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83447U - 风道壳、散热单元以及功率组件 - Google Patents

风道壳、散热单元以及功率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83447U
CN220383447U CN202321784994.1U CN202321784994U CN220383447U CN 220383447 U CN220383447 U CN 220383447U CN 202321784994 U CN202321784994 U CN 202321784994U CN 220383447 U CN220383447 U CN 2203834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heat dissipation
mounting
limiting hole
shell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8499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冬
刘其猛
谭英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Jingwei Rail Traffi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Jingwei Rail Traffi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Jingwei Rail Traffic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Jingwei Rail Traffi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8499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834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834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834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形成散热腔的风道壳、散热单元及功率组件,风道壳包括壳本体,壳本体的内部形成具有散热口的散热腔,壳本体设有与散热腔连通的安装口,并围绕安装口形成有安装位;散热腔内用于安装一散热器,安装位用于与外部安装框连接,外部安装框同时与散热器连接,以将散热器固定于壳本体内;其中,风道壳还包括一限位单元,限位单元连接在壳本体上,限位单元具有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第一限位孔的孔径小于第二限位孔的孔径,以通过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的配合实现壳本体与安装框的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的风道壳与安装框不方便装配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风道壳、散热单元以及功率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功率模块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道壳、散热单元以及功率组件。
背景技术
在轨道交通车辆的高压电气设备中,电路拓扑结构通常会使用IGBT、二极管、电阻、变压器、电感等功率器件来满足产品的功能需求。功率器件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需要及时散热以保障其正常工作。目前一般将功率器件安装在散热器上,利用风道结构、通过风冷的方式将功率器件产生的热量带走。但是,受限于现有的风道壳的设计,风道壳与外部安装框不方便装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形成散热腔的风道壳、散热单元以及功率组件,旨在解决现有的风道壳与外部安装框不方便装配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用于形成散热腔的风道壳,所述风道壳包括:
壳本体,所述壳本体的内部形成具有散热口的散热腔,所述壳本体设有与所述散热腔连通的安装口,并围绕所述安装口形成有安装位;
所述散热腔内用于安装一散热器,
所述安装位用于与外部安装框连接,所述外部安装框同时与所述散热器连接,以将所述散热器固定于所述壳本体内;
其中,所述风道壳还包括一限位单元,所述限位单元连接在所述壳本体上,所述限位单元具有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限位孔的孔径,以通过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的配合实现所述壳本体与所述安装框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单元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壳本体连接且朝远离所述散热腔的方向延伸,所述壳本体的相对两侧面分别设有一个所述安装板;其中,两块所述安装板中的一个设有第一限位孔,两块所述安装板中的另一个设有第二限位孔,所述安装框通过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固定于所述安装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孔为定位孔,所述第二限位孔为公差调整孔。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孔为圆形孔,所述第二限位孔为腰形孔。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壳本体具有朝向所述散热腔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风道壳还包括支撑臂,所述支撑臂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臂沿所述第一表面至所述第二表面方向的端部设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支撑臂折弯连接,且与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相贴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壳本体包括:
风道主板,所述风道主板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翻边,所述安装板与所述第一翻边折弯连接,每一所述第一翻边对应设置一所述安装板;及
风道口板,所述风道口板间隔设有两根,两根所述风道口板的间隔处形成所述安装口,所述风道口板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焊接,所述风道主板和两根所述风道口板共同围成具有散热口的所述散热腔;
其中,所述风道主板朝向所述散热腔的侧面形成所述第一表面,所述风道口板朝向所述散热腔的侧面形成所述第二表面,两根所述风道口板中的至少一个设有所述支撑臂。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在两根所述风道口板的排布方向上,所述安装框的长度大于所述安装板的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风道壳还包括抓手,所述抓手与所述安装板可拆卸连接;
和/或,所述风道主板与所述第一翻边一体弯折而成;
和/或,所述风道口板与所述第二翻边一体弯折而成;
和/或,所述风道主板与所述风道口板的材质为铝合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散热单元,所述散热单元包括:
风道壳,所述风道壳包括壳本体,所述壳本体的内部形成具有散热口的散热腔,所述壳本体设有与所述散热腔连通的安装口,并围绕所述安装口形成有安装位;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散热腔内;
安装框,所述安装框与安装位连接,同时与所述散热器固定连接,以将所述散热器固定于所述壳本体内;
其中,所述风道壳还包括一限位单元,所述限位单元连接在所述壳本体上,所述限位单元具有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限位孔的孔径,以通过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的配合实现所述壳本体与所述安装框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安装框的交界处填充有密封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功率组件,所述功率组件包括散热单元及与所述散热单元连接的功率模块,所述散热单元为以上描述的散热单元。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散热器自安装口延伸至散热腔的内部,且与散热腔的内壁不接触,以与散热腔配合共同形成供气流流动的散热通道,气流通过散热口进出散热通道。散热器背离散热腔的侧面用于安装发热器件,可以理解的是,发热器件设于散热腔的外部。发热器件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通过与散热器的热交换,进而传导至散热器的表面,气流在散热通道流动的过程中,能够流经散热器的散热翅片表面,利用气流即风冷方式将散热器的散热翅片的热量及时带走,散热器与发热器件热交换时可以吸收发热器件更多的热量,从而实现发热器件的有效散热,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及时有效的对发热器件进行降温,使发热器件的温度维持在合适范围内,保障发热器件的正常工作。另外,通过设置的限位单元,可以方便安装框与壳本体的装配。而且,通过设置的第一限位孔可以实现定位装配,第二限位孔在满足前后装配的公差同时允许工艺变形,提高装配后的密封效果,满足装配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散热单元实施例的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散热单元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散热单元实施例中壳本体部分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散热单元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壳本体 11 散热腔
12 安装口 13 风道主板
14 第一翻边 15 风道口板
16 第二翻边 20 安装框
30 散热器 40 支撑臂
50 延伸部 60 限位单元
61 安装板 62 第一限位孔
63 第二限位孔 70 抓手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轨道交通车辆的高压电气设备中,电路拓扑结构通常会使用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二极管、电阻、变压器、电感等功率器件来满足产品的功能需求。功率器件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需要及时散热以保障其正常工作。目前一般将功率器件安装在散热器上,利用风道结构、通过风冷的方式将功率器件产生的热量带走。但是,受限于现有的散热壳的结构设计,散热壳与外部安装框不方便装配。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风道壳、散热单元以及功率组件,通过设置的限位单元,可以方便安装框与壳本体的装配。而且,通过设置的第一限位孔可以实现定位装配,第二限位孔在满足前后装配的公差同时允许工艺变形,提高装配后的密封效果,满足装配需求。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用于形成散热腔的风道壳,风道壳包括:
壳本体10,壳本体10的内部形成具有散热口的散热腔11,壳本体10设有与散热腔11连通的安装口12,并围绕安装口12形成有安装位;
散热腔11内用于安装一散热器30,安装位用于与外部安装框20连接,外部安装框20同时与散热器30连接,以将散热器固定于壳本体10内;
其中,风道壳还包括一限位单元60,限位单元60连接在壳本体10上,限位单元60具有第一限位孔62和第二限位孔63,第一限位孔62的孔径小于第二限位孔63的孔径,以通过第一限位孔62和第二限位孔63的配合实现壳本体10与安装框20的连接。
在该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的限位单元60,可以方便安装框20与壳本体10的装配。而且,通过设置的第一限位孔62可以实现定位装配,第二限位孔63在满足前后装配的公差同时允许工艺变形,提高装配后的密封效果,满足装配需求。
具体的,风道壳包括壳本体10及限位单元60。其中,壳本体10的内部形成散热腔11且设有散热口,散热口与散热腔11连通,气流通过散热口进出散热腔11。可以理解的是,散热口在壳本体10上设有至少两个,其中一个散热口为进风口,另一个散热口为出风口,气流由进风口进入散热腔11并由出风口流出散热腔11,从而形成气流流动路径。在一实施例中,壳本体10的材质为铝合金,铝合金的材质比较轻,壳本体10在整个散热单元中的重量占比低,能够满足产品轻量化的设计要求。在另一实施例中,壳本体10为铝合金一体弯折成型,可以减少结构的焊接量,降低工艺控制难度,满足批量生产的应用需求,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为了方便外部的安装框的固定,壳本体10围绕安装口形成有安装位,通过安装位可以将安装框20与壳本体10进行固定。在一实施例中,安装位可以为装配孔,也可以为卡扣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为提高风道壳的散热效果,还可以设置散热器30,散热器30用于与发热器件热交换,实现发热器件的散热。可以理解的是,散热器30具有散热面和热源安装面,热源安装面用于安装发热器件,散热面位于散热腔11内且与散热腔11的内壁不接触,散热面与散热腔11的内壁之间形成与散热口连通的散热通道,气流进入散热腔11,沿散热通道流动的时候,可以流经散热面,从而将由发热器件传导至散热面的热量带走,最终实现发热器件的散热。
在一实施例中,散热器30设置在散热腔11内,通过散热腔11内气体的流动带走散热器30表面的热量,实现散热器30的降温。
安装框20用于装配散热器30,并与壳本体10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散热器30装配在安装框20之后,封装于壳本体10的安装口12处,将散热器30的散热面置于散热腔11内。优选的,散热器30是密封装配在安装口12的,如此能提高散热腔11的密封性。可以理解的是,安装框20为环状,即沿着壳本体10的安装口12周缘环绕设置,可以为方环、圆环,只需与散热器30的形状相适配,满足散热器30的装配即可。在一实施例中,安装框20与壳本体10可拆卸连接,可以通过卡接或螺接的方式,在此不做限定。在另一实施例中,安装框20与散热器30的交界处(即连接处)填充有密封胶,通过密封胶可以提高两者连接的密封性,从而提高散热腔11的密封性。
限位单元60与壳本体10连接,且朝远离散热腔11的方向延伸。可以理解的是,为方便安装框20与壳本体10的装配,设置了限位单元60,限位单元60与壳本体10折弯连接,安装框20通过限位单元60装配在壳本体10上。
示例性的,参照图3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限位单元60包括安装板61,安装板61与壳本体10折弯连接,且朝远离散热腔11的方向延伸,壳本体10的相对两侧面分别设有一个安装板61;其中,两块安装板61中的一个设有第一限位孔62,两块安装板61中的另一个设有第二限位孔63,安装框20通过第一限位孔62和第二限位孔63固定于安装板61上。
具体的,限位单元60包括安装板61,壳本体10的相对两侧面分别对应设置一块安装板61,即一共设置两块安装板61,即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且设于风道主板13的相对两侧。第一安装板上设有第一限位孔62,第二安装板设有第二限位孔63,安装框20上设有第一装配位和第二装配位。在装配的时候,先将第一装配位与第一限位孔62进行定位固定,然后再将第二装配位与第二限位孔63装配固定。通过第二限位孔63的设置,能够吸收装配误差,提高装配精度。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装配位和第二装配位均为通孔,安装框20与安装板61之间可以通过螺栓锁紧固定。优选的,安装框20上设有铆钉,铆钉设有两个以上,第一限位孔62、第二限位孔63分别与对应的铆钉配合并通过螺母锁紧固定。作为一种可选方式,第一限位孔62为定位孔,例如,第一限位孔62为尺寸小的圆形孔,第二限位孔63为公差调整孔,例如,第二限位孔62为腰形孔,如此能够通过定位孔进行定位,利用公差调整孔进行位置微调,防止过干涉,提高定位效果。
示例性的,参照图1-图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壳本体10具有朝向散热腔11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风道壳还包括支撑臂40,支撑臂40连接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具体的,壳本体10的内部形成散热腔11,降低了壳本体10的整体结构的强度和可靠性,为此,设置了支撑臂40。通过设置的支撑臂40,可以将壳本体10的相对两个表面即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连接起来,对壳本体10提供支撑,提高壳本体10的相对两侧连接的可靠性。在一实施例中,支撑臂40可以设置一根,也可以设置两根或以上,在此不做限定。设置多根支撑臂40的时候,多根支撑臂40在散热腔11内分散设置,以提高壳本体10不同位置受力的均匀性。需要指出的是,支撑臂40避让散热器30设置,不影响散热器30的正常装配。可以理解的是,支撑臂40设置在散热器30的外侧,可以在散热器30的相对两侧设置,也可以沿着散热器30的周向阵列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参照图2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支撑臂40沿第一表面至第二表面方向的端部设有延伸部50,延伸部50与支撑臂40折弯连接,且与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相贴设置。如此设置,通过延伸部50可以增加支撑臂40与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的接触面积,降低壳本体10单位面积的受力,防止受力过大而损坏,从而提高壳本体10整体结构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一实施例中,延伸部50可以设置在支撑臂40与第一表面连接的一端,也可以设置在支撑臂40与第二表面连接的一端,还可以在两端同时设置,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择优选择设置,在此不做限定。优选的,延伸部50与支撑臂40一体弯折成型。在另一实施例中,延伸部50与壳本体10焊接固定。
示例性的,参照图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壳本体10包括:
风道主板13,风道主板13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翻边14,安装板61与第一翻边14折弯连接,每一个第一翻边14对应设置一个安装板61;及
风道口板15,风道口板15间隔设有两根,两根风道口板15的间隔处形成安装口12,风道口板15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二翻边16,第一翻边14与第二翻边16焊接,风道主板13和两根风道口板15共同围成具有散热口的散热腔11;
其中,风道主板13朝向散热腔11的侧面形成第一表面,风道口板15朝向散热腔11的侧面形成第二表面,两根风道口板15中的至少一个设有支撑臂40。
具体的,壳本体10包括连接的风道主板13和风道口板15,风道口板15设于风道主板13的一侧且设有两条,两条风道口板15间隔设置,并在两条风道口板15之间形成安装口12。如此设置,风道主板13与两条风道口板15配合共同围成具有散热口的散热腔11。为方便风道主板13和风道口板15的连接固定,在风道主板13的端部设置了第一翻边14,第一翻边14与风道主板13折弯连接,同时在风道口板15的端部设置了第二翻边16,第一翻边14和第二翻边16焊接,从而实现风道主板13和风道口板15的固定。需要指出的是,支撑臂40可以设置在其中一个风道口板15上,也可以在两根风道口板15上同时设置。支撑臂40沿风道口板15的延伸方向可以设置一根,也可以设置两根或以上,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在两根风道口板15的排布方向上,安装框20的长度大于安装板61的长度。如此,实现了安装框20的延伸设计,能适应更多应用场合,满足模块便捷拆装及设计需求。
在一实施例中,风道主板13和风道口板15分别为折弯钣金,在装配风道主板13和风道口板15时,可以防止拼焊,减少结构焊接量,降低工艺控制难度,提高壳本体10的可制造性,能够可满足产品批量应用需求,可靠性较高。优选的,风道主板13与第一翻边14一体弯折而成;和/或,风道口板15与第二翻边16一体弯折而成。如此能够进一步结构焊接量,提高结构强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风道主板13与风道口板15的材质为铝合金,如此能够降低壳本体10的整体结构的重量,满足产品轻量化的设计需求。
示例性的,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风道壳还包括抓手70,抓手70与安装板61可拆卸连接。如此设置,可以通过抓手70为整个散热单元提供握持位置,方便使用者移动散热单元。优选的,散热单元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抓手70,能够提高散热单元移动或抓取时的便利性。在一实施例中,抓手70与安装板61是可拆卸连接的,如此能够方便抓手70的拆装,降低维护成本。在本实施例中,抓手70上设有安装孔,安装孔与安装框20上的铆钉配合并通过螺母锁紧,如此能够简化散热单元的装配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散热单元,散热单元包括:
壳本体10,壳本体10的内部形成具有散热口的散热腔11,壳本体10设有与散热腔11连通的安装口12,并围绕安装口12形成有安装位;
散热器30,设于散热腔11内,散热器30自安装口12伸入散热腔11内,散热器30与散热腔11的内壁之间形成与散热口连通的散热通道,散热器30背离散热腔11的侧面用于安装发热器件;
安装框,安装框与安装位连接,同时与散热器30固定连接,以将散热器30固定于壳本体10内;
其中,风道壳还包括一限位单元60,限位单元60连接在壳本体10上,限位单元60具有第一限位孔62和第二限位孔63,第一限位孔62的孔径小于第二限位孔63的孔径,以通过第一限位孔62和第二限位孔63的配合实现壳本体10与安装框20的连接。
具体的,由于该散热单元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器30用于与发热器件热交换,实现发热器件的散热。散热器30具有散热面和热源安装面,热源安装面用于安装发热器件,散热面位于散热腔11内且与散热腔11的内壁不接触,散热面与散热腔11的内壁之间形成与散热口连通的散热通道,气流进入散热腔11,沿散热通道流动的时候,可以流经散热面,从而将由发热器件传导至散热面的热量带走,最终实现发热器件的散热。
可以理解的是,散热器30自安装口12延伸至散热腔11的内部,且与散热腔11的内壁不接触,以与散热腔11配合共同形成供气流流动的散热通道,气流通过散热口进出散热通道。散热器30背离散热腔11的侧面用于安装发热器件,可以理解的是,发热器件设于散热腔11的外部。发热器件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通过与散热器30的热交换,进而传导至散热器30的表面,气流在散热通道流动的过程中,能够流经散热器30除设置发热器件的其他各个表面,利用气流即风冷方式将散热器30各表面的热量及时带走,散热器30与发热器件热交换时可以吸收发热器件更多的热量,从而实现发热器件的有效散热,提高散热器30的散热效果,及时有效的对发热器件进行降温,使发热器件的温度维持在合适范围内,保障发热器件的正常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功率单元可以应用在电气设备中,电气设备通常包括各种功率模块、箱体等,功率单元作为一个单独的模块,可以独立与箱体进行连接。也就是说,在电气设备的组装过程中,散热单元可以不受其他功率模块的限制而独立与箱体连接,如此可以提高装配的灵活性和装配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功率组件,该功率组件包括如上的散热单元及与散热单元连接的功率模块,具体的,散热单元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该功率组件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在一实施例中,功率模块可以为IGBT、二极管、电阻、变压器、电感等,在此不做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用于形成散热腔的风道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壳包括:
壳本体,所述壳本体的内部形成具有散热口的散热腔,所述壳本体设有与所述散热腔连通的安装口,并围绕所述安装口形成有安装位;
所述散热腔内用于安装一散热器,
所述安装位用于与外部安装框连接,所述外部安装框同时与所述散热器连接,以将所述散热器固定于所述壳本体内;
其中,所述风道壳还包括一限位单元,所述限位单元连接在所述壳本体上,所述限位单元具有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限位孔的孔径,以通过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的配合实现所述壳本体与所述安装框的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单元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壳本体连接且朝远离所述散热腔的方向延伸,所述壳本体的相对两侧面分别设有一个所述安装板;其中,两块所述安装板中的一个设有第一限位孔,两块所述安装板中的另一个设有第二限位孔,所述安装框通过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固定于所述安装板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孔为定位孔,所述第二限位孔为公差调整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孔为圆形孔,所述第二限位孔为腰形孔。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本体具有朝向所述散热腔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风道壳还包括支撑臂,所述支撑臂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沿所述第一表面至所述第二表面方向的端部设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支撑臂折弯连接,且与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相贴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道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本体包括:
风道主板,所述风道主板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翻边,所述安装板与所述第一翻边折弯连接,每一所述第一翻边对应设置一所述安装板;及
风道口板,所述风道口板间隔设有两根,两根所述风道口板的间隔处形成所述安装口,所述风道口板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焊接,所述风道主板和两根所述风道口板共同围成具有散热口的所述散热腔;
其中,所述风道主板朝向所述散热腔的侧面形成所述第一表面,所述风道口板朝向所述散热腔的侧面形成所述第二表面,两根所述风道口板中的至少一个设有所述支撑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道壳,其特征在于,在两根所述风道口板的排布方向上,所述安装框的长度大于所述安装板的长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道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壳还包括抓手,所述抓手与所述安装板可拆卸连接;
和/或,所述风道主板与所述第一翻边一体弯折而成;
和/或,所述风道口板与所述第二翻边一体弯折而成;
和/或,所述风道主板与所述风道口板的材质为铝合金。
10.一种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单元包括:
风道壳,所述风道壳包括壳本体,所述壳本体的内部形成具有散热口的散热腔,所述壳本体设有与所述散热腔连通的安装口,并围绕所述安装口形成有安装位;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散热腔内;
安装框,所述安装框与安装位连接,同时与所述散热器固定连接,以将所述散热器固定于所述壳本体内;
其中,所述风道壳还包括一限位单元,所述限位单元连接在所述壳本体上,所述限位单元具有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限位孔的孔径,以通过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的配合实现所述壳本体与所述安装框的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安装框的交界处填充有密封胶。
12.一种功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组件包括散热单元及与所述散热单元连接的功率模块,所述散热单元为如权利要求10-11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单元。
CN202321784994.1U 2023-07-07 2023-07-07 风道壳、散热单元以及功率组件 Active CN2203834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84994.1U CN220383447U (zh) 2023-07-07 2023-07-07 风道壳、散热单元以及功率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84994.1U CN220383447U (zh) 2023-07-07 2023-07-07 风道壳、散热单元以及功率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83447U true CN220383447U (zh) 2024-01-23

Family

ID=895696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84994.1U Active CN220383447U (zh) 2023-07-07 2023-07-07 风道壳、散热单元以及功率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834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383447U (zh) 风道壳、散热单元以及功率组件
CN219761787U (zh) 散热结构和电源模块
CN219163381U (zh) 一种可控硅整流器器件
CN113970135B (zh) 一种电控散热结构、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5188051U (zh) 散热模组、电子设备及储能设备
CN110632561A (zh) 机载雷达射频单元热控结构
CN215413278U (zh) 散热组件、电控盒和空调器
CN220711872U (zh) 伺服驱动器
CN219042316U (zh) 一种无尘机箱液冷散热系统
CN220135774U (zh) 一种风冷冷凝装置
CN220545393U (zh) 一种电源装置及汽车
CN218417099U (zh) 散热装置和变频一体机
CN216600640U (zh) 散热器、功率模组及驱动器
CN220210863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伺服控制器
CN217088470U (zh) 一种快速组合安装的梳齿型散热器
CN220420387U (zh) 变压器散热结构及风力发电设备
CN218784041U (zh) 散热装置、功率模块以及电器设备
CN211018545U (zh) 冷却装置
CN220061963U (zh) 电控装置及制冷设备
CN220087832U (zh) 一种变频器散热结构
CN112701877B (zh) 变流器模块及变流器
CN216411828U (zh) 一种影视灯
CN213754191U (zh) 电机散热组件及散热电机
CN110994902B (zh) 冷却装置
CN219040762U (zh) 接口散热装置和充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