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92401U - 一种插塑壳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插塑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92401U
CN220492401U CN202321457660.3U CN202321457660U CN220492401U CN 220492401 U CN220492401 U CN 220492401U CN 202321457660 U CN202321457660 U CN 202321457660U CN 220492401 U CN220492401 U CN 2204924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plastic shell
piece
wire harness
cla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5766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普天
李银山
詹锦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iprecis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iprecis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iprecis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iprecis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5766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924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924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924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Stacking Of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插塑壳装置,其包括:塑壳供料机构、塑壳保持件和线束保持机构;塑壳保持件的保持爪可固定塑壳;在塑壳供料机构中,移送驱动组件连接第一夹持件以驱动第一夹持件从料仓中夹取塑壳并将塑壳移送至塑壳保持件;在线束保持机构中,第二夹持件和第三夹持件均包括夹持通道、第一插入驱动件和第二插入驱动件,第一插入驱动件驱动夹持通道移动而将线束上的端子初步插入塑壳保持件上的塑壳,第二插入驱动件驱动夹持通道移动而将初步插入塑壳的端子进一步插入塑壳内,且在端子插入塑壳后,驱使夹持通道移动而拉扯电线;该插塑壳装置结构简单,可将两根线束的端子同时插入塑壳内并回拉检测,插端子效率高,可保证端子与塑壳的连接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插塑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束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插塑壳装置。
背景技术
在新能源汽车线束制造中,塑壳(连接器)可对线束上的端子进行定位和固定,阻止导体短路等。通常采用插塑壳装置实现线束的端子插入塑壳的容纳腔内。
相关技术中的插塑壳装置的塑壳供给部可实现分段式将端子深入插入塑壳内,保证端子与塑壳的连接效果良好,但其结构较为复杂,使得端子插入塑壳的效率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插塑壳装置,该插塑壳装置结构简单,插端子效率高,可将线束的端子插入塑壳内并回拉检测端子是否和塑壳之间连接牢固,可保证端子与塑壳的连接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插塑壳装置,其包括:塑壳供料机构、塑壳保持件和线束保持机构;
所述塑壳保持件具有保持爪以保持塑壳;
所述塑壳供料机构具有第一夹持件、移送驱动组件和料仓,所述移送驱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一夹持件以驱动所述第一夹持件从所述料仓中夹取塑壳并将所述塑壳移送至所述塑壳保持件;
所述线束保持机构具有第二夹持件和第三夹持件,所述第二夹持件和所述第三夹持件间隔并列设置,所述第二夹持件和所述第三夹持件均包括夹持通道、第一插入驱动件和第二插入驱动件,所述夹持通道适于夹持一根线束,所述第一插入驱动件连接所述夹持通道以驱动所述夹持通道移动而将线束上的端子初步插入所述塑壳保持件上的塑壳,所述第二插入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一插入驱动件以驱动所述夹持通道移动而将初步插入所述塑壳的端子进一步插入所述塑壳内,且在所述端子插入塑壳后,驱使所述夹持通道移动而拉扯电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插塑壳装置,通过塑壳供料机构中的第一夹持件配合移送驱动组件可将料仓内的塑壳抓取后搬送至塑壳保持件;通过塑壳保持件可将塑壳夹持并固定;通过线束保持机构中的第二夹持件和第三夹持件可将待插塑壳的两根线束夹持,配合第一插入驱动件和第二插入驱动件将待插塑壳的线束的端子分两段插入塑壳中,再通过第二插入驱动件将线束回拉以检测是否插到位;该插塑壳装置结构简单,可将两根线束的端子同时插入塑壳内并回拉检测,插端子效率高,可保证端子与塑壳的连接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插塑壳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可选地,所述第二夹持件和所述第三夹持件的第一插入驱动件和第二插入驱动件同步动作以使两个所述夹持通道同步移动而将两根线束的两个端子同时插入所述塑壳内。
可选地,所述线束保持机构包括第一夹持块、第二夹持块和第三夹持块,所述第一夹持块和所述第二夹持块的侧壁均设有凹槽,所述第一夹持块的凹槽与所述第三夹持块的一侧相对设置以共同构造出所述第二夹持件的夹持通道,所述第二夹持块的凹槽与所述第三夹持块的另一侧相对设置以共同构造出所述第三夹持件的夹持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夹持件和所述第三夹持件均包括第一移动板和第二移动板,所述第一夹持块和所述第二夹持块一一对应地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移动板上,两个所述第一插入驱动件一一对应地连接两个所述第一移动板,两个所述第一插入驱动件一一对应地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移动板上,两个所述第二插入驱动件一一对应地连接两个所述第二移动板。
可选地,所述料仓具有第一堆叠部、第二堆叠部、取料驱动组件,所述第一堆叠部适于容纳多个堆叠的工装盘,所述工装盘上放置有多个塑壳,所述取料驱动组件具有支撑板、第一移动驱动件、第一升降驱动件和第二升降驱动件,所述第一升降驱动件连接所述支撑板以驱动所述支撑板升降运动而将第一堆叠部最底部的工装盘初步脱离所述第一堆叠部的限制,所述第二升降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一升降驱动件以驱动所述第一升降驱动件升降运动而驱动所述支撑板上已初步脱离所述第一堆叠部限制的所述工装盘进一步脱离所述第一堆叠部,所述第一移动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二升降驱动件以驱使所述支撑板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支撑板适于从所述第一堆叠部取工装盘,在所述第二位置,工装盘上的塑壳供所述第一夹持件夹取,在所述第三位置,所述支撑板适于将空的工装盘堆叠至所述第二堆叠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堆叠部具有多个导杆和多个伸缩块,多个导杆共同限定出适于堆叠工装盘的容纳空间,多个伸缩块对称分布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以支撑所述第一堆叠部的最底部的工装盘,在所述第一升降驱动件驱动所述支撑板上升并定位最底部的工装盘时,所述伸缩块缩回;所述支撑板下降而取走最底部的工装盘,同时所述伸缩块伸出而支撑下一个最底部的工装盘。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堆叠部具有多个导杆和多个摆动块,多个导杆共同限定出适于堆叠工装盘的容纳空间,多个摆动块对称分布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以支撑所述第二堆叠部的最底部的工装盘,在所述第一升降驱动件驱动所述支撑板上升时,所述支撑板上的工装盘的边沿接触所述摆动块并在继续上升运动的过程使所述摆动块朝外摆动后复位,所述支撑板下降而使所述工装盘置放在所述摆动块上。
可选地,还包括搬送爪,所述搬送爪设置于所述线束保持机构的一侧,所述搬送爪在线束的抓取位置和所述线束保持机构位置之间可移动以将夹持的线束移送至所述线束保持机构。
进一步地,还包括排出爪,所述排出爪与所述搬送爪相对设置,所述排出爪在所述线束保持机构位置和下一道工序位置之间可移动以将插好线束的塑壳移送至下一道工序。
可选地,所述塑壳保持件还包括导向件,所述导向件具有两个导向孔以将所述第二夹持件和所述第三夹持件夹持的两根线束导入塑壳的孔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插塑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塑壳供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料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束保持机构和塑壳保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束保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塑壳保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送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搬送爪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排出爪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塑壳供料机构10、第一夹持件101、移送驱动组件102、第四夹合驱动件1021、第五升降驱动件1022、第五移动驱动件1023、料仓103、第一堆叠部1031、伸缩块10311、第二堆叠部1032、摆动块10321、取料驱动组件104、支撑板1041、第一移动驱动件1042、第一升降驱动件1043、第二升降驱动件1044、安装板1045;
塑壳保持件20、保持爪201、导向件202、导向孔2021、第三夹合驱动件2022、第四移动驱动件2023、定位气缸203、定位板204、定位槽2041;
线束保持机构30、第二夹持件301、第一插入驱动件3011、第二插入驱动件3012、第一移动板3013、第二移动板3014、第一夹持块302、第二夹持块303、第三夹持块304、第三夹持件305;
搬送爪40、第一夹合驱动件401、第三升降驱动件402、第二移动驱动件403;
排出爪50、第二夹合驱动件501、第四升降驱动件502、第三移动驱动件50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插塑壳装置的实现进行详细地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插塑壳装置包括:塑壳供料机构10、塑壳保持件20和线束保持机构30。
具体而言,塑壳保持件20具有保持爪201以保持塑壳;塑壳供料机构10具有第一夹持件101、移送驱动组件102和料仓103,移送驱动组件102连接第一夹持件101以驱动第一夹持件101从料仓103中夹取塑壳并将塑壳移送至塑壳保持件20;线束保持机构30具有第二夹持件301和第三夹持件305,第二夹持件301和第三夹持件305间隔并列设置,第二夹持件301和第三夹持件305均包括夹持通道、第一插入驱动件3011和第二插入驱动件3012,夹持通道适于夹持一根线束,第一插入驱动件3011连接夹持通道以驱动夹持通道移动而将线束上的端子初步插入塑壳保持件20上的塑壳,第二插入驱动件3012连接第一插入驱动件3011以驱动夹持通道移动而将初步插入塑壳的端子进一步插入塑壳内,且在端子插入塑壳后,驱使夹持通道移动而拉扯电线。
也就是说,塑壳供料机构10中的第一夹持件101配合移送驱动组件102可将料仓103内的塑壳抓取后移送至塑壳保持件20;塑壳保持件20中的保持爪201可将塑壳夹持并固定;线束保持机构30中的第二夹持件301和第三夹持件305具有的夹持通道可将待插塑壳的线束夹持,配合第一插入驱动件3011可将夹持的线束的端子初步插入塑壳内,配合第二插入驱动件3012可将初步插入塑壳内的线束进一步插入塑壳内,并通过第二插入驱动件3012将插入塑壳内的线束回拉检测是否插到位。
由此,通过塑壳供料机构10中的第一夹持件101配合移送驱动组件102可将料仓103内的塑壳抓取后搬送至塑壳保持件20;通过塑壳保持件20可将塑壳夹持并固定;通过线束保持机构30中的第二夹持件301和第三夹持件305可将待插塑壳的线束夹持,配合第一插入驱动件3011和第二插入驱动件3012将待插塑壳的线束的端子分两段插入塑壳中,再通过第二插入驱动件3012将线束回拉以检测是否插到位;该插塑壳装置结构简单,可将线束的端子插入塑壳内并回拉检测,插端子效率高,可保证端子与塑壳的连接效果。
如图4-图6所示,对于线束的插入过程,第二夹持件301和第三夹持件305的第一插入驱动件3011和第二插入驱动件3012同步动作以使两个夹持通道同步移动而将两根线束的两个端子同时插入塑壳内。
可以理解地,由于待插塑壳的线束具有一定的长度且一端已压接好端子,由此通过第二夹持件301的夹持通道可夹持一根待插入塑壳的线束,通过第三夹持件305的夹持通道可夹持另一根待插入塑壳的线束,配合第一插入驱动件3011可驱动第二夹持件301和第三夹持件305同步靠近塑壳从而将两根压接好端子的一端同时初步插入塑壳内,并通过第二插入驱动件3012驱动第二夹持件301和第三夹持件305进一步靠近塑壳从而将两根线束的端子进一步插入塑壳内。
如图4和图6所示,对于第二夹持件301与第三夹持件305的结构和原理一致,二者是镜像对称布置的,具体地,线束保持机构30包括第一夹持块302、第二夹持块303和第三夹持块304。第一夹持块302和第二夹持块303的侧壁均设有凹槽,第一夹持块302的凹槽与第三夹持块304的一侧相对设置以共同构造出第二夹持件301的夹持通道,第二夹持块303的凹槽与第三夹持块304的另一侧相对设置以共同构造出第三夹持件305的夹持通道。
可以理解地,通过第一夹持块302的凹槽和第三夹持块304配合可形成一夹持通道以夹持一线束,通过第二夹持块303的凹槽配合第三夹持块304可形成另一夹持通道以夹持另一线束,由此通过第一夹持块302、第二夹持块303和第三夹持块304的配合形成的两个夹持通道可夹持两根线束,便于两根线束同时插入塑壳,从而提高效率。
如图4和图5所示,对于第二夹持件301和第三夹持件305,第二夹持件301和第三夹持件305均包括第一移动板3013和第二移动板3014,第一夹持块302和第二夹持块303一一对应地设置在两个第一移动板3013上,两个第一插入驱动件3011一一对应地连接两个第一移动板3013,两个第一插入驱动件3011一一对应地设置在两个第二移动板3014上,两个第二插入驱动件3012一一对应地连接两个第二移动板3014。
可以理解地,通过第一夹持块302和第二夹持块303设置在第一移动板3013上,使得两个第一插入驱动件3011可驱动第一移动板3013上的第一夹持块302和第二夹持块303同步移动,从而驱动第一夹持块302和第二夹持块303靠近或远离塑壳,通过两个第一插入驱动件3011设置在第二移动板3014上,使得两个第二插入驱动件3012可驱动第二移动板3014移动,从而驱动第一夹持块302和第二夹持块303靠近或远离塑壳,由此形成的两段移动行程可便于线束上的端子分两段插入从而提高插入的成功率。
进一步地,对于第一插入驱动件3011和第二插入驱动件3012均可以是气缸驱动的移动副结构,第一移动板3013和第二移动板3014一一对应地设置在两副移动副上,各移动副通过气缸驱动;其中,第二插入驱动件3012在回拉电线的时候可以配合光电检测使用。
如图1-图3所示,在塑壳供料机构10中,对于料仓103,料仓103具有第一堆叠部1031、第二堆叠部1032、取料驱动组件104。
具体地,第一堆叠部1031适于容纳多个堆叠的工装盘,工装盘上放置有多个塑壳,取料驱动组件104具有支撑板1041、第一移动驱动件1042、第一升降驱动件1043和第二升降驱动件1044,第一升降驱动件1043连接支撑板1041以驱动支撑板1041升降运动而将第一堆叠部1031最底部的工装盘初步脱离第一堆叠部1031的限制,第二升降驱动件1044连接第一升降驱动件1043以驱动第一升降驱动件1043升降运动从而驱动支撑板1041上已初步脱离第一堆叠部1031限制的工装盘进一步脱离第一堆叠部1031,第一移动驱动件1042连接第二升降驱动件1044以驱使支撑板1041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支撑板1041适于从第一堆叠部1031取工装盘,在第二位置,工装盘上的塑壳供第一夹持件101夹取,在第三位置,支撑板1041适于将空的工装盘堆叠至第二堆叠部1032。
可以理解地,通过第一堆叠部1031堆叠多个工装盘;通过取料驱动组件104中的第一移动驱动件1042驱动第一升降驱动件1043和支撑板1041移动至第一位置时,通过第一升降驱动件1043驱动支撑板1041将第一堆叠部1031最底部的工装盘顶升再下降使得最底部的工装盘从堆叠的工装盘中分离出来而落在支撑板1041上;通过第二升降驱动件1044驱动第一升降驱动件1043升降运动从而驱动支撑板1041上的工装盘下降使得工装盘在横向移动时避免和第一堆叠部1031发生干涉,当第一移动驱动件1042驱动支撑板1041上的工装盘移动至第二位置的下方时,配合第二升降驱动件1044可将支撑板1041上的工装盘顶升至第二位置,便于第一夹爪将塑壳抓取;当第二位置上的工装盘的塑壳消耗完毕时,第一移动驱动件1042驱动支撑板1041上的工装盘移动至第三位置的下方,并配合第一升降驱动件1043和第二升降驱动件1044将空工装盘顶升至第三位置而将空工装盘置放于第二堆叠部1032。由此,通过第一升降驱动件1043和第二升降驱动件1044的配合便于设备的调试。
对于第一堆叠部1031,第一堆叠部1031具有多个导杆和多个伸缩块10311,多个导杆共同限定出适于堆叠工装盘的容纳空间,多个伸缩块10311对称分布在容纳空间内以支撑所述第一堆叠部1031的最底部的工装盘,在第一升降驱动件1043驱动支撑板1041上升并定位最底部的工装盘时,伸缩块10311缩回;支撑板1041下降而取走最底部的工装盘,同时伸缩块10311伸出而支撑下一个最底部的工装盘。
可以理解地,通过多个导杆可限制工装盘在一定的容纳空间内升降,便于支撑板1041准确的定位而将工装盘取出,通过伸缩块10311可将最底部的工装盘支撑,从而将堆叠的工装盘限制在第一堆叠部1031的容纳空间内,同时在配合第一升降驱动件1043将最底部的工装盘取出时可通过伸缩块10311将上一层的工装盘阻挡,由此可逐个将工装盘分离出来,便于工装盘搬送至其他位置。其中,伸缩块10311可以是通过气缸驱动其伸缩运动。
对于第二堆叠部1032,第二堆叠部1032具有多个导杆和多个摆动块10321,多个导杆共同限定出适于堆叠工装盘的容纳空间,多个摆动块10321对称分布在容纳空间内以支撑第二堆叠部1032的最底部的工装盘,在第一升降驱动件1043驱动支撑板1041上升时,支撑板1041上的工装盘的边沿接触摆动块10321并在继续上升运动的过程使摆动块10321朝外摆动后复位,支撑板1041下降而使工装盘置放在摆动块10321上。
可以理解地,通过多个导杆可限制工装盘在一定的容纳空间内升降,工装盘准确的放入以及排出,当第一升降驱动件1043驱动支撑板1041上升时,支撑板1041上的工装盘的边沿接触摆动块10321的凸出部位时使得摆动块10321由竖直状态逐步切换至倾斜状态,在继续上升的过程中工装盘脱离摆动块的接触,使得摆动块复位,从而使得的摆动块10321的凸出部分形成支撑面将工装盘从底部支撑。其中摆动块可通过弹簧复位。
对于取料驱动组件104,取料驱动组件104还包括安装板1045,安装板1045设置在第一移动驱动件1042的移动端,第二升降驱动件1044固定于安装板1045的下侧,第一升降驱动件1043通过移动副连接安装板1045并位于安装板1045的上侧,第一升降驱动件1043的移动端连接第二升降驱动件1044的移动端;其中,第一移动驱动件1042可以是电机驱动移动副结构,第一升降驱动件1043和第二升降驱动件1044可以是气缸结构。
在塑壳供料机构10中,对于移送驱动组件102,移送驱动组件102包括第四夹合驱动件1021、第五升降驱动件1022和第五移动驱动件1023,第四夹合驱动件1021连接第一夹持件101以驱动第一夹持件101开合动作从而将塑壳夹持,第五升降驱动件1022连接第四夹合驱动件1021以驱动第四夹合驱动件1021升降运动从而驱动第一夹持件101升降动作,第五移动驱动件1023连接第五升降驱动件1022以驱动第五升降驱动件1022在塑壳抓取位置和塑壳保持件20之间移动从而将第一夹持件101抓取的塑壳移送至塑壳保持件20。其中,第四夹合驱动件1021可以是气缸结构,第五升降驱动件1022可以是气缸驱动移动副结构,第五移动驱动件1023可以是电机配合同步传送带和移动副结构。
如图4和图6所示,对于塑壳保持件20,塑壳保持件20还包括定位气缸203和定位板204,定位板204具有定位槽2041,保持爪201设置在定位板204的两侧以将塑壳从两侧夹持并固定,定位气缸203设置在定位板204的后侧以从后侧将塑壳抵接使得塑壳贴紧定位槽2041的一侧,由此通过保持爪201、定位槽2041和定位气缸203的配合将塑壳精准定位,便于线束插入塑壳的孔内。其中,保持爪201与塑壳的夹持位置可设置成配合塑壳外轮廓形状的圆弧和凹槽,便于将塑壳限制在固定的角度,保持爪201可以通过气缸驱动夹合。
如图8所示,插塑壳装置还包括搬送爪40,搬送爪40设置于线束保持机构30的一侧,搬送爪40在线束的抓取位置和线束保持机构30位置之间可移动而将夹持的线束移送至线束保持机构30。
具体地,搬送爪40包括第一夹合驱动件401、第三升降驱动件402和第二移动驱动件403,第一夹合驱动件401连接搬送爪40,第一夹合驱动件401设置在第三升降驱动件402的移动端,第三升降驱动件402设置在第二移动驱动件403的移动端。
可以理解地,通过第一夹合驱动件401可驱动搬送爪40开合动作便于夹持线束,通过第三升降驱动件402配合第二移动驱动件403可驱动搬送爪40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移动,从而将待插塑壳的线束夹持后搬送至第一夹持件101的夹持通道和第二夹持件301的夹持通道内。其中,搬送爪40和第一夹合驱动件401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以分别夹持待插塑壳线束的两端,第一夹合驱动件401和第三升降驱动件402可以是气缸结构,第二移动驱动件403可以是电机驱动移动副结构。
如图9所示,插塑壳装置还包括排出爪50,排出爪50与搬送爪40相对设置,排出爪50在线束保持机构30位置和下一道工序位置之间可移动而将插好线束的塑壳移送至下一道工序。
具体地,排出爪50包括第二夹合驱动件501、第四升降驱动件502和第三移动驱动件503,第二夹合驱动件501连接排出爪50,第二夹合驱动件501设置在第四升降驱动件502的移动端,第四升降驱动件502设置在第三移动驱动件503的移动端。
可以理解地,通过第二夹合驱动件501可驱动搬送爪40开合动作便于夹持线束,通过第四升降驱动件502配合第三移动驱动件503可驱动排出爪50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移动,从而插好塑壳的线束夹持后移送至下一道工序。其中,排出爪50和第二夹合驱动件501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以分别夹持线束的塑壳端和电线端,第二夹合驱动件501和第四升降驱动件502可以是气缸结构,第三移动驱动件503可以是电机驱动移动副结构。
如图4和图6所示,塑壳保持件20还包括导向件202,导向件202具有两个导向孔2021而将第二夹持件301和第三夹持件305夹持的两根线束导入塑壳的孔内。
可以理解地,由于塑壳的孔较小,线束夹持后其插入端处于不确定的位置,通过导向件202可精准地将线束的端子插入塑壳的孔内,以提高插入的准确性。
具体地,导向件202包括第三夹合驱动件2022和第四移动驱动件2023,第三夹合驱动件2022连接导向件202以驱动导向件202开合动作,第四移动驱动件2023连接第三夹合驱动件2022以驱动第三夹合驱动件2022横向移动从而驱动导向件202在工作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移动。
可以理解地,当第三夹合驱动件2022驱动导向件202处于闭合状态时,第四移动驱动件2023驱动导向件202横向靠近塑壳,使得两个导向孔2021对准塑壳的待插孔,从而使得线束的压接端可精准地插入塑壳的孔内。其中,第三夹合驱动件2022和第四移动驱动件2023可以是气缸结构。
为更好地理解本实施例,结合本实施例的工作流程进一步的阐述:①第一移动驱动件1042驱动第一升降驱动件1043和第二升降驱动件1044移动至第一堆叠部1031的下方;第一升降驱动件1043驱动支撑板1041从堆叠的工装盘的最底部顶升,使最底部的工装盘脱离伸缩块10311的支撑,伸缩块10311回缩,第一升降驱动件1043驱动支撑板1041下降一段距离,伸缩块10311伸出将最低部工装盘的上一个支撑;②;第一移动驱动件1042配合第一升降驱动件1043和第二升降驱动件1044将支撑板1041上的工装盘移送至塑壳的待抓取工位;③第一夹持件101配合移送驱动组件102将待抓取工位上的工装盘的塑壳抓取后移送至塑壳保持件20;④塑壳保持件20中的保持爪201配合定位气缸203分别从塑壳的两侧及后侧将塑壳固定定位;⑤搬送爪40将待插入塑壳的两根线束夹持并移送至第一夹持件101和第二夹持件301的夹持通道内;⑥导向件202闭合并靠近塑壳;⑦第一插入驱动件3011驱动第二夹持件301和第三夹持件305夹持的两根线束由导向件202的导向孔2021初步插入塑壳,第二插入驱动件3012驱动第二夹持件301和第三夹持件305夹持的两根线束进一步插入塑壳,第二插入驱动件3012驱动第二夹持件301和第三夹持件305加持的两根线束回拉;⑧排出爪50将插好塑壳的线束移送至下一道工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应理解为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插塑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塑壳供料机构、塑壳保持件和线束保持机构;
所述塑壳保持件具有保持爪以保持塑壳;
所述塑壳供料机构具有第一夹持件、移送驱动组件和料仓,所述移送驱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一夹持件以驱动所述第一夹持件从所述料仓中夹取塑壳并将所述塑壳移送至所述塑壳保持件;
所述线束保持机构具有第二夹持件和第三夹持件,所述第二夹持件和所述第三夹持件间隔并列设置,所述第二夹持件和所述第三夹持件均包括夹持通道、第一插入驱动件和第二插入驱动件,所述夹持通道适于夹持一根线束,所述第一插入驱动件连接所述夹持通道以驱动所述夹持通道移动而将线束上的端子初步插入所述塑壳保持件上的塑壳,所述第二插入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一插入驱动件以驱动所述夹持通道移动而将初步插入所述塑壳的端子进一步插入所述塑壳内,且在所述端子插入塑壳后,驱使所述夹持通道移动而拉扯电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塑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件和所述第三夹持件的第一插入驱动件和第二插入驱动件同步动作以使两个所述夹持通道同步移动而将两根线束的两个端子同时插入所述塑壳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塑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保持机构包括第一夹持块、第二夹持块和第三夹持块,所述第一夹持块和所述第二夹持块的侧壁均设有凹槽,所述第一夹持块的凹槽与所述第三夹持块的一侧相对设置以共同构造出所述第二夹持件的夹持通道,所述第二夹持块的凹槽与所述第三夹持块的另一侧相对设置以共同构造出所述第三夹持件的夹持通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塑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件和所述第三夹持件均包括第一移动板和第二移动板,所述第一夹持块和所述第二夹持块一一对应地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移动板上,两个所述第一插入驱动件一一对应地连接两个所述第一移动板,两个所述第一插入驱动件一一对应地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移动板上,两个所述第二插入驱动件一一对应地连接两个所述第二移动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塑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仓具有第一堆叠部、第二堆叠部、取料驱动组件,所述第一堆叠部适于容纳多个堆叠的工装盘,所述工装盘上放置有多个塑壳,所述取料驱动组件具有支撑板、第一移动驱动件、第一升降驱动件和第二升降驱动件,所述第一升降驱动件连接所述支撑板以驱动所述支撑板升降运动而将第一堆叠部最底部的工装盘初步脱离所述第一堆叠部的限制,所述第二升降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一升降驱动件以驱动所述第一升降驱动件升降运动而驱动所述支撑板上已初步脱离所述第一堆叠部限制的所述工装盘进一步脱离所述第一堆叠部,所述第一移动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二升降驱动件以驱使所述支撑板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支撑板适于从所述第一堆叠部取工装盘,在所述第二位置,工装盘上的塑壳供所述第一夹持件夹取,在所述第三位置,所述支撑板适于将空的工装盘堆叠至所述第二堆叠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塑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堆叠部具有多个导杆和多个伸缩块,多个导杆共同限定出适于堆叠工装盘的容纳空间,多个伸缩块对称分布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以支撑所述第一堆叠部的最底部的工装盘,在所述第一升降驱动件驱动所述支撑板上升并定位最底部的工装盘时,所述伸缩块缩回;所述支撑板下降而取走最底部的工装盘,同时所述伸缩块伸出而支撑下一个最底部的工装盘。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塑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堆叠部具有多个导杆和多个摆动块,多个导杆共同限定出适于堆叠工装盘的容纳空间,多个摆动块对称分布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以支撑所述第二堆叠部的最底部的工装盘,在所述第一升降驱动件驱动所述支撑板上升时,所述支撑板上的工装盘的边沿接触所述摆动块并在继续上升运动的过程使所述摆动块朝外摆动后复位,所述支撑板下降而使所述工装盘置放在所述摆动块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塑壳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搬送爪,所述搬送爪设置于所述线束保持机构的一侧,所述搬送爪在线束的抓取位置和所述线束保持机构位置之间可移动以将夹持的线束移送至所述线束保持机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塑壳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出爪,所述排出爪与所述搬送爪相对设置,所述排出爪在所述线束保持机构位置和下一道工序位置之间可移动以将插好线束的塑壳移送至下一道工序。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塑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塑壳保持件还包括导向件,所述导向件具有两个导向孔以将所述第二夹持件和所述第三夹持件夹持的两根线束导入塑壳的孔内。
CN202321457660.3U 2023-06-08 2023-06-08 一种插塑壳装置 Active CN2204924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57660.3U CN220492401U (zh) 2023-06-08 2023-06-08 一种插塑壳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57660.3U CN220492401U (zh) 2023-06-08 2023-06-08 一种插塑壳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92401U true CN220492401U (zh) 2024-02-13

Family

ID=898258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57660.3U Active CN220492401U (zh) 2023-06-08 2023-06-08 一种插塑壳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924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68725B (zh) 一种电芯保持架安装设备
CN217432854U (zh) 一种薄壁电机框架冲孔下料装置
CN220492401U (zh) 一种插塑壳装置
CN211629494U (zh) 数据线端口装壳注塑一体式流水线
CN109399192B (zh) 素子分极自动上下料装置
CN106410257B (zh) 卷绕支撑芯、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和电池卷绕机
CN210120316U (zh) 一种端子压接电线的加工设备
CN217412750U (zh) 一种极耳翻折装置及焊接设备
CN217727642U (zh) 一种焊接设备
CN217555139U (zh) 用于电芯的收集装置及引线焊接设备
CN114887934B (zh) 电芯加工生产线
CN216928663U (zh) 一种电池电芯热压装置
CN114453524B (zh) 用于将保险丝安装至灯头的装配系统
CN216015973U (zh) 一种多线同时穿管、穿栓、插塑壳设备
CN113829051B (zh) 一种智能燃气表控制盒盖自动装配装备及装配方法
CN113690102B (zh) 端子自动插接设备
CN215325502U (zh) 一种电芯夹取装置及电池生产系统
CN114918601A (zh) 一种焊接设备
CN220480799U (zh) 自动插装设备
CN217983734U (zh) 多线插塑壳装置及线束制造设备
CN220492404U (zh) 插塑壳装置
CN217984036U (zh) 端子插入装置及线束制造设备
CN217984041U (zh) 线束零件装配装置和新能源汽车线束制造设备
CN219566719U (zh) 一种多电芯合模输送装置
CN220652550U (zh) 插异形塑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