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30080U - 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 - Google Patents
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130080U CN220130080U CN202321212580.1U CN202321212580U CN220130080U CN 220130080 U CN220130080 U CN 220130080U CN 202321212580 U CN202321212580 U CN 202321212580U CN 220130080 U CN220130080 U CN 22013008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nlocking
- ejector rod
- locking
- elastic
- pie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381 potential energy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3721 gunpowde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39203 Road traffic acciden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707 rearrang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包括:壳体;顶杆,顶杆能够自开口伸出壳体,顶杆具有第一预定位置和第二预定位置;弹性驱动部,弹性驱动部能够积蓄弹性势能,并在释放弹性势能时驱动顶杆移动,以使顶杆保持于第一预定位置;锁定件,能够锁定位于第二预定位置的顶杆,以使顶杆保持于第二预定位置;解锁部,能够解锁锁定件,以使锁定件释放顶杆。本实用新型中的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将弹性驱动部替代火药式触发器作为顶杆的执行机构,弹性驱动部能够释放积蓄的弹性势能以驱动顶杆进行举升动作,同时利用解锁部以及锁定件的配合使得弹性驱动部能够再次恢复积蓄弹性势能的状态,从而能够完成重复的举升动作,实现多次举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前舱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
背景技术
在交通事故中,汽车作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本身的安全性十分重要。容易出现较大事故的通常为汽车与行人之间的碰撞,由于行人相对不可控,故为了能够降低事故造成的影响,目前采用对汽车本身,例如汽车的前舱盖进行改进的方式,以期能够在发生事故时,降低行人的风险。
如中国专利(CN207960286U)公开了一种主动行人保护铰链,并具体公开了“包括四连杆结构、主动连杆以及至少一个固定部件;所述四连杆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短杆、前盖连杆、长杆和车身连杆;在未接收到触发器的触发前,所述主动连杆通过固定部件与所述车身连杆连接;在接收到触发器的触发后,所述主动连杆与所述车身连杆分离,所述固定部件脱落”,上述主动行人保护铰链,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利用主动连杆将汽车的前舱盖顶起,但是由于该铰链是基于触发器实现的,而触发器一般为火药式触发器,即将火药式触发器作为顶起动作的执行机构,在实际应用时,由于触发器设置在汽车上,汽车本身在道路行驶时,在遭遇急刹、剐蹭、小动物/微小异物撞击、路面颠簸、算法模糊、工况错误识别等情况时容易引起误爆,将主动连杆顶起,影响汽车的正常工作,火药式触发器作为一次性的触发器,在每完成一次顶起动作后,需要更换新的触发器,即仅能实现一次举升动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多次使用的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包括:
壳体;
顶杆,所述顶杆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的顶部具有供所述顶杆伸出的开口,所述顶杆能够自所述开口伸出所述壳体,所述顶杆具有第一预定位置和第二预定位置;
弹性驱动部,所述弹性驱动部与所述顶杆连接,所述弹性驱动部能够积蓄弹性势能,并在释放弹性势能时驱动所述顶杆相对所述壳体移动,以使所述顶杆保持于所述第一预定位置;
锁定件,所述锁定件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锁定件能够锁定位于所述第二预定位置的所述顶杆,以使所述顶杆保持于所述第二预定位置;
解锁部,所述解锁部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解锁部能够解锁所述锁定件,以使所述锁定件释放所述顶杆。
作为优选,所述锁定件为夹持剪,所述锁定件设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能够使所述锁定件处于释放所述顶杆的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锁定件上设有拨动部,所述顶杆能够拨动所述拨动部,以使所述锁定件锁定所述顶杆。
作为优选,所述顶杆与所述锁定件的接触部呈预定角度倾斜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解锁部包括:
触发器,所述触发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
解锁件,所述解锁件与所述触发器的执行部分连接,以能够被所述触发器驱动在所述壳体内移动,所述解锁件具有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当所述解锁件位于上锁位置时,所述解锁件能够使所述锁定件保持锁定所述顶杆,当所述解锁件位于解锁位置时,所述解锁件能够使所述锁定件释放所述顶杆。
作为优选,所述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还包括:
内套筒,所述内套筒位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壳体连接;
所述锁定件的转轴与所述内套筒连接,且所述锁定件的被动端位于所述内套筒的内部;
所述解锁件内具有解锁空间,当所述锁定件的被动端位于所述解锁空间内时,所述解锁件位于所述上锁位置,当所述锁定件的被动端自所述解锁空间脱离后,所述解锁件位于所述解锁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锁定件的被动端设有滚动件,所述解锁件处于所述上锁位置时,所述滚动件与所述解锁件的内壁抵接,所述解锁件处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滚动件与所述内套筒的内壁抵接。
作为优选,所述触发器的执行部分设有第二弹性件,所述触发器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件使所述解锁件保持所述上锁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触发器为直线运动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触发器为电磁铁。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驱动部包括滑块和第三弹性件,所述滑块与所述顶杆连接,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一端抵接所述滑块,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所述壳体。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在所述顶杆的伸出端设有减震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将弹性驱动部替代现有的火药式触发器作为顶杆的执行机构,弹性驱动部能够释放积蓄的弹性势能以驱动顶杆进行举升动作,同时利用解锁部以及锁定件的配合使得弹性驱动部能够再次恢复积蓄弹性势能的状态,从而能够完成重复的举升动作,实现多次举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的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的解锁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的举升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的复位示意图。
图中:
1、壳体;101、上壳;102、下壳;2、顶杆;201、夹持部;202、顶升部;3、弹性驱动部;301、滑块;302、第三弹性件;4、锁定件;5、解锁部;501、触发器;502、解锁件;5021、解锁空间;6、第一弹性件;7、拨动部;8、内套筒;801、活动槽;9、滚动件;10、第二弹性件;11、减震件;12、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参照图1-图3,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包括壳体1、顶杆2、弹性驱动部3、锁定件4和解锁部5,其中,壳体1可为圆柱状且内部中空,壳体1的底部设有底座,以将壳体1的底部封闭,壳体1的顶部设有顶盖,以将壳体1的顶部封闭,底座以及顶盖均采用可分离连接的方式与壳体1组装,以便于加工和组装。
顶杆2位于壳体1内,壳体1的顶部具有供顶杆2伸出的开口,顶杆2能够自开口伸出壳体1,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顶部具有开口,在上述壳体1顶部具有顶盖的基础上,亦可理解为开口设置在顶盖上,且开口一般与顶杆2的横截面形状、尺寸适配。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在初始状态时,顶杆2即有至少部分伸出壳体1,从而避免顶杆2相对壳体1运动时,出现与顶盖开口不对准的情况,导致顶杆2无法伸出壳体1,影响后续顶杆2的顶起动作,且该伸出壳体1的部分的尺寸可略大于顶盖的开口,以防止顶杆2完全落入壳体1内;顶杆2具有第一预定位置和第二预定位置,其中,第一预定位置可表示为顶杆2作出举升动作后停留的位置,第二预定位置可表示为顶杆2的初始位置。
弹性驱动部3与顶杆2连接,弹性驱动部3能够积蓄弹性势能,并在释放弹性势能时驱动顶杆2相对壳体1移动,以使顶杆2保持于第一预定位置;可以得知的是,弹性驱动部3释放弹性势能时,即能够使顶杆2自第二预定位置移动至第一预定位置,亦表示在顶杆2自第一预定位置复位至第二预定位置时能够积蓄弹性势能。
锁定件4位于壳体1内,锁定件4能够锁定位于第二预定位置的顶杆2,以使顶杆2保持于第二预定位置;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顶杆2需要相对壳体1移动完成举升动作,故上述锁定件4具有两个工作状态,即锁定顶杆2的状态以及解锁顶杆2的状态。
解锁部5位于壳体1内,解锁部5能够解锁锁定件4,以使锁定件4释放顶杆2。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解锁部5需要对锁定件4进行解锁,故解锁部5一般临近锁定件4设置。
如图2所示,为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的初始状态,此时,锁定件4锁定顶杆2,顶杆2位于第二预定位置,弹性驱动部3积蓄弹性势能;如图4所示,解锁部5接收到触发信号后,将锁定件4进行解锁,锁定件4释放顶杆2,弹性驱动部3释放弹性势能以驱动顶杆2相对壳体1移动,顶杆2自第二预定位置朝向第一预定位置移动;如图5所示,在弹性驱动部3的作用下,顶杆2能够保持在第一预定位置;如图6所示,对顶杆2施加外部作用力F,以使顶杆2克服弹性驱动部3的作用力,自第一预定位置朝向第二预定位置复位,弹性驱动部3重新积蓄弹性势能,直至顶杆2复位至第二预定位置,此时锁定件4重新锁定顶杆2,解锁部5重新将锁定件4进行上锁,实现整体复位。
本实施例中的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将弹性驱动部3替代现有的火药式触发器作为顶杆2的执行机构,弹性驱动部3能够释放积蓄的弹性势能以驱动顶杆2进行举升动作,同时利用解锁部5以及锁定件4的配合使得弹性驱动部3能够再次恢复积蓄弹性势能的状态,从而能够完成重复的举升动作,实现多次举升。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锁定件4为夹持剪,锁定件4设有第一弹性件6,第一弹性件6能够使锁定件4处于释放顶杆2的状态。示例性地,上述第一弹性件6可具体与锁定件4(即夹持剪)的主动端连接,可以理解的是,锁定件4的主动端与被动端同步运动,其中,上述锁定件4的主动端即代表对顶杆2进行锁定动作的一端。示例性地,第一弹性件6可为扭簧,即可以理解,通过扭簧能够使得锁定件4的主动端维持在打开状态(即上述解锁顶杆2的状态),上述扭簧可设置在锁定件4的旋转轴上(在上述锁定件4为夹持剪的基础上,旋转轴位于锁定件4的主动端以及被动端之间)。可以得知的是,在解锁部5解锁锁定件4后,锁定件4若需要解锁顶杆2,仅能通过弹性驱动部3带动顶杆2朝向第一预定位置运动时,由顶杆2对锁定件4的主动端施加力以使锁定件4的主动端打开,通过设置第一弹性件6,能够辅助锁定件4的解锁,以利于顶杆2能够迅速解锁并完成举升动作,提高顶杆2的举升效率。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锁定件4(即夹持剪)的主动端与被动端同步运动,故上述第一弹性件6亦可与锁定件4的被动端连接,以同样达到使锁定件4处于释放顶杆2的状态。
具体地,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锁定件4上设有拨动部7,顶杆2能够拨动拨动部7,以使锁定件4锁定顶杆2。更为具体地,拨动部7可邻近锁定件4的旋转轴处设置,且朝向顶杆2。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拨动部7,使得能够仅对顶杆2施力,通过顶杆2即可带动锁定件4克服上述第一弹性件6的作用力开始复位并重新锁定顶杆2,无需对锁定件4施加外部作用力,操作简便,同时,亦利于解锁部5复位对锁定件4上锁。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顶杆2与锁定件4的接触部呈预定角度倾斜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锁定件4的主动端呈弧形转动,故将顶杆2以及锁定件4的接触部倾斜设置,能够利于锁定件4的主动端卡入,从而对顶杆2进行夹持。示例性地,顶杆2的端部具有凹入的卡槽,锁定件4的主动端能够卡入卡槽完成夹持,亦或是顶杆2的端部具有凸出的凸沿,锁定件4夹持在凸沿上完成夹持。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解锁部5包括触发器501和解锁件502,其中,触发器501设置在壳体1内,且位于壳体1的底部,为了保证结构的稳定性,触发器501可与壳体1底部的底座连接;解锁件502与触发器501的执行部分连接,以能够被触发器501驱动在壳体1内移动,解锁件502具有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当解锁件502位于上锁位置时,解锁件502能够使锁定件4保持锁定顶杆2,当解锁件502位于解锁位置时,解锁件502能够使锁定件4释放顶杆2。即可以理解,触发器501用于接收触发信号,并在接收到触发信号后,其执行部分能够带动解锁件502移动(图示中为朝下运动)以对上述锁定件4进行解锁,亦或是在复位动作时,带动解锁件502移动(图示中为朝上运动)以对上述锁定件4重新进行上锁。更为具体地,在解锁件502对锁定件4进行上锁时,解锁件502一般与锁定件4具有一定的连接关系,例如抵接。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还包括内套筒8,内套筒8位于壳体1内,且与壳体1连接,锁定件4的转轴与内套筒8连接,且锁定件4的被动端位于内套筒8的内部,解锁件502内具有解锁空间5021,当锁定件4的被动端位于解锁空间5021内时,解锁件502位于上锁位置,当锁定件4的被动端自解锁空间5021脱离后,解锁件502位于解锁位置。更为具体地,为了利于将内套筒8与壳体1组装,壳体1的内壁朝向延伸有一定的组装凸部,内套筒8与组装凸部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在解锁件502位于内套筒8内部的基础上,解锁件502一般沿内套筒8的延伸方向移动(内套筒8延伸方向与顶杆2的移动方向相同),同时,可以得知,解锁空间5021的尺寸小于内套筒8内部空间的尺寸,以能够使得解锁件502能够对锁定件4完成解锁和上锁,由于锁定件4的主动端与被动端的运动是同步的,故利用解锁空间5021限制锁定件4的被动端的展开角度时,锁定件4的主动端的展开角度亦得到限制,即实现上锁,而当解锁件502相对壳体1移动,使得锁定件4的被动端脱离解锁空间5021时,锁定件4的被动端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展开,锁定件4的主动端亦可实现一定程度的展开,即实现解锁。可以得知的是,解锁件502位于上锁位置时,锁定件4的被动端抵接解锁件502的内壁,解锁件502位于解锁位置时,锁定件4的被动端抵接内套筒8的内壁,即利用内套筒8限制锁定件4的主动端的最大展开角度,防止其展开角度过大,对上述弹性驱动部3造成干涉,另一方面,利用抵接的方式,能够使得锁定件4能够迅速完成对顶杆2的解锁动作,提高顶杆2的举升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内套筒8的尺寸通常是固定的,在一定情况下,可能出现内套筒8的内部空间不足以保证锁定件4具有足够的展开角度以释放顶杆2,故可在内套筒8的内部设置一定的活动槽801,以扩大内套筒8的内壁间距,从而满足锁定件4的展开需求,同时,在内套筒8的内部空间过大时,亦可在内套筒8内设置朝内凸出的限制部,以缩小内套筒8的内壁间距。上述解锁空间5021可采用槽的结构实现,即解锁件502上具有解锁槽,一方面,利于加工,另一方面,能保证解锁件502本身的结构稳定性,上述解锁槽的槽壁即为解锁件502的内壁,示例性地,上述解锁槽的槽壁不局限于为一平面,仅为一种利于加工的表现形式。由于解锁件502位于内套筒8的内部,且两者需要进行相对移动,故内套筒8的内壁还可设置有一定的凸起,解锁件502的外壁可适配设置凹槽,上述内套筒8的凸起位于解锁件502的凹槽内,以对解锁件502进行一定程度的导向,另一方面,在锁定件4展开时,上述内套筒8的凸起亦可作为内套筒8的内壁用于与锁定件4抵接,即将凸起作为上述限制部以缩小内套筒8的内壁间距。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锁定件4的被动端设有滚动件9,解锁件502处于上锁位置时,滚动件9与解锁件502的内壁抵接,解锁件502处于解锁位置时,滚动件9与内套筒8的内壁抵接。示例性地,上述滚动件9可为滚动轴承或滚轮。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第一弹性件6能够使锁定件4维持打开状态的基础上,若锁定件4的被动端与解锁件502的内壁抵接,则可以得知解锁件502在进行解锁动作时,解锁件502与锁定件4的被动端之间呈滑动摩擦,解锁件502的移动需要克服较大的滑动摩擦力,不利于解锁动作的快速完成,且在重复使用时,容易造成锁定件4或解锁件502的损坏;故通过在锁定件4的被动端设置滚动件9,则可以得知,滚动件9与解锁件502的内壁或内套筒8的内壁进行抵接,一方面,在解锁件502进行解锁动作时,能够将原有的滑动摩擦替代为滚动摩擦,从而利于解锁件502完成自身的解锁,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在解锁件502复位动作(即上锁动作)时,由于滚动件9与解锁件502的接触为线接触,故当滚动件9的轴心在解锁件502的接触面上的投影脱离该接触面落入解锁空间5021内时,解锁件502即可受触发器501的执行部分驱动实现复位,即能够迅速实现迅速复位上锁。在上述解锁空间5021采用槽的结构实现的基础上,解锁槽的槽壁形状可设置为一定曲率的弧形,以匹配上滚动件9。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触发器501的执行部分设有第二弹性件10,触发器501通过第二弹性件10使解锁件502保持上锁位置。示例性地,上述第二弹性件10可采用压簧实现,可以理解的是,与上述弹性驱动部3类似地,能够利用压簧积蓄的弹性势能,使其执行部分能够保持解锁件502位于上锁位置,而当触发器501接收到触发信号,其执行部分能够带动解锁件502解锁,同时能够使第二弹性件10逐步积蓄弹性势能,为后续的复位动作提供作用力。更为具体地,触发器501为直线运动装置,从而能够带动锁定件4完成直线运动,示例性地,上述直线运动装置可通过电机、丝杆构成,其具体为现有技术中,故在此不作更为具体的结构阐述;触发器501亦可为电磁铁,示例性地,可为直线螺管电磁铁,其执行部分即为动铁芯,当其接收到触发信号后,直线螺管电磁铁通电,从而利用磁力使得动铁芯移动,并带动与之连接的解锁件502同步移动,完成解锁,此时,第二弹性件10积蓄弹性势能;当其断电后,第二弹性件10则能够迅速带动解锁件502开始复位动作,此时,上述滚动件9与解锁件502抵接,但并不落入解锁空间5021内,当顶杆2通过上述拨动部7带动锁定件4的被动端开始复位,并当滚动件9的轴心在解锁件502的接触面上的投影脱离该接触面落入解锁空间5021内时,受第二弹性件10的作用力,解锁件502能够复位重新将锁定件4上锁;另一方面,采用电磁铁的方式,安全性能更高,且触发后响应时间更快。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弹性驱动部3包括滑块301和第三弹性件302,滑块301与顶杆2连接,第三弹性件302的一端抵接滑块301,第三弹性件302的另一端抵接壳体1或内套筒8。示例性地,上述滑块301可为活塞滑块,即在其能够相对壳体1迅速移动的前提下,其与壳体1的内侧壁可进行一定程度的接触,从而能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以保护上述第三弹性件302。滑块301可套设在顶杆2上,且与顶杆2的位置相对固定,即滑块301与顶杆2的连接关系为固定连接,与上述第二弹性件10相同地,第三弹性件302亦可为压簧,从而能够利用顶杆2位于第二预定位置时积蓄的弹性势能,在顶杆2解锁后,带动顶杆2移动至并保持在第一预定位置。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滑动亦可通过在顶杆2的外周径向设置凸沿进行替代,以使得其能够与顶杆2一体成型。优选地,上述滑块301上设置有通孔,且通孔包括多个,上述通孔沿顶杆2的活动方向延伸,与使得滑块301上下两侧的空气能够自由流通,从而减少顶杆2自第二预定位置朝向第一预定位置移动时的空气阻力。上述通孔可呈一定规则排列,例如呈矩阵式分布,以利于空气流通的效率。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顶杆2包括夹持部201和顶升部202,夹持部201与顶升部202连接,其中夹持部201与锁定件4配合以使顶升部202位于第二预定位置,即锁定件4锁定夹持部201,通过上述方式,使得夹持部201和顶升部202均能够单独地进行替换,示例性地,上述夹持部201与顶升部202可卡扣式连接。更为具体地,夹持部201或顶升部202上还可设有设置径向延伸的凸沿,以能够确定与上述滑块301的相对安装位置。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壳体1在顶杆2的伸出端设有减震件11。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第三弹性件302通过滑块301带动顶杆2移动至第一预定位置移动时,滑块301必然会与壳体1的顶盖接触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撞击,故可能对顶盖造成损伤,影响举升动作,故通过在壳体1内设置减震件11,能够减缓滑块301的撞击力,提高壳体1的整体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壳体1内部结构较多,为了利于组装,壳体1可包括上壳101和下壳102,上壳101与下壳102连接。为了防止外部介质自壳体1顶部的开口进入壳体1内,影响后续的举升动作,在顶盖的开口处还可设置一定的密封件12,例如泛塞封,以能够防水防尘。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
顶杆(2),所述顶杆(2)位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壳体(1)的顶部具有供所述顶杆(2)伸出的开口,所述顶杆(2)能够自所述开口伸出所述壳体(1),所述顶杆(2)具有第一预定位置和第二预定位置;
弹性驱动部(3),所述弹性驱动部(3)与所述顶杆(2)连接,所述弹性驱动部(3)能够积蓄弹性势能,并在释放弹性势能时驱动所述顶杆(2)相对所述壳体(1)移动,以使所述顶杆(2)保持于所述第一预定位置;
锁定件(4),所述锁定件(4)位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锁定件(4)能够锁定位于所述第二预定位置的所述顶杆(2),以使所述顶杆(2)保持于所述第二预定位置;
解锁部(5),所述解锁部(5)位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解锁部(5)能够解锁所述锁定件(4),以使所述锁定件(4)释放所述顶杆(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件(4)为夹持剪,所述锁定件(4)设有第一弹性件(6),所述第一弹性件(6)能够使所述锁定件(4)处于释放所述顶杆(2)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件(4)上设有拨动部(7),所述顶杆(2)能够拨动所述拨动部(7),以使所述锁定件(4)锁定所述顶杆(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2)与所述锁定件(4)的接触部呈预定角度倾斜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部(5)包括:
触发器(501),所述触发器(501)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且位于所述壳体(1)的底部;
解锁件(502),所述解锁件(502)与所述触发器(501)的执行部分连接,以能够被所述触发器(501)驱动在所述壳体(1)内移动,所述解锁件(502)具有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当所述解锁件(502)位于上锁位置时,所述解锁件(502)能够使所述锁定件(4)保持锁定所述顶杆(2),当所述解锁件(502)位于解锁位置时,所述解锁件(502)能够使所述锁定件(4)释放所述顶杆(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还包括:
内套筒(8),所述内套筒(8)位于所述壳体(1)内,且与所述壳体(1)连接;
所述锁定件(4)的转轴与所述内套筒(8)连接,且所述锁定件(4)的被动端位于所述内套筒(8)的内部;
所述解锁件(502)内具有解锁空间(5021),当所述锁定件(4)的被动端位于所述解锁空间(5021)内时,所述解锁件(502)位于所述上锁位置,当所述锁定件(4)的被动端自所述解锁空间(5021)脱离后,所述解锁件(502)位于所述解锁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件(4)的被动端设有滚动件(9),所述解锁件(502)处于所述上锁位置时,所述滚动件(9)与所述解锁件(502)的内壁抵接,所述解锁件(502)处于所述解锁位置时,所述滚动件(9)与所述内套筒(8)的内壁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器(501)的执行部分设有第二弹性件(10),所述触发器(501)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件(10)使所述解锁件(502)保持所述上锁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器(501)为直线运动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器(501)为电磁铁。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驱动部(3)包括滑块(301)和第三弹性件(302),所述滑块(301)与所述顶杆(2)连接,所述第三弹性件(302)的一端抵接所述滑块(301),所述第三弹性件(302)的另一端抵接所述壳体(1)。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在所述顶杆(2)的伸出端设有减震件(1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212580.1U CN220130080U (zh) | 2023-05-18 | 2023-05-18 | 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212580.1U CN220130080U (zh) | 2023-05-18 | 2023-05-18 | 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130080U true CN220130080U (zh) | 2023-12-05 |
Family
ID=889509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212580.1U Active CN220130080U (zh) | 2023-05-18 | 2023-05-18 | 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130080U (zh) |
-
2023
- 2023-05-18 CN CN202321212580.1U patent/CN22013008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597166B2 (en) | Hinge device for pedestrian protection system | |
US7559398B2 (en) | Lifting device | |
US20050279550A1 (en) | Hinge arrangement | |
CN106703578B (zh) | 用于汽车发动机盖的弹起结构以及弹起汽车发动机盖的方法 | |
CN104816702A (zh) | 发动机罩闩锁组件 | |
KR101272519B1 (ko) | 자동차용 액티브 후드 장치 | |
CN220130080U (zh) | 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 | |
CN116494908A (zh) | 汽车前舱盖举升装置 | |
CN111560875B (zh) | 一种防撞击损坏的浅埋式路障机及工作方法 | |
JP2012506809A (ja) | 安全システム用トリガー型ストロークアクチュエータ | |
CN110979250A (zh) | 一种举升器 | |
JP2021154866A (ja) | 車両用ラッチ装置 | |
CN210062917U (zh) | 主动式发动机罩连接机构及其控制系统、车辆 | |
CN111379487A (zh) | 用于车辆的发动机罩铰链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 |
KR101755452B1 (ko) | 차량용 후드 익스텐션 장치 | |
CN211795378U (zh) | 一种可手动解锁的安全座椅 | |
CN213017167U (zh) | 弱化连接组件、前端框架结构和车辆 | |
CN113276654A (zh) | 一种电动汽车主动式电池防撞保护装置 | |
CN210390717U (zh) | 自动下滑公交车逃生窗 | |
KR101028454B1 (ko) | 자동차의 후드 리프트 장치 | |
CN113494219B (zh) | 发动机罩铰链组件和车辆 | |
CN220662464U (zh) | 一种集卡防撞装置 | |
CN210049737U (zh) | 主动式发动机罩铰链机构、铰链系统以及车辆 | |
KR100368401B1 (ko) | 자동차의 충격완충형 후드 로크장치 | |
CN219614765U (zh) | 破窗装置、车门和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