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43362U - 一种转向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向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43362U
CN220243362U CN202321522463.5U CN202321522463U CN220243362U CN 220243362 U CN220243362 U CN 220243362U CN 202321522463 U CN202321522463 U CN 202321522463U CN 220243362 U CN220243362 U CN 2202433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s
support
steering
mounting panel
adjus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2246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少明
杨凯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Haifeng Auto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Haifeng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Haifeng Auto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Haifeng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2246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433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433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433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转向支架,其技术方案包括:安装板和支架,所述安装板顶部两侧中间套接有调节柱,两侧所述调节柱顶部套接有调节座,两侧所述调节座顶部安装有调节架,两侧所述调节架顶部两侧均安装有侧架,两侧所述侧架靠近顶部安装有支架,两侧所述调节柱外表面靠近底部安装有蜗轮,所述安装板顶部一侧中间安装有侧板,所述侧板内部中间套接有转轴,所述转轴外表面位于蜗轮前表面安装有蜗杆。一种转向支架解决了现有的转向支架多采用固定设置,在安装完成后无法对转向机构的使用水平度进行调整,导致转向支架的适用性偏低,需要专车专用,使用成本较高的问题,提高了转向机构的调试便捷性,同时提高了转向支架的适用性。

Description

一种转向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转向机构使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转向支架。
背景技术
汽车前轮转向是以控制各类轮式或履带式车辆的行驶方向的机构。轮式车辆的转向机构一般由转向机和转向杆系组成,采用动力转向时还需要装备液压泵、操纵阀、作用缸和贮油罐,而汽车前轮转向机构在使用时,需要使用转向支架进行固定。
经过检索,发现现有技术中的转向器支架如公开号为CN214057691U公开的一种转向器支架,本转向器支架中,加强筋一、加强筋二、加强筋三和加强筋四的设置,能有效提高本转向器支架的强度,提高本转向器支架的使用寿命,第一减重孔、第二减重孔和第三减重孔的设置,能减少本转向器支架的重量,节约材料,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现有的转向支架多采用固定设置,在安装完成后无法对转向机构的使用水平度进行调整,导致转向支架的适用性偏低,需要专车专用,使用成本较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转向支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支架,具备方便调试装向机构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转向支架多采用固定设置,在安装完成后无法对转向机构的使用水平度进行调整,导致转向支架的适用性偏低,需要专车专用,使用成本较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转向支架,包括安装板和支架,其中所述安装板顶部两侧中间套接有调节柱,两侧所述调节柱顶部套接有调节座,两侧所述调节座顶部安装有调节架,两侧所述调节架顶部两侧均安装有侧架,两侧所述侧架靠近顶部安装有支架,两侧所述调节柱外表面靠近底部安装有蜗轮,所述安装板顶部一侧中间安装有侧板,所述侧板内部中间套接有转轴,所述转轴外表面位于蜗轮前表面安装有蜗杆。
优选的,所述支架外表面位于侧架内部均安装有外环,所述侧架内部位于外环外表面通过缓冲槽安装有缓冲橡胶。
优选的,所述调节柱与调节座通过螺纹旋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侧板顶部中间套接有锁紧螺栓。
优选的,所述蜗轮与蜗杆相啮合。
优选的,所述侧架共设有两个,且两个所述侧架分设于调节架顶部两侧位置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转轴、调节柱、调节架、蜗杆和蜗轮,达到调整转向机构使用水平度的效果,以解决现有的转向支架多采用固定设置,在安装完成后无法对转向机构的使用水平度进行调整,导致转向支架的适用性偏低,需要专车专用,使用成本较高的问题,提高了转向机构的调试便捷性,同时提高了转向支架的适用性。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侧板、缓冲橡胶和外环,达到对转向机构所受振动力进行缓冲的效果,以解决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转向机构所受抖动力较大,极易导致转向机构损坏的问题,降低了转向机构的所受振动力,从而提高了转向机构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当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当中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安装板;2、转轴;3、侧架;4、支架;5、调节架;6、外环;7、缓冲槽;8、缓冲橡胶;9、蜗杆;10、侧板;11、锁紧螺栓;12、调节座;13、调节柱;14、蜗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3所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转向支架,包括安装板1和支架4,安装板1顶部两侧中间套接有调节柱13,通过调节柱13带动调节架5移动,两侧调节柱13顶部套接有调节座12,两侧调节座12顶部安装有调节架5,两侧调节架5顶部两侧均安装有侧架3,两侧侧架3靠近顶部安装有支架4,两侧调节柱13外表面靠近底部安装有蜗轮14,安装板1顶部一侧中间安装有侧板10,侧板10内部中间套接有转轴2,转轴2外表面位于蜗轮14前表面安装有蜗杆9,调节柱13与调节座12通过螺纹旋合连接,侧板10顶部中间套接有锁紧螺栓11,通过锁紧螺栓11对转轴2进行锁紧固定,蜗轮14与蜗杆9相啮合,便于带动调节柱13移动,侧架3共设有两个,且两个侧架3分设于调节架5顶部两侧位置处。
基于实施例1的一种转向支架的工作原理是: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好后,在需要调整支架4高度时,松开锁紧螺栓11,通过工具转动转轴2,通过转轴2带动蜗杆9转动,通过蜗杆9带动蜗轮14转动,通过蜗轮14带动调节柱13转动,通过调节柱13带动调节座12上移,从而带动调节架5移动,即而调整支架4高度,从而对转向机构的高度进行调试,至此,本设备工作流程完成。
实施例二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转向支架,相较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还包括:支架4外表面位于侧架3内部均安装有外环6,侧架3内部位于外环6外表面通过缓冲槽7安装有缓冲橡胶8。
本实施例中,使用时,通过设置的支架4对转向机构进行固定,通过设置的缓冲橡胶8对转向机构振动冲击力进行吸收,从而对转向机构进行稳定控制。
上述具体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几种优选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上述实施例的相关启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具体实施例做出多种替代性的改进和组合。

Claims (6)

1.一种转向支架,包括安装板(1)和支架(4),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1)顶部两侧中间套接有调节柱(13),两侧所述调节柱(13)顶部套接有调节座(12),两侧所述调节座(12)顶部安装有调节架(5),两侧所述调节架(5)顶部两侧均安装有侧架(3),两侧所述侧架(3)靠近顶部安装有支架(4),两侧所述调节柱(13)外表面靠近底部安装有蜗轮(14),所述安装板(1)顶部一侧中间安装有侧板(10),所述侧板(10)内部中间套接有转轴(2),所述转轴(2)外表面位于蜗轮(14)前表面安装有蜗杆(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向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4)外表面位于侧架(3)内部均安装有外环(6),所述侧架(3)内部位于外环(6)外表面通过缓冲槽(7)安装有缓冲橡胶(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向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柱(13)与调节座(12)通过螺纹旋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向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10)顶部中间套接有锁紧螺栓(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向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轮(14)与蜗杆(9)相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向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架(3)共设有两个,且两个所述侧架(3)分设于调节架(5)顶部两侧位置处。
CN202321522463.5U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转向支架 Active CN2202433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22463.5U CN220243362U (zh)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转向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22463.5U CN220243362U (zh)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转向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43362U true CN220243362U (zh) 2023-12-26

Family

ID=89263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22463.5U Active CN220243362U (zh)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转向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433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64702B (zh) 汽车悬架系统及四轮独立转向的分布式驱动底盘平台
CN210526700U (zh) 一种新型停车agv小车
CN110514451B (zh) 一种模块化的车辆自动驾驶速度控制机器人
CN109677221B (zh) 穿过轮心的虚拟主销悬架系统
CN220243362U (zh) 一种转向支架
CN109664701B (zh) 实现四轮独立转向的分布式驱动底盘平台
CN109703406B (zh) 一种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泊车装置
CN115874245A (zh) 一种发动机盖支撑装置及其操作流程
CN103802600A (zh) 一种后轮轮距可调变的汽车
CN212828654U (zh) 一种汽车线控转向控制装置
CN210621576U (zh) 一种扫路机底盘架构
CN209757066U (zh) 一种泊车辅助装置
CN203410344U (zh) 农用场地工程翻斗车
CN220165725U (zh) 一种抬升汽车高度的升降装置
CN220904606U (zh) 一种半挂车宽度可调式悬挂机构
CN220806422U (zh) 一种用于汽车雨刮器加工的夹持装置
CN214823582U (zh) 单级齿轮转向装置
CN111038592B (zh) 一种可升降式越野车车架装置
CN218875294U (zh) 一种备胎压板安装工装
CN218703578U (zh) 一种履带张紧结构
CN215042692U (zh) 一种安装方便的汽车底盘用支架
CN220349669U (zh) 一种车架总成
CN220948380U (zh) 一种电动车刹车联动器用支架
CN218428083U (zh) 一种行驶稳定的履带式汽车底盘支架
CN218136832U (zh) 一种汽车维修用轮毂放置固定架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