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66699U - 一种基于转杆式的精炼炉加料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转杆式的精炼炉加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66699U
CN220366699U CN202320909739.9U CN202320909739U CN220366699U CN 220366699 U CN220366699 U CN 220366699U CN 202320909739 U CN202320909739 U CN 202320909739U CN 220366699 U CN220366699 U CN 2203666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ss
bracket
cylindrical
holes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0973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丰小冬
薛建国
姜涛
皮亚明
佟威
牛振兴
张建
徐云鹏
徐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otou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otou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otou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otou Iron and Stee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0973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666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666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666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0Recycling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基于转杆式的精炼炉加料装置,属于钢管制造的机械技术领域。提供的基于转杆式的精炼炉加料装置包括两个第一支架、一个第二支架、两个第三支架、一个第四支架、一个第五支架、四个第六支架、八个直线轴承、三十二根螺钉、四根转杆、四个轮子、四根铰、两个第一滚动轴承、八个第二滚动轴承、八根螺杆和八个螺母,该装置能够实现固体物料的精准投放,从而有效保护了精炼炉的炉罐,并具有制造成本低、操作灵活和使用效果好的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转杆式的精炼炉加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钢管制造的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转杆式的精炼炉加料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精炼炉的冶炼过程中有时需要加入一定量的固体物料,对于质量相对较少的固体物料,通常采用人工直接投入的方式;对于质量相对较多的固体物料,通常采用吊车和料斗配合加入的方式,这两种加料方式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由于投料的准确性相对不稳定,这就造成固体物料难免会磕碰到精炼炉的炉罐,从而会对炉罐的内衬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进而会造成炉罐的内衬的局部损坏,导致炉罐中途被迫进行修补,这就缩短了精炼炉的炉罐的使用寿命,不但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而且还可能影响到精炼炉的生产作业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专利文献CN210802042U公开一种钢包精炼炉加料装置,其主要由加料机架、电机、机头、驱动装置、固定架、加料控制器、加料带、带轮、转动轴、皮带、固定板、螺母、螺栓和底板组成。该专利文献装置由于采用皮带传动进行投料,因此,投料精度相对较高,然而该专利装置移动不便、且搬运过程相对较为复杂。专利文献CN206015001U公开一种用于LF法精炼炉的加料装置,该文献装置主要由支架、料斗、半圆环、铁链、起吊杆、底板、左挡板和右挡板组成,因此结构相对简单、而且投料精度相对较高,但该专利装置移动不便、且搬运过程相对较为复杂。专利文献CN215799695U公开一种用于钢包精炼炉的加料装置,该文献装置主要由底板、壳体、安装板、电机、轮子、螺杆、支撑板、活动座、输送机、料斗、固定轴、固定板、套环、滑块和轴承座组成,装置的设计相对简单,能适用不同规格的钢包精炼炉,但该专利装置移动不便、且搬运过程相对较为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的一个或多个,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转杆式的精炼炉加料装置,其采用对称结构进行设计,第五支架和第六支架的联合使用,能实现转杆按照预定的轨迹进行升降;第三支架和第二滚动轴承的联合使用,能实现第一支架和转杆的联动;直线轴承、螺钉和第三支架的联合使用,能实现第四支架按照预定的轨迹进行上下移动;第四支架和直线轴承的联合使用,既能防止第二支架的翻转,又能防止固体物料的洒落;第一支架和第一滚动轴承的联合使用,既能实现第二支架的自由翻转,又能实现固体物料的精准投放,因此,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使用效果相对较好。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转杆式的精炼炉加料装置,其包括:两个第一支架、一个第二支架、两个第三支架、一个第四支架、一个第五支架、四个第六支架、八个直线轴承、三十二根螺钉、四根转杆、四个轮子、四根铰、两个第一滚动轴承、八个第二滚动轴承、八根螺杆和八个螺母,其中:
所述第一支架由一个第一本体和一个第一凸台连接组成,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一凸台均为长方体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第一凸台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右端面;所述第一本体的右端面开设有一个圆柱体状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之内穿设有所述第一滚动轴承;所述第一凹槽的轴线位置开设有一个圆柱体状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之内穿设有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对称开设有两个圆柱体状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之内穿设有所述转杆的隔离段;所述第一凸台还对称开设有四个圆柱体状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之内穿设有所述螺杆;
所述第二支架由位于两端的第二凸台和位于中间的第二本体连接组成,所述第二凸台为圆柱体状的对称结构,用于穿设所述第一滚动轴承;所述第二本体为长方体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第二本体的上端面开设有一条长方体状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之内用于容纳固体物料;
所述第三支架由一个第三本体和一个第三凸台连接组成,所述第三本体和所述第三凸台均为长方体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第三凸台位于所述第三本体的上端面;所述第三本体对称开设有两组、共八个圆柱体状的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之内穿设有所述螺杆;所述第三本体的上端面对称开设有两组、共四个圆柱体状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之内穿设有所述第二滚动轴承;所述第三凹槽的轴线位置开设有一个圆柱体状的第五通孔,所述第五通孔之内穿设有所述转杆的第一轴承段或第二轴承段;所述第三凸台对称开设有四个圆柱体状的第六通孔,所述第六通孔之内穿设有所述直线轴承的第四凸台,所述第六通孔同时也贯穿于所述第三本体;所述第六通孔的四周均匀开设有四个第一螺孔,所述第一螺孔之内拧接有所述螺钉,所述第一螺孔同时也贯穿于所述第三本体;
所述第四支架由一个第五本体、四个第五凸台和一个第六凸台连接组成,所述第五本体为长方体状的对称结构,四个所述第五凸台同时位于所述第五本体的上端面,所述第六凸台位于所述第五本体的下端面;所述第五凸台为圆柱体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第五凸台穿设在所述直线轴承的第八通孔之内;所述第六凸台为长方体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第六凸台穿设在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二凹槽之内;
所述第五支架由一个第七本体、八个第八凸台和四个第九凸台连接组成,所述第七本体和所述第九凸台均为长方体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第八凸台为圆柱体状的对称结构,八个所述第八凸台分别位于所述第七本体的上下两个端面,四个所述第九凸台同时位于所述第七本体的下端面;所述第八凸台的轴线位置开设有一个第二螺孔,所述第二螺孔之内拧接有所述转杆,所述第二螺孔同时也贯穿于所述第七本体;所述第九凸台的下端面开设有一条长方体状的通槽,所述通槽之内穿设有所述轮子;所述通槽的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一个圆柱体状的第九通孔,所述第九通孔之内穿设有所述铰;
所述第六支架由一个第八本体和一个第十凸台连接组成,所述第八本体和所述第十凸台均为圆柱体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第十凸台位于所述第八本体的下端面;所述第十凸台的轴线位置开设有一个正八棱体状的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之内穿设有所述转杆的卡位段;
所述直线轴承由一个第四本体和一个第四凸台连接组成,所述第四凸台位于所述第四本体的上端面;所述第四本体为长方体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第四本体对称开设有四个圆柱体状的第七通孔,所述第七通孔之内穿设有所述螺钉;所述第四凸台为圆柱体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第四凸台的轴线位置开设有一个圆柱体状的第八通孔,所述第八通孔之内穿设有所述第四支架的第五凸台,所述第八通孔同时也贯穿于所述第四本体;所述第四凸台之内还设有保持架、滚珠和挡圈,所述保持架之内均匀设有多个所述滚珠,所述保持架的两端设有所述挡圈;
所述转杆由同轴的第一轴承段、隔离段、第二轴承段、螺纹段和卡位段连接组成;所述第一轴承段、所述隔离段、所述第二轴承段和所述螺纹段均为圆柱体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第一轴承段和所述第二轴承段的直径相等,且均小于所述隔离段的直径、但均大于所述螺纹段的直径;所述螺纹段的外表面设有螺纹,用于拧接所述第五支架的第二螺孔;所述卡位段为正八棱体状的对称结构,用于穿设所述第六支架的第四凹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螺钉由同轴的一个第六本体和一个第七凸台连接组成,所述第六本体和所述第七凸台均为圆柱体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第七凸台位于所述第六本体的下端面;所述第七凸台的端部设有螺纹,用于拧接所述第三支架的第一螺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螺杆的螺纹端拧接有所述螺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轮子、所述铰、所述第一滚动轴承、所述第二滚动轴承、所述螺杆和所述螺母均为标准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装置包括两个第一支架、一个第二支架、两个第三支架、一个第四支架、一个第五支架、四个第六支架、八个直线轴承、三十二根螺钉、四根转杆、四个轮子、四根铰、两个第一滚动轴承、八个第二滚动轴承、八根螺杆和八个螺母,材料普通、且方便加工成型,因此,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制造成本相对较低。
2)本实用新型装置使用时,将第五支架车移动到堆放固体物料的地方,同时旋转四个第六支架、以便将四根转杆降到最低位置,将第二支架的第二凹槽的开口朝上放置在平台之上,从第二凹槽之内抽出第四支架的第六凸台,将称量好的固体物料装入第二凹槽之内,将第六凸台穿设在第二凹槽之内;将第五支架车移动到精炼炉的炉罐上方,同时旋转四个第六支架、以便将四根转杆升到一定的高度;从第二凹槽之内抽出第六凸台,固体物料就能准确坠入精炼炉的炉罐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装置的操作过程相对较灵活,移动较为方便。
3)本实用新型装置采用对称结构进行设计,第五支架和第六支架的联合使用,能实现转杆按照预定的轨迹进行升降;第三支架和第二滚动轴承的联合使用,能实现第一支架和转杆的联动;直线轴承、螺钉和第三支架的联合使用,能实现第四支架按照预定的轨迹进行上下移动;第四支架和直线轴承的联合使用,既能防止第二支架的翻转,又能防止固体物料的洒落;第一支架和第一滚动轴承的联合使用,既能实现第二支架的自由翻转,又能实现固体物料的精准投放,因此,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使用效果相对较好。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转杆式的精炼炉加料装置,能够实现固体物料的精准投放,从而有效保护了精炼炉的炉罐,本实用新型具有制造成本低、操作灵活和使用效果好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转杆式的精炼炉加料装置在转杆处于低位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转杆式的精炼炉加料装置在转杆处于低位时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转杆式的精炼炉加料装置在转杆处于低位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转杆式的精炼炉加料装置在转杆处于高位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转杆式的精炼炉加料装置的部分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支架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支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支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三支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三支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三支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线轴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线轴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四支架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螺钉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五支架和轮子组装之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五支架和轮子组装之后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五支架和轮子组装之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杆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六支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六支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支架;101-第一本体;102-第一凸台;103-第一凹槽;104-第一通孔;105-第二通孔;106-第三通孔;2-第二支架;201-第二本体;202-第二凸台;203-第二凹槽;3-第三支架;301-第三本体;302-第三凸台;303-第四通孔;304-第三凹槽;305-第五通孔;306-第六通孔;307-第一螺孔;4-直线轴承;401-第四本体;402-第四凸台;403-第七通孔;404-第八通孔;5-第四支架;501-第五本体;502-第五凸台;503-第六凸台;6-螺钉;601-第六本体;602-第七凸台;7-第五支架;701-第七本体;702-第八凸台;703-第九凸台;704-通槽;705-第九通孔;706-第二螺孔;8-转杆;801-第一轴承段;802-隔离段;803-第二轴承段;804-螺纹段;805-卡位段;9-第六支架;901-第八本体;902-第十凸台;903-第四凹槽;10-轮子;11-铰;a12-第一滚动轴承;b12-第二滚动轴承;13-螺杆;14-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和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实施例仅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结合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转杆式的精炼炉加料装置,其包括两个第一支架1、一个第二支架2、两个第三支架3、一个第四支架5、一个第五支架7、四个第六支架9、八个直线轴承4、三十二根螺钉6、四根转杆8、四个轮子10、四根铰11、两个第一滚动轴承a12、八个第二滚动轴承b12、八根螺杆13和八个螺母14;其中,两个所述第三支架3之间穿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支架1,并通过八根所述螺杆13和八个所述螺母14进行连接;两个所述第三支架3的八个第三凹槽304之内穿设有八个所述第二滚动轴承b12,八个所述第二滚动轴承b12之内穿设有四根所述转杆8的四个第一轴承段801和四个第二轴承段803,两个所述第一支架1的四个第二通孔105之内穿设有四根所述转杆8的四个隔离段802;四根所述转杆8的四个卡位段805穿设在四个所述第六支架9的四个第四凹槽903之内,四根所述转杆8的四个螺纹段804拧接在一个所述第五支架7的四个第二螺孔706之内;所述第五支架7的四条通槽704之内穿设有四个所述轮子10,并通过四根所述铰11进行铰接;两个所述第三支架3的八个第六通孔306之内穿设有八个所述直线轴承4,并通过三十二根所述螺钉6进行连接;八个所述直线轴承4的八个第八通孔404之内穿设有一个所述第四支架5的四个第五凸台502,所述第四支架5的第六凸台503穿设在一个所述第二支架2的第二凹槽203之内,所述第二支架2的两个第二凸台202穿设在两个所述第一滚动轴承a12之内,两个所述第一滚动轴承a12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一支架1的两个第一凹槽103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转杆式的精炼炉加料装置的组装过程:
结合图1至图21所示,首先在一个所述第五支架7的四条通槽704之内各穿设一个所述轮子10,并将四个所述轮子10的轴心孔和所述第五支架7的四个第九通孔705对中,然后在四组对中的通孔之内各安装一根所述铰11,这样一来,可以将一个所述第五支架7和四个所述轮子10组装成一辆第五支架车;
然后在两个所述第一支架1的两个第一凹槽103之内各安装一个所述第一滚动轴承a12,然后将一个所述第二支架2的两个第二凸台202和两个所述第一滚动轴承a12进行组装,这样一来,可以将两个所述第一支架1、两个所述第一滚动轴承a12和一个所述第二支架2进行组装;
然后将八个所述直线轴承4的八个第四凸台402穿设在两个所述第三支架3的八个第六通孔306之内,并将八个所述直线轴承4的三十二个第七通孔403和两个所述第三支架3的三十二个第一螺孔307对中,然后将三十二根所述螺钉6穿过三十二个所述第七通孔403、并拧入三十二个所述第一螺孔307之内,这样一来,可以通过三十二根所述螺钉6将八个所述直线轴承4和两个所述第三支架3进行组装;
然后将一个所述第四支架5的四个第五凸台502穿设在四个所述直线轴承4的四个第八通孔404之内,然后将所述第四支架5的第六凸台503穿设在所述第二支架2的第二凹槽203之内,这样一来,可以将一个所述第四支架5、四个所述直线轴承4和所述第二支架2进行组装;
然后在两个所述第三支架3的八个第三凹槽304之内各安装一个所述第二滚动轴承b12,然后将一个所述第三支架3的第三凹槽304的开口朝上设置,然后通过旋转两个所述第一滚动轴承a12、将两个所述第一支架1的两个第一凸台102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3的第三本体301之上,然后将四根所述转杆8的四个第一轴承段801和四个所述第二滚动轴承b12进行组装,同时将四根所述转杆8的四个隔离段802穿设在两个所述第一支架1的四个第二通孔105之内,然后将另一个所述第三支架3的第三凹槽304的开口朝下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支架1的两个第一凸台102之上,同时将所述第四支架5的四个第五凸台502穿设在另外四个所述直线轴承4的四个第八通孔404之内,同时将四根所述转杆8的四个第二轴承段803和另外四个所述第二滚动轴承b12进行组装,此时,两个所述第三支架3的十六个第四通孔303和两个所述第一支架1的八个第三通孔106也必然对中,然后在八组对中的通孔之内各穿设一根所述螺杆13,然后在八根所述螺杆13的螺纹端各拧接一个所述螺母14,这样一来,可以将两个所述第三支架3、八个所述第二滚动轴承b12、两个所述第一支架1和四根所述转杆8进行组装;
然后将四根所述转杆8的四个螺纹段804同时拧入所述第五支架7的四个第二螺孔706之内,最后将四根所述转杆8的四个卡位段805穿设在四个所述第六支架9的四个第四凹槽903之内,这样一来,整套装置组装完成,可以投入使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转杆式的精炼炉加料装置的使用过程:
结合图1至图3所示,首先将所述第五支架车移动到堆放固体物料的地方,然后同时旋转四个所述第六支架9、以便将四根所述转杆8降落到最低位置,然后将所述第二支架2的第二凹槽203的开口朝上、放置在平台之上,然后将所述第四支架5的第六凸台503从所述第二支架2的第二凹槽203之内抽出,然后将称量好的固体物料装入所述第二支架2的第二凹槽203之内,然后将所述第四支架5的第六凸台503穿设在所述第二支架2的第二凹槽203之内;
结合图4所示,然后将所述第五支架车移动到精炼炉的炉罐上方、且便于投放固体物料的地方,所述便于投放固体物料的地方指所述固体物料能够顺利落入所述精炼炉的炉罐之内;然后同时旋转四个所述第六支架9、以便将四根所述转杆8同时升到一定的高度;然后将所述第四支架5的第六凸台503从所述第二支架2的第二凹槽203之内抽出,此时,所述第二支架2在不平衡力矩的作用下发生翻转,所述固体物料就能准确坠入所述精炼炉的炉罐之内。
通过实施例可以看出,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转杆式的精炼炉加料装置,能够实现固体物料的精准投放,从而有效保护了精炼炉的炉罐,本实用新型具有制造成本低、操作灵活、移动方便和使用效果好的特点。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

Claims (3)

1.一种基于转杆式的精炼炉加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转杆式的精炼炉加料装置包括:两个第一支架(1)、一个第二支架(2)、两个第三支架(3)、一个第四支架(5)、一个第五支架(7)、四个第六支架(9)、八个直线轴承(4)、三十二根螺钉(6)、四根转杆(8)、四个轮子(10)、四根铰(11)、两个第一滚动轴承(a12)、八个第二滚动轴承(b12)、八根螺杆(13)和八个螺母(14),其中:
所述第一支架(1)由一个第一本体(101)和一个第一凸台(102)连接组成,所述第一本体(101)和所述第一凸台(102)均为长方体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第一凸台(102)位于所述第一本体(101)的右端面;所述第一本体(101)的右端面开设有一个圆柱体状的第一凹槽(103),所述第一凹槽(103)之内穿设有所述第一滚动轴承(a12);所述第一凹槽(103)的轴线位置开设有一个圆柱体状的第一通孔(104),所述第一通孔(104)之内穿设有所述第二支架(2)的第二凸台(202);所述第一凸台(102)对称开设有两个圆柱体状的第二通孔(105),所述第二通孔(105)之内穿设有所述转杆(8)的隔离段(802);所述第一凸台(102)还对称开设有四个圆柱体状的第三通孔(106),所述第三通孔(106)之内穿设有所述螺杆(13);
所述第二支架(2)由位于两端的第二凸台(202)和位于中间的第二本体(201)连接组成,所述第二凸台(202)为圆柱体状的对称结构,用于穿设所述第一滚动轴承(a12);所述第二本体(201)为长方体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第二本体(201)的上端面开设有一条长方体状的第二凹槽(203),所述第二凹槽(203)之内用于容纳固体物料;
所述第三支架(3)由一个第三本体(301)和一个第三凸台(302)连接组成,所述第三本体(301)和所述第三凸台(302)均为长方体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第三凸台(302)位于所述第三本体(301)的上端面;所述第三本体(301)对称开设有两组、共八个圆柱体状的第四通孔(303),所述第四通孔(303)之内穿设有所述螺杆(13);所述第三本体(301)的上端面对称开设有两组、共四个圆柱体状的第三凹槽(304),所述第三凹槽(304)之内穿设有所述第二滚动轴承(b12);所述第三凹槽(304)的轴线位置开设有一个圆柱体状的第五通孔(305),所述第五通孔(305)之内穿设有所述转杆(8)的第一轴承段(801)或第二轴承段(803);所述第三凸台(302)对称开设有四个圆柱体状的第六通孔(306),所述第六通孔(306)之内穿设有所述直线轴承(4)的第四凸台(402),所述第六通孔(306)同时也贯穿于所述第三本体(301);所述第六通孔(306)的四周均匀开设有四个第一螺孔(307),所述第一螺孔(307)之内拧接有所述螺钉(6),所述第一螺孔(307)同时也贯穿于所述第三本体(301);
所述第四支架(5)由一个第五本体(501)、四个第五凸台(502)和一个第六凸台(503)连接组成,所述第五本体(501)为长方体状的对称结构,四个所述第五凸台(502)同时位于所述第五本体(501)的上端面,所述第六凸台(503)位于所述第五本体(501)的下端面;所述第五凸台(502)为圆柱体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第五凸台(502)穿设在所述直线轴承(4)的第八通孔(404)之内;所述第六凸台(503)为长方体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第六凸台(503)穿设在所述第二支架(2)的第二凹槽(203)之内;
所述第五支架(7)由一个第七本体(701)、八个第八凸台(702)和四个第九凸台(703)连接组成,所述第七本体(701)和所述第九凸台(703)均为长方体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第八凸台(702)为圆柱体状的对称结构,八个所述第八凸台(702)分别位于所述第七本体(701)的上下两个端面,四个所述第九凸台(703)同时位于所述第七本体(701)的下端面;所述第八凸台(702)的轴线位置开设有一个第二螺孔(706),所述第二螺孔(706)之内拧接有所述转杆(8),所述第二螺孔(706)同时也贯穿于所述第七本体(701);所述第九凸台(703)的下端面开设有一条长方体状的通槽(704),所述通槽(704)之内穿设有所述轮子(10);所述通槽(704)的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一个圆柱体状的第九通孔(705),所述第九通孔(705)之内穿设有所述铰(11);
所述第六支架(9)由一个第八本体(901)和一个第十凸台(902)连接组成,所述第八本体(901)和所述第十凸台(902)均为圆柱体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第十凸台(902)位于所述第八本体(901)的下端面;所述第十凸台(902)的轴线位置开设有一个正八棱体状的第四凹槽(903),所述第四凹槽(903)之内穿设有所述转杆(8)的卡位段(805);
所述直线轴承(4)由一个第四本体(401)和一个第四凸台(402)连接组成,所述第四凸台(402)位于所述第四本体(401)的上端面;所述第四本体(401)为长方体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第四本体(401)对称开设有四个圆柱体状的第七通孔(403),所述第七通孔(403)之内穿设有所述螺钉(6);所述第四凸台(402)为圆柱体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第四凸台(402)的轴线位置开设有一个圆柱体状的第八通孔(404),所述第八通孔(404)之内穿设有所述第四支架(5)的第五凸台(502),所述第八通孔(404)同时也贯穿于所述第四本体(401);所述第四凸台(402)之内还设有保持架、滚珠和挡圈,所述保持架之内均匀设有多个所述滚珠,所述保持架的两端设有所述挡圈;
所述转杆(8)由同轴的第一轴承段(801)、隔离段(802)、第二轴承段(803)、螺纹段(804)和卡位段(805)连接组成;所述第一轴承段(801)、所述隔离段(802)、所述第二轴承段(803)和所述螺纹段(804)均为圆柱体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第一轴承段(801)和所述第二轴承段(803)的直径相等,且均小于所述隔离段(802)的直径、但均大于所述螺纹段(804)的直径;所述螺纹段(804)的外表面设有螺纹,用于拧接所述第五支架(7)的第二螺孔(706);所述卡位段(805)为正八棱体状的对称结构,用于穿设所述第六支架(9)的第四凹槽(90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转杆式的精炼炉加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钉(6)由同轴的一个第六本体(601)和一个第七凸台(602)连接组成,所述第六本体(601)和所述第七凸台(602)均为圆柱体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第七凸台(602)位于所述第六本体(601)的下端面;所述第七凸台(602)的端部设有螺纹,用于拧接所述第三支架(3)的第一螺孔(30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转杆式的精炼炉加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13)的螺纹端拧接有所述螺母(14)。
CN202320909739.9U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基于转杆式的精炼炉加料装置 Active CN2203666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09739.9U CN220366699U (zh)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基于转杆式的精炼炉加料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09739.9U CN220366699U (zh)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基于转杆式的精炼炉加料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66699U true CN220366699U (zh) 2024-01-19

Family

ID=895207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09739.9U Active CN220366699U (zh)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基于转杆式的精炼炉加料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666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22567B (zh) 一种行星式球磨机器人
CN103899661B (zh) 一种双列球轴承的第二列滚珠装入机构
CN220366699U (zh) 一种基于转杆式的精炼炉加料装置
CN220366700U (zh) 一种基于摆动式的精炼炉加料装置
CN206373530U (zh) 一种数控调形胎架
CN112705077A (zh) 一种3d打印用陶瓷原料搅拌装置
CN219586122U (zh) 一种基于转杆式的转炉加料装置
CN107322458A (zh) 一种大型砂磨机
CN201198867Y (zh) 灌装机用双回转式回转支承
CN219586119U (zh) 一种基于升降式的转炉加料装置
CN1327991C (zh) 大口径水冷型离心铸管机
CN207293935U (zh) 一种便于手动拆卸的起重机用吊钩
CN219586120U (zh) 一种基于翻转式的转炉加料装置
CN219586121U (zh) 一种基于摆动式的转炉加料装置
KR960005725B1 (ko) 로타리호퍼용 롤링트랙
CN211279905U (zh) 一种卧式挤压机芯棒的扶持装置
CN114311450A (zh) 一种钢衬尼龙管加工用离心浇筑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4541278A (zh) 一种桥梁梁体驱动装置及驱动安装方法
CN213950526U (zh) 可自由翻转的平台装置
CN208164667U (zh) 一种万向轮
CN203266041U (zh) 一种安装或拆卸滑履轴承轴瓦的装置
CN207825190U (zh) 一种联动式混凝土制品脱模装置
CN111765951A (zh) 一种物料称重、运输、卸料机
CN201706191U (zh) 橡胶膜密封型煤气柜调平装置的导向轮
CN217375166U (zh) 一种硬胶囊灌装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