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84278U - 一种离心除尘塔 - Google Patents

一种离心除尘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84278U
CN219984278U CN202322729027.1U CN202322729027U CN219984278U CN 219984278 U CN219984278 U CN 219984278U CN 202322729027 U CN202322729027 U CN 202322729027U CN 219984278 U CN219984278 U CN 2199842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separation chamber
upper separation
spray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72902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晏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tou Mingh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tou Mingh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tou Mingh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tou Mingh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72902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842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842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842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parating Particles In Gases By Inertia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离心除尘塔,其特征在于:包括进风管、离心塔和出风管;离心塔内部设有圆筒状的上分离室和漏斗状的下分离室,下分离室的上端开口与上分离室连接;进风管设置在上分离室的侧壁上,进风管向下倾斜设置并且进风管的水平延伸方向与上分离室的周向相切,进风管的出风口与上分离室相通,进风管中设有喷淋管;出风管设置在上分离室中并与上分离室同轴设置,出风管的上端排气口自上分离室的顶部露出在上分离室外面,并且出风管的下端处于上分离室与下分离室的相接处。这种离心除尘塔能够对含有粉尘的废气进行更加有效的除尘,提高废气的除尘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离心除尘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尘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离心除尘塔。
背景技术
在一些企业的生产作业中,由于作业过程中存在各种锯、铣、刨、磨、喷、燃烧等各种工序,所产生的废气中会根据作业内容含有大量的大小不一的粉尘,需要对废气进行除尘净化后才能将废气排出。粉尘的净化主要依靠除尘器来实现,常见的除尘方式有脉冲袋式除尘、喷淋除尘等。喷淋除尘主要通过喷淋塔进行除尘,将废气输送入喷淋塔中,采用多级喷头对废气进行喷淋,使废气中的粉尘加湿加重凝结成大颗粒,自然掉落到喷淋塔底部,而除尘后的废气通过喷淋塔顶部的排气口排出。但是,喷淋对废气的除尘效果较差,只能出去较大的粉尘颗粒,较小颗粒的粉尘仍会混杂在废气中随废气排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离心除尘塔,这种离心除尘塔能够对含有粉尘的废气进行更加有效的除尘,提高废气的除尘效果。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离心除尘塔,其特征在于:包括进风管、离心塔和出风管;离心塔内部设有圆筒状的上分离室和漏斗状的下分离室,下分离室的上端开口与上分离室连接;进风管设置在上分离室的侧壁上,进风管向下倾斜设置并且进风管的水平延伸方向与上分离室的周向相切,进风管的出风口与上分离室相通,进风管中设有喷淋管;出风管设置在上分离室中并与上分离室同轴设置,出风管的上端排气口自上分离室的顶部露出在上分离室外面,并且出风管的下端处于上分离室与下分离室的相接处。
上述进风管中设置喷淋管,对进入除尘塔的废气事先进行喷淋除尘,将废气中的粉尘加湿加重凝聚成大颗粒,掉落在进风管的底面;进风管向下倾斜设置,使掉落在进风管底面上的大颗粒粉尘在进风推动下自然滑落进除尘塔,另外,进风管的废气进入上分离室后,形成向下的螺旋气流,将粉尘甩向侧壁,并在底部反弹向上由出风管排出。
上述喷淋管通常外接水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进风管环绕在所述上分离室的外侧壁上,进风管的出风口贴靠在上分离室的外侧壁上。进风管环绕在上分离室的外侧壁上,使废气进入上分离室前已经进行一定的圆周运动,具有一定的离心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上分离室的内径为所述出风管的外径的1.5-2倍。通过将上分离室的内径设置为出风管的外径的1.5-2倍,使出风管外壁具有合适的阻挡面,更有利于在上分离室的内壁与出风管的外壁之间形成向下的螺旋风,产生更强的离心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下分离室底部设有排渣口,所述离心除尘塔还包括排渣管和废液收集槽;排渣管的进水口与排渣口连接,排渣管的出水口处在废液收集槽上方,排渣管的出水口高度大于排渣管的进水口高度。加湿加重后的粉尘颗粒和喷淋水汇集在下分离室底部,通过排渣管流出到废液收集槽;由于排渣管的出水口高度大于进水口高度,使下分离室的底部与排渣管之间形成一个连通器,喷淋水积攒在排渣管中,能够使废气螺旋向下吹至积水表面时反弹向上,还能避免废气从排渣管吹出至离心塔外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离心除尘塔还包括过滤器、集水箱和循环泵;废液收集槽的溢流口通过过滤器与集水箱的进水口相连通,集水箱的出水口通过循环泵与所述喷淋管相连通。对废液收集槽中的废水进行过滤后收集至集水箱中,再通过循环泵输送至喷淋管进行循环再利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喷淋管包括主输送管和至少两组喷淋管组,主输送管沿所述进风管的轴线延伸设置,多组喷淋管组沿主输送管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并分别与主输送管相连通。喷淋管采用至少两组喷淋管组进行多级喷淋,提高喷淋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喷淋管组包括多根喷淋支管,同组的多根喷淋支管沿所述主输送管的周向设置,喷淋支管的一端与主输送管相连接、另一端沿主输送管的延伸方向向外倾斜;喷淋支管的喷淋方向与所述进风管的延伸方向相反。每个喷淋管组由多根喷淋支管设置成环形星状的喷淋结构,并且喷淋方向与废气的进风方向相反,对废气进行全面的喷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上分离室的侧壁上设有辅助喷淋管,辅助喷淋管的喷淋方向朝下。辅助喷淋管对附着在上分离室侧壁上的粉尘颗粒进行喷淋清洗,避免粉尘在上分离室、下分离室的侧壁上积聚,因此,离心除尘塔无需定期拆洗。
为确保附着在上分离室侧壁上的粉尘颗粒的喷淋清除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辅助喷淋管为环形,辅助喷淋管沿所述上分离室的侧壁周向设置;上分离室的侧壁自上至下设有多根辅助喷淋管。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离心除尘塔在向下倾斜的进风管中设置喷淋管,对进入除尘塔的废气事先进行喷淋除尘,将废气中的粉尘加湿加重凝聚成大颗粒,掉落在进风管的底面并在进风推动下自然滑落进除尘塔;进风管的废气进入上分离室后,形成向下的螺旋气流,将粉尘甩向侧壁,并在底部反弹向上由出风管排出,能够对含有粉尘的废气进行更加有效的除尘,提高废气的除尘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其中,各标示为:1-进风管,2-离心塔,2A-上分离室,2B-下分离室,3-出风管,4-排渣管,5-废液收集槽,6-过滤器,7-集水箱,8-循环泵;9-喷淋管,901-主输送管,902-喷淋支管,903-辅助喷淋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离心除尘塔,包括进风管1、离心塔2、出风管3、排渣管4、废液收集槽5、过滤器6、集水箱7和循环泵8;离心塔2内部设有圆筒状的上分离室2A和漏斗状的下分离室2B,下分离室2B的上端开口与上分离室2A连接,出风管3设置在上分离室2A中并与上分离室2A同轴设置,出风管3的上端排气口自上分离室2A的顶部露出在上分离室2A外面,并且出风管3的下端处于上分离室2A与下分离室2B的相接处,上分离室2A的内径为出风管3的外径的1.5-2倍;下分离室2B底部设有排渣口,排渣管4的进水口与排渣口连接,排渣管4的出水口处在废液收集槽5上方,排渣管4的出水口高度大于排渣管4的进水口高度,废液收集槽5的溢流口通过过滤器6与集水箱7的进水口相连通。
如图1和图2所示,进风管1环绕在上分离室2A的外侧壁上,进风管1的出风口贴靠在上分离室2A的外侧壁上并与上分离室2A相通,进风管1向下倾斜设置并且进风管1在出风口处的水平延伸方向与上分离室2A的周向相切;进风管1中设有喷淋管9,喷淋管9包括主输送管901和至少两组喷淋管组进行多级喷淋,主输送管901沿进风管1的轴线延伸设置,多组喷淋管组沿主输送管901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并分别与主输送管901相连通;主输送管901外接水源(图中省略未画出),同时集水箱的出水口通过循环泵8与主输送管901相连通;喷淋管组包括多根喷淋支管902,同组的多根喷淋支管902沿主输送管901的周向设置,喷淋支管902的一端与主输送管901相连接、另一端沿主输送管901的延伸方向向外倾斜,喷淋支管902的喷淋方向与进风管1的延伸方向相反,使每个喷淋管组由多根喷淋支管902设置成环形星状的喷淋结构,并且喷淋方向与废气的进风方向相反,对废气进行全面的喷淋。
另外,如图1所示,上分离室2A的侧壁上自上至下设有多根环形的辅助喷淋管903,辅助喷淋管903的喷淋方向朝下。辅助喷淋管903对附着在上分离室2A侧壁上的粉尘颗粒进行喷淋清洗,避免粉尘在上分离室2A、下分离室2B的侧壁上积聚,因此,离心除尘塔无需定期拆洗。
离心除尘塔在进风管1中设置喷淋管9,对进入除尘塔的废气事先进行喷淋除尘,将废气中的粉尘加湿加重凝聚成大颗粒,掉落在进风管1的底面;进风管1向下倾斜设置,使掉落在进风管1底面上的大颗粒粉尘在进风推动下自然滑落进除尘塔;进风管1环绕在上分离室2A的外侧壁上,使废气进入上分离室2A前已经进行一定的圆周运动,具有一定的离心力,进风管1的废气进入上分离室2A后,形成向下的螺旋气流,将粉尘甩向侧壁,而上分离室2A的内径为出风管3的外径的1.5-2倍。通过将上分离室2A的内径设置为出风管3的外径的1.5-2倍,使出风管3外壁具有合适的阻挡面,更有利于在上分离室2A的内壁与出风管3的外壁之间形成向下的螺旋风,产生更强的离心力。
加湿加重后的粉尘颗粒和喷淋水汇集在下分离室2B底部,通过排渣管4流出到废液收集槽5;由于排渣管4的出水口高度大于进水口高度,使下分离室2B的底部与排渣管4之间形成一个连通器,喷淋水积攒在排渣管4中,能够使废气螺旋向下吹至积水表面时反弹向上由出风管3排出,还能避免废气从排渣管4吹出至离心塔2外部;而对废液收集槽5中的废水进行过滤后收集至集水箱7中,再通过循环泵8输送至喷淋管9进行循环再利用。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各部分名称等可以不同,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或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离心除尘塔,其特征在于:包括进风管、离心塔和出风管;离心塔内部设有圆筒状的上分离室和漏斗状的下分离室,下分离室的上端开口与上分离室连接;进风管设置在上分离室的侧壁上,进风管向下倾斜设置并且进风管的水平延伸方向与上分离室的周向相切,进风管的出风口与上分离室相通,进风管中设有喷淋管;出风管设置在上分离室中并与上分离室同轴设置,出风管的上端排气口自上分离室的顶部露出在上分离室外面,并且出风管的下端处于上分离室与下分离室的相接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除尘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环绕在所述上分离室的外侧壁上,进风管的出风口贴靠在上分离室的外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除尘塔,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分离室的内径为所述出风管的外径的1.5-2倍。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心除尘塔,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分离室底部设有排渣口,所述离心除尘塔还包括排渣管和废液收集槽;排渣管的进水口与排渣口连接,排渣管的出水口处在废液收集槽上方,排渣管的出水口高度大于排渣管的进水口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心除尘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除尘塔还包括过滤器、集水箱和循环泵;废液收集槽的溢流口通过过滤器与集水箱的进水口相连通,集水箱的出水口通过循环泵与所述喷淋管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心除尘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管包括主输送管和至少两组喷淋管组,主输送管沿所述进风管的轴线延伸设置,多组喷淋管组沿主输送管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并分别与主输送管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离心除尘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管组包括多根喷淋支管,同组的多根喷淋支管沿所述主输送管的周向设置,喷淋支管的一端与主输送管相连接、另一端沿主输送管的延伸方向向外倾斜;喷淋支管的喷淋方向与所述进风管的延伸方向相反。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心除尘塔,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分离室的侧壁上设有辅助喷淋管,辅助喷淋管的喷淋方向朝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离心除尘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喷淋管为环形,辅助喷淋管沿所述上分离室的侧壁周向设置;上分离室的侧壁自上至下设有多根辅助喷淋管。
CN202322729027.1U 2023-10-11 2023-10-11 一种离心除尘塔 Active CN2199842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29027.1U CN219984278U (zh) 2023-10-11 2023-10-11 一种离心除尘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29027.1U CN219984278U (zh) 2023-10-11 2023-10-11 一种离心除尘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84278U true CN219984278U (zh) 2023-11-10

Family

ID=88613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729027.1U Active CN219984278U (zh) 2023-10-11 2023-10-11 一种离心除尘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842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13739B (zh) 一种新型煤矿高效复合式湿式除尘器
CN208177169U (zh) 一种大米加工糠尘沉集装置
CN107224828B (zh) 高速烟尘处理系统
CN201101941Y (zh) 工业燃煤锅炉玻璃钢脱硫除尘一体化装置
CN107308771A (zh) 一种迷宫式烟尘废气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CN107413152A (zh) 一种自喷冲击式洗涤除尘器
CN219984278U (zh) 一种离心除尘塔
CN101108302A (zh) 一种高效脱硫除尘器
CN108543632B (zh) 一种洗涤液循环利用的湿式旋风除尘器
CN206343042U (zh) 一种耐火材料多级除尘器
CN103816792A (zh) 波纹填料式分级水膜消烟脱硫除尘器
CN105920925A (zh) 空气净化核心旋流分离装置
CN213137131U (zh) 一种多机组中央吸尘系统
CN213286205U (zh) 一种带旋风式气液分离器的脱硫除尘设备
CN211585874U (zh) 一种预混料料仓用除尘器
CN107971151A (zh) 一种液膜式多管旋风除尘器
CN208694571U (zh) 一种水过滤旋风除尘器
CN108854358B (zh) 一种喷雾喷淋一体化除尘器
CN206837770U (zh) 一种高效重力除尘器
CN2038420U (zh) 水膜旋风除尘器
CN212141893U (zh) 一种制药用水幕除尘设备
CN117046250A (zh) 一种离心除尘式废气处理方法
CN215585886U (zh) 湿式除尘器
CN110479506A (zh) 一种旋风除尘器及其除尘方法
CN219462921U (zh) 一种旋风循环水除尘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