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19779U - 一种双头控流泵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头控流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19779U
CN220319779U CN202321471165.8U CN202321471165U CN220319779U CN 220319779 U CN220319779 U CN 220319779U CN 202321471165 U CN202321471165 U CN 202321471165U CN 220319779 U CN220319779 U CN 2203197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water inlet
double
water
pressuriz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7116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如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shan Willpower Motor &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shan Willpower Motor &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shan Willpower Motor &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shan Willpower Motor &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7116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197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197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197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头控流泵,包括双头电机及第一泵头体、第二泵头体,第一泵头体内设有第一进水腔、第一增压腔、第一出水腔,第一负压阀座内设有第一真空腔,第一真空腔与上进水腔接通,上进水腔与第一增压腔接通,第一进水腔、第一真空腔的水路上设有第一控流组件;第二泵头体内设有第二进水腔、第二增压腔、第二出水腔,第二负压阀座内设有第二真空腔,第二真空腔与上进水腔接通,上进水腔与第二增压腔接通,第二进水腔、第二真空腔的水路上设有第二控流组件。本实用新型具有双路输出流道,输送的流量大,无需额外增加控流泵数量就可以满足大流量的需求,节约了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双头控流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输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头控流泵。
背景技术
供水泵作为流体输送过程中重要的用于对流体做功的设备,在现有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均有广泛的运用。
现有饮水机在应用供水泵时,常用的是采用隔膜泵,隔膜泵是通过电机带动偏心组件动作,从而实现对增压腔容积的改变,完成吸水、泵水的过程。
现有的隔膜泵既有截止功能又有流量调节功能,又称为控流泵,但是目前的控流泵只有一个输出流道,输出的流量有限,如果控流泵后端的水量要求更大,就需要额外增加控流泵的数量,导致成本的上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头控流泵,具有双路输出流道,输送的流量大,无需额外增加控流泵数量就可以满足大流量的需求,节约了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方案:
一种双头控流泵,包括双头电机及对称分布于双头电机两端的第一泵头体、第二泵头体,第一泵头体内设有第一进水腔、第一增压腔、第一出水腔,第一进水腔、第一出水腔分别与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接通,还包括第一负压阀座,第一负压阀座内设有第一真空腔,第一泵头体内还设有第一进水流道,第一真空腔通过第一进水流道与上进水腔接通,上进水腔通过第一进水单向隔膜与第一增压腔接通,第一进水腔、第一真空腔接通的水路上构成有密封或者导通第一进水腔、第一真空腔之间水路的第一控流组件;第二泵头体内设有第二进水腔、第二增压腔、第二出水腔,第二进水腔、第二出水腔分别与第二进水口、第二出水口接通,还包括第二负压阀座,第二负压阀座内设有第二真空腔,第二泵头体内还设有第二进水流道,第二真空腔通过第二进水流道与上进水腔接通,上进水腔通过第二进水单向隔膜与第二增压腔接通,第二进水腔、第二真空腔接通的水路上构成有密封或者导通第二进水腔、第二真空腔之间水路的第二控流组件。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现有的控流泵只有一个输出流道,输出水量有限,本方案将电机更换为双头电机,双头电机上下端对称设有第一泵头体、第二泵头体,双头电机工作时,第一真空腔、第二真空腔内的水流或者空气被吸走,形成一定的真空度,此时,第一控流组件控制第一进水腔、第一真空之间水路接通,第二控流组件控制第二进水腔、第二真空之间水路接通,而导通后的流量大小与第一真空腔、第二真空腔内的真空度有关,真空度越高,则导通后的流量越大,真空度越小,则导通后的流量越小,而调整双头电机的工作电压(功率)可以调节控流泵工作时第一真空腔、第二真空内的真空度,因而通过调节控流泵的工作电压(功率)即可以调节控流泵工作时的输出流量,而该控流泵上下端分别设有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第一真空腔、第二真空腔出来的源水分别通过第一进水流道、第二进水流道进入上进水腔、下进水腔,然后被分别吸入到第一增压腔、第二增压腔,最后在分别泵至第一出水腔、第二出水腔,最终从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输出至控流泵后端,实现同一控流泵双路同时输出,提高了控流泵的输出流量,这样控流泵后端需要大水量要求时,无需额外增加控流泵的数量,节约了成本。
可选的,所述第一控流组件包括第一控制杆、第一复位弹簧、第一感应隔膜,第一感应隔膜周边密封固定于第一负压阀座与第一阀盖之间,第一感应隔膜与第一阀盖构成第一大气腔且第一阀盖设有第一大气孔;第一控制杆侧壁设有第一限流槽,第一控制杆一端连接有第一压板,另一端密封第一封水套环,第一压板与第一感应隔膜侧面部分固定连接;第一复位弹簧一端作用于第一压板,另一端作用于第一真空腔内壁,第一控制杆在第一大气腔内气压、第一真空腔内压力、第一复位弹簧的共同作用下构成第一进水腔、第一真空腔之间水路的第一控流组件。
可选的,所述第一限流槽上端流通面积大于下端的流通面积。
可选的,所述第一真空腔设有位于第一控制杆外侧的第一固定板,第一固定板与第一进水腔上端压紧有位于第一控制杆周向的第一密封圈。
可选的,所述第二控流组件包括第二控制杆、第二复位弹簧、第二感应隔膜,第二感应隔膜周边密封固定于第二负压阀座与第二阀盖之间,第二感应隔膜与第二阀盖构成第二大气腔且第二阀盖设有第二大气孔;第二控制杆侧壁设有第二限流槽,第二控制杆一端连接有第二压板,另一端密封第二封水套环,第二压板与第二感应隔膜侧面部分固定连接;第二复位弹簧一端作用于第二压板,另一端作用于第二真空腔内壁,第二控制杆在第二大气腔内气压、第二真空腔内压力、第二复位弹簧的共同作用下构成第二进水腔、第二真空腔之间水路的第二控流组件。
可选的,所述第二限流槽上端流通面积大于下端的流通面积。
可选的,所述第二真空腔设有位于第二控制杆外侧的第二固定板,第二固定板与第二进水腔上端压紧有位于第二控制杆周向的第二密封圈。
可选的,所述第一增压腔通过第一出水单向隔膜与第一出水腔接通,第二增压腔通过第二出水单向隔膜与第二出水腔接通。
可选的,所述第一泵头体下端依次适配连接有隔第一隔板、第一中板、第一外壳,第一外壳与双头电机上端连接,第一隔板上端与第一泵头体之间压紧有第一密封垫,第一隔板周向与第一泵头体之间压紧有第二密封垫,第一隔板上设有与第一增压腔接通的第一进水孔、第一出水孔,第一隔板与第一中板之间压紧有第一增压隔膜,第一增压隔膜一侧向下凹陷形成第一增压腔,第一增压腔底端与双头电机的输出轴上端之间通过第一偏心组件连接,第一偏心组件包括第一偏心座、第一连接杆、第一推架,第一偏心座底面与输出轴上端偏心连接,第一连接杆一端与第一偏心座顶面偏心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推架连接,第一推架与第一增压腔底面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二泵头体下端依次适配连接有隔第二隔板、第二中板、第二外壳,第二外壳与双头电机上端连接,第二隔板上端与第二泵头体之间压紧有第三密封垫,第二隔板周向与第二泵头体之间压紧有第四密封垫,第二隔板上设有与第二增压腔接通的第二进水孔、第二出水孔,第二隔板与第二中板之间压紧有第二增压隔膜,第二增压隔膜一侧向下凹陷形成第二增压腔,第二增压腔底端与双头电机的输出轴上端之间通过第二偏心组件连接,第二偏心组件包括第二偏心座、第二连接杆、第二推架,第二偏心座底面与输出轴上端偏心连接,第二连接杆一端与第二偏心座顶面偏心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推架连接,第二推架与第二增压腔底面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控流泵上下端分别设有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第一真空腔、第二真空腔出来的源水分别通过第一进水流道、第二进水流道进入上进水腔、下进水腔,然后被分别吸入到第一增压腔、第二增压腔,最后在分别泵至第一出水腔、第二出水腔,最终从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输出至控流泵后端,实现同一控流泵双路同时输出,提高了控流泵的输出流量,这样控流泵后端需要大水量要求时,无需额外增加控流泵的数量,节约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进水流道、第二进水流道在控流泵的分布结构图。
附图标记:01-双头电机,02-输出轴,03-第一偏心座,04-第一外壳,05-第一连接杆,06-第一推架,07-第一增压隔膜,08-第一中板,09-第一隔板,10-第二密封垫,11-第一泵头体,12-第一进水口,13-第一密封垫,14-第一进水腔,15-第一密封圈,16-第一固定板,17-第一限流槽,18-第一控制杆,19-第一阀盖,20-第一大气孔,21-第一感应隔膜,22-第一压板,23-第一真空腔,24-第一出水腔,25-第一出水口,26-上进水腔,27-第一进水孔,28-第一进水单向隔膜,29-第一出水孔,30-第一出水单向隔膜,31-第一增压腔,32-第二增压腔,33-第二出水单向隔膜,34-第二出水孔,35-第二进水单向隔膜,36-第二进水孔,37-下进水腔,38-第二出水口,39-第二出水腔,40-第二真空腔,41-第二压板,42-第二感应隔膜,43-第二大气孔,44-第二阀盖,45-第二控制杆,46-第二限流槽,47-第二固定板,48-第二密封圈,49-第二进水腔,50-第三密封垫,51-第二进水口,52-第二泵头体,53-第四密封垫,54-第二隔板,55-第二中板,56-第二增压隔膜,57-第二推架,58-第二连接杆,59-第二外壳,60-第二偏心座,61-第一进水流道,62-第二进水流道,63-第一负压阀座,64-第一大气腔,65-第二负压阀座,66-第二大气腔,67-第一复位弹簧,68-第二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向”、“纵向”、“侧向”、“水平”、“内”、“外”、“前”、“后”、“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开有”、“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一种双头控流泵,包括双头电机01及对称分布于双头电机01两端的第一泵头体11、第二泵头体52,第一泵头体11内设有第一进水腔14、第一增压腔31、第一出水腔24,第一进水腔14、第一出水腔24分别与第一进水口12、第一出水口25接通,还包括第一负压阀座63,第一负压阀座63内设有第一真空腔23,第一泵头体11内还设有第一进水流道61,第一真空腔23通过第一进水流道61与上进水腔26接通,上进水腔26通过第一进水单向隔膜28与第一增压腔31接通,第一进水腔14、第一真空腔23接通的水路上构成有密封或者导通第一进水腔14、第一真空腔23之间水路的第一控流组件;第二泵头体52内设有第二进水腔49、第二增压腔32、第二出水腔39,第二进水腔49、第二出水腔39分别与第二进水口51、第二出水口38接通,还包括第二负压阀座65,第二负压阀座65内设有第二真空腔40,第二泵头体52内还设有第二进水流道62,第二真空腔40通过第二进水流道62与上进水腔26接通,上进水腔26通过第二进水单向隔膜35与第二增压腔32接通,第二进水腔49、第二真空腔40接通的水路上构成有密封或者导通第二进水腔49、第二真空腔40之间水路的第二控流组件。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的控流泵只有一个输出流道,输出水量有限,本方案将电机更换为双头电机01,双头电机01上下端对称设有第一泵头体11、第二泵头体52,第一泵头体11位于双头电机01上端,第二泵头体52位于双头电机01下端,双头电机01工作时,第一真空腔23、第二真空腔40内的水流或者空气被吸走,形成一定的真空度,此时,第一控流组件控制第一进水腔14、第一真空之间水路接通,第二控流组件控制第二进水腔49、第二真空之间水路接通,而导通后的流量大小与第一真空腔23、第二真空腔40内的真空度有关,真空度越高,则导通后的流量越大,真空度越小,则导通后的流量越小,而调整双头电机01的工作电压(功率)可以调节控流泵工作时第一真空腔23、第二真空内的真空度,因而通过调节控流泵的工作电压(功率)即可以调节控流泵工作时的输出流量,而该控流泵上下端分别设有第一出水口25、第二出水口38,第一真空腔23、第二真空腔40出来的源水分别通过第一进水流道61、第二进水流道62进入上进水腔26、下进水腔37,然后被分别吸入到第一增压腔31、第二增压腔32,最后在分别泵至第一出水腔24、第二出水腔39,最终从第一出水口25、第二出水口38输出至控流泵后端,实现同一控流泵双路同时输出,提高了控流泵的输出流量,这样控流泵后端需要大水量要求时,无需额外增加控流泵的数量,节约了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控流组件包括第一控制杆18、第一复位弹簧67、第一感应隔膜21,第一感应隔膜21周边密封固定于第一负压阀座63与第一阀盖19之间,第一感应隔膜21与第一阀盖19构成第一大气腔64且第一阀盖19设有第一大气孔20;第一控制杆18侧壁设有第一限流槽17,第一控制杆18一端连接有第一压板22,另一端密封第一封水套环,第一压板22与第一感应隔膜21侧面部分固定连接;第一复位弹簧67一端作用于第一压板22,另一端作用于第一真空腔23内壁,第一控制杆18在第一大气腔64内气压、第一真空腔23内压力、第一复位弹簧67的共同作用下构成第一进水腔14、第一真空腔23之间水路的第一控流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流槽17上端流通面积大于下端的流通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真空腔23设有位于第一控制杆18外侧的第一固定板16,第一固定板16与第一进水腔14上端压紧有位于第一控制杆18周向的第一密封圈15。第一密封圈15可以提高第一控制杆18下端对第一进水腔14与第一真空之间水路的密封效果。
第一控流组件的工作原理:控流泵不工作时,第一真空腔23内压力、第一复位弹簧67的弹力对第一感应隔膜21的作用力之和大于第一大气腔64内气压对第一感应隔膜21的作用力,第一控制杆18在上述作用力的共同作用下密封第一进水腔14与第一真空腔23之间水路;控流泵在工作时,第一真空腔23内的水流或者空气被吸走,形成一定的真空度,此时,第一真空腔23内压力、第一复位弹簧67的弹力对第一感应隔膜21的作用力之和小于第一大气腔64内气压对第一感应隔膜21的作用力,第一控制杆18在上述作用力的共同作用下向下移动(第一进水腔14的方向),第一控制杆18侧壁设有第一限流槽17,是指第一控制杆18的下端是没有第一限流槽17的,下端之上的侧壁设有第一限流槽17,第一限流槽17上端的流通面积大于下端的流通面积,第一控制杆18越往下移动,水流通面积越大,因而水流量越大,第一控制杆18下端没有第一限流槽17的部分完全向下移动到第一进水腔14内,再继续往下移动时,此时第一进水腔14通过第一限流槽17与第一真空腔23接通。当第一控制杆18的第一限流槽17刚刚下移动到第一进水腔14内时,此时第一进水腔14通过第一限流槽17与第一真空腔23接通的流道是较小的,控流泵泵出的流量就会较小,如果第一控制杆18继续下移,第一控制杆18具有第一限流槽17的部分下移到第一进水腔14内的距离更长,则第一进水腔14通过第一限流槽17与第一真空腔23接通的流道面积会增大,控流泵泵出的流量就会增大。因此,通过调节控流泵的工作电压(功率)大小,能够调节第一真空腔23内真空的大小,进而调节第一控制杆18下移的距离,起到调节控流泵输出流量的功能。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控流组件包括第二控制杆45、第二复位弹簧68、第二感应隔膜42,第二感应隔膜42周边密封固定于第二负压阀座65与第二阀盖44之间,第二感应隔膜42与第二阀盖44构成第二大气腔66且第二阀盖44设有第二大气孔43;第二控制杆45侧壁设有第二限流槽46,第二控制杆45一端连接有第二压板41,另一端密封第二封水套环,第二压板41与第二感应隔膜42侧面部分固定连接;第二复位弹簧68一端作用于第二压板41,另一端作用于第二真空腔40内壁,第二控制杆45在第二大气腔66内气压、第二真空腔40内压力、第二复位弹簧68的共同作用下构成密封第二进水腔49、第二真空腔40之间水路的第二控流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限流槽46上端流通面积大于下端的流通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真空腔40设有位于第二控制杆45外侧的第二固定板47,第二固定板47与第二进水腔49上端压紧有位于第二控制杆45周向的第二密封圈48。第二密封圈48可以提高第二控制杆45下端对第二进水腔49与第二真空之间水路的密封效果。
第二控流组件的工作原理:控流泵不工作时,第二真空腔40内压力、第二复位弹簧68的弹力对第二感应隔膜42的作用力之和大于第二大气腔66内气压对第二感应隔膜42的作用力,第二控制杆45在上述作用力的共同作用下密封第二进水腔49与第二真空腔40之间水路;控流泵在工作时,第二真空腔40内的水流或者空气被吸走,形成一定的真空度,此时,第二真空腔40内压力、第二复位弹簧68的弹力对第二感应隔膜42的作用力之和小于第二大气腔66内气压对第二感应隔膜42的作用力,第二控制杆45在上述作用力的共同作用下向上移动(第二进水腔49的方向),第二控制杆45侧壁设有第二限流槽46,是指第二控制杆45的下端是没有第二限流槽46的,下端之上的侧壁设有第二限流槽46,第二限流槽46上端的流通面积大于下端的流通面积,第二控制杆45越往下移动,水流通面积越大,因而水流量越大,第二控制杆45下端没有第二限流槽46的部分完全向下移动到第二进水腔49内,再继续往上移动时,此时第二进水腔49通过第二限流槽46与第二真空腔40接通。当第二控制杆45的第二限流槽46刚刚上移动到第二进水腔49内时,此时第二进水腔49通过第二限流槽46与第二真空腔40接通的流道是较小的,控流泵泵出的流量就会较小,如果第二控制杆45继续下移,第二控制杆45具有第二限流槽46的部分下移到第二进水腔49内的距离更长,则第二进水腔49通过第二限流槽46与第二真空腔40接通的流道面积会增大,控流泵泵出的流量就会增大。因此,通过调节控流泵的工作电压(功率)大小,能够调节第二真空腔40内真空的大小,进而调节第二控制杆45下移的距离,起到调节控流泵输出流量的功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增压腔31通过第一出水单向隔膜30与第一出水腔24接通,第二增压腔32通过第二出水单向隔膜33与第二出水腔39接通。第一出水单向隔膜30可以避免第一出水腔24内的水倒流回第一增压腔31内,只允许第一增压腔31的水进入到第一出水腔24,同理,第二出水单向隔膜33可以避免第二出水腔39内的水倒流回第二增压腔32内,只允许第二增压腔32的水进入到第二出水腔39。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泵头体11下端依次适配连接有隔第一隔板09、第一中板08、第一外壳04,第一外壳04与双头电机01上端连接,第一隔板09上端与第一泵头体11之间压紧有第一密封垫13,第一隔板09周向与第一泵头体11之间压紧有第二密封垫10,第一隔板09上设有与第一增压腔31接通的第一进水孔27、第一出水孔29,第一隔板09与第一中板08之间压紧有第一增压隔膜07,第一增压隔膜07一侧向下凹陷形成第一增压腔31,第一增压腔31底端与双头电机01的输出轴02上端之间通过第一偏心组件连接,第一偏心组件包括第一偏心座03、第一连接杆05、第一推架06,第一偏心座03底面与输出轴02上端偏心连接,第一连接杆05一端与第一偏心座03顶面偏心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推架06连接,第一推架06与第一增压腔31底面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泵头体52下端依次适配连接有隔第二隔板54、第二中板55、第二外壳59,第二外壳59与双头电机01上端连接,第二隔板54上端与第二泵头体52之间压紧有第三密封垫50,第二隔板54周向与第二泵头体52之间压紧有第四密封垫53,第二隔板54上设有与第二增压腔32接通的第二进水孔36、第二出水孔34,第二隔板54与第二中板55之间压紧有第二增压隔膜56,第二增压隔膜56一侧向下凹陷形成第二增压腔32,第二增压腔32底端与双头电机01的输出轴02上端之间通过第二偏心组件连接,第二偏心组件包括第二偏心座60、第二连接杆58、第二推架57,第二偏心座60底面与输出轴02上端偏心连接,第二连接杆58一端与第二偏心座60顶面偏心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推架57连接,第二推架57与第二增压腔32底面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偏心组件、第二偏心组件都是现有控流泵中的现有技术,第一偏心组件、第二偏心组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都是相同的,其工作原理也都是已知的。以第一偏心组件工作为例,双头电机01工作是,其输出轴02上端带动第一偏心座03座偏心转动,第一偏心座03转动时通过第一连接杆05带动第一推架06也做偏心运动,进而实现对第一增压腔31容积的改变,第一增压腔31的容积增大时,第一真空腔23内的水流或者空气被吸走,形成一定的真空度,此时,第一真空腔23内压力、第一复位弹簧67的弹力对第一感应隔膜21的作用力之和小于第一大气腔64内气压对第一感应隔膜21的作用力,第一控制杆18在上述作用力的共同作用下向下移动,第一控制杆18越往下移动,水流通面积越大,因而水流量越大,第一控制杆18下端没有第一限流槽17的部分完全向下移动到第一进水腔14内,再继续往下移动时,此时第一进水腔14通过第一限流槽17与第一真空腔23接通,进入第一真空腔23内的水经第一进水流道61、上进水腔26输送至第一进水孔27处,水压顶开第一进水单向隔膜28,使得水进入到第一增压腔31,第一增压腔31容积变小时,第一增压腔31内的水压顶开第一出水单向隔膜30,将水从第一出水孔29泵至第一出水腔24,最后从第一出水口25输送出去。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的修改、等同替换与改进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双头控流泵,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头电机(01)及对称分布于双头电机(01)两端的第一泵头体(11)、第二泵头体(52),第一泵头体(11)内设有第一进水腔(14)、第一增压腔(31)、第一出水腔(24),第一进水腔(14)、第一出水腔(24)分别与第一进水口(12)、第一出水口(25)接通,还包括第一负压阀座(63),第一负压阀座(63)内设有第一真空腔(23),第一泵头体(11)内还设有第一进水流道(61),第一真空腔(23)通过第一进水流道(61)与上进水腔(26)接通,上进水腔(26)通过第一进水单向隔膜(28)与第一增压腔(31)接通,第一进水腔(14)、第一真空腔(23)接通的水路上构成有密封或者导通第一进水腔(14)、第一真空腔(23)之间水路的第一控流组件;第二泵头体(52)内设有第二进水腔(49)、第二增压腔(32)、第二出水腔(39),第二进水腔(49)、第二出水腔(39)分别与第二进水口(51)、第二出水口(38)接通,还包括第二负压阀座(65),第二负压阀座(65)内设有第二真空腔(40),第二泵头体(52)内还设有第二进水流道(62),第二真空腔(40)通过第二进水流道(62)与上进水腔(26)接通,上进水腔(26)通过第二进水单向隔膜(35)与第二增压腔(32)接通,第二进水腔(49)、第二真空腔(40)接通的水路上构成有密封或者导通第二进水腔(49)、第二真空腔(40)之间水路的第二控流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头控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流组件包括第一控制杆(18)、第一复位弹簧(67)、第一感应隔膜(21),第一感应隔膜(21)周边密封固定于第一负压阀座(63)与第一阀盖(19)之间,第一感应隔膜(21)与第一阀盖(19)构成第一大气腔(64)且第一阀盖(19)设有第一大气孔(20);第一控制杆(18)侧壁设有第一限流槽(17),第一控制杆(18)一端连接有第一压板(22),另一端密封第一封水套环,第一压板(22)与第一感应隔膜(21)侧面部分固定连接;第一复位弹簧(67)一端作用于第一压板(22),另一端作用于第一真空腔(23)内壁,第一控制杆(18)在第一大气腔(64)内气压、第一真空腔(23)内压力、第一复位弹簧(67)的共同作用下构成密封或者导通第一进水腔(14)、第一真空腔(23)之间水路的第一控流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头控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流槽(17)上端流通面积大于下端的流通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头控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真空腔(23)设有位于第一控制杆(18)外侧的第一固定板(16),第一固定板(16)与第一进水腔(14)上端压紧有位于第一控制杆(18)周向的第一密封圈(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头控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流组件包括第二控制杆(45)、第二复位弹簧(68)、第二感应隔膜(42),第二感应隔膜(42)周边密封固定于第二负压阀座(65)与第二阀盖(44)之间,第二感应隔膜(42)与第二阀盖(44)构成第二大气腔(66)且第二阀盖(44)设有第二大气孔(43);第二控制杆(45)侧壁设有第二限流槽(46),第二控制杆(45)一端连接有第二压板(41),另一端密封第二封水套环,第二压板(41)与第二感应隔膜(42)侧面部分固定连接;第二复位弹簧(68)一端作用于第二压板(41),另一端作用于第二真空腔(40)内壁,第二控制杆(45)在第二大气腔(66)内气压、第二真空腔(40)内压力、第二复位弹簧(68)的共同作用下构成第二进水腔(49)、第二真空腔(40)之间水路的第二控流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双头控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流槽(46)上端流通面积大于下端的流通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双头控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真空腔(40)设有位于第二控制杆(45)外侧的第二固定板(47),第二固定板(47)与第二进水腔(49)上端压紧有位于第二控制杆(45)周向的第二密封圈(48)。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头控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增压腔(31)通过第一出水单向隔膜(30)与第一出水腔(24)接通,第二增压腔(32)通过第二出水单向隔膜(33)与第二出水腔(39)接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头控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泵头体(11)下端依次适配连接有隔第一隔板(09)、第一中板(08)、第一外壳(04),第一外壳(04)与双头电机(01)上端连接,第一隔板(09)上端与第一泵头体(11)之间压紧有第一密封垫(13),第一隔板(09)周向与第一泵头体(11)之间压紧有第二密封垫(10),第一隔板(09)上设有与第一增压腔(31)接通的第一进水孔(27)、第一出水孔(29),第一隔板(09)与第一中板(08)之间压紧有第一增压隔膜(07),第一增压隔膜(07)一侧向下凹陷形成第一增压腔(31),第一增压腔(31)底端与双头电机(01)的输出轴(02)上端之间通过第一偏心组件连接,第一偏心组件包括第一偏心座(03)、第一连接杆(05)、第一推架(06),第一偏心座(03)底面与输出轴(02)上端偏心连接,第一连接杆(05)一端与第一偏心座(03)顶面偏心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推架(06)连接,第一推架(06)与第一增压腔(31)底面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头控流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泵头体(52)下端依次适配连接有隔第二隔板(54)、第二中板(55)、第二外壳(59),第二外壳(59)与双头电机(01)上端连接,第二隔板(54)上端与第二泵头体(52)之间压紧有第三密封垫(50),第二隔板(54)周向与第二泵头体(52)之间压紧有第四密封垫(53),第二隔板(54)上设有与第二增压腔(32)接通的第二进水孔(36)、第二出水孔(34),第二隔板(54)与第二中板(55)之间压紧有第二增压隔膜(56),第二增压隔膜(56)一侧向下凹陷形成第二增压腔(32),第二增压腔(32)底端与双头电机(01)的输出轴(02)上端之间通过第二偏心组件连接,第二偏心组件包括第二偏心座(60)、第二连接杆(58)、第二推架(57),第二偏心座(60)底面与输出轴(02)上端偏心连接,第二连接杆(58)一端与第二偏心座(60)顶面偏心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推架(57)连接,第二推架(57)与第二增压腔(32)底面连接。
CN202321471165.8U 2023-06-10 2023-06-10 一种双头控流泵 Active CN2203197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71165.8U CN220319779U (zh) 2023-06-10 2023-06-10 一种双头控流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71165.8U CN220319779U (zh) 2023-06-10 2023-06-10 一种双头控流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19779U true CN220319779U (zh) 2024-01-09

Family

ID=894261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71165.8U Active CN220319779U (zh) 2023-06-10 2023-06-10 一种双头控流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197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061953U (zh) 一种微型防虹吸隔膜泵
CN220319779U (zh) 一种双头控流泵
CN215486510U (zh) 一种气动高压隔膜泵
CN220395972U (zh) 一种出水单向隔膜泵
CN215672635U (zh) 一种可以排气和吸气一体的电磁气泵
CN207454223U (zh) 一种低能耗自动稳压型隔膜泵
CN213205933U (zh) 隔膜泵
CN219754764U (zh) 一种单进单出的双头隔膜泵
CN219197604U (zh) 一种可调节流量的双腔泵
CN213360372U (zh) 一种控流泵
CN220955988U (zh) 一种止回流水泵结构
CN220815938U (zh) 一种出水单向隔膜泵
CN208123040U (zh) 一种微型防渗漏流体输送装置
CN214273902U (zh) 一种供水泵的泵头结构
CN220769691U (zh) 一种一体泵阀结构及其构成的净热水机系统
CN215370184U (zh) 一种双泵腔往复泵
CN218266264U (zh) 一种具有排气结构的隔膜泵及其构成的供水系统
CN218074737U (zh) 一种给皂装置
CN218325211U (zh) 一种具有交替水路结构的隔膜泵
CN215860724U (zh) 串联式隔膜泵
CN219197605U (zh) 一种具有动态调节流量功能的隔膜泵
CN220890460U (zh) 一种磁启动双头隔膜泵
CN210686248U (zh) 减压式微型隔膜泵的泵体结构
CN217926231U (zh) 一种旋磁隔膜泵
CN115126673B (zh) 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往复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