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89752U - 一种壳体组件及新风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壳体组件及新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89752U
CN219889752U CN202321350470.1U CN202321350470U CN219889752U CN 219889752 U CN219889752 U CN 219889752U CN 202321350470 U CN202321350470 U CN 202321350470U CN 219889752 U CN219889752 U CN 2198897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an
guide plate
baffle
pa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5047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艳荣
黄刚
陈俊伟
朱志海
李宇
廖龙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Handan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HVA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Handan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HVA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Handan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HVAC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5047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897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897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897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及新风机,其中,壳体组件包括外壳和导风部件;外壳具有容纳腔、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容纳腔内具有交换芯安装空间;导风部件具有导风面,导风部件在交换芯安装空间沿第一方向的第一侧分隔出两个风机腔,第一进风口与第一出风口之间形成经过交换芯安装空间和一个风机腔的第一条气流路径,第二进风口与第二出风口之间形成经过交换芯安装空间和另一个风机腔的第二条气流路径,两条气流路径的至少其中一条气流路径配置有导风面,导风面将沿对应的气流路径流动的气流导向对应的风机腔。本申请实施例的壳体组件可以降低设置在对应的风机腔内的风机的负载,进而可以降低新风机的能耗。

Description

一种壳体组件及新风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壳体组件及新风机。
背景技术
新风机是一种有效的空气净化设备,能够使室内空气产生循环,一方面把室内污浊的空气排出室外,另一方面把室外新鲜的空气输入到室内。
相关技术中,设置有热交换芯的新风机一般是用隔板在外壳内分隔出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以防止新风风道内的气流与排风风道内的气流混合而降低热交换芯的热交换效率。但是,一些隔板的设置方式不太合理,气流在流动过程中容易因隔板的阻挡而产生紊流,由此导致风机的负载加大,能耗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新风机的能耗的壳体组件及新风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容纳腔、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容纳腔内具有交换芯安装空间;
具有导风面的导风部件,所述导风部件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且在所述交换芯安装空间沿第一方向的第一侧分隔出两个风机腔,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形成经过所述交换芯安装空间和一个所述风机腔的第一条气流路径,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形成经过所述交换芯安装空间和另一个所述风机腔的第二条气流路径,两条所述气流路径的至少其中一条所述气流路径配置有所述导风面,所述导风面将沿对应的所述气流路径流动的气流导向对应的所述风机腔。
一种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风机腔的其中之一位于其中另一沿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导风面位于两个所述风机腔相互靠近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沿所述第一方向从背离所述交换芯安装空间的一侧至靠近所述交换芯安装空间的一侧,与其中一个所述风机腔对应的所述导风面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朝其中另一个所述风机腔所在的一侧倾斜。
一种实施方式中,与其中一个所述风机腔对应的所述导风面的至少部分区域位于所述交换芯安装空间与其中另一个所述风机腔之间。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对角设置,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对角设置;和/或,
所述交换芯安装空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侧具有沿第三方向分层设置的两个进风通道,第一条所述气流路径经过其中一个所述进风通道,第二条所述气流路径经过其中另一个所述进风通道。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导风部件在所述交换芯安装空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侧分隔出沿第三方向分层设置的两个过风通道,第一条所述气流路径经过其中一个所述过风通道,第二条所述气流路径经过其中另一个所述过风通道,两个所述过风通道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导风面;其中,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一种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风机腔分别为第一条所述气流路径所经过的第一风机腔以及第二条所述气流路径所经过的第二风机腔,两个所述过风通道分别为与所述第一风机腔连通的所述第一过风通道以及与所述第二风机腔连通的第二过风通道;
所述导风部件包括风机隔板和第一导向板,所述风机隔板位于所述第一风机腔和所述第二风机腔之间,所述第一导向板位于所述风机隔板靠近所述交换芯安装空间的一侧,从所述第一导向板靠近所述风机隔板的一侧至背离所述风机隔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导向板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朝所述第二风机腔所在的一侧倾斜,所述第一导向板背离所述第二风机腔的一侧形成所述第一过风通道,所述第一导向板面向所述第一过风通道的表面为所述导风面。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导风部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板背离所述风机隔板一侧的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位于所述交换芯安装空间和所述第二风机腔之间。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挡板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第一侧以及所述第一导向板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第一侧分别与所述外壳间隔设置,以使间隔处形成位于第二条所述气流路径上,且与所述第二风机腔连通的第二过风口。
一种实施方式中,
两个所述风机腔分别为第一条所述气流路径所经过的第一风机腔以及第二条所述气流路径所经过的第二风机腔,两个所述过风通道分别为与所述第一风机腔连通的所述第一过风通道以及与所述第二风机腔连通的第二过风通道;
所述导风部件包括风机隔板和第二导向板,所述风机隔板位于所述第一风机腔和所述第二风机腔之间,所述第二导向板位于所述风机隔板靠近所述交换芯安装空间的一侧,从所述第二导向板靠近所述风机隔板的一侧至背离所述风机隔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导向板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朝所述第一风机腔所在的一侧倾斜,所述第二导向板背离所述第一风机腔的一侧形成所述第二过风通道,所述第二导向板面向所述第二过风通道的表面为所述导风面。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导风部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向板背离所述风机隔板一侧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位于所述交换芯安装空间和所述第一风机腔之间。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挡板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第二侧以及所述第二导向板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第二侧分别与所述外壳间隔设置,以使间隔处形成第一条所述气流路径上,且与所述第一风机腔连通的第一过风口。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导风部件包括通道隔板,所述通道隔板将两个所述过风通道隔开。
一种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过风通道分别为所述第一过风通道和所述第二过风通道,所述第一过风通道位于所述第二过风通道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下侧;
所述交换芯安装空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侧具有沿第三方向分层设置的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所述第一进风通道位于所述第二进风通道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上侧,第一条所述气流路径经过所述第一进风通道和所述第一过风通道,第二条所述气流路径经过所述第二进风通道和所述第二过风通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机,包括:
热交换芯;
两个风机;
上述所述的壳体组件,所述热交换芯设置在所述交换芯安装空间内,两个所述风机腔内分别设置一个所述风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的外壳内设置具有导风面的导风部件,导风部件在交换芯安装空间沿第一方向的第一侧分隔出两个风机腔,第一进风口与第一出风口之间形成经过交换芯安装空间和一个风机腔的第一气流路径,第二进风口与第二出风口之间形成经过交换芯安装空间和另一个风机腔的第二气流路径,第一气流路径和第二气流路径的至少其中一个气流路径配置有导风面,导风面可以将沿对应的气流路径流动的气流导向对应的风机腔,气流流动顺畅,不易形成紊流,由此,可以降低设置在对应的风机腔内的风机的负载,进而可以降低新风机的能耗。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中的一种新风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虚线的直线箭头表示流向第二风机的气流,形成圆形的虚线箭头表示紊流;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新风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2所示的新风机的另一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空心的粗箭头表示沿第一气流路径流动的气流,黑色的粗箭头表示沿第二气流路径流动的气流;
图5为图4中所示的导风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的新风机的再一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的外壳省略了部分侧壁,图中空心的粗箭头表示沿第一气流路径流动的气流,黑色的粗箭头表示沿第二气流路径流动的气流;
图7为图6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壳体组件;11,11′、外壳;11a、容纳腔;11a1、交换芯安装空间;11a2、风机腔;11a21、第一风机腔;11a22、第二风机腔;11a3、过风通道;11a31、第一过风通道;11a32、第二过风通道;11a4、进风通道;11a41、第一进风通道;11a42、第二进风通道;11a5、第一过风口;11a6、第二过风口;11b、第一进风口;11c、第二进风口;11d、第一出风口;11e、第二出风口;12、导风部件;12a、导风面;12a1、第一导风面;12a2、第二导风面;121、第一挡板;122、第一导向板;123、风机隔板;124、第二挡板;125、第二导向板;126、通道隔板;13′、第一隔板;20,20′、热交换芯;30、风机;31,31′、第一风机;32,32′、第二风机;40、高效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第三方向”、“上”、“下”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2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中,X1表示第一方向的第一侧,X2表示第一方向的第二侧,Z1表示第三方向的第一侧,Z2表示第三方向的第二侧,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机,请参阅图2,该新风机包括壳体组件10、热交换芯20和两个风机30。
请参阅图2至图7,本申请实施例的壳体组件10包括外壳11和导风部件12。
外壳11具有容纳腔11a、第一进风口11b、第二进风口11c、第一出风口11d和第二出风口11e,容纳腔11a内具有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
导风部件12具有导风面12a,导风部件12设置在容纳腔11a内,且在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沿第一方向的第一侧分隔出两个风机腔11a2,第一进风口11b与第一出风口11d之间形成经过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和一个风机腔11a2的第一条气流路径,第二进风口11c与第二出风口11e之间形成经过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和另一个风机腔11a2的第二条气流路径,两条气流路径的至少其中一条气流路径配置有导风面12a,也就是说,可以只为其中一条气流路径配置导风面12a,也可以为两条气流路径分别配置导风面12a。导风面12a将沿对应的气流路径流动的气流导向对应的风机腔11a2。
具体地,热交换芯20设置在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内,两个风机腔11a2内分别设置一个风机30。
请参阅图2,为便于描述,可以将两个风机腔11a2分别称为第一风机腔11a21和第二风机腔11a22,两个风机30分别称为第一风机31和第二风机32,第一风机31设置在第一风机腔11a21内,第二风机32设置在第二风机腔11a22内。
两条气流路径分别称为第一气流路径和第二气流路径,第一气流路径经过第一进风口11b、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第一风机腔11a21和第一出风口11d,第二气流路径经过第二进风口11c、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第二风机腔11a22和第二出风口11e。沿第一气流路径流动的气流以及沿第二气流路径流动的气流在经过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时均流入热交换芯20中,并在热交换芯20中进行换热。
图2中的第一进风口11b与第一出风口11d对角设置,第二进风口11c与第二出风口11e对角设置,也就是说,第一气流路径和第二气流路径在经过热交换芯20时是交叉的形式,此种设置方式可以使沿第一气流路径流动的气流以及沿第二气流路径流动的气流在热交换芯20处进行充分的热交换,由此,可以提高热交换芯20的热交换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第一进风口11b与第一出风口11d相对设置,第二进风口11c与第二出风口11e相对设置,也就是说,第一气流路径和第二气流路径在经过热交换芯20时是大致平行的形式,此种设置方式可以缩短第一气流路径和第二气流路径的长度,风量损失较小,有利于提升新风机的风量和性能。
第一风机31用于驱动气流沿第一气流路径流动,第二风机32用于驱动气流沿第二气流路径流动。
请继续参阅图2至图7,导风部件12具有两个导风面12a,导风面12a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率不为0的曲面。为便于描述,可以将两个导风面12a分别称为第一导风面12a1和第二导风面12a2,第一导风面12a1与第一气流路径对应,第二导风面12a2与第二气流路径对应,第一导风面12a1将沿第一气流路径流动的气流导向第一风机腔11a21,第二导风面12a2将沿第二气流路径流动的气流导向第二风机腔11a22。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部件12也可以只有第一导风面12a1,而没有第二导风面12a2,或者,导风部件12还可以只有第二导风面12a2,而没有第一导风面12a1。
示例性地,图2中所示的新风机的第一进风口11b和第二出风口11e分别与室外环境连通,第二进风口11c和第一出风口11d分别与室内环境连通,室外的气流(也称为新风)从第一进风口11b进入外壳11内,并在外壳11内沿第一气流路径流动,然后从第一出风口11d流入室内,室内的气流(也称为回风)从第二进风口11c进入外壳11内,并在外壳11内沿第二气流路径流动,然后从第二出风口11e排放到室外,相当于图2中所示的新风机的第一气流路径为新风流动的新风路径,第二气流路径为回风流动的回风路径。沿第一气流路径流动的新风与沿第二气流路径流动的回风在流经热交换芯20时进行热交换,以对新风进行预冷或预热,使新风的温度能够接近室温。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进风口11b和第二出风口11e分别与室内环境连通,第二进风口11c和第一出风口11d分别与室外环境连通,相当于室外的新风从第二进风口11c进入外壳11内,并在外壳11内沿第二气流路径流动,然后从第二出风口11e流入室内,室内的回风从第一进风口11b进入外壳11内,并在外壳11内沿第一气流路径流动,然后从第一出风口11d排放到室外,相当于第二气流路径为新风流动的新风路径,第一气流路径为回风流动的回风路径。
仍然以图2中所示的新风机为例,第一气流路径上可以设置高效过滤网40,高效过滤网40用于对室外的新风中的细小颗粒,比如PM0.3以内的细小颗粒进行过滤。图2中的高效过滤网40位于热交换芯20背离导风部件12的一侧,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高效过滤网40和导风部件12也可以设置在热交换芯20的同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气流路径上还可以设置初效过滤网,初效过滤网用于对室外的新风中的大颗粒灰尘进行过滤,以用于在室外的新风进入热交换芯20之前,过滤掉其中的大颗粒灰尘,防止大颗粒灰尘堵塞热交换芯20而影响热交换芯20使用性能。
当第一气流路径上设置有初效过滤网时,一般来说,高效过滤网40应该位于初效过滤网沿新风流动方向的下游,也就是说,室外的新风一般先流经初效过滤网,再流经高效过滤网40。
仍然以图2中所示的新风机为例,第二气流路径上也可以设置初效过滤网(图未示出),初效过滤网用于在室内的回风进入热交换芯20之前,过滤掉其中的大颗粒灰尘,防止大颗粒灰尘堵塞热交换芯20而影响热交换芯20使用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气流路径为新风流动的新风路径,第一气流路径为回风流动的回风路径时,则高效过滤网40需要设置在第二气流路径上内。
相关技术中的新风机一般是在外壳内设置多个隔板,以将两个风机隔开。请参阅图1,以图1中位于第一风机31′和热交换芯20′之间的第一隔板13′为例,第一隔板13′大致与热交换芯20′平行,气流在流向第二风机32′的过程中,第一隔板13′对部分气流进行了阻挡,被阻挡的气流困在第一隔板13′处而形成紊流,由此使得气流流动不顺畅,进而导致第二风机13′在同等风量下的负载加大,能耗增加。
而本申请实施例是在壳体组件10的外壳11内设置具有导风面12a的导风部件12,导风部件12在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沿第一方向的第一侧分隔出两个风机腔11a2,第一进风口11b与第一出风口11d之间形成经过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和一个风机腔11a2的第一气流路径,第二进风口11c与第二出风口11e之间形成经过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和另一个风机腔11a2的第二气流路径,第一气流路径和第二气流路径的至少其中一个气流路径配置有导风面12a,导风面12a可以将沿对应的气流路径流动的气流导向对应的风机腔11a2,气流流动顺畅,不易形成紊流。比如,以图4中的第二导风面12a2为例,沿第二气流路径流动的气流在流向第二风机32的过程中,第二导风面12a2可以引导气流向第二风机腔11a22流动,气流沿着第二导风面12a2顺畅地流入第二风机腔11a22,而不会形成图1中所示的紊流,由此,可以降低设置在第二风机腔11a22内的第二风机32的负载,进而可以降低新风机的能耗。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6,两个风机腔11a2的其中之一可以位于其中另一沿第二方向的一侧,导风面12a可以位于两个风机腔11a2相互靠近的一侧。其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沿第一方向从背离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的一侧至靠近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的一侧,与其中一个风机腔11a2对应的导风面12a可以相对于第一方向朝其中另一个风机腔11a2所在的一侧倾斜。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6,图6中的第二风机腔11a22位于第一风机腔11a21沿第二方向的一侧,第一导风面12a1可以位于第一风机腔11a21靠近第二风机腔11a22的一侧,沿第一方向从背离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的一侧至靠近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的一侧,第一导风面12a1相对于第一方向朝第二风机腔11a22所在的一侧倾斜。
同样地,请参阅图2,第二导风面12a2也可以位于第二风机腔11a22靠近第一风机腔11a21的一侧,沿第一方向从背离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的一侧至靠近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的一侧,第二导风面12a2相对于第一方向朝第一风机腔11a21所在的一侧倾斜。
请参阅图1,相关技术中的新风机的第一隔板13′实际上是对从热交换芯20′流出的气流进行阻挡,因此,形成紊流的气流在第一隔板13′处停滞,热交换芯20′只有避开第一隔板13′的区域才能进行有效地热交换,也就是说,图1中虚线箭头所在的区域才是热交换芯20′的有效热交换区域,热交换芯20′的热交换效率相对较低。
而本实施例的导风部件12位于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沿第一方向的第一侧,所以,导风面12a实际上也是引导从热交换芯20内流出的气流沿对应的气流路径流动的气流导向对应的风机腔11a2,而沿第一方向从背离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的一侧至靠近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的一侧,与其中一个风机腔11a2对应的导风面12a可以相对于第一方向朝其中另一个风机腔11a2所在的一侧倾斜,可以将尽可能多的气流导向对应的风机腔11a2,在减少气流停滞的同时,可以明显增大热交换芯20的有效热交换面积,比如,图4中热交换芯20上的黑色粗箭头均位于热交换芯20的有效热交换区域内,与图1的新风机相比,图4中的热交换芯20的有效热交换区域明显增大,即热交换芯20的有效热交换面积明显增大,由此,可以提高热交换芯20的热交换效率。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图4和图6,与其中一个风机腔11a2对应的导风面12a的至少部分区域可以位于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与其中另一个风机腔11a2之间。也就是说,与其中一个风机腔11a2对应的导风面12a从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与其中另一个风机腔11a2之间向对应的风机腔11a2延伸,沿对应的气流路径流动的部分气流可以从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与其中另一个风机腔11a2之间的区域流入风机腔11a2。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6,第一导风面12a1可以位于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与第二风机腔11a22之间,沿第一气流路径流动的部分气流沿第一风机腔11a21的斜向从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与第二风机腔11a22之间的区域流入第一风机腔11a2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面12a1也可以只有部分区域位于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与第二风机腔11a22之间。
同样地,请参阅图2,第二导风面12a2也可以位于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与第一风机腔11a21之间,沿第二气流路径流动的部分气流沿第二风机腔11a22的斜向从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与第一风机腔11a21之间的区域流入第二风机腔11a2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风面12a2也可以只有部分区域位于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与第二风机腔11a22之间。
与其中一个风机腔11a2对应的导风面12a的至少部分区域可以位于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与其中另一个风机腔11a2之间,可以将更多的气流导向对应的风机腔11a2,热交换芯20的有效热交换面积进一步增大,由此,可以极大地提高热交换芯20的热交换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与其中一个风机腔11a2对应的导风面12a也可以不位于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与其中另一个风机腔11a2之间,比如,与其中一个风机腔11a2对应的导风面12a也可以位于两个风机腔11a2之间。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4和图6,导风部件12可以在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沿第一方向的第一侧分隔出沿第三方向分层设置的两个过风通道11a3,第一条气流路径经过其中一个过风通道11a3,第二条气流路径经过其中另一个过风通道11a3,两个过风通道11a3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一侧设置有导风面12a。其中,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
也就是说,也可以设置双层的过风通道11a3,两条气流路径的其中之一从沿第三方向位于下层的过风通道11a3经过,其中另一从沿第三方向位于上层的过风通道11a3经过。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2、图4和图6,为便于描述,可以将第一气流路径经过的过风通道11a3称为第一过风通道11a31,第二气流路径经过的过风通道11a3称为第二过风通道11a32,图6中的第一过风通道11a31位于图2中的第二过风通道11a32沿第三方向的下侧,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风通道11a31也可以位于第二过风通道11a32沿第三方向的上侧。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2和图6,导风部件12可以设置通道隔板126,通道隔板126将两个过风通道11a3隔开。
设置双层的过风通道11a3既可以便于将两条气流路径隔开,又可以尽可能地增大各个过风通道11a3的横截面的尺寸,以使得更多的气流能够顺畅地流向对应的风机腔11a2。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7,导风部件12可以包括风机隔板123和第一导向板122,风机隔板123位于第一风机腔11a21和第二风机腔11a22之间,第一导向板122位于风机隔板123靠近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的一侧。从第一导向板122靠近风机隔板123的一侧至背离风机隔板123的一侧,第一导向板122相对于第一方向朝第二风机腔11a22所在的一侧倾斜,第一导向板122背离第二风机腔11a22的一侧形成第一过风通道11a31,第一导向板122面向第一过风通道11a31的表面为导风面12a。
风机隔板123可以将第一风机腔11a21和第二风机腔11a22隔开,以防止第一风机腔11a21内的气流流入第二风机腔11a22,或第二风机腔11a22内的气流流入第一风机腔11a21而影响热交换效率。第一导向板122将第一过风通道11a31与第二风机腔11a22隔开,以防止第一过风通道11a31内的气流流入第二风机腔11a22,或第二风机腔11a22内的气流流入第一过风通道11a31内而影响热交换效率,第一导向板122面向第一过风通道11a31的表面就是第一导风面12a1,也就是说,第一导向板122实际上就是用于对沿第一气流路径流动的气流进行导向。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7,导风部件12还可以包括第一挡板121,第一挡板121设置在第一导向板122背离风机隔板123的一侧,且位于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和第二风机腔11a22之间。
具体地,第一导向板122可以分别与第一挡板121和风机隔板123相接,比如,第一导向板122与第一挡板121和风机隔板123的至少其中之一连接,也可以与第一挡板121和风机隔板123的至少其中之一一体成型。
图6和图7中的风机隔板123、第一挡板121和第一导向板122与外壳11共同围设出第二风机腔11a22,第一挡板121将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与第二风机腔11a22隔开,以防止沿第一气流路径流动的气流流入第二风机腔11a22,或第二风机腔11a22内的气流流入第一气流路径而影响热交换效率。
请参阅图6,为了提高第一导向板122的导向效果,可以尽量减小第一挡板121沿第二方向的尺寸,以使第一导向板122可以尽量延长第一导风面12a1沿气流流动方向上的尺寸。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至图4,第一挡板121沿第三方向的第一侧以及第一导向板122沿第三方向的第一侧可以分别与外壳11间隔设置,以使间隔处形成位于第二条气流路径上,且与第二风机腔11a22连通的第二过风口11a6。
也就是说,第一挡板121与外壳11之间以及第一导向板122与外壳11之间可以共同形成第二过风口11a6,沿第二气流路径流动的一部分气流可以从第二过风通道11a32经第二过风口11a6进入第二风机腔11a22,沿第二气流路径流动的另一部分气流可以不经过第二过风通道11a32,而是直接从第二过风口11a6位于第一挡板121与外壳11之间区域进入第二风机腔11a22。
此种设置方式不仅可以增大第二过风口11a6的尺寸,还可以避免第一挡板121和/或第一导向板122对流入第二风机腔11a22的气流进行阻挡,在提高流入第二风机腔11a22的风量的同时,也可以使气流能够更加顺畅地流入第二风机腔11a22。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一挡板121,比如,第一导向板122背离风机隔板123的一侧可以直接与外壳11相接。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7,导风部件12也可以包括风机隔板123和第二导向板125,从第二导向板125靠近风机隔板123的一侧至背离风机隔板123的一侧,第二导向板125相对于第一方向朝第一风机腔11a21所在的一侧倾斜,第二导向板125背离第一风机腔11a21的一侧形成第二过风通道11a32,第二导向板125面向第二过风通道11a32的表面为导风面12a。
第二导向板125将第二过风通道11a32与第一风机腔11a21隔开,以防止第二过风通道11a32内的气流流入第一风机腔11a21,或第一风机腔11a21内的气流流入第二过风通道11a32内而影响热交换效率,第二导向板125面向第二过风通道11a32的表面就是第二导风面12a2,也就是说,第二导向板125实际上就是用于对沿第二气流路径流动的气流进行导向。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7,导风部件12还可以包括第二挡板124,第二挡板124设置在第二导向板125背离风机隔板123的一侧,且位于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和第一风机腔11a21之间。
具体地,第二导向板125可以分别与第二挡板124和风机隔板123相接,比如,第二导向板125可以与第二挡板124和风机隔板123的至少其中之一连接,也可以与第二挡板124和风机隔板123的至少其中之一一体成型。
图3中的风机隔板123、第二挡板124和第二导向板125相当于与外壳11共同围设出第一风机腔11a21,第二挡板124将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与第一风机腔11a21隔开,以防止沿第二气流路径流动的气流流入第一风机腔11a21,或第一风机腔11a21内的气流流入第二气流路径而影响热交换效率。
请参阅图2和图3,为了提高第二导向板125的导向效果,可以尽量减小第二挡板124沿第二方向的尺寸,以使第二导向板125可以尽量延长第二导风面12a2沿气流流动方向上的尺寸。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图6和图7,第二挡板124沿第三方向的第二侧以及第二导向板125沿第三方向的第二侧可以分别与外壳11间隔设置,以使间隔处形成第一条气流路径上,且与第一风机腔11a21连通的第一过风口11a5。
也就是说,第二挡板124与外壳11之间以及第二导向板125与外壳11之间可以共同形成第一过风口11a5,沿第一气流路径流动的一部分气流可以从第一过风通道11a31经第一过风口11a5进入第一风机腔11a21,沿第一气流路径流动的另一部分气流可以不经过第一过风通道11a31,而是直接从第一过风口11a5位于第二挡板124与外壳11之间区域进入第一风机腔11a21。
此种设置方式不仅可以增大第一过风口11a5的尺寸,还可以避免第二挡板124和/或第二导向板125对流入第一风机腔11a21的气流进行阻挡,在提高流入第一风机腔11a21的风量的同时,也可以使气流能够更加顺畅地流入第一风机腔11a21。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二挡板124,比如,第二导向板125背离风机隔板123的一侧可以直接与外壳11相接。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4和图6,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沿第一方向的第二侧可以具有沿第三方向分层设置的两个进风通道11a4,第一条气流路径经过其中一个进风通道11a4,第二条气流路径经过其中另一个进风通道11a4。也就是说,进风通道11a4也可以设置成双层的结构。两条气流路径的其中之一从沿第三方向位于下层的进风通道11a4经过,其中另一从沿第三方向位于上层的进风通道11a4经过。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2、图4和图6,为便于描述,可以将第一气流路径经过的进风通道11a4称为第一进风通道11a41,第二气流路径经过的进风通道11a4称为第二进风通道11a42,图2、图4和图6中的第一过风通道11a31位于第二过风通道11a32沿第三方向的上侧,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风通道11a41也可以位于第二进风通道11a42沿第三方向的下侧。
设置双层的进风通道11a4既可以便于将两条气流路径隔开,又可以尽可能地增大各个进风通道11a4的横截面的尺寸,以使得更多的气流能够顺畅地从对应的进风通道11a4流入热交换芯20。
以图2、图4和图6所示的新风机为例,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过风通道11a31位于第二过风通道11a32沿第三方向的下侧,第一进风通道11a41位于第二进风通道11a42沿第三方向的上侧,也就是说,沿第一气流路径流动的气流可以从第一进风口11b流入位于上层的第一进风通道11a41,然后穿过热交换芯20,再流入位于下层的第一过风通道11a31,接着流入第一风机腔11a21(对于设置有图3所示的第二挡板124的导风部件12,则有部分气流在穿过热交换芯20之后是从第二挡板124与外壳11之间流入第一风机腔11a21),最后从第一出风口11d流出。沿第二气流路径流动的气流可以从第二进风口11c流入位于下层的第二进风通道11a42,然后穿过热交换芯20,再流入位于上层的第二过风通道11a32,接着流入第二风机腔11a22(对于设置有图7所示的第一挡板121的导风部件12,则有部分气流在穿过热交换芯20之后是从第一挡板121与外壳11之间流入第二风机腔11a22),最后从第二出风口11e流出。相当于第一气流路径在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沿第一方向的第二侧是位于第二气流路径的上侧,第一气流路径在交换芯安装空间11a1沿第一方向的第一侧则是位于第二气流路径的下侧,此种设置方式也可以使沿第一气流路径流动的气流以及沿第二气流路径流动的气流在热交换芯20处进行充分的热交换,由此,可以提高热交换芯20的热交换效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过风通道11a31位于第二过风通道11a32沿第三方向的上侧,第一进风通道11a41位于第二进风通道11a42沿第三方向的下侧。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述的第三方向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与第三方向的上侧和下侧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比如,为了便于描述,图2中将第三方向的第一侧对应第三方向的上侧,将第三方向的第二侧对应第三方向的下侧,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三方向的第一侧对应第三方向的下侧,将第三方向的第二侧对应第三方向的上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另一些实施例中”、“又一些实施例中”、或“示例性”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区域、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申请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是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区域、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申请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容纳腔、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容纳腔内具有交换芯安装空间;
具有导风面的导风部件,所述导风部件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且在所述交换芯安装空间沿第一方向的第一侧分隔出两个风机腔,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形成经过所述交换芯安装空间和一个所述风机腔的第一条气流路径,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形成经过所述交换芯安装空间和另一个所述风机腔的第二条气流路径,两条所述气流路径的至少其中一条所述气流路径配置有所述导风面,所述导风面将沿对应的所述气流路径流动的气流导向对应的所述风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风机腔的其中之一位于其中另一沿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导风面位于两个所述风机腔相互靠近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沿所述第一方向从背离所述交换芯安装空间的一侧至靠近所述交换芯安装空间的一侧,与其中一个所述风机腔对应的所述导风面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朝其中另一个所述风机腔所在的一侧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与其中一个所述风机腔对应的所述导风面的至少部分区域位于所述交换芯安装空间与其中另一个所述风机腔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对角设置,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对角设置;和/或,
所述交换芯安装空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侧具有沿第三方向分层设置的两个进风通道,第一条所述气流路径经过其中一个所述进风通道,第二条所述气流路径经过其中另一个所述进风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件在所述交换芯安装空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侧分隔出沿第三方向分层设置的两个过风通道,第一条所述气流路径经过其中一个所述过风通道,第二条所述气流路径经过其中另一个所述过风通道,两个所述过风通道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导风面;其中,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风机腔分别为第一条所述气流路径所经过的第一风机腔以及第二条所述气流路径所经过的第二风机腔,两个所述过风通道分别为与所述第一风机腔连通的所述第一过风通道以及与所述第二风机腔连通的第二过风通道;
所述导风部件包括风机隔板和第一导向板,所述风机隔板位于所述第一风机腔和所述第二风机腔之间,所述第一导向板位于所述风机隔板靠近所述交换芯安装空间的一侧,从所述第一导向板靠近所述风机隔板的一侧至背离所述风机隔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导向板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朝所述第二风机腔所在的一侧倾斜,所述第一导向板背离所述第二风机腔的一侧形成所述第一过风通道,所述第一导向板面向所述第一过风通道的表面为所述导风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板背离所述风机隔板一侧的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位于所述交换芯安装空间和所述第二风机腔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第一侧以及所述第一导向板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第一侧分别与所述外壳间隔设置,以使间隔处形成位于第二条所述气流路径上,且与所述第二风机腔连通的第二过风口。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风机腔分别为第一条所述气流路径所经过的第一风机腔以及第二条所述气流路径所经过的第二风机腔,两个所述过风通道分别为与所述第一风机腔连通的所述第一过风通道以及与所述第二风机腔连通的第二过风通道;
所述导风部件包括风机隔板和第二导向板,所述风机隔板位于所述第一风机腔和所述第二风机腔之间,所述第二导向板位于所述风机隔板靠近所述交换芯安装空间的一侧,从所述第二导向板靠近所述风机隔板的一侧至背离所述风机隔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导向板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朝所述第一风机腔所在的一侧倾斜,所述第二导向板背离所述第一风机腔的一侧形成所述第二过风通道,所述第二导向板面向所述第二过风通道的表面为所述导风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向板背离所述风机隔板一侧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位于所述交换芯安装空间和所述第一风机腔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板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第二侧以及所述第二导向板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第二侧分别与所述外壳间隔设置,以使间隔处形成第一条所述气流路径上,且与所述第一风机腔连通的第一过风口。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件包括通道隔板,所述通道隔板将两个所述过风通道隔开。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过风通道分别为所述第一过风通道和所述第二过风通道,所述第一过风通道位于所述第二过风通道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下侧;
所述交换芯安装空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侧具有沿第三方向分层设置的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所述第一进风通道位于所述第二进风通道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上侧,第一条所述气流路径经过所述第一进风通道和所述第一过风通道,第二条所述气流路径经过所述第二进风通道和所述第二过风通道。
14.一种新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热交换芯;
两个风机;
权利要求1-13任意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所述热交换芯设置在所述交换芯安装空间内,两个所述风机腔内分别设置一个所述风机。
CN202321350470.1U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壳体组件及新风机 Active CN2198897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50470.1U CN219889752U (zh)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壳体组件及新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50470.1U CN219889752U (zh)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壳体组件及新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89752U true CN219889752U (zh) 2023-10-24

Family

ID=883951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50470.1U Active CN219889752U (zh)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壳体组件及新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897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511468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JP2020042982A (ja) 電池パックの冷却構造及び電池パックの排煙構造
EP1701106A2 (en) Ventilating system
CN21026750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889752U (zh) 一种壳体组件及新风机
CN107816753B (zh) 机房空调及其风道结构
KR102193840B1 (ko) 천장형 공기순환기
JP3525624B2 (ja) 熱交換器付換気装置及び熱交換器及び熱交換器枠体
CN219735588U (zh) 一种壳体组件及新风机
CN210399238U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以及空调器
JPH05223306A (ja) 熱交換器付き換気装置
CN219756626U (zh) 一种壳体组件及新风机
CN113068369A (zh) 导风组件、导风装置及机柜
CN212362224U (zh) 一种风道组件及空调器
KR200451455Y1 (ko) 전열교환기의 흡입유도구조
CN210267623U (zh) 新风机组
CN218348755U (zh) 空气净化器
CN219656244U (zh) 热交换装置
CN21026751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882558U (zh) 新风模块、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9841622U (zh) 一种新风机及电控盒
CN211953014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3713259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9829085U (zh) 一种壳体组件及新风机
CN213146849U (zh) 一种交叉热交换新风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