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12782U - 清洁装置 - Google Patents

清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12782U
CN220512782U CN202321254835.0U CN202321254835U CN220512782U CN 220512782 U CN220512782 U CN 220512782U CN 202321254835 U CN202321254835 U CN 202321254835U CN 220512782 U CN220512782 U CN 2205127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eaning
roller
cleaning device
belt
clea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5483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樊泽宇
李瑶
樊泽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uriosity Explo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uriosity Explo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uriosity Explo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uriosity Explo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127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127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清洁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清洁装置,包括主清洁带构件和导入构件;主清洁带构件用于清洁待清洁面和传送垃圾,且主清洁带构件形成有用于抵压于待清洁面的第一平面;导入构件沿清洁装置的移动方向设于主清洁带构件的前方,以用于将待清洁面上的垃圾导送至主清洁带构件,导入构件形成有用于抵压于待清洁面的第一圆弧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清洁装置,同时实现清扫垃圾和拖擦功能;并且,通过设置第一平面,有效提高了清洁装置拖擦待清洁面的效果和效率;通过设置第一圆弧面,有效提高了清洁装置清扫垃圾的效果。

Description

清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清洁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提供的一种清洁装置,一般采用两个滚刷与抽风机的配合进行清洁待清洁面。相关技术提供的这种清洁装置,在具体应用中存在以下不足之处:滚刷与待清洁面之间的接触配合为线接触,接触面积较小,从而导致清洁装置拖擦待清洁面的效果和效率都比较差,有些污迹(例如地面上的咖啡污迹)经过多次拖擦后仍难以拖擦干净,严重影响了用户对清洁装置的满意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洁装置,其旨在解决相关技术提供的清洁装置清洁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是:一种清洁装置,包括:
主清洁带构件,所述主清洁带构件用于清洁待清洁面和传送垃圾,且所述主清洁带构件形成有用于抵压于待清洁面的第一平面;
导入构件,所述导入构件沿所述清洁装置的移动方向设于所述主清洁带构件的前方,以用于将待清洁面上的垃圾导送至所述主清洁带构件,所述导入构件形成有用于抵压于待清洁面的第一圆弧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清洁装置,通过导入构件将待清洁面上的垃圾导送至导入构件和主清洁带构件之间,通过导入构件和主清洁带构件相互配合进行传送垃圾,从而实现清扫垃圾的功能。通过主清洁带构件抵压于待清洁面上进行拖擦待清洁面,实现对待清洁面的拖擦功能。此外,通过在主清洁带构件设置用于抵压于待清洁面的第一平面,从而利于增大主清洁带构件与待清洁面的接触面积,进而有效提高了清洁装置拖擦待清洁面的效果和效率。通过在导入构件设置用于抵压于待清洁面的第一圆弧面,可利于导入构件更好地将垃圾导送至主清洁带构件,利于提高清洁装置清扫垃圾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清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清洁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支撑于待清洁面的右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清洁装置去除主机壳部分板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清洁装置去除回收容器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主清洁带构件和导入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辊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主清洁带构件、导入构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主清洁带构件的右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主清洁带构件的右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主清洁带构件的右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主清洁带构件、导入构件和回收容器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提供的主清洁带构件、导入构件和回收容器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提供的环状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提供的主清洁带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提供的主清洁带构件和回收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提供的主清洁带构件、导入构件和回收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提供的主清洁带构件和导入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清洁组件的参数示意图;
图20是图19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21和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向部件的参数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清洁组件的参数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清洁装置;10、主清洁带构件;11、第一环状带;111、第一平面;12、第一辊筒;121、转轴;122、轴承;123、辊筒本体;13、第一导向部件;131、第二平面;132、第二圆弧面;133、第三圆弧面;14、第一连接架;141、板体;15、第四辊筒;20、导入构件;201、第一圆弧面;202、导入斜面;203、第一倾斜面;211、第二环状带;212、第二辊筒;213、第二导向部件;214、第二连接架;221、第一板件;231、第二板件;232、环状部件;2321、第三环状带;2322、第三导向部件;23221、第三辊筒;241、第五辊筒;251、第三板件;30、主机架;41、第一电机;42、第一传动构件;43、第二电机;44、第二传动构件;51、控制器;52、出液部件;53、储液容器;54、人机交互装置;60、除液组件;61、刮条;62、驱动机构;63、吹风装置;70、挡板组件;71、第一挡板;72、第二挡板;80、移动轮组件;81、移动轮;90、回收容器;200、待清洁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也可以是通过居中元件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清洁装置100,包括主清洁带构件10和导入构件20,主清洁带构件10用于清洁待清洁面200和传送垃圾。导入构件20沿清洁装置100的移动方向设于主清洁带构件10的前方,以用于将待清洁面200上的垃圾导送至主清洁带构件10。导入构件20相当于用于执行导入垃圾的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该移动方向可以理解为清洁装置的前进方向,比如,若清洁装置需要用户推动移动,那么移动方向可以理解为用户推动清洁装置前进时对应的方向;若清洁装置为自移动设备,那么移动方向可以理解为自移动设备的行进方向,即在清洁装置对待清洁面进行清洁时主要行进方向。当然清洁装置在不同场景也会后退或转弯,但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清洁装置的移动方向是指清洁装置的前进方向、用户推进方向等主要的运行方向。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主清洁带构件10形成有用于抵压于待清洁面200的第一平面111;导入构件20形成有用于抵压于待清洁面200的第一圆弧面201。第一平面111形成于主清洁带构件10的底部,第一圆弧面201形成于导入构件20的底部。在清洁装置100对待清洁面200进行清洁时,主清洁带构件10与待清洁面200的接触为面接触,导入构件20与待清洁面200的接触为线接触。第一圆弧面201的设置,可以使得导入构件20的最底端比较圆滑,从而更利于执行垃圾的导入动作。第一平面111的设置,可以使得主清洁带构件10与待清洁面200的接触为面接触,从而可增大主清洁带构件10与待清洁面200的接触面积,进而有利于提高主清洁带构件10清洁待清洁面200的洁净效果和效率;尤其是对于待清洁面200上较顽固的污迹(例如咖啡污迹),本实施方案可以快速将其拖擦干净,达到显著提高清洁装置100清洁待清洁面200洁净效果和效率的目的。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待清洁面200为地面,即清洁装置100用于清洁地面。当然,具体应用中,待清洁面200也可以为墙面或者窗户或者天花板或者玻璃面或其它待清洁的表面。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主清洁带构件10包括第一环状带11、第一辊筒12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导向部件13,第一环状带11可转动地环绕于第一辊筒12和第一导向部件13外,至少有一个第一导向部件13用于将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部位抵压于待清洁面200上以使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形成第一平面111。第一辊筒12和第一导向部件13可用于支撑和张紧第一环状带11以使第一环状带11形成预设的环状结构,且可用于导引第一环状带11转动。具体应用中,当第一环状带11抵压于待清洁面200并转动时,可以对待清洁面200进行清洁和将待清洁面200上的垃圾传送至预设的位置。本实施方案,通过第一环状带11清洁待清洁面200,可以避免毛发缠绕导致二次污染的问题发生,从而提高了清洁装置100的清洁效果。
具体地,第一辊筒12可在外力作用下绕自身中心轴自由转动。第一辊筒12在外力的驱动下转动时,可带动第一环状带11转动,从而达到清洁待清洁面200和传送垃圾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环状带11可转动地环绕于第一辊筒12和第一导向部件13外指的是第一环状带11不仅环绕于第一辊筒12和第一导向部件13外,而且可以相对于第一辊筒12和第一导向部件13转动,该定义沿用至下文。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辊筒12包括转轴121、轴承122和辊筒本体123,辊筒本体123通过轴承122可转动地安装于转轴121,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绕设于辊筒本体123外。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还包括第一电机41,第一电机41与第一辊筒12传动连接,以用于驱动第一辊筒12转动,从而带动第一环状带11转动。本实施方案中,通过第一电机41驱动第一辊筒12转动,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当然,具体应用中,第一辊筒12也可以通过其它动力机构或者人力驱动转动。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还包括第一传动构件42,第一传动构件42传动连接于第一电机41和第一辊筒12之间,第一电机41通过第一传动构件42驱动第一辊筒12转动。第一传动构件42的设置作用可以包括以下作用中的至少一种:将第一电机41输出的转速调节到第一辊筒12设计所需的转速;实现一定距离范围内动力的传输。第一传动构件42可以包括带传动机构或者齿轮传动机构或者链传动机构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主清洁带构件10可以作为一个单独模块进行维护或更换,其可安装于清洁装置100和从清洁装置100拆下,这样,可使得主清洁带构件10易于维护;或者,主清洁带构件10也可以与导入构件20和第一电机41中的至少一者作为一个单独模块,进行维护或更换以及安装于清洁装置100和从清洁装置100拆下;或者,主清洁带构件10也可以不作为单独模块化进行设计。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电机41和第一传动构件42都设于第一环状带11围合形成空间外,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也可以将第一电机41和第一传动构件42的至少部分设于第一环状带11围合形成空间内。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至少一个第一导向部件13为辊筒,辊筒可在外力作用下绕自身中心轴自由转动,其具体结构可参照第一辊筒12,在此不再详述。此处,第一导向部件13采用辊筒,可使得第一导向部件13在起到对第一环状带11支撑、张紧、导向作用外,还利于在第一环状带11转动的过程中,减少第一导向部件13对第一环状带11产生的阻力,有利于提高第一环状带11转动的顺畅性。当然,第一导向部件13的设置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作为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一导向部件13为至少局部外表面呈圆柱型的杆体,第一环状带11与第一导向部件13的圆柱型外表面相接触;或者,作为另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一导向部件13为局部外表面呈弧形的非圆部件,比如局部外表面呈弧形的板件或者半圆柱体或者其它不规则形状体,其中,第一环状带11与第一导向部件13的弧形外表面相接触。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辊筒12的中心轴和各第一导向部件13的中心轴都与清洁装置100的高度方向垂直,且第一辊筒12的中心轴和各第一导向部件13的中心轴都垂直于清洁装置100在待清洁面200上移动时的移动方向。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主清洁带构件10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导向部件13,且至少有两个第一导向部件13用于将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部位抵压于待清洁面200上以使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形成第一平面111,具体地,用于使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部位形成第一平面111的各第一导向部件13沿清洁装置100的移动方向间隔设置,且用于使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部位形成第一平面111的各第一导向部件13的底部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本实施方案,采用至少两个第一导向部件13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以使第一环状带11形成第一平面111,可以利于采用较小体积的第一导向部件13形成较大面积的第一平面111。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辊筒12和至少一个第一导向部件13沿清洁装置100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即第一辊筒12设于至少一个第一导向部件13的正上方或斜上方或正下方或斜下方。具体地,至少一个第一导向部件13和第一辊筒12沿清洁装置100的高度方向呈错位设置,即至少一个第一导向部件13到待清洁面200的高度小于或大于第一辊筒12到待清洁面200的高度。本实施方案,可使得第一环状带11在高度方向具有足够大的表面,这样,一方面可利于提高第一环状带11传送垃圾的能力,从而利于实现在无风力的驱动下清除待清洁面200上的垃圾,进而利于降低清洁装置100的噪音、耗电和成本;另一方面可利于在第一环状带11的高度方向设置其它功能部件(例如刮除垃圾的部件或者输出清洗液的部件等)对第一环状带11进行处理,以利于保证第一环状带11连续工作后仍具有较好的洁净效果。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辊筒12沿清洁装置100的高度方向设于至少一个第一导向部件13的正上方或斜上方。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一辊筒12沿清洁装置100的高度方向设于至少一个第一导向部件13的正下方或斜下方也是可以;或者,第一辊筒12与至少一个第一导向部件13设于同一高度也是可以的。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用于将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部位抵压于待清洁面200的各第一导向部件13的外径都小于第一辊筒12的外径。本实施方案中,在保证第一辊筒12的外径满足负载要求的前提下,将用于将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部位抵压于待清洁面200的各第一导向部件13的外径都设置小于第一辊筒12的外径,一方面可以利用较小体积的第一导向部件13使第一环状带11形成较大面积的第一平面111,从而利于在增加第一环状带11与待清洁面200接触面积的前提下,减小主清洁带构件10在清洁装置100移动方向(某个水平方向)上的尺寸,且利于减小第一辊筒12的成本;另一方面可利于使得第一环状带11前底部与待清洁面200之间形成的间隙较小,进而利于避免垃圾进入第一环状带11前底部与待清洁面200之间的间隙中。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中,用于将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部位抵压于待清洁面200的各第一导向部件13中,也可以将至少第一导向部件13的外径设置为等于或大于第一辊筒12的外径。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主清洁带构件10还包括第一连接架14,第一辊筒12和各第一导向部件13都安装于第一连接架14上。第一辊筒12具体通过转轴121安装于第一连接架14上。当第一导向部件13为辊筒时,第一导向部件13与第一连接架14的连接方式与第一辊筒12类似;当第一导向部件13为至少局部外表面呈圆柱型的杆体时,杆体的端部可转动或者不可转动地与第一连接架14连接;当第一导向部件13为非圆部件时,第一导向部件13的端部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架14,即第一导向部件13安装于第一连接架14上后,第一导向部件13不可转动。本实施方案中,第一辊筒12和第一导向部件13都是通过第一连接架14间接连接主机架30;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也可不设置第一连接架14,以使第一辊筒12和第一导向部件13直接连接主机架30。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辊筒12的两端和第一导向部件13的两端与第一连接架14连接。第一辊筒12的两端和第一导向部件13的两端,具体指第一辊筒12轴向的两端和第一导向部件13轴向的两端,即第一辊筒12的左右两端和第一导向部件13的左右两端。本实施方案中,第一辊筒12的两端和第一导向部件13的两端都与第一连接架14连接,这样,使得第一辊筒12和第一导向部件13都不是呈悬臂式安装,从而利于保证第一辊筒12和第一导向部件13安装的稳固性以及利于保证第一辊筒12和第一导向部件13的水平度,进而利于保证主清洁带构件10安装的稳固性。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连接架14包括两个分别位于主清洁带构件10左右两侧的板体141,第一辊筒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板体141连接,第一导向部件1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板体141连接。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辊筒12和第一导向部件13都与第一连接架14可拆卸连接,采用该设置方案,便于主清洁带构件10后期的拆卸维护或更换。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还包括主机架30,第一连接架14与主机架30连接。本实施方案中,第一辊筒12和第一导向部件13通过第一连接架14间接连接主机架30,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不设置第一连接架14,而使第一辊筒12和第一导向部件13直接连接主机架30也是可以的。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导入构件20还形成有导入斜面202,导入斜面202从第一圆弧面201之远离主清洁带构件10的一端朝清洁装置100的前上方倾斜延伸,即导入斜面202从第一圆弧面201的前端向前上方倾斜延伸。具体地,导入斜面202从第一圆弧面201之远离主清洁带构件10的一端沿逐渐远离主清洁带构件10和待清洁面200的方向倾斜延伸。导入斜面202具体形成于导入构件20的前底部。通过导入斜面202的导引作用,可以使得导入构件20能够将待清洁面200上不同体积的垃圾导送至主清洁带构件10,从而可以使得导入构件20既能够把小体积的垃圾导送至主清洁带构件10,又能够将大体积的垃圾导送至主清洁带构件10,进而有效保证了清洁装置100清扫待清洁面200上垃圾的洁净效果。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导入构件20还形成有第一倾斜面203,第一倾斜面203从第一圆弧面201之靠近主清洁带构件10的一端朝清洁装置100的后上方倾斜延伸,即第一倾斜面203从第一圆弧面201的后端向后上方倾斜延伸。具体地,第一倾斜面203从第一圆弧面201之靠近主清洁带构件10的一端沿逐渐靠近主清洁带构件10、且逐渐远离待清洁面200的方向倾斜延伸。第一倾斜面203具体形成于导入构件20的后侧部。第一倾斜面203的设置,可利于导入构件20更好地配合主清洁带构件10夹持传送垃圾。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导入构件20可转动连接主清洁带构件10。当导入构件20相对于主清洁带构件10转动时,既能够调整其与待清洁面200之间的间隙大小,又能调整其与主清洁带构件10之间的间隙大小,从而实现导入构件20能够根据垃圾的尺寸自动调整与待清洁面200之间间隙以及自动调整与主清洁带构件10之间间隙的效果,使得清洁装置100可以清扫和传送不同体积大小的垃圾。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导入构件20通过连杆机构可转动连接主清洁带构件10,连杆机构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导入构件20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实现与主清洁带构件10的可转动连接,例如通过铰链或者机械臂或者弹性牵引绳等。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导入构件20包括第二环状带211、第二辊筒212、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导向部件213,第二环状带211环绕于第二辊筒212和第二导向部件213外,第二辊筒212或第二导向部件213用于使第二环状带211的局部形成第一圆弧面201。第二辊筒212和第二导向部件213可用于支撑和张紧第二环状带211以使第二环状带211形成预设的环状结构,且可用于导引第二环状带211转动。第二辊筒212的结构可参照第一辊筒12,第二导向部件213的结构可参照第一导向部件13,在此不再详述。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还包括第二电机43,第二电机43与第二辊筒212传动连接,以用于驱动第二辊筒212转动,从而带动第二环状带211转动。本实施方案中,通过第二电机43驱动第二辊筒212转动,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不设置动力部件驱动第二辊筒212转动也是可以的,或者,设置其它非电机的动力部件驱动;或者,作为一另种替代的实施方案,不设置第二电机43,而使第一电机41通过两个传动机构分别传动连接第一辊筒12和第二辊筒212也是可以的。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还包括第二传动构件44,第二传动构件44传动连接于第二电机43和第二辊筒212之间,第二电机43通过第二传动构件44驱动第二辊筒212转动。第二传动构件44可以包括带传动机构或者齿轮传动机构或者链传动机构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至少一个第二导向部件213为辊筒,辊筒可在外力作用下绕自身中心轴自由转动,其具体结构可参照第一辊筒12,在此不再详述。此处,第二导向部件213采用辊筒,可使得第二导向部件213在起到对第二环状带211支撑、张紧、导向作用外,还利于在第二环状带211转动的过程中,减少第二导向部件213对第二环状带211产生的阻力,有利于提高第二环状带211转动的顺畅性。当然,第二导向部件213的设置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作为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二导向部件213为至少局部外表面呈圆柱型的杆体,第二环状带211与第二导向部件213的圆柱型外表面相接触;或者,作为另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二导向部件213为局部外表面呈弧形的非圆部件,比如局部外表面呈弧形的板件或者半圆柱体或者其它不规则形状体,其中,第二环状带211与第二导向部件213的弧形外表面相接触。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辊筒212的外径大于第二导向部件213的外径,当然,具体应用中,第二辊筒212的外径小于或等于第二导向部件213的外径也是可以的。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辊筒212和至少一个第二导向部件213沿清洁装置100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即第二辊筒212设于至少一个第二导向部件213的正上方或斜上方或正下方或斜下方,采用该设置方案,可利于第二环状带211可更好地配合第一环状带11夹持传送垃圾。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导入构件20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导向部件213,第二辊筒212与至少一个第二导向部件213使第二环状带211形成第一倾斜面203。当然,具体应用中,使第二环状带211形成倾斜设置的第一倾斜面203的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作为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导入构件20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导向部件213,且至少有两个第二导向部件213使第二环状带211形成第一倾斜面203;或者,作为另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也可以通过对第二导向部件213的形状进行改变,以使一个第二导向部件213形成第一倾斜面203。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导入构件20还包括第二连接架214,第二连接架214与主清洁带构件10或主机架30连接,第二辊筒212和各第二导向部件213都安装于第二连接架214上。第二辊筒212、第二导向部件213与第二连接架214连接的方式和结构可参照第一辊筒12、第一导向部件13与第一连接架14连接的方式和结构,在此不再详述。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还包括除液组件60,除液组件60沿清洁装置100的移动方向设于主清洁带构件10的后方,以用于清除待清洁面200上的液体。除液组件60相当于用于执行擦干待清洁面200的功能。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除液组件60包括刮条61和驱动机构62,驱动机构62用于驱动刮条61运动,以使刮条61抵压或脱离于待清洁面200。刮条61主要用于刮拭待清洁面200的液体,当然,具体应用中,刮条61也可以用于刮除待清洁面200的灰尘、固态垃圾、污渍等。驱动机构62与刮条61连接,驱动机构62用于驱动刮条61运动至不同的位置,以使刮条61处于不同的工作模式。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驱动机构62驱动刮条61运动,具体可以是驱动刮条61旋转,或平移,或驱动刮条61升降和旋转,或者驱动刮条61升降,或者驱动刮条61升降闭合平移,或者是其它运动方式。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驱动机构62可以驱动刮条61向第一环状带11运动、脱离待清洁面200运动和向待清洁面200运动,以使刮条61运动至三个不同的位置:处于抵接第一环状带11的位置、处于抵压待清洁面200的位置和处于脱离待清洁面200的位置。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除液组件60还包括吹风装置63,吹风装置63具有至少一个出风口,出风口用于至少朝向主清洁带构件10与刮条61之间的区域吹风。在清洁装置100使用刮条61对待清洁面200进行刮拭时,出风口向朝向主清洁带构件10与刮条61之间的区域吹风,以将待清洁面200的固体或液体吹向刮条61对应的刮拭区,进而利用刮条61进行刮拭清洁,从而利于避免液体从刮条61的左右两侧发生侧漏现象。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环状带211的硬度大于第一环状带11的硬度。第一环状带11主要用于抵压待清洁面200进行清洁待清洁面200,所以第一环状带11的材料设计得比较软,可以利于保证第一环状带11抵压于待清洁面200的紧密性,从而利于保证第一环状带11清洁待清洁面200的洁净效果。本实施方案中,第二环状带211主要用于将垃圾导送至第一环状带11以及配合第一环状带11传送垃圾,所以第二环状带211采用较硬的材料不影响其性能,且利于降低第二环状带211的成本。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二环状带211的硬度小于或等于第一环状带11的硬度也是可以的。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环状带11采用软性材料制成,例如清洁绒,采用此设置方案,一方面可使得第一环状带11可以在主清洁带构件10自身重力或外力作用下紧密地抵压于待清洁面200进行清洁待清洁面200,从而利于提高清洁装置100清除待清洁面200上垃圾、污迹、液体的清洁效果;另一方面可利于减小第一环状带11抵压与待清洁面200上移动时产生的噪音,再一方面可使得第一环状带11具有一定的吸水性。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环状带211采用硬性材料制成,例如塑胶或橡胶等,这样,利于降低第二环状带211的成本。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二环状带211采用软性材料制成也是可以的,例如清洁绒。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还包括控制器51,控制器51被配置为:当清洁装置100对待清洁面200进行清洁工作时,控制第一环状带11和第二环状带211分别朝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旋转。具体地,当清洁装置100对待清洁面200进行清洁工作时,控制器51控制第一电机41和第二电机43反向旋转,从而使第一环状带11和第二环状带211分别朝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转动。本实施方案中,当清洁装置100对待清洁面200进行清洁工作时,第二环状带211逆时针旋转,第一环状带11顺时针旋转,这样,可使得第二环状带211将待清洁面200上的垃圾导送至第一环状带11,并使得夹在导入构件20和主清洁带构件10之间的垃圾被第一环状带11和第二环状带211夹持传送,第一环状带11和第二环状带211形成对垃圾传送的双重驱动,利于提高垃圾传送的能力。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还包括回收容器90,回收容器90用于收集第一环状带11和/或第二环状带211传送的垃圾。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清洁装置100不设置回收容器90也是可以,例如可以在清洁装置100工作之前,在清洁装置100上固定一次性垃圾袋以在清洁装置100工作时收集垃圾。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还包括挡板组件70,挡板组件70用于刮除第一环状带11和/或第二环状带211上的垃圾并将垃圾导送至回收容器90。本实施方案中,通过环状带结构和挡板组件70的配合,可以将待清洁面200上的垃圾扫除并导送至回收容器90,无需风力驱动,利于降低清洁装置100的噪音和成本。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挡板组件70包括第一挡板71,第一挡板71用于刮除主清洁带构件10的垃圾并将垃圾导送至回收容器90。第一环状带11将垃圾传送至预设位置即为第一挡板71所在的位置。本实施方案中,第一挡板71抵接于第一环状带11,且第一挡板71从主清洁带构件10延伸至回收容器90,从而利于使得第一挡板71能够将主清洁带构件10上承载的固态垃圾或者液态垃圾刮除并导送至回收容器90。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一挡板71也可以与主清洁带构件10存在间隙,而不抵接于主清洁带构件10。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还包括第二挡板72,第二挡板72用于刮除导入构件20的垃圾并将垃圾导送至主清洁带构件10、第一挡板71和回收容器90中的至少一者。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不设置第二挡板72也是可以的。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还包括出液部件52,出液部件52用于朝向第一环状带11、第二环状带211和待清洁面200中的至少一者输出液体。具体应用中,在主清洁带构件10清洁待清洁面200之前,先通过出液部件52朝向第一环状带11、第二环状带211和待清洁面200中的至少一者输出液体,再通过主清洁带构件10拖擦待清洁面200,从而实现清洁装置100对待清洁面200的清洁或消毒或表面护理。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清洁装置100不设置出液部件52也是可以的,此替代方案中,清洁装置100可作为扫地机或者推尘机使用。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出液部件52输出的液体包括如下液体中的至少一种:清水,清洁剂,消毒剂,蜡液,护理液。当出液部件52输出的液体为清水或清洁剂时,主清洁带构件10和/或导入构件20拖擦待清洁面200,可以清洗待清洁面200以至少去除待清洁面200上的污迹和灰尘;当出液部件52输出的液体为消毒剂时,主清洁带构件10和/或导入构件20拖擦待清洁面200,可以清洗待清洁面200并对待清洁面200进行消毒;当出液部件52输出的液体为蜡液或护理液时,主清洁带构件10和/或导入构件20拖擦待清洁面200,可以对待清洁面200打蜡以护理待清洁面200或对待清洁面200进行其它表面护理。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还包括储液容器53,储液容器53用于储存出液部件52所需的液体并为出液部件52供应液体。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清洁装置100不设置储液容器53也是可以的,此替代方案中可以通过外接管路为出液部件52供应液体。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还包括移动轮组件80,移动轮组件80设于清洁装置100的底部,以用于带动清洁装置100移动。移动轮组件80的设置,可使得清洁装置100在待清洁面200上的移动更为顺畅。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清洁装置100不设置移动轮组件80也是可以的,清洁装置100在待清洁面200上的移动,由第一环状带11或者第一环状带11和第二环状带211带动也是可以的。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移动轮组件80包括四个移动轮81,四个移动轮81呈两排设置,每排分别设有两个移动轮81。当然,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移动轮81的数量为两个或者三个或者五个也是可以的,在此不对移动轮81的数量和布局进行限制。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至少一个移动轮81通过电机驱动转动,从而带动清洁装置100移动,即清洁装置100通过电动驱动方式移动,当然,具体应用中,清洁装置100的移动驱动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作为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清洁装置100可以通过手持杆或者扶手由人力推动移动;或者,作为另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清洁装置100既可以通过电机驱动移动,也可以通过手持杆或者扶手由人力推动移动,即清洁装置100可以同时有电动、人力推动两种驱动移动模式。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移动轮组件80为自动导引车(即AGV),这样,可以使的清洁装置100在清洁和移动的过程中,可以自行导航移动,而不需要人为参与调整移动方向。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还包括控制器51和电源(图未示),电源用于为清洁装置100的清洁工作和/或移动提供电力。控制器51至少与主清洁带构件10和电源电连接。电源可以为可充电电池,也可以为可更换电池,也可以为一次性电池。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清洁装置100也可以不设置电池,而直接通过线缆与外部电网插座连接获取电力。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清洁装置100可以同时由电池和外部电网供电。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控制器51分别与第一电机41、第二电机43、电源电连接。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还包括人机交互装置54,人机交互装置54与控制器51电性连接。人机交互装置54至少用于供操作人员控制清洁装置100的开、关:此外,人机交互装置54还可以用于执行如下功能中的至少一种:显示清洁装置100的工作参数,供操作人员调节或者选择或编辑清洁装置100的工作参数,供操作人员选择清洁装置100的工作模式,供操作人员编辑清洁装置100的工作程序。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人机交互装置54包括显示屏、操控面板、按键、按钮、旋钮、拨杆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显示屏可以为单纯具有显示功能的屏幕,也可以为同时具有显示功能和触控功能的屏幕。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为商用清洁设备,商用清洁设备用于在面积较大应用场合(尤其是公共场合)的清洁,为了保证清洁装置100可一次性完成较大面积应用场合的清洁工作,需要清洁装置100可长时间持续工作。商用清洁设备具体可用于车站地面的清洁、医院地面的清洁、商场地面的清洁、操场地面的清洁、广场地面的清洁、高楼外墙的清洁、高楼玻璃窗的清洁等。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清洁装置100也可以为家用清洁设备,家用清洁设备主要用于较小应用场合的清洁,例如居民楼房地面的清洁,清洁装置100的可持续工作时间可以设计得短点,体积也相应可以设计得小点。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清洁装置100的工作原理包括:
(1)通过电力和/或人力驱动清洁装置100在待清洁面200上移动,同时驱动第一电机41和第二电机43反向转动,以使第一辊筒12在第一电机41的驱动下带动第一环状带11顺时针转动,并使第二辊筒212在第二电机43的驱动下带动第二环状带211逆时针转动,以使得清洁装置100在待清洁面200上移动时,能够实现清扫垃圾和拖擦待清洁面200的功能。
(2)第二环状带211的逆时针旋转,可使第二环状带211将待清洁面200上的垃圾向后导送,类似于导入垃圾的动作。第一环状带11的顺时针旋转可以将第二环状带211导入的垃圾推送至第一环状带11与第二环状带211之间的间隙,且第一环状带11的前侧部与第二环状带211的前侧部配合夹持垃圾向上传送。垃圾在第一环状带11与第二环状带211的双重驱动力作用下向上传送,无需风机抽吸,从而可利于减小清洁装置100的噪音和能耗。
(3)出液部件52输出的液体,可使得清洁装置100可以实现对待清洁面200的湿拖,以使得清洁装置100除了可以清扫垃圾、推尘外,还可以用于拖擦待清洁面200以去除待清洁面200上的污迹,或者对待清洁面200的消毒或表面护理。
(4)挡板组件70可以自动刮除第一环状带11和/或第二环状带211承载的固态垃圾和废液并导送至回收容器90,无需增加动力清除第一环状带11和/或第二环状带211承载的垃圾。
(5)除液组件60可以实现对待清洁面200的擦干功能,以使得清洁装置100清洁过的待清洁面200不会遗留液体,利于减小行人在待清洁面200上行走滑倒的风险,且利于避免行人在待清洁面200上行走导致二次污染的发生。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100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主要在于用于使第一环状带11形成用于抵压于待清洁面200的第一平面111的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实施例一中,两个第一导向部件13抵压于第一环状带11的底部以使第一环状带11的底部形成抵压于待清洁面200的第一平面111;而本实施例中,第一辊筒12和至少一个第一导向部件13抵压于第一环状带11的底部以使第一环状带11的底部形成抵压于待清洁面200的第一平面111。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2和图9所示,主清洁带构件10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导向部件13,且至少有一个第一导向部件13和第一辊筒12用于将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部位抵压于待清洁面200上以使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形成第一平面111,至少有另一个第一导向部件13沿清洁装置100的高度方向设于第一辊筒12的正上方或斜上方。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清洁带构件包括两个第一导向部件13,其中一个第一导向部件13与第一辊筒12用于将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部位抵压于待清洁面200以使第一环状带11的底部形成抵压于待清洁面200的第一平面111,另一个第一导向部件13沿清洁装置100的高度方向设于第一辊筒12的正上方或斜上方。第一环状带11形成具有三个拐角的环状结构。当然,具体应用中,第一导向部件13的数量和布局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作为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一辊筒12和各第一导向部件13使第一环状带11形成一个具有四个拐角的四角环状结构,如梯形环状结构或平行四边形环状结构等;或者,作为另一种替代的实施方案,除了拐角处的第一导向部件13外,也可以有至少一个第一导向部件13抵压于第一环状带11的底部或前侧部或后侧部或顶部。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用于将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部位抵压于待清洁面200的第一导向部件13沿清洁装置100的移动方向设于第一辊筒12的前方,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用于将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部位抵压于待清洁面200的第一导向部件13也可以沿清洁装置100的移动方向设于第一辊筒12的后方。
除了上述不同之外,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100的其它部分,可参照实施例一,在此不再详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100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主要在于用于将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部位抵压于待清洁面200以使第一环状带11局部形成第一平面111的第一导向部件13的数量以及第一导向部件13的形状不同,具体体现在:实施例一中,用于将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部位抵压于待清洁面200以使第一环状带11局部形成第一平面111的第一导向部件13的数量为两个;而本实施例中,用于将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部位抵压于待清洁面200以使第一环状带11局部形成第一平面111的第一导向部件13的数量为一个。
具体地,参照图2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用于将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部位抵压于待清洁面200的第一导向部件13的数量为一个,且第一辊筒12沿清洁装置100的高度方向设于该第一导向部件13的正上方或斜上方。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2和图10所示,用于将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部位抵压于待清洁面200以使第一环状带11局部形成第一平面111的第一导向部件13的数量为一个,且第一辊筒12沿清洁装置100的高度方向设于该第一导向部件13的正上方或斜上方,用于将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部位抵压于待清洁面200以使第一环状带11局部形成第一平面111的第一导向部件13包括第二平面131、第二圆弧面132和第三圆弧面133,第二平面131用于将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部位抵压于待清洁面200上以使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形成第一平面111,第二圆弧面132沿清洁装置100的移动方向设于第二平面131的前方,第三圆弧面133沿清洁装置100的移动方向设于第二平面131的后方。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圆弧面132沿清洁装置100的移动方向设于第三圆弧面133的前方。第二圆弧面132的圆心沿清洁装置100的移动方向设于第二圆弧面132的后方,即第二圆弧面132为向前凸出的凸弧面。第三圆弧面133的圆心沿清洁装置100的移动方向设于第三圆弧面133的前方,即第三圆弧面133为向后凸出的凸弧面。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圆弧面132的外径与第三圆弧面133的外径相同,采用该设置方案,可使得第一导向部件13和第一环状带11形状保持对称性。当然,具体应用中,第二圆弧面132的外径大于或小于第三圆弧面133的外径也是可以的。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用于将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部位抵压于待清洁面200以使第一环状带11局部形成第一平面111的第一导向部件13为:具有第二圆弧面132、第二平面131和第三圆弧面133的板状部件,该板状部件可以由模具注塑或者铸造或者冲压成型。
当然,具体应用中,用于使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形成第一平面111的第一导向部件13不一定是板状部件,例如,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用于使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形成第一平面111的第一导向部件13还包括连接面,连接面从第二圆弧面132之远离第二平面131的端部延伸至第三圆弧面133之远离第二平面131的端部。用于使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形成第一平面111的第一导向部件13为:具有第二平面131、第二圆弧面132、连接面和第三圆弧面133的环状中空部件或实心部件。连接面包括如下表面中的至少一种:至少局部为与第二平面131平行的平面;至少局部为相对第二平面131倾斜的斜平面;至少局部为曲面。
除了上述不同之外,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100的其它部分,可参照实施例一,在此不再详述。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100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主要在于第一辊筒12和第一导向部件13的分布方式以及使第一环状带11形成第一平面111的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实施例一中,至少一个第一导向部件13和第一辊筒12沿清洁装置100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至少两个第一导向部件13沿清洁装置100的移动方向间隔分布以使第一环状带11的底部形成第一平面111;而本实施例中,至少有一个第一导向部件13和第一辊筒12沿清洁装置100的移动方向(即一个水平方向)间隔分布,且用于使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形成第一平面111的第一导向部件13和第一辊筒12沿清洁装置100的移动方向间隔分布。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2和图11所示,第一辊筒12和至少一个第一导向部件13沿清洁装置100的移动方向间隔分布,以用于使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形成第一平面111,用于与第一辊筒12使第一环状带11局部形成第一平面111的第一导向部件13的外径小于或大于第一辊筒12的外径。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导向部件13的数量为一个,且第一导向部件13的外径小于第一辊筒12的外径,第一导向部件13沿清洁装置100的移动方向设于第一辊筒12的前方。当然,具体应用中,第一导向部件13和第一辊筒12的设置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也可以是第一辊筒12的外径小于第一导向部件13的外径,且第一辊筒12沿清洁装置100的移动方向设于第一导向部件13的前方;或者,第一导向部件13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且除了位于第一环状带11拐角处的第一导向部件13外,其余的第一导向部件13抵压于第一环状带11的前侧部中间位置和第一环状带11底部中间位置中的至少一者。
除了上述不同之外,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100的其它部分,可参照实施例一,在此不再详述。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100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主要在于导入构件20的构造不同,具体体现在:实施例一中,导入构件20为环状带构件;而本实施例中,导入构件20为板件。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12所示,导入构件20包括第一板件221,第一板件221至少形成第一圆弧面201。第一板件221由模具注塑或者冲压成型。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2和图12所示,第一板件221还形成有导入斜面202和第一倾斜面203,导入斜面202从第一圆弧面201之远离主清洁带构件10的一端朝清洁装置100的前上方倾斜延伸,第一倾斜面203从第一圆弧面201之靠近主清洁带构件10的一端朝清洁装置100的后上方倾斜延伸。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板件221连接主清洁带构件10。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板件221可转动连接主清洁带构件10。
除了上述不同之外,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100的其它部分,可参照实施例一,在此不再详述。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100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主要在于导入构件20的构造不同,具体体现在:实施例一中,导入构件20为环状带构件;而本实施例中,导入构件20由板件和可转动安装于板件上的部件形成。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2和图13所示,导入构件20包括第二板件231和环状部件232,第二板件231与主清洁带构件10连接,环状部件232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二板件231之靠近待清洁面200的端部,且环状部件232形成有第一圆弧面201。环状部件232用于执行导入垃圾的动作。环状部件232形成用于导入垃圾的导入斜面202。当然,具体应用中,环状部件232也可以由其它可转动的部件代替,例如,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环状部件232由辊筒、滚刷、辊筒、滚轮、毛刷中的至少一者代替,代替环状部件232的可转动部件并排倾斜设置以形成导入斜面202。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14所示。环状部件232包括第三环状带2321和第三导向部件2322,第三环状带2321可转动地环绕于第三导向部件2322外。第三导向部件2322用于张紧、支撑第三环状带2321,且用于导引第三环状带2321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环状带2321可转动地环绕于第三导向部件2322外指的是第三环状带2321不仅环绕于第三导向部件2322外,而且可以相对于第三导向部件2322转动。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三导向部件2322包括至少两个沿清洁装置100的高度方向倾斜间隔设置的第三辊筒23221,以使第三环状带2321形成导入斜面202。当然,具体应用中,第三导向部件2322的设置方式不限于此,例如,其设置方式可参照第一导向部件13,在此不再详述。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板件231可转动连接主清洁带构件10。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三导向部件2322可以通过电机驱动主动转动,也可以在垃圾的挤压下被动转动。
除了上述不同之外,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100的其它部分,可参照实施例一,在此不再详述。
实施例七:
参照图2、图6和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100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环状带11的定形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实施例一中,第一环状带11由第一辊筒12和第一导向部件13定形;而本实施例中,第一环状带11由第一辊筒12、第一导向部件13和第一张紧部件定形。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主清洁带构件10还包括第一张紧部件,第一张紧部件抵压于第一环状带11以用于张紧第一环状带11。第一张紧部件的设置,可以使得第一环状带11始终处于张紧状态,避免第一环状带11因松弛影响传送垃圾能力的不良现象发生。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张紧部件为第四辊筒15,第四辊筒15可在外力作用下绕自身中心轴自由转动,其具体结构可参照第一辊筒12,在此不再详述。本实施方案中,第一张紧部件采用第四辊筒15,可使得第一张紧部件在起到对第一环状带11张紧、导向作用外,还利于在第一环状带11转动的过程中,减少第一张紧部件对第一环状带11产生的阻力,有利于提高第一环状带11转动的顺畅性。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张紧部件设于第一环状带11围合形成的空间外,且第一张紧部件被定位成使得在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形成凹部。本实施方案中,第一张紧部件设于第一环状带11的外部,并从第一环状带11的外部作用于第一环状带11,以使得第一环状带11的局部形成凹部,该凹部可以用于容置清洁装置100的其它部件,从而利于提高清洁装置100的结构紧凑性。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一张紧部件也可以设于第一环状带11围合形成的空间内。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辊筒12、第一导向部件13和第一张紧部件被定位成使得第一环状带11呈L形,这样,既利于第一环状带11的底部形成第一平面111,又利于使得第一平面111的上方形成较大的凹部以用于容置清洁装置100的其它部件。
除了上述不同之外,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100的其它部分,可参照实施例一至三、实施例五和实施例六,在此不再详述。
实施例八:
参照图2、图3、图4、图15和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100与实施例七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张紧部件的设置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实施例七中,第一张紧部件为单纯具有张紧功能的部件;而本实施例中,第一张紧部件为清洁装置100中的容器,其除了具有张紧功能外,还具有收容功能。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张紧部件为回收容器90,回收容器90用于回收第一环状带11传送的垃圾,且用于张紧第一环状带11。当然,具体应用中,第一张紧部件也可以为其它类型的容器,例如储液容器53,储液容器53用于储存清洁装置100工作所需的液体,即用于储存上述出液部件52所需的液体并为出液部件52供应液体。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张紧部件可以为包括第四辊筒15、回收容器90、储液容器53、至少局部外表面呈圆柱型的杆体、局部外表面呈弧形的非圆部件中的至少一者,即:第一张紧部件不限于为第四辊筒15或回收容器90或储液容器53,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一张紧部件也可以为至少局部外表面呈圆柱型的杆体或局部外表面呈弧形的非圆部件;或者,第一张紧部件也可以为包括第四辊筒15、回收容器90、储液容器53、至少局部外表面呈圆柱型的杆体、局部外表面呈弧形的非圆部件中的至少两者。
除了上述不同之外,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100的其它部分,可参照实施例一至三和实施例五至七,在此不再详述。
实施例九:
参照图2、图3、图4、图6、图16和图1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100与实施例八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二环状带211的定形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实施例八中,第二环状带211由第二辊筒212和第二导向部件213定形;而本实施例中,第二环状带211由第二辊筒212、第二导向部件213和第二张紧部件定形。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导入构件20还包括第二张紧部件,第二张紧部件抵压于第二环状带211以用于张紧第二环状带211。第二张紧部件的设置,可以使得第二环状带211始终处于张紧状态,避免第二环状带211因松弛影响导送垃圾能力的不良现象发生。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张紧部件包括第五辊筒241、回收容器90、储液容器53、至少局部外表面呈圆柱型的杆体、局部外表面呈弧形的非圆部件中的至少一者。回收容器90用于回收垃圾。储液容器53用于储存清洁装置100工作所需的液体,即用于储存上述出液部件52所需的液体并为出液部件52供应液体。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张紧部件为第五辊筒241,第五辊筒241可在外力作用下绕自身中心轴自由转动,其具体结构可参照第一辊筒12,在此不再详述。本实施方案中,第二张紧部件采用第五辊筒241,可使得第二张紧部件在起到对第二环状带211张紧、导向作用外,还利于在第二环状带211转动的过程中,减少第二张紧部件对第二环状带211产生的阻力,有利于提高第二环状带211转动的顺畅性。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张紧部件设于第二环状带211围合形成的空间外,且第二张紧部件被定位成使得第二环状带211的局部形成凹部。本实施方案中,第二张紧部件设于第二环状带211的外部,并从第二环状带211的外部作用于第二环状带211,以使得第二环状带211的局部形成凹部,该凹部可以用于容置清洁装置100的其它部件,从而利于提高清洁装置100的结构紧凑性。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二张紧部件也可以设于第二环状带211围合形成的空间内。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张紧部件被定位成使得第二环状带211背对主清洁带构件10的侧部形成凹部,即第二张紧部件被定位成使得第二环状带211的前侧部形成凹部。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张紧部件作用于第二环状带211前侧部靠近导入斜面202的部位,即第二张紧部件靠近第二环状带211前侧部的底部设置。
除了上述不同之外,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100的其它部分,可参照实施例一至四、实施例七和实施例八,在此不再详述。
实施例十:
参照图2、图3、图6、图15和图1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100与实施例七的区别主要在于导入构件20的构造以及导入斜面202的形成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实施例七中,导入构件20为环状带构件,导入斜面202由第二环状带211形成;而本实施例中,导入构件20由板件和环状带组合形成,导入斜面202由板件形成。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导入构件20还包括第三板件251,第三板件251从导入构件20靠近待清洁面200的端部沿逐渐远离主清洁带构件10和待清洁面200的方向倾斜延伸,且第三板件251形成导入斜面202。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导入构件20包括一个第二导向部件213,第二导向部件213设于第二辊筒212的下方。第三板件251连接于第二导向部件213。当然,具体应用中,作为替代的实施方案,第三板件251的安装方式不限于此,例如,第三板件251也可以连接于第二连接架214,或者,当第二辊筒212位于第二导向部件213的下方时,第三板件251也可以连接于第二辊筒212。
除了上述不同之外,本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装置100的其它部分,可参照实施例一至四、实施例七和实施例八,在此不再详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给出清洁装置100相关部件和结构的参数设置。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提供的多个参数,清洁装置可以同时满足一个参数,或者同时满足多个参数均可,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9和图20所示,为了清理各类垃圾,以提高清洁效果,可以设置导入斜面202的坡度大于或等于10度,小于或等于60度。其中,该坡度也可以称为导入斜面202与待清洁面之间的夹角,即该夹角大于或等于10度,且小于或等于60度。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倾斜导入面的坡度大于或等于20度,小于或等于40度。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倾斜导入面的坡度大于或等于28度,小于或等于32度。如此设计可以确保清洁装置100更为容易地清扫垃圾,即可以理解为更为容易地“吃”进垃圾,由此可以提高清洁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为了清理各类垃圾,提高清洁装置100的清洁效果,还可以设置导入斜面202的最高点大于或等于10mm,小于或等于100mm。导入斜面202的最高点在10mm-100mm范围内,具体是指导入斜面202的最高点至待清洁面的距离d1在10mm-100mm范围内。其中,最高点可以是导入斜面202中至待清洁面的最大距离值对应的点,当然也可以是导入斜面202中至待清洁面的中间距离值对应的点。不管是最大距离值对应的点,还是中间距离值对应的点,在10mm-100mm范围选择合适的值,可以实现对应尺寸垃圾的清扫。
可选的,导入斜面202的最高点与待清洁面形成开口以用于导入垃圾,如在一些场景中(如室外),垃圾高度会有一些较大的波动,因此将导入斜面202的最高点在10mm-100mm范围内,以便于适应于不同尺寸的垃圾。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设置导入斜面的最高点大于或等于25mm,小于或等于40mm。可选的,由于一些场景的较大的垃圾高度一般在40mm以下,通过将导入斜面的最高点设置大于或等于25mm,小于或等于40mm,可以有利于清洁装置吃进大部分对应场景的垃圾。
且可选的,导入斜面202与待清洁面整体形成一个“吃”垃圾的导入口,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合适的坡度和最高点的高度,在满足最高点的高度的情况下,不至于整个导入斜面202的延伸长度过长而占用空间,且可以优化垃圾在被“吃”过长的运行长度,从而便于更好的吃进垃圾。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0,同时参考图21和图22,可以设置两个第一导向部件13中靠近待清洁面的部分之间的连线L1,与待清洁面平行。连线L1与待清洁面平行,可以确保清洁带完全贴合待清洁面,进而可以提高清洁装置的清洁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不管两个第一导向部件13的直径尺寸是否相同,只要确保两个第一导向部件13中靠近待清洁面的部分之间的连线L1与待清洁面平行,即可达到相应的效果。示例性的,如图21所示,两个第一导向部件13的直径相同,两个第一导向部件13中心的连线L2与待清洁面平行;如图22所示,两个第一导向部件13的直径不同,两个第一导向部件13中靠近待清洁面的部分之间的连线L1与待清洁面平行,同样也可以达到完全贴合待清洁面,进而提高清洁效果。
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描述方便,请参考图19-图23,将主清洁带构件10中的两个第一导向部件13分别称为导向部件122a和导向部件122b,其中,导向部件122a为靠近导入构件20的一个第一导向部件,导向部件122b为远离导入构件20的另一个第一导向部件;以及将导入构件20中的两个第二导向部件213分别称为导向部件222a和导向部件222b,其中,导向部件222a为靠近主清洁带构件10的一个第二导向部件,导向部件222b为远离主清洁带构件10的另一个第二导向部件。
同样,如图20、21和图22所示,可以设置靠近主清洁带构件10的第二导向部件213(导向部件222a)中靠近待清洁面的部分,与主清洁带构件10的第一导向部件13(导向部件122a和导向部件122b)中靠近待清洁面的部分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即可以理解为导向部件222a、导向部件122a和导向部件122b的底部连线L1与待清洁面平行。由此可以使得导入构件的部分和主清洁带构件的部分达到完全贴合待清洁面,不仅提高清洁效果,还可以提高垃圾传输效果。
进一步地,靠近主清洁带构件10的第二导向部件213(导向部件222a)与第一导向部件13的直径相同,靠近主清洁带构件10的第二导向部件213(导向部件222a)与第一导向部件13的中心的连线平行于待清洁面,具体如图22所示,即连线L2与待清洁面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清洁装置适应各种垃圾,如图23所示,还可以设置两个第二导向部件213(导向部件222a和导向部件222b)之间的连线L3与待清洁面的角度,大于0°且小于90°。进一步地,还可以设置两个第二导向部件213(导向部件222a和导向部件222b)之间的连线L3与待清洁面的角度,大于或等于20°,且小于或等于40°。通过对两个第二导向部件对应的角度,以进一步地提高清洁装置清扫垃圾的效果。
示例性的,清洁装置可以同时满足一个参数,或者同时满足多个参数均可。比如,清洁装置同时满足导向部件222a、导向部件122a和导向部件122b的连线L1与待清洁面平行,且导向部件222a和导向部件222a的连线L3与待清洁面的夹角大于或等于20°,且小于或等于40°。由此可以使得清洁装置具有较佳的清洁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清洁装置的清洁效果,如图21所示,还可以设置两个第一导向部件13(即导向部件122a和导向部件122b)之间的距离d2大于或等于0mm,且小于或等于200mm。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导向部件13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30mm,且小于或等于60mm。两个第一导向部件之间的距离d2越大,拖地的有效面积越大,但是所占空间也越大。但是结合本申请实施示例提供的主清带构件10的结构和重量等因素,以及还需要考虑和导入构件20的配合,将两个第一导向部件之间距离设置0-200mm,尤其设置在30-60mm,可以取得较佳的清洁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主清洁带构件10与导入构件20传输垃圾的能力,进而提高清洁装置100的清洁效果,如图19所示,还可以设置第一辊筒12和远离导入构件20的第一导向部件13(导向部件122b)之间的连线,与待清洁面之间的夹角不等于90°。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为90°。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在清洁装置的尺寸以及垃圾传输能力选择上取得较优的效果,如图19所示,可以设置第一辊筒12和远离导入构件20的第一导向部件13(导向部件122b)之间的距离d3,大于或等于0mm,且小于或等于400mm。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第一辊筒12和远离导入构件20的第一导向部件13(导向部件122b)之间的距离d3,大于或等于100mm,且小于或等于200mm。第一辊筒12与导向部件122b之间的距离d3越大,垃圾被运输的高度越高,回收容器需要设计的高度越高,但是所占空间也越大。第一辊筒12与导向部件122b之间的距离d3越小,垃圾被运输的高度越低,回收容器需要设计的高度越低,但是所占空间也越小。因此在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将第一辊筒12与导向部件122b之间的距离d3限定在0-400mm,可选的,可以为100-200mm,可以在满足尺寸要求的同时,因提高垃圾的传输能力,进而提高清洁装置的清洁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传输垃圾的能力,进而提高清洁装置的清洁效果,如图23所示,还可以设置第一辊筒12和靠近导入构件20的第一导向部件13(导向构件122a)之间的连线L4,与待清洁面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优先的,还可以设置第一辊筒12和靠近导入构件20的第一导向部件13(导向部件122a)之间的连线L4,与待清洁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5°,且小于或等于55°。由于第一辊筒12和导向部件122a的连线和待清洁面形成的角度导向部件122a越垂直(夹角越大)垃圾运输的难度越大,反之垃圾运输的难度越小,故设置夹角在相应的范围,可以提高垃圾的传输能力,进而提高清洁装置的清洁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清洁装置的适应各类垃圾的能力,同时又可以提高清洁效果,如图21和图22所示,还可以设置远离主清洁带构件10的第二导向部件213(导向部件222b)与待清洁面之间的距离d4,大于0mm,且小于或等于100mm。为了更好提高清洁装置的清洁效果,进一步地还可以设置远离主清洁带构件10的第二导向部件213(导向部件222b)与待清洁面之间的距离d4,大于或等于25mm,且小于或等于4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参考图19,还可以设置第二辊筒212和靠近主清洁带构件10的第二导向部件(导向部件222a)之间的连线,与第一辊筒12和靠近导入构件20的第一导向部件13(导向部件122a)之间的连线平行。第二辊筒212和导向部件222a的连线,与第一辊筒12和导向部件122a的连线平行以形成一个运输垃圾的平面,可以提供更加均匀的夹持力,由此可以提高垃圾的传输效果,进而提高了清洁装置的清洁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还可以设置第一辊筒12和第二辊筒212之间的距离d5,大于或等于20mm,且小于或等于150mm。进一步地,可以设置第一辊筒12和第二辊筒212之间的距离d5大于或等于40mm,且小于或等于80mm。由于第一辊筒12和第二辊筒212的距离越大可进入的垃圾越大,但是所占空间也越大,两者的距离越小可进入的垃圾越小,所占空间也越小。因此在综合这两方面因素,选择第一辊筒12和第二辊筒212在40-80mm,可以达到较优的效果,同时又可以确保不会因为第一辊筒12和第二辊筒212设置的因素,导致清洁装置的其他结构以及整体结构较大,进而造成空间和成本的浪费。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导入构件20和主清洁带构件10之间堆积垃圾,进而影响清洁装置的清洁效果,还可以设置靠近导入构件20的第一导向部件13(导向部件122a)的直径,大于或等于10mm,且小于或等于40mm;以及设置靠近主清洁带构件10的第二导向部件213(导向部件222a)的直径,大于或等于10mm,且小于或等于40mm。
进一步地,还可以设置靠近导入构件20的第一导向部件13(导向部件122a)的直径,大于或等于15mm,且小于或等于25mm;以及设置靠近主清洁带构件10的第二导向部件213(导向部件222a)的直径,大于或等于15mm,且小于或等于25mm。如此设计,可以使得导入构件和主清洁带构件所形成的缝隙也越小,存垃圾的空间也会越小,由此可以避免垃圾的堆积,进而提高了清洁效果。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传统清洁部件设计,比如滚筒设计,本申请的导入构件和主清洁带构件的结构设计,使得清洁装置即使在导向部件122a和导向部件222a的直径设置较小,但是也不会损失有效清洁面积。因此上述参数的优化设置,是在不损失有效清洁面积的同时,又可以避免垃圾堆积,由此不仅提高了清洁效果,还可以提高清洁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还可以设置第一辊筒12和第二辊筒212之间的距离d5,与靠近导入构件20的第一导向部件13(导向部件122a)和靠近主清洁带构件10的第二导向部件(导向部件222a)之间的距离d6之比,大于或等于1,即d5/d6≥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和图23所示还可以设置第一辊筒12和第二辊筒212之间的距离d5,与导入斜面202的最高点至待清洁面之间距离d1之比,大于或等于0.8小于或等于1.4,即1.4≥d5/d1≥0.8。可选的,垃圾从导入斜面202的最高点与待清洁面之间进入,并通过第一辊筒12和第二辊筒212之间出去,一般垃圾的尺寸在传送过程中不会发生改变,因此其第一辊筒12和第二辊筒212之间的距离d5,与导入斜面202的最高点至待清洁面之间距离d1要相互对应,考虑到垃圾在传送过程中可能会被压缩,距离d5可以微微小于d1。且可选的,通过将d5和d1的比例设置为1.4≥d5/d1≥0.8,可以防止一方尺寸相对过大,避免一方尺寸出现过度冗余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第一辊筒12和远离导入构件20的第一导向部件13(导向部件122b)之间的距离,与两个第一导向部件13(导向部件122a和导向部件122b)的距离之比,大于1,小于或等于1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第二辊筒212和靠近主清洁带构件10的第二导向部件213(导向部件222a)之间的距离,与两个第二导向部件213(导向部件222a和导向部件222b)之间的距离之比,大于1或小于10。
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涉及两个部件之间的距离,可以是一个部件的中心至另一个部件的中心距离,当然也可以是部件的其他位置(比如边缘)至另一个部件的中心距离,或者是一个部件的中心至另一个部件的其他位置(比如边缘)的距离,只要取相对位置来确定距离即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申请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32)

1.一种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清洁带构件,所述主清洁带构件用于清洁待清洁面和传送垃圾,且所述主清洁带构件形成有用于抵压于待清洁面的第一平面;
导入构件,所述导入构件沿所述清洁装置的移动方向设于所述主清洁带构件的前方,以用于将待清洁面上的垃圾导送至所述主清洁带构件,所述导入构件形成有用于抵压于待清洁面的第一圆弧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清洁带构件包括第一连接架、第一环状带、第一辊筒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导向部件,所述第一辊筒和各所述第一导向部件都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架上,所述第一环状带可转动地环绕于所述第一辊筒和所述第一导向部件外,至少有一个所述第一导向部件用于将所述第一环状带的局部部位抵压于待清洁面上以使所述第一环状带的局部形成所述第一平面;
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辊筒转动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辊筒传动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辊筒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环状带转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筒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导向部件沿所述清洁装置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清洁带构件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导向部件,且至少有两个所述第一导向部件用于将所述第一环状带的局部部位抵压于待清洁面上以使所述第一环状带的局部形成所述第一平面,所述第一辊筒沿所述清洁装置的高度方向设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导向部件的正上方或斜上方;或者,
所述主清洁带构件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导向部件,且至少有一个所述第一导向部件和所述第一辊筒用于将所述第一环状带的局部部位抵压于待清洁面上以使所述第一环状带的局部形成所述第一平面,至少有另一个所述第一导向部件沿所述清洁装置的高度方向设于所述第一辊筒的正上方或斜上方;或者,
用于将所述第一环状带的局部部位抵压于待清洁面上的所述第一导向部件的数量为一个,且所述第一辊筒沿所述清洁装置的高度方向设于该第一导向部件的正上方或斜上方,用于将所述第一环状带的局部部位抵压于待清洁面上的所述第一导向部件包括第二平面、第二圆弧面和第三圆弧面,所述第二平面用于将所述第一环状带的局部部位抵压于待清洁面上以使所述第一环状带的局部形成所述第一平面,所述第二圆弧面沿所述清洁装置的移动方向设于所述第二平面的前方,所述第三圆弧面沿所述清洁装置的移动方向设于所述第二平面的后方。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筒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导向部件沿所述清洁装置的移动方向间隔分布,以用于使所述第一环状带的局部形成所述第一平面,用于与所述第一辊筒使所述第一环状带局部形成所述第一平面的所述第一导向部件的外径小于或大于所述第一辊筒的外径。
6.如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件为辊筒或者至少局部外表面呈圆柱型的杆体或者局部外表面呈弧形的非圆部件。
7.如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清洁带构件还包括第一张紧部件,所述第一张紧部件抵压于所述第一环状带以用于张紧所述第一环状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张紧部件设于所述第一环状带围合形成的空间外,且所述第一张紧部件被定位成使得在所述第一环状带的局部形成凹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筒、所述第一导向部件和第一张紧部件被定位成使得所述第一环状带呈L形;且/或,
所述第一张紧部件包括第四辊筒、回收容器、储液容器、至少局部外表面呈圆柱型的杆体、局部外表面呈弧形的非圆部件中的至少一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构件还形成有导入斜面,所述导入斜面从所述第一圆弧面之远离所述主清洁带构件的一端朝所述清洁装置的前上方倾斜延伸;且/或,
所述导入构件还形成有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从所述第一圆弧面之靠近所述主清洁带构件的一端朝所述清洁装置的后上方倾斜延伸。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构件可转动连接所述主清洁带构件。
12.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或10或1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构件包括第二连接架、第二环状带、第二辊筒、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导向部件,所述第二辊筒和各所述第二导向部件都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架上,所述第二环状带环绕于所述第二辊筒和所述第二导向部件外,所述第二辊筒或所述第二导向部件用于使所述第二环状带的局部形成所述第一圆弧面。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辊筒转动的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辊筒传动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辊筒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二环状带转动;且/或,
所述第二辊筒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导向部件沿所述清洁装置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构件还包括第二张紧部件,所述第二张紧部件抵压于所述第二环状带以用于张紧所述第二环状带。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张紧部件设于所述第二环状带围合形成的空间外;或者,
所述第二张紧部件设于所述第二环状带围合形成的空间内。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张紧部件设于所述第二环状带围合形成的空间外,且所述第二张紧部件被定位成使得在所述第二环状带背对所述主清洁带构件的侧部形成凹部;且/或,
所述第二张紧部件包括第五辊筒、回收容器、储液容器、至少局部外表面呈圆柱型的杆体、局部外表面呈弧形的非圆部件中的至少一者。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构件还包括第三板件,所述第三板件从所述导入构件靠近所述待清洁面的端部沿逐渐远离所述主清洁带构件和所述待清洁面的方向倾斜延伸。
18.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或10或1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构件包括第一板件,所述第一板件至少形成所述第一圆弧面;或者,
所述导入构件包括第二板件和环状部件,所述第二板件与所述主清洁带构件连接,所述环状部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二板件之靠近待清洁面的端部,且所述环状部件形成有所述第一圆弧面。
19.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或10或1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除液组件,所述除液组件沿所述清洁装置的移动方向设于所述主清洁带构件的后方,以用于清除所述待清洁面上的液体。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液组件包括刮条和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刮条运动,以使所述刮条抵压或脱离于所述待清洁面。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液组件还包括吹风装置,所述吹风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出风口,所述出风口用于至少朝向主清洁带构件与所述刮条之间的区域吹风。
22.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或10或1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挡板组件和回收容器,所述挡板组件用于刮除所述主清洁带构件和/或所述导入构件上的垃圾并将垃圾导送至所述回收容器;且/或,
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出液部件,所述出液部件用于朝向所述导入构件、所述主清洁带构件和所述待清洁面中的至少一者输出清洗液。
23.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或10或1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移动轮组件,所述移动轮组件设于所述清洁装置的底部,以用于带动所述清洁装置移动;且/或,
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控制器和电源,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电源和所述主清洁带构件电连接。
24.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导向部件靠近所述待清洁面的部分之间的连线,与所述待清洁面平行。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导向部件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30mm,且小于等于60mm。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筒和远离所述导入构件的所述第一导向部件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00mm,且小于或等于200mm。
27.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筒和靠近所述导入构件的所述第一导向部件之间的连线,与所述待清洁面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筒和靠近所述导入构件的所述第一导向部件之间的连线,与所述待清洁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5°,且小于或等于55°。
29.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筒和远离所述导入构件的所述第一导向部件之间的距离,与两个所述第一导向部件之间的距离之比,大于1,小于或等于10。
30.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斜面的坡度大于或等于10度,小于或等于60度;或者,
所述导入斜面的最高点大于或等于10mm,小于或等于100mm。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斜面的坡度大于或等于20度,小于或等于40度;或者,
所述导入斜面的最高点大于或等于25mm,小于或等于40mm。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入斜面的坡度大于或等于28度,小于或等于32度。
CN202321254835.0U 2022-05-20 2023-05-20 清洁装置 Active CN22051278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509953 2022-05-20
CN202221250995 2022-05-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12782U true CN220512782U (zh) 2024-02-23

Family

ID=89937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54835.0U Active CN220512782U (zh) 2022-05-20 2023-05-20 清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127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46710C (zh) 表面清洁设备
CN100417362C (zh) 表面清洁设备
US20060191097A1 (en) Transport cleaning device
US20060000040A1 (en)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GB2396801A (en) Carpet sweeper with non-uniform front edge
KR20200043295A (ko) 휠 추진식 조향 가능 바닥 청소 기계
CN220512782U (zh) 清洁装置
CN220494927U (zh) 清洁装置
CN219895592U (zh) 清洁装置
CN219895587U (zh) 清洁装置
CN220403901U (zh) 清洁装置
CN220494926U (zh) 清洁装置
CN219895590U (zh) 清洁装置
CN220344296U (zh) 清洁装置
CN220344297U (zh) 清洁装置
CN219895599U (zh) 清洁装置
CN219895594U (zh) 清洁装置
CN219846353U (zh) 清洁装置
CN219895608U (zh) 清洁装置
WO2023221140A1 (zh) 清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6916804A (zh) 清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19895588U (zh) 清洁装置
CN219895610U (zh) 清洁装置
CN219895595U (zh) 清洁装置
WO2023221135A1 (zh) 清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