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38370U - 入壳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入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38370U
CN220138370U CN202321672370.0U CN202321672370U CN220138370U CN 220138370 U CN220138370 U CN 220138370U CN 202321672370 U CN202321672370 U CN 202321672370U CN 220138370 U CN220138370 U CN 2201383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ck
axis direction
base
piece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7237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振东
袁正普
袁毅
叶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wangd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7237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383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383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383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制造领域,公开了一种入壳装置包括基座、推料组件及顶升组件;基座用于沿X轴方向承载电芯;推料组件包括驱动件及推块,驱动件与基座沿Y轴方向依次设置,推块与驱动件连接,驱动件驱动推块沿Y轴方向移动,用以推动电芯相对基座移动;顶升组件包括伸缩件及顶升块,伸缩件与驱动件连接,伸缩件随推块一并移动,伸缩件沿X轴方向设置,顶升块与伸缩件连接,伸缩件驱动顶升块沿X轴方向移动,用以至少使电芯的顶盖部分与基座分离。通过设置顶升组件将电芯的顶盖部分与基座分离,以避免在推动电芯入壳过程中顶盖与基座摩擦产生金属粉尘,保证后续焊接工作的可靠性,降低生产的不良率。

Description

入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入壳装置。
背景技术
电池指容置有电解质溶液和金属电极以产生电流的杯、槽或其他容器或复合容器的部分空间,能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电池常见分类包括干电池、铅蓄电池、锂电池等等。
电池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都需要将电芯装入壳体内,即入壳操作。现有的入壳操作都是将电芯平放在导轨上,电芯的顶盖位置会直接与导轨接触,再通过推块将电芯推入壳体内,但是推块在推动电芯的过程中,电芯的顶盖会与导轨摩擦产生金属粉尘,导致后续的焊接容易出现爆点的情况,生产不良率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电芯以平放的姿态进行推动,导致电芯的顶盖摩擦产生金属粉尘,生产不良率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入壳装置,用于对包含有顶盖的电芯进行入壳操作,所述入壳装置包括:
基座,用于沿X轴方向承载所述电芯;
推料组件,所述推料组件包括驱动件及推块,所述驱动件与所述基座沿Y轴方向依次设置,所述推块与所述驱动件连接,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推块沿Y轴方向移动,用以推动所述电芯相对所述基座移动;及
顶升组件,所述顶升组件包括伸缩件及顶升块,所述伸缩件与所述驱动件连接,所述伸缩件随所述推块一并移动,所述伸缩件沿X轴方向设置,所述顶升块与所述伸缩件连接,所述伸缩件驱动所述顶升块沿X轴方向移动,用以至少使所述电芯的顶盖部分与所述基座分离;
其中,所述X轴方向与所述Y轴方向相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升组件还包括调节件,所述调节件设置在所述伸缩件与所述驱动件之间;所述调节件包括安装座及支撑座;所述安装座与所述驱动件连接,所述支撑座与所述伸缩件连接,所述支撑座与所述安装座在X轴方向上活动连接,所述支撑座相对所述安装座移动以调节所述伸缩件在X轴方向上的设置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包括撑板部及调节部,所述撑板部与所述伸缩件连接固定,所述调节部设置在所述撑板部靠近所述安装座的一侧;所述调节部上开设有条形孔,所述条形孔沿X轴方向延伸,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螺孔,所述螺孔与所述条形孔的设置位置相对应,螺栓穿过所述条形孔并插入所述螺孔内,以将所述调节部夹持固定在所述安装座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包括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沿X轴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延伸部一端与所述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延伸部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沿Y轴方向延伸,所述支撑座与所述第二延伸部活动连接;所述安装座还包括肋条,所述肋条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所述肋条呈三角形直板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入壳装置还包括校正组件,所述校正组件相对设置在所述基座沿Z轴方向上的两侧;所述校正组件包括夹持件及夹块,所述夹持件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夹持件沿Z轴方向设置,所述夹块与所述夹持件连接,两侧所述校正组件的夹持件用于驱动两侧的所述夹块相互靠近或远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校正组件还包括第一调节块及第二调节块;所述第一调节块与所述夹持件连接固定,所述第二调节块与所述夹块连接固定,所述第二调节块与所述第一调节块之间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调节块上设置有调节孔,所述调节孔呈长条状沿Z轴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调节块上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与所述调节孔对应设置,螺栓穿过所述调节孔并插入所述固定孔内,以将所述第二调节块夹持固定在所述第一调节块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入壳装置还包括感应元件,所述感应元件沿Z轴方向设置在所述基座的相对两侧,所述感应元件与所述电芯的设置位置相对应,以检测所述电芯在所述基座上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包括框架、旋转件、丝杆、螺块及平移架;所述框架呈中空长条状,所述框架沿Y轴方向设置在所述基座的一侧,所述旋转件与所述框架连接固定,所述丝杆与所述旋转件连接,并穿设在所述框架内,所述旋转件驱动所述丝杆在所述框架内转动,所述丝杆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所述螺块套设在所述丝杆外侧,所述螺块与所述丝杆螺纹连接,所述平移架穿过所述框架并与所述螺块连接固定,所述推块与所述伸缩件均与所述平移架连接,所述丝杆转动带动所述螺块和所述平移架一并沿Y轴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料组件还包括压力元件,所述压力元件设置在所述推块与所述平移架之间,以检测所述推块与所述平移架之间的压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还包括导轨及导向块;所述导轨呈长条状沿Y轴方向延伸,所述导轨固定在所述框架内,所述导向块与所述平移架连接固定,所述导向块与所述导轨滑动连接。
上述入壳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设置顶升组件将电芯的顶盖部分与基座分离,以避免在推动电芯入壳过程中顶盖与基座摩擦产生金属粉尘,保证后续焊接工作的可靠性,降低生产的不良率。
通过在伸缩件与驱动件之间设置调节件,实现对伸缩件在X轴方向上的设置位置可调,进而满足不同规格电芯的使用需求,提高使用的适应性。
通过在安装座的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间设置三角形的肋条,有效提高安装座的抗变形能力,进而避免安装座因长时间承受压力载荷而产生形变,保证设备的使用精度,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通过设置校正组件对电芯的入壳位置进行校准,提高电芯的入壳精度,避免入壳过程中产生碰撞而导致电芯损坏,保证产品的良品率。
通过第一调节块与第二调节块活动连接,并将第一调节块与夹持件连接,第二调节块与夹块连接,通过第一调节块与第二调节块的相对移动,对夹块在Z轴方向上的设置位置进行调节,以满足对不同规格电芯的校正操作,提高使用的适应性。
通过设置感应元件对电芯的通过进行检测,以保证存在电芯通过后再进行后续的入壳操作,确保自动化控制的准确性。
通过在推块与平移架之间设置压力元件,对推块与平移架之间的压力进行检测,以避免推块对电芯的推力超出限定额度,而导致电芯的损坏,保证生产的良品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入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圆圈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推料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顶升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校正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的含义为:
100、入壳装置;
10、基座;11、底板;12、立板;13、连接板;14、滑轨;15、加强板;
20、推料组件;21、驱动件;211、框架;212、旋转件;213、丝杆;214、螺块;215、平移架;216、导轨;217、导向块;22、推块;23、压力元件;
30、顶升组件;31、伸缩件;32、顶升块;33、调节件;331、安装座;332、第一延伸部;333、第二延伸部;334、肋条;335、螺孔;336、支撑座;337、撑板部;338、调节部;339、条形孔;
40、校正组件;41、夹持件;42、夹块;43、第一调节块;430、固定孔;44、第二调节块;440、调节孔;
50、感应元件;
90、电芯;95、顶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X轴方向与Y轴方向互为共面垂直关系,Z轴方向垂直于X轴方向与Y轴方向的公共面。进一步说明,说明书中关于垂直的定义在九十度浮动百分之十都应当理解为垂直,即定义的X轴方向与Y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八十度至九十度之间、以及Z轴方向与X轴方向Y轴方向公共面之间的夹角为八十度至九十度之间都应当理解为垂直。
请参阅图1至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入壳装置100,用于对包含有顶盖95的电芯90进行入壳操作,该入壳装置100包括基座10、推料组件20及顶升组件30。该基座10用于沿X轴方向承载电芯90,即电芯90放置在基座10上。该推料组件20包括驱动件21及推块22;驱动件21与基座10沿Y轴方向依次设置,推块22与驱动件21连接,驱动件21驱动推块22沿Y轴方向移动,该推块22与电芯90的设置位置相对应,推块22用以推动电芯90相对基座10移动。该顶升组件30包括伸缩件31及顶升块32;伸缩件31与驱动件21连接,伸缩件31随推块22一并移动,伸缩件31沿X轴方向设置,顶升块32与伸缩件31连接,该顶升块32设置在电芯90靠近基座10的一侧,顶升块32与电芯90的顶盖95设置位置相对应,伸缩件31驱动顶升块32沿X轴方向移动,用以至少使电芯90的顶盖95部分与基座10分离,进而避免顶盖95与基座10之间摩擦产生金属粉尘,影响后续的入壳焊接工作,降低生产的不良率。其中,X轴方向与Y轴方向相交。
进一步地,该基座10包括底板11、立板12、连接板13及滑轨14。该底板11呈矩形直板状,底板11用于与外界装置连接固定,以对基座10的安装位置进行固定;该立板12与底板11连接,该立板12沿Z轴方向相对设置在底板11的两侧,该立板12呈矩形直板状,立板12垂直于底板11;该连接板13与立板12连接,连接板13设置在立板12远离底板11的一侧,该连接板13呈矩形直板状,连接板13所在的延伸平面与底板11所在的延伸平面平行;该滑轨14安装在连接板13上,滑轨14呈长条状沿X轴方向延伸,该滑轨14设置在连接板13远离立板12的一侧,该滑轨14被配置为供电芯90放置,即电芯90在滑轨14上移动以完成入壳操作,该滑轨14、连接板13及立板12一一对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该基座10还包括加强板15。该加强板15呈矩形直板状,加强板15所在的延伸平面与底板11所在的延伸平面平行,该加强板15设置在两侧的立板12之间,加强板15沿Z轴方向上的两侧分别与两侧立板12连接固定,该加强板15用于提高整体基座10的承载能力,进而防止立板12因长时间承受压力载荷而变形,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该驱动件21包括框架211、旋转件212、丝杆213、螺块214及平移架215。该框架211呈中空长条状,框架211沿Y轴方向设置在基座10的一侧,该框架211与外界装置连接固定,以对驱动件21的安装位置进行固定;该旋转件212与框架211连接固定,该旋转件212用于提供旋转所需的驱动扭矩;该丝杆213与旋转件212连接,并穿设在框架211内,旋转件212驱动丝杆213在框架211内转动,丝杆213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该螺块214套设在丝杆213外侧,螺块214与丝杆213螺纹连接,丝杆213转动带动螺块214在框架211内沿Y轴方向移动;该平移架215穿过框架211并与螺块214连接固定,该推块22与伸缩件31均与平移架215连接,丝杆213转动带动螺块214和平移架215一并沿Y轴方向移动,平移架215带动推块22移动以推动电芯90在基座10上滑移,实现入壳操作。
进一步地,该驱动件21还包括导轨216及导向块217。该导轨216呈长条状沿Y轴方向延伸,导轨216固定在框架211内,该导向块217与平移架215连接固定,导向块217与导轨216滑动连接,通过导向块217与导轨216配合对平移架215的移动进行导向,提高平移架215移动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该推料组件20还包括压力元件23。该压力元件23设置在推块22与平移架215之间,以检测推块22与平移架215之间的压力,进而避免对电芯90施加的推力超过限值,造成电芯90的损坏。在本实施例中,该压力元件23为压力传感器。
进一步地,该伸缩件31沿X轴方向设置,伸缩件31用于提供顶升块32在X轴方向上移动的驱动力;该顶升块32呈方块状,顶升块32设置在伸缩件31靠近顶盖95的一端,以至少将电芯90的顶盖95部分顶离基座10。在本实施例中,该伸缩件31为气缸、液压缸、丝杆213机构或齿轮齿条中的一种,保证伸缩件31可以驱动顶升块32沿X方向移动即可,不具体限制伸缩件31的结构。优选地,该伸缩件31为气缸。
进一步地,该顶升组件30还包括调节件33,调节件33设置在伸缩件31与驱动件21之间,该调节件33用于调节伸缩件31在X方向上的设置位置,以满足不同规格电芯90的使用需求。该调节件33包括安装座331及支撑座336;安装座331与驱动件21连接,支撑座336与伸缩件31连接,支撑座336与安装座331在X轴方向上活动连接,支撑座336相对安装座331移动以调节伸缩件31在X轴方向上的设置位置。
进一步地,该安装座331包括第一延伸部332及第二延伸部333,第一延伸部332沿X轴方向延伸,第一延伸部332呈长条状,第一延伸部332一端与驱动件21的平移架215连接,第一延伸部332另一端与第二延伸部333连接;第二延伸部333沿Y轴方向延伸,支撑座336与第二延伸部333活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该安装座331还包括肋条334,肋条334分别连接第一延伸部332与第二延伸部333,肋条334呈三角形直板状,该肋条334用于提高安装座331的承载能力,进而避免安装座331在长时间承受压力载荷的情况下产生形变,影响对电芯90的举升高度,进而影响加工精度与良品率。
进一步地,该支撑座336包括撑板部337及调节部338,撑板部337与伸缩件31连接固定,撑板部337呈直板状支撑在伸缩件31的底部,调节部338设置在撑板部337靠近安装座331的一侧;调节部338上开设有条形孔339,条形孔339沿X轴方向延伸,安装座331上设置有螺孔335,螺孔335与条形孔339的设置位置相对应,螺栓穿过条形孔339并插入螺孔335内,以将调节部338夹持固定在安装座331上,整体调节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有效降低设备的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该入壳装置100还包括校正组件40,校正组件40相对设置在基座10沿Z轴方向上的两侧;校正组件40包括夹持件41及夹块42,夹持件41与基座10连接,夹持件41沿Z轴方向设置,夹块42与夹持件41连接,两侧校正组件40的夹持件41用于驱动两侧的夹块42相互靠近或远离,当电芯90移动至两侧夹块42之间时,通过夹持件41同时驱动两侧的夹块42相向移动,对电芯90进行对中操作,进而校正电芯90的入壳位置,保证电芯90入壳位置的准确性,提高成品率。在本实施例中,该夹持件41为气缸或液压缸中的一种。在另一实施例中,该夹持件41为齿轮齿条结构;通过在齿轮的两侧分别啮合两个齿条,由电机驱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带动两侧的齿条同步沿相反方向移动,以实现相互靠近或远离的驱动控制,由同一齿轮驱动,确保了对两侧驱动控制的一致性,进而提高校正精度。
进一步地,该校正组件40还包括第一调节块43及第二调节块44。第一调节块43与夹持件41连接固定,第二调节块44与夹块42连接固定,第二调节块44与第一调节块43之间活动连接;第二调节块44上设置有调节孔440,调节孔440呈长条状沿Z轴方向延伸,第一调节块43上设置有固定孔430,固定孔430与调节孔440对应设置,螺栓穿过调节孔440并插入固定孔430内,以将第二调节块44夹持固定在第一调节块43上,通过第一调节块43与第二调节块44对夹块42的设置位置进行调节,进而满足不同规格电芯90的使用需求,提高适应性。
进一步地,入壳装置100还包括感应元件50,感应元件50沿Z轴方向设置在基座10的相对两侧,感应元件50与电芯90的设置位置相对应,以检测电芯90在基座10上移动,该感应元件50对应设置在滑轨14的中间位置,以对电芯90的通过进行检测。可以理解地,该感应元件50为光电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电磁传感器或霍尔传感器中的一种,保证可以对经过的电芯90进行检测即可,不具体限制感应元件50的结构。优选地,该感应元件50为光电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先将电芯90放置在基座10的滑轨14上,电芯90的顶盖95朝向推料组件20;旋转件212驱动丝杆213转动,带动平移架215向靠近电芯90方向移动,直至推块22与电芯90相抵;再通过伸缩件31驱动顶升块32向靠近顶盖95方向移动,顶升块32将电芯90的顶盖95部分顶起并与滑轨14分离;旋转件212继续驱动丝杆213转动,平移架215将电芯90向校正组件40方向推动,直至电芯90移动至两侧的夹块42之间;两侧的夹持件41同步驱动两侧的夹块42相互靠近,对电芯90的位置进行校正操作,校正完成后旋转件212继续驱动丝杆213转动,推块22继续推动电芯90移动,完成入壳操作。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入壳装置100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设置顶升组件30将电芯90的顶盖95部分与基座10分离,以避免在推动电芯90入壳过程中顶盖95与基座10摩擦产生金属粉尘,保证后续焊接工作的可靠性,降低生产的不良率。
2、通过在伸缩件31与驱动件21之间设置调节件33,实现对伸缩件31在X轴方向上的设置位置可调,进而满足不同规格电芯90的使用需求,提高使用的适应性。
3、通过在安装座331的第一延伸部332与第二延伸部333间设置三角形的肋条334,有效提高安装座331的抗变形能力,进而避免安装座331因长时间承受压力载荷而产生形变,保证设备的使用精度,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4、通过设置校正组件40对电芯90的入壳位置进行校准,提高电芯90的入壳精度,避免入壳过程中产生碰撞而导致电芯90损坏,保证产品的良品率。
5、通过第一调节块43与第二调节块44活动连接,并将第一调节块43与夹持件41连接,第二调节块44与夹块42连接,通过第一调节块43与第二调节块44的相对移动,对夹块42在Z轴方向上的设置位置进行调节,以满足对不同规格电芯90的校正操作,提高使用的适应性。
6、通过设置感应元件50对电芯90的通过进行检测,以保证存在电芯90通过后再进行后续的入壳操作,确保自动化控制的准确性。
7、通过在推块22与平移架215之间设置压力元件23,对推块22与平移架215之间的压力进行检测,以避免推块22对电芯90的推力超出限定额度,而导致电芯90的损坏,保证生产的良品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入壳装置(100),用于对包含有顶盖(95)的电芯(90)进行入壳操作,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壳装置(100)包括:
基座(10),用于沿X轴方向承载所述电芯(90);
推料组件(20),所述推料组件(20)包括驱动件(21)及推块(22),所述驱动件(21)与所述基座(10)沿Y轴方向依次设置,所述推块(22)与所述驱动件(21)连接,所述驱动件(21)驱动所述推块(22)沿Y轴方向移动,用以推动所述电芯(90)相对所述基座(10)移动;及
顶升组件(30),所述顶升组件(30)包括伸缩件(31)及顶升块(32),所述伸缩件(31)与所述驱动件(21)连接,所述伸缩件(31)随所述推块(22)一并移动,所述伸缩件(31)沿X轴方向设置,所述顶升块(32)与所述伸缩件(31)连接,所述伸缩件(31)驱动所述顶升块(32)沿X轴方向移动,用以至少使所述电芯(90)的顶盖(95)部分与所述基座(10)分离;
其中,所述X轴方向与所述Y轴方向相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壳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组件(30)还包括调节件(33),所述调节件(33)设置在所述伸缩件(31)与所述驱动件(21)之间;所述调节件(33)包括安装座(331)及支撑座(336);所述安装座(331)与所述驱动件(21)连接,所述支撑座(336)与所述伸缩件(31)连接,所述支撑座(336)与所述安装座(331)在X轴方向上活动连接,所述支撑座(336)相对所述安装座(331)移动以调节所述伸缩件(31)在X轴方向上的设置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入壳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336)包括撑板部(337)及调节部(338),所述撑板部(337)与所述伸缩件(31)连接固定,所述调节部(338)设置在所述撑板部(337)靠近所述安装座(331)的一侧;所述调节部(338)上开设有条形孔(339),所述条形孔(339)沿X轴方向延伸,所述安装座(331)上设置有螺孔(335),所述螺孔(335)与所述条形孔(339)的设置位置相对应,螺栓穿过所述条形孔(339)并插入所述螺孔(335)内,以将所述调节部(338)夹持固定在所述安装座(331)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入壳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331)包括第一延伸部(332)及第二延伸部(333),所述第一延伸部(332)沿X轴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延伸部(332)一端与所述驱动件(21)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332)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延伸部(333)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333)沿Y轴方向延伸,所述支撑座(336)与所述第二延伸部(333)活动连接;所述安装座(331)还包括肋条(334),所述肋条(334)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332)与所述第二延伸部(333),所述肋条(334)呈三角形直板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壳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壳装置(100)还包括校正组件(40),所述校正组件(40)相对设置在所述基座(10)沿Z轴方向上的两侧;所述校正组件(40)包括夹持件(41)及夹块(42),所述夹持件(41)与所述基座(10)连接,所述夹持件(41)沿Z轴方向设置,所述夹块(42)与所述夹持件(41)连接,两侧所述校正组件(40)的夹持件(41)用于驱动两侧的所述夹块(42)相互靠近或远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入壳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校正组件(40)还包括第一调节块(43)及第二调节块(44);所述第一调节块(43)与所述夹持件(41)连接固定,所述第二调节块(44)与所述夹块(42)连接固定,所述第二调节块(44)与所述第一调节块(43)之间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调节块(44)上设置有调节孔(440),所述调节孔(440)呈长条状沿Z轴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调节块(43)上设置有固定孔(430),所述固定孔(430)与所述调节孔(440)对应设置,螺栓穿过所述调节孔(440)并插入所述固定孔(430)内,以将所述第二调节块(44)夹持固定在所述第一调节块(43)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壳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壳装置(100)还包括感应元件(50),所述感应元件(50)沿Z轴方向设置在所述基座(10)的相对两侧,所述感应元件(50)与所述电芯(90)的设置位置相对应,以检测所述电芯(90)在所述基座(10)上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壳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21)包括框架(211)、旋转件(212)、丝杆(213)、螺块(214)及平移架(215);所述框架(211)呈中空长条状,所述框架(211)沿Y轴方向设置在所述基座(10)的一侧,所述旋转件(212)与所述框架(211)连接固定,所述丝杆(213)与所述旋转件(212)连接,并穿设在所述框架(211)内,所述旋转件(212)驱动所述丝杆(213)在所述框架(211)内转动,所述丝杆(213)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所述螺块(214)套设在所述丝杆(213)外侧,所述螺块(214)与所述丝杆(213)螺纹连接,所述平移架(215)穿过所述框架(211)并与所述螺块(214)连接固定,所述推块(22)与所述伸缩件(31)均与所述平移架(215)连接,所述丝杆(213)转动带动所述螺块(214)和所述平移架(215)一并沿Y轴方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入壳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料组件(20)还包括压力元件(23),所述压力元件(23)设置在所述推块(22)与所述平移架(215)之间,以检测所述推块(22)与所述平移架(215)之间的压力。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入壳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21)还包括导轨(216)及导向块(217);所述导轨(216)呈长条状沿Y轴方向延伸,所述导轨(216)固定在所述框架(211)内,所述导向块(217)与所述平移架(215)连接固定,所述导向块(217)与所述导轨(216)滑动连接。
CN202321672370.0U 2023-06-28 2023-06-28 入壳装置 Active CN2201383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72370.0U CN220138370U (zh) 2023-06-28 2023-06-28 入壳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72370.0U CN220138370U (zh) 2023-06-28 2023-06-28 入壳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38370U true CN220138370U (zh) 2023-12-05

Family

ID=88956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72370.0U Active CN220138370U (zh) 2023-06-28 2023-06-28 入壳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383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138370U (zh) 入壳装置
CN212625897U (zh) 电池托盘治具
CN219201206U (zh) 软包电芯电池极耳应力测试设备
CN115343599B (zh) 一种bms产品的测试装置
CN218331897U (zh) 一种锂电池测试工装
CN215955442U (zh) 一种方形铝壳锂电池烘烤注液一体机设备
CN115582620A (zh) 全极耳大圆柱电池焊接设备
CN213398863U (zh) 一种电芯的dcr测试装置
CN211740047U (zh) 一种机械设计用测量装置
CN211182392U (zh) 一种电芯入壳装置
CN219123283U (zh) 一种用于方形锂电池模组单体进行电压均衡的装置
US20240170711A1 (en) Cell processing equipment, cell processing method, and battery production line
CN220894350U (zh) 一种圆柱电芯短路检测装置
CN113328183B (zh) 一种电池模组首串调节装置
CN218974547U (zh) 电芯开路电压检测装置
CN220515714U (zh) 一种电池盖帽压焊装置
CN219736217U (zh) 一种电芯直径检测装置
CN220340370U (zh) 一种新型j-r短路测试装置
CN220753517U (zh) 一种电池压装机
CN221056496U (zh) 电池测试用辅助装置及电池测试系统
CN219520393U (zh) 铆钉安装机构以及电池制造设备
CN220154491U (zh) 一种锂电池正负极安装用检测装置
CN217562419U (zh) 用于电容器的盖帽装置及电容器加工设备
CN220438519U (zh) 一种电芯ocv测试加电组件
CN219284859U (zh) 电芯与汇流盘焊接强度测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