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83264U - 消毒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消毒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83264U
CN220083264U CN202321624131.8U CN202321624131U CN220083264U CN 220083264 U CN220083264 U CN 220083264U CN 202321624131 U CN202321624131 U CN 202321624131U CN 220083264 U CN220083264 U CN 2200832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stallation space
negative electrode
housing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2413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成日雄
刘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2413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832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832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832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消毒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所述消毒装置包括:壳体;等离子发生器,所述等离子发生器设于所述壳体且包括第一放电部;负离子发生器,所述负离子发生器设于所述壳体且包括第二放电部;其中,所述壳体限定出彼此隔开的第一安装空间和第二安装空间,所述第一放电部位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所述第二放电部位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消毒装置既能够利用等离子发生器进行杀菌,也能够利用负离子发生器进行杀菌,这样便于丰富消毒装置的杀菌功能,便于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同时利用壳体隔开第一放电部和第二放电部,避免等离子发生器和负离子发生器相互影响,便于保证消毒装置的杀菌效果。

Description

消毒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消毒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消毒装置和具有所述消毒装置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离子消毒装置通常只有一种消毒方式,例如消毒装置利用等离子进行消毒或者利用负离子进行消毒,功能较为单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消毒装置,该消毒装置既能够利用等离子发生器进行杀菌,也能够利用负离子发生器进行杀菌,这样便于丰富消毒装置的杀菌功能,便于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同时利用壳体隔开第一放电部和第二放电部,避免等离子发生器和负离子发生器相互影响,便于保证消毒装置的杀菌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所述消毒装置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消毒装置,包括:壳体;等离子发生器,所述等离子发生器设于所述壳体且包括第一放电部;负离子发生器,所述负离子发生器设于所述壳体且包括第二放电部;其中,所述壳体限定出彼此隔开的第一安装空间和第二安装空间,所述第一放电部位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所述第二放电部位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消毒装置既能够利用等离子发生器进行杀菌,也能够利用负离子发生器进行杀菌,这样便于丰富消毒装置的杀菌功能,便于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同时利用壳体隔开第一放电部和第二放电部,避免等离子发生器和负离子发生器相互影响,便于保证消毒装置的杀菌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消毒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安装空间和所述第二安装空间中的一个位于所述壳体内且另一个位于所述壳体外;或者,所述第一安装空间和所述第二安装空间均位于所述壳体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壳体内限定出至少两个第一安装空间,所述壳体的中部凹陷设置以在所述壳体外限定出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空间之间的所述第二安装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消毒装置适于设在风道内,所述第一安装空间具有第一进风部和第一出风部且所述第一进风部和所述第一出风部在所述风道内的气流方向上相对布置;所述第二安装空间具有第二进风部和第二出风部且所述第二进风部和所述第二出风部在所述风道内的气流方向上相对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安装空间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对应的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分别设有格栅结构以形成所述第一进风部和所述第一出风部;所述壳体的一部分凹陷设置以在所述壳体外限定出所述第二安装空间,所述第二安装空间的相对两侧敞开以形成所述第二进风部和所述第二出风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等离子发生器和所述负离子发生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布;其中,所述等离子发生器和所述负离子发生器中的至少一者的数量为多个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等离子发生器还包括:第一正极部和第一负极部,所述第一正极部和所述第一负极部均设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内且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放电部形成在所述第一负极部朝向所述第一正极部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正极部和所述第一负极部均形成板状结构,所述第一放电部设于所述第一负极部的周侧,所述第一负极部的周侧的拐角处圆弧过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等离子发生器包括多个所述第一放电部,多个第一放电部沿所述第一负极部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正极部和所述第一负极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距离为5mm~8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负离子发生器还包括第二负极部,所述第二放电部与所述第二负极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负极部上设有定位安装部,所述定位安装部凸出于所述第二负极部,所述第二放电部与所述定位安装部相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负极部与所述第一负极部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安装座和盖体,所述安装座和所述盖体可拆卸地连接且二者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安装空间,所述盖体的外侧限定出所述第二安装空间。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盖体的一部分朝向所述安装座凹陷设置,以限定出所述第二安装空间。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安装座和所述盖体之间还限定出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连通的第三安装空间;其中,所述第二负极部设于所述第三安装空间,所述盖体设有过孔,所述第二放电部穿过所述过孔以与所述第二负极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过孔的孔沿圆弧过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壳体的内壁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负极部和/或所述第二负极部与所述限位槽相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槽内设有定位部,所述第一负极部和/或所述第二负极部上设有与所述定位部配合的定位配合部;其中,所述定位部和所述定位配合部中的一个形成为定位凸起,另一个形成为定位凹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本体,所述空调本体具有相连通的出风通道和出风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消毒装置,所述消毒装置设于所述出风通道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消毒装置,既能够利用等离子发生器进行杀菌,也能够利用负离子发生器进行杀菌,这样便于丰富消毒装置的杀菌功能,便于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同时利用壳体隔开第一放电部和第二放电部,避免等离子发生器和负离子发生器相互影响,便于保证消毒装置的杀菌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本体包括多个导风叶,多个导风叶可摆动地设于所述出风通道内且沿所述出风通道的横截面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其中,所述消毒装置设于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导风叶之间,所述第二放电部与邻近的所述导风叶之间的距离为20mm~3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本体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出风口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的至少一部分;其中,在所述导风板打开所述出风口的状态下,所述导风板与所述消毒装置之间的距离大于5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通道的壁包括安装壁,所述安装壁上设有安装孔,所述消毒装置与所述安装孔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空间位于所述壳体外,所述第二安装空间中所述第二放电部所在的表面与所述安装壁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为1mm~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和所述安装孔的孔壁中的一个设有卡槽且另一个设有卡接部,所述卡槽与所述卡接部卡接配合。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壳体的侧壁设有在其高度方向上排布的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之间限定出所述卡槽;其中,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中靠近所述出风通道的一个具有导向面,所述导向面从所述出风通道外至内朝靠近所述壳体的侧壁的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消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消毒装置的仰视图。
图3是图2中C-C处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5是图2中D-D处的剖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等离子发生器和负离子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等离子发生器和负离子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爆炸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正视图。
图12是图11中E-E处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2中F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消毒装置1,
壳体10,
第一安装空间11,第一进风部111,第一出风部112,
第二安装空间12,第二进风部121,第二出风部122,
第三安装空间13,第一凸部141,第二凸部142,卡槽143,导向面145,
安装座15,限位槽151,盖体16,过孔161,格栅结构162,
第一限位板171,第二限位板172,
等离子发生器20,第一放电部210,第一尖端部211,第一正极部220,第一负极部230,定位配合部231,
负离子发生器30,第二放电部310,第二负极部320,定位安装部321,
空调器5,空调本体50,出风通道51,安装壁511,出风口52,导风叶53,导风板5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消毒装置1。
如图1-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消毒装置1包括壳体10、等离子发生器20和负离子发生器30。
等离子发生器20设于壳体10,等离子发生器20包括第一放电部210,在等离子发生器20通电后,第一放电部210处会产生强电场,产生的强电场使周围空气被电离,进而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产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在空气中进行正负电荷中和的瞬间产生巨大的能量释放,导致周围的细菌结构发生改变,使周围的细菌死亡,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以对第一放电部210附近的空气进行杀菌处理。
其中,第一放电部210周围空气被电离而产生的负离子数量大于正离子的数量,在正离子和负离子中和后留下的负离子能够飘浮在空气中,飘浮在空气中的负离子会与空气中的烟尘、灰尘颗粒结合,使烟尘、灰尘等颗粒带电,由于静电作用,带电的烟尘、灰尘等颗粒被地面吸引,沉降至地面,从而便于改善空气的品质。
负离子发生器30设于壳体10,负离子发生器30包括第二放电部310,在负离子发生器30通电后,第二放电部310能够产生高电晕并释放出大量的电子,电子会被空气中的氧分子捕捉,形成空气负离子,空气负离子与细菌相遇结合后,能够改变细菌的结构或转移细菌的能量,进而能够消除细菌,以对第二放电部310附近的空气实现杀菌处理。
此外,带负电荷的空气负离子能够与漂浮在空气中带正电荷的烟雾、粉尘等颗粒进行电极中和,使烟雾、粉尘等颗粒自然沉积,从而便于改善空气的质量。
壳体10限定出彼此隔开的第一安装空间11和第二安装空间12,第一放电部210位于第一安装空间11,第二放电部310位于第二安装空间12,以使第一放电部210和第二放电部310能够在独立的空间内单独进行工作,第一安装空间11内的空气被电离后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第二安装空间12内的空气与电子结合后形成空气负离子,使第一安装空间11和第二安装空间12隔开设置,避免第一放电部210和第二放电部310相互影响,避免第一安装空间11内的正离子和负离子会与第二安装空间12内的空气负离子相遇,以保证消毒装置1对空气杀菌的效果。
此外,使消毒装置1利用等离子发生器20和负离子发生器30两种发生器实现对空气的杀菌,消毒装置1可以利用等离子发生器20和负离子发生器30中的一个进行杀菌处理,也可以同时利用等离子发生器20和负离子发生器30进行杀菌处理,便于丰富消毒装置1的产品功能,进而便于宣传介绍消毒装置1。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消毒装置1既能够利用等离子发生器20进行杀菌,也能够利用负离子发生器30进行杀菌,这样便于丰富消毒装置1的杀菌功能,便于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同时利用壳体10隔开第一放电部210和第二放电部310,避免等离子发生器20和负离子发生器30相互影响,便于保证消毒装置1的杀菌效果。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消毒装置1。
如图1-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消毒装置1包括壳体10、等离子发生器20和负离子发生器3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空间11和第二安装空间12中的一个位于壳体10内,第一安装空间11和第二安装空间12中的另一个位于壳体10外,以将第一安装空间11和第二安装空间12隔开,进而将第一放电部210和第二放电部310隔开,使第一放电部210能够在壳体10内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第二放电部310能够在壳体10外产生空气负离子,避免第一安装空间11内的离子和第二安装空间12内的离子相互影响,进而便于保证消毒装置1的杀菌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空间11位于壳体10内,第二安装空间12位于壳体10外,壳体10沿左右方向延伸,壳体10的左侧凹陷以在壳体10的左侧限定出位于壳体10外的第二安装空间12;或者,壳体10的右侧凹陷以在壳体10的右侧限定出位于壳体10外的第二安装空间12;或者,壳体10的中部凹陷以在壳体10的中部限定出位于壳体10外的第二安装空间12;或者,壳体10的中部凸起以在壳体10的左右两侧限定出位于壳体10外的第二安装空间12。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空间11位于壳体10外,第二安装空间12位于壳体10内,壳体10沿左右方向延伸,壳体10的左侧凹陷以在壳体10的左侧限定出位于壳体10外的第一安装空间11;或者,壳体10的右侧凹陷以在壳体10的右侧限定出位于壳体10外的第一安装空间11;或者,壳体10的中部凹陷以在壳体10的中部限定出位于壳体10外的第一安装空间11;或者,壳体10的中部凸起以在壳体10的左右两侧限定出位于壳体10外的第一安装空间11。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安装空间11位于壳体10内,第二安装空间12位于壳体10外,以将第二放电部310设置在壳体10外,由于第二放电部310能够释放电子,电子的数量较多,将第二放电部310设于壳体10外,以使电子能够与壳体10外的氧气充分结合形成足够多的空气负离子,进而便于利用空气负离子进行杀菌。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空间11和第二安装空间12均位于壳体10内,壳体10内被分隔出第一安装空间11和第二安装空间12,以将第一放电部210和第二放电部310隔开设置,使第一放电部210在第一安装空间11内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使第二放电部310在第二安装空间12内产生空气负离子,避免第一安装空间11内的离子和第二安装空间12内的离子相互影响,避免影响消毒装置1的杀菌效果。
同时,利用壳体10限定出独立的第一安装空间11和第二安装空间12,还能够对第一安装空间11内的第一放电部210和第二安装空间12内的第二放电部310进行保护,避免外界环境中的物品会对第一放电部210和第二放电部310造成剐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壳体10内限定出至少两个第一安装空间11,壳体10的中部凹陷设置以在壳体10外限定出第二安装空间12,第二安装空间12位于两个第一安装空间11之间。
每个第一安装空间11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放电部210,以利用第一放电部210对第一安装空间11内的空气进行电离,进而在第一安装空间11内形成正离子和负离子,第二安装空间12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放电部310,以使第二放电部310能够在第二安装空间12内释放电子,进而在第二安装空间12内形成空气负离子,利用壳体10将第一放电部210和第二放电部310隔开,避免第一放电部210和第二放电部310相互影响。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内限定出两个第一安装空间11和一个第二安装空间12,壳体10的中部向内凹陷形成一个第二安装空间12,两个第一安装空间11沿左右方向间隔位于壳体10内,第二安装空间12位于壳体10外,以将第一安装空间11和第二安装空间12隔开设置,进而能够将第一放电部210和第二放电部310隔开设置,避免第一放电部210和第二放电部310相互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壳体10内限定出至少两个第二安装空间12,壳体10的中部凸起设置以在壳体10的两侧限定出位于壳体10外的第二安装空间12,第一安装空间11位于两个第二安装空间12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消毒装置1适于设在风道内,第一安装空间11具有第一进风部111和第一出风部112,第一进风部111和第一出风部112在风道内的气流方向上相对布置,当空气在风道内流动时,空气能够从第一进风部111进入第一安装空间11内,第一安装空间11内的空气可从第一出风部112流向指定区域。
其中,使第一进风部111和第一出风部112在风道内的气流方向上相对布置,例如在气流沿前后方向流动时,第一进风部111和第一出风部112沿前后方向正对设置,这样便于够减少空气在第一安装空间11内的流动路径,进而使第一安装空间11内的正离子和负离子能够随空气顺利的流至指定区域,避免在离子随空气流至指定区域时,离子会被吹至第一安装空间11的内壁上。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上述前后方向仅为举例描述,不会对风道内气流的流动方向造成限制。
其中,第一安装空间11内的正离子和负离子会随空气一起流至指定区域,一方面利用正离子和负离子对指定区域处的环境进行杀菌,另一方面负离子能够与指定区域处的烟尘、灰尘颗粒结合,使烟尘、灰尘等颗粒带电,由于静电作用,带电的烟尘、灰尘等颗粒被地面吸引,沉降至地面,从而便于改善指定区域处空气的品质。
如图2所示,第二安装空间12具有第二进风部121和第二出风部122,第二进风部121和第二出风部122在风道内的气流方向上相对布置,当空气在风道内流动时,空气能够从第二进风部121进入第二安装空间12内,第二安装空间12内的空气从第二出风部122流向指定区域。
其中,使第二进风部121和第二出风部122在风道内的气流方向上相对布置,例如在气流沿前后方向流动时,第二进风部121和第二出风部122沿前后方向正对设置,这样便于减少空气在第二安装空间12内的流动路径,进而使第二安装空间12内的空气负离子能够随空气顺利的流至指定区域,避免在空气负离子随空气流至指定区域时,空气负离子会被吹至第二安装空间12的内壁上。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上述前后方向仅为举例描述,不会对风道内气流的流动方向造成限制。
其中,第二安装空间12内的空气负离子随空气一起流至指定区域,一方面利用空气负离子能够对指定区域处的环境进行杀菌,另一方面带负电荷的空气负离子能够与漂浮在空气中带正电荷的烟雾、粉尘等颗粒进行电极中和,使烟雾、粉尘等颗粒自然沉积,从而便于改善指定区域处空气的质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图6所示,第一安装空间11位于壳体10内,壳体10与第一安装空间11对应的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分别设有格栅结构162,以形成第一进风部111和第一出风部112,风道内的空气可从通过格栅结构162从第一进风部111进入第一安装空间11内,从第一出风部112流至指定区域,第一安装空间11内的正离子和负离子会随空气流向指定区域,以利用等离子发生器20产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对指定区域进行杀菌处理。
壳体10的一部分凹陷设置限定出第二安装空间12,第二安装空间12位于在壳体10外,第二安装空间12的相对两侧敞开以形成第二进风部121和第二出风部122,在风道内的空气流动时,空气可从第二进风部121进入第二安装空间12,从第二出风部122流向指定区域,第二安装空间12内的空气负离子会随空气流向指定区域,以利用负离子发生器30产生的空气负离子对指定区域进行杀菌处理。
其中,使第二安装空间12位于壳体外,使第二安装空间12的相对两侧敞开以形成第二进风部121和第二出风部122,这样便于使第二安装空间12内的空气负离子能够容易地随空气流向指定区域。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的前侧壁和后侧壁构成第一安装空间11的前侧壁和后侧壁,壳体10的前侧壁和后侧壁分别设有格栅结构162以形成第一进风部111和第一出风部112,在空气沿前后方向流动时,空气能够从第一进风部111进入第一安装空间11内,从第一出风部112流至指定区域,这样便于减少空气在第一安装空间11内流动的路径,进而使第一安装空间11内的正离子和负离子能够顺利地流至指定区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等离子发生器20和负离子发生器30在第一方向上排布,以将等离子发生器20和负离子发生器30合理地设置在壳体10的不同位置处,同时方便利用壳体10将第一放电部210和第二放电部310隔开,避免第一放电部210和第二放电部310相互影响。
其中,等离子发生器20和负离子发生器30中的至少一者的数量为多个,等离子发生器20和负离子发生器30在第一方向上排布,以充分利用壳体10限定出的空间,将等离子发生器20和负离子发生器30设置在壳体10上合适的位置处,利用等离子发生器20产生足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利用负离子发生器30产生足够的空气负离子,进而便于提高消毒装置1的消毒效率。
举例而言,消毒装置1包括多个等离子发生器20和一个负离子发生器30;或者,消毒装置1包括一个等离子发生器20和多个负离子发生器30;或者,消毒装置1包括多个等离子发生器20和多个负离子发生器30,在设计消毒装置1中等离子发生器20和负离子发生器30的数量时,可根据需要消毒范围的大小具体确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方向沿左右方向延伸,壳体10限定出两个第一安装空间11和一个第二安装空间12,第一安装空间11位于壳体10内,第二安装空间12位于壳体10外,两个第一安装空间11位于第二安装空间12的左右两侧。
消毒装置1包括两个等离子发生器20和一个负离子发生器30,负离子发生器30设于两个等离子发生器20之间,等离子发生器20包括多个第一放电部210,负离子发生器30包括多个第二放电部310,多个第一放电部210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一安装空间11内,多个第二放电部310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二安装空间12内,以使第一放电部210能够产生足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使第二放电部310处能够产生足够的空气负离子。
具体而言,设置多个等离子发生器20或者多个负离子发生器30,便于提高等离子发生器20所产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的数量,提高负离子发生器30所产生的空气负离子的数量,进而便于提高消毒装置1能够消毒的范围,提高消毒装置1的消毒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等离子发生器20还包括第一正极部220和第一负极部230,第一正极部220和第一负极部230均设于第一安装空间11内,第一正极部220和第一负极部230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一放电部210形成在第一负极部230朝向第一正极部220的一侧,第一正极部220和第一负极部230通电后在第一正极部220和第一负极部230之间形成高压,此时第一放电部210处产生强电场,第一放电部210附近的空气被强电场电离并产生大量的正离子和负离子,产生的正离子与负离子在空气中进行正负电荷中和的瞬间产生巨大的能量释放,从而导致其周围细菌结构的改变或能量的转换,从而致使细菌死亡,实现其杀菌的作用。
其中,空气被电离后产生的负离子多于正离子,多出部分的负离子会漂浮在空气中,负离子与空气中的烟尘、灰尘等颗粒结合后,使烟尘、灰尘等颗粒带电,由于静电作用,带电的烟尘、灰尘等颗粒被地面吸引,沉降至地面,从而便于改善空气的品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正极部220和第一负极部230均形成板状结构,第一放电部210设于第一负极部230的周侧,在第一正极部220和第一负极部230通电后能够在第一正极部220和第一负极部230之间形成高压,使第一放电部210处形成强电压并产生电晕效果,以能够对空气进行电离产生大量的正离子和负离子。
其中,第一负极部230的周侧的拐角处圆弧过渡,以使第一负极部230和第一正极部220之间的电荷能够集中堆集在第一放电部210处,避免第一负极部230和第一正极部220之间的电荷会堆集在第一负极部230的其他位置处,影响第一放电部210处电场的强度,影响第一放电部210对周围空气的电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正极部220平放设置,第一负极部230平放设置,也就是第一正极部220和第一负极部230的厚度方向沿同一方向延伸,多个第一放电部210间隔设于第一负极部230,第一放电部210垂直于第一负极部230放置,以使第一放电部210朝向第一正极部220的端部位于第一正极部220和第一负极部230之间,进而在第一正极部220和第一负极部230通电后,第一放电部210朝向第一正极部220的端部处能够形成强电场。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正极部220平放设置,第一负极部230立放设置,第一正极部220和第一负极部230的厚度方向相互垂直,多个第一放电部210间隔设于第一负极部230,在将第一放电部210设置在第一负极部230上后,第一放电部210立放于第一负极部230,以使第一放电部210能够垂直于第一正极部220,使第一放电部210朝向第一正极部220的端部位于第一正极部220和第一负极部230之间,进而在第一正极部220和第一负极部230通电后,第一放电部210朝向第一正极部220的端部处能够形成强电场。
如图7、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放电部210朝向第一正极部220的端部形成为第一尖端部211,第一正极部220和第一负极部230通电后在第一正极部220和第一负极部230之间形成高压,第一放电部210的第一尖端部211处能够形成强电场,进而形成尖端放电,产生电晕效果,以对第一放电部210附近的空气进行电离,进而能够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等离子发生器20包括多个第一放电部210,多个第一放电部210沿第一负极部23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使第一负极部230能够为多个第一放电部210供电,以利用多个第一放电部210对其附近的空气进行电离,以扩大电离空气的范围,进而能够产生较多的正离子和负离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正极部220和第一负极部230在第二方向上的距离H为5mm~8mm,若第一正极部220和第一负极部230之间的距离H过小会造成第一正极部220和第一负极部230之间的空气含量过少,在第一放电部210电离空气时,电离产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含量较低,若第一正极部220和第一负极部230之间的距离H过大,会造成第一放电部210上所形成的电场的强度偏小,不利于第一放电部210对空气的电离。
因此,使第一正极部220和第一负极部230在第二方向上的距离H为5mm~8mm,以保证第一放电部210处形成的电场强度,使第一放电部210能够电离足够的空气,进而形成足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
可选的,第一正极部220和第一负极部230在第二方向上的距离H为5mm、5.5mm、6mm、6.5mm、7mm、7.5mm、8mm,以使第一放电部210上能够形成较强的电场,使第一放电部210能够充分电离空气以产生足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方向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正极部220和第一负极部230沿上下方向的距离H为7mm,第一放电部210设于第一负极部230的上端,以避免第一正极部220和第一放电部210之间的距离过远,进而在第一正极部220和第一负极部230通电后保证第一正极部220和第一负极部230之间能够形成高压,使第一放电部210处能够产生强电场,以使第一放电部210能够对其周围的空气进行电离,进而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
其中,第一放电部210沿上下方向向上延伸,第一放电部210的上端形成第一尖端部211,在第一正极部220和第一负极部230通电后,第一正极部220和第一负极部230之间会加载高压,第一放电部210的第一尖端部211处会产生强电场,以能够使第一放电部210周围的空气被电离,进而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负离子发生器30还包括第二负极部320,第二放电部310与第二负极部320连接,第二负极部320能够为第二放电部310提供负电压,以利用第二放电部310产生高电晕,进而使第二放电部310能够释放电子,在第二安装空间12内形成空气负离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负极部320上设有定位安装部321,定位安装部321凸出于第二负极部320,第二放电部310与定位安装部321相连接,以在将第二放电部310安装至第二负极部320上时,能够利用定位安装部321确定第二放电部310在第二负极部320上的位置,进而能够将第二放电部310准确的安装在第二负极部320上指定的位置处,使第二负极部320能够顺利地为第二放电部310提供负电压,使第二放电部310能够在第二安装空间12内释放电子,进而在第二安装空间12内形成空气负离子。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负极部320沿左右方向延伸,负离子发生器30包括两个第二放电部310,第二负极部320上设有两个定位安装部321,两个定位安装部321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二负极部320上,两个定位安装部321与两个第二放电部310一一对应,在安装第二放电部310时,能够快速确定第二放电部310在第二负极部320上沿左右方向的位置,进而能够将第二放电部310设置在第二负极部320上指定的位置处。
在一些示例中,定位安装部321沿上下方向凸出于第二负极部320,以在将第二放电部310安装至第二负极部320时,能够快速确定定位安装部321的位置,进而快速确定第二放电部310在第二负极部320上的位置。
具体而言,第二放电部310设置在定位安装部321的后侧,第二放电部310与定位安装部321的后侧壁通过焊接连接,以将第二放电部310固定在第二负极部320上指定的位置处,使第二负极部320能够为第二放电部310提供负电压。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二放电部310为碳刷,第二负极部320用于为碳刷提供负电压,进而在碳刷的端部产生高电晕并释放大量电子,电子会被空气中的氧分子捕捉,形成空气负离子,空气负离子与细菌相遇结合后,能够改变细菌的结构或转移细菌的能量,进而能够消除细菌,以对第二放电部310附近的空气实现杀菌处理。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放电部310为导电材料,第二放电部310远离第二负极部320的一端形成第二尖端部,第二负极部320能够为第二放电部310提供负电压,此时第二尖端部处能够产生高电晕并释放大量电子,电子会被空气中的氧分子捕捉,形成空气负离子,空气负离子与细菌相遇结合后,能够改变细菌的结构或转移细菌的能量,进而能够消除细菌,以对第二放电部310附近的空气实现杀菌处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二负极部320与第一负极部230相连,以便于同时向第一负极部230和第二负极部320导电,使第一负极部230能够为第一放电部210提供负电压,使第二负极部320能够为第二放电部310提供负电压,无需单独为第一放电部210和第二放电部310提供负电压,这样便于减少结构的复杂程度,便于节约成本。
在一些示例中,消毒装置1可控制等离子发生器20和负离子发生器30中的一个工作或同时工作。
在一些示例中,消毒装置1具有第一预设电压和第二预设电压,第二预设电压高于第一预设电压,在消毒装置1只需要等离子发生器20工作而负离子发生器30不工作时,第一正极部220通电,第一负极部230和第二负极部320以第一预设电压通电,此时第一放电部210处能够产生强电场。
在消毒装置1只需要负离子发生器30工作而等离子发生器20不工作时,此时第一正极部220不通电,第一负极部230和第二负极部320以第二预设电压通电,此时第二放电部210会释放电子。
在消毒装置1需要等离子发生器20和负离子发生器30均工作时,第一正极部220通电,第一负极部230和第二负极部320以第二预设电压通电,此时第一放电部210处能够产生强电场,第二放电部210会释放电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壳体10包括安装座15和盖体16,安装座15和盖体16可拆卸地连接,安装座15和盖体16之间限定出第一安装空间11,盖体16的外侧限定出第二安装空间12,第一放电部210设于第一安装空间11内,第二放电部310设于第二安装空间12内,以将第一放电部210和第二放电部310隔开设置,进而能够避免第一放电部210产生的离子和第二放电部310产生的离子相互干扰,避免会影响消毒装置1的消毒效率。
其中,使安装座15和盖体16可拆卸的连接,便于将第一放电部210设置在第一安装空间11内或者将第一放电部210从第一安装空间11内取出,以方便后续对第一放电部210进行维修和更换。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等离子发生器20包括第一正极部220和第一负极部230,第一正极部220和第一负极部230均设于第一安装空间11内,第一正极部220设置在第一安装空间11的顶壁,第一负极部230设置在第一安装空间11的底壁,等离子发生器20包括多个第一放电部210,多个第一放电部210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一负极部230上,第一正极部220和第一负极部230通电后,第一放电部210的第一尖端部211会形成强电场并对第一放电部210附近的空气进行电离,进而能够产生正离子和负离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盖体16的一部分朝向安装座15凹陷设置,以限定出第二安装空间12,进而能够将第一安装空间11和第二安装空间12隔开设置,由于第一放电部210设置在第一安装空间11内,第二放电部310设置在第二安装空间12内,以利用壳体10将第一放电部210和第二放电部310隔开设置,进而能够避免第一放电部210和第二放电部310相互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安装座15和盖体16之间还限定出第三安装空间13,第三安装空间13与第一安装空间11连通,其中,第二负极部320设于第三安装空间13,以利用安装座15和盖体16对第二负极部320进行保护,避免外界物品会剐蹭第二负极部320。
其中,盖体16设有过孔161,第二放电部310穿过过孔161以与第二负极部320连接,以在将第二放电部310设置在第二安装空间12的同时,使第二放电部310能够与第二负极部320相连接,使第二负极部320能够为第二放电部310供电,进而能够在第二放电部310的端部产生高电晕,使第二放电部310能够释放电子,电子与空气中的氧分子结合后能够产生空气负离子。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负极部230设置在第一安装空间11内,第二负极部320设置在第三安装空间13内,使第一安装空间11与第三安装空间13相连通,以便于使第一负极部230和第二负极部320相连接,进而便于同时为第一负极部230和第二负极部320供电。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过孔161的孔沿圆弧过渡,以在第二放电部310的端部产生高电晕时,避免电荷会聚集在过孔161的孔沿处,避免会影响第二放电部310的放电,使第二放电部310能够顺利释放电子,电子与第二安装空间12内的氧分子结合后产生空气负离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壳体10的内壁设有限位槽151,第一负极部230和/或第二负极部320与限位槽151相配合,以对第一负极部230和/或第二负极部320的位置进行限定,进而将第一负极部230和/或第二负极部320设置在壳体10的内壁处,避免在移动消毒装置1时,第一负极部230和/或第二负极部320会从壳体10的内壁上脱落下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限位槽151内设有定位部,第一负极部230和/或第二负极部320上设有与定位部配合的定位配合部231,以在将第一负极部230和/或第二负极部320固定在壳体10上时,利用定位部和定位配合部231快速确定第一负极部230和/或第二负极部320在限位槽151内的位置,进而便于快速将第一负极部230和/或第二负极部320固定在限位槽151内。
其中,定位部和定位配合部231中的一个形成为定位凸起,另一个形成为定位凹部,以能够利用定位部和定位配合部231确定第一负极部230和/或第二负极部320在限位槽151内的位置,进而能够将第一负极部230和/或第二负极部320快速安装在限位槽151内。
如图5、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内设有第一限位板171和第二限位板172,第一限位板171和第二限位板172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以限定出限位槽151,消毒装置1包括两个第一负极部230和一个第二负极部320,第二负极部320设置在两个第一负极部230之间,第二负极部320与第一负极部230相连接。
每个第一负极部230的底部设有定位凹部,限位槽151的底壁设有两个定位凸起,这两个定位凸起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第一负极部230和第二负极部320与限位槽151插接配合,第一负极部230底部的定位凹部与限位槽151底部的定位凸部相配合,以快速确定第一负极部230和第二负极部320在限位槽151内沿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位置,进而能够将第一负极部230和第二负极部320快速固定在限位槽151内。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放电部210设置在第一负极部230的上端,第二放电部310设置在第二负极部320的后侧,第二限位板172上设有向后凹陷的避让凹部,以对第二放电部310进行避让,进而在将第一负极部230和第二负极部320插至限位槽151内时,第二放电部310能够位于避让凹部内,避免第二限位板172与第二放电部310相互干涉。
下面根据附图9-图1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5。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5包括空调本体50和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消毒装置1。
空调本体50具有相连通的出风通道51和出风口52,消毒装置1设于出风通道51内,以利用消毒装置1对出风通道51内的空气进行净化,同时,在出风通道51内的空气流动时,流经第一安装空间11的空气会带动第一安装空间11内的正离子和负离子流向指定区域,流经第二安装空间12的空气会带动第二安装空间12内的空气负离子流向指定区域,以对指定区域的空气进行消毒。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5,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消毒装置1,既能够利用等离子发生器20进行杀菌,也能够利用负离子发生器30进行杀菌,这样便于丰富消毒装置1的杀菌功能,便于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同时利用壳体10隔开第一放电部210和第二放电部310,避免等离子发生器20和负离子发生器30相互影响,便于保证消毒装置1的杀菌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空调本体50包括多个导风叶53,多个导风叶53可摆动地设于出风通道51内,多个导风叶53沿出风通道51的横截面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以对出风通道51的出风方向进行控制,进而控制出风通道51内空气的流向,以根据需求将出风通道51内的空气运送至指定区域。
其中,消毒装置1设于至少两个相邻的导风叶53之间,以在导风叶53改变出风通道51内空气的流动方向时,保证出风通道51内的空气会流经第一安装空间11和第二安装空间12,进而能够将第一安装空间11和第二安装空间12内的离子运送至指定区域,以利用消毒装置1产生的离子对指定区域处的空气进行杀菌处理。
第二放电部310与邻近的导风叶53之间的距离为20mm~30mm,以保证第二放电部310与导风叶53之间的距离,若第二放电部310与导风叶53的距离过远,无法保证空气能够顺利地流经第一安装空间11和第二安装空间12,若第二放电部310与导风叶53的距离过近,第二放电部310处产生的空气负离子会附着在导风叶53上,影响消毒装置1的消毒效率。
因此,使第二放电部310与邻近的导风叶53之间的距离为20mm~30mm,以使第一安装空间11内的正离子和负离子能够随空气流向指定区域,使第二安装空间12内的空气负离子能够随空气流向指定区域,避免第二安装空间12内的空气负离子会堆集在导风叶53上。
可选的,第二放电部310与邻近的导风叶53之间的距离为20mm、22mm、24mm、25m、26mm、28mm或30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空调本体50包括导风板54,导风板54可转动地设于出风口52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52的至少一部分,其中,在导风板54打开出风口52的状态下,导风板54与消毒装置1之间的距离M大于50mm,在消毒装置1产生离子以对空气进行杀菌处理时,消毒装置1会在第一安装空间11和第二安装空间12内产生离子,使导风板54和消毒装置1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在第一安装空间11和第二安装空间12内的离子随空气流向指定区域时,避免离子会附着在导风板54上,影响消毒装置1的消毒效率。
可选地,导风板54与消毒装置1之间的距离M为50mm、55mm、60mm、65mm、70mmm、75mm、80mm、85mm、90mm、95mm、100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通道51的壁包括安装壁511,安装壁511上设有安装孔,消毒装置1与安装孔配合,以将消毒装置1设置在出风通道51内,使消毒装置1能够对出风通达内的空气进行消毒处理,同时当空气在出风通道51内流动时,消毒装置1内产生的离子会随空气流向指定区域,以能够对指定区域进行杀菌或降尘处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二安装空间12位于壳体10外,第二安装空间12中第二放电部310所在的表面与安装壁511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L为1mm~5mm,若第二安装空间12中第二放电部310所在的表面与安装壁511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L过小,会导致第二放电部310产生的离子会附着在安装壁511上,若第二安装空间12中第二放电部310所在的表面与安装壁511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L过大,会造成壳体10的高度过高,不利于对消毒装置1的安装和拆卸。
因此,使第二安装空间12中第二放电部310所在的表面与安装壁511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L为1mm~5mm,以使第二安装空间12与安装壁511的内表面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使第二放电部310所产生的离子能够顺利地随空气到达指定区域,以保证消毒装置1的消毒效率。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空间12的底壁与安装壁511的内底壁之间的距离L为1mm、1.5mm、2mm、2.5mm、3mm、3.5mm、4mm、4.5mm或5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壳体10和安装孔的孔壁中的一个设有卡槽143,壳体10和安装孔的孔壁中的另一个设有卡接部,卡槽143与卡接部卡接配合,以将壳体10设置在安装孔内,进而将消毒装置1设置在出风通道51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壳体10的侧壁设有在其高度方向上排布的第一凸部141和第二凸部142,第一凸部141和第二凸部142之间限定出卡槽143,安装孔的孔壁设有卡接部,在将消毒装置1设置在出风通道51内时,使消毒装置1穿过安装孔,使卡槽143与安装孔孔壁的卡接部相配合,以将消毒装置1固定在出风通道51内。
其中,第一凸部141和第二凸部142中靠近出风通道51的一个具有导向面145,导向面145从出风通道51外至内朝靠近壳体10的侧壁的方向延伸,以在将壳体10穿过安装孔时,利用导向面145对壳体10的移动方向进行导向,进而实现壳体10与安装孔的顺利配合,使壳体10上的卡槽143能够与安装孔孔壁的卡接部顺利配合。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的高度方向沿上下方向延伸,这里需要理解的是,上述方向限定仅为便于对附图进行描述,不会对消毒装置1的实际设置位置和方向产生限定,第一凸部141和第二凸部142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凸部141设于第二凸部142的上方,第一凸部141上设有导向面145,在将壳体10安装至安装孔内时,应从下向上移动壳体10,使第一凸部141上的导向面145与安装孔的内壁相配合,进而能够对壳体10的移动方向进行导向,使壳体10能够顺利与安装孔相配合。
其中,导向面145从下向上朝靠近壳体10侧壁的方向延伸,也就是说,在将壳体10安装至安装孔内时,导向面145的上端先与安装孔的内壁止抵配合,移动壳体10时安装孔内壁的卡接部对导向面145具有朝向壳体10侧壁方向的挤压力,以使第一凸部141能够发生形变,进而能够顺利地从下向上移动壳体10,在将壳体10移动至指定位置时,安装孔的卡接部与第一凸部141下方的卡槽143相配合,以对壳体10的位置进行固定,进而能够将壳体10固定在出风通道51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5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6)

1.一种消毒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等离子发生器,所述等离子发生器设于所述壳体且包括第一放电部;
负离子发生器,所述负离子发生器设于所述壳体且包括第二放电部;
其中,所述壳体限定出彼此隔开的第一安装空间和第二安装空间,所述第一放电部位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所述第二放电部位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和所述第二安装空间中的一个位于所述壳体内且另一个位于所述壳体外;或者,所述第一安装空间和所述第二安装空间均位于所述壳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限定出至少两个第一安装空间,所述壳体的中部凹陷设置以在所述壳体外限定出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空间之间的所述第二安装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毒装置适于设在风道内,所述第一安装空间具有第一进风部和第一出风部且所述第一进风部和所述第一出风部在所述风道内的气流方向上相对布置;所述第二安装空间具有第二进风部和第二出风部且所述第二进风部和所述第二出风部在所述风道内的气流方向上相对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消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对应的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分别设有格栅结构以形成所述第一进风部和所述第一出风部;
所述壳体的一部分凹陷设置以在所述壳体外限定出所述第二安装空间,所述第二安装空间的相对两侧敞开以形成所述第二进风部和所述第二出风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等离子发生器和所述负离子发生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布;
其中,所述等离子发生器和所述负离子发生器中的至少一者的数量为多个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排布。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消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等离子发生器还包括:第一正极部和第一负极部,所述第一正极部和所述第一负极部均设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内且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放电部形成在所述第一负极部朝向所述第一正极部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消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正极部和所述第一负极部均形成板状结构,所述第一放电部设于所述第一负极部的周侧,所述第一负极部的周侧的拐角处圆弧过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消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等离子发生器包括多个所述第一放电部,多个第一放电部沿所述第一负极部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消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正极部和所述第一负极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距离为5mm~8mm。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消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离子发生器还包括第二负极部,所述第二放电部与所述第二负极部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消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负极部上设有定位安装部,所述定位安装部凸出于所述第二负极部,所述第二放电部与所述定位安装部相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消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负极部与所述第一负极部相连。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消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安装座和盖体,所述安装座和所述盖体可拆卸地连接且二者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安装空间,所述盖体的外侧限定出所述第二安装空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消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的一部分朝向所述安装座凹陷设置,以限定出所述第二安装空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消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和所述盖体之间还限定出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连通的第三安装空间;
其中,所述第二负极部设于所述第三安装空间,所述盖体设有过孔,所述第二放电部穿过所述过孔以与所述第二负极部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消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孔的孔沿圆弧过渡。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消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内壁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负极部和/或所述第二负极部与所述限位槽相配合。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消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内设有定位部,所述第一负极部和/或所述第二负极部上设有与所述定位部配合的定位配合部;
其中,所述定位部和所述定位配合部中的一个形成为定位凸起,另一个形成为定位凹部。
2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本体,所述空调本体具有相连通的出风通道和出风口;
消毒装置,所述消毒装置为根据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消毒装置,所述消毒装置设于所述出风通道内。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本体包括多个导风叶,多个导风叶可摆动地设于所述出风通道内且沿所述出风通道的横截面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其中,所述消毒装置设于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导风叶之间,所述第二放电部与邻近的所述导风叶之间的距离为20mm~30mm。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本体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出风口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的至少一部分;
其中,在所述导风板打开所述出风口的状态下,所述导风板与所述消毒装置之间的距离大于50mm。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通道的壁包括安装壁,所述安装壁上设有安装孔,所述消毒装置与所述安装孔配合。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位于所述壳体外,所述第二安装空间中所述第二放电部所在的表面与所述安装壁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为1mm~5mm。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和所述安装孔的孔壁中的一个设有卡槽且另一个设有卡接部,所述卡槽与所述卡接部卡接配合。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侧壁设有在其高度方向上排布的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之间限定出所述卡槽;
其中,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中靠近所述出风通道的一个具有导向面,所述导向面从所述出风通道外至内朝靠近所述壳体的侧壁的方向延伸。
CN202321624131.8U 2023-06-25 2023-06-25 消毒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Active CN2200832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24131.8U CN220083264U (zh) 2023-06-25 2023-06-25 消毒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24131.8U CN220083264U (zh) 2023-06-25 2023-06-25 消毒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83264U true CN220083264U (zh) 2023-11-24

Family

ID=888199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24131.8U Active CN220083264U (zh) 2023-06-25 2023-06-25 消毒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832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459533B1 (ko) 다첨점(多尖點) 자기장을 구비한 개선된 이온 소오스, 및 이온 소오스용 플라즈마 전극
JP5692176B2 (ja) 空気調和機
KR100452028B1 (ko) 공조기용 실내 유닛
CN220083264U (zh) 消毒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20083189U (zh) 空调器
EP1700637B1 (en) Electrostatic atomizer
CN213334820U (zh) 空气净化器
JP2793128B2 (ja) 室内を滅菌及び脱臭するための機械
CN212676609U (zh) 离子产生装置
CN220061903U (zh) 空调器
CN211617387U (zh) 大巴车净化装置
CN217390166U (zh) 一种用于改善吹风效果的风嘴
CN112012944A (zh) 风扇
CN220017531U (zh) 一种空调
CN216592135U (zh) 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
CN220061940U (zh) 一种空调
KR101816261B1 (ko) 이온발생기용 방전전극 및 이를 구비한 이온발생기
CN220061941U (zh) 一种空调
CN220061942U (zh) 一种空调
CN220152843U (zh) 一种空调
CN102853481B (zh) 空调机
CN220152895U (zh) 一种杀菌装置及空调
CN211372640U (zh) 垂直电梯净化装置
CN220135670U (zh) 一种杀菌装置及空调
JP2013074998A (ja) 空気浄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