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97000U - 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 - Google Patents

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97000U
CN220297000U CN202321995804.0U CN202321995804U CN220297000U CN 220297000 U CN220297000 U CN 220297000U CN 202321995804 U CN202321995804 U CN 202321995804U CN 220297000 U CN220297000 U CN 2202970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cylinder
movable
frame
cylinder
slee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9580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燕超
丁晓波
沈洁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TONG TANK CONTAINER CO Ltd
Squar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TONG TANK CONTAINER CO Ltd
Squar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TONG TANK CONTAINER CO Ltd, Squar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TONG TANK CONTAIN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9580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970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970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970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包括固定支撑架、移动小车以及设置在移动小车上的移动支撑架;内筒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管,第一支撑管支撑在固定支撑架上,第二支撑管支撑在移动支撑架上;外筒放置在移动小车上,移动小车带动外筒向内筒方向进行轴向运动,移动支撑架和内筒从外筒的一端进入外筒的内部;移动支撑架穿过外筒,到达外筒的另一端;移动支撑架与内筒保持相对静止。本实用新型采用灵活轻便的移动支撑架代替了笨重的悬臂杆结构,降低了工装的制作成本和安装难度;在内外筒套合的过程中,通过调节活动件和螺杆调节机构,能够对外筒的位置进行精确调节,避免内筒和外筒发生碰撞和摩擦。

Description

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力容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双层内外筒结构的压力容器的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大,由于压力容器的体积和质量都较大,内外筒的套合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套合时间过长,影响生产效率,或者无法做到内外筒的精确定位和运输,在套合过程中,容易发生内外筒之间不必要的磕碰和撞击,导致内筒或外筒的表面发生损坏,影响产品质量。
目前大多使用悬臂杆的方式,先将外筒放在悬臂杆下方的搬运小车上,外筒穿过悬臂杆,再将内筒的一端固定在悬臂杆上,另一端固定在地面的立柱上,最后通过移动搬运小车,将外筒套设在内筒的外部,虽然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但是悬臂杆结构笨重,悬臂的立柱与地面难以可靠固定,需要破坏地面放置大号的预埋件将立柱与预埋件焊接固定或者在地面上铺设大面积的厚钢板,将立柱与厚钢板焊接固定两种办法,这两种办法的工装制作成本较高,内外筒装配精度差。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成本、提高装配精度且结构简单的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一种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用于套合内筒和外筒,包括固定支撑架、移动小车以及设置在移动小车上的移动支撑架;所述内筒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管,所述第一支撑管支撑在所述固定支撑架上,所述第二支撑管支撑在所述移动支撑架上,所述移动支撑架的下端设有行走滚轮;所述外筒放置在所述移动小车上,所述移动小车带动所述外筒向所述内筒方向进行轴向运动,所述移动支撑架和所述内筒从所述外筒的一端进入所述外筒的内部;所述移动支撑架穿过所述外筒,到达所述外筒的另一端;所述移动支撑架与所述内筒保持相对静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移动小车上设有电动滚轮架和分别设置在所述电动滚轮架两端的两个延伸架,所述外筒放置在所述电动滚轮架上,所述电动滚轮架带动所述外筒进行滚动,用于所述外筒与所述内筒对齐;所述移动支撑架在所述延伸架的上表面与所述外筒的内壁上运动,所述移动支撑架在所述延伸架上表面的运动轨迹与所述移动支撑架在所述外筒的内壁上的运动轨迹位于同一水平面并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动滚轮架包括若干设置在所述移动小车上的滚轮安装架、设置在所述滚轮安装架上的滚轮电机以及至少一个由所述滚轮电机驱动的电动滚轮,所述滚轮安装架沿所述移动小车运动方向呈至少两列的阵列排列,所述外筒支撑在所述电动滚轮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滚轮安装架与所述移动小车之间设有用于调整所述滚轮安装架左右位置的螺杆调节机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滚轮安装架包括设置在所述移动小车上的固定部和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上的活动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活动部之间设有活动件,所述电动滚轮设置在所述活动部上,所述活动件带动所述活动部和所述电动滚轮进行上下运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动件为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上的转轴,所述活动部围绕所述转轴进行旋转,所述活动部与所述固定部通过安全销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筒的内壁与所述延伸架的上表面设有轨道,所述行走滚轮在所述轨道上运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筒的内壁上设有若干与所述外筒同轴的环形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上设有用于放置所述轨道的凹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套合工装还包括设有避让机构的临时支撑架,所述临时支撑架通过所述避让机构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所述临时支撑架到达所述第一位置用于临时支撑所述第二支撑管,所述临时支撑架到达所述第二位置,用于避让所述移动小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支撑架上设有旋转电机和由所述旋转电机驱动的旋转轴,用于驱动所述内筒旋转。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采用灵活轻便的移动支撑架代替了笨重的悬臂杆结构,降低了工装的制作成本和安装难度;在内外筒套合的过程中,通过调节活动件和螺杆调节机构,能够对外筒的位置进行精确调节,避免内筒和外筒发生碰撞和摩擦,同时能够实现内筒与外筒之间保持合适的距离,方便后续安装支撑块等工艺流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四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移动小车第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移动小车第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固定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1、内筒;12外筒;2、固定支撑架;21、旋转电机;22、旋转轴;3、移动小车;4、移动支撑架;41、行走滚轮;5、电动滚轮架;51、电动滚轮;52、螺杆调节机构;53、固定部;54、活动部;55、活动件;6延伸架;7、临时支撑架;A、左前方滚轮安装架;B、左后方滚轮安装架;C、右前方滚轮安装架;D、右后方滚轮安装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参见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用于套合内筒11和外筒12,包括固定支撑架2、移动小车3以及设置在移动小车3上的移动支撑架4;内筒11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管,第一支撑管支撑在固定支撑架2上,第二支撑管支撑在移动支撑架4上,移动支撑架4的下端设有行走滚轮41;外筒12放置在移动小车3上,移动小车3带动外筒12向内筒11方向进行轴向运动,移动支撑架4和内筒11从外筒12的一端进入外筒12的内部;移动支撑架4通过行走滚轮41在外筒12的内部运动并穿过外筒12,到达外筒12的另一端;在移动支撑架4运动的过程中,移动支撑架4与内筒11保持相对静止,移动支撑架4运动到位后的同时,外筒12套设在内筒11的外部,完成内筒11与外筒12的套合。本实用新型采用灵活轻便的移动支撑架4代替了笨重的悬臂杆结构,降低了工装的制作成本和安装难度。
优选的,套合工装还包括设有避让机构的临时支撑架7,临时支撑架7通过避让机构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临时支撑架7到达第一位置用于临时支撑第二支撑管,临时支撑架7到达第二位置,用于避让移动小车3,避让机构可采用多种结构:
结构一:避让机构为旋转支耳,临时支撑架7能够通过旋转支耳到达竖直位置,即第一位置,对第二支撑管进行支撑,或者通过旋转支耳到达水平位置,即第二位置,当移动小车3经过时,临时支撑架7位于移动小车3的底部,对移动小车3进行避让;
结构二:避让机构为升降机构,临时支撑架7通过升降机构到达高位,即第一位置,对第二支撑管进行支撑,或者通过升降机构到达低位,即第二位置,当移动小车3经过时,临时支撑架7位于移动小车3的底部,对移动小车3进行避让。
避让机构不限于以上两种结构,可采取其他任意避让结构,仅需满足当需要支撑第二支撑管的时候,能够使临时支撑架7位于支撑位置,当不需要支撑第二支撑管的时候,能够避让移动小车3,使其通过即可。
参见图5和图6,移动小车3上设有电动滚轮架5和分别设置在电动滚轮架5两端的两个延伸架6,外筒12放置在电动滚轮架5上,电动滚轮架5带动外筒12进行滚动,用于外筒12与内筒11对齐;移动支撑架4在延伸架6的上表面与外筒12的内壁上运动,移动支撑架4在延伸架6上表面的运动轨迹与移动支撑架4在外筒12的内壁上的运动轨迹位于同一水平面并相连,移动支撑架4初始放置在靠近内筒11的延伸架6上,随着移动小车3向内筒11方向运动,移动支撑架4在延伸架6上向外筒12方向运动,当移动支撑架4运动到延伸架6与外筒12的交界处时,移动支撑架4能够顺利通过交界处并进入外筒12内部,同理,当移动支撑架4从外筒12内部运动到另一个延伸架6上时,也可以顺利通过两者的交界处。
优选的,电动滚轮架5包括若干设置在移动小车3上的滚轮安装架、设置在滚轮安装架上的滚轮电机以及至少一个由滚轮电机驱动的电动滚轮51,滚轮安装架沿移动小车3运动方向呈至少两列的阵列排列,外筒12支撑在电动滚轮51上,滚轮安装架与移动小车3之间设有用于调整滚轮安装架左右位置的螺杆调节机构52,滚轮安装架采用阵列排列的方式,每个滚轮安装架形成独立的部件,比起对电动滚轮架5整体进行控制,通过螺杆调节机构52仅能够调节外筒12的左右位置;而本实用新型对每个滚轮安装架进行独立控制,既能够通过同时调节所有的滚轮安装架,实现对外筒12的左右位置调节,又能够通过对任意滚轮安装架进行单独控制,实现外筒12的轴线调整,同时又能够满足多个尺寸的外筒12,提高应用范围,以设置排列成两列的四个滚轮安装架为例,参见图6,以外筒12的轴线运动方向为基准,设置在左前方的滚轮安装架为A,设置在左后方的滚轮安装架为B,设置在右前方的滚轮安装架为C,设置在右后方的滚轮安装架为D,调节方式如下:
方式一:A和B不动,同时调节C和D,使其向外筒12的轴线方向运动相同的距离,则缩小A和C、B和D之间的距离,适用于直径较小的外筒12,反之,同时调节C和D向远离轴线方向运动相同的距离,则增大A和C、B和D之间的距离,适用于直径较大的外筒12;或者C和D不动,同时调节A和B,达到的效果相同;
方式二:若外筒12的轴线向左边倾斜,则A和C不动,同时调节B和D向左边运动相同的距离,使外筒12的轴线与内筒11的轴线平行,再同时调节A、B、C、D,使外筒12的轴线与内筒11的轴线重合或处于误差范围内;或者B和D不动,同时调节A和C向右边运动相同的距离,使外筒12的轴线与内筒11的轴线平行,再同时调节A、B、C、D,使外筒12的轴线与内筒11的轴线重合或处于误差范围内。
方式三:若外筒12的轴线向右边倾斜,则A和C不动,同时调节B和D向右边运动相同的距离,使外筒12的轴线与内筒11的轴线平行,再同时调节A、B、C、D,使外筒12的轴线与内筒11的轴线重合或处于误差范围内;或者B和D不动,同时调节A和C向左边运动相同的距离,使外筒12的轴线与内筒11的轴线平行,再同时调节A、B、C、D,使外筒12的轴线与内筒11的轴线重合或处于误差范围内。
优选的,滚轮安装架包括设置在移动小车3上的固定部53和设置在固定部53上的活动部54,固定部53与活动部54之间设有活动件55,电动滚轮51设置在活动部54上,活动件55带动活动部54和电动滚轮51进行上下运动,用于调整外筒12的轴线与内筒11的轴线位于同一高度或者处于误差范围内,实现内筒11与外筒12的顺利套合,活动件55可采用以下多种结构:
结构一:活动件55为设置在固定部53上的转轴,活动部54围绕转轴进行旋转,活动部54与固定部53通过安全销固定,根据电动滚轮51的需求高度,活动部54转动到合适的位置,并通过安全销固定;
结构二:活动件55为设置在固定部53上的螺杆和设置在活动部54上的螺纹滑块,根据电动滚轮51的需求高度,通过螺杆和螺纹滑块的配合,使活动部54运动到合适的位置。
除以上两种结构外,活动件55可采用其他任意活动结构,只需实现活动部54相对于固定部53能够上下运动即可。
本实用新型在内外筒套合的过程中,通过调节活动件55和螺杆调节机构52,能够对外筒12的位置进行精确调节,避免内筒11和外筒12发生碰撞和摩擦,同时能够实现内筒11与外筒12之间保持合适的距离,方便后续安装支撑块等工艺流程。
优选的,外筒12的内壁与延伸架6的上表面设有轨道;外筒12上的轨道与延伸架6上的轨道在交界处实现拼接,两者在高度保证相同,或者也可采用一条完整的轨道,架设在延伸架6的上表面和外筒12的内壁上;行走滚轮41在所述轨道上运动,外筒12的内壁上设有若干与外筒12同轴的环形加强筋,增强外筒12的强度,加强筋上设有用于放置轨道的凹槽,既有利于轨道的安装和拆卸,又能够节约外筒12内部的运动空间。
参见图7,固定支撑架2上设有旋转电机21和由旋转电机21驱动的旋转轴22,用于驱动内筒11旋转,便于在内筒11外部缠绕保温棉。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采用灵活轻便的移动支撑架4代替了笨重的悬臂杆结构,降低了工装的制作成本和安装难度;对每个滚轮安装架进行独立控制,既能够通过同时调节所有的滚轮安装架,实现对外筒12的左右位置调节,又能够通过对任意滚轮安装架进行单独控制,实现外筒12的轴线调整,同时又能够满足多个尺寸的外筒12,提高应用范围;在内外筒套合的过程中,通过调节活动件55和螺杆调节机构52,能够对外筒12的位置进行精确调节,避免内筒11和外筒12发生碰撞和摩擦,同时能够实现内筒11与外筒12之间保持合适的距离,方便后续安装支撑块等工艺流程;通过临时支撑架7能够对内筒11起到临时的支撑作用,当不需要临时支撑时,通过避让机构能够对移动小车3进行有效的避让,简单灵活,使用方便。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用于套合内筒(11)和外筒(12),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支撑架(2)、移动小车(3)以及设置在移动小车(3)上的移动支撑架(4);所述内筒(11)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管,所述第一支撑管支撑在所述固定支撑架(2)上,所述第二支撑管支撑在所述移动支撑架(4)上,所述移动支撑架(4)的下端设有行走滚轮(41);所述外筒(12)放置在所述移动小车(3)上,所述移动小车(3)带动所述外筒(12)向所述内筒(11)方向进行轴向运动,所述移动支撑架(4)和所述内筒(11)从所述外筒(12)的一端进入所述外筒(12)的内部;所述移动支撑架(4)穿过所述外筒(12),到达所述外筒(12)的另一端;所述移动支撑架(4)与所述内筒(11)保持相对静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小车(3)上设有电动滚轮架(5)和分别设置在所述电动滚轮架(5)两端的两个延伸架(6),所述外筒(12)放置在所述电动滚轮架(5)上,所述电动滚轮架(5)带动所述外筒(12)进行滚动,用于所述外筒(12)与所述内筒(11)对齐;所述移动支撑架(4)在所述延伸架(6)的上表面与所述外筒(12)的内壁上运动,所述移动支撑架(4)在所述延伸架(6)上表面的运动轨迹与所述移动支撑架(4)在所述外筒(12)的内壁上的运动轨迹位于同一水平面并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滚轮架(5)包括若干设置在所述移动小车(3)上的滚轮安装架、设置在所述滚轮安装架上的滚轮电机以及至少一个由所述滚轮电机驱动的电动滚轮(51),所述滚轮安装架沿所述移动小车(3)运动方向呈至少两列的阵列排列,所述外筒(12)支撑在所述电动滚轮(51)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安装架与所述移动小车(3)之间设有用于调整所述滚轮安装架左右位置的螺杆调节机构(5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安装架包括设置在所述移动小车(3)上的固定部(53)和设置在所述固定部(53)上的活动部(54),所述固定部(53)与所述活动部(54)之间设有活动件(55),所述电动滚轮(51)设置在所述活动部(54)上,所述活动件(55)带动所述活动部(54)和所述电动滚轮(51)进行上下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55)为设置在所述固定部(53)上的转轴,所述活动部(54)围绕所述转轴进行旋转,所述活动部(54)与所述固定部(53)通过安全销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12)的内壁与所述延伸架(6)的上表面设有轨道,所述行走滚轮(41)在所述轨道上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12)的内壁上设有若干与所述外筒(12)同轴的环形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上设有用于放置所述轨道的凹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套合工装还包括设有避让机构的临时支撑架(7),所述临时支撑架(7)通过所述避让机构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所述临时支撑架(7)到达所述第一位置用于临时支撑所述第二支撑管,所述临时支撑架(7)到达所述第二位置,用于避让所述移动小车(3)。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撑架(2)上设有旋转电机(21)和由所述旋转电机(21)驱动的旋转轴(22),用于驱动所述内筒(11)旋转。
CN202321995804.0U 2023-07-27 2023-07-27 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 Active CN2202970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95804.0U CN220297000U (zh) 2023-07-27 2023-07-27 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95804.0U CN220297000U (zh) 2023-07-27 2023-07-27 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97000U true CN220297000U (zh) 2024-01-05

Family

ID=89352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95804.0U Active CN220297000U (zh) 2023-07-27 2023-07-27 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970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639740U (zh) 一种可调式滚轮架
WO2022227381A1 (zh) 一种穿行式隧道弧形件安装机
CN111174770B (zh) 一种建筑工程垂直度检测装置
CN102717223B (zh) 一种可调式滚轮架
CN209637345U (zh) 电线杆架设装置
CN111257659A (zh) 一种多自由度天线测试平台
CN220297000U (zh) 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
CN112362296A (zh) 俯仰机构的低速风洞尾撑模型滚转角度调节方法及装置
CN202284708U (zh) 一种可调节的高速摄像机支架
CN112531318A (zh) 一种大型相控阵天线装配、转运及近场测试工装系统
CN113790695B (zh) 一种用于三维扫描仪的移动装置
CN116749115A (zh) 一种压力容器内外筒套合工装及方法
CN115077846B (zh) 一种大型风洞地面准备平台
CN216745724U (zh) 一种起竖油缸安装调整装置及火箭起竖系统
CN114319903A (zh) 一种装配建筑施工用上料装配校正装置
CN114927739B (zh) 一种用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加工用组装装置
CN105836548A (zh) 一种智能线缆输送设备
CN213685970U (zh) 实验室数字三维交互展示装置
CN203109109U (zh) 一种多功能组合钢筋自动成型机
CN217292315U (zh) 一种用于机器人调节变换的支撑底座
CN217126399U (zh) 一种镀铝卷膜用翻转上料装置
CN217701747U (zh) 一种风电塔筒双机头埋弧焊机装置
CN218777708U (zh) 无人机及其变向可调错层杠杆探伸机构
CN214392954U (zh) 一种焊接伸缩臂
CN215747558U (zh) 主动焊接行走滚轮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