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80920U - 一种车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80920U
CN220180920U CN202321685452.9U CN202321685452U CN220180920U CN 220180920 U CN220180920 U CN 220180920U CN 202321685452 U CN202321685452 U CN 202321685452U CN 220180920 U CN220180920 U CN 2201809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piece
support
arc
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8545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振生
郭懿
徐升阳
张勇
余梦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zhong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zhong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zhong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zhong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8545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809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809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809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架,包括前承载组件及后承载机构,后承载机构包括后承载组件及两个具有弧形结构的弧形件,两个弧形件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并连接于后承载组件,且每个弧形件在竖直方向且朝向上方的方向上突出于后承载组件,后承载组件连接于前承载组件的后侧,且后承载组件及前承载组件的上位端面位于同一高度。上述车架中,通过将用于承载后车轮总成的弧形件设置为弧形结构,并时弧形件在竖直方向且朝向上方的方向上突出于后承载组件及前承载组件,以使弧形件能够避让后承载组件上方的空间,以便于降低位于后承载机构上侧的地板的高度,从而实现了在不增加车辆高度的情况下增加了车辆的装载空间。

Description

一种车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架。
背景技术
车架是汽车的基体,通常用于承载地板总成及前车轮总成及后车轮总成,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然而,目前电动汽车的车架大多都是在传统的汽油车车架或柴油车车架的基础上进行生产,使得现有的电动汽车的底盘较高,导致车辆在不增加车辆高度的情况下降低了车辆的装载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架,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辆在不增加车辆高度的情况下车辆的装载空间较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架,包括:
前承载组件,用于承载前车轮总成;
后承载机构,包括后承载组件及两个具有弧形结构的弧形件,两个所述弧形件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并连接于所述后承载组件,且每个所述弧形件在竖直方向且朝向上方的方向上突出于所述后承载组件,所述后承载组件连接于所述前承载组件的后侧,且所述后承载组件及所述前承载组件的上位端面位于同一高度,两个所述弧形件用于承载后车轮总成并用于避让所述后承载组件的上方空间。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后承载组件包括:
上承载件,所述上承载件与所述前承载组件位于同一高度,所述弧形件在竖直方向且朝向上方的方向上突出于所述上承载件;
下承载件,间隔的设置于所述上承载件的下方,每个所述弧形件连接于所述下承载件;
连接件,设置于所述上承载件及所述下承载件之间并连接于所述上承载件及所述下承载件。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承载件包括:
两个上承载横梁,两个所述上承载横梁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前承载组件连接于相应的一个所述上承载横梁;
两个上承载纵梁,两个所述上承载纵梁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上承载纵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上承载横梁;
两个中部侧支撑,两个所述上承载纵梁设置于两个所述中部侧支撑之间,且每个所述中部侧支撑连接于所述上承载纵梁靠近所述前承载组件的位置,每个所述中部侧支撑连接于相应的一个所述上承载横梁;
两个后部侧支撑,两个所述上承载纵梁设置于两个所述后部侧支撑之间,每个所述后部侧支撑连接于所述上承载纵梁远离所述承载组件的位置,每个所述后部侧支撑连接于相应的另一个所述上承载横梁;其中,
两个所述后部侧支撑设置于两个所述弧形件之间。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承载件还包括多个加强杆,多个所述加强杆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加强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上承载纵梁。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下承载件包括:
下承载中部支撑,连接于所述连接件,并用于承载两个所述中部侧支撑、两个所述上承载横梁的一部分及两个所述上承载纵梁的一部分;
下承载后部支撑,连接于所述连接件,并用于承载两个所述后部侧支撑、两个所述上承载横梁的一部分及两个所述上承载纵梁的一部分,每个所述弧形件均连接于所述下承载后部支撑。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下承载中部支撑包括多个下承载中部支撑横梁、多个下承载中部支撑纵梁,多个所述下承载中部支撑横梁及多个所述下承载中部支撑纵梁垂直交叉并形成格栅结构,多个所述下承载中部支撑横梁及多个所述下承载中部支撑纵梁均连接于所述连接件;
所述下承载后部支撑包括两个下承载后部支撑纵梁及下承载后部支撑加强架,两个所述下承载后部支撑纵梁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每个所述下承载后部支撑纵梁的一端均连接于相应的所述下承载中部支撑横梁,所述下承载后部支撑加强架设置于两个所述下承载后部支撑纵梁之间并连接于所述下承载后部支撑纵梁,每个所述弧形件连接于所述相应的所述下承载后部支撑纵梁。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下承载中部支撑还包括多个格栅斜杆,每个所述格栅斜杆倾斜设置,且每个所述格栅斜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下承载中部支撑横梁。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包括:
多个第一连接杆,多个所述第一连接杆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一连接杆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每个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上承载件及所述下承载件;
多个第二连接杆,多个所述第二连接杆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二连接杆均倾斜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上承载件及相应的一个所述第一连接杆。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前承载组件包括:
前车轮承载架,连接于所述上承载件及所述下承载件;
前保险杠,连接于所述前车轮承载架背离所述上承载件的一侧。
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前车轮承载架包括:
两个前车轮承载纵梁,两个所述前车轮承载纵梁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每个所述前车轮承载纵梁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上承载件,每个所述前车轮承载纵梁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保险杠;
前车轮承载横梁,所述前车轮承载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前车轮承载纵梁;
加强肋,连接于所述前车轮承载纵梁及所述下承载件。
上述车架中,通过将用于承载后车轮总成的弧形件设置为弧形结构,并时弧形件在竖直方向且朝向上方的方向上突出于所述后承载组件及前承载组件,以使弧形件能够避让后承载组件上方的空间,以便于降低位于后承载机构上侧的地板的高度,从而实现了在不增加车辆高度的情况下增加了车辆的装载空间。
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方式,其中:
在附图中,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后承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上承载件及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2中下承载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前承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图中:11、前承载组件,111、前车轮承载架,1111、前车轮承载纵梁,1112、前车轮承载横梁,1113、加强肋,112、前保险杠,12、后承载机构,121、后承载组件,1211、上承载件,1211a、上承载横梁,1211b、上承载纵梁,1211c、中部侧支撑,1211d、后部侧支撑,1211e、加强杆,1212、下承载件,1212a、下承载中部支撑,1212b、下承载中部支撑横梁,1212c、下承载中部支撑纵梁,1212d、格栅斜杆,1212e、下承载后部支撑,1212f、下承载后部支撑纵梁,1212g、下承载后部支撑加强架,1213、连接件,1213a、第一连接杆,1213b、第二连接杆,122、弧形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该理解,可以使用上面所示的各种形式的流程,重新排序、增加或删除步骤。例如,本发实用新型中记载的各步骤可以并行地执行也可以顺序地执行也可以不同的次序执行,只要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期望的结果,本文在此不进行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架,车架包括前承载组件11及后承载机构12,前承载组件11用于承载前车轮总成(图未示),后承载机构12包括后承载组件121及两个具有弧形结构的弧形件122,两个弧形件122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并连接于后承载组件121,且每个弧形件122在竖直方向且朝向上方的方向上突出于后承载组件121,后承载组件121连接于前承载组件11的后侧,且后承载组件121及前承载组件11的上位端面位于同一高度,两个弧形件122用于承载后车轮总成(图未示)并用于避让后承载组件121的上方空间。示例性地,上述车架可以为电动客车的车架。
可以理解的是,前后方向、左后方向及上下方向是以乘客乘坐在车上时为基准的惯常的方向识别方式。
上述车架中,通过将用于承载后车轮总成的弧形件122设置为弧形结构,并时弧形件122在竖直方向且朝向上方的方向上突出于后承载组件121及前承载组件11,以使弧形件122能够避让后承载组件121上方的空间,以便于降低位于后承载机构12上侧的地板的高度,从而实现了在不增加车辆高度的情况下增加了车辆的装载空间。
本实施例中,弧形件122为具有圆弧形结构的弯管制成。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后承载组件121包括上承载件1211、下承载件1212及连接件1213,上承载件1211与前承载组件11位于同一高度,弧形件122在竖直方向且朝向上方的方向上突出于上承载件1211,下承载件1212间隔的设置于上承载件1211的下方,每个弧形件122连接于下承载件1212,连接件1213设置于上承载件1211及下承载件1212之间并连接于上承载件1211及下承载件1212。
如此,通过设置上承载件1211及下承载件1212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并通过连接件1213连接在上承载架及下承载件1212之间,以使后承载组件121形成双层结构,稳定性更高,且上承载件1211及下承载件1212之间形成有安装空间,以便于为整车的总装工装时将相应的部件安装至所形成的安装空间内,以便于对安装至所形成的安装空间内的部件进行安全防护,从而提高整车的安全性能。
请参阅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上承载件1211包括两个上承载横梁1211a、两个上承载纵梁1211b、两个中部侧支撑1211c及两个后部侧支撑1211d,两个上承载横梁1211a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且前承载组件11连接于相应的一个上承载横梁1211a,两个上承载纵梁1211b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上承载纵梁1211b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上承载横梁1211a,两个上承载纵梁1211b设置于两个中部侧支撑1211c之间,且每个中部侧支撑1211c连接于上承载纵梁1211b靠近前承载组件11的位置,每个中部侧支撑1211c连接于相应的一个上承载横梁1211a,两个上承载纵梁1211b设置于两个后部侧支撑1211d之间,每个后部侧支撑1211d连接于上承载纵梁1211b远离承载组件的位置,每个后部侧支撑1211d连接于相应的另一个上承载横梁1211a,两个后部侧支撑1211d设置于两个弧形件122之间。
如此,通过设置两个中部侧支撑1211c,以使上承载件1211的中部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增加承载宽度,以便于上承载架适应具有不同宽度的车型,从而提高车架的适用范围,通过设置后侧部支撑,以使上承载件1211后部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增加承载宽度,同时,上承载件1211在生产加工时能够将上承载横梁1211a、上承载纵梁1211b、中部侧支撑1211c及后部侧支撑1211d分别进行模块化生产,以便于在焊装工装中快速的生产加工上承载件1211,从而提高上承载件1211的加工效率。
请参阅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上承载件1211还包括多个加强杆1211e,多个加强杆1211e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且每个加强杆1211e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上承载纵梁1211b。如此,通过设置多个加强杆1211e,以使多个加强杆1211e以便于进一步加强上承载件1211的承载强度并提高了上承载件1211的载荷。
请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下承载件1212包括下承载中部支撑1212a及下承载后部支撑1212e,下承载中部支撑1212a连接于连接件1213,并用于承载两个中部侧支撑1211c、两个上承载横梁1211a的一部分及两个上承载纵梁1211b的一部分,下承载后部支撑1212e连接于连接件1213,并用于承载两个后部侧支撑1211d、两个上承载横梁1211a的一部分及两个上承载纵梁1211b的一部分,每个弧形件122均连接于下承载后部支撑1212e。
如此,通过设置下承载中部支撑1212a及下承载后部支撑1212e并形成下承载件1212,使得下承载中部支撑1212a及下承载后部支撑1212e能够进行模块化加工,以便于在焊装工装中快速生产下承载件1212,从而提高了下承载件1212的加工效率。
请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下承载中部支撑1212a包括多个下承载中部支撑横梁1212b、多个下承载中部支撑纵梁1212c,多个下承载中部支撑横梁1212b及多个下承载中部支撑纵梁1212c垂直交叉并形成格栅结构,多个下承载中部支撑横梁1212b及多个下承载中部支撑纵梁1212c均连接于连接件1213。
如此,通过将多个下承载中部支撑横梁1212b及多个下承载中部支撑纵梁1212c垂直交叉并形成格栅结构,使得下承载中部支撑1212a具有更轻的质量,且具有良好的抗弯、抗屈曲性,从而提高了下承载中部支撑1212a的强度及载荷。
请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下承载后部支撑1212e包括两个下承载后部支撑纵梁1212f及下承载后部支撑加强架1212g,两个下承载后部支撑纵梁1212f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每个下承载后部支撑纵梁1212f的一端均连接于相应的下承载中部支撑横梁1212b,下承载后部支撑加强架1212g设置于两个下承载后部支撑纵梁1212f之间并连接于下承载后部支撑纵梁1212f,每个弧形件122连接于相应的下承载后部支撑纵梁1212f。
如此,通过在两个下承载后部支撑纵梁1212f之间连接下承载后部支撑加强架1212g,使得两个下承载后部支撑纵梁1212f之间的稳定性更高,以便于增加下承载后部支撑1212e的支撑强度。
本实施例中,下承载后部支撑加强架1212g的数量为多个。
请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下承载中部支撑1212a还包括多个格栅斜杆1212d,每个格栅斜杆1212d倾斜设置,且每个格栅斜杆1212d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个下承载中部支撑横梁1212b。如此,通过格栅斜杆1212d能够进一步增加下承载中部支撑1212a的抗弯及抗屈曲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下承载中部支撑1212a的强度及载荷。
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1213包括多个第一连接杆1213a及多个第二连接杆1213b,多个第一连接杆1213a间隔设置,且每个第一连接杆1213a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每个第一连接杆1213a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上承载件1211及下承载件1212,多个第二连接杆1213b间隔设置,且每个第二连接杆1213b均倾斜设置,且每个第二连接杆1213b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上承载件1211及相应的一个第一连接杆1213a。
如此,通过多个第一连接杆1213a及多个第二连接杆1213b,并使每个第二连接杆1213b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上承载件1211及相应的一个第一连接杆1213a,以便于使一个第一连接杆1213a、一个第二连接杆1213b及上承载件1211的一部分能够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以使的连接件1213对上承载件1211及下承载件1212的支撑更加稳定,并使连接件1213的承载强度更高,从而提高车架的整体的承载强度。
请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前承载组件11包括前车轮承载架111及前保险杠112,前车轮承载架111连接于上承载件1211及下承载件1212,前保险杠112连接于前车轮承载架111背离上承载件1211的一侧。如此,通过前车轮承载架111以便于在总装工装中安装前车轮总成,通过前保险杠112以便于增加整车的安全性能。
请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车轮承载架111包括两个前车轮承载纵梁1111、前车轮承载横梁1112及加强肋1113,两个前车轮承载纵梁1111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每个前车轮承载纵梁1111的一端连接于上承载件1211,每个前车轮承载纵梁1111的另一端连接于保险杠,前车轮承载横梁111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前车轮承载纵梁1111,加强肋1113连接于前车轮承载纵梁1111及下承载件1212。
如此,通过在两个前车轮承载纵梁1111之间连接前车轮承载横梁1112,以使两个前车轮承载纵梁1111的支撑强度更高,以便于提高前车轮承载架111的支撑强度,通过设置加强肋1113能够进一步增加前车轮承载架111的承载强度及支撑强度。
本实施例中,前车轮承载横梁1112的数量为多个,加强肋1113的数量为两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前承载组件11及后承载机构12均采用质量更轻且强度更大的铝合金材料或碳纤维材料,以此来替代传统的钢铁材料,以便于使降低车架的整体重量,从而降低整车能耗,节约运营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承载组件,用于承载前车轮总成;
后承载机构,包括后承载组件及两个具有弧形结构的弧形件,两个所述弧形件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并连接于所述后承载组件,且每个所述弧形件在竖直方向且朝向上方的方向上突出于所述后承载组件,所述后承载组件连接于所述前承载组件的后侧,且所述后承载组件及所述前承载组件的上位端面位于同一高度;其中,
两个所述弧形件用于承载后车轮总成并用于避让所述后承载组件的上方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承载组件包括:
上承载件,所述上承载件与所述前承载组件位于同一高度,所述弧形件在竖直方向且朝向上方的方向上突出于所述上承载件;
下承载件,间隔的设置于所述上承载件的下方,每个所述弧形件连接于所述下承载件;
连接件,设置于所述上承载件及所述下承载件之间并连接于所述上承载件及所述下承载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承载件包括:
两个上承载横梁,两个所述上承载横梁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前承载组件连接于相应的一个所述上承载横梁;
两个上承载纵梁,两个所述上承载纵梁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上承载纵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上承载横梁;
两个中部侧支撑,两个所述上承载纵梁设置于两个所述中部侧支撑之间,且每个所述中部侧支撑连接于所述上承载纵梁靠近所述前承载组件的位置,每个所述中部侧支撑连接于相应的一个所述上承载横梁;
两个后部侧支撑,两个所述上承载纵梁设置于两个所述后部侧支撑之间,每个所述后部侧支撑连接于所述上承载纵梁远离所述承载组件的位置,每个所述后部侧支撑连接于相应的另一个所述上承载横梁;其中,
两个所述后部侧支撑设置于两个所述弧形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承载件还包括多个加强杆,多个所述加强杆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加强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上承载纵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承载件包括:
下承载中部支撑,连接于所述连接件,并用于承载两个所述中部侧支撑、两个所述上承载横梁的一部分及两个所述上承载纵梁的一部分;
下承载后部支撑,连接于所述连接件,并用于承载两个所述后部侧支撑、两个所述上承载横梁的一部分及两个所述上承载纵梁的一部分,每个所述弧形件均连接于所述下承载后部支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承载中部支撑包括多个下承载中部支撑横梁、多个下承载中部支撑纵梁,多个所述下承载中部支撑横梁及多个所述下承载中部支撑纵梁垂直交叉并形成格栅结构,多个所述下承载中部支撑横梁及多个所述下承载中部支撑纵梁均连接于所述连接件;
所述下承载后部支撑包括两个下承载后部支撑纵梁及下承载后部支撑加强架,两个所述下承载后部支撑纵梁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每个所述下承载后部支撑纵梁的一端均连接于相应的所述下承载中部支撑横梁,所述下承载后部支撑加强架设置于两个所述下承载后部支撑纵梁之间并连接于所述下承载后部支撑纵梁,每个所述弧形件连接于所述相应的所述下承载后部支撑纵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承载中部支撑还包括多个格栅斜杆,每个所述格栅斜杆倾斜设置,且每个所述格栅斜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下承载中部支撑横梁。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
多个第一连接杆,多个所述第一连接杆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一连接杆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每个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上承载件及所述下承载件;
多个第二连接杆,多个所述第二连接杆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二连接杆均倾斜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上承载件及相应的一个所述第一连接杆。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承载组件包括:
前车轮承载架,连接于所述上承载件及所述下承载件;
前保险杠,连接于所述前车轮承载架背离所述上承载件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轮承载架包括:
两个前车轮承载纵梁,两个所述前车轮承载纵梁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每个所述前车轮承载纵梁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上承载件,每个所述前车轮承载纵梁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保险杠;
前车轮承载横梁,所述前车轮承载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前车轮承载纵梁;
加强肋,连接于所述前车轮承载纵梁及所述下承载件。
CN202321685452.9U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车架 Active CN2201809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85452.9U CN220180920U (zh)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车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85452.9U CN220180920U (zh)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车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80920U true CN220180920U (zh) 2023-12-15

Family

ID=89113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85452.9U Active CN220180920U (zh)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车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809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107490B (zh) 电池包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10027632U (zh) 门槛加强结构
CN220180920U (zh) 一种车架
CN105683030B (zh) 用于具有热力发动机的机动车辆的底架结构及其机动车辆
CN212267638U (zh) 一种下弯纵梁及车辆
CN110588785A (zh) 一种下弯纵梁及车辆
CN114228842B (zh) 新能源物流车、车厢和底架总成
CN209776366U (zh) 一种汽车防护结构
CN213413484U (zh) 汽车天窗的支撑框架和车辆
CN220483428U (zh) 一种焊接式挡泥板支架总成
CN111688463A (zh) 电动车车身与电池包一体化结构
CN218907371U (zh) 后段车架和电动客车
CN220764006U (zh) 一种减震塔及汽车
CN221642613U (zh) 一种电动车车架结构
CN215752668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风窗横梁结构、前围板组件和车辆
CN220764239U (zh) 一种重型汽车用踏板支架结构及汽车
CN114475815B (zh) 新能源物流车、车厢和顶板与侧板的组装方法
EP4292908A1 (en) Lower vehicle body architecture structure
CN218594432U (zh) 一种门槛梁加强结构、车辆门槛梁及车辆
CN213921213U (zh) 副车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4943406U (zh) 车门铰链加强板和车辆
CN217553685U (zh) 一种电子水泵安装支架及车辆
CN219948369U (zh) 用于车辆的侧围上接头和车辆
CN216805594U (zh) 汽车用前挡板下横梁结构
CN219257519U (zh) 地板总成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