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00278U - 一种耐磨绳轮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耐磨绳轮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00278U
CN220300278U CN202223025348.5U CN202223025348U CN220300278U CN 220300278 U CN220300278 U CN 220300278U CN 202223025348 U CN202223025348 U CN 202223025348U CN 220300278 U CN220300278 U CN 2203002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wear
groove
wheel
resist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2534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怀斌
袁明
梁进
姚方明
农志祥
张政
杨远郓
郑德金
陆云波
颜纯辉
叶风明
肖建国
覃才勇
马本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xi Newharbour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xi Newharbour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xi Newharbour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xi Newharbour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2534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002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002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002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ulle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属于海洋、水运工程装备支撑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耐磨绳轮组件,包括:轮座,带有进油孔和第二出油孔的轮轴,轴承,在轮槽的侧壁开设有第一出油孔的绳轮,在绳轮内安装带有封油部、第一油槽、第二油槽以及第一油道的耐磨轴套,垫圈以及盖板。本实用新型中耐磨轴套不仅能够起到提高耐磨特征的作用,而且还能够使进油孔与第一出油孔动态连通,通过在进油孔处接通油泵,可以定时自动对轮槽的侧壁注油,从而降低绳索和轮槽之间的摩擦系数,提高了绳索和轮槽的耐磨性,并且上述结构能够使绳轮在转动的过程中也能够持续注油,在注油时不会影响滑轮组件的正常工作。

Description

一种耐磨绳轮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属于海洋、水运工程装备支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耐磨绳轮组件。
背景技术
绳轮是滑轮组件中的一个重要零部件,其通常应用在吊车、起重机等工程设备上。在滑轮组件使用的过程中,绳轮通常会出现磨损失效的情况。经分析,滑轮磨损的因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滑轮疲劳寿命的因素,其次是滑轮的压缩失效,在滑轮工作时,绳索和轮槽之间由于产生压痕,在使用过程中会增加绳索和轮槽之间的摩擦,因此会进一步加快滑轮和绳索的磨损,因此通常的做法或者在轮槽的位置使用耐磨材料,或者需要及时补充更换绳索上的润滑脂,从而减少绳索与轮槽之间的摩擦系数,通常采用耐磨材料的手段比较容易解决,但是对于及时补充更换润滑脂,就受到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限制,并且绳轮的位置通常会设置在工作人员无法直接接触到的地方,因此通过人工操作无法直接对绳索和轮槽的作用部位进行精准给油润滑。
在专利号为“CN201420713230.8”的对比文件中公开了一种塔机用高耐磨自润滑焊接滑轮,包括滑轮体,滑轮体中间设有通孔,滑轮体的截面呈沿中心轴线对称的“X”型滑轮体外周圈为绕绳槽,绕绳槽根部圆滑过渡,通孔固定有无缝钢管,无缝钢管的中心线与滑轮体的中心线重合开缝钢管与滑轮体之间形成两个储油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采用双合金轴承,轮与轴接触面耐磨性能高,承载能力强;设有储油腔,实现自动润滑,减少用户注油频率,但是该对比文件中的润滑位置只能在滑轮体与转轴之间进行润滑,而无法对绳槽位置进行润滑,因此仍然无法解决上文中所提到的,现有的滑轮组无法自动对绳索和轮槽之间的接触部位加注润滑脂或润滑油,绳索和轮槽之间的摩擦系数大,绳索和轮槽之间的磨损严重等问题。
以上背景技术内容的公开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及技术方案,其并不必然属于本专利申请的现有技术,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上述内容在本专利申请的申请日已经公开的情况下,上述背景技术不应当用于评价本申请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磨绳轮组件,从而克服现有的滑轮组件无法自动对绳索和轮槽之间的接触部位加注润滑脂或润滑油,绳索和轮槽之间的摩擦系数大,绳索和轮槽之间的磨损严重等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耐磨绳轮组件,包括轮座,所述轮座上设有轮轴,所述轮轴上套设有若干个轴承,所述轴承的外部套设有绳轮,所述绳轮的外周开设有若干条轮槽,所述轮槽的侧壁设有若干个第一出油孔,所述轮轴的一端设有进油孔,所述轮轴的侧部设有若干个与所述进油孔相连通的第二出油孔;还包括耐磨轴套,其设于所述轴承和所述绳轮之间,所述耐磨轴套内设有封油部,所述封油部环抱于所述轮轴的外周并与所述轮轴的外壁之间形成动态密封,所述耐磨轴套的外侧环设有第一油槽,所述封油部的内侧环设有第二油槽,所述第一油槽与所述第二油槽之间通过第一油道相互连通,所述第一油槽与所述第一出油孔相连通,所述第二油槽与所述第二出油孔相连通。
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轮槽的底部的宽度小于所述轮槽的口部宽度,且所述轮槽的侧壁具有斜度,所述第一出油孔对称设置在所述轮槽的侧壁上。
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轮座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开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板开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轮轴的一端设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从所述第一固定孔穿过并设有所述进油孔,所述轮轴的另一端设有卡槽,所述第二固定孔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卡槽相匹配的限位部,所述轮轴的另一端能够插入至所述第二固定孔中,并通过所述卡槽与所述限位部之间的配合对所述轮轴的转动进行限制。
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绳轮的两端分别设有一块挡板,所述挡板通过第一螺栓与所述绳轮连接,两块所述挡板能够将所述轴承的外圈和所述耐磨轴套的端部阻挡,从而在所述绳轮的轴线方向进行限位,以防止所述轴承和所述耐磨轴套从所述绳轮的端部脱出。
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设有盖板安装孔,所述盖板安装孔的孔径能够允许所述耐磨轴套从其内部通过,所述第二固定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螺栓相对应的上紧让位孔,当通过上紧工具上紧所述第一螺栓时,所述上紧让位孔以及所述盖板安装孔的边缘均不会与上紧工具干涉。
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垫圈,所述垫圈套设在所述轮轴上且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轴承之间,所述垫圈的端面分别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和所述轴承的内圈相抵接。
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通过第二螺栓与所述第一固定板连接,所述盖板的一端面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一顶出部,所述盖板的外周设有定位部,所述第一固定孔开设在所述盖板上并将所述第一顶出部与所述盖板的另一端面贯穿,当所述盖板安装时,所述定位部能够与所述盖板安装孔相匹配,所述第一顶出部能够与所述轴承的内圈抵接并向所述第二固定板的方向推压。
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封油部开设有轴孔,所述轴孔的两端将所述封油部的两端贯穿,所述轮轴从所述轴孔内穿过,所述第二油槽开设在所述轴孔的孔壁上,在所述轴孔的两端与所述第二油槽之间设有油封。
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封油部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顶出部,所述第二顶出部分别与所述轴承的内圈相抵接。
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顶出部与所述耐磨轴套之间设有减重腔。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的耐磨绳轮组件通过在轮槽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出油孔在轮轴的端部开设进油孔,在绳轮和轴承之间设置有耐磨轴套,在耐磨轴套上设置有封油部并且开设有第一油槽、第二油槽以及第一油道,从而使进油孔与第一出油孔相连通,通过在进油孔处接通油泵,可以定时自动对轮槽的侧壁注油,从而降低绳索和轮槽之间的摩擦系数,提高了绳索和轮槽的耐磨性,并且上述结构能够使绳轮在转动的过程中也能够持续注油,在注油时不会影响滑轮组件的正常工作。
2.本实用新型中的耐磨轴套由硬度较大的金属耐磨材料制作而成,其不紧能够提升转动连接件的耐磨强度,而且第一油槽、第二油槽以及第一油道的设置还能够在绳轮转动的过程中,对进油孔与第一出油孔之间提供动态连通,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供油线路。
3.本实用新型中的轮槽的底部宽度小于口部的宽度,并且轮槽的侧壁具有斜度,能够使注油后,润滑油往轮槽的底部流动,从而实现了轮槽的侧部和底部均沾有润滑油,使绳索和轮槽能够得到彻底的润滑。
4.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二固定板上的第二固定孔设置有限位部,在轮轴的端部设置有卡槽,在安装时,限位部与卡槽能够相互匹配并能够限制轮轴沿轴线方向的转动,从而防止在使用时轮轴与固定板之间产生相对摩擦,提升了轮轴的使用寿命。
5.本实用新型中的绳轮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一块挡板,挡板通过第一螺栓与绳轮相互固定,方便组装,并且两块挡板能够对轴承和耐磨轴套进行轴向限位,防止轴承和耐磨轴套从绳轮中脱落。
6.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固定板上的盖板安装孔能够允许装配好的耐磨轴套、轴承和轮轴通过,方便装配,并且盖板安装孔和第二固定板上的让位孔均能够允许第一螺栓的拧紧工具通过,在装配式的过程中不会产生干涉,方便装配工作的进行。
7.本实用新型中的垫圈、盖板上的第一顶出部以及耐磨轴套上的第二顶出部能够在装配时顶紧各轴承的内圈,从而防止轴承在装配以及轴承工作的过程中产生轴向位移,提升了轴承的使用寿命。
8.本实用新型中的轴孔的孔壁上设置有油封,能够在轮轴与封油部产生相对转动时,将轮轴与轴孔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防止第二油槽中的润滑油泄漏。
9.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二顶出部与耐磨轴套之间设置有减重腔,能够在保证耐磨轴套的功能和工作强度的情况下减轻耐磨轴套的重量以及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耐磨绳轮组件的结构图。
图2是耐磨绳轮组件的剖切图。
图3是绳轮的剖切图。
图4是轮轴的剖切图。
图5是耐磨轴套的剖切图。
图6是盖板的结构图。
图7是轮座的结构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00-轮座,101-第一固定板,102-第二固定板,103-第一固定孔,104-第二固定孔,105-盖板安装孔,106-上紧让位孔;
200-轮轴,201-进油孔,202-第二出油孔,203-连接管,204-卡槽,205-限位部,206-第二油道,207-第三油道;
300-轴承;
400-绳轮,401-轮槽,402-第一出油孔,403-挡板,404-第一螺栓,405-第四油道;
500-耐磨轴套,501-第一油槽,502-第二油槽,503-第一油道,510-封油部,511-轴孔,512-油封,513-第二顶出部,514-减重腔;
600-垫圈;
700-盖板,701-第二螺栓,702-第一顶出部,703-定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顶部”、“底部”、“顶面”、“底面”、“内”、“外”、“内侧”、“外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只是用于描述目的以及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对其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1到图7所示,该实施例中的耐磨绳轮组件包括:轮座100,第一固定板101,第二固定板102,第一固定孔103,第二固定孔104,盖板安装孔105,上紧让位孔106,轮轴200,进油孔201,第二出油孔202,连接管203,卡槽204,限位部205,第二油道206,第三油道207,轴承300,绳轮400,轮槽401,第一出油孔402,挡板403,第一螺栓404,第四油道405,耐磨轴套500,第一油槽501,第二油槽502,第一油道503,封油部510,轴孔511,油封512,第二顶出部513,减重腔514,垫圈600,盖板700,第二螺栓701,第一顶出部702,定位部703。
轮座100上设置有第一固定板101和第二固定板102,第一固定板101和第二固定板102相互平行且相互间隔,在第一固定板101上开设有第一固定孔103,在第二固定板102上开设有第二固定孔104,并且第二固定孔104的轴线与第一固定孔103的轴线重合;轮轴200的一端设置有向外延伸的连接管203,连接管203从第一固定孔103穿过,在连接管203的中央开设有进油孔201,轮轴200的另一端的侧部设置有卡槽204,在第二固定孔104的一侧设置有与卡槽204相匹配的限位部205,轮轴200的另一端能够插入至第二固定孔104中,并通过卡槽204与限位部205之间的配合对轮轴200的转动进行限制,在轮轴20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台阶结构,用于在装配时对轮轴200的端部进行定位,防止轮轴200的轴向移动;在轮轴200上套设有两个轴承300,轴承300的外部套设有耐磨轴套500,绳轮200的安装孔套在耐磨轴套500的外部,绳轮200的外周开设置有多条环形的轮槽401;轮槽401的底部的宽度小于轮槽401的口部宽度,且轮槽401的侧壁具有斜度,使其横截面成一个“V”字形,在轮槽401的两个侧壁上分别对称开设有一个第一出油孔402,在轮轴200的侧部靠近中间的位置以轮轴200的轴线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二出油孔202,第二出油孔202之间连接有第二油道206,在轮轴200的内部还开设有第三油道207,第三油道207与轮轴200的轴线重合并且其两端将第二油道206和进油孔201相互连通,并且第二油道206与第三油道207之间形成一个“T”字形。
更具体地,耐磨轴套500的套孔的两端分别套设在两个轴承300的外部,耐磨轴套500的套孔的中部设置有封油部510,封油部510并位于两个轴承300之间,封油部510内开设有轴孔511,轴孔511的两端将封油部510的两端贯穿,轮轴200从轴孔511内穿过,在轴孔511的孔壁的中部开设有环形的第二油槽502,在轴孔511的两个端部与第二油槽502之间分别安装有一个油封512,油封512与轮轴200的外壁之间形成一个动态密封结构,耐磨轴套500的外侧设置有环形的第一油槽501,第一油槽501与第二油槽502之间通过第一油道503相互连通,在绳轮400与耐磨轴套500的外壁之间形成紧配合,在绳轮400内设置有第四油道405,第四油道405的两端分别将第一油槽501与第一出油孔402相连通;在封油部51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顶出部513,第二顶出部513分别与两个轴承300的内圈相抵接,从而对两个轴承300的内圈进行装配时的轴向限位,在第二顶出部513与耐磨轴套500之间还设置有环形的减重腔514。
容易理解的是,耐磨轴套500与封油部510之间一体成型而成,并且由硬度较大的耐磨金属材料制作而成。
在绳轮400和轮轴200在装配到轮座100上时,在绳轮400的两端面分别安装有一块挡板403,挡板403通过多颗第一螺栓404与绳轮400的端面固定连接,两块挡板403为中空结构,其中部能够将轴承300的外圈和耐磨轴套500的端部阻挡,从而将两者在绳轮400的轴线方向进行限位,以防止轴承300和耐磨轴套500从绳轮400的端部脱出;在第一固定板101上开设有盖板安装孔105,该盖板安装孔105的孔径能够允许耐磨轴套500从其内部通过,第二固定板102上开设有多个与第一螺栓404的位置和数量相对应的上紧让位孔106,当用上紧工具上紧第一螺栓404时,上紧让位孔106以及盖板安装孔105的边缘均不会与上紧工具干涉;在第二固定板102与轴承300之间还安装有垫圈600,垫圈600套设在轮轴200上,垫圈600的两端面分别与第二固定板102和轴承300的内圈相抵接。
另外,在第一固定板101的外侧还安装有盖板700,盖板700通过多颗第二螺栓701与第一固定板101连接,盖板700的一端面设置有向外凸出的第一顶出部702,盖板700的外周设置有环形的定位部703,第一固定孔103开设在盖板700的中部并将第一顶出部702与盖板700的另一端面贯穿,当盖板700安装在第一固定板101上时,定位部703的外周面能够与盖板安装孔105相匹配进行定位,第一顶出部702能够与轴承300的内圈抵接并向第二固定板102的方向推压,从而将轴承300和耐磨轴套500进行轴向紧固。
接下来,对该实施例中一种耐磨绳轮组件的润滑原理进行详细说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了解本实用新型:
在使用时,将轮轴200端部的连接管203通过油管与润滑系统的注油泵相互连接,当滑轮组件工作时,通过外部的润滑系统不断地向连接管203的进油孔201中注油,润滑油能够依次通过第三油道207以及第二油道206从第二出油孔202中流出,然后润滑油流入到第二油槽502内,再通过第一油道503进入到第一油槽501内,然后润滑油同时再进入到各第四油道405中,最后从第一出油孔402中流入到轮槽401中,由于轮槽401的截面为“V”型,因此润滑油能够顺轮槽401的侧壁流入到轮槽401的槽底,从而将绳索和轮槽401之间的接触部位进行完全润滑,从而起到减小绳索和轮槽401之间的摩擦系数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的耐磨绳轮组件通过在轮槽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出油孔在轮轴的端部开设进油孔,在绳轮和轴承之间设置有耐磨轴套,在耐磨轴套上设置有封油部并且开设有第一油槽、第二油槽以及第一油道,从而使进油孔与第一出油孔相连通,通过在进油孔处接通油泵,可以定时自动对轮槽的侧壁注油,从而降低绳索和轮槽之间的摩擦系数,提高了绳索和轮槽的耐磨性,并且上述结构能够使绳轮在转动的过程中也能够持续注油,在注油时不会影响滑轮组件的正常工作。
前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制,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对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替换、变型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10)

1.一种耐磨绳轮组件,包括轮座,所述轮座上设有轮轴,所述轮轴上套设有若干个轴承,所述轴承的外部套设有绳轮,所述绳轮的外周开设有若干条轮槽,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槽的侧壁设有若干个第一出油孔,所述轮轴的一端设有进油孔,所述轮轴的侧部设有若干个与所述进油孔相连通的第二出油孔;
还包括耐磨轴套,其设于所述轴承和所述绳轮之间,所述耐磨轴套内设有封油部,所述封油部环抱于所述轮轴的外周并与所述轮轴的外壁之间形成动态密封,所述耐磨轴套的外侧环设有第一油槽,所述封油部的内侧环设有第二油槽,所述第一油槽与所述第二油槽之间通过第一油道相互连通,所述第一油槽与所述第一出油孔相连通,所述第二油槽与所述第二出油孔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磨绳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槽的底部的宽度小于所述轮槽的口部宽度,且所述轮槽的侧壁具有斜度,所述第一出油孔对称设置在所述轮槽的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磨绳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座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开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板开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轮轴的一端设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从所述第一固定孔穿过并设有所述进油孔,所述轮轴的另一端设有卡槽,所述第二固定孔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卡槽相匹配的限位部,所述轮轴的另一端能够插入至所述第二固定孔中,并通过所述卡槽与所述限位部之间的配合对所述轮轴的转动进行限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耐磨绳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绳轮的两端分别设有一块挡板,所述挡板通过第一螺栓与所述绳轮连接,两块所述挡板能够将所述轴承的外圈和所述耐磨轴套的端部阻挡,从而在所述绳轮的轴线方向进行限位,以防止所述轴承和所述耐磨轴套从所述绳轮的端部脱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耐磨绳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设有盖板安装孔,所述盖板安装孔的孔径能够允许所述耐磨轴套从其内部通过,所述第二固定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螺栓相对应的上紧让位孔,当通过上紧工具上紧所述第一螺栓时,所述上紧让位孔以及所述盖板安装孔的边缘均不会与上紧工具干涉。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耐磨绳轮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垫圈,所述垫圈套设在所述轮轴上且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轴承之间,所述垫圈的端面分别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和所述轴承的内圈相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耐磨绳轮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通过第二螺栓与所述第一固定板连接,所述盖板的一端面设有向外凸出的第一顶出部,所述盖板的外周设有定位部,所述第一固定孔开设在所述盖板上并将所述第一顶出部与所述盖板的另一端面贯穿,当所述盖板安装时,所述定位部能够与所述盖板安装孔相匹配,所述第一顶出部能够与所述轴承的内圈抵接并向所述第二固定板的方向推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磨绳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封油部开设有轴孔,所述轴孔的两端将所述封油部的两端贯穿,所述轮轴从所述轴孔内穿过,所述第二油槽开设在所述轴孔的孔壁上,在所述轴孔的两端与所述第二油槽之间设有油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耐磨绳轮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封油部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顶出部,所述第二顶出部分别与所述轴承的内圈相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耐磨绳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出部与所述耐磨轴套之间设有减重腔。
CN202223025348.5U 2022-11-14 2022-11-14 一种耐磨绳轮组件 Active CN2203002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25348.5U CN220300278U (zh) 2022-11-14 2022-11-14 一种耐磨绳轮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25348.5U CN220300278U (zh) 2022-11-14 2022-11-14 一种耐磨绳轮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00278U true CN220300278U (zh) 2024-01-05

Family

ID=893721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25348.5U Active CN220300278U (zh) 2022-11-14 2022-11-14 一种耐磨绳轮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002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300278U (zh) 一种耐磨绳轮组件
CN210344056U (zh) 一种推力阻尼轴承
CN211501326U (zh) 具有自润滑功能的关节轴承
CN216478425U (zh) 耐磨性强的轴瓦
CN212455226U (zh) 一种圆柱滚子轴承整体式保持器
US6622828B1 (en) Cam bushing for cam braking system
US3680933A (en) Idler roll structure with improved bearing seal assembly
CN211920184U (zh) 一种混匀取料机斗轮支承轮装置
CN210973595U (zh) 一种带润滑功能的起重机行走轮
CN212672242U (zh) 一种防漏油轴承装置
CN109555785B (zh) 滚珠轴承以及套环
CN218509970U (zh) 一种耐磨的调心滚子轴承
CN219639267U (zh) 一种带有油槽上油结构的轴瓦
CN220391373U (zh) 具有润滑油道的履带支重轮结构
CN114644230B (zh) 堆垛机行走轮箱
CN219139635U (zh) 圆锥碳纤维轴承套
CA1085900A (en) Bearing assemblies
CN217207333U (zh) 一种滑动轴承及静压启动系统
CN215333958U (zh) 一种矫直机用轴承
CN220378851U (zh) 一种大兆瓦齿轮箱输出轴轴承润滑结构
CN217029672U (zh) 一种高精准滚动轴承
CN110925298A (zh) 一种可快速安装的高强度重载深沟球轴承
CN218325805U (zh) 一种角接触向心关节轴承
CN214304880U (zh) 一种具有防断裂结构的滚柱
CN213929164U (zh) 一种耐磨的滚轮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