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79688U - 一种吸能结构、电池箱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吸能结构、电池箱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79688U
CN219979688U CN202223426238.XU CN202223426238U CN219979688U CN 219979688 U CN219979688 U CN 219979688U CN 202223426238 U CN202223426238 U CN 202223426238U CN 219979688 U CN219979688 U CN 2199796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absorbing
absorbing structure
energy
connecting plate
battery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2623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玺斌
吴有成
李延峰
郑禄双
陆学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Remote Commercial Vehicle R&D Co Ltd
Zhejiang Geely Remote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Remote Commercial Vehicle R&D Co Ltd
Zhejiang Geely Remote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Remote Commercial Vehicle R&D Co Ltd, Zhejiang Geely Remote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2623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796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796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796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吸能结构、电池箱及车辆,其中,吸能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多个相互独立的吸能腔,以通过所述吸能腔的变形吸收外部冲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解决了电池箱受碰撞挤压容易变形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吸能结构、电池箱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吸能结构、电池箱及车辆。
背景技术
近年来,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电动汽车市场保有量不断提升。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能,尤其是电池箱的安全性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现阶段,电池箱的设计主要考虑到体积、重量、布置位置等要求,其结构大多为简易的方形壳体,在电动汽车发生碰撞时,电池箱只能被动接受外力冲击,依靠自身材料强度来抵抗冲击,当冲击超过材料的屈服强度时,电池箱将发生塑性形变,变形后的电池箱将挤压内部的电池模组,导致电池模组内部破坏发生漏液短路,严重的将引起电池模组起火爆炸,进一步影响乘员的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吸能结构,旨在解决电池箱受碰撞挤压容易变形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吸能结构,所述吸能机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多个相互独立的吸能腔,以通过所述吸能腔的变形吸收外部冲击。
可选地,所述吸能结构包括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设于所述壳体内且间隔设有多个,以将所述壳体内部分隔为多个所述吸能腔。
可选地,多个所述第一隔板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吸能结构还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设于所述壳体内且沿第二方向间隔设有多个,以将所述吸能腔分隔为多个子腔,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不同。
可选地,所述第二隔板相对于所述第一隔板倾斜设置。
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
第一连接板;
第二连接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以及
衔接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及所述第二连接板。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及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衔接板的相对两端。
可选地,所述吸能结构包括第一贴合部,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端,用以贴合连接于目标物体;和/或,所述吸能结构包括第二贴合部,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用以贴合连接于目标物体。
可选地,所述吸能结构包括连接套筒,所述连接套筒贯穿所述吸能腔。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池箱,包括:
箱体,内部形成用于安装电池的电池腔;以及
以上所述的吸能结构,所述吸能结构连接所述箱体,且沿背离所述电池腔的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吸能结构与所述箱体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包括以上所述的电池箱。
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该吸能结构包括有壳体,该壳体上设有多个相互独立的吸能腔,在实际应用中,该吸能结构可设于电池箱的外部,在电池箱受到冲击时,吸能结构受到外力作用将发生变形,吸能腔将被挤压溃缩,随着外力的持续增加,多个吸能腔的腔室将逐渐减小,以此来吸收冲击能量,直至将冲击力完全吸收。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电池箱的箱体上设置吸能结构,提高了电池箱碰撞时对冲击力的吸收作用,降低了冲击力对箱体的作用强度,从而降低了箱体发生变形的风险,提高了对箱体内电池的保护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池箱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吸能结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吸能结构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箱体 200 吸能结构
210 壳体 220 第一隔板
230 第二隔板 240 连接套筒
250 第一贴合部 260 第二贴合部
270 吸能腔 211 第一连接板
212 第二连接板 213 衔接板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申请提出一种吸能结构200,该吸能结构200包括壳体210,壳体210设有多个相互独立的吸能腔270,以通过吸能腔270的变形吸收外部冲击。
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该吸能结构200包括有壳体210,该壳体210上设有多个相互独立的吸能腔270,在实际应用中,该吸能结构200可设于电池箱的外部,在电池箱受到冲击时,吸能结构200受到外力作用将发生变形,吸能腔270将被挤压溃缩,随着外力的持续增加,多个吸能腔270的腔室将逐渐减小,以此来吸收冲击能量,直至将冲击力完全吸收。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电池箱的箱体100上设置吸能结构200,提高了电池箱碰撞时对冲击力的吸收作用,降低了冲击力对箱体100的作用强度,从而降低了箱体100发生变形的风险,提高了对箱体100内电池的保护能力。
具体地,如图1,在本实施例中,该吸能结构200包括有壳体210,该壳体210连接于电池箱的外围,该壳体210内部具有空腔,在电池箱受到冲击时,该壳体210将受力发生形变,用以对电池箱进行缓冲并吸收冲击力,随着冲击力的增大,该壳体210的形变可进一步增大直至内部的空腔完全溃缩,之后电池箱的侧板承受剩余的冲击力,也就是说,通过设置该吸能结构200,可吸收冲击力并进行缓冲,从而降低电池箱变形的风险;另外,为了提高缓冲效果,该吸能机构可设置多个吸能腔270,吸能腔270之间相互独立,在受到冲击时,各吸能腔270室之间相互缓冲,相互支撑,根据冲击的大小及方向,不同吸能腔270将发生不同的形变,吸能结构200实现对各种方向及大小的冲击力的缓冲,从而提高了该电池箱的抗冲击能力。
进一步地,吸能结构200包括第一隔板220,第一隔板220设于壳体210内且间隔设有多个,以将壳体210内部分隔为多个吸能腔270。
为了提高该吸能结构200的强度,该吸能结构200设置有第一隔板220,如图3,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隔板220设置在该壳体210内,第一隔板220两端可连接于该壳体210的内壁,这样,该第一隔板220与壳体210合围形成吸能腔270,通过第一隔板220的设置一方面对该壳体210进行支撑,提高了该吸能结构200的整体强度,另一方面,在吸能腔270溃缩后,该第一隔板220本身也可承受一定的冲击力,也有利于提高该吸能结构200的抗冲击能力;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该吸能结构200抗冲击抗挤压的效果,该第一隔板220可在壳体210内间隔设置多个,通过多个第一隔板220将该壳体210分隔为多个吸能腔270,这一方面提高了吸能结构200的整体强度,另一方面,在承受挤压过程中,多个吸能腔270可同时或分别承受来自不同方向的挤压,也有利于提高该吸能结构200的吸能效果。
进一步地,多个第一隔板220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吸能结构200还包括第二隔板230,第二隔板230设于壳体210内且沿第二方向间隔设有多个,以将吸能腔270分隔为多个子腔,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不同。
具体地,如图3,为了提高该吸能结构200的吸能效果,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隔板220沿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该第一方向可以是水平方向,第二方向可以是竖直方向,也就是说,当该吸能结构200连接于电池箱的侧壁上时,第一隔板220与电池箱的外侧壁平行,这样,在沿背离电池箱的第一方向上,多个第一隔板220将该吸能结构200的腔体分割为多个并列排布的吸能腔270,在该电池箱承受对电池箱侧壁的正向冲击力时,最外侧的吸能腔270将首先溃缩,若仍未能抵消该冲击力,与其紧邻的另一吸能腔270将溃缩继续吸收该冲击力,这样,通过多个吸能腔270的层层溃缩,对冲击力进行层层吸能,从而提高了该吸能结构200的吸能效果。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该吸能结构200的抗挤压的强度,该吸能腔270中可设置第二隔板230,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隔板230连接两相邻的第一隔板220,且该第二隔板230与该第一隔板220呈一定夹角设置,通过第二隔板230的设置,对两相邻第一隔板220进行连接并进行支撑,从而提高了该结构的强度,有利于提高该吸能结构200的整体强度,另外,可以想到的是,通过在沿与第一方向不同的另一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二隔板230,可进一步提高两相邻第一隔板220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该吸能结构200的整体强度,另外,通过第二隔板230的设置可将吸能腔270分隔为多个子腔,在吸能结构200承受挤压时,子腔可根据受力大小层层溃缩,从而实现层层吸能,进一步提高了该吸能结构200的吸能效果。
可选地,第二隔板230相对于第一隔板220倾斜设置。为了实现对不同方向冲击力的吸能效果,该第一隔板220与第二隔板230可相对倾斜设置,例如,通过将第二隔板230与水平方向呈一定夹角设置,当该吸能结构200承受挤压时,该第二隔板230可给予其连接的第一隔板220以沿其倾斜方向的支撑,也就是说,第二隔板230除了给予第一隔板220水平方向的支撑外,还可给予其竖直方向的支撑,从而提高了该结构在承受竖直方向挤压时的能力,提高了该电池箱的竖直方向的承压能力;同样的,通过将第一隔板220与竖直方向呈一定夹角设置,也可实现同时提高该吸能结构200竖直方向及水平方向承压能力的效果。
进一步地,该壳体210包括:
第一连接板211;
第二连接板212,设于第一连接板211的一侧;以及
衔接板213,连接第一连接板211及第二连接板212。
具体地,如图3,在本实施例中,该壳体210包括有第一连接板211、第二连接板212及衔接板213,其中,第一连接板211及第二连接板212可以是薄板结构,衔接板213同样为薄板结构,其一端连接第一连接板211,另一端连接第二连接板212。第一连接板211、第二连接板212及衔接板213共同合围形成壳体210。在该吸能结构200承受挤压时,该衔接板213首先承受作用力,第一连接板211及第二连接板212同时给予该衔接板213以支撑,而衔接板213承受的作用力将分散至第一连接板211及第二连接板212,这样可有效减小吸能结构200的局部受力,提高该吸能结构200的抗冲击能力。
可选地,第一连接板211及第二连接板212的一端连接于衔接板213的相对两端。
具体地,该第一连接板211的一端及第二连接板212的一端可分别连接于衔接板213的相对两端,通过第一连接板211、衔接班及第二连接板212的首尾相连,有利于增加该吸能结构200的吸能腔270的体积,从而提高吸能效果。另外,如图3,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连接板211及第二连接板212连接于衔接板213的一端可相互靠近,与衔接板213连接后共同形成一锥形结构,这样,在该吸能结构200承受挤压时,第一连接板211及第二连接板212既可承受水平方向及竖直方向的作用力,并且第一连接板211及第二连接板212在沿竖直方向上互为支撑;另外,为了提高该衔接板213的强度,该衔接板213可以是弧状结构,该弧顶可朝向背离第一连接板211及第二连接板212的一侧,弧形结构有利于作用力在作用于该衔接板213时的分散,从而提高了该衔接板213的可受压的强度。另外,为了适应不同的场景,该吸能结构200的形状可相应地改变,例如,第一连接板211、第二连接板212及衔接板213可沿同一圆周延伸,形成一横截面为半圆的壳体210,这种结构可提高该吸能结构200的整体强度。或,第一连接板211及第二连接板212平行延伸,衔接板213垂直连接于第一连接板211及第二连接板212,三者共同构成横截面为矩形的结构,这种结构可提高该吸能结构200正向的承压强度。因此,可以想到,该吸能结构200的具体结构可根据电池箱的实际安装空间或应用场景进行适应性的设计。
进一步地,该吸能结构200包括第一贴合部250,设于第一连接板211的另一端,用以贴合连接于目标物体;和/或,该吸能结构200包括第二贴合部260,设于第二连接板212的另一端,用以贴合连接于目标物体。
具体地如图1及图3,在该吸能结构200连接于电池箱上时,为了降低吸能结构200与电池箱的连接区域的局部受力,该吸能结构200还设置有第一贴合部250及第二贴合部260,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贴合部250为一薄板结构,其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板211,第二贴合部260与第一贴合部250结构相似,一端连接第二连接板212,第一贴合部250及第二贴合部260可分别贴合连接在电池箱的上下端面上,该第一贴合部250及第二贴合部260与箱体100端面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粘接或焊接,在此不作限制。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贴合部250及第二贴合部260的设置,在该吸能结构200受力时,其作用力将被传递至其与电池箱连接的端面位置,从而使得电池箱侧壁不承受压力,降低了电池箱变形的风险。
进一步地,该吸能结构200包括连接套筒240,连接套筒240贯穿吸能腔270。为了方便该吸能结构200在车身上的安装,该吸能结构200还设置有连接套筒240,该连接套筒240可设置在吸能结构200上,且贯穿该吸能腔270,连接套筒240的两端可穿出该吸能结构200的外壁,以方便与车身连接;另外,为了保证连接强度,该连接套筒240可在吸能结构200上并列设置多个。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吸能结构200上设置连接套筒240,一方面方便于电池箱的安装,另一方面,在该吸能结构200承受挤压时,该连接套筒240可将部分作用力传递至车身,相当于降低了该吸能结构200的受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该吸能结构200可承受挤压作用的上限。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池箱,该电池箱包括有箱体100及吸能结构200,其中,该箱体100内部形成用于安装电池的电池腔,吸能结构200连接在该箱体100上,且沿背离该电池腔的方向延伸,该吸能结构2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电池箱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可选地,吸能结构200与箱体100可拆卸连接。为了简化制造工艺,该吸能结构200与箱体100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该吸能结构200及箱体100上可开设连接孔,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实现两者的可拆卸连接,这样,一方面便于电池箱的加工,有利于降低工艺难度和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在吸能结构200发挥作用挤压变形后,将其从电池箱的箱体100上拆卸下来进行单独更换,有利于降低维修成本。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车身主体和电池箱,其中,电池箱设于车身主体上用以为电气设备进行供电,该电池箱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车辆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多个相互独立的吸能腔,以通过所述吸能腔的变形吸收外部冲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结构包括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设于所述壳体内且间隔设有多个,以将所述壳体内部分隔为多个所述吸能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隔板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吸能结构还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设于所述壳体内且沿第二方向间隔设有多个,以将所述吸能腔分隔为多个子腔,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不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板相对于所述第一隔板倾斜设置。
5.如权利要求2~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第一连接板;
第二连接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以及
衔接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及所述第二连接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及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衔接板的相对两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结构包括第一贴合部,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端,用以贴合连接于目标物体;和/或,所述吸能结构包括第二贴合部,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用以贴合连接于目标物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结构包括连接套筒,所述连接套筒贯穿所述吸能腔。
9.一种电池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内部形成用于安装电池的电池腔;以及
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能结构,所述吸能结构连接所述箱体,且沿背离所述电池腔的方向延伸。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结构与所述箱体可拆卸连接。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或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箱。
CN202223426238.XU 2022-12-20 2022-12-20 一种吸能结构、电池箱及车辆 Active CN2199796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26238.XU CN219979688U (zh) 2022-12-20 2022-12-20 一种吸能结构、电池箱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26238.XU CN219979688U (zh) 2022-12-20 2022-12-20 一种吸能结构、电池箱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79688U true CN219979688U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927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26238.XU Active CN219979688U (zh) 2022-12-20 2022-12-20 一种吸能结构、电池箱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796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057725U (zh) 车辆门槛梁、门槛梁总成及车辆
CN219979688U (zh) 一种吸能结构、电池箱及车辆
CN213007644U (zh) 车辆侧护板结构以及车辆
CN214797601U (zh) 一种吸能防撞车用动力电池箱
CN210526649U (zh) 一种防撞吸能结构
CN111649116A (zh) 一种车辆分动箱抗冲击保护装置
CN217387397U (zh) 电池包和车辆
CN216424328U (zh) 一种用于机动车的碰撞吸能盒
CN218112348U (zh) 一种电池防护传力结构和电动汽车
CN220155613U (zh) 冷却板、电池包箱体、电池包和车辆
CN206537116U (zh) 一种带有吸能器的车门防撞杆
CN220209143U (zh) 一种侧边框、电池框架及电池包
CN221041380U (zh) 箱体侧边梁、电池包和车辆
CN218586212U (zh) 托盘结构、动力电池及电动车辆
CN112623034B (zh) 一种分区填充材料的汽车前纵梁及一种车辆和该前纵梁的制造方法
CN220577377U (zh) 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10620197A (zh) 电池箱组件、底护板以及车辆
CN220753645U (zh) 一种动力电池包底护板结构
CN211995128U (zh) 一种动力电池溃缩保护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18896748U (zh) 电池包横梁及电池包
CN220764045U (zh) 一种防撞装置及车门
CN211710614U (zh) 下壳体安装梁、下壳体、电池包及车辆
CN219214932U (zh) 多级变刚度可拆卸防撞梁
CN211869513U (zh) 一种两级压溃前纵梁结构及汽车
CN216580088U (zh) 电池包的边梁和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