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05407U - 一种可调间隙的四辊压延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调间隙的四辊压延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05407U
CN220005407U CN202320846318.6U CN202320846318U CN220005407U CN 220005407 U CN220005407 U CN 220005407U CN 202320846318 U CN202320846318 U CN 202320846318U CN 220005407 U CN220005407 U CN 2200054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
roller
small
supports
cale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4631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嘉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Songshanhu Jiatuo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Songshanhu Jiatuo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Songshanhu Jiatuo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Songshanhu Jiatuo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4631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054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054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054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sting Or Compres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调间隙的四辊压延机构,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大背辊、中间背辊、小压延辊、大压延辊以及顶升系统,大背辊、中间背辊和小压延辊三者的辊面依次接触,小压延辊的辊面和大压延辊的辊面之间具有间隙,大背辊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设置在两个大背辊支座上,大压延辊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设置在两个大压延辊支座上,顶升系统用于驱动两个大压延辊支座上下移动,两个大背辊支座和两个大压延辊支座之间设有两个间隙调节组件,两个间隙调节组件和顶升系统用于对两个大背辊支座和两个大压延辊支座之间的间隙进行调节。本实用新型可适应不同厚度的极片的生产,降低了成本,极片的一致性较好。

Description

一种可调间隙的四辊压延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生产技术领域,具体的是涉及一种可调间隙的四辊压延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锂金属极片的制造或者补锂,一般采用四辊压延机构利用辊压法制造获得。该四辊压延机构通常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大背辊、中间背辊、小压延辊和大压延辊,大背辊、中间背辊和小压延辊三者的辊面依次接触,小压延辊的辊面和大压延辊的辊面之间具有间隙,大背辊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设置在两个大背辊支座上,中间背辊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中间背辊轴承座可转动地设置在两个大背辊支座上,小压延辊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小压延辊轴承座可转动地设置在两个大背辊支座上,大压延辊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设置在两个大压延辊支座上,两个大压延辊支座分别位于两个大背辊支座的下方。中间背辊可带动小压延辊、大背辊转动。
在实际应用时,通过小压延辊和大压延辊的转动,从而可将进入到其两者的辊面之间的间隙内的两个牵引膜、转印膜或者极片进行压延,从而可将两个牵引膜上的锂箔移印至转印膜的两面上或者极片的两面上,从而形成复合锂金属极片或对经过首次充放电的极片进行补锂。该种结构的压延设备,其小压延辊的辊面和大压延辊的辊面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不能调节,因而只适用于一种厚度的极片的生产,不能适应不同厚度的极片的生产,要生产其他厚度的极片则需要使用其他压延设备,增加了成本。同时由于小压延辊与小压延辊轴承座之间、中间背辊与中间背辊轴承座之间在实际工作时往往会因为温度不同而引起两者热膨胀变形不同,使得小压延辊轴承座的轴孔的轴线与小压延辊的轴线不重合、中间背辊轴承座的轴孔的轴线与中间背辊的轴线不重合,当通过小压延辊轴承座对小压延辊提供转动支撑、中间背辊轴承座对中间背辊提供转动支撑时,易导致小压延辊的辊面、中间背辊的辊面出现弧形变形,因而通过中间背辊无法为小压延辊提供良好的支撑及动力传递,使得压延的压力不均匀,极片的一致性较差,精度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间隙的四辊压延机构,可适应不同厚度的极片的生产,降低了成本,适用范围广,极片的一致性较好,精度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调间隙的四辊压延机构,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大背辊、中间背辊、小压延辊、大压延辊以及顶升系统,所述大背辊、中间背辊和小压延辊三者的辊面依次接触,所述小压延辊的辊面和大压延辊的辊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大背辊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设置在两个大背辊支座上,所述中间背辊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中间背辊轴承座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两个大背辊支座上,所述小压延辊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小压延辊轴承座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两个大背辊支座上,所述大压延辊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设置在两个大压延辊支座上,所述两个大压延辊支座分别位于所述两个大背辊支座的下方,所述顶升系统用于驱动所述两个大压延辊支座上下移动,从而可带动所述大压延辊上下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大背辊支座和两个大压延辊支座之间设有两个间隙调节组件,所述两个间隙调节组件和顶升系统用于对所述两个大背辊支座和两个大压延辊支座之间的间隙进行调节,从而可实现对所述小压延辊的辊面和大压延辊的辊面之间的间隙的宽度进行调节;所述小压延辊和两个小压延辊轴承座可相对所述两个大背辊支座上下移动,所述中间背辊和两个中间背辊轴承座可相对所述两个大背辊支座上下移动,所述两个小压延辊轴承座和所述两个大背辊支座之间分别设有第一弹性件,所述两个中间背辊轴承座和两个大背辊支座之间分别设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均呈压缩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间隙调节组件和顶升系统可实现对小压延辊的辊面和大压延辊的辊面之间的间隙的宽度进行调节,如此可适应不同厚度的极片的生产,降低了成本,适用范围广,通过设置的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可实现对小压延辊轴承座、中间背辊轴承座进行弹性支撑,从而小压延辊轴承座、中间背辊轴承座可实现上下移动,当小压延辊与小压延辊轴承座之间、中间背辊与中间背辊轴承座之间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因为温度不同而引起两者热膨胀变形不同时,通过小压延辊轴承座、中间背辊轴承座的上下移动,从而可保证小压延辊的轴线和小压延辊轴承座的轴孔的轴线重合、中间背辊的轴线和中间背辊轴承座的轴孔的轴线重合,从而可实现消除小压延辊的辊面的弧形变形、中间背辊的辊面的弧形变形,从而通过中间背辊能够对小压延辊提供良好的支撑及动力传递,保证了压延的压力的均匀性,极片的一致性较好,精度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调间隙的四辊压延机构的前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四辊压延机构的后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四辊压延机构的长度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四辊压延机构的从两个支架的中间位置处剖开后的宽度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四辊压延机构的从位于右方的支架处剖开后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四辊压延机构从右视角度看过去的局部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四辊压延机构的间隙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四辊压延机构的大背辊支座、两个第二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四辊压延机构的大背辊支座、两个第二弹性件的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实用新型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请参照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调间隙的四辊压延机构,包括两个支架12、大背辊22、中间背辊23、小压延辊24、大压延辊25和顶升系统。
两个支架12呈左右相对设置。两个支架12用于设置在底座上。
大背辊22、中间背辊23、小压延辊24和大压延辊25从上往下依次设置。大背辊22、中间背辊23、小压延辊24和大压延辊25均位于两个支架12之间。大背辊22分别可转动地设置在两个大背辊支座222上。中间背辊23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两个中间背辊轴承座232可转动地设置在两个大背辊支座222上。小压延辊24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两个小压延辊轴承座242可转动地设置在两个大背辊支座222上。两个小压延辊轴承座242分别位于两个中间背辊轴承座232的下方。两个大背辊支座222分别设置在两个支架12内。大压延辊25的左右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设置在两个大压延辊支座252上。两个大压延辊支座25分别设置在两个支架12内并分别位于两个大背辊支座222的下方。两个大压延辊支座252和两个大背辊支座222之间分别具有一空隙。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大背辊支座222设有贯通其内侧(内侧即两个大背辊支座222的相靠近的一侧)、外侧(外侧即两个大背辊支座222的相远离的一侧)的大背辊安装位2221(见图8、图9)、中间背辊安装位2222。大背辊支座222的内侧设有小压延辊安装位2224(见图4、图5、图8、图9),大背辊支座222的外侧设有与小压延辊安装位2224连通的通孔2226(见图8、图9)。大压延辊支座252设有贯通其内侧(内侧即两个大压延辊支座252的相靠近的一侧)、外侧(外侧即两个大压延辊支座252的相远离的一侧)的大压延辊安装位。大背辊22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例如轴承等可转动地设置在两个大背辊支座222的大背辊安装位2221内,且大背辊22的两端分别从两个大背辊安装位2221中伸出并分别位于两个支架12的外部。两个中间背辊轴承座232分别容置于两个大背辊支座222的中间背辊安装位2222内,中间背辊23的左右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设置在两个中间背辊轴承座232内,且中间背辊23的左右两端分别从两个中间背辊安装位2222中伸出并分别位于两个支架12的外部。两个小压延辊轴承座242分别容置于两个大背辊支座222的小压延辊安装位2224内,小压延辊24的左右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设置在两个小压延辊轴承座242内,小压延辊24的左右两端分别伸出两个小压延辊轴承座242之外并从对应的通孔2226中伸出,且分别位于两个支架12的外部。大压延辊25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轴承等可转动地设置在两个大压延辊支座252的大压延辊安装位内,且大压延辊25的左右两端分别从对应的大压延辊安装位中伸出并分别位于两个支架12的外部。两个大压延辊支座252可分别相对两个支架12上下移动。
大背辊22、中间背辊23和小压延辊24三者的辊面依次接触。小压延辊24的辊面和大压延辊25的辊面之间具有间隙。小压延辊24的半径小于中间背辊23、大压延辊25的半径,中间背辊23的半径小于大压延辊25的半径,大背辊22的半径优选与大压延辊25的半径相等。中间背辊23的左端与中间背辊驱动单元连接,中间背辊驱动单元设置在位于左方的大背辊支座222的外侧上,中间背辊驱动单元用于驱动中间背辊23转动。大压延辊25的左端与大压延辊驱动单元连接,大压延辊驱动单元设置在位于左方的大压延辊支座252的外侧上,大压延辊驱动单元用于驱动大压延辊25转动。中间背辊23和大压延辊25均为主动辊,大背辊22和小压延辊24均为从动辊,中间背辊23的转动可带动小压延辊24、大背辊22沿相反的方向同步转动,即中间背辊23的转动方向与小压延辊24、大背辊22的转动方向相反,中间背辊23的转动方向与大压延辊25的转动方向相同,即小压延辊24、大背辊22的转动方向与大压延辊25的转动方向相反。例如,中间背辊23、大压延辊25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则小压延辊24、大背辊22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顶升系统位于大压延辊25的下方用于驱动大压延辊25上下移动,通过顶升系统驱动大压延辊25向上移动,从而通过大压延辊25可实现向上施压,以提供压延的压力。具体的,顶升系统包括两个液压缸32,两个液压缸32分别设置在两个支架12内的底部。两个液压缸32的输出端分别与两个大压延辊支座252连接,两个液压缸32分别用于驱动两个大压延辊支座252相对两个支架12上下移动,从而可带动大压延辊25上下移动。两个液压缸的输出端和两个大压延辊支座之间分别设有两个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33用于检测大压延辊25向上施压的压力。
在实际应用时,第一基材、第二基材、第三基材可分别进入到小压延辊24的辊面和大压延辊25的辊面之间的间隙内,第三基材位于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之间,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例如均包括牵引膜以及贴合在牵引膜上的锂箔,第三基材例如为转印膜,通过中间背辊驱动单元驱动中间背辊23转动、大压延辊驱动单元驱动大压延辊25转动,从而可带动小压延辊24和大背辊22沿相反的方向同步转动,如此通过小压延辊24和大压延辊25即可对进入其两者的辊面之间间隙内的第一基材、第二基材和第三基材进行压延,从而可将第一基材、第二基材的锂箔连续、均匀地定量移印到转印膜的两面上,从而形成复合锂金属极片。本实用新型的小压延辊24的半径小于大压延辊25的半径,这样可使小压延辊24和大压延辊25之间产生速度差,由速度差产生的剪切力与顶升系统驱动大压延辊25向上移动所提供的压延的压力共同作用可形成更强的压延力,如此可实现较宽幅度的极片的生产,降低了成本。大背辊22起到加强作用,避免中间背辊23、小压延辊24在大压延辊25的施压作用下变形。
本实施例中,中间背辊驱动单元包括中间背辊电机2332和中间背辊减速机2333,中间背辊电机2332设置在中间背辊减速机2333上,中间背辊减速机2333设置在位于左方的大背辊支座222的外侧上,中间背辊23的左端与中间背辊减速机2333连接,中间背辊电机2332通过中间背辊减速机2333驱动中间背辊23转动。大压延辊驱动单元包括大压延辊电机2532和大压延辊减速机2533,大压延辊电机2532设置在大压延辊减速机2533上,大压延辊减速机2533设置在位于左方的大压延辊支座252的外侧上,大压延辊25的左端与大压延辊减速机2533连接,大压延辊电机2532通过大压延辊减速机2533驱动大压延辊25转动。
中间背辊23的右端均设有第一旋转接头26a,中间背辊23的内部设有第一油路通道,第一油路通道与第一旋转接头26a连通。中间背辊23通过第一旋转接头26a向其内部的第一油路通道内通入温控油等来维持恒温,使中间背辊23的辊面的温度保持恒定,保证了压延的质量。
大压延辊25的油路通道的结构和中间背辊23的油路通道的结构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小压延辊24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两个第二旋转接头26b,小压延辊24的内部设有第二油路通道,第二油路通道分别与两个第二旋转接头26b连通。小压延辊24通过第二旋转接头26b可向其内部的第二油路通道内通入温控油等来维持恒温,使小压延辊24的辊面的温度保持恒定,保证了压延的质量。
进一步地,两个大背辊支座222和两个大压延辊支座252之间分别设有两个间隙调节组件40。每个间隙调节组件40对应一个支架12。两个间隙调节组件40和顶升系统用于对两个大背辊支座222和两个大压延辊支座252之间的间隙的宽度进行调节,从而可实现对小压延辊24的辊面和大压延辊25的辊面之间的间隙的宽度进行调节,如此可适应不同厚度的极片的生产,降低了成本,适用范围广。
结合图7所示,间隙调节组件40包括间隙驱动单元、丝杆43、楔形滑块44和楔形固定块45。间隙驱动单元设置在对应的支架12的后侧外壁上。丝杆43可转动地设置在对应的支架12内,丝杆43的一端从对应支架12的前侧外壁的前侧通孔中伸出并位于对应支架12的外部,该前侧通孔内设有前侧轴承,该前侧轴承套设在丝杆43的外周以对丝杆43的转动提供支撑,丝杆43的另一端从对应支架12的后侧外壁的后侧通孔中伸出并位于对应支架12的外部,且与间隙驱动单元连接。楔形滑块44与丝杆43螺纹配合。楔形滑块44的顶端与对应的大背辊支座222的底端滑动连接,楔形滑块44的底端具有第一斜面。楔形固定块45设置在对应的大压延辊支座252的顶端。楔形固定块45的顶端具有与第一斜面滑动配合的第二斜面。间隙驱动单元用于驱动丝杆43转动,丝杆43的转动可带动楔形滑块44在楔形固定块45上相对对应的大背辊支座222前后滑动。本实施例中,楔形滑块44、楔形固定块45分别为两个,两个楔形滑块44关于小压延辊24的轴线呈前后对称设置,两个楔形固定块45关于小压延辊24的轴线呈前后对称设置。第一斜面朝靠近小压延辊24轴线的方向向上倾斜,第二斜面朝远离小压延辊24轴线的方向向下倾斜。丝杆43具有两个螺纹段,两个螺纹段的旋向相反。两个楔形滑块44分别与两个螺纹段螺纹配合。在实际应用时,丝杆43的转动可带动两个楔形滑块44相向移动或相背移动。
可以理解地,楔形滑块44、楔形固定块45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为便于描述,将两个楔形滑块44分别命名为前方楔形滑块44、后方楔形滑块44,将两个楔形固定块45分别命名为前方楔形固定块45、后方楔形固定块45。在实际应用时,若需将小压延辊24的辊面和大压延辊25的辊面之间的间隙的宽度调大,则通过间隙驱动单元驱动丝杆43沿例如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通过丝杆43可带动前方楔形滑块44在前方楔形固定块45上相对对应的大背辊支座222向后滑动、后方楔形滑块44在后方楔形固定块45上相对对应的大背辊支座222向前滑动,在第一斜面和对应的第二斜面的作用下,从而前方楔形滑块44可推动前方楔形固定块45、后方楔形滑块44可推动后方楔形固定块45向下移动,从而通过前方楔形固定块45、后方楔形固定块45可带动对应的大压延辊支座252向下移动,进而可带动大压延辊25、大压延辊25的第一旋转接头26a向下移动,如此小压延辊24的辊面和大压延辊25的辊面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即调大了。若需将小压延辊24的辊面和大压延辊25的辊面之间的间隙的宽度调小,则通过间隙驱动单元驱动丝杆43沿例如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通过丝杆43可带动前方楔形滑块44在前方楔形固定块45上相对对应的大背辊支座222向前滑动、后方楔形滑块44在后方楔形固定块45上相对对应的大背辊支座222向后滑动,当前方楔形滑块44、后方楔形滑块44到达预定位置时,第一斜面和对应的第二斜面之间具有空隙,此时通过顶升系统的两个液压缸32驱动两个大压延辊支座252向上移动,直至第一斜面与对应的第二斜面相配合,两个大压延辊支座252的向上移动可带动大压延辊25、大压延辊25的第一旋转接头26a向上移动,如此小压延辊24的辊面和大压延辊25的辊面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即调小了。
本实施例中,间隙驱动单元包括间隙电机422和间隙减速机423,间隙电机422设置在间隙减速机423上,间隙减速机423设置在对应的支架12的后侧外壁上,丝杆43的从对应支架12的后侧外壁的后侧通孔中穿过的一端与间隙减速机423连接,间隙电机422通过间隙减速机423驱动丝杆43转动。
楔形滑块44的顶端与对应的大背辊支座222的底端滑动连接,具体为,大背辊支座222的底端的左侧、右侧分别设有两个连接块2223,两个连接块2223呈左右对称设置,楔形滑块44顶端的左侧、右侧分别形成有两个凸块442,两个凸块442分别与两个连接块2223滑动配合,从而通过两个凸块442、两个连接块2223,楔形滑块44的顶端与对应的大背辊支座222的底端滑动连接。
间隙调节组件还包括上限位块46、下限位块47和调节板48。上限位块46设置在对应的大背辊支座222的底端,上限位块46的底端具有第一限位斜面。下限位块47设有腰孔472,腰孔472的长度方向与小压延辊24的轴向平行,大压延辊支座252的顶端设有与腰孔472对应的安装圆孔,腰孔472和安装圆孔内安装有紧固件例如螺栓等,腰孔472和安装圆孔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下限位块47的顶端具有第二限位斜面。第二限位斜面与第一限位斜面相抵。调节板48的一端设置在上限位块46上,另一端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栓482,调节螺栓482的末端位于调节板48和下限位块47之间并与下限位块47相抵。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斜面朝靠近调节板48的方向向上倾斜,第二限位斜面朝远离调节板48的方向向下倾斜。设置的上限位块46和下限位块47对对应的大压延辊支座252起到硬限位作用,避免大压延辊支座252在工作过程中向上移动。通过将紧固件安装在腰孔472内的不同位置,从而可实现对下限位块47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节,通过对下限位块47的位置进行调节,这样在小压延辊24的辊面和大压延辊25的辊面之间的间隙的宽度调节完毕后,能够保证下限位块47的第二限位斜面与上限位块46的第一限位斜面相抵。通过调节螺栓482的末端与下限位块47相抵,从而可对下限位块47的位置进行精确调节。
间隙调节组件还包括位移传感器49,位移传感器49设置在对应的大背辊支座222和大压延辊支座252之间。位移传感器49靠近位于前方的楔形滑块44。位移传感器49用于对小压延辊24的辊面和大压延辊25的辊面之间的间隙的宽度进行检测,以便对间隙的宽度进行调节。
进一步地,小压延辊24和两个小压延辊轴承座242可在两个小压延辊安装位2224内相对两个大背辊支座222上下移动,小压延辊24的第二旋转接头26b可随着小压延辊24一起移动,中间背辊23和两个中间背辊轴承座232可在两个中间背辊安装位2222内相对两个大背辊支座222上下移动,中间背辊23的第一旋转接头26a可随着中间背辊23一起移动。两个小压延辊轴承座242和两个大背辊支座222之间分别设有第一弹性件,两个中间背辊轴承座232和两个大背辊支座222之间分别设有第二弹性件244,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244均呈压缩状态。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244优选为弹簧。
具体的,小压延辊安装位2224延伸至大背辊支座222的底端。小压延辊轴承座242部分凸出于对应的大背辊支座222的底端。小压延辊轴承座242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凹槽,大背辊支座222的底端在位于小压延辊轴承座242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安装块2225,两个安装块2225的相靠近的一端分别与两个凹槽相配合,两个安装块2225对对应的小压延辊轴承242的向下移动起到限位作用。两个安装块2225和两个凹槽内的顶部之间分别设有对应的所述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的一端设置在对应的安装块2225的顶端,另一端与对应的凹槽内的顶部接触。本实施例中,每个安装块2225顶端的第一弹性件的数量为六个,可以理解地,第一弹性件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两个中间背辊安装位2222的底部与两个中间背辊轴承座232之间分别设有所述第二弹性件244,第二弹性件244的一端设置在对应的中间背辊安装位2222的底部,另一端与对应的中间背辊轴承座232的底端接触。本实施例中,每个中间背辊安装位2222底部的第二弹性件244的数量为两个,可以理解地,第二弹性件244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244,可实现对小压延辊轴承座242、中间背辊轴承座232进行弹性支撑,从而小压延辊轴承座242、中间背辊轴承座232可实现上下移动,当小压延辊24与小压延辊轴承座242之间、中间背辊23与中间背辊轴承座232之间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因为温度不同而引起两者热膨胀变形不同时,通过小压延辊轴承座242、中间背辊轴承座232的上下移动,从而可保证小压延辊24的轴线和小压延辊轴承座242的轴孔的轴线重合、中间背辊23的轴线和中间背辊轴承座232的轴孔的轴线重合,从而可实现消除小压延辊24的辊面的弧形变形、中间背辊23的辊面的弧形变形,从而通过中间背辊24能够对小压延辊24提供良好的支撑及动力传递,保证了压延的压力的均匀性,极片的一致性较好,精度高。
进一步地,中间背辊安装位2222与小压延辊安装位2224连通,两个小压延辊轴承座242和两个中间背辊轴承座232之间分别设有第三弹性件243。第三弹性件的一端设置在对应的小压延辊轴承座242的顶端,另一端与对应的中间背辊轴承座232的底端接触,第三弹性件243呈压缩状态。第三弹性件243优选为弹簧。本实施例中,每个小压延辊轴承座242顶端的第三弹性件243的数量分别为两个,可以理解地,第三弹性件243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通过设置的第三弹性件243,与第二弹性件244一起可对中间背辊轴承座232进行弹性支撑,从而中间背辊轴承座232可实现上下移动,从而可实现消除中间背辊23的辊面的弧形变形。
在实际应用时,通过调节第一弹性件的弹力的大小,可以调节小压延辊24、中间背辊23、大背辊22三者之间的预压力。
结合图8和图9所示,中间背辊安装位2222的底部设有与两个第二弹性件244分别对应的两个弹性件安装孔2228,大背辊支座222的外侧设有与两个弹性件安装孔2228分别连通的两个导向槽2229。导向槽2229内容置有弹性件安装块245,弹性件安装块245可在导向槽2229内朝靠近或远离大背辊支座222的外侧的方向移动。弹性件安装块245的顶端具有安装斜面2452。第二弹性件244位于对应的弹性件安装孔2228内,第二弹性件244的一端设置在对应的安装斜面2452上的连接柱246的顶端,另一端从对应的弹性件安装孔2228中伸出并与对应的中间背辊轴承座232的底端接触。大背辊支座222的外侧在对应导向槽2229的位置可拆卸安装有挡块2227,挡块2227具有螺纹孔2227a,挡块2227通过螺纹孔2227a螺纹连接有螺栓,螺栓的头部位于大背辊支座222的外部,螺栓的末端伸入到导向槽2229内并与弹性件安装块245相抵。通过该种结构,在实际应用时,通过调整弹性件安装块245在导向槽2229内的位置,从而可改变对应的第二弹性件244伸出对应的弹性件安装孔2228的长度,从而可改变第二弹性件244的压缩量,如此可实现调整中间背辊23、大背辊22、小压延辊24三者之间的预压力。在实际对弹性佳安装块245的位置进行调整时,可先将对应的挡块2227从大背辊支座222上拆卸下来,然后将弹性件安装块245朝靠近大背辊支座222外侧的方向移动到合适位置或将弹性件安装块245朝远离大背辊支座222外侧的方向移动到合适位置后,再将对应的挡块2227重新安装到大背辊支座222的外侧,再旋拧螺栓使螺栓的末端与弹性件安装块245相抵即可,此时第二弹性件244的压缩量即减少或增大了。
本实施例中,挡块2227设有挡块安装孔,大背辊支座222的外侧设有与挡块安装孔对应的支座安装孔,挡块安装孔和对应的支座安装孔中安装有紧固件例如螺钉等,通过拆装螺钉,从而可将挡块2227从大背辊支座222的外侧拆卸下来或将挡块2227安装到大背辊支座222的外侧。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可调间隙的四辊压延机构,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大背辊、中间背辊、小压延辊、大压延辊以及顶升系统,所述大背辊、中间背辊和小压延辊三者的辊面依次接触,所述小压延辊的辊面和大压延辊的辊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大背辊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设置在两个大背辊支座上,所述中间背辊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中间背辊轴承座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两个大背辊支座上,所述小压延辊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小压延辊轴承座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两个大背辊支座上,所述大压延辊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设置在两个大压延辊支座上,所述两个大压延辊支座分别位于所述两个大背辊支座的下方,所述顶升系统用于驱动所述两个大压延辊支座上下移动,从而可带动所述大压延辊上下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大背辊支座和两个大压延辊支座之间设有两个间隙调节组件,所述两个间隙调节组件和顶升系统用于对所述两个大背辊支座和两个大压延辊支座之间的间隙进行调节,从而可实现对所述小压延辊的辊面和大压延辊的辊面之间的间隙的宽度进行调节;所述小压延辊和两个小压延辊轴承座可相对所述两个大背辊支座上下移动,所述中间背辊和两个中间背辊轴承座可相对所述两个大背辊支座上下移动,所述两个小压延辊轴承座和所述两个大背辊支座之间分别设有第一弹性件,所述两个中间背辊轴承座和两个大背辊支座之间分别设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均呈压缩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辊压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大背辊支座、两个大压延辊支座分别设置在两个支架内,每个间隙调节组件分别对应一个支架,所述间隙调节组件包括间隙驱动单元、丝杆、楔形滑块和楔形固定块,所述间隙驱动单元设置在对应的支架的一侧外壁上,所述丝杆可转动地设置在对应的支架内,且丝杆的一端伸出对应的支架之外并与所述间隙驱动单元连接,所述楔形滑块与所述丝杆螺纹配合,所述楔形滑块的顶端与对应的大背辊支座的底端滑动连接,所述楔形滑块的底端具有第一斜面,所述楔形固定块设置在对应的大压延辊支座的顶端,所述楔形固定块的顶端具有与所述第一斜面滑动配合的第二斜面,所述间隙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丝杆转动,所述丝杆的转动可带动所述楔形滑块在所述楔形固定块上相对对应的大背辊支座前后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辊压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调节组件还包括上限位块、下限位块、调节板和位移传感器,所述上限位块设置在对应的大背辊支座的底端,所述上限位块的底端具有第一限位斜面,所述下限位块设有腰孔,所述腰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小压延辊的轴向平行,所述大压延辊支座的顶端设有与所述腰孔对应的安装圆孔,所述腰孔和对应的安装圆孔内安装有紧固件,所述下限位块的顶端具有第二限位斜面,所述第二限位斜面与所述第一限位斜面相抵,所述调节板的一端设置在所述上限位块上,另一端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栓的末端与所述下限位块相抵;所述位移传感器设置在对应的大背辊支座和大压延辊支座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辊压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系统包括两个顶升驱动单元,所述两个顶升驱动单元分别位于所述两个大压延辊支座的下方,所述两个顶升驱动单元分别与所述两个大压延辊支座连接,所述两个顶升驱动单元分别用于驱动所述两个大压延辊支座上下移动;所述两个顶升驱动单元和两个大压延辊支座之间分别设有两个压力传感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辊压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压延辊的半径小于所述大压延辊的半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辊压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背辊的一端与中间背辊驱动单元连接,所述中间背辊驱动单元设置在其中一个大背辊支座上,所述中间背辊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中间背辊转动,所述大压延辊的另一端与大压延辊驱动单元连接,所述大压延辊驱动单元设置在其中一个大压延辊支座上,所述大压延辊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大压延辊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辊压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背辊支座的内侧设有小压延辊安装位,所述小压延辊安装位延伸至所述大背辊支座的底端,所述大背辊支座的外侧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小压延辊安装位连通,所述两个小压延辊轴承座分别容置于所述两个大背辊支座的小压延辊安装位内,且两个小压延辊轴承座的底端分别从对应的小压延辊安装位中伸出,所述两个小压延辊轴承座可分别在对应的小压延辊安装位内上下移动,所述小压延辊的两端分别从所述两个大背辊支座的通孔中伸出,所述小压延辊轴承座底端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凹槽,所述大背辊支座的底端在位于所述小压延辊轴承座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安装块,所述两个安装块的相靠近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两个凹槽相配合,所述两个安装块和两个凹槽内的顶部之间分别设有所述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设置在对应的安装块的顶端,另一端与对应的凹槽内的顶部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四辊压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背辊支座设有贯通其外侧和内侧的中间背辊安装位,所述中间背辊安装位位于所述小压延辊安装位的上方,所述两个中间背辊轴承座分别容置于所述两个大背辊支座的中间背辊安装位内并可分别在对应的中间背辊安装位内上下移动,所述中间背辊的两端分别从两个中间背辊安装位中伸出,所述两个中间背辊安装位的底部与所述两个中间背辊轴承座之间分别设有所述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设置在对应的中间背辊安装位的底部,另一端与对应的中间背辊轴承座的底端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四辊压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背辊安装位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二弹性件对应的弹性件安装孔,所述大背辊支座的外侧设有与所述弹性件安装孔连通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内容置有弹性件安装块,所述弹性件安装块的顶端具有安装斜面,所述第二弹性件位于对应的弹性件安装孔内,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设置在对应的安装斜面上,另一端从对应的弹性件安装孔中伸出并与对应的中间背辊轴承座的底端接触,所述大背辊支座的外侧在对应所述导向槽的位置可拆卸安装有挡块,所述挡块螺纹连接有螺栓,所述螺栓的末端伸入到所述导向槽内并与所述弹性件安装块相抵。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辊压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小压延辊轴承座和两个中间背辊轴承座之间分别设有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一端设置在对应的小压延辊轴承座的顶端,另一端与对应的中间背辊轴承座的底端接触,所述第三弹性件呈压缩状态。
CN202320846318.6U 2023-04-14 2023-04-14 一种可调间隙的四辊压延机构 Active CN2200054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46318.6U CN220005407U (zh) 2023-04-14 2023-04-14 一种可调间隙的四辊压延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46318.6U CN220005407U (zh) 2023-04-14 2023-04-14 一种可调间隙的四辊压延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05407U true CN220005407U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74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46318.6U Active CN220005407U (zh) 2023-04-14 2023-04-14 一种可调间隙的四辊压延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054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42710B2 (en) Roll press machine, controlling system of roll press machine, and controlling method of roll press machine
KR100901162B1 (ko) 예압조절형 프로파일 리니어 가이드시스템
CN220005407U (zh) 一种可调间隙的四辊压延机构
CN101549354B (zh) 一种六辊轧机
CN101970138B (zh) 轧板机和轧板方法
KR20040105828A (ko) 라미네이팅 롤의 간격 조절기
TW200404624A (en) Extruding and pipe press
US20210086244A1 (en) Electric lifting apparatus and roll press machine
CN102179401A (zh) 双电机同步驱动型电池极片精密轧机
CN110597111B (zh) 一种压紧配合装置、数据采集设备及数据采集系统
CN1047967C (zh) 轧机中的清刷辊的压下装置
CN218381620U (zh) Abs制动性能检测线
CN114248484A (zh) 一种极片辊压机与极片辊压方法
CN109279261B (zh) 可微调的辊轮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6252606A (zh) 四辊锂带压延机构
CN220387466U (zh) 一种便于调节的轧机框架的底座组件
CN2530750Y (zh) 具有无间隙滚动装置的锻造部品成型机
CN108856294B (zh) 加热辊轮及采用该加热辊轮的对辊轧机
CN219899638U (zh) 一种压延装置
CN221247675U (zh) 压辊对缝装置
CN216300448U (zh) 一种对辊复合薄膜生产装置
CN221089999U (zh) 一种新型反向重力三辊压合膜面机构
CN214190295U (zh) 金属板材覆膜生产线的纠偏装置
CN220837217U (zh) 不锈钢管用智能环保型冷轧机
CN219233518U (zh) 一种轧机在线调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