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95587U - 清洁装置 - Google Patents

清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95587U
CN219895587U CN202321232093.1U CN202321232093U CN219895587U CN 219895587 U CN219895587 U CN 219895587U CN 202321232093 U CN202321232093 U CN 202321232093U CN 219895587 U CN219895587 U CN 2198955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eaning
roller
cleaning device
cleaned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3209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樊泽宇
李瑶
樊泽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uriosity Explo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uriosity Explo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uriosity Explo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uriosity Explo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955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955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清洁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清洁装置。清洁装置包括主清洁构件和导入构件,主清洁构件用于清洁待清洁面且用于传送垃圾;导入构件具有靠近待清洁面且与待清洁面之间间隙可调的导入部位,导入部位用于将待清洁面上的垃圾导送至主清洁构件或主清洁构件的工作区域。本实用新型可以使得导入构件既能够把小体积的垃圾导送至主清洁构件或所述主清洁构件的工作区域,又能够将大体积的垃圾导送至主清洁构件或所述主清洁构件的工作区域,有效保证了清洁装置清扫待清洁面上垃圾的洁净效果。

Description

清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清洁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提供的一种清洁装置,采用两个滚刷与抽风机的配合清扫待清洁面上的垃圾,且两个滚刷的中心轴都固定于清洁装置高度方向的某个位置,这种方案在具体应用中存在以下问题:滚刷固定式的安装方式,使得体积较大的垃圾无法从滚刷与待清洁面之间的间隙进入两个滚刷之间的区域,从而使得清洁装置无法清洁待清洁面上体积较大的垃圾,严重影响了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洁装置,其旨在解决相关技术中清洁装置清洁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是:一种清洁装置,包括:
主清洁构件,所述主清洁构件用于清洁待清洁面且用于传送垃圾;
导入构件,所述导入构件具有靠近待清洁面且与所述待清洁面之间间隙可调的导入部位,所述导入部位用于将待清洁面上的垃圾导送至所述主清洁构件或所述主清洁构件的工作区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清洁装置,通过主清洁构件清洁待清洁面和传送垃圾,通过导入构件的导入部位将待清洁面上的垃圾导送至主清洁构件或所述主清洁构件的工作区域,并将导入部位设计为与待清洁面之间间隙可调,从而使导入部位能够根据垃圾的尺寸自动调整与待清洁面之间的间隙,这样,可以使得导入构件既能够把小体积的垃圾导送至主清洁构件或所述主清洁构件的工作区域,又能够将大体积的垃圾导送至主清洁构件或所述主清洁构件的工作区域,有效保证了清洁装置清扫待清洁面上垃圾的洁净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导入构件与主机架的连接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清洁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清洁装置清洁工作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清洁装置去除回收容器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清洁装置去除部分侧板后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导入构件与主清洁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导入构件、主清洁构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主清洁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清洁组件的参数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1和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导向部件的参数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清洁组件的参数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导入构件与主机架的连接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导入构件、主清洁构件和回收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导入构件与主机架的连接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导入构件与主机架的连接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提供的导入构件与主清洁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提供的导入构件与主清洁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清洁装置;10、主清洁构件;11、第一环状带;111、第一平面;112、第一倾斜面;12、第一辊筒;13、第一导向部件;14、第四连接架;20、导入构件;201、导入斜面;202、导入部位;211、第三环状带;212、第三辊筒;213、第四导向部件;214、第三连接架;215、第二张紧部件;217、第一滚刷;219、第二环状带;220、第二辊筒;222、第二导向部件;223、第一张紧部件;224、第三导向部件;225、第一弹性件;226、第二弹性件;227、第三弹性件;228、第四弹性件;30、回收容器;40、主机架;50、移动轮组件;51、移动轮;61、第四电机;62、第一传动构件;63、第一电机;64、第二传动构件;71、控制器;72、出液部件;73、储液容器;74、人机交互装置;81、第一挡板;82、第二挡板;200、待清洁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也可以是通过居中元件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清洁装置100,包括主清洁构件10和导入构件20,主清洁构件10用于清洁待清洁面200且用于传送垃圾;导入构件20具有靠近待清洁面200且与待清洁面200之间间隙可调的导入部位202,导入部位202用于将待清洁面200上的垃圾导送至主清洁构件10或主清洁构件10的工作区域。导入部位202为导入构件20的底部,即导入构件20在清洁装置100高度方向上距离待清洁面200最近的部位。清洁装置100的高度具体指清洁装置100到待清洁面200的垂直距离。本技术方案,在清洁装置100对待清洁面200执行清洁时,垃圾通过导入部位202与待清洁面200之间的间隙被导入构件20导送至主清洁构件10或主清洁构件10的工作区域,通过将导入部位202与待清洁面200之间的间隙设置为可调,也就是说该间隙可以增大也可以缩小,从而使得该间隙能够适应于不同体积大小的垃圾,这样,可以使得导入构件20既能够把小体积的垃圾导送至主清洁构件10或主清洁构件10的工作区域,又能够将大体积的垃圾导送至主清洁构件10或主清洁构件10的工作区域,有效保证了清洁装置100清扫待清洁面200上垃圾的洁净效果。可选的,本实用新型提及的可调可以是在外部动力(比如拉力)的作用下或者垃圾给顶(比如垃圾抵接)的作用下实现相应的调节,而无需人工来主动进行调节的调节方式。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待清洁面200为地面,即清洁装置100用于清洁地面。当然,具体应用中,待清洁面200也可以为墙面或者窗户或者天花板或者玻璃面或者其它待清洁的表面。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还包括主机架40,导入构件20以至少部分能够相对主机架40升降的方式连接主机架40。具体应用中,主机架40沿清洁装置100的高度方向相对于待清洁面200是固定的,通过将导入构件20以至少部分能够相对主机架40升降的方式连接主机架40,使得导入构件20至少部分相对于主机架40进行升降运动,从而能够调整导入构件20的导入部位202与待清洁面200之间间隙的大小。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导入构件20以整体能够相对主机架40升降的方式活动连接主机架40,即导入构件20是整体活动连接于主机架40,而不是局部活动连接。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导入构件20包括第三环状带211、第三辊筒212、以及至少一个第四导向部件213,第三环状带211可转动地环绕于第三辊筒212和第四导向部件213外。第三辊筒212或者第四导向部件213用于抵压于第三环状带211以使第三环状带211形成导入部位202。第三辊筒212和第四导向部件213的设置,一方面可用于支撑和张紧第三环状带211以使第三环状带211形成预设的环状结构,另一方面可用于导引第三环状带211转动。第三环状带211属于上述清洁带的一种。在清洁装置100移动的过程,第三环状带211可以将垃圾扫至主清洁构件10或主清洁构件10的工作区域。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导入构件20还包括第三连接架214,第三辊筒212和各第四导向部件213都安装于第三连接架214上,第三环状带211可转动地环绕于第三辊筒212和第四导向部件213外,清洁装置100还包括第四弹性件228,第三连接架214通过第四弹性件228可升降地弹性连接主机架40。安装于第三连接架214上的第三辊筒212和各第四导向部件213都能够相对于主机架40进行升降运动,进而带动第三环状带211进行升降运动,实现导入构件20以整体方式相对主机架40进行升降运动。
具体地,当待清洁面200上的垃圾体积比较大时,垃圾对第三环状带211施加向上的力,第四弹性件228压缩,导入部件与待清洁面200之间的间隙增大,从而使得体积较大的垃圾通过。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三辊筒212的两端和第四导向部件213的两端与第三连接架214连接。第三辊筒212的两端和第四导向部件213的两端,具体指第三辊筒212轴向的两端和第四导向部件213轴向的两端,即第三辊筒212的左右两端和第四导向部件213的左右两端。本实施方案中,第三辊筒212的两端和第四导向部件213的两端都与第三连接架214连接,这样,使得第三辊筒212和第四导向部件213都不是呈悬臂式安装,从而利于保证第三辊筒212和第四导向部件213安装的稳固性以及利于保证第三辊筒212和第四导向部件213的水平度,进而利于保证导入构件20安装的稳固性。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三连接架214包括两个分别位于导入构件20左右两侧的板体,第三辊筒2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板体连接,第四导向部件21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板体连接。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三辊筒212和第四导向部件213都与第三连接架214可拆卸连接,采用该设置方案,便于导入构件20后期的拆卸维护或更换。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三辊筒212可在外力作用下绕自身中心轴自由转动。第三辊筒212在外力的驱动下转动,从而带动第三环状带211转动。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三辊筒212包括转轴、轴承和辊筒本体,辊筒本体通过轴承可转动地安装于转轴,第三环状带211的局部绕设于辊筒本体外。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还包括用于驱动第三辊筒212转动的第四电机61,第三辊筒212、第四电机61和各第四导向部件213都安装于第三连接架214上,第四电机61与第三辊筒212传动连接以用于驱动第三辊筒212转动从而带动第三环状带211转动。通过第四电机61为第三环状带211的转动提供驱动力,这样,可利于提高导入构件20扫入垃圾的能力,从而利于提高清洁装置100清扫垃圾的洁净效果。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第四电机61也可以采用其它动力部件代替。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还包括第一传动构件62,第一传动构件62传动连接于第四电机61和第三辊筒212之间,第四电机61通过第一传动构件62驱动第三辊筒212转动。第一传动构件62可以包括带传动机构或者齿轮传动机构或者链传动机构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导入构件20可以作为一个单独模块进行维护或更换,其可安装于清洁装置100和从清洁装置100拆下,这样,可使得导入构件20易于维护。当然,具体应用中,导入构件20的设置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导入构件20也可以与主清洁构件10作为一个单独模块,进行维护或更换以及安装于清洁装置100和从清洁装置100拆下;或者,第三辊筒212、第四导向部件213和第三环状带211组成的组件也可以作为一个模块,进行销售以及安装于清洁装置100和从清洁装置100拆下;或者,导入构件20也作为单独模块进行设计。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四电机61和第一传动构件62都设于第三环状带211围合形成空间外,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也可以将第四电机61和第一传动构件62的至少部分设于第三环状带211围合形成空间内,例如将第四电机61设于第三环状带211围合形成的空间内。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四导向部件213为辊筒或者至少局部外表面呈圆柱型的杆体或者局部外表面呈弧形的非圆部件中的至少一者。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至少一个第四导向部件213为辊筒,辊筒可在外力作用下绕自身中心轴自由转动,其具体结构可参照第三辊筒212,在此不再详述。此处,第四导向部件213采用辊筒,可使得第四导向部件213在起到对第三环状带211支撑、张紧、导向作用外,还利于在第三环状带211转动的过程中,减少第四导向部件213对第三环状带211产生的阻力,有利于提高第三环状带211转动的顺畅性。当然,第四导向部件213的设置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作为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第四导向部件213为至少局部外表面呈圆柱型的杆体,第三环状带211与第四导向部件213的圆柱型外表面相接触;或者,作为另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第四导向部件213为局部外表面呈弧形的非圆部件,比如局部外表面呈弧形的板件或者半圆柱体或者其它不规则形状体,其中,第三环状带211与第四导向部件213的弧形外表面相接触。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三辊筒212的中心轴和各第四导向部件213的中心轴都与清洁装置100的高度方向垂直,且第三辊筒212的中心轴和各第四导向部件213的中心轴都垂直于清洁装置100在待清洁面200上移动时的移动方向。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三辊筒212和至少一个第四导向部件213沿清洁装置100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即第三辊筒212设于至少一个第四导向部件213的正上方或斜上方或正下方或斜下方。具体地,至少一个第四导向部件213和第三辊筒212沿清洁装置100的高度方向呈错位设置,即至少一个第四导向部件213到待清洁面200的高度小于或大于第三辊筒212到待清洁面200的高度,采用该设置方案,可使得第三环状带211在高度方向具有足够大的表面,利于使得第三环状带211形成预设的形状,且利于第三环状带211可以配合主清洁构件10传送垃圾。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至少有一个第四导向部件213使第三环状带211形成导入斜面201,导入斜面201从导入部位202倾斜延伸至导入部位202的前上方。具体地,导入斜面201从导入构件20靠近待清洁面200的部位沿逐渐远离主清洁构件10和待清洁面200的方向延伸,即导入斜面201呈扩口状从导入构件20的底部朝清洁装置100的前上方倾斜延伸。导入斜面201用于将待清洁面200上的垃圾导送至主清洁构件10或主清洁构件10的工作区域。导入斜面201之远离主清洁构件的一端是导入斜面201到待清洁面200距离最大的部位。具体地,导入斜面201朝向待清洁面200设置,且导入斜面201与待清洁面200形成一个锐角。在清洁装置100向前移动的过程中,由于导入斜面201之远离主清洁构件10的一端是导入斜面201到待清洁面200距离最大的部位,所以导入斜面201之远离主清洁构件10的一端最先接触到垃圾,以便于体积较大的垃圾能够进入到导入斜面201和待清洁面200之间,而导入斜面201的倾斜向下延伸,利于更好地将垃圾导送至主清洁构件10或主清洁构件10的工作区域。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导入构件20不形成导入斜面201也是可以的,例如,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导入构件20形成有导入曲面,导入曲面从导入构件20靠近待清洁面200的部位朝清洁装置100的前上方以逐渐远离主清洁构件10和待清洁面200的趋势弯曲延伸,以用于将待清洁面200上的垃圾导送至主清洁构件10或主清洁构件10的工作区域;导入曲面由一个体积较大的第四导向部件213或者由第三辊筒212抵压第三环状带211形成,或者,导入曲面也可以由滚轮、滚刷、辊筒中的一者形成。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四导向部件213的数量为两个以上,第三辊筒212设于至少一个第四导向部件213的上方或下方。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至少有两个第四导向部件213用于使第三环状带211的局部部位形成导入斜面201。采用该设置方案,可以使得第三环状带211具有一定长度的导入斜面201,从而利于导入构件20更好地扫入不同体积大小的垃圾。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至少一个第四导向部件213的外径小于第三辊筒212的外径,由于第三辊筒212为用于带动第三环状带211转动的主动件,所以,第三辊筒212的负载性能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第三辊筒212的外径不能设计得过小。本实施方案中,在保证第三辊筒212的外径满足负载要求的前提下,将至少一个第四导向部件213的外径设置小于第三辊筒212的外径,可以利用较小体积的第四导向部件213达到张紧、导向、支撑第三环状带211的效果,且利于减小导入构件20的成本。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中,也可以将至少一个第四导向部件213的外径设置为等于或大于第三辊筒212的外径。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四导向部件213的数量比第三环状带211形成的拐角数量少一个,且各第四导向部件213和第三辊筒212分别一一对应设于第三环状带211形成的各拐角处;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第四导向部件213的数量也可以大于或等于第三环状带211形成的拐角数量,且至少有一个第四导向部件213设于第三环状带211的非拐角处,例如抵压于第三环状带211的底部或前侧部或后侧部或顶部的中间位置等。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四导向部件213的数量为两个,第三辊筒212和两个第四导向部件213分别使第三环状带211形成三个拐角。第三辊筒212沿清洁装置100的高度方向设于各第四导向部件213的正上方或斜上方。第三辊筒212和各第四导向部件213可使第三环状带211形成一个三角环状结构,第三环状带211形成具有三个拐角的环状结构,其中两个拐角分别位于导入构件20的前底部和后底部且分别由两个第四导向部件213抵压第三环状带211形成,另一个拐角位于导入构件20的顶部且由第三辊筒212抵压第三环状带211形成。第三环状带211的外部轮廓类似一个各拐角呈倒圆角设置的三角形。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第四导向部件213的数量不限于此,例如,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三辊筒212和各第四导向部件213也可使第三环状带211形成一个具有四个拐角以上的环状结构。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主清洁构件10包括环状清洁带、滚刷、毛刷、盘刷,拖布中的至少一者。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主清洁构件10包括环状清洁带,环状清洁带包括第一环状带11、第一辊筒12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导向部件13,第一环状带11可转动地环绕于第一辊筒12和第一导向部件13外以用于清洁待清洁面200。第一辊筒12和第一导向部件13一方面可用于支撑和张紧第一环状带11以使第一环状带11形成预设的环状结构,另一方面可用于导引第一环状带11转动。具体应用中,当第一环状带11抵压于待清洁面200并转动时,可以对待清洁面200进行清洁和将待清洁面200上的垃圾传送至预设的位置。本实施方案,通过第一环状带11清洁待清洁面200,可以避免毛发缠绕导致二次污染的问题发生,从而提高了清洁装置100的清洁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三环状带211可转动地环绕于第三辊筒212和第四导向部件213外,第一环状带11可转动地环绕于第一辊筒12和第一导向部件13外,均是指环状清洁带可相对辊筒和导向部件整体可转动。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辊筒12用于在外力的驱动下转动,从而带动第一环状带11转动,第一环状带11抵压于待清洁面200并转动,可达到清洁待清洁面200和传送垃圾的效果。具体地,第一辊筒12可在外力作用下绕自身中心轴自由转动。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辊筒12包括转轴、轴承和辊筒本体,辊筒本体通过轴承可转动地安装于转轴,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绕设于辊筒本体外。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还包括用于驱动第一辊筒12转动的第一电机63,第一电机63与第一辊筒12传动连接以用于驱动第一辊筒12转动从而带动第一环状带11转动。本实施方案中,通过第一电机63驱动第一辊筒12转动,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当然,具体应用中,第一辊筒12也可以通过其它动力机构或者人力驱动转动;或者,第一电机63和第四电机61也可以为同一个电机。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还包括第二传动构件64,第二传动构件64传动连接于第一电机63和第一辊筒12之间,第一电机63通过第二传动构件64驱动第一辊筒12转动。第二传动构件64的设置作用可以包括以下作用中的至少一种:将第一电机63输出的转速调节到第一辊筒12设计所需的转速;实现一定距离范围内动力的传输。第二传动构件64可以包括带传动机构或者齿轮传动机构或者链传动机构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主清洁构件10包括第四连接架14,第一辊筒12和各第一导向部件13安装于第四连接架14上,第四连接架14与主机架40连接。第一电机63安装于第四连接架14或主机架40上。第一辊筒12、第一导向部件13与第四连接架14连接的方式和结构可参照第三辊筒212、第四导向部件213与第三连接架214连接的方式和结构,在此不再详述。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主清洁构件10形成有用于抵接于待清洁面200的第一平面111。具体地,第一环状带11的底部形成有用于抵接于待清洁面200的第一平面111。本实施方案,可使得第一环状带11与待清洁面200的接触为面接触,从而可增大第一环状带11与待清洁面200的接触面积,进而有利于提高第一环状带11清洁待清洁面200的洁净效果和效率;尤其是对于待清洁面200上较顽固的污迹(例如咖啡污迹),本实施方案可以快速将其拖擦干净,达到显著提高清洁装置100清洁待清洁面200洁净效果和效率的目的。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主清洁构件10的底部在待清洁面200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主清洁构件10的顶部在待清洁面200上的正投影面积。本实施方案,在保证主清洁构件10的底部可以形成较大面积的第一平面111与待清洁面200接触的前提下,可以使得主清洁构件10顶部的体积较小,利于清洁装置100的小型化设计。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辊筒12的中心和至少一个第一导向部件13的中心沿清洁装置100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采用该设置方式,利于使得第一环状带11在高度方向具有足够大的表面。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辊筒12沿清洁装置100的高度方向设于至少一个第一导向部件13的正上方或斜上方,即第一辊筒12和至少一个第一导向部件13沿清洁装置100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具体地,至少一个第一导向部件13和第一辊筒12沿清洁装置100的高度方向呈错位设置,即至少一个第一导向部件13到待清洁面200的高度小于或大于第一辊筒12到待清洁面200的高度。本实施方案,可使得第一环状带11在高度方向具有足够大的表面,这样,一方面可利于提高第一环状带11传送垃圾的能力,从而利于实现在无风力的驱动下清除待清洁面200上的垃圾,进而利于降低清洁装置100的噪音、耗电和成本;另一方面可利于在第一环状带11的高度方向设置其它功能部件(例如刮除垃圾的部件或者输出清洗液的部件等)对第一环状带11进行处理,以利于保证第一环状带11连续工作后仍具有较好的洁净效果。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环状带11的后侧部用于配合第三环状带211的前侧部夹持传送垃圾,从而利于使得第一环状带11和第三环状带211可在无风力的前提下传送垃圾至指定区域。当然,具体应用中,第一环状带11的后侧部不用于配合第三环状带211的前侧部夹持传送垃圾也是可以的。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主清洁构件10之与导入构件20相邻且相对设置的侧部形成有用于承载垃圾传送的第一倾斜面112,即主清洁构件10的前侧部形成第一倾斜面112,第一倾斜面112的设置,可较好地防止第一环状带11传送垃圾时垃圾往下掉落的不良现象发生,从而利于实现在无风力的驱动下将待清洁面200上的垃圾传送至预设位置,进而利于降低清洁装置100的噪音、耗电和成本。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倾斜面112从主清洁构件10的底部朝清洁装置100的后上方倾斜延伸。清洁装置100的后上方具体指位于清洁装置100移动方向的后方区域且位于清洁装置100高度方向的上方区域。清洁装置100的高度方向具体指清洁装置100垂直于待清洁面200的方向。清洁装置100的移动方向,可以理解为清洁装置的前进方向,比如,若清洁装置需要用户推动移动,那么移动方向可以理解为用户推动清洁装置前进时对应的方向;若清洁装置为自移动设备,那么移动方向可以理解为自移动设备的行进方向,即在清洁装置对待清洁面进行清洁时主要行进方向。当然清洁装置在不同场景也会后退或转弯,但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清洁装置的移动方向是指清洁装置的前进方向、用户推进方向等主要的运行方向。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三环状带211的硬度大于第一环状带11的硬度。第一环状带11主要用于抵压待清洁面200进行清洁待清洁面200,所以第一环状带11的材料设计得比较软,可以利于保证第一环状带11抵压于待清洁面200的紧密性,从而利于保证第一环状带11清洁待清洁面200的洁净效果。本实施方案中,第三环状带211主要用于将垃圾导送至第一环状带11以及配合第一环状带11传送垃圾,所以第三环状带211采用较硬的材料不影响其性能,且利于降低第三环状带211的成本。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三环状带211的硬度小于或等于第一环状带11的硬度也是可以的。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环状带11采用软性材料制成,例如清洁绒,采用此设置方案,一方面可使得第一环状带11可以在主清洁构件自身重力或外力作用下紧密地抵压于待清洁面200进行清洁待清洁面200,从而利于提高清洁装置100清除待清洁面200上垃圾、污迹、液体的清洁效果;另一方面可利于减小第一环状带11抵压与待清洁面200上移动时产生的噪音,再一方面可使得第一环状带11具有一定的吸水性。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三环状带211采用硬性材料制成,例如塑胶或橡胶等,这样,利于降低第三环状带211的成本。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三环状带211采用软性材料制成也是可以的,例如清洁绒。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还包括控制器71,控制器71分别与第一电机63和第四电机61电连接。控制器71被配置为:当清洁装置100对待清洁面200进行清洁工作时,控制第一环状带11和第三环状带211分别朝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旋转。具体地,当清洁装置100对待清洁面200进行清洁工作时,控制器71控制第一电机63和第四电机61反向旋转,从而使第一环状带11和第三环状带211分别朝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转动。本实施方案中,当清洁装置100对待清洁面200进行清洁工作时,第三环状带211逆时针旋转,第一环状带11顺时针旋转,这样,可使得第三环状带211将待清洁面200上的垃圾导送至第一环状带11,并使得夹在导入构件20和主清洁构件10之间的垃圾被第一环状带11和第三环状带211夹持传送,第一环状带11和第三环状带211形成对垃圾传送的双重驱动,利于提高垃圾传送的能力。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还包括出液部件72,出液部件72用于朝向第一环状带11、第三环状带211和待清洁面200中的至少一者输出液体。具体应用中,在主清洁构件10清洁待清洁面200之前,先通过出液部件72朝向第一环状带11、第三环状带211和待清洁面200中的至少一者输出液体,再通过主清洁构件10拖擦待清洁面200,从而实现清洁装置100对待清洁面200的清洁或消毒或表面护理。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清洁装置100不设置出液部件72也是可以的,此替代方案中,清洁装置100可作为扫地机或者推尘机使用。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出液部件72输出的液体包括如下液体中的至少一种:清水,清洁剂,消毒剂,蜡液,护理液。当出液部件72输出的液体为清水或清洁剂时,主清洁构件10拖擦待清洁面200,可以清洗待清洁面200以至少去除待清洁面200上的污迹和灰尘;当出液部件72输出的液体为消毒剂时,主清洁构件10拖擦待清洁面200,主清洁构件10可以清洗待清洁面200并对待清洁面200进行消毒;当出液部件72输出的液体为蜡液或护理液时,主清洁构件10拖擦待清洁面200,主清洁构件10可以对待清洁面200打蜡以护理待清洁面200或对待清洁面200进行其它表面护理。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还包括储液容器73,储液容器73用于储存出液部件72所需的液体并为出液部件72供应液体。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清洁装置100不设置储液容器73也是可以的,此替代方案中可以通过外接管路为出液部件72供应液体。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还包括回收容器30,回收容器30用于收集垃圾。主清洁构件10用于将垃圾传送至回收容器30。主清洁构件10可以直接将垃圾传送至回收容器30,也可以将垃圾传送至某个导引部件由导引部件将垃圾导引至回收容器30。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清洁装置100不设置回收容器30也是可以,例如可以在清洁装置100工作之前,在清洁装置100上固定一次性垃圾袋以在清洁装置100工作时收集垃圾。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还包括第一挡板81,第一挡板81用于刮除主清洁构件10上的垃圾并将垃圾导送回收容器30。上文所说的第一环状带11将垃圾传送至预设位置即为第一挡板81所在的位置。本实施方案中,第一挡板81抵接于主清洁构件10,且第一挡板81从主清洁构件10延伸至回收容器30,从而利于使得第一挡板81能够将主清洁构件10上承载的固态垃圾或者液态垃圾刮除并导送至回收容器30。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一挡板81也可以与主清洁构件10存在间隙,而不抵接于主清洁构件10;作为另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不设置第一挡板81,通过其它方式将主清洁构件10上的垃圾导送至回收容器30也是可以的,例如负压动力驱动。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挡板81与第一连接架或主机架40或回收容器30;或者,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一挡板81与回收容器30一体成型,即第一挡板81会回收容器30的一部分。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还包括第二挡板82,第二挡板82用于刮除导入构件20的垃圾并将垃圾导送至主清洁构件10、第一挡板81和回收容器30中的至少一者。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不设置第二挡板82也是可以的。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挡板82沿清洁装置100的高度方向设于导入构件20或主清洁构件10的上方或者靠近清洁装置100的顶端设置。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还包括移动轮组件50,移动轮组件50设于清洁装置100的底部,以用于带动清洁装置100移动。移动轮组件50的设置,可使得清洁装置100在待清洁面200上的移动更为顺畅。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清洁装置100不设置移动轮组件50也是可以的,清洁装置100在待清洁面200上的移动,由第一环状带11或者第一环状带11和第二环状带219带动也是可以的。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移动轮组件50包括四个移动轮51,四个移动轮51呈两排设置,每排分别设有两个移动轮51。当然,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移动轮51的数量为两个或者三个或者五个也是可以的,在此不对移动轮51的数量和布局进行限制。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至少一个移动轮51通过电机驱动转动,从而带动清洁装置100移动,即清洁装置100通过电动驱动方式移动,当然,具体应用中,清洁装置100的移动驱动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作为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清洁装置100可以通过手持杆或者扶手由人力推动移动;或者,作为另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清洁装置100既可以通过电机驱动移动,也可以通过手持杆或者扶手由人力推动移动,即清洁装置100可以同时有电动、人力推动两种驱动移动模式。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移动轮组件50为自动导引车(即AGV),这样,可以使的清洁装置100在清洁和移动的过程中,可以自行导航移动,而不需要人为参与调整移动方向。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还包括控制器71和电源(图未示),电源用于为清洁装置100的清洁工作和/或移动提供电力。控制器71至少与主清洁构件10和电源电连接。电源可以为可充电电池,也可以为可更换电池,也可以为一次性电池。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清洁装置100也可以不设置电池,而直接通过线缆与外部电网插座连接获取电力。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清洁装置100可以同时由电池和外部电网供电。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控制器71分别与主清洁构件10、导入构件20和电源电连接。控制器71与主清洁构件10的电连接具体为与第一电机63电连接,控制器71与导入构件20的电连接具体为与第四电机61电连接。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还包括人机交互装置74,人机交互装置74与控制器71电性连接。人机交互装置74至少用于供操作人员控制清洁装置100的开、关:此外,人机交互装置74还可以用于执行如下功能中的至少一种:显示清洁装置100的工作参数,供操作人员调节或者选择或编辑清洁装置100的工作参数,供操作人员选择清洁装置100的工作模式,供操作人员编辑清洁装置100的工作程序。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人机交互装置74包括显示屏、操控面板、按键、按钮、旋钮、拨杆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显示屏可以为单纯具有显示功能的屏幕,也可以为同时具有显示功能和触控功能的屏幕。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为商用清洁设备,商用清洁设备用于在面积较大应用场合(尤其是公共场合)的清洁,为了保证清洁装置100可一次性完成较大面积应用场合的清洁工作,需要清洁装置100可长时间持续工作。商用清洁设备具体可用于车站地面的清洁、医院地面的清洁、商场地面的清洁、操场地面的清洁、广场地面的清洁、高楼外墙的清洁、高楼玻璃窗的清洁等。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清洁装置100也可以为家用清洁设备,家用清洁设备主要用于较小应用场合的清洁,例如居民楼房地面的清洁,清洁装置100的可持续工作时间可以设计得短点,体积也相应可以设计得小点。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的工作原理包括:
(1)通过电力和/或人力驱动清洁装置100在待清洁面200上移动,同时驱动第一电机63和第四电机61反向转动,以使第一辊筒12在第一电机63的驱动下带动第一环状带11顺时针转动,并使第三辊筒212在第四电机61的驱动下带动第三环状带211逆时针转动,以使得清洁装置100在待清洁面200上移动时,能够实现清扫垃圾和拖擦待清洁面200的功能。
(2)第三环状带211的逆时针旋转,可使第三环状带211将待清洁面200上的垃圾向后导送,类似于扫入垃圾或获取垃圾的动作。第一环状带11的顺时针旋转可以将第三环状带211获取的垃圾推送至第一环状带11与第三环状带211之间的间隙,且第一环状带11的前侧部与第三环状带211的后侧部配合夹持垃圾向上传送。垃圾在第一环状带11与第三环状带211的双重驱动力作用下向上传送,无需风机抽吸,从而可利于减小清洁装置100的噪音和能耗。
(3)导入构件20至少局部的可浮动设置,使得导入构件20的底部与待清洁面200之间的间隙可调,从而使得清洁装置100既能够清扫小体积的垃圾,又能够清扫大体积的垃圾,进而有效保证了清洁装置100清扫待清洁面200上垃圾的洁净效果。
(4)出液部件72输出的液体,可使得清洁装置100可以实现对待清洁面200的湿拖,以使得清洁装置100除了可以清扫垃圾、推尘外,还可以用于拖擦待清洁面200以去除待清洁面200上的污迹,或者对待清洁面200的消毒或表面护理。
(5)第一挡板81可以自动刮除第一环状带11承载的固态垃圾和废液并导送至回收容器30,无需增加动力清除第一环状带11承载的垃圾。
在一些实施例中,给出清洁装置100相关部件和结构的参数设置。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提供的多个参数,清洁装置可以同时满足一个参数,或者同时满足多个参数均可,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为了清理各类垃圾,以提高清洁效果,可以设置导入斜面201的坡度θ1大于或等于10度,小于或等于60度。其中,该坡度θ1也可以称为导入斜面201与待清洁面之间的夹角,即该夹角θ1大于或等于10度,且小于或等于60度。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导入斜面的坡度θ1大于或等于20度,小于或等于40度。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导入斜面的坡度大于或等于28度,小于或等于32度。如此设计可以确保清洁装置100更为容易地清扫垃圾,即可以理解为更为容易地“吃”进垃圾,由此可以提高清洁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为了清理各类垃圾,提高清洁装置100的清洁效果,还可以设置导入斜面201的最高点大于或等于10mm,小于或等于100mm。导入斜面201的最高点在10mm-100mm范围内,具体是指导入斜面201的最高点至待清洁面的距离d1在10mm-100mm范围内。其中,最高点可以是导入斜面201中至待清洁面的最大距离值对应的点,当然也可以是导入斜面201中至待清洁面的中间距离值对应的点。不管是最大距离值对应的点,还是中间距离值对应的点,在10mm-100mm范围选择合适的值,可以实现对应尺寸垃圾的清扫。
可选的,导入斜面201的最高点与待清洁面形成开口以用于导入垃圾,如在一些场景中(如室外),垃圾高度会有一些较大的波动,因此将导入斜面201的最高点在10mm-100mm范围内,以便于适应于不同尺寸的垃圾。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设置导入斜面的最高点大于或等于25mm,小于或等于40mm。可选的,由于一些场景的较大的垃圾高度一般在40mm以下,通过将导入斜面的最高点设置大于或等于25mm,小于或等于40mm,可以有利于清洁装置吃进大部分对应场景的垃圾。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同时参考图11和图12,可以设置两个第一导向部件13中靠近待清洁面的部分之间的连线L1,与待清洁面平行。连线L1与待清洁面平行,可以确保清洁带完全贴合待清洁面,进而可以提高清洁装置的清洁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不管两个第一导向部件13的直径尺寸是否相同,只要确保两个第一导向部件13中靠近待清洁面的部分之间的连线L1与待清洁面平行,即可达到相应的效果。示例性的,如图11所示,两个第一导向部件13的直径相同,两个第一导向部件13中心的连线L2与待清洁面平行;如图12所示,两个第一导向部件13的直径不同,两个第一导向部件13中靠近待清洁面的部分之间的连线L1与待清洁面平行,同样也可以达到完全贴合待清洁面,进而提高清洁效果。
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描述方便,请参考图9-图13,将主清洁构件10中的两个第一导向部件13分别称为导向部件13a和导向部件13b,其中,导向部件13a为靠近导入构件20的一个第一导向部件,导向部件13b为远离导入构件20的另一个第一导向部件;以及将导入构件20中的两个第四导向部件213分别称为导向部件213a和导向部件213b,其中,导向部件213a为靠近主清洁构件10的一个第四导向部件,导向部件213b为远离主清洁构件10的另一个第四导向部件。
同样,如图10、图11和图12所示,可以设置靠近主清洁构件10的第四导向部件213(导向部件213a)中靠近待清洁面的部分,与主清洁构件10的第一导向部件13(导向部件13a和导向部件13b)中靠近待清洁面的部分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即可以理解为导向部件213a、导向部件13a和导向部件13b的底部连线L1与待清洁面平行。由此可以使得导入构件的部分和主清洁构件的部分达到完全贴合待清洁面,不仅提高清洁效果,还可以提高垃圾传输效果。
进一步地,靠近主清洁构件10的第四导向部件213(导向部件213a)与第一导向部件13的直径相同,靠近主清洁构件10的第四导向部件213(导向部件213a)与第一导向部件13的中心的连线平行于待清洁面,具体如图11所示,即连线L2与待清洁面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清洁装置适应各种垃圾,如图11所示,还可以设置两个第四导向部件213(导向部件213a和导向部件213b)之间的连线L3与待清洁面的角度θ2,大于0°且小于90°。进一步地,还可以设置两个第四导向部件213(导向部件213a和导向部件213b)之间的连线L3与待清洁面的角度θ2,大于或等于20°,且小于或等于40°。通过对两个第四导向部件对应的角度θ2进行优化,以进一步地提高清洁装置清扫垃圾的效果。
示例性的,清洁装置可以同时满足一个参数,或者同时满足多个参数均可。比如,清洁装置同时满足导向部件213a、导向部件13a和导向部件13b的连线L1与待清洁面平行,且导向部件213a和导向部件213b的连线L3与待清洁面的夹角θ2大于或等于20°,且小于或等于40°。由此可以使得清洁装置具有较佳的清洁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清洁装置的清洁效果,如图11所示,还可以设置两个第一导向部件13(即导向部件13a和导向部件13b)之间的距离d2大于或等于0mm,且小于或等于200mm。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导向部件13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30mm,且小于或等于60mm。两个第一导向部件之间的距离d2越大,拖地的有效面积越大,但是所占空间也越大。但是结合本申请实施示例提供的主清洁构件10的结构和重量等因素,以及还需要考虑和导入构件20的配合,将两个第一导向部件之间距离设置0-200mm,尤其设置在30-60mm,可以较佳的清洁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主清洁构件10与导入构件20传输垃圾的能力,进而提高清洁装置100的清洁效果,如图9所示,还可以设置第一辊筒12和远离导入构件20的第一导向部件13(导向部件13b)之间的连线,与待清洁面之间的夹角θ3不等于90°。在其他实施例中,θ3也可以为90°。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在清洁装置的尺寸以及垃圾传输能力选择上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图9所示,可以设置第一辊筒12和远离导入构件20的第一导向部件13(导向部件13b)之间的距离d3,大于或等于0mm,且小于或等于400mm。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第一辊筒12和远离导入构件20的第一导向部件13(导向部件13b)之间的距离d3,大于或等于100mm,且小于或等于200mm。第一辊筒12与导向部件13b之间的距离d3越大,垃圾被运输的高度越高,回收容器需要设计的高度越高,但是所占空间也越大。第一辊筒12与导向部件13b之间的距离d3越小,垃圾被运输的高度越低,回收容器需要设计的高度越低,但是所占空间也越小。因此在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将第一辊筒12与导向部件13b之间的距离d3限定在0-400mm,可选的,可以为100-200mm,可以在满足尺寸要求的同时,因提高垃圾的传输能力,进而提高清洁装置的清洁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传输垃圾的能力,进而提高清洁装置的清洁效果,如图13所示,还可以设置第一辊筒12和靠近导入构件20的第一导向部件13(导向部件13a)之间的连线L4,与待清洁面之间的夹角θ4,小于或等于90°。优先的,还可以设置第一辊筒12和靠近导入构件20的第一导向部件13(导向部件13a)之间的连线L4,与待清洁面之间的夹角θ4,大于或等于35°,且小于或等于55°。由于第一辊筒12和导向部件13a的连线和待清洁面形成的角度导向部件13a越垂直(夹角θ4越大)垃圾运输的难度越大,反之垃圾运输的难度越小,故设置夹角θ4在相应的范围,可以提高垃圾的传输能力,进而提高清洁装置的清洁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清洁装置的适应各类垃圾的能力,同时又可以提高清洁效果,如图11和图12所示,还可以设置远离主清洁构件10的第四导向部件213(导向部件213b)与待清洁面之间的距离d4,大于0mm,且小于或等于100mm。为了更好提高清洁装置的清洁效果,进一步地还可以设置远离主清洁构件10的第四导向部件213(导向部件213b)与待清洁面之间的距离d4,大于或等于25mm,且小于或等于4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参考图9,还可以设置第三辊筒212和靠近主清洁构件10的第四导向部件(导向部件213a)之间的连线,与第一辊筒12和靠近导入构件20的第一导向部件13(导向部件13a)之间的连线平行。第三辊筒212和导向部件213a的连线,与第一辊筒12和导向部件13a的连线平行以形成一个运输垃圾的平面,可以提供更加均匀的夹持力,由此可以提高垃圾的传输效果,进而提高了清洁装置的清洁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还可以设置第一辊筒12和第三辊筒212之间的距离d5,大于或等于20mm,且小于或等于150mm。进一步地,可以设置第一辊筒12和第三辊筒212之间的距离d5大于或等于40mm,且小于或等于80mm。由于第一辊筒12和第三辊筒212的距离越大可进入的垃圾越大,但是所占空间也越大,两者的距离越小可进入的垃圾越小,所占空间也越小。因此在综合这两方面因素,选择第一辊筒12和第三辊筒212在40-80mm,可以达到较优的效果,同时又可以确保不会因为第一辊筒12和第三辊筒212设置的因素,导致清洁装置的其他结构以及整体结构较大,进而造成空间和成本的浪费。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导入构件20和主清洁构件10之间堆积垃圾,进而影响清洁装置的清洁效果,还可以设置靠近导入构件20的第一导向部件13(导向部件13a)的直径,大于或等于10mm,且小于或等于40mm;以及设置靠近主清洁构件10的第四导向部件213(导向部件213a)的直径,大于或等于10mm,且小于或等于40mm。
进一步地,还可以设置靠近导入构件20的第一导向部件13(导向部件13a)的直径,大于或等于15mm,且小于或等于25mm;以及设置靠近主清洁构件10的第四导向部件213(导向部件213a)的直径,大于或等于15mm,且小于或等于25mm。如此设计,可以使得导入构件和主清洁构件所形成的缝隙也越小,存垃圾的空间也会越小,由此可以避免垃圾的堆积,进而提高了清洁效果。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传统清洁部件设计,比如滚筒设计,本申请的导入构件和主清洁构件的结构设计,使得清洁装置即使在导向部件13a和导向部件213a的直径设置较小,但是也不会损失有效清洁面积。因此上述参数的优化设置,是在不损失有效清洁面积的同时,又可以避免垃圾堆积,由此不仅提高了清洁效果,还可以提高清洁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还可以设置第一辊筒12和第三辊筒212之间的距离d5,与靠近导入构件20的第一导向部件13(导向部件13a)和靠近主清洁构件10的第四导向部件(导向部件213a)之间的距离d6之比,大于或等于1,即d5/d6≥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3所示还可以设置第一辊筒12和第三辊筒212之间的距离d5,与导入斜面201的最高点至待清洁面之间距离d1之比,大于或等于0.8,小于或等于1.4,即1.4≥d5/d1≥0.8。可选的,垃圾从导入斜面201的最高点与待清洁面之间进入,并通过第一辊筒12和第三辊筒212之间出去,一般垃圾的尺寸在传送过程中不会发生改变,因此其第一辊筒12和第三辊筒212之间的距离d5,与导入斜面201的最高点至待清洁面之间距离d1要相互对应,考虑到垃圾在传送过程中可能会被压缩,距离d5可以微微小于d1。且可选的,通过将d5和d1的比例设置为1.4≥d5/d1≥0.8,可以防止一方尺寸相对过大,避免一方尺寸出现过度冗余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第一辊筒12和远离导入构件20的第一导向部件13(导向部件13b)之间的距离,与两个第一导向部件13(导向部件13a和导向部件13b)的距离之比,大于1或小于1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第三辊筒212和靠近主清洁构件10的第四导向部件213(导向部件213a)之间的距离,与两个第四导向部件213(导向部件213a和导向部件213b)之间的距离之比,大于1或小于10。
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涉及两个部件之间的距离,可以是一个部件的中心至另一个部件的中心距离,当然也可以是部件的其他位置(比如边缘)至另一个部件的中心距离,或者是一个部件的中心至另一个部件的其他位置(比如边缘)的距离,只要取相对位置来确定距离即可。
实施例二:
参照图1至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100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主要在于第四导向部件213的数量和第三环状带211形成的形状不同,具体体现在:实施例一中,第四导向部件213的数量为两个以上;而本实施例中,第四导向部件213的数量为一个。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三辊筒212设于第四导向部件213的上方或下方。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三环状带211形成的形状为二角环状结构,第三环状带211形成的两个拐角中,一个拐角位于导入构件20的底部,另一个拐角分别位于导入构件20的顶部。第三环状带211的外部轮廓类似于一个腰型孔,即由两条间隔相对的直边缘和两个间隔相对的弧形边缘围合形成的结构。当然,具体应用中,通过将第四导向部件213形状的改变,也可以使得第三环状带211形成其它形状的环状结构,例如,在将第四导向部件213设为包括一个斜面和两个位于该斜面两端的弧面,也可以使得第三环状带211形成类似实施例一中的三角环状结构。
除了上述不同之外,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100的其它部分,可参照实施例一,在此不再详述。
实施例三:
参照图1至图8和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100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主要在于导入构件20的结构不同,具体体现在:实施例一中,导入构件20为环状带结构;而本实施例中,导入构件20为滚刷结构。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导入构件20包括第二连接架、第三电机和第一滚刷217,第一滚刷217可转动地安装第二连接架上,第三电机安装于第二连接架上且用于驱动第一滚刷217转动;清洁装置100还包括第三弹性件227,第二连接架通过第三弹性件227可升降地弹性连接主机架40。导入部位202形成于第一滚刷217朝向待清洁面200的一侧,即第一滚刷217的底部。第三电机驱动第一滚刷217转动,在第一滚刷217转动的过程中,实现对垃圾的导送;第二连接架通过第三弹性件227可升降地弹性连接主机架40,进而带动连接于第二连接架的第一滚刷217可升降地弹性连接主机架40,当待清洁面200上的垃圾体积比较大时,垃圾对第一滚刷217施加向上的力,第三弹性件227压缩,导入部件与待清洁面200之间的间隙增大,从而使得体积较大的垃圾通过。
除了上述不同,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100的其他部件,可参照实施例一,在此不再详述。
实施例四:
参照图1至图8和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100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主要在于是否设有第二张紧部件215和第三环状带211形成的形状不同,具体体现在:实施例一中,导入构件20未设置第二张紧部件215;而本实施例中,导入构件20设有第二张紧部件215。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导入构件20还包括第二张紧部件215,第二张紧部件215安装于第三连接架214上,用于抵压于第三环状带211以用于张紧第三环状带211。通过设置第二张紧部件215,可以使得第三环状带211始终处于张紧状态,避免第三环状带211出现松弛现象,影响垃圾的传送。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张紧部件215设于第三环状带211围合形成的空间外。具体应用中,第二张紧部件215从第三环状带211外向后抵压于第三环状带211的前侧。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二张紧部件215也可以从其它方位抵压于第三环状带211。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张紧部件215为辊筒,辊筒可在外力作用下绕自身中心轴自由转动,这样,第二张紧部件215在起到对第三环状带211导向作用外,还利于在第三环状带211转动的过程中,减少第二张紧部件215对第三环状带211产生的阻力,有利于提高第三环状带211转动的顺畅性。当然,第二张紧部件215的设置方式不限于此,作为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二张紧部件215为至少局部外表面呈圆柱型的杆体也是可以的;或者,作为另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二张紧部件215为局部外表面呈弧形的非圆部件也是可以的,本实施方案中,第三环状带211与弧形的外表面相接触。
除了上述不同之外,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100的其它部分,可参照实施例一,在此不再详述。
实施例五:
参照图1至图8、图16和图1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100与实施例四的不同主要在于第二张紧部件215设置的位置不同,具体体现在:实施例四中,第二张紧部件215设于第三环状带211围合形成的空间外;而本实施例中,第二张紧部件215设于第三环状带211围合形成的空间内。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张紧部件215设于第三环状带211围合形成的空间内。具体应用中,第二张紧部件215从第三环状带211内向前抵压于第三环状带211的前侧。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二张紧部件215也可以从其它方位抵压于第三环状带211。
除了上述不同之外,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100的其它部分,可参照实施例一和四,在此不再详述。
实施例六:
参照图1至图8和图1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100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主要在于导入构件20相对于主机架40的升降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实施例一中,导入构件20以整体能够相对主机架40升降的方式活动连接主机架40;而本实施例中,导入构件20以部分能够相对主机架40升降的方式活动连接主机架40。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导入构件20以至少有一部分能够相对主机架40升降且至少有另一部分不能相对主机架40升降的方式连接主机架40。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导入构件20包括第二环状带219、第二辊筒220、第二导向部件222以及第一张紧部件223,第二环状带219可转动地环绕于第二辊筒220和第二导向部件222外;第二导向部件222用于抵压于第二环状带219以使第二环状带219形成导入部位202;第一张紧部件223用于抵压于第二环状带219以用于张紧第二环状带219。第二导向部件222主要用于对第二环状带219张紧和导向,这样通过第二辊筒220和第二导向部件222的张紧和导向,可以使得第二环状带219形成张紧的环状结构。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导入构件20还包括第二电机,第二电机与第二辊筒220传动连接以用于驱动第二辊筒220转动,从而带动第二环状带219转动。通过第二电机的驱动,可利于提高导入构件20导送垃圾的能力。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导入构件20还包括第一连接架,第一连接架与主机架40连接;第二辊筒220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一连接架;第二电机安装于第一连接架。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二辊筒220可转动地安装于主机架40也是可以的;或者,作为另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二电机也可以安装于主机架40。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导入构件20还包括第一弹性件225和第二弹性件226,第二导向部件222通过第一弹性件225弹性连接第一连接架;第一张紧部件223通过第二弹性件226弹性连接第一连接架或主机架40。这样,实现导入构件20的一部分能够相对主机架40升降。具体应用中,导入部位202通过第一弹性件225可调整其与待清洁面200之间的间隙大小,从而满足不同大小体积的垃圾通过;第二环状带219通过第二弹性件226使其始终处于张紧状态,避免第二环状带219出现松弛现象,影响垃圾的传送。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张紧部件223和第二弹性件226设于第二环状带219围合形成的空间内。当然,具体应用中,第一张紧部件223和第二弹性件226也可以设于第二环状带219围合形成的空间外。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张紧部件223从第二环状带219内向前抵压于第二环状带219的前侧。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一张紧部件223也可以从其它方位抵压于第二环状带219。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导向部件222为辊筒,辊筒可在外力作用下绕自身中心轴自由转动,这样,第二导向部件222在起到对第二环状带219导向作用外,还利于在第二环状带219转动的过程中,减少第二导向部件222对第二环状带219产生的阻力,有利于提高第二环状带219转动的顺畅性。当然,第二导向部件222的设置方式不限于此,作为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二导向部件222为至少局部外表面呈圆柱型的杆体也是可以的;或者,作为另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二导向部件222为局部外表面呈弧形的非圆部件也是可以的,本实施方案中,第二环状带219与弧形的外表面相接触。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张紧部件223为辊筒,辊筒可在外力作用下绕自身中心轴自由转动,这样,第一张紧部件223在起到对第二环状带219导向作用外,还利于在第二环状带219转动的过程中,减少第一张紧部件223对第二环状带219产生的阻力,有利于提高第二环状带219转动的顺畅性。当然,第一张紧部件223的设置方式不限于此,作为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一张紧部件223为至少局部外表面呈圆柱型的杆体也是可以的;或者,作为另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一张紧部件223为局部外表面呈弧形的非圆部件也是可以的,本实施方案中,第二环状带219与弧形的外表面相接触。
除了上述不同,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100的其他部件,可参照实施例一至三,在此不再详述。
实施例七:
参照图2、图3、图18和图1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100与实施例四的区别主要在于导入构件20的构造以及第二环状带219形成的形状不同。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导入构件2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导向部件224,第二环状带219可转动地环绕于第二辊筒220、第二导向部件222和第三导向部件224外,第三导向部件224包括辊筒或者至少局部外表面呈圆柱型的杆体或者局部外表面呈弧形的非圆部件中的至少一者。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张紧部件223和第二弹性件226设于第二环状带219围合形成的空间外。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一张紧部件223和第二弹性件226也可以设于第二环状带219围合形成的空间内。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张紧部件223从第二环状带219的上方向下抵压于第二环状带219。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一张紧部件223也可以从第二环状带219的前方向后抵压于第二环状带219。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三导向部件224的数量为两个,当然,具体应用中,第三导向部件224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三个以上。
除了上述不同,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100的其他部件,可参照实施例一至四,在此不再详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32)

1.一种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清洁构件,所述主清洁构件用于清洁待清洁面且用于传送垃圾;
导入构件,所述导入构件具有靠近待清洁面且与所述待清洁面之间间隙可调的导入部位,所述导入部位用于将待清洁面上的垃圾导送至所述主清洁构件或所述主清洁构件的工作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清洁构件包括环状清洁带、滚刷、毛刷、盘刷,拖布中的至少一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清洁构件包括环状清洁带,所述环状清洁带包括第一环状带、第一辊筒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导向部件,所述第一环状带可转动地环绕于所述第一辊筒和所述第一导向部件外以用于清洁待清洁面;
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辊筒传动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辊筒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环状带转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清洁构件形成有用于抵接于待清洁面上的第一平面。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筒的中心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导向部件的中心沿所述清洁装置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清洁构件的底部在所述待清洁面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所述主清洁构件的顶部在所述待清洁面上的正投影面积。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清洁构件之与所述导入构件相邻且相对设置的侧部形成有用于承载垃圾传送的第一倾斜面。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件的数量为两个以上,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导向部件设于所述第一环状带靠近所述待清洁面的一端,所述第一辊筒设于所述第一环状带远离所述待清洁面的一端;或者,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辊筒设于所述第一环状带靠近所述待清洁面的一端,所述第一导向部件设于所述第一环状带远离所述待清洁面的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导向部件中靠近待清洁面的部分之间的连线,与所述待清洁面平行。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导向部件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0mm,且小于或等于200mm。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筒和靠近所述导入构件的所述第一导向部件之间的连线,与所述待清洁面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筒和靠近所述导入构件的所述第一导向部件之间的连线,与所述待清洁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5°,且小于或等于55°。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导入构件的第一导向部件的直径,大于或等于10mm,且小于或等于40mm。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导入构件的第一导向部件的直径,大于或等于15mm,且小于或等于25mm。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筒和远离所述导入构件的第一导向部件之间的距离,与两个所述第一导向部件之间的距离之比,大于1或小于10。
1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回收容器和第一挡板,所述回收容器用于收集垃圾,所述第一挡板用于刮除所述主清洁构件上的垃圾并将垃圾导送所述回收容器。
17.如权利要求1至16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主机架,所述导入构件以至少部分能够相对所述主机架升降的方式连接所述主机架。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构件以至少有一部分能够相对所述主机架升降且至少有另一部分不能相对所述主机架升降的方式连接所述主机架。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构件包括第一连接架、第二环状带、第二辊筒、第二电机、第二导向部件、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以及第一张紧部件,所述第二环状带可转动地环绕于所述第二辊筒和所述第二导向部件外;
所述第一连接架与所述主机架连接;
所述第二辊筒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架或所述主机架;
所述第二电机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架或所述主机架且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辊筒转动;
所述第二导向部件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弹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架且所述第二导向部件用于抵压于所述第二环状带以使所述第二环状带形成所述导入部位;
所述第一张紧部件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件弹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架或所述主机架且所述第一张紧部件用于抵压于所述第二环状带以用于张紧所述第二环状带。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张紧部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二环状带围合形成的空间内;或者,所述第一张紧部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二环状带围合形成的空间外。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部件包括辊筒或者至少局部外表面呈圆柱型的杆体或者局部外表面呈弧形的非圆部件中的至少一者;且/或,
所述第一张紧部件包括辊筒或者至少局部外表面呈圆柱型的杆体或者局部外表面呈弧形的非圆部件中的至少一者。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导向部件,所述第二环状带可转动地环绕于所述第二辊筒、所述第二导向部件和所述第三导向部件外,所述第三导向部件包括辊筒或者至少局部外表面呈圆柱型的杆体或者局部外表面呈弧形的非圆部件中的至少一者。
23.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构件以整体能够相对所述主机架升降的方式活动连接所述主机架。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构件包括第二连接架、第三电机和第一滚刷,所述第一滚刷可转动地安装所述第二连接架上,所述第三电机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架上且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滚刷转动;
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二连接架通过所述第三弹性件可升降地弹性连接所述主机架。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构件包括第三连接架、第三环状带、第三辊筒、第四电机以及至少一个第四导向部件,所述第三辊筒、所述第四电机和各所述第四导向部件都安装于所述第三连接架上,且所述第四电机与所述第三辊筒传动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第三辊筒转动,所述第三环状带可转动地环绕于所述第三辊筒和所述第四导向部件外,所述第三辊筒或者所述第四导向部件用于抵压于所述第三环状带以使所述第三环状带形成所述导入部位;
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第四弹性件,所述第三连接架通过所述第四弹性件可升降地弹性连接所述主机架。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辊筒和至少一个所述第四导向部件沿所述清洁装置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导向部件的数量为一个,且所述第三辊筒设于所述第四导向部件的上方或下方;或者,
所述第四导向部件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所述第三辊筒设于至少一个所述第四导向部件的上方或下方。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一个所述第四导向部件使所述第三环状带形成导入斜面,所述导入斜面从所述导入部位倾斜延伸至所述导入部位的前上方。
29.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构件还包括第二张紧部件,所述第二张紧部件安装于所述第三连接架上,用于抵压于所述第三环状带以用于张紧所述第三环状带。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张紧部件设于所述第三环状带围合形成的空间内;或者,所述第二张紧部件设于所述第三环状带围合形成的空间外。
31.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导向部件包括辊筒或者至少局部外表面呈圆柱型的杆体或者局部外表面呈弧形的非圆部件中的至少一者;且/或,
所述第二张紧部件包括辊筒或者至少局部外表面呈圆柱型的杆体或者局部外表面呈弧形的非圆部件中的至少一者。
32.如权利要求1至16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移动轮组件,所述移动轮组件设于所述清洁装置的底部,以用于带动所述清洁装置移动;且/或,
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控制器和电源,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主清洁构件、所述导入构件和所述电源电连接。
CN202321232093.1U 2022-05-20 2023-05-20 清洁装置 Active CN21989558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382774 2022-05-20
CN202221238277 2022-05-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95587U true CN219895587U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27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32093.1U Active CN219895587U (zh) 2022-05-20 2023-05-20 清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955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46710C (zh) 表面清洁设备
JP2004534605A5 (zh)
JP2004329908A (ja) 表面掃除装置
JP2005046642A5 (zh)
US20060000040A1 (en)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KR20140145714A (ko) 걸레 회전형 청소장치
CN104939758A (zh) 一种半自动平整地面扫地机
CN219895587U (zh) 清洁装置
CN220512782U (zh) 清洁装置
CN220494927U (zh) 清洁装置
CN220403901U (zh) 清洁装置
CN220344297U (zh) 清洁装置
CN220494926U (zh) 清洁装置
CN219895592U (zh) 清洁装置
CN219895590U (zh) 清洁装置
CN220344296U (zh) 清洁装置
CN219895594U (zh) 清洁装置
CN219846353U (zh) 清洁装置
CN219895599U (zh) 清洁装置
CN116916804A (zh) 清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19895593U (zh) 清洁装置
CN219895588U (zh) 清洁装置
CN219895608U (zh) 清洁装置
WO2023221140A1 (zh) 清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6897001A (zh) 清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