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31879U - 一种集成框架结构及重型商用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集成框架结构及重型商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31879U
CN220031879U CN202321539841.0U CN202321539841U CN220031879U CN 220031879 U CN220031879 U CN 220031879U CN 202321539841 U CN202321539841 U CN 202321539841U CN 220031879 U CN220031879 U CN 2200318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truss
fixing frame
support
wire har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3984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能忠
贺高峰
戴陈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Weidu Hol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Weidu Hold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Weidu Hold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Weidu Hold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3984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318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318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318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重型商用车制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集成框架结构及重型商用车。其中包括中心支座和侧边支座,侧边支座设置在中心支座两侧,中心支座左侧安装有左桁架,中心支座右侧安装有右桁架,左桁架和右桁架上安装有侧边支座,侧边支座上安装有框架组件,框架组件与左桁架和桁架围成安装空间,干燥器、高压线束支架、制动管路支架、后饰板、冷却系统支架、安装高压线束支架和打气泵安装在安装空间内;解决现有技术下重型商用汽车零件固定较为分散,组装耗费时间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集成框架结构及重型商用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重型商用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成框架结构及重型商用车。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车辆新能源化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纯电动重型商用车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纯电动重型商用车的电池一般布置在底盘车架上,对于电池布置在底盘车架上的纯电动重型商用车而言,由电池占据底盘空间,以及新增的电池配套的冷却、控制等装置需要新的安装空间,导致底盘内的一些部件,如储气筒、打气泵、各类控制阀等安装布置困难,各类部件只能在车身上分散寻找空间布置,集成度差,且分散布置需要增加更多的固定架,重量增加,不利于整车轻量化的实现,同时各零件分散布置在车身的各个位置上,在车辆生产线组装时,加工人员反复环绕车身对零件进行安装,增加生产线上的装配时间,降低生产效率,同时也使后期检修维护较为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成框架结构及重型商用车,解决现有技术下重型商用汽车零件固定较为分散,组装耗费时间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集成框架结构,包括中心支座和侧边支座,所述中心支座包括两组,所述中心支座之间通过螺栓固定,所述侧边支座设置在所述中心支座两侧,所述中心支座左侧安装有左桁架,所述中心支座右侧安装有右桁架,所述左桁架和所述右桁架上安装有侧边支座,所述侧边支座上安装有框架组件,所述框架组件与所述左桁架和所述桁架围成安装空间,干燥器、高压线束支架、制动线路、后饰板、冷却系统支架和打气泵安装在所述安装空间内。
作为优选地,所述左桁架底部安装有第一固定架,所述第一固定架上连接有干燥器,所述左桁架上还设置有第一线束固定架,所述第一线束固定架上连接有所述高压线束支架,高压线绑接在所述高压线束支架上,所述左桁架上还安装有第二固定架,所述第二固定架上绑接有制动线路,所述左桁架架内设置有第一斜拉梁,所述第一斜拉梁呈八字形设置在所述左桁架的框架内。
作为优选地,所述右桁架上设置有第三固定架,所述第三固定架上安装有打气泵,所述右桁架上安装有第四固定架和高压线束支架,所述第四固定架上安装有冷却系统支架,所述高压线束支架上绑接有高压线,所述右桁架架内设置有第二斜拉梁,所述第二斜拉梁呈八字形设置在所述右桁架的框架内。
作为优选地,所述左桁架、所述右桁架和所述框架组件通过方管焊接。
作为优选地,所述方管上形成有通孔,所述通孔内焊接有短管,所述短管的两侧分别焊接在所述方管相对的两侧平面上。
作为优选地,所述框架组件内设置有第五固定架,所述第五固定架设置在所述框架组件靠近驾驶室的一侧,所述第五固定架上连接有后饰板,所述框架组件中部设置有第一角钢,所述第一角钢上搭接有储气罐,所述框架组件底部设置有第二角钢,所述第二角钢上安装有冷却机组,所述第二角钢上侧设置有第六固定架,所述第六固定架上绑接有高压线束。
作为优选地,所述框架组件分别与所述左桁架和所述右桁架通过三角板连接,所述三角板的底边处连接在所述左桁架和所述右桁架上,所述三角板顶角处连接在所述框架组件上。
作为优选地,所述框架组件中部下侧设置有第七固定架,所述第七固定架上固定有空气滤清器,所述框架组件中部下侧设置有第八固定架,所述第八固定架上安装有控制器,所述框架组件内左桁架上方设置有第九固定架,所述第九固定架上安装有制动阀,框架组件侧边上安装有折弯支架,所述折弯支架上安装有充电装置,所述框架组件两侧设置有第十固定架,所述第十固定架上安装有导流罩。
作为优选地,所述中心支座和所述侧边支座上开设有减重孔。
一种重型商用车,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集成框架结构,所述重型商用车还包括驾驶室和车厢,所述集成框架结构安装在所述驾驶室和所述车厢之间。
有益效果:通过将干燥器、高压线束支架、制动管路支架、后饰板、冷却系统支架、安装高压线束支架和打气泵等装置以前设置在安装空间内,进行预安装,之后在进行车辆生产线组装的时候,可以直接将安装好干燥器等零件的集成框架结构直接安装在重型商用车的驾驶室后端,节省安装时间,同时便于后期检修时,零部件较为集中,便于拆装与检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集成框架安装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集成框架主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左桁架主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右桁架主体图。
图中:1-中心支座;2-侧边支座;3-左桁架;4-右桁架;5-框架组件;6-第一固定架;7-第一线束固定架;8-第二固定架;9-第三固定架;10-第四固定架;11-第五固定架;12-第六固定架;13-第七固定架;14-第八固定架;15-第九固定架;16-第十固定架;17-折弯支架;18-减重孔;19-控制器;20-高压线束支架;21-冷却机组;22-第一角钢;23-第二角钢;24-三角板;25-通孔;26-短管;27-第一斜拉梁;28-第二斜拉梁;29-干燥器;30-储气罐;31-打气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现有技术下,由于电池安装在了重型商用车的底部,所以原先安装在重型商用车底部的零部件就需要安装在重型商用车其他位置上,但是在进行重型商用车的生产线将零件进行组装的时候,安装工人需要围绕商用车反复环绕,找点指定安装零件位置处进行安装,由于商用车的体积较大,反复环绕安装的时间较长,这样就会降低生产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集成框架结构,包括中心支座1和侧边支座2,中心支座1包括两组,中心支座1之间通过螺栓固定,侧边支座2设置在中心支座1两侧,中心支座1左侧安装有左桁架3,中心支座1右侧安装有右桁架4,左桁架3和右桁架4上安装有侧边支座2,侧边支座2上安装有框架组件5,框架组件5与左桁架3和桁架围成安装空间,干燥器29、高压线束支架20、制动线路、后饰板、冷却系统支架和打气泵31安装在安装空间内。
本实用新型的集成框架结构下侧,分别设置有左桁架3和右桁架4,左桁架3和右桁架4靠近的一侧都安装有中心支座1,同时中心支座1之间通过螺栓紧固的方式进行连接,将左桁架3和右桁架4固定同一平面上,左桁架3和右桁架4结构相同,呈镜像方式进行安装,由于结构相同可以节省零部件的数量,降低生产成本,中心支座1和侧边支座2上设置有减重孔18,可以降低车身额外增加的重量。
重型商用车还包括驾驶室和车厢,集成框架结构安装在驾驶室和车厢之间,在进行生产线加工的时候,可以提前将干燥器29、高压线束支架20、制动线路、后饰板、冷却系统支架和打气泵31固定在集成框架的结构内,在进行最终生产线组装的时候,可以将集成框架结构直接安装在驾驶室后侧,减少工作人员反复寻找加工位置的时间,将干燥器29、高压线束支架20、制动线路、后饰板、冷却系统支架等零部件提前安装在集成框架结构内,之后统一吊装至车厢后端,提升商用车的组装效率。
左桁架3底部安装有第一固定架6,第一固定架6上连接有干燥器29,左桁架3上还设置有第一线束固定架7,第一线束固定架7上连接有高压线束支架20,高压线绑接在高压线束支架20上,左桁架3上还安装有第二固定架8,第二固定架8上绑接有制动线路,左桁架3架内设置有第一斜拉梁27,第一斜拉梁27呈八字形设置在左桁架3的框架内。
通过第一斜拉梁27可以增加左桁架3的结构强度,左桁架3上还固定有干燥器29、高压线和制动线路,将干燥器29、高压线束支架20、制动线路设置在集成框架结构的底部便于与上侧的框架组件5内的零部件进行连通,提升空间利用率,利用竖向的空间,减少集成框架接收在水平面上所占用的体积。
右桁架4上设置有第三固定架9,第三固定架9上安装有打气泵31,右桁架4上安装有第四固定架10和高压线束支架20,第四固定架10上安装有冷却系统支架,高压线束支架20上绑接有高压线,右桁架4架内设置有第二斜拉梁28,第二斜拉梁28呈八字形设置在右桁架4的框架内。
通过第二斜拉梁28可以增加右桁架4的结构强度,同时将高压线束支架20、冷却系统支架和打气泵31设置在下侧,便于与上侧框架组件5内的零件进行连接,提升空间利用率,进一步减少集成框架接收在水平面上所占用的体积
左桁架3、右桁架4和框架组件5通过方管焊接,方管在物理性质上的结构强度高于其他形状,并且便于加工,方管上形成有平面,也便于固定本实用新型的所有支架。
方管上形成有通孔25,通孔25内焊接有短管26,短管26的两侧分别焊接在方管相对的两侧平面上。
短管26设置在方管的腔体内,通过上述短管26的两端焊接在方管的内壁上,这样可以增加方管的结构强度,在零件安装在支架上的时候,零件在旋转固定在支架上的时候会产生扭矩,并作用的方管上,通过增加方管的数量可以降低方管的变形程度,使方管整体的结构强度升高。
框架组件5内设置有第五固定架11,第五固定架11设置在框架组件5靠近驾驶室的一侧,第五固定架11上连接有后饰板,框架组件5中部设置有第一角钢22,第一角钢22上搭接有储气罐30,框架组件5底部设置有第二角钢23,第二角钢23上安装有冷却机组21,第二角钢23上侧设置有第六固定架12,第六固定架12上绑接有高压线束。
通过将储气罐30、冷却机组21等零件安装在框架组件5内,可以提升集成框架结构在平面上所占用的空间,使集成框架结构可以安装在驾驶室后侧。
框架组件5分别与左桁架3和右桁架4通过三角板24连接,三角板24的底边处连接在左桁架3和右桁架4上,三角板24顶角处连接在框架组件5上。
通过三角板24可以增加框架组件5与左桁架3和右桁架4之间的连接点,使集成框架结构的结构强度更高。
框架组件5中部下侧设置有第七固定架13,第七固定架13上固定有空气滤清器,框架组件5中部下侧设置有第八固定架14,第八固定架14上安装有控制器19,框架组件5内左桁架3上方设置有第九固定架15,第九固定架15上安装有制动阀,框架组件5侧边上安装有折弯支架17,折弯支架17上安装有充电装置,框架组件5两侧设置有第十固定架16,第十固定架16上安装有导流罩,上述零件设置在左桁架3和右桁架4的上侧,提升了空间的利用率,通过在集成框架结构外侧设置导流罩,可以降低油耗。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集成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支座(1)和侧边支座(2),所述中心支座(1)包括两组,所述中心支座(1)之间通过螺栓固定,所述侧边支座(2)设置在所述中心支座(1)两侧,所述中心支座(1)左侧安装有左桁架(3),所述中心支座(1)右侧安装有右桁架(4),所述左桁架(3)和所述右桁架(4)上安装有侧边支座(2),所述侧边支座(2)上安装有框架组件(5),所述框架组件(5)与所述左桁架(3)和所述桁架围成安装空间,干燥器(29)、高压线束支架(20)、制动线路、后饰板、冷却系统支架和打气泵(31)安装在所述安装空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桁架(3)底部安装有第一固定架(6),所述第一固定架(6)上连接有干燥器(29),所述左桁架(3)上还设置有第一线束固定架(7),所述第一线束固定架(7)上连接有所述高压线束支架(20),高压线绑接在所述高压线束支架(20)上,所述左桁架(3)上还安装有第二固定架(8),所述第二固定架(8)上绑接有制动线路,所述左桁架(3)架内设置有第一斜拉梁(27),所述第一斜拉梁(27)呈八字形设置在所述左桁架(3)的框架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桁架(4)上设置有第三固定架(9),所述第三固定架(9)上安装有打气泵(31),所述右桁架(4)上安装有第四固定架(10)和高压线束支架(20),所述第四固定架(10)上安装有冷却系统支架,所述高压线束支架(20)上绑接有高压线,所述右桁架(4)架内设置有第二斜拉梁(28),所述第二斜拉梁(28)呈八字形设置在所述右桁架(4)的框架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桁架(3)、所述右桁架(4)和所述框架组件(5)通过方管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方管上形成有通孔(25),所述通孔(25)内焊接有短管(26),所述短管(26)的两侧分别焊接在所述方管相对的两侧平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组件(5)内设置有第五固定架(11),所述第五固定架(11)设置在所述框架组件(5)靠近驾驶室的一侧,所述第五固定架(11)上连接有后饰板,所述框架组件(5)中部设置有第一角钢(22),所述第一角钢(22)上搭接有储气罐(30),所述框架组件(5)底部设置有第二角钢(23),所述第二角钢(23)上安装有冷却机组(21),所述第二角钢(23)上侧设置有第六固定架(12),所述第六固定架(12)上绑接有高压线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组件(5)分别与所述左桁架(3)和所述右桁架(4)通过三角板(24)连接,所述三角板(24)的底边处连接在所述左桁架(3)和所述右桁架(4)上,所述三角板(24)顶角处连接在所述框架组件(5)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组件(5)中部下侧设置有第七固定架(13),所述第七固定架(13)上固定有空气滤清器,所述框架组件(5)中部下侧设置有第八固定架(14),所述第八固定架(14)上安装有控制器(19),所述框架组件(5)内左桁架(3)上方设置有第九固定架(15),所述第九固定架(15)上安装有制动阀,框架组件(5)侧边上安装有折弯支架(17),所述折弯支架(17)上安装有充电装置,所述框架组件(5)两侧设置有第十固定架(16),所述第十固定架(16)上安装有导流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支座(1)和所述侧边支座(2)上开设有减重孔(18)。
10.一种重型商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集成框架结构,所述重型商用车还包括驾驶室和车厢,所述集成框架结构安装在所述驾驶室和所述车厢之间。
CN202321539841.0U 2023-06-16 2023-06-16 一种集成框架结构及重型商用车 Active CN2200318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39841.0U CN220031879U (zh) 2023-06-16 2023-06-16 一种集成框架结构及重型商用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39841.0U CN220031879U (zh) 2023-06-16 2023-06-16 一种集成框架结构及重型商用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31879U true CN220031879U (zh) 2023-11-17

Family

ID=88720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39841.0U Active CN220031879U (zh) 2023-06-16 2023-06-16 一种集成框架结构及重型商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318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38157B (zh) 汽车散热器系统安装结构
CN203020237U (zh) 一种集成安装支架和具有该支架的汽车
CN220031879U (zh) 一种集成框架结构及重型商用车
CN202783034U (zh) 一种汽车组合式安装支架
CN205311314U (zh) 电动汽车动力总成
CN206551850U (zh) 电动车车架系统
CN201961388U (zh) 一种轿车的前舱骨架
CN106740031A (zh) 电动车车架系统
CN206163568U (zh) 电动车电池固定装置
CN107160987B (zh) 一种用于纯电动客车的顶盖骨架
CN213861829U (zh) 一种内嵌式动力电池安装结构
CN216153582U (zh) 一种车辆换电单元及其换电框架
CN213566117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车架及电气化部件布置结构
CN206466020U (zh) 一种消防车专用底盘布置及部件结构
CN204984555U (zh) 一种重型卡车的尿素罐支架
CN211731566U (zh) 电动车底盘及车辆
CN211641810U (zh) 一种电动轻卡用的电池箱托架
CN208264164U (zh) 一种汽车前下部防护总成
CN114312271A (zh) 一种内嵌式动力电池安装结构
CN215436021U (zh) 一种燃料电池轻卡侧置供氢系统框架
CN218400186U (zh) 一种电动宽体自卸车的三电支架总成
CN215322377U (zh) 一种车辆电器系统组合支架
CN212022792U (zh) 一种空间利用率高的电动汽车车架
CN218929580U (zh) 一种重型卡车组合式首横梁
CN217917832U (zh) 一种纯电动重卡的电控联合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