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86903U - 一种红外加热组件、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红外加热组件、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86903U
CN220186903U CN202321949446.XU CN202321949446U CN220186903U CN 220186903 U CN220186903 U CN 220186903U CN 202321949446 U CN202321949446 U CN 202321949446U CN 220186903 U CN220186903 U CN 2201869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assembly
infrared heating
mounting
heating wire
infrar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4944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太阳
吴志勇
刘化勇
高文祥
苏畅
彭志伟
莫业辉
吴慧民
陈德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4944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869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869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869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红外加热组件、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所述红外加热组件包括:安装座、电热丝和连接端子,所述电热丝安装于所述安装座;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具有连接端和引出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电热丝电连接,所述引出端自所述电热丝的外周侧引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所述连接端子的引出端至所述电热丝的外周侧引出,由原本从电热丝底部引出的方案,变更为从所述电热丝的外周侧引出,将所述红外加热组件的整体厚度做薄。

Description

一种红外加热组件、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外加热组件、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红外加热组件,其采用红外炉盘从底部引线的方式,或者从隔热圈下方引线的方式,如此设置,红外加热组件的整体厚度会做的比较大,应用至电磁和红外混合加热的加热装置上时,会让电磁炉盘与灶面板之间的间距较大,从而导致电磁炉盘发射的电磁线圈的耦合性较差,影响电磁炉盘的加热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红外加热组件、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旨在解决减小现有的红外加热组件的整体厚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红外加热组件,包括:
安装座;
电热丝,安装于所述安装座;以及,
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具有连接端和引出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电热丝电连接,所述引出端自所述电热丝的外周侧引出。
可选地,所述安装座靠近周侧的位置形成有安装缺口;
所述红外加热组件还包括端子座,所述端子座设置于所述电热丝的外围,用于供所述连接端子安装,所述端子座安装于所述安装缺口。
可选地,所述安装座包括用以供所述电热丝安装的隔热件;
所述安装缺口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隔热件上;
所述端子座至少部分安装于所述隔热件。
可选地,所述隔热件的靠边缘的位置呈台阶面设置;
所述端子座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台阶面处。
可选地,所述隔热件的靠边缘的位置呈凹陷设置,以形成所述台阶面;
所述端子座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凹陷的区域。
可选地,所述端子座与所述隔热件连接处填充有隔热介质,
可选地,所述隔热介质为耐火水泥、气凝胶垫、纳米二氧化硅纤维、陶瓷纤维胶毡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选地,所述端子座用于与所述隔热件连接的外壁开设有凹槽。
可选地,所述安装座包括安装主体和隔热圈,所述隔热圈和所述电热丝安装于所述安装主体,且所述隔热圈环设于所述电热丝的外围,所述安装缺口至少部分形成于所述隔热圈。
可选地,所述端子座背对所述安装主体的一侧的最高点、与所述隔热圈背对所述安装主体最低点,在远离所述安装主体的方向上存在落差D,其中D不大于3mm。
可选地,所述端子座背对所述安装主体的一侧的最高点、比所述隔热圈背对所述安装主体最低点低0~0.5mm。
可选地,所述安装座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主体上、用于供所述隔热圈安装的隔热件,所述隔热件和所述隔热圈呈一体化设置。
可选地,所述隔热件的材质包括白炭黑。
可选地,所述红外加热组件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安装于所述端子座,且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的一端朝向所述电热丝延伸设置,以检测所述安装座内的温度。
可选地,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朝向所述电热丝延伸的一端与所述电热丝的最小距离为a,其中1.5mm≤a≤10mm。
可选地,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的壳体至少部分与所述端子座呈一体化设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出一种加热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安装腔;
红外加热组件,如上文中所述的红外加热组件;以及,
电磁加热组件,所述电磁加热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且位于所述红外加热组件的下方,所述电磁加热组件与所述红外加热组件至少部分沿上下向重叠设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出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如上文中所述的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所述连接端子的引出端至所述电热丝的外周侧引出,由原本从电热丝底部引出的方案,变更为从所述电热丝的外周侧引出,将所述红外加热组件的整体厚度做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的烹饪器具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红外加热组件第一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端子座和隔热件的安装的截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红外加热组件的安装缺口处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红外加热组件第二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热介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热介质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的俯视图;
图10为图9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端子座和温度检测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端子座和温度检测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爆炸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烹饪器具 10 红外加热组件
30 电磁加热组件 11 安装座
13 电热丝 12 连接端子
14 端子座 15 隔热件
16 安装缺口 17 台阶面
18 隔热介质 19 凹槽
20 隔热圈 21 温度检测装置
22 绝缘支架 23 热电偶元件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现有的红外加热组件,其采用红外炉盘从底部引线的方式,或者从隔热圈下方引线的方式,如此设置,红外加热组件的整体厚度会做的比较大,应用至电磁和红外混合加热的加热装置上时,会让电磁炉盘与灶面板之间的间距较大,从而导致电磁炉盘发射的电磁线圈的耦合性较差,影响电磁炉盘的加热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红外加热组件、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为图1中的烹饪器具的爆炸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红外加热组件第一实施例的截面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端子座和隔热件的安装的截面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红外加热组件的安装缺口处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红外加热组件第二实施例的爆炸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热介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热介质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6的俯视图;图10为图9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端子座和温度检测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爆炸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端子座和温度检测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爆炸图。
请参阅图1至图12,所述红外加热组件10包括:安装座11、电热丝13和连接端子12,所述电热丝13安装于所述安装座11;连接端子12,所述连接端子12具有连接端和引出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电热丝13电连接,所述引出端自所述电热丝13的外周侧引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所述连接端子12的引出端至所述电热丝13的外周侧引出,由原本从电热丝13底部引出的方案,变更为从所述电热丝13的外周侧引出,将所述红外加热组件10的整体厚度做薄。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连接端子12可以是直接安装在安装座11上的,还可以为其设置单独的端子座14以进行安装,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11靠近周侧的位置形成有安装缺口16;所述红外加热组件10还包括端子座14,所述端子座14设置于所述电热丝13的外围,用于供所述连接端子12安装,所述端子座14安装于所述安装缺口16。
如此设置,所述端子座14用于供所述连接端子12安装,能够让所述连接端子12的安装的稳定性更高,并且,所述安装座11对应所述端子座14设置有安装缺口16,相较于直接将所述端子座14安装在所述安装座11上的方案,能够让所述红外加热组件10的整体厚度进一步的的做薄。
并且,设置有所述安装缺口16,会有部分热量自所述安装缺口16逸散出来,此时,所述端子座14安装于所述安装缺口16,能够对所述安装缺口16起到封堵的作用,从而对所述电热丝13进行隔热。
此外,为了对所述电热丝13的底部进行隔热,所述安装座11包括用以供所述电热丝13安装的隔热件15;所述安装缺口16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隔热件15上;所述端子座14至少部分安装于所述隔热件15。
在本实施例的方案中,所述隔热件15供所述电热丝13安装,从而能够对所述电热丝13进行隔热,并且,所述安装缺口16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隔热件15上,能够有效地减小所述红外加热组件10的整体厚度,并且,所述端子座14至少部分安装于所述隔热件15,从而封堵所述安装缺口16,避免了所述电热丝13产生的热量自所述安装缺口16处外散。
此外,所述端子座14与所述隔热件15的连接处呈台阶面17设置,具体的,可以是在所述端子座14上设置所述台阶面17,也可以是在所述隔热件15上设置台阶面17,当然,也可以是两者都设置,相互配合,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的,为了提升隔热效果,所述隔热件15的靠边缘的位置呈台阶面17设置;所述端子座14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台阶面17处,如此设置,所述隔热件15与端子座14之间的直线间隙,设置成台阶状的间隙,一方面阻止热红外辐射通过间隙直射到盘外,另一方面,台阶状的间隙阻力大,可以降低炉盘内外空气在散热风扇气流压力波动时导致的热对流,从而提升了隔热效果。并且,所述电热丝13产生的热量由于所述台阶的阻挡,传递路径变得更为曲折,从而增加了传递的难度,减少了热量的消散。
再进一步的,所述台阶面17可以是凸起设置的,也可以是凹陷设置的,为了进一步的减小厚度,所述隔热件15的靠边缘的位置呈凹陷设置;所述端子座14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凹陷的区域,如此设置,能够进一步的减小所述红外加热组件10的整体厚度。
请参阅图7至图9,与此同时,所述端子座14与所述隔热件15连接处填充有隔热介质18,所述隔热介质18能够起到封堵所述端子座14和所述隔热件15的连接处的作用,从而提升对所述电热丝13的隔热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介质18为耐火水泥、气凝胶垫、纳米二氧化硅纤维、陶瓷纤维胶毡中的一种或多种,耐火水泥、气凝胶垫、纳米二氧化硅纤维、陶瓷纤维胶毡都具有形状可变,隔热性能优良的特性,能够很好的封堵所述端子座14和所述隔热件15的连接处,从而提升对所述电热丝13的隔热效果。
与此同时,所述端子座14用于与所述隔热件15连接的外壁开设有凹槽19,一方面通过开设所述凹槽19,可以容纳更多的隔热介质18,提升隔热效果,另一方面,部分填充的隔热介质18可以挤入凹槽19内,增加填充介质与端子座14和隔热件15的结合强度,防止在振动或运输中松脱和散落。
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台阶面17处填充所述隔热介质18,能够起到更优的隔热效果。
此外,为了对所述电热丝13的周侧进行隔热,所述安装座11包括安装主体和隔热圈20,所述隔热圈20和所述电热丝13安装于所述安装主体,且所述隔热圈20环设于所述电热丝13的外围,所述安装缺口16至少部分形成于所述隔热圈2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隔热圈20环设于所述电热丝13的外围,能够对所述电热丝13的周侧进行隔热,避免了所述电热丝13产生的热量自其周侧逸散,而为了避让安装所述端子座14,所述安装缺口16至少部分形成于所述隔热圈20,从而对所述端子座14实现避让安装。
并且,所述隔热圈20位于所述安装缺口16部分,也可以设置为台阶面17,从而阻止热红外辐射通过间隙直射到盘外,台阶状的间隙阻力大,可以降低炉盘内外空气在散热风扇气流压力波动时导致的热对流,从而提升了隔热效果。并且,所述电热丝13产生的热量由于所述台阶的阻挡,传递路径变得更为曲折,从而增加了传递的难度,减少了热量的消散。
请参阅图7,与此同时,在安装所述红外加热组件10时,存在隔热圈20时,一般隔热圈20都是与灶面板之间直接抵接的,因此,为了保证对所述电热丝13的隔热效果,所述端子座14背对所述安装主体的一侧的最高点、与所述隔热圈20背对所述安装主体最低点,在远离所述安装主体的方向上存在落差D,其中D不大于3mm,也就是所述端子座14背对所述安装主体的一侧的最高点,最多比所述隔热圈20背对所述安装主体最低点高-3mm~3mm,当所述端子座14背对所述安装主体的一侧的最高点比所述隔热圈20背对所述安装主体最低点高3mm以上时,会在所述隔热圈20和所述灶面板之间形成很大的间隙,所述电热丝13产生的热量容易从所述间隙中逸散,从而导致对所述电热丝13的隔热效果差,当然,当所述端子座14背对所述安装主体的一侧的最高点比所述隔热圈20背对所述安装主体最低点低3mm以上时,此时,所述端子座14背对所述安装主体的一侧与所述隔热圈20之间也会产生间隙,从而导致所述电热丝13产生的热量容易从所述间隙中逸散,因此,D不大于3mm,能够将间隙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保障了对所述电热丝13的隔热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端子座14背对所述安装主体的一侧的最高点、比所述隔热圈20背对所述安装主体最低点低0~0.5mm,如此设置,只会在所述端子座14背对所述安装主体的一侧与所述隔热圈20之间0~0.5mm的小间隙,对隔热基本不造成影响,对所述电热丝13的隔热效果最佳。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1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主体上、用于供所述隔热圈20安装的隔热件15,所述隔热件15和所述隔热圈20呈一体化设置;所述隔热件15和所述隔热圈20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也可以是分体设置的,在两者分体设置时,所述隔热圈20可以采用隔热性能更优的材料制成,所述隔热件15可以采用白炭黑材料制成,等等,在此不做限定。由于所述白炭黑材料的强度较低,假使采用独立的隔热圈20,容易压变形或者压碎所述隔热件15,因此,所述隔热件15和所述隔热圈20呈一体成型设置。
可以是采用白炭黑制成,也可以是岩棉等等,在此不做限定,需要说明的是,采用白炭黑制成的隔热件15并与风机配合,能够将炉盘内的温度控制在120℃~200℃之间,隔热效果好,因此,所述隔热件15的材质包括白炭黑。
而所述隔热圈20与所述隔热件15分体设置时,所述隔热圈20可以使用强度更高的隔热材料制作。
由于需要将所述红外加热组件10的厚度做薄,所述红外加热组件10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21,所述温度检测装置21安装于所述端子座14,且所述温度检测装置21的一端朝向所述电热丝13延伸设置,以检测所述安装座11内的温度,在本实施例的方案中,将所述温度检测装置21设置在端子座14上,实现温度检测和控温的功能,相较于传统的底部引出所述温度检测装置21的方案,从所述电热丝13的周侧引出所述温度检测装置21,能够有效地减少所述红外加热组件10的厚度。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件15上,可以设置温度传感器组件相应的容纳槽,从而可以进一步的减小所述红外加热组件10的厚度。
具体的,所述端子座14开设有安装通道,所述温度检测装置21的一端穿过所述安装通道,到达所述安装座11内,从而检测所述电热丝13的温度,并将其通讯给控制装置,通过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电热丝13进行控温。
更为具体的,所述安装通道可以是安装孔,还可以是安装槽,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温度检测装置21包括绝缘支架22和热电偶元件23,所述温度检测装置21朝向所述电热丝13延伸的一端与所述电热丝13的最小距离为a,其中1.5mm≤a≤10mm,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温度检测装置21通过设置在一端的热电偶元件23检测炉腔内的温度,因此,其和电热丝13的距离不能太大,不然检测的结果的精准度将大大降低,所以所述温度检测装置21朝向所述电热丝13延伸的一端与所述电热丝13的最小距离小于等于10mm,从而保障了所述温度检测装置21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此同时,所述温度检测装置21不能与所述电热丝13的温度太近,不然对所述热电偶元件23的耐压和耐高温的能力的要求太高,导致所述温度检测装置21的成本太高,因此,所述温度检测装置21朝向所述电热丝13延伸的一端与所述电热丝13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1.5mm。
进一步的,为了省略掉单独安装所述温度检测装置21的步骤,所述温度检测装置21的壳体至少部分与所述端子座14呈一体化设置,如此设置,在安装所述端子座14时,即可一起完成所述温度检测装置21的安装工序。
具体的,可以是所述温度检测装的绝缘支架22与所述端子座14呈一体化设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出一种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壳体、红外加热组件10和电磁加热组件30: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安装腔;所述红外加热组件10,包括:安装座11、电热丝13和连接端子12,所述电热丝13安装于所述安装座11;连接端子12,所述连接端子12具有连接端和引出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电热丝13电连接,所述引出端自所述电热丝13的外周侧引出;所述电磁加热组件30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且位于所述红外加热组件10的下方,所述电磁加热组件30与所述红外加热组件10至少部分沿上下向重叠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电磁加热组件30和红外加热组件10,从而让加热装置能够适配不同的锅具,通过将所述连接端子12的引出端至所述电热丝13的外周侧引出,由原本从电热丝13底部引出的方案,变更为从所述电热丝13的外周侧引出,将所述红外加热组件10的整体厚度做薄,对应的,所述电磁加热组件30与所述灶面板之间的间距变小,从而让电磁加热组件30发射的电磁线圈的耦合性提升,提升了所述电磁加热组件30的加热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出一种烹饪器具100,包括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壳体、红外加热组件10和电磁加热组件30: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安装腔;所述红外加热组件10,包括:安装座11、电热丝13和连接端子12,所述电热丝13安装于所述安装座11;连接端子12,所述连接端子12具有连接端和引出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电热丝13电连接,所述引出端自所述电热丝13的外周侧引出;所述电磁加热组件30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且位于所述红外加热组件10的下方,所述电磁加热组件30与所述红外加热组件10至少部分沿上下向重叠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电磁加热组件30和红外加热组件10,从而让加热装置能够适配不同的锅具,通过将所述连接端子12的引出端至所述电热丝13的外周侧引出,由原本从电热丝13底部引出的方案,变更为从所述电热丝13的外周侧引出,将所述红外加热组件10的整体厚度做薄,对应的,所述电磁加热组件30与所述灶面板之间的间距变小,从而让电磁加热组件30发射的电磁线圈的耦合性提升,提升了所述电磁加热组件30的加热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端子12由原来的底部引出改为侧向引出,从而可以让所述红外加热组件10的整体厚度变得更薄,此时,将所述电磁加热组件30安装在所述红外加热组件10的下方,并且,和所述红外加热组件10在上下向进行叠设,可以理解的是,此时所述红外加热组件10的厚度,即为所述电磁加热组件30和灶面板之间的间距,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小所述电磁加热组件30与所述灶面板之间的间距,让电磁加热组件30发射的电磁线圈的耦合性提升,提升了所述电磁加热组件30的加热效率。
并且,需要强调的是,传统的温度检测装置,也是从底部引出的,其也会增加所述红外加热组件10的整体厚度,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红外加热组件10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21,所述温度检测装置21安装于所述端子座14,且所述温度检测装置21的一端朝向所述电热丝13延伸设置,以检测所述安装座11内的温度,在本实施例的方案中,将所述温度检测装置21设置在端子座14上,实现温度检测和控温的功能,相较于传统的底部引出所述温度检测装置21的方案,从所述电热丝13的周侧引出所述温度检测装置21,能够有效地减少所述红外加热组件10的厚度。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件15上,可以设置温度传感器组件相应的容纳槽,从而可以进一步的减小所述红外加热组件10的厚度。
并且,所述隔热件15,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红外加热组件10与所述电磁加热组件30的重叠处,从而能够对所述电热丝13进行隔热,避免所述电热丝13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所述电磁加热组件30。
上述烹饪器具100,还可以包括有支撑灶面板的上盖,以及与电磁加热组件30,红外加热组件10连接的主控板,电源线,锅具,风机,底座,以及用于接受用户操作的控制板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红外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座;
电热丝,安装于所述安装座;以及,
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具有连接端和引出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电热丝电连接,所述引出端自所述电热丝的外周侧引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靠近周侧的位置形成有安装缺口;
所述红外加热组件还包括端子座,所述端子座设置于所述电热丝的外围,用于供所述连接端子安装,所述端子座安装于所述安装缺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外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包括用以供所述电热丝安装的隔热件;
所述安装缺口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隔热件上;
所述端子座至少部分安装于所述隔热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红外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座与所述隔热件的连接处呈台阶面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红外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件的靠边缘的位置呈台阶面设置;
所述端子座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台阶面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红外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件的靠边缘的位置呈凹陷设置,以形成所述台阶面;
所述端子座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凹陷的区域。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红外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座与所述隔热件连接处填充有隔热介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红外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介质为耐火水泥、气凝胶垫、纳米二氧化硅纤维、陶瓷纤维胶毡中的一种或多种。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红外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座用于与所述隔热件连接的外壁开设有凹槽。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外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包括安装主体和隔热圈,所述隔热圈和所述电热丝安装于所述安装主体,且所述隔热圈环设于所述电热丝的外围,所述安装缺口至少部分形成于所述隔热圈。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红外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座背对所述安装主体的一侧的最高点、与所述隔热圈背对所述安装主体最低点,在远离所述安装主体的方向上存在落差D,其中D不大于3mm。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红外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座背对所述安装主体的一侧的最高点、比所述隔热圈背对所述安装主体最低点低0~0.5mm。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红外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主体上、用于供所述隔热圈安装的隔热件,所述隔热件和所述隔热圈呈一体化设置。
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外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加热组件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安装于所述端子座,且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的一端朝向所述电热丝延伸设置,以检测所述安装座内的温度。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红外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朝向所述电热丝延伸的一端与所述电热丝的最小距离为a,其中1.5mm≤a≤10mm。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红外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的壳体至少部分与所述端子座呈一体化设置。
17.一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安装腔;
红外加热组件,如权利要求1至16任意一项所述的红外加热组件;以及,
电磁加热组件,所述电磁加热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且位于所述红外加热组件的下方,所述电磁加热组件与所述红外加热组件至少部分沿上下向重叠设置。
18.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加热装置。
CN202321949446.XU 2023-07-21 2023-07-21 一种红外加热组件、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Active CN2201869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49446.XU CN220186903U (zh) 2023-07-21 2023-07-21 一种红外加热组件、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49446.XU CN220186903U (zh) 2023-07-21 2023-07-21 一种红外加热组件、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86903U true CN220186903U (zh) 2023-12-15

Family

ID=891064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49446.XU Active CN220186903U (zh) 2023-07-21 2023-07-21 一种红外加热组件、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869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20006811A1 (en) Induction heating cooker
KR101363250B1 (ko) 가열원 선택기능을 갖는 인덕션 레인지
EP3869917A1 (en) Induction heating type cooktop
JP3351849B2 (ja) 調理用レンジのための電気加熱装置
US20240121866A1 (en) Induction heating type cooktop
CN220186903U (zh) 一种红外加热组件、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US20240064877A1 (en) Induction heating type cooktop
CN216846599U (zh) 热敏电阻传感器
CN216087060U (zh) 电磁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CN220186904U (zh) 一种红外加热组件、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CN219103069U (zh) 一种红外加热组件、加热装置以及烹饪器具
CN220379745U (zh) 一种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CN219659934U (zh) 一种加热单元以及烹饪器具
CN219087344U (zh) 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CN219103072U (zh) 烹饪器具
CN219756448U (zh) 加热组件、加热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19107707U (zh) 一种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CN219107697U (zh)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CN219103068U (zh) 加热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0832109U (zh) 电陶炉
CN209840190U (zh) 电磁炉
CN219283405U (zh) 加热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0624614U (zh) 电陶炉
CN215412009U (zh) 电焰灶及组合灶
CN212029633U (zh) 一种电热炉的散热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