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04512U - 车架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架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04512U
CN219904512U CN202321559383.7U CN202321559383U CN219904512U CN 219904512 U CN219904512 U CN 219904512U CN 202321559383 U CN202321559383 U CN 202321559383U CN 219904512 U CN219904512 U CN 2199045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dy portion
vehicle
main body
frame structure
l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5938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毛磊
田江涛
马洪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5938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045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045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045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架结构及车辆,车架结构包括两个纵梁及横梁,两个纵梁均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且两个纵梁沿车辆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横梁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纵梁连接;横梁包括主体部及两个搭接部,主体部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搭接部连接,每一搭接部与对应侧的纵梁焊接,每一搭接部的外边沿均为曲线,每一搭接部靠近对应纵梁一侧的外边沿与对应纵梁焊接形成第一曲形焊道。第一曲形焊道可将搭接部与纵梁之间的受力进行多方向分散,减少搭接部与纵梁之间的受力薄弱点,提升搭接部的疲劳耐久性能,降低焊道被破坏的风险,提升搭接部与纵梁的连接强度。

Description

车架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架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车架包括纵梁以及横梁,横梁与纵梁通过焊接连接,横梁的受力较为复杂,尤其是车辆在行驶时,横梁需要承受各个方向的载荷。通常而言,横梁与纵梁搭接处应力较为集中,因而导致横梁与纵梁之间的焊道容易被破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架结构及车辆,可以降低焊道被破坏的风险。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架结构,车架结构包括两个纵梁及横梁,两个所述纵梁均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且两个所述纵梁沿车辆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横梁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纵梁连接;所述横梁包括主体部及两个搭接部,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搭接部连接,每一所述搭接部与对应侧的所述纵梁焊接,每一所述搭接部的外边沿均为曲线,每一所述搭接部靠近对应所述纵梁一侧的外边沿与对应所述纵梁焊接形成第一曲形焊道。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搭接部靠近所述主体部一侧的外边沿与所述主体部焊接形成第二曲形焊道。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纵梁具有上表面、下表面以及衔接所述上表面及所述下表面的第一侧表面,所述搭接部与对应所述纵梁的所述第一侧表面连接,且所述搭接部与对应所述纵梁的所述下表面和/或所述上表面连接。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在所述车辆高度方向的尺寸大于在所述车辆长度方向的尺寸。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凹设形成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平滑过渡的设置于所述主体部。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避让槽包括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上表面的多个上避让槽,以及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后表面的多个后避让槽,多个所述上避让槽及所述多个后避让槽均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避让槽包括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设置的螺旋簧避让槽、后桥包络避让槽、排气管避让槽、高压线避让槽及散热水管避让槽;所述螺旋簧避让槽、所述后桥包络避让槽及所述排气管避让槽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后表面,所述高压线避让槽及所述散热水管避让槽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横梁包括上板以及与所述上板扣合的下板,所述上板的一部分及所述下板的一部分构成所述主体部,所述上板的剩余部分及所述下板的剩余部分构成两个所述搭接部。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上板一体成型,所述上板包括上主体部以及设置于所述上主体部两端的上搭接部,所述下板分体成型,所述下板包括下主体部以及设置于所述下主体部两端的下搭接部,所述上主体部及所述下主体部共同构成所述主体部,所述上搭接部及所述下搭接部共同构成所述搭接部。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车架结构。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纵梁具有相互背离的第一侧表面及第二侧表面,所述车辆还包括减震器承托件及螺旋簧承托件,所述减震器承托件设置于所述纵梁的所述第二侧表面;所述螺旋簧承托件设置于所述纵梁的所述第一侧表面;其中,在所述车辆长度方向上,所述搭接部设置于所述减震器承托件及所述螺旋簧承托件之间。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车辆还包括:周边件,所述周边件及所述搭接部连接同一所述纵梁,所述搭接部覆盖于所述纵梁的表面且延伸至抵接所述周边件。
有益效果:搭接部的靠近对应纵梁一侧的外边沿与对应纵梁焊接形成第一曲形焊道,第一曲形焊道可将搭接部与纵梁之间的受力进行多方向分散,减少搭接部与纵梁之间的受力薄弱点,提升搭接部的疲劳耐久性能,降低焊道被破坏的风险,提升搭接部与纵梁的连接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车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的车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又一种实施例中的车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车架结构;110、纵梁;110a、上表面;110b、下表面;110c、第一侧表面;110d、第二侧表面;120、横梁;121、主体部;121b、上避让槽;121c、后避让槽;122、搭接部;123、上板;1231、上主体部;1232、上搭接部;124、下板;1241、下主体部;1242、下搭接部;130、第一曲形焊道;140、第二曲形焊道;210、减震器承托件;220、螺旋簧承托件;LL、车辆长度方向;LL、车辆宽度方向;WW、车辆宽度方向;HH、车辆高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如图1-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架结构100,车架结构100包括两个纵梁110及横梁120。
两个纵梁110均沿车辆长度方向LL延伸,且两个纵梁110沿车辆宽度方向WW间隔设置。
横梁120沿车辆宽度方向WW延伸,横梁120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纵梁110连接。横梁120包括主体部121及两个搭接部122,主体部121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搭接部122连接。主体部121可以为中空结构,从而降低横梁120的重量,减轻搭接部122的压力。搭接部122与主体部121可以是一体成型或者分体设置,搭接部122与主体部121分体设置时,搭接部122与主体部121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铆接、螺接等,在此不作限定。横梁120示例性地可以为车架由前至后的第六根横梁,当然,也可以为车架的其他横梁,在此不作限定。
每一搭接部122与对应侧的纵梁110焊接,每一搭接部122的外边沿均为曲线,每一搭接部122的靠近对应纵梁110一侧的外边沿与对应纵梁110焊接形成第一曲形焊道130。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曲形焊道130可将搭接部122与纵梁110之间的受力进行多方向分散,减少搭接部122与纵梁110之间的受力薄弱点,提升搭接部122的疲劳耐久性能,降低焊道被破坏的风险,提升搭接部122与纵梁110的连接强度。示例性地,第一曲形焊道130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起伏的波浪形或者其他不规则的曲形等。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搭接部122靠近主体部121一侧的外边沿与主体部121焊接形成第二曲形焊道140。第二曲形焊道140可将搭接部122与主体部121之间的受力进行多方向分散,减少搭接部122与主体部121之间的受力薄弱点,提升搭接部122的疲劳耐久性能,降低焊道被破坏的风险,提升搭接部122与主体部121之间的连接强度。
如图2及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纵梁110具有上表面110a、下表面110b以及衔接上表面110a及下表面110b的第一侧表面110c,搭接部122与对应纵梁110的第一侧表面110c连接。当然,搭接部122还可以与对应纵梁110的下表面110b连接,或者,搭接部122还可以与对应纵梁110的上表面110a连接,或者搭接部122还可以同时与对应纵梁110的下表面110b及上表面110a连接。搭接部122与纵梁110的固定方式可以为焊接、铆接、螺接等,在此不作限定。搭接部122与纵梁110搭接的表面积越大,则搭接部122与纵梁110的连接强度越高。此外,搭接部122若与纵梁110的上表面110a、下表面110b及第一侧表面110c同时连接,则搭接部122与纵梁110还具有一定的卡接限位效果,也即搭接部122在只与纵梁110贴合,而未与纵梁110固定连接时,搭接部122只能沿车辆宽度方向WW移动以脱离纵梁110,而无法沿其他方向脱离纵梁110。可以理解的是,若纵梁110的上表面110a或者下表面110b被其他零件遮挡,则可以在搭接部122上对应遮挡处设置避让部,以尽可能多的增加搭接部122与纵梁110搭接的搭接面积。
主体部121的强度与主体部121的粗细相关,为了保证主体部121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需要保证主体部121沿车辆宽度方向WW的截面积达到设计大小。通过调节主体部121垂直于车辆宽度方向WW的截面的宽高比,可以适应车辆的空间布局要求,该主体部121的高度是该主体部121沿车辆高度方向HH的尺寸。PHEV车型受车身地板,电池高压线路、散热管路、排气管路、后桥等周边结构限制,导致横梁120设计空间不足。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121在车辆高度方向HH的尺寸大于在车辆长度方向LL的尺寸,从而可以节省出车辆长度方向LL的空间,以适应周边结构。同时,主体部121在车辆高度方向HH的尺寸较大,主体部121对于车辆高度方向HH的承载能力会得到提升。
可以理解的是,若主体部121在车辆高度方向HH的尺寸小于在车辆长度方向LL的尺寸,则可以节省出车辆高度方向HH的空间。同时,主体部121在车辆长度方向LL的尺寸较大,主体部121对于车辆长度方向LL的承载能力会得到提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121凹设形成有避让槽,避让槽可以用于避让后桥包络、高压线、散热水管、排气管等零部件。可以理解的是,在需要避让的位置设置避让槽,也即在主体部121无需避让的位置,相比于设置避让槽的位置要更粗,从而尽可能的提升主体部121的强度。避让槽平滑过渡的设置于主体部121,从而避免主体部121的强度突变,同时也能避免折角处产生较大的应力。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避让槽包括多个设置于主体部121上表面的上避让槽121b,以及多个设置于主体部121后表面的后避让槽121c,上避让槽121b可以用于避让高压线、散热水管等零部件,后避让槽121c可以用于避让后桥包络、排气管等零部件。多个上避让槽121b及多个后避让槽121c均沿车辆宽度方向WW间隔设置,上避让槽121b及后避让槽121c尽量不设置在主体部121沿车辆宽度方向WW的同一段,避免主体部121的某一段因同时设置有上避让槽121b及后避让槽121c,而导致主体部121的该段过细,强度下降过多而形成薄弱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避让槽包括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的螺旋簧避让槽、后桥包络避让槽、排气管避让槽、高压线避让槽及散热水管避让槽;螺旋簧避让槽、后桥包络避让槽及排气管避让槽设置于主体部的后表面,高压线避让槽及散热水管避让槽设置于主体部的上表面。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横梁120包括上板123以及与上板123扣合的下板124,上板123及下板124可以通过冲压的方式生产,从而可以降低横梁120的生产难度。上板123及下板124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铆接、螺接等,在此不作限定。上板123的一部分及下板124的一部分构成主体部121,上板123的剩余部分及下板124的剩余部分构成两个搭接部122。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上板123一体成型,上板123包括上主体部1231以及设置于上主体部1231两端的上搭接部1232,下板124分体成型,下板124包括下主体部1241以及设置于下主体部1241两端的下搭接部1242,上主体部1231及下主体部1241共同构成主体部121,上搭接部1232及下搭接部1242共同构成搭接部122。本实施例中,上板123无需避让周边件,上板123的结构相对简单,因而上板123可以一体成型,下板124需要避让周边件,下板124的结构相对复杂,因而,为了降低下板124的生产难度,下板124可以分体成型。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车辆包括车架结构100。可以理解的是,车辆还包括设置于车架结构100上的车身、动力总成等。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纵梁110具有背离第一侧表面110c的第二侧表面110d,车辆还包括减震器承托件210及螺旋簧承托件220,减震器承托件210设置于纵梁110的第二侧表面110c,螺旋簧承托件220设置于纵梁110的第一侧表面110c,在车辆长度方向LL上,搭接部122设置于减震器承托件210及螺旋簧承托件220之间。减震器承托件210及螺旋簧承托件220对纵梁110具有扭转趋势,搭接部122设置于二者之间,横梁120对于两根纵梁110的扭转趋势具有抑制作用,从而可以提升车架的扭转刚度,提升车辆的操稳性能。优选的,螺旋簧承托件220与横梁120搭接,横梁120可以为纵梁110分担一定的受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还包括周边件,周边件示例性的可以为支架。周边件及搭接部122连接同一纵梁110,搭接部122覆盖于纵梁110的表面且朝向周边件延伸。以减少搭接部122与周边件之间的间距,例如搭接部122与周边件之间的间距为5mm。由于周边件也会覆盖于纵梁110的表面,因而搭接部122与纵梁的搭接的面积有限,搭接部122与周边件之间的间距较小,可以尽量增大搭接部122与纵梁110的搭接面积,从而提升搭接部122与纵梁110的连接强度。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个纵梁,两个所述纵梁均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且两个所述纵梁沿车辆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横梁,所述横梁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纵梁连接;所述横梁包括主体部及两个搭接部,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搭接部连接,每一所述搭接部与对应侧的所述纵梁焊接,每一所述搭接部的外边沿均为曲线,每一所述搭接部靠近对应所述纵梁一侧的外边沿与对应所述纵梁焊接形成第一曲形焊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搭接部靠近所述主体部一侧的外边沿与所述主体部焊接形成第二曲形焊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具有上表面、下表面以及衔接所述上表面及所述下表面的第一侧表面,所述搭接部与对应所述纵梁的所述第一侧表面连接,且所述搭接部与对应所述纵梁的所述下表面和/或所述上表面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在所述车辆高度方向的尺寸大于在所述车辆长度方向的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凹设形成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平滑过渡的设置于所述主体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槽包括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上表面的多个上避让槽,以及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后表面的多个后避让槽,多个所述上避让槽及所述多个后避让槽均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槽包括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设置的螺旋簧避让槽、后桥包络避让槽、排气管避让槽、高压线避让槽及散热水管避让槽;所述螺旋簧避让槽、所述后桥包络避让槽及所述排气管避让槽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后表面,所述高压线避让槽及所述散热水管避让槽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包括上板以及与所述上板扣合的下板,所述上板的一部分及所述下板的一部分构成所述主体部,所述上板的剩余部分及所述下板的剩余部分构成两个所述搭接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一体成型,所述上板包括上主体部以及设置于所述上主体部两端的上搭接部,所述下板分体成型,所述下板包括下主体部以及设置于所述下主体部两端的下搭接部,所述上主体部及所述下主体部共同构成所述主体部,所述上搭接部及所述下搭接部共同构成所述搭接部。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车架结构,所述纵梁具有相互背离的第一侧表面及第二侧表面;
减震器承托件,所述减震器承托件设置于所述纵梁的所述第二侧表面;
螺旋簧承托件,所述螺旋簧承托件设置于所述纵梁的所述第一侧表面;
其中,在所述车辆长度方向上,所述搭接部设置于所述减震器承托件及所述螺旋簧承托件之间。
CN202321559383.7U 2023-06-16 2023-06-16 车架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99045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59383.7U CN219904512U (zh) 2023-06-16 2023-06-16 车架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59383.7U CN219904512U (zh) 2023-06-16 2023-06-16 车架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04512U true CN219904512U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66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59383.7U Active CN219904512U (zh) 2023-06-16 2023-06-16 车架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045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39146B2 (en) Impact absorbing member for vehicle
US7008007B2 (en) Vehicle body end structure
KR102610755B1 (ko) 차량용 플로어 구조
US8870224B2 (en) Engine cradle with deflector device
JPH0375386B2 (zh)
JP2023551926A (ja) 電気車の車体
CN107891911B (zh) 电池包车身一体化结构及汽车
CN219904512U (zh) 车架结构及车辆
JP3624527B2 (ja) 鉄道車両の車体
US9296293B1 (en) Vehicle load management structure
JPH0122784Y2 (zh)
CN214295450U (zh) 前悬架控制臂结构
CN218616868U (zh) 下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3035915U (zh) 车辆的地板组件以及车辆
CN219257519U (zh) 地板总成以及车辆
CN107867142B (zh) 减震器的安装座以及车辆
CN220180933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机舱托架及车辆
CN217435864U (zh) 后地板总成和车辆
CN218839598U (zh) 一种车辆立柱的上接头结构、连接总成及车辆
WO2019001527A1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2542565U (zh) 一种模组安装用托盘和动力电池包
CN215475359U (zh) 接头结构、车架和车辆
CN221162361U (zh) 前排座椅后横梁总成及车辆
CN219707139U (zh) 后地板骨架总成和车辆
CN212473679U (zh) 用于车辆的地板总成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