。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本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架系统用于电动车辆,包括副车架总成、上控制臂总成、前转向节、下控制臂总成、前立柱总成以及前转向横拉杆总成,所述上控制臂总成设置于所述前转向节的上端并用于连接车身和所述前转向节;所述下控制臂总成设置于所述前转向节的下端并连接所述前转向节和所述副车架总成;所述前立柱总成设置于所述下控制臂总成,所述前转向横拉杆总成的端部与所述前转向节连接,所述前转向横拉杆总成设置于所述副车架总成前端的上方,且所述前转向横拉杆总成在上下方向与所述副车架总成相对设置,所述前悬架系统还包括前稳定杆总成,所述前稳定杆总成设置于所述副车架总成前端的上方,且所述前稳定杆总成在上下方向与所述副车架总成相对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架系统还包括前稳定杆拉杆,所述前稳定杆拉杆的一端与所述前稳定杆总成的端部连接,所述前稳定杆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前立柱总成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上下方向上,所述前稳定杆总成位于所述副车架总成和所述前转向横拉杆总成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稳定杆拉杆包括拉杆本体、第一铰接部以及第二铰接部,所述第一铰接部和所述第二铰接部分别设置于所述拉杆本体的两端;
所述第一铰接部用于与所述前立柱总成铰接,所述第二铰接部用于与所述前稳定杆总成铰接;或者,所述第一铰接部用于与所述前稳定杆总成连接,所述第二铰接部用于与所述前立柱总成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控制臂总成包括前下控制臂和后下控制臂,所述前下控制臂位于所述后下控制臂的前方,所述后下控制臂沿左右方向延伸并连接所述副车架总成和所述前转向节,所述前下控制臂沿前后方向倾斜布置并连接所述副车架总成和所述前转向节;且所述前下控制臂和所述后下控制臂用于设置于车轮轮心的下方,所述上控制臂总成用于设置于车轮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总成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第一横梁以及第二横梁,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沿前后方向延伸并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均沿左右方向延伸并连接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且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悬架系统还包括前稳定杆总成和前稳定杆拉杆,所述前稳定杆总成设置于所述副车架总成前端的上方,且所述前稳定杆拉杆在上下方向与所述副车架总成相对设置;所述前稳定杆拉杆的一端与所述前稳定杆总成的端部连接,所述前稳定杆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前立柱总成连接;
所述下控制臂总成包括前下控制臂和后下控制臂,所述前下控制臂位于所述后下控制臂的前方,所述后下控制臂沿左右方向延伸并连接所述副车架总成和所述前转向节,所述前下控制臂沿前后方向倾斜布置并连接所述副车架总成和所述前转向节;
所述前稳定杆总成包括第一杆体和两个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沿左右方向延伸,两个所述第二杆体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杆体的两端并均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杆体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在所述前下控制臂和所述后下控制臂之间,所述第二杆体在上下方向上的投影在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体和两个所述第二杆体构造为一体成型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立柱总成包括螺旋弹簧或空气弹簧。
10.一种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前悬架系统。
CN202223051873.4U 2022-11-16 2022-11-16 前悬架系统和电动车辆 Active CN2205179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51873.4U CN220517916U (zh) 2022-11-16 2022-11-16 前悬架系统和电动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51873.4U CN220517916U (zh) 2022-11-16 2022-11-16 前悬架系统和电动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17916U true CN220517916U (zh) 2024-02-23

Family

ID=899390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51873.4U Active CN220517916U (zh) 2022-11-16 2022-11-16 前悬架系统和电动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179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70341B2 (en) Vehicle suspension with improved radius arm to axle attachment
JPS6226921B2 (zh)
US3952824A (en) Rigid rear axle for motor vehicles
US7520515B2 (en) Steer axle suspension
JP2518349B2 (ja) 車輌用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
US20190023093A1 (en) Motor vehicle with an independent suspension
CN115139714B (zh) 汽车的悬架装置
CN220517916U (zh) 前悬架系统和电动车辆
US11926191B2 (en) All-terrain vehicle
CN106671715A (zh) 汽车及麦弗逊悬架
CN217598675U (zh) 一种副车架、后轴总成及车辆
KR100882667B1 (ko) 승차감과 롤 거동 안정성 향상 타입 차량 현가 장치
CN214057156U (zh) 一种后独立悬架结构
JPH07246815A (ja)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
KR100901578B1 (ko) 차량의 트레일링아암 장착구조
JP3353420B2 (ja) リジットアクスル型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
CN219214649U (zh) 后悬架系统和电动车辆
CN217754002U (zh) 一种三轮车用悬挂系统
CN220332409U (zh) 车辆后独立悬架及车辆
CN209833287U (zh) 一种汽车及其麦弗逊悬架系统
JPS63255115A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サスペンシヨン構造
JP2000272314A (ja)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CN212400816U (zh) 汽车后悬架系统、汽车后悬架套件和汽车
JP5078647B2 (ja)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US20230339275A1 (en) Suspension device for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