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13046U - 燃烧器及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燃烧器及燃气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13046U
CN219913046U CN202321206449.4U CN202321206449U CN219913046U CN 219913046 U CN219913046 U CN 219913046U CN 202321206449 U CN202321206449 U CN 202321206449U CN 219913046 U CN219913046 U CN 2199130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re
cavity
cover
burner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0644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Home Appliances Group Co Ltd
Hisense Shandong Kitchen and Bathroo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Home Appliances Group Co Ltd
Hisense Shandong Kitchen and Bathroo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Home Appliances Group Co Ltd, Hisense Shandong Kitchen and Bathroom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Home Appliance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0644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130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130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130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灶,该燃烧器包括:炉头;主火盖,火盖底部与炉头的顶部之间围成有主火腔;主火盖上凹设有中心火腔,中心火腔的底端伸入布置于主火腔内,中心火腔的周侧壁上设有通气孔;燃烧板,盖设于中心火腔的顶部开口处,燃烧板上设有中心火孔;第一引射管,连通主火腔和燃气气源;外部燃气能够通过第一引射管输入主火腔内,在主火孔处燃烧;且输入主火腔内的燃气能够通过通气孔进入中心火腔内,并在中心火孔处燃烧,进而形成一个引射管同时为主火腔和中心火腔提供燃气的多环火燃烧器结构,有利于简化多环火燃烧器的结构,并降低成本。此外,中心火腔的下凹结构可以有效地防止主火腔内发生回火现象。

Description

燃烧器及燃气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燃气灶是指以液化石油气(液态)、人工煤气、天然气等气体燃料进行直接加热的厨房用具,燃气灶已成为居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器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燃气灶各项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相关的多环火燃气灶中,每环火通常都需要对应地设置一个引射管,因此多环火燃气灶需要设置数量较多的引射管,结构较为复杂,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灶,以优化现有技术中燃烧器的结构,以简化多环火燃烧器的结构,降低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烧器,该燃烧器包括:炉头;主火盖,盖设于所述炉头的顶部,所述主火盖的底部与所述炉头的顶部之间围成有主火腔,所述主火腔的腔壁上设有主火孔,所述主火孔连通所述主火腔和所述炉头的外部空间;所述主火盖的顶面上凹设有向下延伸的中心火腔,所述中心火腔的底端为封闭端,所述中心火腔的底端伸入布置于所述主火腔内,所述中心火腔的周侧壁上开设有连通所述主火腔和所述中心火腔的通气孔;燃烧板,盖设于所述中心火腔的顶部开口处,所述燃烧板上设有中心火孔,所述中心火孔连通所述中心火腔和所述燃烧板的上方空间;第一引射管,设于所述炉头的外壁上,所述第一引射管的一端连通所述主火腔,所述第一引射管的另一端用于外接燃气气源;其中,外部燃气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引射管输入所述主火腔内,在所述主火孔处燃烧;且输入所述主火腔内的燃气能够通过所述通气孔进入所述中心火腔内,并在所述中心火孔处燃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炉头内形成有小火腔,所述小火腔呈环状并环绕布置在所述主火腔的外周;所述小火腔的腔壁上设有小火孔,所述小火孔连通所述小火腔和所述炉头的外部空间;所述炉头的外壁上设有第二引射管,所述第二引射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小火腔,所述第二引射管的另一端用于外接燃气气源。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炉头包括炉座和炉盖;所述炉盖呈环状,所述炉盖盖合在所述炉盖的顶部,且所述炉盖的底部与所述炉座的顶部之间围成有所述小火腔;所述主火腔形成于所述炉盖的环状中心处;所述第一引射管和所述第二引射管分别与所述炉座的外壁相连。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心火腔的顶端的周侧壁上设有承接台,所述燃烧板的底部支撑在所述承接台上。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心火腔的顶端的周侧壁上凹设有周向环绕布置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间隔地设于所述承接台的上方;所述燃烧板顶部的周侧边沿处设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部分凸出于所述燃烧板的外周壁,并卡接在所述限位槽处;且所述固定环部分凸出于所述限位槽,并卡接在所述燃烧板顶面的周侧边沿处,以将所述燃烧板限位在所述固定环和所述承接台之间。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火盖的底面上凸设有定位凸起,所述炉头的顶面上凹设有与所述定位凸起相配合的定位凹槽;所述主火盖盖设于所述炉头的顶部时,所述定位凸起嵌合于所述定位凹槽内。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火盖上设有传火缝,所述传火缝由所述主火腔朝向所述中心火腔的方向延伸;所述传火缝的靠近所述主火腔的一端与所述主火腔相连通,所述传火缝的靠近所述中心火腔的一端与所述燃烧板顶面的上侧空间相连通。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火盖的顶面上设有传火罩,所述传火罩盖设在所述传火缝的顶部上方;所述传火罩上设有一个或多个补气孔,所述补气孔连通所述传火缝和所述传火罩的外部空间。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火盖的顶面上凸设有传火罩,所述传火罩盖设在所述传火缝的顶部上方;所述传火罩的侧壁上设有补气缝,所述补气缝呈长条形延伸,且延伸方向与所述传火缝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补气缝连通所述传火缝和所述传火罩的外部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燃气灶,该燃气灶包括上述的燃烧器。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烧器中,在燃烧器的炉头的顶部和主火盖的底部之间围成有主火腔,利用主火孔连通主火腔和主火盖的外部空间;利用主火盖上的中心火腔伸入布置于主火腔内,中心火腔的底端封闭,并配合通气孔连通主火腔;利用燃烧板盖合在中心火腔的顶部开口处,利用中心火孔连通中心火腔和燃烧板的上方空间;通过第一引射管向主火腔内提供燃气,使燃气能够在主火孔处燃烧,同时使主火腔内的燃气能够通过通气孔进入中心火腔内,并在中心火孔处燃烧,进而形成一个引射管同时为主火腔和中心火腔提供燃气的多环火燃烧器结构,有利于简化多环火燃烧器的结构,并降低成本。此外,当燃烧板的中心火孔处发生回火时,中心火腔内底端封闭的下凹结构可以有效地阻止回火火焰引燃主火腔内的燃气,进而防止主火腔内也发生回火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一剖视图。
图4是图2中炉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炉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一剖视图。
图8是图2中主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的一剖视图。
图11是图10中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主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4的一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炉头;110、主火腔;1101、主火孔;120、小火腔;1201、小火孔;1202、稳焰缝;11、炉座;111、第一环壁;112、第二环壁;113、支撑筋;114、支撑台;12、炉盖;121、第一环凸;122、第二环凸;123、定位凹槽;2、主火盖;20、中心火腔;201、通气孔;202、承接台;203、限位槽;21、稳焰檐;22、定位凸起;23、传火缝;24、传火罩;241、补气孔;242、补气缝;3、第一引射管;31、第一喷嘴;4、第二引射管;41、第二喷嘴;5、燃烧板;51、中心火孔;6、固定环。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相关的燃气灶中,目前没有专门适用于低温烹饪需求的高能效的燃烧器,通常只是针对燃烧器的最小火的热负荷上进行调节,没有在燃烧器的结构上改进去适用于低温烹饪需求。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一剖视图。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主要包括炉头1、主火盖2、第一引射管3、第二引射管4及燃烧板5。
其中,炉头1用于形成火腔,外部的燃气能够在火腔内燃烧。同时炉头1用于为主火盖2提供安装空间。
主火盖2可拆卸地盖设在炉头1的顶部。当主火盖2盖合在炉头1的顶部时,在炉头1的顶部和主火盖2的底部之间形成主火腔110,主火腔110的腔壁上设有主火孔1101,主火孔1101连通主火腔110和炉头1的外部空间。外部的燃气能够进入主火腔110内,并在主火孔1101处进行燃烧,进而形成主燃烧火。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火孔1101设有多个,多个主火孔1101设于主火腔110的周侧壁上,且多个主火孔1101间隔地环绕布置在炉头1的周侧壁上。因此,进入主火腔110内的燃气能够通过多个主火孔1101处燃烧,多个主火孔1101处的火焰呈环状分布,进而能够形成燃烧器的主环火焰。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多个主火孔1101也可以间隔地环绕布置在主火盖2的周侧壁上,或者环绕布置在主火盖2的顶面上,进而在主火盖2的周侧壁或顶面上形成燃烧器的主环火焰。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第一引射管3设于炉头1的外壁上。第一引射管3的一端与炉头1的外壁相连,并与炉头1内的主火腔110相连通;第一引射管3的另一端向炉头1的外部凸出延伸,并用于外接燃气气源,进而使外部的燃气能够通过第一引射管3向主火腔110内部提供燃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射管3的远离炉头1的端部设有第一喷嘴31,第一引射管3通过第一喷嘴31与燃气灶内的供气管路相连通,进而使外部燃气能够通过供气管路、第一喷嘴31、第一引射管3进入主火腔110内,为主火腔110内部提供燃气。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炉头1内还形成有小火腔120,小火腔120呈环状并环绕布置在主火腔110的外周。小火腔120的腔壁上设有小火孔1201,小火孔1201连通小火腔120和炉头1的外部空间。外部的燃气能够进入小火腔120内,并在小火孔1201处进行燃烧,进而形成小燃烧火,小燃烧火可以辅助主燃烧火进行烹饪。
在一些实施例中,小火孔1201设有多个,多个小火孔1201设于小火腔120的周侧壁上,且多个小火孔1201间隔地环绕布置在炉头1的周侧壁上。因此,进入小火腔120内的燃气能够通过多个小火孔1201处燃烧,多个小火孔1201处的火焰呈环状分布,进而能够形成燃烧器的小环火焰,进而使燃烧器形成多环火燃烧器。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第二引射管4设于炉头1的外壁上。第二引射管4的一端与炉头1的外壁相连,并与炉头1内的小火腔120相连通;第二引射管4的另一端向炉头1的外部凸出延伸,并用于外接燃气气源,进而使外部的燃气能够通过第二引射管4向小火腔120内部提供燃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引射管4的远离炉头1的端部设有第二喷嘴41,第二引射管4通过第二喷嘴41与燃气灶内的供气管路相连通,进而使外部燃气能够通过供气管路、第二喷嘴41、第二引射管4进入小火腔120内,为小火腔120内部提供燃气。
图4是图2中炉头1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炉头1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炉座11和炉盖12。其中,炉座11固定安装在燃气灶内。炉盖12可拆卸地盖设于炉座11的顶部。当炉盖12盖设于炉座11的顶部上时,炉座11的顶部和炉盖12的底部之间能够围合形成小火腔120。
在一些实施例中,炉盖12呈环状,主火腔110形成于炉盖12的顶部及环状中心处。具体地,当炉盖12盖设于炉座11的顶部上,且主火盖2盖设在炉盖12上时,在主火盖2的底部、炉盖12的顶部、炉盖12的环状中心以及炉座11的顶部之间能够围合形成主火腔110。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主火腔110也可仅形成于主火盖2的底部与炉盖12的顶部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射管3、第二引射管4均可拆卸地设于炉座11的外壁上。具体地,第一引射管3的靠近炉头1的一端可拆卸的固定在炉座11的外壁上。第二引射管4的靠近炉头1的一端可拆卸的固定在炉座11的外壁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引射管3、第二引射管4也可以一体成型在炉座11的外壁上。
图6是图5中炉盖12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的一剖视图。
请参阅图4至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炉座11的顶部向上凸设有同心布置的第一环壁111及第二环壁112。第一环壁111、第二环壁112均呈环状结构,且沿炉头1的径向方向由内至外依次间隔布置,即第二环壁112环绕布置在第一环壁111的外周。同时,炉盖12的底部向下凸设有同心布置的第一环凸121、第二环凸122。第一环凸121、第二环凸122均呈环状结构,且沿炉盖12的径向方向由内至外依次间隔布置,即第二环凸122环绕布置在第一环凸121的外周。
当炉盖12盖合在炉座11的顶部上时,第一环凸121的底部与第一环壁111的顶部上下相接,第二环凸122的底部与第二环壁112的顶部上下相接。因此,在炉盖12的第一环凸121、第二环凸122与炉座11的第一环壁111、第二环壁112之间能够围成小火腔120。
请参阅图4至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主火孔1101均形成于炉盖12的周侧边沿的顶端区域。具体地,主火孔1101采用凹设于炉盖12的周侧边沿的顶端区域的方形火槽。当主火盖2盖合在炉盖12的顶部上时,主火盖2的底面能够盖合在方形火槽上,进而形成方形结构的主火孔1101。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火孔1101沿炉盖12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且在由炉盖12的径向向外的方向上,主火孔1101沿倾斜向上延伸布置。
请参阅图4至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小火孔1201均形成于炉盖12的周侧边沿的顶端区域。具体地,小火孔1201为设于炉盖12的周侧壁上的圆形火孔。多个圆形的小火孔1201周向间隔地布置在炉盖12的外周侧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小火孔1201沿炉盖12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且在由炉盖12的径向向外的方向上,小火孔1201沿倾斜向上延伸布置。
请参阅图4至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炉盖12的周侧壁上设有稳焰缝1202,稳焰缝1202呈环状,稳焰缝1202环绕布置在小火孔1201的外周侧,小火孔1201的远离小火腔120的一端均与稳焰缝1202的内侧边沿相连通,稳焰缝1202的外侧边沿与炉盖12的外部区域相连通。因此,稳焰缝1202能够通过小火孔1201与小火腔120相连通。故小火腔120内的燃气能够通过各个小火孔1201进入稳焰缝1202处,进而在稳焰缝1202进行燃烧,使小燃烧火的火焰形成环形缝隙火。
请参阅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由炉盖12的径向向外的方向上,小火孔1201沿倾斜向上延伸至稳焰缝1202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火孔1101的孔径大于小火孔1201的孔径,即小火孔1201的孔径小于主火孔1101的孔径。故多个主火孔1101燃烧时,多个主火孔1101处可以形成火力较大的主火火焰,而多个小火孔1201处可以形成火力较小的小火火焰。主火火焰能够与小火火焰相互辅助,有利于满足不同温度的烹饪需求。
请参阅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主火盖2的外周壁上凸设有周向环绕布置的稳焰檐21,稳焰檐21间隔地设于主火孔1101的上方,稳焰檐21用于遮挡在主火焰和小火火焰的正上方,以提高主火焰和小火火焰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稳焰檐21在主火盖2的径向方向上凸出于主火孔1101和稳焰缝1202的外端口,使得稳焰檐21能够遮挡在主火孔1101和稳焰缝1202的外端的正上方,进而防止溢液或者脏污从上方掉落到主火孔1101和稳焰缝1202中。
图8是图2中主火盖2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8的一剖视图。
请参阅图4至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主火盖2的顶面上凹设有向下延伸的中心火腔20,中心火腔20的底端为封闭端。当主火盖2盖设在炉头1的顶部区域时,中心火腔20的底端伸入布置于主火腔110内,使主火腔110环绕布置在中心火腔20的周侧。中心火腔20的周侧壁上开设有连通主火腔110和中心火腔20的通气孔201。因此,由第一引射管3输入主火腔110内的燃气也能够通过通气孔201进入中心火腔20内,进而为中心火腔20提供燃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气孔201设有多个,多个通气孔201间隔地环绕布置在中心火腔20的周侧壁上。因此,主火腔110内的燃气能够同时从多个通气孔201处向中心火腔20内补充燃气,提高中心火腔20燃气供应的效率。
请参阅图1至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燃烧板5设于主火盖2上,并设于中心火腔20的顶部开口处。燃烧板5设有中心火孔51,中心火孔51连通中心火腔20和燃烧板5的上方空间。因此,进入中心火腔20内的燃气能够在中心火孔51处进行燃烧,并形成中心火。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心火孔51设有多个,多个中心火孔51密布在燃烧板5上,且多个中心火孔51均沿上下延伸并贯穿燃烧板5的上下两侧。因此,进入中心火腔20内的燃气能够同时在多个中心火孔51处燃烧,进而能够提高中心火的火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气孔201与中心火腔20的底端壁之间具有间隔。因此,中心火腔20的底部位于通气孔201下方的区域中会存储有部分燃气。当燃烧板5的中心火孔51处发生回火时,可以引燃并燃尽中心火腔20内底端区域的燃气,不会通过通气孔201引燃主火腔110内的燃气,进而可以有效地阻止回火火焰引燃主火腔110内的燃气,进而防止主火腔110内也发生回火现象。
图11是图10中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至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中心火腔20的顶端的周侧壁上设有承接台202,承接台202呈环状结构并环绕布置在中心火腔20的顶端的周侧壁上,燃烧板5的底部的周侧边沿能够支撑在承接台202上,进而使燃烧板5稳定地固定在中心火腔20的顶部开口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心火腔20的顶端的周侧壁上凹设有周向环绕布置的限位槽203,限位槽203间隔地设于承接台202的上方。限位槽203呈环状,并环绕布置在中心火腔20的顶端的周侧壁上。同时,燃烧板5顶部的周侧边沿处设有固定环6,固定环6可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或采用其他耐高温材料制成。固定环6部分凸出于燃烧板5的外周壁,并卡接在限位槽203处。且固定环6部分凸出于限位槽203,并卡接在燃烧板5顶面的周侧边沿处,进而能够将燃烧板5限位在固定环6和承接台202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环6呈多边形折弯结构,固定环6的相邻两个边与边的弯折处能够卡接在限位槽203内,同时固定环6的各个边能够卡接在燃烧板5的顶面上,进而将燃烧板5限位在固定环6和承接台202之间。
请参阅图2至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主火盖2的底面上凸设有向下延伸凸出的定位凸起22,同时炉头1的顶面上凹设有与定位凸起22相配合的定位凹槽123,定位凹槽123凹设形成于炉盖12的顶面上。当主火盖2盖设于炉头1的顶部时,定位凸起22嵌合于定位凹槽123内,进而能够将主火盖2精准地安装并定位在炉头1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凸起22也可以设于炉头1的顶面上,相应地,定位槽设于主火盖2的底面上。
请参阅图2至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主火腔110的底部中心凸设有向上延伸的支撑筋113,支撑筋113由炉座11的内部向上凸出延伸,且支撑筋113位于第一环壁111的内侧。当主火盖2盖设在炉头1的顶部时,中心火腔20的底端壁能够与支撑筋113相抵,进而使中心火腔20的底端支撑支撑筋113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筋113呈环状,并环绕布置在中心火腔20的底端的周壁上。当主火盖2盖设在炉头1的顶部时,中心火腔20的底端能够插接并支撑在支撑筋113内部,提高主火盖2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筋113的内壁上凹设有支撑台114,支撑台114呈换环状并环绕布置在支撑筋113的内周壁上,当主火盖2盖设在炉头1的顶部时,中心火腔20的底端的周侧边沿能够支撑在支撑台114上,提高主火盖2的结构稳定性。
请参阅图8至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主火盖2上设有传火缝23,传火缝23呈长条形缝隙结构,并由主火腔110朝向中心火腔20的方向延伸。其中,传火缝23的靠近主火腔110的一端的底部与主火腔110相连通,传火缝23的靠近中心火腔20的一端与燃烧板5顶面的上侧空间相连通,进而使主火腔110内的燃气能够进入传火缝23中,进而使主火孔1101处的火焰能够沿着传火缝23传递至燃烧板5上的中心火孔51处,同理中心火孔51处的火焰也能够经传火缝23传递至主火孔1101处。因此,只需要通过点火针放电点燃中心火腔20处的燃气或点燃主火腔110内的燃气,即可使火焰传递,形成多环火焰。
请参阅图8至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主火盖2的顶面上设有传火罩24,传火罩24呈拱形结构,且传火罩24盖设在传火缝23的顶部上方,以将传火缝23隐藏在传火罩24的下方。传火罩24呈长条形延伸,且传火罩24的延伸方向与传火缝23的延伸方向一致。因此,传火罩24能够防止溢液或者脏污从上方掉落到传火缝23中,同时能够减少外界风对传火缝23内火焰的影响,提高火焰在传火缝23中的稳定性及可靠性,避免火焰在传火缝23中熄火,增加主火向中心火传火时的成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火罩24上设有一个或多个补气孔241,补气孔241连通传火缝23和传火罩24的外部空间,进而可以通过补气孔241向传火缝23内燃烧的火焰进行补充二次空气,使传火缝23内火焰充分燃烧,有利于减少生成一氧化碳的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补气孔241的位置高于主火盖2的上表面,进而能够避免主火盖2上表面的溢液从补气孔241处流入传火缝23中。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中主火盖2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4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图14的一剖视图。
请参阅图12至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包括炉头1、主火盖2、第一引射管3、第二引射管4及燃烧板5。其结构与图1至图11实施例中提供的燃烧器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主火盖2的传火结构有差异,其他结构部件可以参考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不做赘述。
请参阅图12至图1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传火罩24的侧壁上设有补气缝242,补气缝242呈长条形延伸,且补气缝242延伸方向与传火缝23的延伸方向一致。补气缝242代替补气孔241,补气缝242连通传火缝23和传火罩24的外部空间,进而可以通过补气缝242向传火缝23内燃烧的火焰进行补充二次空气,使传火缝23内火焰充分燃烧,有利于减少生成一氧化碳的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补气缝242的位置高于主火盖2的上表面,进而能够避免主火盖2上表面的溢液从补气缝242处流入传火缝23中。
基于上述各实施例的燃烧器的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燃气灶,该燃气灶主要包括壳体和燃烧器,其中,壳体为内部中空的容器结构,壳体的外部形成燃气灶的外壳。壳体的内部空间形成安装腔,该安装腔用于为燃烧器提供安装空间。燃烧器采用上述各实施例的燃烧器的结构,燃烧器设于安装腔内,燃烧器的顶部凸伸出壳体的顶面,即炉头1和主火盖2的顶部凸伸出壳体的顶面,使锅具架设在燃烧器上方,被燃烧器加热,进而实现烹饪功能。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炉头;
主火盖,盖设于所述炉头的顶部,所述主火盖的底部与所述炉头的顶部之间围成有主火腔,所述主火腔的腔壁上设有主火孔,所述主火孔连通所述主火腔和所述炉头的外部空间;所述主火盖的顶面上凹设有向下延伸的中心火腔,所述中心火腔的底端为封闭端,所述中心火腔的底端伸入布置于所述主火腔内,所述中心火腔的周侧壁上开设有连通所述主火腔和所述中心火腔的通气孔;
燃烧板,盖设于所述中心火腔的顶部开口处,所述燃烧板上设有中心火孔,所述中心火孔连通所述中心火腔和所述燃烧板的上方空间;
第一引射管,设于所述炉头的外壁上,所述第一引射管的一端连通所述主火腔,所述第一引射管的另一端用于外接燃气气源;
其中,外部燃气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引射管输入所述主火腔内,在所述主火孔处燃烧;且输入所述主火腔内的燃气能够通过所述通气孔进入所述中心火腔内,并在所述中心火孔处燃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头内形成有小火腔,所述小火腔呈环状并环绕布置在所述主火腔的外周;所述小火腔的腔壁上设有小火孔,所述小火孔连通所述小火腔和所述炉头的外部空间;
所述炉头的外壁上设有第二引射管,所述第二引射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小火腔,所述第二引射管的另一端用于外接燃气气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头包括炉座和炉盖;
所述炉盖呈环状,所述炉盖盖合在所述炉盖的顶部,且所述炉盖的底部与所述炉座的顶部之间围成有所述小火腔;
所述主火腔形成于所述炉盖的环状中心处;
所述第一引射管和所述第二引射管分别与所述炉座的外壁相连。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火腔的顶端的周侧壁上设有承接台,所述燃烧板的底部支撑在所述承接台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火腔的顶端的周侧壁上凹设有周向环绕布置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间隔地设于所述承接台的上方;
所述燃烧板顶部的周侧边沿处设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部分凸出于所述燃烧板的外周壁,并卡接在所述限位槽处;且所述固定环部分凸出于所述限位槽,并卡接在所述燃烧板顶面的周侧边沿处,以将所述燃烧板限位在所述固定环和所述承接台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火盖的底面上凸设有定位凸起,所述炉头的顶面上凹设有与所述定位凸起相配合的定位凹槽;
所述主火盖盖设于所述炉头的顶部时,所述定位凸起嵌合于所述定位凹槽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火盖上设有传火缝,所述传火缝由所述主火腔朝向所述中心火腔的方向延伸;
所述传火缝的靠近所述主火腔的一端与所述主火腔相连通,所述传火缝的靠近所述中心火腔的一端与所述燃烧板顶面的上侧空间相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火盖的顶面上设有传火罩,所述传火罩盖设在所述传火缝的顶部上方;
所述传火罩上设有一个或多个补气孔,所述补气孔连通所述传火缝和所述传火罩的外部空间。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火盖的顶面上凸设有传火罩,所述传火罩盖设在所述传火缝的顶部上方;
所述传火罩的侧壁上设有补气缝,所述补气缝呈长条形延伸,且延伸方向与所述传火缝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补气缝连通所述传火缝和所述传火罩的外部空间。
10.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
CN202321206449.4U 2023-05-17 2023-05-17 燃烧器及燃气灶 Active CN2199130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06449.4U CN219913046U (zh) 2023-05-17 2023-05-17 燃烧器及燃气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06449.4U CN219913046U (zh) 2023-05-17 2023-05-17 燃烧器及燃气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13046U true CN219913046U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220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06449.4U Active CN219913046U (zh) 2023-05-17 2023-05-17 燃烧器及燃气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130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61744B (zh) 火盖和燃烧器
CN107642778B (zh) 火盖和燃烧器
CN219913046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9889556U (zh) 一种三环燃烧器预混结构
CN210004383U (zh) 燃烧器及烤炉
CN111795385A (zh) 具有火焰增强功能的炉头
CN109595556B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
CN220287437U (zh) 火盖及燃气灶
CN109000249B (zh) 燃烧器
CN219656132U (zh) 燃气灶
CN206724233U (zh) 用于燃气灶的锅支架及燃气灶
CN218544417U (zh) 燃气灶
CN218883966U (zh) 一种商用燃气灶具助燃高效燃烧器
CN220017441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6868548U (zh) 一种烧烤卡式炉
CN219913150U (zh) 燃气灶
CN217685156U (zh) 燃气灶
CN215294901U (zh) 一种家用燃气炉的燃烧器
CN215863382U (zh) 火盖、燃烧器和燃气灶
CN214370189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火盖
KR20080017676A (ko) 가스버너
CN213119061U (zh) 一种火盖组件、燃烧器及燃气灶
JP2000081212A (ja) カートリッジ式携帯ガスコンロ
CN218883967U (zh) 炉头燃烧器和燃气灶具
CN220083065U (zh) 燃烧器和灶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