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15923U - 减振器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减振器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15923U
CN220015923U CN202321024656.8U CN202321024656U CN220015923U CN 220015923 U CN220015923 U CN 220015923U CN 202321024656 U CN202321024656 U CN 202321024656U CN 220015923 U CN220015923 U CN 2200159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shock absorber
transmission structure
fan
mounting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2465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金虹
王晓鹏
何琳
章峰
范哲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2465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159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159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159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振器及具有其的车辆,其中,减振器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和散热组件,第二套筒外套于第一套筒的外周且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能够相对移动,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的其中一个适于连接车身,另一个适于连接车轮,散热组件与第一套筒及第二套筒连接,散热组件包括散热风扇,散热风扇与第一套筒及第二套筒配合,以在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相对移动时带动散热风扇转动。省去了驱动散热风扇的驱动组件的设置,简化减振器的结构,降低散热风扇的驱动难度,同时还可确保散热风扇能够有效对减振器进行降温、散热处理,使得减振器在工作过程中的温度能够保持在合适温度范围内,以延长减振器的使用寿命,并保证减振器的工作性能。

Description

减振器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减振器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减振器,主要用来抑制车身晃动以及吸收来自路面的振动,从而提升车辆的舒适性。
其中,减振器在工作时主要通过消耗机械能来实现减振目的,其消耗的机械能在减振器中会转化为热能,该热量若不及时散发,会导致减振器阻尼特性变差且导致减振器存在油液泄露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减振器,所述减振器能够有效被散热的同时,且结构简单,控制难度低。
本实用新型还旨在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减振器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包括: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外套于所述第一套筒的外周且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能够相对移动;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第一套筒及所述第二套筒连接,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与所述第一套筒及所述第二套筒配合,以在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第二套筒相对移动时带动所述散热风扇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通过将散热装置设置成与第一套筒及第二套筒连接,并将散热风扇设置成与第一套筒及第二套筒配合,以使得在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相对移动时可带动散热风扇转动,这样即可利用散热风扇对减振器进行散热,以降低减振器的温度,确保减振器在工作时的温度能够维持在合适范围内,从而延长减振器的使用寿命,并保证减振器的工作性能;同时,将散热风扇设置成在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相对移动时转动,这样即可省去驱动散热风扇转动的驱动组件的设置,也就是可省去一个结构件的设置,以实现简化减振器的结构,降低减振器的装配难度,同时降低散热风扇的驱动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第一传动结构,所述第二套筒与所述第一传动结构配合以带动所述第一传动结构相对所述第一套筒移动,所述第一传动结构设于所述第一套筒以在相对所述第一套筒移动时同步转动,所述散热风扇设于所述第一传动结构以由所述第一传动结构带动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筒设有螺旋延伸的导向通道,所述第一传动结构与所述导向通道移动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传动件,所述散热风扇可转动地设在所述第一传动结构的外周,所述传动件设在所述第一传动结构与所述散热风扇之间,所述第一传动结构转动并通过所述传动件驱动所述散热风扇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外套于所述第一传动结构,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一传动结构同步移动且在同步移动时可相对转动,所述第二套筒与所述安装支架配合以带动所述安装支架移动连接,所述散热风扇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安装支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第一导轨,所述第一传动结构上设置有第一配合件,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一配合件转动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件为滚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支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散热风扇可转动地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及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均设置有第二导轨,所述散热风扇上设置有第二配合件,所述第二配合件与所述第二导轨转动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配合件为滚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件包括棘爪和棘轮,所述棘轮设在所述散热风扇靠近所述第一传动结构的侧壁上,所述棘爪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传动结构并适于与所述棘轮止抵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棘爪包括多个,多个所述棘爪沿所述第一传动结构的周向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棘爪与所述第一传动结构之间设有驱动件,所述驱动件适于驱动所述棘爪朝靠近所述棘轮的方向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前述的减振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采用前述的减振器,可确保车辆在运行时减振器的温度能够有效维持在合适温度范围内,保证减振器的工作性能,从而实现保证车辆的舒适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减振器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减振器省去部分结构后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一套筒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减振器的部分结构的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二连接板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一连接板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一传动结构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一传动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一传动结构与散热风扇配合时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一部件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二部件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散热风扇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支撑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0、减振器;
100、第一套筒;110、导向通道;
200、第二套筒;
300、散热组件;
310、散热风扇;
320、第一传动结构; 321、第一配合件; 322、第三配合件;
330、传动件; 331、棘爪; 332、棘轮;
400、安装支架;
410、第一连接板;
420、第二连接板;421、第一导轨;
500、导向件; 510、第二导轨; 520、第二配合件;
600、驱动件; 610、第一永磁体; 620、第二永磁体;
700、安装座;
710、第一部件;711、第一散热孔;
720、第二部件;721、第二散热孔;
800、保护套筒;
900、支撑件;910、第三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1000。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1000包括:第一套筒100、第二套筒200和散热组件300。
其中,第二套筒200外套于第一套筒100的外周且第一套筒100和第二套筒200能够相对移动,第一套筒100与第二套筒200的其中一个适于连接车身,另一个适于连接车轮。这样在第一套筒100和第二套筒200相对移动的过程中,即可带动车轮相对于车身移动,达到利用减振器1000减振的目的。
在具体的示例中,当减振器1000应用在车辆上时,第一套筒100适于与车身连接,第二套筒200适于与车轮连接,且第二套筒200外套于第一套筒100的外周并可沿第一套筒100的轴向移动,这样当车轮与车身受振动发生相对运动时,第二套筒200可相对于第一套筒100移动,以改善车辆行驶平稳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散热组件300与第一套筒100及第二套筒200连接,结合图2和图4所示,散热组件300包括散热风扇310,散热风扇310与第一套筒100及第二套筒200配合,以在第一套筒100与第二套筒200相对移动时带动散热风扇310转动。也就是说,在第一套筒100和第二套筒200相对移动的过程中,即可实现驱动散热风扇310转动,以达到利用散热风扇310对减振器1000进行散热的目的。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散热组件300连接在第二套筒200的上方。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1000,基于第一套筒100与第二套筒200的工作过程,设置包括散热风扇310的散热组件300,并将散热组件300与第一套筒100和第二套筒200连接,以及将散热风扇310设置成与第一套筒100及第二套筒200配合,以使得第一套筒100与第二套筒200在相对移动时能够带动散热风扇310转动,也就是达到利用第一套筒100和/或第二套筒200驱动散热风扇310转动的目的,这样即可利用散热风扇310对减振器1000进行散热,以降低减振器1000的温度,确保减振器1000在工作时的温度能够维持在合适范围内,从而延长减振器1000的使用寿命,并保证减振器1000的工作性能。
同时,因直接在第一套筒100与第二套筒200相对移动时驱动散热风扇310转动,这样无需再单独设置驱动组件,也就是无需单独设置驱动散热风扇310转动的驱动组件,以实现简化减振器1000的结构,降低减振器1000的装配难度,同时降低散热风扇310的驱动难度。
也就是说,本申请直接利用减振器1000的自身结构驱动散热风扇310转动,在达到利用散热风扇310对减振器1000进行散热的同时,还可使得减振器1000结构简单。
需要强调的是,通过上述设置,还可使得散热风扇310的转动速度能够与减振器1000的振动频率成正比,这样当遇到极端工况导致减振器1000高频率振动时,可确保散热风扇310能够高速旋转,以使得散热风扇310能够及时为减振器1000进行散热,保证散热风扇310的散热质量。
此外,通过将散热组件300与第一套筒100及第二套筒200连接,在确保第一套筒100与第二套筒200相对移动时能够带动散热风扇310转动的同时,还可利用散热风扇310同时为第一套筒100与第二套筒200进行散热,提高散热效果,确保减振器1000的温度能够有效维持在合适温度范围内。
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将散热风扇310设置在第一套筒100与第二套筒200之间,并直接在第一套筒100与第二套筒200相对移动的过程中驱动散热风扇310转动,在实现对减振器1000进行散热的目的,还可简化减振器1000的结构,并确保散热风扇310的转动速度能够随第一套筒100或第二套筒200的移动速度成正比,以保证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减振器1000可以是电磁减振器也可以是液压减振器,该第一套筒100与第二套筒200只是对减振器1000相对运动的两个部件的统称,并不会对其有具体的限定。例如,当减振器1000为液压减振器,其第一套筒100为活塞杆,第二套筒200为缸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风扇310可转动地设于第一套筒100。以便于利用第一套筒100支撑散热风扇310,确保散热风扇310能够有效转动,从而便于利用散热风扇310降低减振器1000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因在第一套筒100和第二套筒200布设的过程中,是将第二套筒200外套于第一套筒100的外周,通过将散热风扇310可转动地设于第一套筒100,这样在装配减振器1000时,即可先将散热风扇310装配至第一套筒100,随后再将第二套筒200外套于第一套筒100外周,这样在实现将散热风扇310设置在第一套筒100和第二套筒200之间的同时,还可降低减振器1000的装配难度,提高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4所示,散热组件300还包括第一传动结构320,第一传动结构320设于第一套筒100以在相对第一套筒100移动时同步转动,第二套筒200与第一传动结构320配合以带动第一传动结构320相对第一套筒100移动,散热风扇310设于第一传动结构320以由第一传动结构320带动转动。这里是指,第二套筒200一方面与第一传动结构320相连,另一方面又与第一套筒100配合,这样即可利用第二套筒200带动第一传动结构320相对第一套筒100移动,且在第一传动结构320相对第一套筒100移动的过程中,实现第一传动结构320相对第一套筒100的同步转动,也就是实现利用第二套筒200带动第一传动结构320相对于第一套筒100转动,这样第一传动结构320即可带动连接在其上的散热风扇310转动,以达到利用散热风扇310降低减振器1000温度的目的。
也就是说,本申请设置第一传动结构320,并将散热风扇310设在第一传动结构320上,以及限定第一传动结构320与第一套筒100、第二套筒200的配合关系,即可实现利用第二套筒200带动散热风扇310转动,在达到利用散热风扇310对减振器1000进行散热目的的同时,还可避免单独设置驱动散热风扇310转动的驱动组件,以实现简化减振器1000的结构,并降低散热风扇310的驱动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当减振器1000应用在车辆上时,第一套筒100适于与车身连接,第二套筒200适于与车轮连接,且第二套筒200外套于第一套筒100的外周并可沿第一套筒100的轴向移动,这样当车轮与车身受振动发生相对运动时,第二套筒200可相对于第一套筒100移动,以改善车辆行驶平稳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基于此,本申请将散热风扇310设置成利用第二套筒200的移动带动散热风扇310转动,这样即可在减振器1000改善车辆行驶平稳性时实现散热风扇310的转动,也就是在减振器1000工作过程中实现散热风扇310的转动,以便于利用散热风扇310降低减振器1000的温度,以延长减振器1000的使用寿命,并提升减振器1000的工作性能。
可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套筒100设有螺旋延伸的导向通道110,第一传动结构320与导向通道110移动配合。以确保在第一传动结构320相对于第一套筒100移动时可同步转动,从而实现将第一传动结构320可转动地设于第一套筒100,也就是实现将散热风扇310可转动地设于第一套筒100,以便于实现散热风扇310的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动结构320朝向导向通道110的一侧面设有导向限位件(图中未示出),导向限位件与导向通道110滑动配合,这样当第一传动结构320相对于第一套筒100移动时,即可使得第一传动结构320能够相对于第一套筒100转动,以实现驱动散热风扇310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导向限位件和导向通道110配合,还可确保第一传动结构320能够沿既定方向进行转动,以提升第一传动结构320转动时的位置准确性,从而使得第一传动结构320能够有效带动散热风扇310转动,便于利用散热风扇310对减振器1000进行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向限位件可为导向柱或导向滚珠,导向柱或导向滚珠滑动配合在导向通道110内,以实现第一传动结构320与导向通道110移动配合。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也可在第一套筒100上设置导向限位件,在第一传动结构320朝向导向通道110的一侧面设置导向通道110,这样导向限位件和导向通道110配合,也可实现第一传动结构320与导向通道110移动配合,并确保第一传动结构320相对于第一套筒100移动时可同步转动。
可选地,结合图2和图4所示,散热组件300还包括安装支架400,安装支架400外套于第一传动结构320,安装支架400与第一传动结构320同步移动且在同步移动时可相对转动,第二套筒200与安装支架400连接。也就是说,安装支架400外套于第一传动结构320并与第二套筒200连接,这样当第二套筒200相对于第一套筒100移动时,即可利用第二套筒200带动安装支架400移动,且因安装支架400与第一传动结构320同步移动,这样在安装支架400移动时即可带动第一传动结构320移动,又因第一传动结构320在相对第一套筒100移动时可同步转动,从而确保在安装支架400移动时第一传动结构320可发生转动,以便于利用第一传动结构320带动散热风扇310转动,达到利用散热风扇310对减振器1000进行散热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将安装支架400和第一传动结构320设置成可相对转动,这样可避免在第一传动结构320转动时带动安装支架400转动,也就是避免在第一传动结构320转动时带动第二套筒200转动,从而使得第二套筒200能够有效相对于第一套筒100移动,以改善车辆行驶平稳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减振器1000,在第二套筒200相对于第一套筒100移动时,第二套筒200可带动安装支架400移动,以实现利用安装支架400带动第一传动结构320移动,因第一套筒100上设有与第一传动结构320相配合的呈螺旋延伸的导向通道110,这样当第一传动结构320相对于第一套筒100移动时,即可使得第一传动结构320能够相对于第一套筒100转动,以带动散热风扇310转动,且在第一传动结构320转动时,不会带动安装支架400转动,从而确保第二套筒200能够有效相对于第一套筒100移动,以及第二套筒200移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带动散热风扇310转动,也就是确保减振器1000能够正常工作,且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有效被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5和图7所示,安装支架400与第一传动结构320的其中一个上设有第一导轨421,另一个上设有第一配合件321,第一导轨421沿安装支架400或第一传动结构320的周向延伸,第一配合件321转动连接在第一导轨421内,以确保安装支架400与第一传动结构320能够同步移动,且使得安装支架400与第一传动结构320在同步移动的过程中能够相对转动。
在具体的示例中,结合图5和图7所示,安装支架400朝向第一传动结构320的一侧设有第一导轨421,第一传动结构320朝向安装支架400的一侧设有第一配合件321且第一配合件321沿第一传动结构320的周向排布,第一配合件321转动连接在第一导轨421内,以确保安装支架400与第一传动结构320能够同步移动,且使得安装支架400与第一传动结构320在同步移动的过程中能够相对转动。
可选地,第一配合件321可为滚珠,滚珠转动连接在第一导轨421内,以实现安装支架400与第一传动结构320的配合连接。
可选地,如图4所示,散热组件300还包括安装座700,安装座700套设在第一套筒100的外周并与第二套筒200配合,第二套筒200用于带动安装座700移动,安装支架400固定连接在安装座700内。这样当第二套筒200相对于第一套筒100移动时,即可利用第二套筒200带动安装座700移动,因安装支架400固定连接在安装座700内,即可达到利用第二套筒200带动安装支架400移动的目的,从而达到带动第一传动结构320转动的目的。
可选地,如图4所示,安装座700包括相互盖合的第一部件710和第二部件720,第一部件710和第二部件720之间形成容纳腔,安装支架400固定设在容纳腔内,以实现将安装支架400固定连接在安装座700内,便于利用安装座700带动安装支架400,同时还可利用安装座700保护安装支架400,以延长安装支架400的使用寿命。
其中,如图4所示,第二部件720可以为一端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一部件710可以为板状结构,第一部件710盖合于第二部件720的开口侧,以使第一部件710和第二部件720共同限定出容纳安装支架400的容纳腔。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第一部件710和第二部件720也可以是均为一侧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一部件710的开口侧盖合于第二部件720的开口侧,以使第一部件710和第二部件720共同限定出容纳安装支架400的容纳腔。
可选地,结合图4和图9所示,散热组件300还包括传动件330,散热风扇310可转动地设在第一传动结构320的外周,传动件330设在第一传动结构320与散热风扇310之间,第一传动结构320转动并通过传动件330驱动散热风扇310转动。从而确保在第一传动结构320相对于第一套筒100转动时,第一传动结构320能够驱动散热风扇310转动,以带动利用散热风扇310对减振器1000进行散热的目的。
可选地,散热风扇310可转动地支撑于安装支架400。因安装支架400外套于第一传动结构320,通过上述设置即可实现将散热风扇310可转动地设在第一传动结构320的外周,以便于利用第一传动结构320驱动散热风扇310转动。
同时,通过将散热风扇310可转动地支撑于安装支架400,以便于利用安装支架400支撑散热风扇310,使得散热风扇310位置稳定,从而确保散热风扇310能够稳定地转动,以保证散热风扇310的散热效果。
此外,通过上述设置还可实现将散热风扇310设在安装座700内,以实现利用安装座700保护散热风扇310,延长散热风扇310的使用寿命,同时还可避免用户直观地观察到散热风扇310,提升美观度。
在一些示例中,结合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部件710上设有第一散热孔711,第二部件720上第二散热孔721,第一散热孔711和第二散热孔721配合用于实现安装座700内外部的连通,从而确保散热风扇310在转动时能够有效带动空气流通,以利用散热风扇310对减振器1000进行散热,达到降低减振器1000温度的目的。
可选地,如图4所示,安装支架400包括第一连接板410和第二连接板420,第一连接板410和第二连接板420间隔设置,散热风扇310可转动地设在第一连接板410与第二连接板420之间。以实现将散热风扇310可转动地支撑于安装支架400,便于利用安装支架400支撑散热风扇310,提高散热风扇310的位置稳定性。
可选地,第一连接板410与第一部件710焊接,第二连接板420与第二部件720焊接,以实现第一连接板410与第二连接板420的间隔设置,同时还可实现将安装支架400固定设在安装座700内,便于利用安装座700支撑安装支架400以及带动安装支架400同步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4、图5、图6和图9所示,散热风扇310通过导向件500可转动地设在第一连接板410与第二连接板420之间。导向件500用于限定散热风扇310的转动路径,确保散热风扇310能够沿既定方向进行转动,从而避免散热风扇310在转动过程中偏移既定路径,以出现卡死或转不动的现象,也就是确保散热风扇310能够准确地在第一连接板410与第二连接板420之间转动,便于利用散热风扇310对减振器1000进行散热。
可选地,结合图5、图6和图9所示,导向件500包括第二导轨510和第二配合件520,第二导轨510分别设在第一连接板410和第二连接板420朝向彼此的一侧面上,且第二导轨510沿第一连接板410和第二连接板420的周向延伸,第二配合件520设在散热风扇310在轴向方向上的相对两侧面上,第二配合件520转动配合在第二导轨510内,以实现利用导向件500限定散热风扇310的转动路径,确保散热风扇310能够沿既定方向进行转动。
可选地,第二配合件520可为滚珠,滚珠转动配合在第二导轨510内,以实现将散热风扇310通过导向件500可转动地设在第一连接板410与第二连接板420之间。
在具体的示例中,安装支架400外套于第一传动结构320,第一导轨421设在第二连接板420朝向第一连接板410的一侧,第一传动结构320的一端侧面上设有第一配合件321,第一传动结构320的一端分别穿过第一连接板410与散热风扇310,以使得第一配合件321转动连接在第一导轨421内,从而实现安装支架400与第一传动结构320的转动连接。
也就是说,第二连接板420朝向第一连接板410的一侧同时设有第一导轨421和第二导轨510,以便于利用第二连接板420同时实现安装支架400与散热风扇310的转动连接,以及实现安装支架400与第一传动结构320的转动连接。
可选地,如图5所示,第一导轨421和第二导轨510在第二连接板420的径向上间隔设置,以实现合理化利用第二连接板420上的空间,使得第二连接板420上能够同时设置第一导轨421和第二导轨510。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风扇310也可固定连接在第一传动结构320的外周。也就是散热风扇310不限于可转动地设在第一传动结构320的外周,还可固定连接在第一传动结构320的外周,这样在第一传动结构320相对于第一套筒100转动时,也可实现利用第一传动结构320带动散热风扇310转动,以达到利用散热风扇310对减振器1000进行散热的目的。
同时,通过将散热风扇310直接固定连接在第一传动结构320的外周,在确保散热风扇310能够有效进行转动的同时,还可降低散热风扇310与第一传动结构320的连接难度,提高连接效率,从而保证减振器1000的装配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将散热风扇310固定连接在第一传动结构320的外周,将散热风扇310可转动地设在第一传动结构320的外周,并利用传动件330实现第一传动结构320与散热风扇310的配合,可提高散热风扇310在转动过程中的速度,进而提高散热风扇310的散热效果,确保减振器1000在工作时的温度能够维持在合适温度范围内,以延长减振器1000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结合图7、图9和图12所示,传动件330包括棘爪331和棘轮332,棘轮332设在散热风扇310靠近第一传动结构320的侧壁上,棘爪331可转动地设于第一传动结构320并适于与棘轮332止抵配合。这样当第一传动结构320转动时,即可实现带动棘爪331转动,因棘爪331与棘轮332止抵配合,即可利用棘爪331带动棘轮332转动,也就是带动散热风扇310转动,从而确保第一传动结构320在转动时能够通过传动件330驱动散热风扇310转动,以达到利用散热风扇310对减振器1000进行散热的目的。
可选地,如图12所示,棘轮332上的配合齿沿顺时针方向延伸,这样当第一传动结构320相对于散热风扇310逆时针转动时,即可利用棘爪331和棘轮332配合来确保第一传动结构320在转动时能够驱动散热风扇310转动,相应地,当第一传动结构320相对于散热风扇310顺时针转动时,第一传动结构320在转动时不会驱动散热风扇310转动,以实现散热风扇310的单向转动。
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棘轮332上的配合齿也可沿逆时针方向延伸(该实施例图中未示出),这样当第一传动结构320相对于散热风扇310顺时针转动时,即可利用棘爪331和棘轮332配合来确保第一传动结构320在转动时能够驱动散热风扇310转动,相应地,当第一传动结构320相对于散热风扇310逆时针转动时,第一传动结构320在转动时不会驱动散热风扇310转动,这样也可实现散热风扇310的单向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因棘轮332上的配合齿具有一定的倾斜度,如图9所示,当第一传动结构320相对于散热风扇310顺时针转动时,棘轮332上的配合齿会对棘爪331产生驱动力,以促使棘爪331发生位置变化,从而确保第一传动结构320能够有效相对于散热风扇310顺时针转动,因此,本申请将棘爪331可转动地设于第一传动结构320,以确保棘轮332上的配合齿对棘爪331产生驱动力时,棘爪331能够有效发生位置变化,也就是使得棘爪331能够朝远离棘轮332的方向转动,保证第一传动结构320能够有效相对于散热风扇310顺时针转动。
可选地,结合图7和图9所示,棘爪331与第一传动结构320之间设有驱动件600,驱动件600适于驱动棘爪331朝靠近棘轮332的方向转动。因在第一传动结构320相对于散热风扇310顺时针转动时,棘轮332上的配合齿会驱动棘爪331朝远离棘轮332的方向转动,这样当第一传动结构320相对于散热风扇310逆时针转动时,可能会存在棘爪331与棘轮332无法止抵配合的现象,也就是可能存在第一传动结构320无法驱动散热风扇310转动的现象,因此,本申请在棘爪331与第一传动结构320之间设有驱动件600,利用驱动件600驱动棘爪331朝靠近棘轮332的方向转动,以确保棘爪331与棘轮332能够有效进行止抵配合,从而保证第一传动结构320能够有效驱动散热风扇310转动。
其中,图9分别示出了驱动件600驱动棘爪331朝靠近棘轮332的方向转动后,棘爪331的位置示意(图9中的虚线部分)以及棘轮332驱动棘爪331朝远离棘轮332的方向转动后,棘爪331的位置示意(图9中的实线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驱动件600包括第一永磁体610和第二永磁体620,第一永磁体610和第二永磁体620的其中一个设于第一传动结构320,另一个设于棘爪331,且第一永磁体610和第二永磁体620的磁极相同,这样第一永磁体610和第二永磁体620配合即可实现驱动棘爪331朝靠近棘轮332的方向转动,以使得棘爪331与棘轮332能够有效进行止抵配合。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驱动件600也可为弹性件,如:弹簧、橡胶块等,弹性件设在棘爪331与第一传动结构320之间,也可实现驱动棘爪331朝靠近棘轮332的方向转动。
可选地,驱动件600的驱动力小于棘轮332对棘爪331的驱动力,确保棘轮332能够有效驱动棘爪331朝远离棘轮332的方向转动,从而保证第一传动结构320能够有效相对于散热风扇310转动。
可选地,如图9所示,棘爪331包括多个,多个棘爪331沿第一传动结构320的周向间隔设置。这样即可利用多个棘爪331同时与棘轮332配合,以确保棘爪331能够有效驱动棘轮332转动,也就是保证第一传动结构320在转动过程中能够有效驱动散热风扇310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棘爪331包括两个,两个棘爪331在第一传动结构320的周向相对间隔设置。这样在确保棘爪331能够有效驱动棘轮332转动的同时,还可减少棘爪331的数量,以降低减振器1000的制造难度,同时还可节约减振器1000的制造成本。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所示,散热组件300还包括保护套筒800和支撑件900,支撑件900与安装座700在减振器1000的轴向上间隔设置,保护套筒800设在支撑件900与安装座700之间并间隔套设在第一传动结构320的外周,以实现利用保护套筒800保护第一传动结构320,延长第一传动结构320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保护套筒800的两端分别与支撑件900、安装座700固定连接,以实现利用支撑件900和安装座700配合支撑保护套筒800,提高保护套筒800的位置稳定性。
可选地,结合图4、图8和图13所示,支撑件900朝向第一传动结构320的一端面上设有第三导轨910,第一传动结构320朝向支撑件900的一侧设有第三配合件322且第三配合件322沿第一传动结构320的周向排布,第三配合件322转动连接在第三导轨910内,以确保支撑件900与第一传动结构320能够同步移动,且使得支撑件900与第一传动结构320在同步移动的过程中能够相对转动,从而避免第一传动结构320在转动时带动第二套筒200转动,也就是使得第二套筒200能够有效相对于第一套筒100移动,以改善车辆行驶平稳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减振器1000装配的过程中,因保护套筒800的两端分别与支撑件900、安装座700固定连接,因此,第二套筒200可与安装座700、保护套筒800或支撑件900中的任意一个配合连接,以实现利用第二套筒200带动安装支架400移动。
在具体的示例中,当第二套筒200相对于第一套筒100移动并通过安装座700、保护套筒800或支撑件900带动安装支架400移动时,第一传动结构320同步移动,且第一传动结构320在移动的过程中可相对于第一套筒100转动,在第一传动结构320转动的过程中通过传动件330驱动散热风扇310转动,以达到利用散热风扇310对减振器1000进行散热的目的。
下面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车辆包括:减振器1000,减振器1000为前述的减振器1000,减振器1000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做赘述。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采用前述的减振器1000,可确保车辆在运行时减振器1000的温度能够有效维持在合适温度范围内,保证减振器1000的工作性能,从而实现保证车辆的舒适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7中显示了两个棘爪331用于示例说明的目的,但是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上面的技术方案之后、显然可以理解将该方案应用到三个或者更多个棘爪331的技术方案中,这也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1000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其他构成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4)

1.一种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外套于所述第一套筒的外周且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能够相对移动,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第二套筒的其中一个适于连接车身,另一个适于连接车轮;
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第一套筒及所述第二套筒连接,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与所述第一套筒及所述第二套筒配合,以在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第二套筒相对移动时带动所述散热风扇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第一传动结构,所述第二套筒与所述第一传动结构配合以带动所述第一传动结构相对所述第一套筒移动,所述第一传动结构设于所述第一套筒以在相对所述第一套筒移动时同步转动,所述散热风扇设于所述第一传动结构以由所述第一传动结构带动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筒设有螺旋延伸的导向通道,所述第一传动结构与所述导向通道移动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传动件,所述散热风扇可转动地设在所述第一传动结构的外周,所述传动件设在所述第一传动结构与所述散热风扇之间,所述第一传动结构转动并通过所述传动件驱动所述散热风扇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外套于所述第一传动结构,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一传动结构同步移动且在同步移动时可相对转动,所述第二套筒与所述安装支架连接,所述散热风扇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安装支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第一导轨,所述第一传动结构上设置有第一配合件,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一配合件转动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件为滚珠。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散热风扇可转动地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及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均设置有第二导轨,所述散热风扇上设置有第二配合件,所述第二配合件与所述第二导轨转动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配合件为滚珠。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包括棘爪和棘轮,所述棘轮设在所述散热风扇靠近所述第一传动结构的侧壁上,所述棘爪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传动结构并适于与所述棘轮止抵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棘爪包括多个,多个所述棘爪沿所述第一传动结构的周向间隔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棘爪与所述第一传动结构之间设有驱动件,所述驱动件适于驱动所述棘爪朝靠近所述棘轮的方向转动。
1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减振器。
CN202321024656.8U 2023-04-28 2023-04-28 减振器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200159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24656.8U CN220015923U (zh) 2023-04-28 2023-04-28 减振器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24656.8U CN220015923U (zh) 2023-04-28 2023-04-28 减振器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15923U true CN220015923U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809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24656.8U Active CN220015923U (zh) 2023-04-28 2023-04-28 减振器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159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015923U (zh) 减振器及具有其的车辆
JP2005295773A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の取付方法
CN106995033B (zh) 一种电动车的驱动机构
CN218514220U (zh) 一种防噪音无刷电机
CN114313043B (zh) 移动结构、底盘及机器人
CN115443000A (zh) 一种抗震效果好的电永磁吸盘控制器
CN113764771A (zh) 一种便于散热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安装支撑架
CN211958924U (zh) 一种防撞击空心杯电机端盖
CN113555995A (zh) 一种基于热管散热的轮毂电机和车轮
CN217063376U (zh) 一种新型ups不间断电源
CN212519848U (zh) 一种可散热防燃烧的电瓶车用胶木过载保护器
CN220915139U (zh) 直线电机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4045293U (zh) 一种新型防爆电机减震装置
CN213341884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定子减震框架
CN210141559U (zh) 功率型led车灯散热装置
CN213768256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防护机构
CN215301101U (zh) 一种具有抗振动性能的电动车控制器
CN211391126U (zh) 一种具有车载工作平台的智能车
CN219712140U (zh) 一种盘式制动器的制动钳
CN220358961U (zh) 一种具有电磁刹车功能的减速电机
CN113183735B (zh) 一种电动三轮车电机用安装固定装置
CN215590440U (zh) 一种清扫车车顶用空调
CN220857792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
CN218102843U (zh) 用于空调器的电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2571212U (zh) 一种减震防撞的新能源电池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