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08652U - 一种双气缸驱动热流道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气缸驱动热流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08652U
CN220008652U CN202321118924.2U CN202321118924U CN220008652U CN 220008652 U CN220008652 U CN 220008652U CN 202321118924 U CN202321118924 U CN 202321118924U CN 220008652 U CN220008652 U CN 2200086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discharging pipe
electric heating
valve rod
hot run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1892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文昆
王文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Morui Electromechanic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orui Electromechan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orui Electromechan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orui Electromechan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1892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086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086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086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双气缸驱动热流道装置,包括壳体、气缸、电加热机构、阀杆、出料管,壳体上端安装有进料仓,进料仓下安装有输料管,输料管下前后两侧分别有分管,两只分管下端和出料管上端前后两侧分别安装在一起;气缸安装在壳体内上两侧,两套气缸的活塞杆下端横向安装有连接杆,阀杆套设在出料管内,阀杆上端两侧和连接杆内侧端安装在一起,第一套电加热机构安装在进料仓及输料管、分管上端外侧,第二套电加热机构安装在出料管位于壳体内部位的外侧,第三套电加热机构安装在出料管位于壳体下端的外侧。本新型通过两只分管提高流体的流速及受热效率,塑料流体通过垂直方向输出流体进入模具内,进一步提高了流体的流速,保证了经模具浇注后产品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双气缸驱动热流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配套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双气缸驱动热流道装置。
背景技术
在注塑行业中,热流道泛指加热熔融设备(比如螺杆式挤压机)和浇注模具之间的管道,主要将上一道工序加热熔融设备输出的塑料原料流体、经模具塑料原料进口(浇口)进入模具内前保持熔融状态,进而使进入模具内的流体原料分散均匀,为保证浇注的塑料产品质量起到了有力技术支撑。
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热流道技术也得到了一定发展,比如我国专利号“201921417053.8”、专利名称“整体式热流道”,其内容记载到“本新型在热流道本体内开设型腔,且传输组件直接与型腔连通,便能够将外部的存储装置内的热胶直接流向型腔,且不需经过由热流道转冷流道,一方面,防止热胶冷却导致的堵塞等问题;另一方面,减少了热胶的流动的路径长度,有效提高了热胶流动至热嘴处的效率,可加快成型周期。此外,通过将驱动组件设置为与阀针套连接,并通过驱动组件使得阀针套可以往复运动,使得阀针在阀针套运动至与阀针位置对应时,该阀针能够堵塞阀针套”。上述可见,虽然对比专利能提高注塑效率。但是受到结构所限,还是存在一些的具体问题,具体体现如下。其一:上一道工序输出的塑料原料流体经型腔进入模具内时,由于只有一个型腔输出流体,输出相同流量流体时,加热组件作用于流体的热量相对有限(流体流量相对大、且不分散,那么流体内部的热量相对有限),这样,上一道工序输出的流体如果因各种原因热量较少时,存在流体输入、输出不通畅,导致流体进入模具后浇注质量变差的几率(温度不够、流体流动性不好,会造成浇注后成品塑料制品质量变差)。其二:传输组件和型腔是倾斜方式连接,型腔并不是垂直分布(型腔垂直分布,那么传输组件又会横向分布),这样会到来一个问题就是,进入型腔内的流体原料或者进入传输组件内的流体原料不是垂直流入流出,流体的流动性相对不好,不但导致进入模具内的流体速度变慢,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且流动性变慢相应的流体散热大,这样也会造成浇注后成品质量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热流道因结构所限存在如背景所述弊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在相关机构共同作用下,能通过两只分管提高流体的流速及受热效率,且通过垂直方向输出流体进入模具内,同样提高流体的流速及受热效率,由此尽可能保证了经模具浇注后产品质量的一种双气缸驱动热流道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气缸驱动热流道装置,包括壳体、气缸、电加热机构、阀杆、出料管,其特征在于,壳体上端及下端分别有开孔,壳体上端开孔内安装有进料仓,进料仓下部安装有输料管,出料管上端安装在壳体下端开孔内,输料管下端前后两侧分别具有分管,两只分管的下端和出料管上端前后两侧分别安装在一起、且分管下端和出料管内互通;所述气缸有两套,两套气缸分别安装在壳体内上端左右两侧,两套气缸的活塞杆下端分别横向安装有连接杆,阀杆套设在出料管内,阀杆上端两侧和两只连接杆内侧端分别安装在一起,连接杆内侧位于两只分管之间内侧部位;所述电加热机构有多套,第一套电加热机构安装在进料仓及输料管、分管上端外侧,第二套电加热机构安装在出料管位于壳体内部位的外侧,第三套电加热机构安装在出料管位于壳体下端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阀杆的外径小于出料管的内径,阀杆的下端及出料管内下端是锥形结构,且阀杆的下端及出料管内下端外形吻合,出料管下端的出料口内径小于阀杆的外径。
进一步地,所述出料管位于两只分管之间部位有导向板,导向板中部有内径大于阀杆外径的导向孔,阀杆上端位于导向孔内,两只连接杆位于导向板上端外。
进一步地,所述进料仓下端内是锥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电加热机构是螺旋管状电加热器。
进一步地,所述阀杆的下端位于下止点时和出料管下端的出料口内上端紧密接触、出料管关闭。
进一步地,所述进料仓上端和加热熔融设备的出料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本新型上一道工序加热熔融设备的出料管输出的流体塑料原料进入进料仓内后,由于具有两只分管,且两只分管两侧端及原料仓侧端、出料管外侧端具有电加热机构加热,这样,能通过两只分管提高流体的流速及受热效率,且由于阀杆垂直位于出料管内,塑料流体通过垂直方向输出流体进入模具内,进一步提高了流体的流速,由此尽可能保证了经模具浇注后产品质量。基于上述,所以本新型具有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2中所示,一种双气缸驱动热流道装置,包括壳体1、气缸2、电加热机构、阀杆4、出料管5,壳体上端及下端分别具有一个开孔101,壳体1上端开孔内焊接有一只上端为开放式结构的进料仓6、且进料仓6的上端位于壳体1上端外,出料管5上端安装在壳体1下端开孔内,进料仓6下端中部外垂直焊接有一只出料管A7,出料管A7下端前后两侧纵向分别具有一只和出料管内互通的分管8,两只分管8的下端和出料管5上端前后两侧分别焊接在一起、且分管8下端和出料管5内互通;所述气缸2有两套,两套气缸2垂直分布分别经螺杆螺母安装在壳体1内上端左右两侧(两套气缸2的进气管经由壳体上端两侧开孔向上端外引出),两套气缸2的活塞杆下端分别横向焊接有一只连接杆9,阀杆4套设在出料管5内,阀杆4上端左右两侧和两只连接杆9内侧端焊接在一起,连接杆9内侧位于两只分管8之间内侧部位(并位于出料管5上端);所述电加热机构有三套,第一套环形电加热机构31经螺杆螺母安装在进料仓6及出料管5、分管8上端外侧,且第一套电加热机构31的下端和连接杆9上端间隔一定距离(连接杆上行到止点不会接触电加热机构),第二套环形电加热机构32经螺杆螺母安装在出料管5位于壳体1内部位的外侧,第三套电加热机构33经螺杆螺母安装在出料管5位于壳体1下端的外侧;所述两套气缸2的缸筒上下端外侧的各两个进排气管(图中未画出)和四只电磁阀(图中未画出)的排气管经软管分别连接,四只电磁阀进气管和空压机储气罐(图中未画出)的排气管经管道分别并联连接;所述三套电加热机构31、32、33的电源输入端和交流220V电源两极分别经导线连接。
图1、2所示,阀杆4的外径小于出料管5的内径,阀杆4的下端及出料管5内下端是锥形结构,且阀杆4的下端及出料管5内下端外形吻合,出料管5下端中部的出料口51内径小于阀杆4的下端外径。出料管5位于两只分管之间部位焊接有一只导向板10,导向板10中部有个内径大于阀杆外径的导向孔(为阀杆上下行导向),阀杆4上端位于导向孔内,两只连接杆9位于导向板上端外。进料仓6下端内是锥形结构。电加热机构31、32、33是螺旋管状电加热器(1.2KW)。阀杆4的下端位于下止点时和出料管下端的出料口51内上端紧密接触、出料管5关闭,阀杆2的下端位于上止点时和出料管下端的出料口51内上端拉开间距,出料管5打开。进料仓6上端和加热熔融设备的出料管(图中未画出)经管道密封连接。
图1、2所示,本新型和其他热流道本体使用过程及原理完全一致,工作时上一道工序的加热熔融设备(比如螺杆式挤压机)流出的流体原料经进料仓6、出料管A7、两只分管8、进料管4进入出料管5内,再经出料管5下端的出料口51进入模具的浇注口内,进而在模具内形成成品。具体的,工作人员打开两套气缸2的缸筒下端电磁阀的电源开关,空压机输出的压缩空气经下端电磁阀的进气口进入两只气缸的缸筒内下端(缸筒内上端的压缩空气经由两只缸筒上端电磁阀的排气口排出),两套气缸的活塞杆经连接杆9同步带动阀杆4上行,出料管的出料口51打开,这样,流体原料进入模具内;工作人员打开两套气缸2的缸筒上端电磁阀的电源开关,空压机输出的压缩空气经上端电磁阀的进气口进入两只气缸的缸筒内上端(缸筒内下端的压缩空气经由两只缸筒下端电磁阀的排气口排出),两套气缸的活塞杆经连接杆9同步带动阀杆4下行,出料管的出料口51关闭。本新型中,进料仓进入的流体原料经两只分管8分流后进入出料管5内,每只分管内8内流体量相对较少(受热面积变大)、且进料仓6及分管8外侧端有第一套电机热机构31加热,所以提高了流体的受热效率;出料管5上下部外侧端由于有第二套电加热机构32及第三套电加热机构33的加热,这样,进一步提高了流体原料全程受热效率,使得进入模具的原料流动性更好、流体原料分散均匀,为保证浇注后塑料产品的质量起到了有力技术支撑。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新型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新型内。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7)

1.一种双气缸驱动热流道装置,包括壳体、气缸、电加热机构、阀杆、出料管,其特征在于,壳体上端及下端分别有开孔,壳体上端开孔内安装有进料仓,进料仓下部安装有输料管,出料管上端安装在壳体下端开孔内,输料管下端前后两侧分别具有分管,两只分管的下端和出料管上端前后两侧分别安装在一起、且分管下端和出料管内互通;所述气缸有两套,两套气缸分别安装在壳体内上端左右两侧,两套气缸的活塞杆下端分别横向安装有连接杆,阀杆套设在出料管内,阀杆上端两侧和两只连接杆内侧端分别安装在一起,连接杆内侧位于两只分管之间内侧部位;所述电加热机构有多套,第一套电加热机构安装在进料仓及输料管、分管上端外侧,第二套电加热机构安装在出料管位于壳体内部位的外侧,第三套电加热机构安装在出料管位于壳体下端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气缸驱动热流道装置,其特征在于,阀杆的外径小于出料管的内径,阀杆的下端及出料管内下端是锥形结构,且阀杆的下端及出料管内下端外形吻合,出料管下端的出料口内径小于阀杆的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气缸驱动热流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出料管位于两只分管之间部位有导向板,导向板中部有内径大于阀杆外径的导向孔,阀杆上端位于导向孔内,两只连接杆位于导向板上端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气缸驱动热流道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料仓下端内是锥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气缸驱动热流道装置,其特征在于,电加热机构是螺旋管状电加热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气缸驱动热流道装置,其特征在于,阀杆的下端位于下止点时和出料管下端的出料口内上端紧密接触、出料管关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气缸驱动热流道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料仓上端和加热熔融设备的出料管连接。
CN202321118924.2U 2023-05-11 2023-05-11 一种双气缸驱动热流道装置 Active CN2200086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18924.2U CN220008652U (zh) 2023-05-11 2023-05-11 一种双气缸驱动热流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18924.2U CN220008652U (zh) 2023-05-11 2023-05-11 一种双气缸驱动热流道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08652U true CN220008652U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91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18924.2U Active CN220008652U (zh) 2023-05-11 2023-05-11 一种双气缸驱动热流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086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28791B (zh) 一种铝合金车轮重力铸造模具
CN215845609U (zh) 一种定量下料的卧式压铸机
CN105365210B (zh) 自熔充填式钢塑复合管管端封口机及其封口方法
CN220008652U (zh) 一种双气缸驱动热流道装置
KR20180011708A (ko) 회전 속도가 상이한 더블 압출기형 사출기
CN110001007A (zh) 一种双承套接接头成型机
CN101554770B (zh) 软管注肩机的吐塑装置
CN211868465U (zh) 一种工程塑料试模用注塑机构
CN206066816U (zh) 一种预模压注塑机
CN209289683U (zh) 一种热流道注塑模具
KR102005001B1 (ko) 사출기
CN214982879U (zh) 注塑模具热流道
CN109228146A (zh) 一种大型塑料件用注塑模具喷嘴
CN108312454A (zh) 一种酸处理大挂钩注塑成型装置及其注塑方法
CN201098978Y (zh) 塑料检查井流槽体压铸成型模具
CN107186965B (zh) 一种控压注塑模具成型装置
CN207190231U (zh) 一种hdpe双壁波纹管成型模具
CN201950192U (zh) 一种新型热流道系统
CN111016130A (zh) 具有串联循环功能的流动型挤出系统
CN203726801U (zh) 挤出机挤出成品瞬间冷却装置
CN213440579U (zh) 一种具有烘干效果的注塑模具
CN220314149U (zh) 一种具有降温结构的塑料瓶坯成型装置
CN213593474U (zh) 管材用注塑机
CN220464613U (zh) 一种汽车非金属配件的塑形设备
CN217476493U (zh) 一种热流道微型针阀热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