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76520U - 机舱底护板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机舱底护板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76520U
CN220076520U CN202321262916.5U CN202321262916U CN220076520U CN 220076520 U CN220076520 U CN 220076520U CN 202321262916 U CN202321262916 U CN 202321262916U CN 220076520 U CN220076520 U CN 2200765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cabin
plate
axis
gu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6291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喆隆
李海峰
成云
李强
王佳
曾昌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6291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765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765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765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舱底护板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机舱底护板的底面具有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所述第一导风面在自前向后的方向上向下倾斜,且所述第二导风面与所述第一导风面的下边沿相连,并在自前向后的方向上向上倾斜。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底护板,通过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配合对经过车辆底部的气流进行导流,有效改善车辆底部的空气流动,使气流能够快速通过车辆底部,从而降低整车风阻。

Description

机舱底护板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防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机舱底护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风阻在汽车中高速行使时占总阻力的大部分,风阻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例,混合动力汽车包括发动机和电池,其中,发动机通常设置在车辆的前部,也就是机舱的位置,电池设于机舱的后方,机舱与电池通常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间距,且电池的下表面通常相对机舱主体的下部平面偏低,这样,在车辆高速行使时,容易有大量的高速气流直接冲击到前电池的前方,会产生较大的阻力,影响车辆的续航里程或者油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机舱底护板,能够对车辆底部的气流进行导流,降低车辆行使过程中的阻力。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前述的机舱底护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底护板,所述机舱底护板的底面具有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在自前向后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导风面向下倾斜,且所述第二导风面与所述第一导风面的下边沿相连,在自前向后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导风面向上倾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底护板,第一导风面的倾斜平面能够平顺气流,改善空气的流动情况,第二导风面能够减少第一导风面后方气流的流动分离,通过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配合,有效改善车辆底部的空气流动,使气流能够快速通过车辆底部,从而降低整车风阻,且机舱底护板能够隔绝路面噪音,提升用户的驾驶体验。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机舱底护板,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面下边沿和所述第二导风面下边沿的相接处为A,所述第一导风面的上边沿为B,所述第二导风面的上边沿为C,其中A与B之间沿车辆Z轴之间的间距不小于10mm且不大于30mm,其中A与C之间沿车辆Z轴之间的间距不小于10mm且不大于30mm。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面与车辆X轴之间的夹角为α1,所述第二导风面与车辆X轴之间的夹角为α2,其中,α1<α2。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面与车辆X轴之间的夹角不小于20°且不大于40°;和/或,所述第二导风面与车辆X轴之间的夹角不小于50°且不大于70°。
可选地,所述机舱底护板包括沿从前到后的方向依次相接的前安装板、护板主板、导风部和后安装板,所述第一导风面和所述第二导风面设于所述导风部上。
可选地,所述前安装板、所述护板主板、所述导风部以及所述后安装板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前安装板、所述护板主板和所述后安装板在自前向后的方向上的高度逐渐降低。
可选地,所述前安装板、所述护板主板和所述后安装板在车辆Z轴上的位置呈阶梯状降低;或,所述前安装板、所述护板主板和所述后安装板在车辆Z轴上的位置阶梯状降低不小于20mm且不大于30mm的尺寸;或,所述前安装板和所述护板主板之间连接有前过渡板,所述前过渡板在自前向后的方向上向下倾斜,所述前过渡板与车辆X轴之间的夹角不小于20°且不大于40°。
可选地,所述护板主板上设有沿车辆X轴方向延伸的导流筋,所述导流筋凸设于所述护板主板的底面,所述导流筋包括一个或沿车辆Y轴方向布置的多个。
可选地,所述护板主板上设有发动机油底壳护板,所述发动机油底壳护板与所述护板主板共面并凸设于所述护板主板的底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前机舱和前述的机舱底护板,所述机舱底护板连接于所述前机舱的底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机舱底护板对车辆底部的气流进行导流,使气流能够平顺快速地通过车辆底部,从而降低整车风阻,降低风阻还能减少车辆行使过程中的噪音,提升车辆的续航里程或降低车辆油耗。
可选地,所述车辆还包括电池,其中,所述电池设于所述机舱底护板的后方,且所述电池的底面低于所述机舱底护板的后端。
可选地,所述电池与所述机舱底护板之间在车辆X轴上具有不小于400毫米的间距,所述电池与所述机舱底护板后端之间在车辆Z轴上具有不小于60mm的间距。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底护板的右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底护板的左视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圈E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底护板的前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底护板的后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底护板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底护板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底护板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底护板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底护板与电池安装位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
机舱底护板100,导风部10,第一导风面11,第二导风面12,前安装板20,安装点21,护板主板30,导流筋31,发动机油底壳护板32,通水孔33,后安装板40,前过渡板50,侧翻边60,电池2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结合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底护板100,机舱底护板100的底面可具有第一导风面11和第二导风面12,在自前向后的方向上第一导风面11向下倾斜,且第二导风面12与第一导风面11的下边沿相连,在自前向后的方向上第二导风面12向上倾斜。机舱底护板100可安装于车辆上,以用于对车辆机舱部位的部件进行保护,其中,机舱底护板100的底面朝向地面,机舱底护板100能够对流经车辆底部的气流进行导流,第一导风面11在自前向后的方向上向下倾斜,其中,自前向后的方向也是车辆的自前向后的方向,同时也是车辆在前进时的行驶方向,在车辆向前行驶时,气流沿着第一导风面11流动,倾斜的平面能够平顺气流,改善空气的流动情况,第二导风面12能够减少第一导风面11后方气流的流动分离,通过第一导风面11和第二导风面12配合,有效改善车辆底部的空气流动,使气流能够快速通过车辆底部,从而降低整车风阻,且机舱底护板100能够隔绝路面噪音,提升用户的驾驶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底护板100,可以安装在车辆上,其中车辆可以是混合动力车或纯电动汽车等,机舱底护板100以对车辆机舱部位的部件进行保护,例如发动机、电机驱动系统控制器、雨刮水壶等部件,保护车辆底部和机械零件不受路面上的碎石、泥沙、水等杂物的损伤,避免行使过程中杂物进入车辆的机舱内部,从而保护发动机、变速箱等零件的正常运转。
举例而言,混合动力汽车包括发动机和电池200,其中,发动机通常设置在车辆的前部,也就是机舱的位置,电池200设于机舱的后方,机舱与电池200通常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间距,且电池200的下表面通常相对机舱主体的下部平面偏低,相关技术中,机舱底护板100通常是平整的或者不设置护板,在车辆高速行使时,容易有大量的高速气流直接冲击到电池200的前方,会产生较大的阻力,通过在机舱底护板100上设置第一导风面11对气流进行导流,使气流平顺地经过第一导风面11,再经过第二导风面12对气流进行导流,避免机舱底护板100与电池200之间产生涡流,进而有效避免高速气流直接冲击到机舱后部的电池200上,通过第一导风面11和第二导风面12配合能够有效对车辆底部的高速气流进行平顺引流和减少流动分离,使大部分气流被引导至电池200的下方,进而减少风阻,降低行驶过程中的噪音,可以理解是,风阻在汽车高速行驶时占总阻力的大部分,通过降低车辆的风阻,能够有效减少行驶阻力,从而提高车辆的续航里程或者降低车辆的油耗,且能够提升车辆行使过程中的稳定性。
结合图2和图3,进一步地,第一导风面11的下边沿和第二导风面12下边沿的相接处为A,第一导风面11的上边沿为B,第二导风面12的上边沿为C,其中A与B之间沿车辆Z轴之间的间距不小于10mm且不大于30mm,如图3中所示,A与B之间沿车辆Z轴之间的间距为d1,例如,d1可以是12mm、15mm、18mm、25mm、28mm等。A与C之间沿车辆Z轴之间的间距不小于10mm且不大于30mm,如图3中所示,A与C之间沿车辆Z轴之间的间距为d2,例如,d2可以是12mm、15mm、18mm、25mm、28mm等。第一导风面11和第二导风面12的高度适宜且对气流的导流效果好,能够有效改善车辆底部空气的流动情况,通过对车辆底部的气流进行引流,进而减少车辆行使过程中的空气阻力。
需要说明的是,车辆坐标系通常是用来描述汽车运动的特殊动坐标系,其原点与质心重合,当车辆在水平路面上处于静止状态,X轴平行于地面指向车辆前方,Z轴通过汽车质心指向上方,Y轴指向驾驶员的左侧。其中,X向是指的平行于X轴的方向,Y向是指的平行于Y轴的方向,Z向是指的平行于Z轴的方向。
结合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面11与车辆X轴之间的夹角为α1,第二导风面12与车辆X轴之间的夹角为α2,其中,α1<α2,换言之,第一导风面11在自前向后的方向上向下倾斜的比较平缓,进而能够平稳地对气流进行导流,有效减少汽车行进过程中的阻力,第二导风面12在自前向后的方向上向上倾斜的角度较大,能够有效减少第一导风面11后方的气流的流动分离,第一导风面11和第二导风面12配合能够很好的完成对气流的引流,将气流引流至电池200的下方,降低高速气流对电池200的冲击,使气流能够快速通过车辆底部,进一步降低整车风阻。
结合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面11与车辆X轴之间的夹角不小于20°且不大于40°,例如,第一导风面11与车辆X轴之间的夹角是α1可以是22°、26°、32°、35°等,在高速气流经过第一导风面11时,第一导风面11能够有效、平稳地对气流进行导流,提升对气流的导流效果,有效减少车辆在行使过程中的阻力。
结合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风面12与车辆X轴之间的夹角不小于50°且不大于70°,例如,第二导风面12与车辆X轴之间的夹角α2可以是55°、58°、62°、66°等,在高速气流经过第一导风面11后,第二导风面12能够对气流进行整理,有效减少气流的涡流,使气流能够快速经过车辆的底部,有效减少车辆在行使过程中的阻力。
结合图1、图2和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机舱底护板100包括沿从前到后的方向依次相接的前安装板20、护板主板30、导风部10和后安装板40,其中,第一导风面11和第二导风面12可设于导风部10上。具体地,机舱底护板100可通过前安装板20和后安装板40安装到车辆机舱的底部,护板主板30可以对车辆的发动机电机驱动系统控制器、雨刮水壶等部件进行防护,导风部10靠近后安装板40的位置,在混合动力或者纯电动汽车中,电池200通常位于前机舱的后方,这样设置,可使导风部10更靠近车辆的电池200的位置,以方便对气流进行导流,避免大量高速气流直接冲击到电池200等部件上。
其中,前安装板20、护板主板30和导风部10以及后安装板40可一体成型,能够提高机舱底护板100生产制造效率,且能够提升机舱底护板100的整体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以更好地为车辆的机舱进行保护,且能够稳定地对气流进行导流,有效降低整车风阻。
机舱底护板100可以是注塑一体成型,材料可以是PVC或者塑钢等,使机舱底护板100的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能够有效对车辆的机舱进行防护,且能够避免车辆在行使过程中与钢制材料产生共振,降低车辆行使过程中的噪音,且能够降低车辆的重量。
结合图2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前安装板20、护板主板30和后安装板40在自前向后的方向上的高度逐渐降低,进一步起到对气流引导的作用,在气流流经车辆底部时,机舱底护板100能够引导气流流动,避免前后安装点有高度差,导致气流遇到机舱底护板100时有较大的阻力,使气流平顺地流经机舱底护板10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前安装板20、护板主板30和后安装板40在车辆Z轴上的位置呈阶梯状降低,进一步起到对气流引导的作用,在气流流经车辆底部时,机舱底护板100能够引导气流流动,避免前后安装点有高度差,导致气流遇到机舱底护板100时有较大的阻力,且经过机舱底护板100对气流进行导流,避免高速气流支架冲击到电池200的前方,造成车辆在行使过程中有较大的阻力,通过机舱底护板100阶梯状降低的设计以及导风部10对气流进行导流,能够使气流被引导到电池200的下方,电池200前方的气流冲击明显减弱,降低了整车的风阻系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前安装板20、护板主板30和后安装板40在车辆Z轴上的位置阶梯状降低不小于20mm且不大于30mm的尺寸,能够很好地满足前后安装点的高度差的要求,且能够实现很好的对气流进行导流,满足气流的平顺性要求。例如,前安装板20相对于护板主板30在车辆Z轴上的位置降低的距离为d3,d3可以是22mm、25mm、28mm等,护板主板30与后安装板40在车辆Z轴上的位置降低的距离为d4,d4可以是22mm、25mm、28mm等。实现前安装板20、护板主板30和后安装板40在车辆Z轴上的位置阶梯状降低,有效解决前后安装点有高度差的问题,且满足了气流平顺性的要求。
结合图1和图8,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前安装板20和护板主板30之间可连接有前过渡板50,前过渡板50在自前向后的方向上向下倾斜,前过渡板50与车辆X轴之间的夹角不小于20°且不大于40°。前安装板20和护板主板30在车辆Z轴的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高度差,通过设置前过渡板50进行过渡,避免高速气流直接冲击到护板主板30上,过渡板可对气流进行导流,满足气流平顺性的要求,且过渡板与车辆X轴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能够很好的对气流进行导流,进而降低车辆行使过程中的阻力。如图1中所示,前过渡板50与车辆X轴之间的夹角是α3,例如α3可以是25°、30°、32°或者35°等,进一步提升对经过机舱底护板100的气流的导流效果。
结合图6和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护板主板30上可设有沿车辆X轴方向延伸的导流筋31,导流筋31可凸设于护板主板30的底面,通过设置导流筋31能够提升机舱底护板100的结构强度,增强对车辆机舱位置的防护效果。且导流筋31沿车辆X轴方向延伸,能够对经过机舱底护板100的气流进行引流。导流筋31可包括一个或沿车辆X轴方向布置的多个,通过设置多个导流筋31,多个导流筋31配合对气流进行导流,减少高速气流流动过程中的阻力,进一步提升机舱底护板100对气流的导流效果,提升车辆行使过程中的稳定性。
结合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护板主板30上可设有发动机油底壳护板32,发动机油底壳护板32与护板主板30共面并凸设于护板主板30的底面,以便于发动机油底壳护板32避让发动机底部的高温区域,且有助于发动机的散热,提升发动机的可靠性。
结合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前安装板20和后安装板40上可设有安装点21,安装点21上可设有凸起的结构,以对安装位置的结构进行加强,且能够弥补护板主板30的平面和周边的部件的面差。另外,护板主板30上可设有通水孔33,通水孔33可设于机舱底护板100的沿车辆Z轴方向较低的区域,以起到排水的作用,避免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因为雨水、泥浆等杂物积累在机舱底护板100上。通水孔33能够让车辆内部积聚的水分、泥沙和其他杂物顺利流出,保持前机舱位置干燥,延长车辆使用寿命。
结合图8,可选地,机舱底护板100的沿车辆Y轴的两侧可设有向上的翻边,能够提升机舱底护板100的结构强度,且能够提升对车辆机舱的部件的防护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前述的机舱底护板100,机舱底护板100可连接于车辆前机舱的底部,以为前机舱的部件提供防护,车辆在高速行使时,通过在机舱底护板100上设有第一导风面11和第二导风面12,能够对经过机舱底护板100的气流进行导流,使气流快速地通过汽车底部,降低整车风阻,提升车辆续航里程或者降低车辆的油耗。
进一步地,车辆还可包括电池200,电池200可设于机舱底护板100的后方,电池200的底面低于机舱底护板100的后端,通过设置机舱底护板100对气流进行导流,避免高速气流直接冲击到电池200上,对电池200造成较大的冲击,机舱底护板100通过第一导风面11和第二导风面12配合对气流进行很好的引导,使气流能够更多地被引导至电池200下方,使气流速度分布均匀,显著降低整车的风阻系数,整车风阻系数低,能够提升车辆行使过程中的稳定性,提升车辆的续航里程,或者降低车辆的油耗。
其中,电池200与机舱底护板100之间在车辆X轴上的间距可具有不小于400mm的间距,电池200与机舱底护板100后端之间在车辆Z轴上可具有不小于60mm的间距,结合图10,电池200与机舱底护板100之间在车辆X轴上的间距为d6,电池200与机舱底护板100后端之间在车辆Z轴上的间距为d5,这样,可使机舱与电池200之间的互不干扰,且能够便于电池200的散热,提升电池200的使用寿命,保证电池200的使用安全。另外,在有限的安装条件下,优化机舱底护板100的结构,第一导风面11和第二导风面12配合,有很好的降阻效果。
结合图1至图1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底护板100,包括第一导风面11、第二导风面12、前安装板20、前过渡板50、底护板主板30、纵向导流筋31、发动机油底壳护板32、后安装板40、安装点21、通水孔33、侧翻边60。其中第一导风面11和车辆X轴的夹角为20°~40°,第二导风面12和车辆X轴呈50°~70°的夹角,第一导风面11和第二导风面12形成导风部10,导风部10最下端相对于周边板在车辆的Z向下凸程度在10~30mm之间,前安装板20、底护板主板30和后安装板40沿车辆的Z向位置呈阶梯状依次降低20~30mm;前过渡板50连接了前安装板20和护板主板30,优选地,前过渡板50和车辆X轴的夹角为20°~40°;纵向导流筋31是在护板主板30上沿X轴方向的、凸起状的,起到稳定气流和加强护板强度的作用,发动机油底壳护板32是为了避让发动机底部的高温区域而下凸的护板;安装点21是在前安装板20、后安装板40以及护板主板30上和周边部件相连接的,通过螺栓固定,安装点21具有一定凸起的结构,起到加强的作用以及弥补护板平面和周边部件面差的作用。通水孔33是在护板主板30沿车辆Z向较低的区域开的小孔,起到排水的作用。侧翻边60是在护板两侧向上的翻边,加强护板强度的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底护板100,相对于平整的前机舱底护板100,设计了一体成型的立体的导风部10,第一导风面11(导风迎风面)和车辆X轴呈20°~40°的夹角,第二导风面12(导风背风面)和车辆X轴呈50°~70°的夹角,分别起到了平顺引流和减少流动分离的作用。导风部10最下端相对于周边板在车辆Z向下凸程度在10~30mm之间。前安装板20,护板主板30,后安装板40依次呈阶梯式过渡,即在车辆Z方向依次降低20~30mm,有效解决了前后安装点21有高度差和气流的平顺性要求。
为提升车辆的安全性和性能,电池200包在车辆Z向通常比机舱底护板100的后方安装点21低60mm以上,X方向间距在400mm以上,并且机舱底护板100前安装点21比后排安装点21高50mm以上;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独特的导风部10和阶梯状的护板过渡,对气流进行了良好的引导,避免了大量的高速气流直接冲击电池200包前部,从而起到了良好的降低整车风阻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3)

1.一种机舱底护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舱底护板(100)的底面具有第一导风面(11)和第二导风面(12),在自前向后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导风面(11)向下倾斜,且所述第二导风面(12)与所述第一导风面(11)的下边沿相连,在自前向后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导风面(12)向上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舱底护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面(11)下边沿和所述第二导风面(12)下边沿的相接处为A,所述第一导风面(11)的上边沿为B,所述第二导风面(12)的上边沿为C,其中A与B之间沿车辆Z轴之间的间距不小于10mm且不大于30mm,其中A与C之间沿车辆Z轴之间的间距不小于10mm且不大于3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舱底护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面(11)与车辆X轴之间的夹角为α1,所述第二导风面(12)与车辆X轴之间的夹角为α2,其中,α1<α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舱底护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面(11)与车辆X轴之间的夹角不小于20°且不大于40°;
和/或,所述第二导风面(12)与车辆X轴之间的夹角不小于50°且不大于7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舱底护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舱底护板(100)包括沿从前到后的方向依次相接的前安装板(20)、护板主板(30)、导风部(10)和后安装板(40),所述第一导风面(11)和所述第二导风面(12)设于所述导风部(10)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舱底护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安装板(20)、所述护板主板(30)、所述导风部(10)以及所述后安装板(40)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舱底护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安装板(20)、所述护板主板(30)和所述后安装板(40)在自前向后的方向上的高度逐渐降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舱底护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安装板(20)、所述护板主板(30)和所述后安装板(40)在车辆Z轴上的位置呈阶梯状降低;
或,所述前安装板(20)、所述护板主板(30)和所述后安装板(40)在车辆Z轴上的位置阶梯状降低不小于20mm且不大于30mm的尺寸;
或,所述前安装板(20)和所述护板主板(30)之间连接有前过渡板(50),所述前过渡板(50)在自前向后的方向上向下倾斜,所述前过渡板(50)与车辆X轴之间的夹角不小于20°且不大于40°。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舱底护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板主板(30)上设有沿车辆X轴方向延伸的导流筋(31),所述导流筋(31)凸设于所述护板主板(30)的底面,所述导流筋(31)包括一个或沿车辆Y轴方向布置的多个。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舱底护板(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板主板(30)上设有发动机油底壳护板(32),所述发动机油底壳护板(32)与所述护板主板(30)共面并凸设于所述护板主板(30)的底面。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机舱,
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机舱底护板(100),所述机舱底护板(100)连接于所述前机舱的底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池(200),其中,所述电池(200)设于所述机舱底护板(100)的后方,且所述电池(200)的底面低于所述机舱底护板(100)的后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200)与所述机舱底护板(100)之间在车辆X轴上具有不小于400毫米的间距,所述电池(200)与所述机舱底护板(100)后端之间在车辆Z轴上具有不小于60mm的间距。
CN202321262916.5U 2023-05-23 2023-05-23 机舱底护板和车辆 Active CN2200765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62916.5U CN220076520U (zh) 2023-05-23 2023-05-23 机舱底护板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62916.5U CN220076520U (zh) 2023-05-23 2023-05-23 机舱底护板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76520U true CN220076520U (zh) 2023-11-24

Family

ID=88823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62916.5U Active CN220076520U (zh) 2023-05-23 2023-05-23 机舱底护板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765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776593U (zh) 汽车前舱下护板及电动汽车
US8579358B2 (en) Rounded air dam for maximum aerodynamics and cooling performance
CN217753918U (zh) 车辆的备胎盆护板、车辆
CN212073923U (zh) 一种汽车流水槽系统及汽车
CN220076520U (zh) 机舱底护板和车辆
CN111746644A (zh) 一种轻量化车架连接铸造支架
CN201580451U (zh) 汽车前轮导风板及导风结构
CN103465856A (zh) 用于车辆的发动机挡泥板组件
CN101734292A (zh) 一种汽车前轮导风板及导风结构
CN212054940U (zh) 车辆用进气装置
CN203837224U (zh) 一种汽车空调箱蒸发器芯体底部的排水结构
CN212738322U (zh) 车身下护板和车辆
CN210122136U (zh) 车辆下部结构
CN221023912U (zh) 后保险杠导流板、后保险杠总成和车辆
JP2008120364A (ja) 車両下面への走行風巻き込み防御板
CN219821352U (zh) 一种底护板降阻结构
CN214565078U (zh) 一种底板护板及车辆底部降风阻结构
CN220220945U (zh) 底盘总成及车辆
CN217649243U (zh) 一种汽车后摆臂导流板
CN220640049U (zh) 底护板和车辆
CN114407642B (zh) 一种纯电动车导风板结构
CN219565288U (zh) 前轮导流板和车辆底护板
CN219382635U (zh) 一种导流效果好的前翼组件
CN216301272U (zh) 车辆
CN215860445U (zh) 一种散热器风扇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