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92135U - 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592135U
CN216592135U CN202122287980.6U CN202122287980U CN216592135U CN 216592135 U CN216592135 U CN 216592135U CN 202122287980 U CN202122287980 U CN 202122287980U CN 216592135 U CN216592135 U CN 2165921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on
positive
negative ion
releaser
positive 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8798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亮
谢斌平
张秋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ermi Instruments Shanghai Co ltd
Feimian Instrument Technology Nan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ermi Instruments Shanghai Co ltd
Feimian Instrument Technology Nan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ermi Instruments Shanghai Co ltd, Feimian Instrument Technology Nan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ermi Instrument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8798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5921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5921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5921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包括:壳体,包括一个或多个进风口、一个或多个正离子开口和一个或多个负离子开口;气流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气流从一个或多个进风口进入壳体并从一个或多个正离子开口和一个或多个负离子开口流出;一个或多个正离子释放器阵列,正离子释放器阵列位于正离子开口处并且包括多个正离子释放器;以及一个或多个负离子释放器阵列,负离子释放器阵列位于负离子开口处并且包括多个负离子释放器。

Description

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等离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化发展,空气中的污染物种类不断增多,固态污染物的颗粒体积越来越小,这些都严重威胁人类的呼吸健康。为减少外界空气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人们选择少开窗,以降低灰尘尤其是以PM2.5为代表的微小颗粒物的侵害。但室内长时间封闭,空气污染物的释放有持久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使用空气净化器净化室内空气是国际公认的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方法之一。
采用等离子发生器的空气净化器是较先进的空气净化设备。等离子净化技术利用高压放电使空气电离产生大量的电子和离子,这些正负离子相互碰撞湮灭产生的能量能分解空气中的病菌,起到杀菌的效果。同时放电过程中激发出的大量OH,O等自由基能进一步与甲醛SO2、NO2等有害的有机分子发生反应,达到分解污染物的目的。此外,空气中因此吸附正负离子而带异号电荷的颗粒物相互吸引,颗粒物能由小粒径变为较大粒径,转化为降尘,满足除尘的需求。
现有的等离子体空气净化器的等离子发生效率较低、正负离子在室内空间扩散较慢、等离子灭菌净化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提高等离子处理(例如,空气灭菌净化)效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包括:壳体,包括一个或多个进风口、一个或多个正离子开口和一个或多个负离子开口;气流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气流从一个或多个进风口进入所述壳体并从所述一个或多个正离子开口和所述一个或多个负离子开口流出;一个或多个正离子释放器阵列,所述正离子释放器阵列位于所述正离子开口处并且包括多个正离子释放器;以及一个或多个负离子释放器阵列,所述负离子释放器阵列位于所述负离子开口处并且包括多个负离子释放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一个或多个正离子风道,所述正离子风道位于所述壳体内并且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正离子开口连通;以及一个或多个负离子风道,所述负离子风道位于所述壳体内并且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负离子开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一个或多个正离子风道与所述一个或多个负离子风道隔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进风口包括:正离子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一侧并且与所述一个或多个正离子风道连通;以及负离子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并且与所述一个或多个负离子风道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离子开口和/或所述负离子开口包括:一个或多个出风孔,其中所述正离子释放器阵列和/或所述负离子释放器阵列设置在所述一个或多个出风孔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离子开口和/或所述负离子开口包括:一个或多个离子释放器孔,其中所述正离子释放器阵列的正离子释放器和/或所述负离子释放器阵列的负离子释放器设置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离子释放器孔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离子释放器阵列的正离子释放器和/或所述负离子释放器阵列的负离子释放器从所述一个或多个离子释放器孔突出,使得末端位于所述一个或多个出风孔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孔从内向外呈收口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一个或多个正离子开口和/或所述一个或多个负离子开口包括:第一开口,位于所述壳体的第三侧上;以及第二开口,位于所述壳体的第三侧和第四侧相交的棱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变压器,位于所述壳体中间,所述变压器的正极与所述正离子释放器阵列连接,所述变压器的负极与所述负离子释放器阵列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离子释放器和所述负离子释放器包括多个微纳米导电纤维簇,所述微纳米导电纤维簇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碳纤维、石墨纤维、金属纤维、短钨丝、掺杂碳纤维的聚丙烯或聚乙烯细丝中的一种或多种;数量在1000-100000范围内的微纳米纤维;或直径在10纳米至100微米范围内的微纳米纤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离子释放器阵列和/或所述负离子释放器阵列包括基座,用于支承所述多个正离子释放器和/或所述多个负离子释放器阵列并向所述多个正离子释放器和/或所述多个负离子释放器导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呈长方体状,包括位于长方体两端的进风口、分别位于侧面上、侧棱上的正离子开口和负离子开口,并且所述气流驱动装置包括位于长方体两端的进风口处的风扇或风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诸多优点。例如,在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工作时,正离子释放器阵列中的正离子释放器在正离子开口处释放正离子,气流驱动装置驱动气流从一个或多个进风口进入壳体并从一个或多个正离子开口流出的过程中,将正离子喷射到外部空间。负离子释放器阵列中的负离子释放器在负离子开口处释放负离子,气流驱动装置驱动气流从一个或多个进风口进入壳体并从一个或多个负离子开口流出的过程中,将负离子喷射到外部空间。因为正离子开口和负离子开口相间隔,使得正离子和负离子在喷射到外部前相互隔绝,有效避免了正、负离子在接触病菌前汇合。当正离子和负离子被气流带入外部后,在发生装置的附近区域形成高浓度的等离子有效处理区,形成等离子气氛,对目标物体进行处理。例如,正负离子相互碰撞湮灭产生的能量分解喷射气流中的病菌,起到杀菌的效果,且扩散到外部空间的未湮灭正离子、负离子也能够对外部环境中的病菌进行灭杀。因此,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能够提高等离子处理(例如,灭菌净化)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公开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可以理解,这些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任何限制。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隐去盖体的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在图1中AA剖面处一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壳体在图1中BB剖面处一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在图1中D向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正/负离子释放器阵列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隐去盖体和变压器的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在图1中CC剖面处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在上述附图中,各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00 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
101 壳体
1011 正离子进风口
1012 负离子进风口
1013 正离子开口
1014 负离子开口
1015 出风孔
1016 负离子风道
1017 离子释放器孔
1018 安装槽
1019 工艺槽
1020 盖体
10201 盖板
10202 凸块
1021 凹槽
1022 定位孔
1023 定位槽
1024 沉槽
1025 箱体
1026 凹陷区
1027 定位销轴孔
1028 通孔
102 气流驱动装置
103 正离子释放器阵列
1031 正离子释放器
104 负离子释放器阵列
1041 负离子释放器
105 基座
106 变压器
1061 定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顶”、“底”、“横”、“纵”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耦合”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包括:壳体,包括一个或多个进风口、一个或多个正离子开口和一个或多个负离子开口;气流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气流从一个或多个进风口进入壳体并从一个或多个正离子开口和一个或多个负离子开口流出;一个或多个正离子释放器阵列,正离子释放器阵列位于所述正离子开口处并且包括多个正离子释放器;以及一个或多个负离子释放器阵列,负离子释放器阵列位于负离子开口处并且包括多个负离子释放器。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工作时,正离子释放器阵列中的正离子释放器在正离子开口处释放正离子,气流驱动装置驱动气流从一个或多个进风口进入壳体并从一个或多个正离子开口流出的过程中,将正离子喷射到外部空间。负离子释放器阵列中的负离子释放器在负离子开口处释放负离子,气流驱动装置驱动气流从一个或多个进风口进入壳体并从一个或多个负离子开口流出的过程中,将负离子喷射到外部空间。因为正离子开口和负离子开口相间隔,使得正离子和负离子在喷射到外部前相互隔绝,有效避免了正、负离子在接触病菌前汇合。当正离子和负离子被气流带入外部后,在发生装置的附近区域形成高浓度的等离子有效处理区,形成等离子气氛,对目标物体进行处理。例如,正负离子相互碰撞湮灭产生的能量分解喷射气流中的病菌,起到杀菌的效果,且扩散到外部空间的未湮灭正离子、负离子也能够对外部环境中的病菌进行灭杀,因此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能够提高等离子处理(例如,灭菌净化)的效率。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在本公开的描述中,以空气净化领域为例,仅仅是出于描述简洁、清楚的目的,而并非构成对本公开实施例的限制。相反,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用于其他领域,例如冷链物流、生鲜处理、半导体工艺等等。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隐去盖体的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100包括壳体101。壳体1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进风口,例如进风口1011和1012,一个或多个正离子开口1013和一个或多个负离子开口1014。等离子发生装置100还可以包括气流驱动装置102,用于驱动气流从一个或多个进风口进入壳体101并从一个或多个正离子开口1013和一个或多个负离子开口1014流出。等离子发生装置100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正离子释放器阵列103以及一个或多个负离子释放器阵列104。正离子释放器阵列103可以位于正离子开口1013处并且包括多个正离子释放器1031。负离子释放器阵列104位于负离子开口1014处并且包括多个负离子释放器1041。
在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100工作时,正离子释放器阵列103中的正离子释放器1031在正离子开口处释放正离子,气流驱动装置102驱动气流从一个或多个进风口进入壳体101并从一个或多个正离子开口流出的过程中,将正离子喷射到外部空间。负离子释放器阵列1041中的负离子释放器1041在负离子开口处释放负离子,气流驱动装置102驱动气流从一个或多个进风口进入壳体101并从一个或多个负离子开口流出的过程中,将负离子喷射到外部空间。因为正离子开口1013和负离子开口1014相间隔,使得正离子和负离子在喷射到外部前相互隔绝,有效避免了正、负离子在接触病菌前汇合。当正离子和负离子被气流带入外部后,在净化器的附近区域形成高浓度的等离子有效处理区,正负离子相互碰撞湮灭产生的能量分解喷射气流中的病菌,起到杀菌的效果,且扩散到外部空间的未湮灭正离子、负离子也能够对外部环境中的病菌进行灭杀,因此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能够提高灭菌净化效率。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可以净化气体,例如空气、氮气等,也可以处理其他物体,例如冷鲜、生鲜、半导体材料等等。
壳体101为气流驱动装置102、进风口1011和1012、正离子开口1013、负离子开口1014、正离子释放器阵列103和负离子释放器阵列104提供结构基础。虽然图1中示出两个进风口1011和1012,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等离子发生装置100可以包括单个进风口(正负离子开口1013、1014共享单个进风口)或三个以上进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1呈长方体状。例如图1所示,壳体101沿纵向(图1中X方向)延伸,壳体101还包括与纵向相垂直的横向(图1中Y方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公开中壳体101在纵向的尺寸可以大于壳体101在横向的尺寸。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公开中的横向和纵向仅仅是示例性和相对的,横向和纵向可以互换,而不背离本公开的原理和精神。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1包括箱体1025(如图2所示)和位于箱体1025上的盖体(图中未示出)。
净化器工作时,进风口使得外部空气在气流驱动装置102的驱动下进入壳体101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一个或多个进风口包括:正离子进风口1011(如图1所示),设置在壳体101的第一侧;以及负离子进风口1012(如图2所示),设置在壳体101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附图中的X方向标识了从负离子进风口1012指向正离子进风口1011的方向。
正离子进风口1011和负离子进风口1012分别设置在壳体101纵向的两端,使得外部气体从纵向两端的进风口进入壳体中,有利于使得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100中各部件合理排布。
在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工作时,正离子进风口1011与正离子开口1013相对应,从正离子进风口1011进入壳体101的气流,从正离子开口1013流出壳体101。负离子进风口1012与负离子开口1014相对应,从负离子进风口1012进入壳体101的气流,从负离子开口1014流出壳体101。
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在图1中AA剖面处一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100还包括:一个或多个正离子风道(图中未示出),正离子风道位于壳体101内并且与进风口1011和正离子开口1013连通;以及一个或多个负离子风道1016,负离子风道1016位于壳体101内并且与进风口1012和负离子开口1014连通。
从进风口1011进入壳体101的气流从正离子风道流向正离子开口1013,从进风口1012进入壳体101的气流从负离子风道1016流向负离子开口1014。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正离子风道将正离子进风口1011和正离子开口1013连通,一个或多个负离子风道1016将负离子进风口1012和负离子开口1014连通。本公开实施例中,正离子开口1013的数量为两个,相应的正离子风道的数量为两个,负离子开口1014的数量为两个,相应的负离子风道1016的数量为两个。虽然图3仅示出负离子风道1016,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正离子风道可以采用类似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离子风道和负离子风道1016对称地设置在壳体101纵向的两侧,有利于简化净化器的结构设计,降低净化器的结构复杂程度,缩减净化器的制作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两个负离子风道1016分别位于壳体101的中部区域和底部区域,使得净化器的结构紧凑。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正离子风道与一个或多个负离子风道1016隔开。负离子风道1016与正离子风道隔开,从而正离子风道中的气流和负离子风道中的气流,在排出壳体101内部不相连通,避免了正离子和负离子在净化器内部提前汇合,使得更多的正离子和负离子能够排放到室内灭杀空气中的病菌,提高灭菌净化效率。
本公开实施例中,正离子释放器阵列103位于正离子开口1013处,负离子释放器阵列104位于负离子开口1014处,在气流从正离子开口1013和负离子开口1014排出壳体101的同时,将正离子掺杂入正离子开口1013排出的气流中,负离子掺杂入负离子开口1014排出的气流中,从而能够在正负离子开口1014的附近区域形成高浓度的等离子有效处理区,对灭杀喷射气流中的病菌做准备。
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壳体在图1中BB剖面一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正离子开口1013和负离子开口1014的数量均为两个。在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100工作时,间隔的两个正离子开口1013和两个负离子开口1014能够以分开向外部提供带有负离子的空气,有利于增大净化器的输出风量,能够快速的将正离子释放器阵列103释放的正离子和负离子释放器阵列104释放的负离子快速的排出净化器。虽然本公开是以正离子开口1013为两个,负离子开口1014为两个为例进行描述,但是正离子开口1013和负离子开口1014的数量并不受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离子开口1013可以位于壳体101侧面上、侧棱上,负离子开口1014可以位于壳体101侧面上、侧棱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一个或多个正离子开口1013和/或所述一个或多个负离子开口1014包括:第一开口,位于所述壳体101的第三侧上,例如图4的正侧;以及第二开口,位于所述壳体101的第三侧和第四侧相交的棱上,例如图4的正侧和底侧相交的棱。
例如,图1和图4所示,第四侧位于净化器的底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四侧还可以位于净化器的顶部。
正离子开口1013和负离子开口1014可以位于壳体101的同一侧部。在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100工作时,正离子开口1013和负离子开口1014喷射弥散后的正、负等离子位于净化器的同一侧,有利于使正离子和负离子交汇,能够对空气中病菌进行高效灭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离子开口1013和/或负离子开口1014包括:一个或多个出风孔1015,其中正离子释放器阵列103和/或负离子释放器阵列104设置在一个或多个出风孔1015(如图4所示)处。
出风孔1015限定正离子风道和负离子风道1016中气流的流出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对于正离子开口1013和/或负离子开口1014,第一开口中的出风口1015和第二开口中的出风口1015位于同一平面(例如垂直于X方向的平面)内。第一开口中的出风口1015斜向底部延伸,与壳体101的第三侧面之间为第一夹角α,第二开口中的出风口1015斜向底部延伸,与壳体101的第三侧面之间为第二夹角β如图3所示。第二夹角β可以大于第一夹角α,第一开口中的出风口1015和第二开口中的出风口1015的轴线在壳体101外部相交于O点。
在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100工作时,正离子释放器1031在正离子开口1013处释放正离子。第一开口中的出风口1015和第二开口中的出风口1015的轴线在壳体101外部相交,因此两个出风口1015喷射的带有正离子的空气在发生装置的外部交汇后,形成高浓度处理区,而且能够弥散到更广泛的空间中。
类似地,负离子释放器1041在负离子开口1014处释放负离子,因为第一开口中的出风口1015和第二开口中的出风口1015的轴线在壳体101外部相交,因此,两个出风口1015喷射的带有负离子的空气在发生装置的外部交汇后,能够弥散到更广泛的空间中,提高对空气中细菌的灭菌效率。
正离子和负离子弥散到更广泛的空气中,室内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碰撞湮灭产生的能量能够分解喷射气流中的病菌,起到杀菌的作用,且扩散到外部空间的未湮灭正离子、负离子也能够对室内空气中的病菌进行灭杀,进一步降低室内空气中的病菌含量,因此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100能够提高灭菌净化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孔1015从内向外呈收口状,有利于提高出风口处的风压及风速,有效的促进离子扩散到更广泛空间中,增加正、负离子与空气的反应容积,提高灭菌净化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一个正、负离子释放器阵列中的离子释放器的数量为三个,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道,一个正、负离子释放器阵列中的离子释放器的数量不受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离子开口1013和/或负离子开口1014包括:一个或多个离子释放器孔1017,其中正离子释放器阵列103的正离子释放器1031和/或负离子释放器阵列104的负离子释放器1041设置在一个或多个离子释放器孔1017中。
离子释放器孔1017可以限定正离子释放器阵列103和/或负离子释放器阵列104的安装位置,确定正离子释放器阵列103和/或负离子释放器阵列104释放离子的位置。因为正离子风道和负离子风道1016中的气流分别从正离子开口1013和负离子开口1014流出,使得正离子和负离子能够被气流排出净化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离子释放器阵列103的正离子释放器1031和/或负离子释放器阵列104的负离子释放器1041从一个或多个离子释放器孔1017伸出,使得末端位于一个或多个出风孔1015处。例如,出风孔1015的轴线与正/负离子释放器的延伸方向,尤其是末端,有交汇点。
正/负离子释放器的末端位于一个或多个出风孔1015处,便于出风孔1015处的气流将正离子释放器1031释放的正离子和负离子释放器1041释放的负离子带入室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离子释放器孔1017为从内向外渐小的阶梯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离子释放器孔1017还可以采用其他形状,例如直通孔、锥形孔等等。
气流驱动装置102驱动气流从壳体101两端的进风口进入壳体101,并从正离子开口1013和负离子开口1014流出的过程中,将正离子释放器阵列103在正离子开口1013释放的正离子,和负离子释放器阵列104在负离子开口1014出释放的负离子带出发生装置100,形成将正负离子带入室内的气流。
图5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在图1中D向的正视结构示意图,气流驱动装置102包括风扇。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100还包括变压器106(如图2所示),位于壳体101中间。变压器106的正极与正离子释放器阵列103连接,变压器106的负极与负离子释放器阵列104连接。
在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100工作时,变压器106提供正离子释放器阵列103释放正离子所需的电压,提供负离子释放器阵列104释放负离子所需的电压。
在一些实施例中,等离子发生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电源或电源接口(例如插头或接线柱等,未示出)。变压器106用于将电池或外接电源的电压转换成驱动正离子释放器阵列103和负离子释放器阵列104的电压。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源或电源接口可以提供高压恒流电源,例如电压高于2000伏,以便向正离子释放器阵列103和负离子释放器阵列104供电,有效地激发等离子。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源或电源接口可以包括电池,例如可充电电池。电源或电源接口的正极与正离子释放器阵列103连接,并且负极与负离子释放器阵列104连接,以向正离子释放器阵列103和负离子释放器阵列104供电。
在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100工作时,电源或电源接口向正离子释放器阵列103和负离子释放器阵列104供电,正离子释放器1031和负离子释放器1041被激发,分别释放正离子和负离子。例如,正离子释放器1031可以包括微纳米导电纤维簇,在被激发后,释放正离子,而负离子释放器1041也可以包括微纳米导电纤维簇,在被激发后,释放负离子。正负离子在发生装置100外部相互混合,在正负离子开口1013、1014的附近区域形成高浓度的等离子有效处理区,例如平均离子浓度可以不少于107/cm3,正负离子相互碰撞湮灭产生的能量分解喷射气流中的病菌,起到杀菌的效果,且扩散到外部空间的未湮灭正离子、负离子也能够对室内空气中的病菌进行灭杀,进一步降低室内空气中的病菌含量。因此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100能够提高灭菌净化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离子释放器1031包括微纳米导电纤维簇,负离子释放器1041包括微纳米导电纤维簇。微纳米导电纤维簇包含大量(例如1000-100000根)微纳米纤维,形成大量的放电尖端。在相同电压下,微纳米导电纤维簇产生离子的效率远超单根针尖电极或DBD平板电极。微纳米导电纤维簇通过大量纤维形成的尖端放电,以形成足够的放电通道,提高了离子发生效率。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离子释放器的工作电压VOP可以低于电晕放电阈值VS。这样,可以缓解甚至避免由于电压过高而产生紫外线、臭氧及氮氧化物等有害副产物,更加环保安全。
在一些实施例中,微纳米导电纤维簇可以包括各种合适的材料,例如:碳纤维、石墨纤维、金属纤维、短钨丝、掺杂碳纤维的聚丙烯或聚乙烯细丝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微纳米导电纤维簇可以包括直径在10纳米至100微米范围内的微纳米纤维。
在一些实施例中,微纳米导电纤维簇可以包括数量在1000-100000范围内的微纳米纤维。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离子释放器阵列103和/或负离子释放器阵列104可以包括一维、二维或三维阵列,并且可以具有各种合适的形状,例如线性阵列、弧线形阵列、折线形阵列、矩形阵列、圆形阵列、多边形阵列、曲面形阵列、球形阵列等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正离子开口1013和/或负离子开口1014的形状可以根据正离子释放器阵列103和/或负离子释放器阵列104的排布和形状而适应性变化。出风孔1015的形状和排布也可以根据正离子释放器阵列103和/或负离子释放器阵列104的排布和形状而适应性变化。
图6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正/负离子释放器阵列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正离子释放器阵列103或负离子释放器阵列104包括基座105,用于支承多个正离子释放器1031或多个负离子释放器阵列1041并向多个正离子释放器1031或多个负离子释放器1041导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105呈长条板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道,基座105可以设置成其他的需要的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负离子释放器呈轴状,微纳米导电纤维簇可以穿设在绝缘套管中,末端伸出套管外。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正/负离子释放器可以设置成其他的需要的形状。
图7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隐去盖体和变压器的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025的顶部包括安装槽1018,用于为变压器106提供安装空间。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槽1018在横向上远离壳体101第三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025的顶部包括:工艺槽1019,位于安装槽1018纵向两侧,且与安装槽1018在纵向上相连通。工艺槽1019为将正离子释放器1031和负离子释放器1041设置在第二开口的离子释放器孔1017(如图3所示)中提供操作的工艺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壳体还包括:沿横向延伸的沉槽1024,位于箱体1025顶部靠近第三侧的端面,以及工艺槽1019靠近第三侧的侧壁;离子释放器孔1017位于沉槽1024的底部。
因为离子释放器孔1017为孔状,离子释放器孔1017形成在沉槽1024的部分区域,从而基座105能够限位在沉槽1024的底面,进而限定正/离子释放器末端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长条板状的基座105的宽度与沉槽1024的宽度还可以为间隙配合,使得发生装置100工作时,高速的气流作用在正/离子释放器末端的位置时,不会使得正/负离子释放器阵列发生颤动,避免净化器噪声,有利于提高正/负离子释放器阵列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两个正离子风道分别位于工艺槽1019的底部和侧部,两个负离子风道1016分别位于工艺槽1019的底部和侧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变压器106的顶部边缘具有凸出的定位部1061;箱体1025的顶部具有与安装槽1018连通的凹槽1021,且安装槽1018在横向上具有与凹槽1021相对的凹陷区1026,凹陷区1026相比于工艺槽1019横向的侧壁凹陷在箱体中。结合图2,通过定位部1061设置于箱体1025顶部的凹槽1021中,变压器106中背离定位部1061的一侧与凹陷区1026相配合,使得变压器106定位在安装槽1018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1021中具有定位销轴孔1027,定位部1061中具有与定位销轴孔1027对应的通孔1028。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100还包括固定螺栓(图中未示出),固定螺栓贯穿通孔1028,与定位销轴孔1027连接,使得变压器106和箱体1025固定连接。
图8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在图1中CC剖面处一侧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安装槽1018的深度大于变压器106的高度,使得变压器106的底部与安装槽1018的底部存在剩余空间,有利于变压器的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的顶部具有定位孔1022,定位孔1022与凹槽1021在横向上相间隔。盖体1020包括盖板10201和位于盖板10201(如图8所示)上的凸块10202(如图8所示)。凸块10202位于定位孔1022中。
通过定位孔1022和凸块10202的配合,使得盖体1020能够定位安装在箱体1025上的预设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026的顶部四个角落还具有定位槽1023,盖板1021上还具有与定位槽1023相配合的定位柱(图中未示出)。定位槽1023和定位柱使得盖体1020能够定位安装在箱体1025上的预设位置。
应当理解,本公开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性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落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包括一个或多个进风口、一个或多个正离子开口和一个或多个负离子开口;
气流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气流从一个或多个进风口进入所述壳体并从所述一个或多个正离子开口和所述一个或多个负离子开口流出;
一个或多个正离子释放器阵列,所述正离子释放器阵列位于所述正离子开口处并且包括多个正离子释放器;以及
一个或多个负离子释放器阵列,所述负离子释放器阵列位于所述负离子开口处并且包括多个负离子释放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个或多个正离子风道,所述正离子风道位于所述壳体内并且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正离子开口连通;以及
一个或多个负离子风道,所述负离子风道位于所述壳体内并且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负离子开口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正离子风道与所述一个或多个负离子风道隔开。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进风口包括:
正离子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一侧并且与所述一个或多个正离子风道连通;以及
负离子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并且与所述一个或多个负离子风道连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离子开口和/或所述负离子开口包括:
一个或多个出风孔,其中所述正离子释放器阵列和/或所述负离子释放器阵列设置在所述一个或多个出风孔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离子开口和/或所述负离子开口包括:
一个或多个离子释放器孔,其中所述正离子释放器阵列的正离子释放器和/或所述负离子释放器阵列的负离子释放器设置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离子释放器孔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离子释放器阵列的正离子释放器和/或所述负离子释放器阵列的负离子释放器从所述一个或多个离子释放器孔伸出,使得末端位于所述一个或多个出风孔处。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孔从内向外呈收口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正离子开口和/或所述一个或多个负离子开口包括:
第一开口,位于所述壳体的第三侧上;以及
第二开口,位于所述壳体的第三侧和第四侧相交的棱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变压器,位于所述壳体中间,所述变压器的正极与所述正离子释放器阵列连接,所述变压器的负极与所述负离子释放器阵列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离子释放器和所述负离子释放器包括多个微纳米导电纤维簇,所述微纳米导电纤维簇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
碳纤维、石墨纤维、金属纤维、短钨丝、掺杂碳纤维的聚丙烯或聚乙烯细丝中的一种或多种;
数量在1000-100000范围内的微纳米纤维;或
直径在10纳米至100微米范围内的微纳米纤维。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离子释放器阵列和/或所述负离子释放器阵列包括基座,用于支承所述多个正离子释放器和/或所述多个负离子释放器阵列并向所述多个正离子释放器和/或所述多个负离子释放器导电。
13.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呈长方体状,包括位于长方体两端的进风口、分别位于侧面上、侧棱上的正离子开口和负离子开口,并且所述气流驱动装置包括位于长方体两端的进风口处的风扇或风机。
CN202122287980.6U 2021-09-22 2021-09-22 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 Active CN2165921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87980.6U CN216592135U (zh) 2021-09-22 2021-09-22 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87980.6U CN216592135U (zh) 2021-09-22 2021-09-22 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592135U true CN216592135U (zh) 2022-05-24

Family

ID=816370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87980.6U Active CN216592135U (zh) 2021-09-22 2021-09-22 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5921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80529B (zh) 一种水合负氧离子产生装置
US8624476B2 (en) Ion-generating device and electrical apparatus
EP2812583B1 (en) Ejector type fan with an ionizer
US9283573B2 (en) Fan assembly
AU2013217474A1 (en) Ejector-type fan with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CN216592135U (zh) 电极分离式等离子发生装置
JP3142204U (ja) 室内空気処理機の流路配置
CN210197510U (zh) 一种空气净化模块
CN212676609U (zh) 离子产生装置
CN211617387U (zh) 大巴车净化装置
CN216650079U (zh) 紧凑型等离子发生装置
CN216924678U (zh) 一种等离子气体净化器
CN215675682U (zh) 双侧型等离子发生模块以及具有等离子发生模块的净化装置
CN217883932U (zh) 一种低温等离子体发生头
EP4145051A1 (en) Plasma generating device and plasma processing system
CN215597653U (zh) 离子发生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空调室内机
CN218351898U (zh) 一种空气电离结构、离子发生组件及离子发生器
CN215260174U (zh) 具有除菌功能的空调室内机
CN214307504U (zh) 一种等离子空气净化器
CN218296153U (zh) 用于空气净化器的过滤组件及空气净化器
CN220061941U (zh) 一种空调
CN212680550U (zh) 一种气体处理装置
WO2012032973A1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
CN218955018U (zh) 新风机构及空调器
CN218772513U (zh) 第一电极结构、第二电极结构、第三电极结构及组合电离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