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02799U - 平地机驾驶室及平地机 - Google Patents

平地机驾驶室及平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02799U
CN220202799U CN202321360638.7U CN202321360638U CN220202799U CN 220202799 U CN220202799 U CN 220202799U CN 202321360638 U CN202321360638 U CN 202321360638U CN 220202799 U CN220202799 U CN 2202027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ader
cab
assembly
mounting plat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6063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宏
黄亚军
刘营
周忠博
殷栋梁
李建萍
李以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tui Chutian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tui Chutian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tui Chutian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tui Chutian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6063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027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027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027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平地机驾驶室及平地机,该平地机驾驶室包括框架结构和第一安装板,框架结构包括顶部框架、立柱组件和底部框架,顶部框架和底部框架分别拼接于立柱组件沿高度方向的两端;第一安装板可拆卸连接于底部框架,第一安装板用于安装平地机的操纵机构;立柱组件包括中间立柱组件和后立柱组件,中间立柱组件集成有辅助工具,第一安装板、中间立柱组件和后立柱组件沿平地机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减小了平地机驾驶室的重量,提升了驾驶员的驾驶视野,减小了搬运难度,且能避免拆卸操纵机构造成的液压管路泄漏甚至破裂的现象。

Description

平地机驾驶室及平地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地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平地机驾驶室及平地机。
背景技术
工程车辆通常对其驾驶室的视野及内部活动空间有较高要求。以平地机为例,平地机是一种用于平整路面的工程车辆,在工作过程中,位于驾驶室内的操作者需要一边控制铲刀作业装置作业,一边仔细观察作业后的路面状况,因此,驾驶室视野(包括铲刀作业装置视野、前方行进视野以及后方视野等)和驾驶室内操作者头部活动空间,已成为影响平地机的作业效率及作业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平地机驾驶室,为了扩大驾驶室的视野,驾驶室包括实心的底板和设置于底板上的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包含四个位于后方的立柱,有效扩大了驾驶室视野。但这种平地机驾驶室,将后视镜连接组件、雨刮驱动组件、安全锤和操作控制板等辅助工具分散设置,影响了驾驶员的视野,且驾驶室的重量重,且不便于搬运和运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平地机驾驶室及平地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平地机驾驶室的驾驶室视野小,驾驶室的重量重,且不便于搬运和运输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平地机驾驶室,其包括:
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包括顶部框架、立柱组件和底部框架,所述顶部框架和所述底部框架分别拼接于所述立柱组件沿高度方向的两端;
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底部框架,所述第一安装板用于安装平地机的操纵机构;
所述立柱组件包括中间立柱组件和后立柱组件,所述中间立柱组件集成有辅助工具,所述第一安装板、所述中间立柱组件和所述后立柱组件沿所述平地机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作为优选,所述中间立柱组件包括两个沿所述平地机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的中间立柱,所述辅助工具至少包括后视镜连接组件、后视镜护套、雨刮驱动组件、雨刮护罩、安全锤、操作控制板、门锁开关和门锁罩,所述后视镜连接组件、所述后视镜护套、所述雨刮驱动组件、所述雨刮护罩、所述安全锤、所述操作控制板、所述门锁开关和所述门锁罩中的一部分集成于其中一个所述中间立柱,一部分集成于另一个所述中间立柱。
作为优选,所述后立柱组件包括两个沿所述平地机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后立柱,所述平地机驾驶室还包括两个车门,两个所述车门位于所述中间立柱和所述后立柱之间,两个所述车门和两个所述后立柱一一对应设置并铰接,所述车门能够通过所述门锁开关锁定或解锁于所述中间立柱。
作为优选,所述平地机驾驶室还包括前挡风玻璃和两个侧挡风玻璃,所述前挡风玻璃和两个所述侧挡风玻璃均粘接于所述顶部框架和所述底部框架之间,沿所述平地机的长度方向,所述前挡风玻璃、两个所述侧挡风玻璃和两个所述车门自前至后依次分布;
两个所述侧挡风玻璃沿所述平地机的宽度方向相对且间隔分布,所述前挡风玻璃、两个所述侧挡风玻璃和两个所述车门围成驾驶舱。
作为优选,所述后立柱组件设有第二安装板,沿所述平地机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安装板相对所述后立柱组件远离所述中间立柱组件,所述第二安装板用于安装蒸发器组件和警示灯。
作为优选,沿所述平地机的高度方向,所述顶部框架的两端分别可拆卸连接有顶板和顶部安装板,所述顶部安装板集成有通风管道,所述通风管道与所述蒸发器组件连通并用于向所述驾驶舱送风。
作为优选,所述底部框架沿周向的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用于与所述平地机的车架可拆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平地机驾驶室还包括内饰安装板,所述内饰安装板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底部框架和所述后立柱组件。
作为优选,沿所述平地机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前端设有安装口,所述平地机驾驶室还包括马鞍形板,所述马鞍形板设置于所述安装口处且与所述第一安装板可拆卸连接。
平地机,其包括上述的平地机驾驶室。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平地机驾驶室及平地机,该平地机驾驶室包括框架结构和第一安装板,其中,框架结构包括顶部框架、立柱组件和底部框架,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设置成实心的底板而言,在保证了框架结构的支撑强度的基础上有效减小了框架结构的重量,从而减小了平地机驾驶室的重量;其次,设置立柱组件包括中间立柱组件和后立柱组件,在中间立柱组件上集成辅助工具,可以理解的是,各种辅助工具均分布于一个区域内,便于驾驶员使用,且能避免辅助工具对驾驶员的前方视野和侧方视野造成影响,从而有效提升了驾驶员的驾驶视野;其次,在底部框架上可拆卸连接有第一安装板,第一安装板用于安装平地机的操纵机构,在搬运或转移平地机驾驶室的过程中,将第一安装板拆离底部框架并连接于平地机的车架,将框架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搬运,将第一安装板、操纵机构和车架等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搬运,有效减小了搬运难度,且能避免拆卸操纵机构造成的液压管路泄漏甚至破裂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地实施例提供的平地机驾驶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地实施例提供的平地机驾驶室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地实施例提供的平地机驾驶室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地实施例提供的平地机驾驶室的部分结构的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地实施例提供的平地机驾驶室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地实施例提供的平地机驾驶室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三;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地实施例提供的平地机驾驶室沿第一视角的部分结构四;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地实施例提供的平地机驾驶室沿第二视角的部分结构四。
图中:
1、框架结构;11、顶部框架;12、立柱组件;121、中间立柱组件;122、后立柱组件;13、底部框架;131、连接板;
2、第一安装板;21、安装口;22、操纵机构;
3、辅助工具;31、安全锤;32、操作控制板;33、门锁开关;34、防护套;
4、车门;
51、前挡风玻璃;52、侧挡风玻璃;
61、第二安装板;62、护盖;
7、蒸发器组件;
8、警示灯;
91、顶板;92、顶部安装板;93、通风管道;
10、内饰安装板;
1101、马鞍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平地机驾驶室,如图1-8所示,该平地机驾驶室包括框架结构1和第一安装板2,框架结构1包括顶部框架11、立柱组件12和底部框架13,顶部框架11和底部框架13分别拼接于立柱组件12沿高度方向的两端;第一安装板2可拆卸连接于底部框架13,第一安装板2用于安装平地机的操纵机构22;立柱组件12包括中间立柱组件121和后立柱组件122,中间立柱组件121集成有辅助工具3,第一安装板2、中间立柱组件121和后立柱组件122沿平地机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如图1-8所示,该平地机驾驶室,设置框架结构1包括顶部框架11、立柱组件12和底部框架13,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设置成实心的底板而言,在保证了框架结构1的支撑强度的基础上有效减小了框架结构1的重量,从而减小了平地机驾驶室的重量;其次,设置立柱组件12包括中间立柱组件121和后立柱组件122,在中间立柱组件121上集成辅助工具3,可以理解的是,各种辅助工具3均分布于一个区域内,便于驾驶员使用,且能避免辅助工具3对驾驶员的前方视野和侧方视野造成影响,从而有效提升了驾驶员的驾驶视野;其次,在底部框架13上可拆卸连接有第一安装板2,第一安装板2用于安装平地机的操纵机构22,在搬运或转移平地机驾驶室的过程中,将第一安装板2拆离底部框架13并连接于平地机的车架,将框架结构1作为一个整体搬运,将第一安装板2、操纵机构22和车架等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搬运,有效减小了搬运难度,且能避免拆卸操纵机构22造成的液压管路泄漏甚至破裂的现象。
具体地,第一安装板2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螺栓,通过螺栓将第一安装板2可拆卸连接于底部框架13。
其中,如图7和图8所示,中间立柱组件121包括两个沿平地机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的中间立柱,辅助工具3至少包括后视镜连接组件、后视镜护套、雨刮驱动组件、雨刮护罩、安全锤31、操作控制板32、门锁开关33和门锁罩,后视镜连接组件、后视镜护套、雨刮驱动组件、雨刮护罩、安全锤31、操作控制板32、门锁开关33和门锁罩中的一部分集成于其中一个中间立柱,一部分集成于另一个中间立柱。具体地,两个中间立柱分别为左立柱和右立柱。在本实施例中,左立柱和右立柱均集成有后视镜连接组件、后视镜护套、雨刮器驱动组件、雨刮护套、门锁开关33和门锁罩,右立柱还集成有安全锤31和操作控制板32。如此设置,能够减小辅助工具3对驾驶员的前方视野和侧方视野造成影响,扩大了驾驶员的驾驶视野;其次,平地机驾驶室内的驾驶座位于中间立柱组件121和后立柱组件122之间,集成辅助工具3于中间立柱,使得辅助工具3和驾驶员的相对位置处于人机最佳位置,便于驾驶员使用。
优选地,后视镜护套、雨刮护套和门锁罩为一体成型的防护套34,防护套34可拆卸连接于中间立柱。如此设置,能够有效减少零部件数量,便于装拆,且能够提升辅助工具3设置于中间立柱的美观度。
其中,操作控制板32主要集成车灯按钮、雨刮器控制按钮、雨刮器喷水按钮和电源接口等。
其中,如图1-5所示,后立柱组件122包括两个沿平地机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后立柱,平地机驾驶室还包括两个车门4,两个车门4位于中间立柱和后立柱之间,两个车门4和两个后立柱一一对应设置并铰接,车门4能够通过门锁开关33锁定或解锁于中间立柱。设置两个车门4,便于驾驶员依据需求从平地机驾驶室的左侧或右侧上下车;其次,门锁开关33设置于中间立柱,车门4铰接于后立柱,使得车门4为向后开式车门,提升了平地机驾驶室的使用舒适性。
其中,如图1-5、图7和图8所示,平地机驾驶室还包括前挡风玻璃51和两个侧挡风玻璃52,前挡风玻璃51和两个侧挡风玻璃52均粘接于顶部框架11和底部框架13之间,沿平地机的长度方向,前挡风玻璃51、两个侧挡风玻璃52和两个车门4自前至后依次分布;两个侧挡风玻璃52沿平地机的宽度方向相对且间隔分布,前挡风玻璃51、两个侧挡风玻璃52和两个车门4围成驾驶舱。具体地,沿平地机的长度方向,顶部框架11上分布于中间立柱组件121前方的部分呈梯形,底部框架13上分布于中间立柱组件121前方的部分呈梯形。通过将前挡风玻璃51和两个侧挡风玻璃52粘接于顶部框架11和底部框架13之间,使得形成梯形的驾驶视野,且集成辅助工具3于中间立柱,有效扩大了驾驶员的驾驶视野。
优选地,车门4包括车门框架及粘接于车门框架上的车门玻璃。能够进一步扩大驾驶员的驾驶视野。
优选地,平地机驾驶室还包括后挡风玻璃,后挡风玻璃粘接于顶部框架11、底部框架13和两个后立柱,沿平地机的长度方向,前挡风玻璃51、两个侧挡风玻璃52、两个车门4,以及后挡风玻璃自前至后依次分布,且前挡风玻璃51、两个侧挡风玻璃52、两个车门4,以及后挡风玻璃形成驾驶舱。
进一步优选地,顶部框架11、底部框架13和车门框架均采用异型管焊接而成。其中,顶部框架11和底部框架13的异型管设有第一沉槽,前挡风玻璃51插设于第一沉槽,且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于第一沉槽。其中,顶部框架11和底部框架13的异型管还设有第二沉槽,侧挡风玻璃52插设于第二沉槽,且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于第二沉槽。其中,车门框架的异型管还设有第三沉槽,车门玻璃插设于第三沉槽,且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于第三沉槽。其中,顶部框架11和底部框架13的异型管设有第四沉槽,后挡风玻璃插设于第四沉槽,且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于第四沉槽。如此设置,能够提升前挡风玻璃51、两个侧挡风玻璃52、车门玻璃,以及后挡风玻璃的连接牢固性。具体地,中间立柱和后立柱均采用大截面尺寸和形状的异型管结构,在异型管外形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可通过调整异型管的壁厚以满足整机不同吨位平地机驾驶室防滚翻防落物保护的功能要求,无须改变整体的结构设计。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前挡风玻璃51设有两个第一雨刮,两个第一雨刮沿平地机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侧挡风玻璃52设有两个第二雨刮,两个第二雨刮沿平地机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如此设置,使得在雨雪天气下,能够最大范围的扫略驾驶员的驾驶视野。
其中,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后立柱组件122设有第二安装板61,沿平地机的长度方向,第二安装板61相对后立柱组件122远离中间立柱组件121,第二安装板61用于安装蒸发器组件7和警示灯8。可以理解的是,沿平地机的长度方向,第二安装板61位于平地机驾驶室的后方且分布于平地机驾驶室的外部,在第二安装板61上设置蒸发器组件7,便于调节平地机驾驶室内部的温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平地机驾驶室的使用舒适性,且不占用驾驶舱的空间;设置警示灯8,在倒车的时候起到警示效果。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安装板61上还可拆卸连接有护盖62,护盖62与第二安装板61形成容纳腔,蒸发器组件7分布于容纳腔内,警示灯8设置于护盖62且位于护盖62的上方。如此设置,能够防护蒸发器组件7,从而提升蒸发器组件7的使用寿命;设置护盖62与第二安装板61可拆卸连接,便于装拆和后期维护蒸发器组件7。
具体地,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沿平地机的高度方向,顶部框架11的两端分别可拆卸连接有顶板91和顶部安装板92,顶部安装板92集成有通风管道93,通风管道93与蒸发器组件7连通并用于向驾驶舱送风。如此,以使能够调节平地机驾驶室内部的温度。
其中,如图3和图4所示,底部框架13沿周向的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连接板131,连接板131用于与平地机的车架可拆卸连接。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设置实心的底板而言,在保证了框架结构1的支撑强度的基础上有效减小了框架结构1的重量,从而减小了平地机驾驶室的重量;其次,连接板131与平地机的车架可拆卸连接,便于装拆、搬运和运输框架结构1。
其中,如图2所示,平地机驾驶室还包括内饰安装板10,内饰安装板10可拆卸连接于底部框架13和后立柱组件122。便于装拆和后期维护平地机驾驶室。具体地,驾驶座设置于内饰安装板10。
其中,如图1-6所示,沿平地机的长度方向,第一安装板2的前端设有安装口21,平地机驾驶室还包括马鞍形板1101,马鞍形板1101设置于安装口21处且与第一安装板2可拆卸连接。马鞍形板1101形成避让空间,使的平地机驾驶室的前端跨在前车架上,保证驾驶员的前方视野和驾驶舱空间的基础上,使得整机布置更加紧凑。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平地机,其包括上述的平地机驾驶室。能够在减小平地机驾驶室的重量的基础上,扩大驾驶视野,且便于搬运和运输。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平地机驾驶室,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架结构(1),所述框架结构(1)包括顶部框架(11)、立柱组件(12)和底部框架(13),所述顶部框架(11)和所述底部框架(13)分别拼接于所述立柱组件(12)沿高度方向的两端;
第一安装板(2),所述第一安装板(2)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底部框架(13),所述第一安装板(2)用于安装平地机的操纵机构(22);
所述立柱组件(12)包括中间立柱组件(121)和后立柱组件(122),所述中间立柱组件(121)集成有辅助工具(3),所述第一安装板(2)、所述中间立柱组件(121)和所述后立柱组件(122)沿所述平地机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地机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立柱组件(121)包括两个沿所述平地机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的中间立柱,所述辅助工具(3)至少包括后视镜连接组件、后视镜护套、雨刮驱动组件、雨刮护罩、安全锤(31)、操作控制板(32)、门锁开关(33)和门锁罩,所述后视镜连接组件、所述后视镜护套、所述雨刮驱动组件、所述雨刮护罩、所述安全锤(31)、所述操作控制板(32)、所述门锁开关(33)和所述门锁罩中的一部分集成于其中一个所述中间立柱,一部分集成于另一个所述中间立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地机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立柱组件(122)包括两个沿所述平地机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后立柱,所述平地机驾驶室还包括两个车门(4),两个所述车门(4)位于所述中间立柱和所述后立柱之间,两个所述车门(4)和两个所述后立柱一一对应设置并铰接,所述车门(4)能够通过所述门锁开关(33)锁定或解锁于所述中间立柱。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地机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地机驾驶室还包括前挡风玻璃(51)和两个侧挡风玻璃(52),所述前挡风玻璃(51)和两个所述侧挡风玻璃(52)均粘接于所述顶部框架(11)和所述底部框架(13)之间,沿所述平地机的长度方向,所述前挡风玻璃(51)、两个所述侧挡风玻璃(52)和两个所述车门(4)自前至后依次分布;
两个所述侧挡风玻璃(52)沿所述平地机的宽度方向相对且间隔分布,所述前挡风玻璃(51)、两个所述侧挡风玻璃(52)和两个所述车门(4)围成驾驶舱。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地机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立柱组件(122)设有第二安装板(61),沿所述平地机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安装板(61)相对所述后立柱组件(122)远离所述中间立柱组件(121),所述第二安装板(61)用于安装蒸发器组件(7)和警示灯(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地机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平地机的高度方向,所述顶部框架(11)的两端分别可拆卸连接有顶板(91)和顶部安装板(92),所述顶部安装板(92)集成有通风管道(93),所述通风管道(93)与所述蒸发器组件(7)连通并用于向所述驾驶舱送风。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平地机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框架(13)沿周向的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连接板(131),所述连接板(131)用于与所述平地机的车架可拆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平地机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地机驾驶室还包括内饰安装板(10),所述内饰安装板(10)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底部框架(13)和所述后立柱组件(122)。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平地机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平地机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安装板(2)的前端设有安装口(21),所述平地机驾驶室还包括马鞍形板(1101),所述马鞍形板(1101)设置于所述安装口(21)处且与所述第一安装板(2)可拆卸连接。
10.平地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平地机驾驶室。
CN202321360638.7U 2023-05-31 2023-05-31 平地机驾驶室及平地机 Active CN2202027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60638.7U CN220202799U (zh) 2023-05-31 2023-05-31 平地机驾驶室及平地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60638.7U CN220202799U (zh) 2023-05-31 2023-05-31 平地机驾驶室及平地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02799U true CN220202799U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41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60638.7U Active CN220202799U (zh) 2023-05-31 2023-05-31 平地机驾驶室及平地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027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436182C (en) Bumper, skid plate and attachment system for utility vehicle
EP1855936B1 (en) Cab for a motor-driven tractor vehicle
WO2022083095A1 (zh) 滑移装载机的驾驶室及滑移装载机
CN220202799U (zh) 平地机驾驶室及平地机
US4437696A (en) Movable truck bumper
CN113335383B (zh) 一种基于中型高机动通用战术车辆的承载式装甲车身
CN205010159U (zh) 升降式侧防护
CN210390704U (zh) 一种方便安装的车辆玻璃总成及列车
CN210212556U (zh) 一种厢式货车用导流罩安装机构
CN219172541U (zh) 应用于井下蓄电池无轨胶轮运输车的驾驶室骨架及驾驶室
CN218197850U (zh) 一种带观察窗的可装配滑移玻璃的车门总成
CN217198126U (zh) 一种铁路机车的驾驶室结构
CN218594439U (zh) 挡泥板结构及作业机械
CN217048826U (zh) 一种防爆多功能铲运车的驾驶室
CN218343428U (zh) 一种可翻转式汽车前防护结构及汽车
CN220032075U (zh) 一种工程车驾驶室
CN215360886U (zh) 全地形车
CN211223178U (zh) 一种多功能救援车
CN214355909U (zh) 车辆
CN220147423U (zh) 一种电动客车可行驶底盘结构及电动客车
CN219325867U (zh) 一种拖挂型车厢
CN215443976U (zh) 一种连续油管作业车用排管系统
CN217231625U (zh) 一种市政工程用环保型洒水装置
CN216508648U (zh) 一种矿用自卸车用驾驶室安装支架
CN212373123U (zh) 一种工程机械驾驶室的前下玻璃固定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