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43001U - 新能源车充电桩的散热式充电电源 - Google Patents

新能源车充电桩的散热式充电电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43001U
CN220243001U CN202321825804.6U CN202321825804U CN220243001U CN 220243001 U CN220243001 U CN 220243001U CN 202321825804 U CN202321825804 U CN 202321825804U CN 220243001 U CN220243001 U CN 2202430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heat
plate
plates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2580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昕
毕硕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ineng Time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ineng Time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ineng Time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ineng Time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2580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430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430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430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电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新能源车充电桩的散热式充电电源,包括散热面板;安装于散热面板两侧的连接框架;设置于连接框架上下两侧的壳体;以及,安装于散热面板上左侧、中部和右侧的三组散热风扇;散热组件,包括设置于连接框架之间竖向设置的两组分流板,以及横向设置的两组导热板,且分流板与导热板之间构成供气流穿过的风腔,所述导热板相靠近的一侧皆安装有散热翅片,以通过中部散热风扇对所述风腔内供风,对所述散热翅片进行散热。本实用新型有效的解决了电源模块的热量得不到及时的散发,则会影响电源模块内部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同时也会对电源模块的充电效率产生影响的问题。

Description

新能源车充电桩的散热式充电电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电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新能源车充电桩的散热式充电电源。
背景技术
充电桩是指为电动汽车提供能量补充的充电装置,充电桩的输入端与交流电网直接连接,输出端都装有充电插头用于为电动汽车充电,电源模块作为新能源车充电桩的主要构成之一,在进行长时间工作时会散发大量的热,而电源模块的热量得不到及时的散发,则会影响电源模块内部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同时也会对电源模块的充电效率产生影响,因此亟需一种新能源车充电桩的散热式充电电源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车充电桩的散热式充电电源,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电源模块的热量得不到及时的散发,则会影响电源模块内部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同时也会对电源模块的充电效率产生影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新能源车充电桩的散热式充电电源,包括:
散热面板;
安装于散热面板两侧的连接框架;
设置于连接框架上下两侧的壳体;
以及,安装于散热面板上左侧、中部和右侧的三组散热风扇;
散热组件,包括设置于连接框架之间竖向设置的两组分流板,以及横向设置的两组导热板,且分流板与导热板之间构成供气流穿过的风腔,所述分流板与所述导热板的两侧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导热板相靠近的一侧皆安装有散热翅片,以通过中部散热风扇对所述风腔内供风,对所述散热翅片进行散热。
进一步在于:所述分流板的内部皆开设有气道,且气道远离散热面板的一端设置有封堵板,所述封堵板的两端与所述分流板的外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在于:所述封堵板的上下两侧皆与上下两组所述散热翅片相平齐,形成有供所述散热翅片内热气流通过的缺口。
进一步在于:所述分流板相靠近的一侧皆安装有多组导流板,且导流板呈倾斜状设置,并且越靠近散热风扇一端的导流板长度越短。
进一步在于:所述壳体的两侧皆安装有第一散热孔板,所述壳体远离所述散热面板的一侧皆安装有第二散热孔板。
进一步在于:所述分流板相远离的一侧皆安装有隔板,且隔板远离所述分流板的一侧与所述连接框架相连接,所述隔板位于所述气道的二分之一位置处。
进一步在于:所述隔板的上下两侧皆设置有分散板,且分散板相靠近的一侧与所述分流板相连接,所述分散板相远离的一侧与所述连接框架相连接。
进一步在于:还包括装配组件,所述装配组件包括开设于所述连接框架上下两侧的槽口,且槽口与所述壳体的两侧边缘处卡合连接,所述散热面板靠近所述分流板的一侧上下两端皆安装有挡条,且挡条与所述壳体靠近所述散热面板的一端卡合连接,所述连接框架与所述壳体之间通过紧固螺栓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散热风扇对风腔内进行供风,使冷气流从风腔内穿过,在对散热翅片进行散热的同时,通过气道向两侧排出,对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进行同步散热,并且,通过第一散热孔板和第二散热孔板的设置,将内部热气流向外部导出,有效降低了内部热量堆积,有效的解决了电源模块的热量得不到及时的散发,则会影响电源模块内部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同时也会对电源模块的充电效率产生影响的问题。
2、通过隔板将气道分割为两个独立的空间,从而能够对电源模块内的上下两组电路板进行单独散热,在散热风扇输出气流时,气流能够在导流板的作用下,层层引导至气道内,从而使得在分散板排出气流时,使气流与电路板上电子元件均匀接触,进一步地对电路板进行散热,提高了散热效率。
3、通过连接框架与上下两组壳体进行拼装连接,并通过紧固螺栓螺纹固定,使连接简单,操作便捷,极大地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装配速率以及检修速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散热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分散板和导流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散热面板;2、连接框架;3、壳体;4、紧固螺栓;5、第一散热孔板;6、第二散热孔板;7、散热风扇;8、分流板;9、导热板;10、散热翅片;11、封堵板;12、导流板;13、气道;14、分散板;15、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所示,新能源车充电桩的散热式充电电源,包括散热面板1;安装于散热面板1两侧的连接框架2;设置于连接框架2上下两侧的壳体3;以及,安装于散热面板1上左侧、中部和右侧的三组散热风扇7;
散热组件,包括设置于连接框架2之间竖向设置的两组分流板8,以及横向设置的两组导热板9,且分流板8与导热板9之间构成供气流穿过的风腔,分流板8与导热板9的两侧端部固定连接,导热板9相靠近的一侧皆安装有散热翅片10,以通过中部散热风扇7对风腔内供风,对散热翅片10进行散热,壳体3的两侧皆安装有第一散热孔板5,壳体3远离散热面板1的一侧皆安装有第二散热孔板6,利用散热风扇7对壳体3内的电路板进行散热,其中,中部的散热风扇7与风腔相对齐,使中部的散热风扇7在工作时,对风腔内供风,其次,通过导热板9的设置,便于将上下两组导热板9与电源模块内的电路板相接触,使导热板9对电路板进行散热操作,并通过散热翅片10将电路板上热量散发,同时,通过第一散热孔板5和第二散热孔板6的设置,将内部热气流向外部导出,有效降低了内部热量堆积。
分流板8的内部皆开设有气道13,且气道13远离散热面板1的一端设置有封堵板11,封堵板11的两端与分流板8的外壁固定连接,封堵板11的上下两侧皆与上下两组散热翅片10相平齐,形成有供散热翅片10内热气流通过的缺口,利用封堵板11对风腔内空气限流,使气流从散热翅片10内经过后排出,并通过气道13的设置,封堵的空气从气道13向两侧排出,对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进行主动散热,分流板8相远离的一侧皆安装有隔板15,且隔板15远离分流板8的一侧与连接框架2相连接,隔板15位于气道13的二分之一位置处,通过隔板15将气道13分割为两个独立的空间,从而能够对电源模块内的上下两组电路板进行单独散热,隔板15的上下两侧皆设置有分散板14,且分散板14相靠近的一侧与分流板8相连接,分散板14相远离的一侧与连接框架2相连接,通过分散板14上若干分散孔,将气流进行均匀导出,分流板8相靠近的一侧皆安装有多组导流板12,且导流板12呈倾斜状设置,并且越靠近散热风扇7一端的导流板12长度越短,当导流板12的长度越靠近散热风扇7的一端越短,则越远离散热分散的一端越长,从而在散热风扇7输出气流时,气流能够在导流板12的作用下,层层引导至气道13内,从而使得在分散板14排出气流时,使气流与电路板上电子元件均匀接触,进一步地对电路板进行散热。
还包括装配组件,装配组件包括开设于连接框架2上下两侧的槽口,且槽口与壳体3的两侧边缘处卡合连接,散热面板1靠近分流板8的一侧上下两端皆安装有挡条,且挡条与壳体3靠近散热面板1的一端卡合连接,连接框架2与壳体3之间通过紧固螺栓4螺纹连接,通过连接框架2与上下两组壳体3进行拼装连接,并通过紧固螺栓4螺纹固定,使连接简单,操作便捷,极大地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装配速率以及检修速度。
工作原理:将电源模块中的电路板与壳体3相连接,并将导流板12的外壁与导热板9紧贴,从而对电路板进行导热;
工作时,通过散热风扇7工作,对壳体3内进行风冷散热,并通过气流穿过风腔,使得气流从气道13内穿过,并通过分散板14中分散孔穿过,使得风冷气流穿过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进行主动散热;
工作时,通过风腔内空气涌入,使散热翅片10内部热量导热快速散发,降低电路板热量,并且在导流板12的作用下,对气流层层引导穿过气道13,对电路板上电子元件进行均匀散热。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实用新型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新能源车充电桩的散热式充电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
散热面板(1);
安装于散热面板(1)两侧的连接框架(2);
设置于连接框架(2)上下两侧的壳体(3);
以及,安装于散热面板(1)上左侧、中部和右侧的三组散热风扇(7);
散热组件,包括设置于连接框架(2)之间竖向设置的两组分流板(8),以及横向设置的两组导热板(9),且分流板(8)与导热板(9)之间构成供气流穿过的风腔,所述分流板(8)与所述导热板(9)的两侧端部固定连接,两组所述导热板(9)相靠近的一侧皆安装有散热翅片(10),以通过中部散热风扇(7)对所述风腔内供风,对所述散热翅片(10)进行散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车充电桩的散热式充电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板(8)的内部皆开设有气道(13),且气道(13)远离散热面板(1)的一端设置有封堵板(11),所述封堵板(11)的两端与所述分流板(8)的外壁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能源车充电桩的散热式充电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板(11)的上下两侧皆与上下两组所述散热翅片(10)相平齐,形成有供所述散热翅片(10)内热气流通过的缺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能源车充电桩的散热式充电电源,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分流板(8)相靠近的一侧皆安装有多组导流板(12),且导流板(12)呈倾斜状设置,并且越靠近散热风扇(7)一端的导流板(12)长度越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车充电桩的散热式充电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3)的两侧皆安装有第一散热孔板(5),所述壳体(3)远离所述散热面板(1)的一侧皆安装有第二散热孔板(6)。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能源车充电桩的散热式充电电源,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分流板(8)相远离的一侧皆安装有隔板(15),且隔板(15)远离所述分流板(8)的一侧与所述连接框架(2)相连接,所述隔板(15)位于所述气道(13)的二分之一位置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能源车充电桩的散热式充电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15)的上下两侧皆设置有分散板(14),且两分散板(14)相靠近的一侧与所述分流板(8)相连接,两所述分散板(14)相远离的一侧与所述连接框架(2)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车充电桩的散热式充电电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装配组件,所述装配组件包括开设于所述连接框架(2)上下两侧的槽口,且槽口与所述壳体(3)的两侧边缘处卡合连接,所述散热面板(1)靠近所述分流板(8)的一侧上下两端皆安装有挡条,且挡条与所述壳体(3)靠近所述散热面板(1)的一端卡合连接,所述连接框架(2)与所述壳体(3)之间通过紧固螺栓(4)螺纹连接。
CN202321825804.6U 2023-07-11 2023-07-11 新能源车充电桩的散热式充电电源 Active CN2202430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25804.6U CN220243001U (zh) 2023-07-11 2023-07-11 新能源车充电桩的散热式充电电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25804.6U CN220243001U (zh) 2023-07-11 2023-07-11 新能源车充电桩的散热式充电电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43001U true CN220243001U (zh) 2023-12-26

Family

ID=89268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25804.6U Active CN220243001U (zh) 2023-07-11 2023-07-11 新能源车充电桩的散热式充电电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430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008133U (zh) 散热装置及通信设备
CN220243001U (zh) 新能源车充电桩的散热式充电电源
CN210273246U (zh) 一种多功能电力设备散热装置
CN115664165B (zh) 逆变器及电源设备
CN217389328U (zh) 一种控制柜防尘降温装置
CN211909272U (zh) 一种多通道电池检测pcb板的散热结构
CN110891406B (zh) 变频箱体以及离心机
CN218336994U (zh) 一种放电加工中心控制系统的散热结构
CN217010680U (zh) 散热结构、变频器及空调器
CN218213759U (zh) 一种投影仪散热风道组件
CN216700733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用风冷散热电机控制器
CN217935155U (zh) 一种快速散热的充电器
CN215453746U (zh) 显示器及终端设备
CN211378614U (zh) 散热模组及变流器
CN219536709U (zh) 电能转换器前箱体结构、电能转换器箱体以及电能转换器
CN219938704U (zh) 电路板散热安装盒
CN218277589U (zh) 一种具有自散热循环的耐高温pcba主板
CN212381599U (zh) 一种基于汇流条的散热系统
CN217821515U (zh) 一种电子信息处理器
CN219833501U (zh) 一种利于通风的电力机柜
CN212341251U (zh) 一种多通道电池检测用散热组件
CN215269297U (zh) 电动扳手风冷系统
CN219346648U (zh) 空调器
CN216905747U (zh) 一种水冷散热装置
CN213694662U (zh) 一种自散热的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