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93092U - 一种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及其制作工装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及其制作工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93092U
CN220193092U CN202222335643.4U CN202222335643U CN220193092U CN 220193092 U CN220193092 U CN 220193092U CN 202222335643 U CN202222335643 U CN 202222335643U CN 220193092 U CN220193092 U CN 2201930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spring
spherical
spring ring
embol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3564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亚平
李刚
申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East Hospital Tongji University Affiliated East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East Hospital Tongji University Affiliated East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East Hospital Tongji University Affiliated East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East Hospital Tongji University Affiliated East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222233564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930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930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930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及其制作工装,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包括相连接的球体弹簧圈和螺旋弹簧圈,球体弹簧圈和螺旋弹簧圈均是由弹簧丝缠绕而成,且球体弹簧圈的起始圈内径为球体弹簧内径的0.6‑0.8倍。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能够使得整个栓塞弹簧圈同时满足钻空、成篮和填塞的要求,保持一个稳定的填充,不因血流过大而改变位置,用一个圈达到了两个圈的填塞效果,减少了手术操作步骤,同时也减少了弹簧圈在一台手术中的用量,降低了手术耗材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Description

一种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及其制作工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及其制作工装。
背景技术
弹簧圈栓塞技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弹簧圈栓塞治疗被公认为治疗血管瘤体(例如动脉瘤或动静脉瘘等)的金标准。理想的弹簧圈既要有较好的成篮(定位)性能,同时又得有尽可能多的填充体积。对于同一材质或同一形状的弹簧圈来说,2D结构具有比较好的钻空能力,更方便的进行空间填充,但是不能很好地固定,容易造成移位,严重的导致部分脱落至血管内腔;3D球形能很好的形成空间,像一个花篮一样支撑在血管瘤内,三维形状很好地覆盖开阔的区域,并且不易移位,但是钻空能力较弱,对细小的空间填充不密实,其内部的大范围的空白尤其在高血流量中不易阻断血液的流动。
现有的弹簧圈结构和尺寸较为单一,多为3D球形或2D结构,由于两者特性不同,在一台手术中往往需要搭配使用,导致手术操作过程重复繁琐,且容易造成填塞第一圈后微导管位置不佳而影响第二圈的输送到位,从而影响使用效果;同时,一台手术使用多个弹簧圈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不利于临床工作开展。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的改进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及其制作工装,以解决现有弹簧圈结构存在的手术操作繁琐、且易造成填塞不良效果、患者成本较高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所述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包括相连接的球体弹簧圈和螺旋弹簧圈,所述球体弹簧圈和所述螺旋弹簧圈均是由弹簧丝缠绕而成,且所述球体弹簧圈的起始圈内径为所述球体弹簧内径的0.6-0.8倍。
可选地,所述螺旋弹簧圈的内径为所述球体弹簧圈内径的0.4-0.6倍,所述螺旋弹簧圈的长度为所述球体弹簧圈内径的1.8-2.2倍。
可选地,所述球体弹簧圈的弹簧丝直径比所述螺旋弹簧圈的弹簧丝直径小1-2mm。
可选地,所述球体弹簧圈为两个,所述螺旋弹簧圈为一个,两个所述球体弹簧圈分别与所述螺旋弹簧圈的两端相连接;或者,所述球体弹簧圈为一个,所述螺旋弹簧圈为两个,两个所述螺旋弹簧圈分别与所述球体弹簧圈的两侧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球体弹簧圈为多个,所述螺旋弹簧圈为多个,多个所述球体弹簧圈和多个所述螺旋弹簧圈交错连接。
可选地,多个所述球体弹簧圈的内径不同,且沿所述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的远端至近端的方向上,多个所述球体弹簧圈的内径逐渐减小。
可选地,多个所述螺旋弹簧圈的长度不同,且沿所述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的远端至近端的方向上,多个所述螺旋弹簧圈的长度逐渐减小。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的制作工装,所述制作工装包括:
支撑圆杆,用于缠绕弹簧丝以制作螺旋弹簧圈;
支撑球体,所述支撑球体设置在所述支撑圆杆的一端,用于缠绕弹簧丝以制作球体弹簧圈,所述支撑球体上设置有多个限位圆杆,所述限位圆杆用于对缠绕的弹簧丝进行限位,其中一个所述限位圆杆的直径为所述支撑球体直径的0.6-0.8倍。
可选地,所述限位圆杆设置有三个,三个所述限位圆杆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限位圆杆之间的夹角为110-120°,邻近所述支撑圆杆的限位圆杆与所述支撑圆杆之间的夹角为90-100°。
可选地,所述支撑圆杆设置为多个,所述支撑球体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支撑圆杆和多个所述支撑球体交错连接,每一个所述支撑球体上均设置有多个限位圆杆,且每一个所述支撑球体上的其中一个限位圆杆的直径为相应支撑球体直径的0.6-0.8倍。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以三维的球体弹簧圈和二维的螺旋弹簧圈相配合,能够使得整个栓塞弹簧圈同时满足钻空、成篮和填塞的要求,保持一个稳定的填充,不因血流过大而改变位置,用一个圈达到了两个圈的填塞效果,减少了手术操作步骤,同时也减少了弹簧圈在一台手术中的用量,降低了手术耗材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进一步地,将球体弹簧圈的起始圈内径设置较小(约为球体弹簧内径的0.6-0.8倍),则更利于填充时的稳定。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的制作工装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的制作工装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的制作工装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球体弹簧圈;2-螺旋弹簧圈;3-支撑圆杆;4-支撑球体;5-限位圆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针对现有弹簧圈结构存在的手术操作繁琐、且易造成填塞不良效果、患者成本较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包括相连接的球体弹簧圈1和螺旋弹簧圈2,相连接方式可选为热处理连接或焊接连接。也即,以三维的球体弹簧圈1和二维的螺旋弹簧圈2相配合,能够使得整个栓塞弹簧圈同时满足钻空、成篮和填塞的要求,保持一个稳定的填充,不因血流过大而改变位置,用一个圈达到了两个圈的填塞效果,减少了手术操作步骤,同时也减少了弹簧圈在一台手术中的用量,降低了手术耗材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本实用新型的球体弹簧圈1和所述螺旋弹簧圈2均是由弹簧丝缠绕而成,且球体弹簧圈1的起始圈内径为所述球体弹簧内径的0.6-0.8倍(比如0.6倍、0.7倍、0.8倍以及任意两端点值之间的区间值)。如此的设置,更利于填充时的稳定,可以理解的是,球体弹簧圈1的起始圈在动脉瘤空间内的占位也相对较小,相对更容易在动脉瘤内进行旋转和调整定位,最终完全填充后,也会在一侧形成较好的贴合,稳定性较好。若尺寸太小则不容易定位,尤其是带子瘤的动脉在容易发生非预期的固定时,会导致球体的重心不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球体弹簧圈1的起始圈是指弹簧丝缠绕的第一圈。
可选地,球体弹簧圈1和螺旋弹簧圈2的弹簧丝的材质为铂、铂合金、镍钛合金、不锈钢或其他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金属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球体弹簧圈1和螺旋弹簧圈2的数量不做限定,可以为一个,也可以多个,由此可以得到由球体弹簧圈1和螺旋弹簧圈2作为基本结构的多种组合,能够满足多种手术的需要,可以根据不同的手术需求选择不同的组合变形,从而可治疗多种疾病,比如可以治疗出血、动脉瘤和多种多样的血管病变,包括恶性肿瘤、血管畸形、动静脉瘘、盆腔淤血综合征和精索静脉曲张。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螺旋弹簧圈2的内径为球体弹簧圈1内径的0.4-0.6倍(比如0.4倍、0.5倍、0.6倍以及任意两端点值之间的区间值)。本实施例中,螺旋弹簧圈2的内径较细,这样更有利于栓塞弹簧圈的填充不容易受力,可以填充到第一个球形动脉瘤的内部。优选地,螺旋弹簧圈2的内径为球体弹簧圈1内径的0.5倍。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螺旋弹簧圈2的长度为球体弹簧圈1内径的1.8-2.2倍(比如1.8倍、1.9倍、2.0倍、2.1倍、2.2倍以及任意两端点值之间的区间值),如此的长度设计,方便医生的调整操作。优选地,螺旋弹簧圈2的长度为球体弹簧圈1直径的2倍,这样的长度有足够的距离可以让第二个球体弹簧圈1的起始点更容易达到第一个球体弹簧圈1的内部任意一点,方便医生的调整。若螺旋弹簧圈2的长度过长,则会产生堆叠,不利于球体弹簧圈1重心的稳定。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球体弹簧圈1的弹簧丝直径比螺旋弹簧圈2的弹簧丝直径小1-2mm(比如1mm、1.5mm、2mm以及任意两端点值之间的区间值)。如此的设计,可以满足成篮和填塞的需要,同时降低成本,减少手术耗材费用。
本实用新型通过不同线径以及材料的组合使其能形成标准形状(球状和螺旋状),并具有一定的柔软度和形状恢复记忆力(填充过程中,需要调整位置和方向,需要一定的柔软度,另在输送过程前为直线,故填充后需要有一定的形状恢复能力)。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由一个球体弹簧圈1和一个螺旋弹簧圈2相连接组成,如此的结构设计,可以满足一般颅内动脉瘤手术的要求,选择合适型号及大小的栓塞弹簧圈,便可使得微导管准确到位并能及时固定于瘤腔内。本实施例中,球体弹簧圈1和螺旋弹簧圈2的尺寸设计可参照上述描述,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由一个球体弹簧圈1和两个螺旋弹簧圈2组成,两个螺旋弹簧圈2分别连接于球体弹簧圈1的相对两侧。如此的结构设计,增加了栓塞弹簧圈的定形能力和填塞能力,减少踢馆现象。本实施例中,球体弹簧圈1和螺旋弹簧圈2的尺寸设计可参照上述描述,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优选地,多个螺旋弹簧圈2的长度不同,且沿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的远端至近端的方向上,多个螺旋弹簧圈2的长度逐渐减小。如此的设计,可满足各种手术的需要。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由两个球体弹簧圈1和一个螺旋弹簧圈2组成,两个球体弹簧圈1分别连接于螺旋弹簧圈2的相对两端。如此的结构设计,也增加了栓塞弹簧圈的定形能力和填塞能力,减少踢馆现象。本实施例中,球体弹簧圈1和螺旋弹簧圈2的尺寸设计可参照上述描述,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优选地,两个球体弹簧圈1的内径不同,沿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的远端至近端的方向上,两个球体弹簧圈1(即第一球体弹簧圈1和第二球体弹簧圈1)的内径逐渐减小,二者内径相差1-2mm(比如1mm、1.5mm、2mm以及任意两端点值之间的区间值),如此的设计,两个球体弹簧圈1形成叠加时,第二个球体弹簧圈1能够稳定地贴附在第一个球体弹簧圈1的内壁,而不会施加太大的力,否则会导致动脉瘤承受额外的力而造成破裂出血。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和第五实施例中,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由多个球体弹簧圈1和多个螺旋弹簧圈2组成,多个球体弹簧圈1和多个螺旋弹簧圈2交错连接,二者不同之处是,栓塞弹簧圈的近端一个为螺旋弹簧圈2,另一个为球体弹簧圈1,即,第四实施例中,栓塞弹簧圈的两端均为球体弹簧圈1;第五实施例中,栓塞弹簧圈的两端分别为球体弹簧圈1和螺旋弹簧圈2。如此的结构设计,可针对与宽颈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并能进一步提高栓塞弹簧圈的填塞能力,满足多种手术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和第五实施例中,多个球体弹簧圈1的内径不同,沿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的远端至近端的方向上,多个球体弹簧圈1的内径逐渐减小1-2mm(比如1mm、1.5mm、2mm以及任意两端点值之间的区间值),如此的设计,多个球体弹簧圈1形成叠加时,内侧球体弹簧圈1能够稳定地贴附在相应外层球体弹簧圈1的内壁,而不会施加太大的力,否则会导致动脉瘤承受额外的力而造成破裂出血。相应地,多个螺旋弹簧圈2的长度不同,且沿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的远端至近端的方向上,多个螺旋弹簧圈2的长度逐渐减小。即是,随着球体弹簧圈1的内径减小,螺旋弹簧圈2的长度的也相应减小,螺旋弹簧圈2的长度为该远端球体弹簧圈1内径的1.8-2.2倍。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中,球体弹簧圈1具有很好的记忆形状,是蓬松的,中空的球形结构,内部有很多微孔;而螺旋弹簧圈2是扁平结构,是一个相对密实、高密度的弹簧圈,所以二维的螺旋弹簧圈2与三维的球体弹簧圈1配合时就很容易钻到球体弹簧圈1形成的中空结构内。动脉瘤大多是球形,但也有异型动脉瘤,所以在填充动脉瘤的时候三维的球体弹簧圈1可以形成一个中空的球,用于固定在动脉瘤内,放置从动脉瘤的口部脱落,再用二维的螺旋弹簧圈2填充三维球体弹簧圈1的空隙,使球体弹簧圈1内部的空隙变小,密度变大,这样才能改变血流,不让新的血液进入动脉瘤,防止动脉瘤破裂造成跟严重的伤害,防止血管瘤复发。本实用新型的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兼顾二维和三维的性能,能用较少的弹簧圈完成手术,而达到的填塞密度是一样的,尤其针对不规则形状的动脉瘤效果更优越。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的制作工装,制作工装包括支撑圆杆3和设置在支撑圆杆3一端的支撑球体4,支撑圆杆3用于缠绕弹簧丝以制作螺旋弹簧圈2;支撑球体4,用于缠绕弹簧丝以制作球体弹簧圈1,支撑球体4上设置有多个限位圆杆5,限位圆杆5用于对缠绕的弹簧丝进行限位,其中一个限位圆杆5的直径为支撑球体4直径的0.6-0.8倍(比如0.4倍、0.5倍、0.6倍以及任意两端点值之间的区间值)。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圆杆3的直径为螺旋弹簧圈2的内径,支撑球体4的外径为球体弹簧圈1的内径,其中一个限位圆杆5的直径为球体弹簧圈1的起始圈内径。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制作时,先将球体弹簧圈1的弹簧丝缠绕在支撑球体4上,起始圈缠绕在其中一个限位圆杆5(该限位圆杆5的直径为支撑球体4直径的0.6-0.8倍)上,缠绕完成后,经过高温定型,进行形状和尺寸的控制;同样地,将螺旋弹簧圈2的弹簧丝缠绕在支撑圆杆3上,缠绕完成后,经过高温定型,进行形状和尺寸的控制。之后对其热处理,使得球体弹簧圈1和螺旋弹簧圈2连接为一个整体,即可得到同时满足钻空和填塞需求的栓塞弹簧圈。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圆杆3长度为螺旋弹簧圈2的长度,支撑圆杆3和支撑球体4的尺寸关系满足上述球体弹簧圈1和螺旋弹簧圈2的尺寸关系,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可选地,限位圆杆5设置有三个,三个限位圆杆5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限位圆杆5之间的夹角为110-120°(比如110°、112°、114°、116°、118°、120°以及任意两端点值之间的区间值),邻近所述支撑圆杆3的限位圆杆5与所述支撑圆杆3之间的夹角为90-100°(比如90°、92°、94°、96°、98°、100°以及任意两端点值之间的区间值)。如此的设计,可以对球体弹簧圈1的弹簧丝缠绕过程进行很好的限位,以保证制作而成的球体弹簧圈1具有较好的硬度和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中,支撑圆杆3的数量依据螺旋弹簧圈2的数量而定,支撑球体4的数量依据球体弹簧圈1的数量而定。
如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制作工装的第一实施例中,制作工装包括一个支撑圆杆3和一个支撑球体4,采用该工装可以制作得到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如图1所示)。
如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制作工装的第二实施例中,制作工装包括一个支撑圆杆3和两个支撑球体4,采用该工装可以制作得到上述第三实施例的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如图3所示)。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制作工装中,其中一个支撑球体4的直径小于另外一个支撑球体4的直径1-2mm(比如1mm、1.5mm、2mm以及任意两端点值之间的区间值),如此的设计,制作得到的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中,两个球体弹簧的内径相差1-2mm,这样两个球体弹簧圈1形成叠加时,内侧的球体弹簧圈1能够稳定地贴附在相应外层球体弹簧圈1的内壁,而不会施加太大的力,否则会导致动脉瘤承受额外的力而造成破裂出血。
如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制作工装的第三实施例中,制作工装包括两个支撑圆杆3和三个支撑球体4,采用该工装可以制作得到上述第四实施例的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如图4所示)。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制作工装中,其中三个支撑球体4的直径依次减小1-2mm(比如1mm、1.5mm、2mm以及任意两端点值之间的区间值),如此的设计,制作得到的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中,三个球体弹簧的内径依次相差1-2mm,这样两个球体弹簧圈1形成叠加时,内侧的球体弹簧圈1能够稳定地贴附在相应外层球体弹簧圈1的内壁,而不会施加太大的力,否则会导致动脉瘤承受额外的力而造成破裂出血。
当然地,本实用新型的制作工装的结构设计还可以为其他结构,具体结构设计以及要制作的栓塞弹簧圈结构而定。其中,支撑球体4的直径设计根据动脉瘤的直径而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包括相连接的球体弹簧圈和螺旋弹簧圈,所述球体弹簧圈和所述螺旋弹簧圈均是由弹簧丝缠绕而成,且所述球体弹簧圈的起始圈内径为所述球体弹簧内径的0.6-0.8倍;
所述球体弹簧圈为多个,所述螺旋弹簧圈为多个,多个所述球体弹簧圈和多个所述螺旋弹簧圈交错连接;
多个所述球体弹簧圈的内径不同,且沿所述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的远端至近端的方向上,多个所述球体弹簧圈的内径逐渐减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弹簧圈的内径为所述球体弹簧圈内径的0.4-0.6倍,所述螺旋弹簧圈的长度为所述球体弹簧圈内径的1.8-2.2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球体弹簧圈的弹簧丝直径比所述螺旋弹簧圈的弹簧丝直径小1-2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球体弹簧圈为两个,所述螺旋弹簧圈为一个,两个所述球体弹簧圈分别与所述螺旋弹簧圈的两端相连接;
或者,所述球体弹簧圈为一个,所述螺旋弹簧圈为两个,两个所述螺旋弹簧圈分别与所述球体弹簧圈的两侧相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螺旋弹簧圈的长度不同,且沿所述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的远端至近端的方向上,多个所述螺旋弹簧圈的长度逐渐减小。
6.一种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的制作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制作工装包括:
支撑圆杆,用于缠绕弹簧丝以制作螺旋弹簧圈;
支撑球体,所述支撑球体设置在所述支撑圆杆的一端,用于缠绕弹簧丝以制作球体弹簧圈,所述支撑球体上设置有多个限位圆杆,所述限位圆杆用于对缠绕的弹簧丝进行限位,其中一个所述限位圆杆的直径为所述支撑球体直径的0.6-0.8倍。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的制作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圆杆设置有三个,三个所述限位圆杆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限位圆杆之间的夹角为110-120°,邻近所述支撑圆杆的限位圆杆与所述支撑圆杆之间的夹角为90-100°。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的制作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圆杆设置为多个,所述支撑球体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支撑圆杆和多个所述支撑球体交错连接,每一个所述支撑球体上均设置有多个限位圆杆,且每一个所述支撑球体上的其中一个限位圆杆的直径为相应支撑球体直径的0.6-0.8倍。
CN202222335643.4U 2022-09-02 2022-09-02 一种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及其制作工装 Active CN2201930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35643.4U CN220193092U (zh) 2022-09-02 2022-09-02 一种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及其制作工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35643.4U CN220193092U (zh) 2022-09-02 2022-09-02 一种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及其制作工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93092U true CN220193092U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444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35643.4U Active CN220193092U (zh) 2022-09-02 2022-09-02 一种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及其制作工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930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27784B1 (en) Occlusive devices
EP2182854B1 (en) A twisted primary coil for vascular therapy
JP5868432B2 (ja) 二段階配備動脈瘤塞栓用デバイス
JP2006239428A (ja) ツイストワイヤを備えた塞栓コイル
JP7340603B2 (ja) 塞栓装置およびそのコイル
WO2022142788A1 (zh) 一种栓塞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9330655A (zh) 栓塞弹簧圈及其制作方法
JP2019516425A (ja) 動脈瘤治療コイル
WO2022142787A1 (zh) 一种栓塞物及其制备方法
JP2022554403A (ja) 体内管腔を閉塞するための塞栓デバイス
CN220193092U (zh) 一种复合结构栓塞弹簧圈及其制作工装
WO2023116326A1 (zh) 一种栓塞物及其制备方法
JP2023539289A (ja) 動脈瘤閉塞装置、動脈瘤閉塞治療装置、および動脈瘤閉塞システム
WO2023116498A1 (zh) 一种栓塞物
CN215651344U (zh) 一种栓塞物
CN215273059U (zh) 一种栓塞物
WO2008097973A1 (en) Winding mandrel for vasoocclusive coils
CN215273072U (zh) 医疗植入物
JP2023538699A (ja) 動脈瘤閉塞装置、動脈瘤閉塞治療装置、および動脈瘤閉塞システム
US20150297238A1 (en) Geometric coil
CN112826563A (zh) 医疗植入物及其制造方法
CN109223084A (zh) 一种多球多柄串接形栓塞弹簧圈
CN109044467B (zh) 一种双波峰三波谷形变径二维栓塞弹簧圈
CN109762980B (zh) 一种动脉瘤治疗用弹簧圈的热处理模具
CN116035640A (zh) 医用植入物及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