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56626U - 一种壳体组件及新风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壳体组件及新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56626U
CN219756626U CN202321349885.7U CN202321349885U CN219756626U CN 219756626 U CN219756626 U CN 219756626U CN 202321349885 U CN202321349885 U CN 202321349885U CN 219756626 U CN219756626 U CN 2197566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ypass
air
housing
valve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4988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艳荣
李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Handan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HVA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Handan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HVA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Handan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HVAC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4988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566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566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566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及新风机,壳体组件包括外壳和旁通结构;外壳具有容纳腔、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容纳腔内具有交换芯容纳空间;壳体组件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在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平行的投影平面上,旁通结构的投影位于交换芯容纳空间的投影一侧;旁通结构具有沿第三方向分层设置的第一旁通通道和第二旁通通道,第一进风口与第一出风口之间形成经过交换芯容纳空间的第一气流路径及经过第一旁通通道的第一旁通路径,第二进风口与第二出风口之间形成经过交换芯容纳空间的第二气流路径及经过第二旁通通道的第二旁通路径。本申请实施例的壳体组件可使新风机结构紧凑,能耗较低。

Description

一种壳体组件及新风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壳体组件及新风机。
背景技术
新风机是一种有效的空气净化设备,能够使室内空气产生循环,一方面把室内污浊的空气排出室外,另一方面把室外新鲜的空气输入到室内。
相关技术中,新风机一般安装在远离卧室的地方,比如厨房、卫生间、阳台、设备间等,这些地方的安装空间大多比较狭窄,因此,新风机的整机尺寸不能太大。另外,为了保持室内清洁,新风机基本都是常年不停机使用,因此,降低新风机的能耗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结构相对紧凑,且能耗相对较低的壳体组件及新风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容纳腔、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容纳腔内具有交换芯容纳空间;
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的旁通结构,所述壳体组件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平行的投影平面上,所述旁通结构的投影位于所述交换芯容纳空间的投影一侧;所述旁通结构具有沿所述第三方向分层设置的第一旁通通道和第二旁通通道,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形成经过所述交换芯容纳空间的第一气流路径以及经过所述第一旁通通道的第一旁通路径,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形成经过所述交换芯容纳空间的第二气流路径以及经过所述第二旁通通道的第二旁通路径。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旁通结构与所述交换芯容纳空间沿所述第二方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外壳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侧,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外壳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侧。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旁通结构位于所述外壳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同一侧。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容纳腔内具有第一风机腔和第二风道,所述壳体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交换芯容纳空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侧的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风机腔和所述第二风道均位于所述第一分隔板背离所述交换芯容纳空间的一侧;
所述第一分隔板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第一侧与所述外壳间隔设置,以使间隔处形成第一过风通道,所述第一旁通路径和所述第一气流路径均经过所述第一过风通道和所述第一风机腔,所述第二旁通路径和所述第二气流路径均经过所述第二风道。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旁通结构包括具有所述第一旁通通道的第一罩壳以及具有所述第二旁通通道的第二罩壳,所述第一罩壳位于所述第二罩壳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第一侧;
所述第一旁通通道具有与所述第一过风通道连通的第一旁通出口,所述第一旁通出口位于所述第一罩壳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侧的端部,所述第二罩壳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侧凸出于所述第一罩壳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侧,以使所述第二罩壳的凸出部位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连通所述第一旁通出口和所述第一过风通道的连通通道。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容纳腔内具有第二风机腔和第一风道,所述壳体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交换芯容纳空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侧的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二风机腔和所述第一风道均位于所述第二分隔板背离所述交换芯容纳空间的一侧;
所述第二分隔板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第一侧与所述外壳间隔设置,以使间隔处形成第二过风通道,所述第二旁通路径和所述第二气流路径均经过所述第二过风通道和所述第二风机腔,所述第一旁通路径和所述第一气流路径均经过所述第一风道。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旁通结构包括具有所述第一旁通通道的第一罩壳以及具有所述第二旁通通道的第二罩壳,所述第一罩壳位于所述第二罩壳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第一侧;
所述第二旁通通道具有与所述第二过风通道连通的第二旁通出口,所述第二旁通出口位于所述第二罩壳靠近所述第一罩壳的一侧。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罩壳具有所述第二旁通出口,所述第一罩壳沿所述第二方向靠近所述交换芯容纳空间一侧的部分区域向所述第一旁通通道所在的一侧凹陷,以使所述第一罩壳的外部形成避开所述第二旁通出口的避让空间。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罩壳具有位于所述避让空间周侧,且构成所述第一旁通通道的部分侧壁的第一壁体和第二壁体,所述第二壁体位于所述第一壁体背离所述第一风道的一侧;
从所述第一壁体靠近所述第二壁体的一侧至背离所述第二壁体的一侧,所述第一壁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朝所述交换芯容纳空间所在的一侧倾斜;和/或,
从所述第二壁体靠近所述第一壁体的一侧至背离所述第一壁体的一侧,所述第二壁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朝所述交换芯容纳空间所在的一侧倾斜;和/或,
所述第一罩壳具有位于所述避让空间周侧,且构成所述第一旁通通道的部分侧壁的第三壁体,所述第三壁体位于所述第一壁体和所述第二壁体之间。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旁通结构包括具有所述第一旁通通道的第一罩壳以及具有所述第二旁通通道的第二罩壳;
所述第一旁通通道具有第一旁通入口,所述第一旁通入口位于所述第一罩壳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侧的端部,所述第一罩壳位于所述第一旁通入口周侧的至少部分端面相对于所述投影平面倾斜;和/或,
所述第二旁通通道具有第二旁通入口,所述第二旁通入口位于所述第二罩壳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侧的端部,所述第二罩壳位于所述第二旁通入口周侧的至少部分端面相对于所述投影平面倾斜。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机,包括:
上述所述的壳体组件;
热交换芯,所述热交换芯设置在所述交换芯容纳空间内;
风阀组件,所述风阀组件包括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旁通通道处的第一阀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旁通通道处的第二阀门,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阀门导通或封闭所述第一旁通通道,驱动所述第二阀门导通或封闭所述第二旁通通道。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一个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联动。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连接轴,所述风阀组件还包括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安装支架;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旁通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旁通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阀门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处,所述第二阀门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处,所述第一阀门与所述第二阀门通过所述连接轴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轴与所述连接轴同轴设置,且所述驱动轴与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的其中之一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及新风机,壳体组件在外壳的容纳腔内设置了具有第一旁通通道和第二旁通通道的旁通结构,壳体组件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在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平行的投影平面上,旁通结构的投影位于交换芯容纳空间的投影一侧,且第一旁通通道和第二旁通通道沿第三方向分层设置,由此,可以充分利用容纳腔内的空间来布置旁通结构,进而可以使得新风机的结构相对紧凑,以更好地适应相对狭窄的空间的安装需求。同时,在过渡季节,可以至少导通第一旁通通道和第二旁通通道中的一个,以使至少部分气流从旁通结构处通过,而不在热交换芯处进行换热,由此,可以起到节省能耗的作用。也就是说,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壳体组件,不仅可以确保新风机的结构相对紧凑,也可以降低新风机的能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新风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经过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的虚线箭头表示第一气流路径,经过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虚线箭头表示第二气流路径;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中省略了风阀组件,图中经过第一旁通通道的虚线箭头表示第一旁通路径,经过第二旁通通道的虚线箭头表示第二旁通路径;
图3为图1所示的新风机另一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新风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省略了热交换芯,经过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的虚线箭头表示第一旁通路径,经过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虚线箭头表示第二旁通路径;
图5为图1所示的新风机的旁通结构与风阀组件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壳体组件;11、外壳;11a、容纳腔;11a1、交换芯容纳空间;11a2、第一风机腔;11a3、第二风机腔;11a4、第一风道;11a5、第二风道;11a6、第一过风通道;11a7、连通通道;11a8、第二过风通道;11a9、避让空间;11b、第一进风口;11c、第二进风口;11d、第一出风口;11e、第二出风口;12、旁通结构;12a、第一旁通通道;12a1、第一旁通入口;12a2、第一旁通出口;12b、第二旁通通道;12b1、第二旁通入口;12b2、第二旁通出口;121、第一罩壳;121a、第一壁体;121b、第二壁体;121c、第三壁体;122、第二罩壳;13、第一分隔板;14、第二分隔板;20、热交换芯;30、风阀组件;31、驱动机构;311、驱动电机;312、连接轴;32、第一阀门;33、第二阀门;34、安装支架;34a、第一开口;34b、第二开口;341、第一安装架;342、第二安装架;40、第一风机;50、第二风机;60、初效过滤网;70、高效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第三方向”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2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中,附图1中的X1表示第一方向的第一侧,X2表示第一方向的第二侧,附图2中的Z1表示第三方向的第一侧,Z2表示第三方向的第二侧,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机,请参阅图1至图5,该新风机包括壳体组件10、热交换芯20和阀门组件。
请参阅图1至图5,本申请实施例的壳体组件10包括外壳11和旁通结构12。外壳11具有容纳腔11a、第一进风口11b、第二进风口11c、第一出风口11d和第二出风口11e,容纳腔11a内具有交换芯容纳空间11a1。
旁通结构12设置在容纳腔11a内,壳体组件10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在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平行的投影平面上,旁通结构12的投影位于交换芯容纳空间11a1的投影一侧(可参考图1,投影平面上的各投影的位置关系与图1所示的位置关系相同),也就是说,旁通结构12与交换芯容纳空间11a1不是沿第三方向分层设置。旁通结构12具有沿第三方向分层设置的第一旁通通道12a和第二旁通通道12b,第一进风口11b与第一出风口11d之间形成经过交换芯容纳空间11a1的第一气流路径以及经过第一旁通通道12a的第一旁通路径,第二进风口11c与第二出风口11e之间形成经过交换芯容纳空间11a1的第二气流路径以及经过第二旁通通道12b的第二旁通路径。
图2中的第一旁通通道12a位于第二旁通通道12b沿第三方向的第一侧,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旁通通道12a也可以位于第二旁通通道12b沿第三方向的第二侧。
沿第一气流路径流动的气流从第一进风口11b流入容纳腔11a内,然后经过交换芯容纳空间11a1,再从第一出风口11d流出。沿第一旁通路径流动的气流从第一进风口11b流入容纳腔11a内,然后经过第一旁通通道12a,再从第一出风口11d流出。
沿第二气流路径流动的气流从第二进风口11c流入容纳腔11a内,然后经过交换芯容纳空间11a1,再从第二出风口11e流出。沿第二旁通路径流动的气流从第二进风口11c流入容纳腔11a内,然后经过第二旁通通道12b,再从第二出风口11e流出。
第三方向实际上就是新风机处于安装状态下的竖直方向,第一旁通通道12a和第二旁通通道12b沿第三方向分层设置,可以充分利用外壳11沿第三方向的空间,以尽量避免外壳11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的尺寸增大过多而影响在相对狭窄的空间内的安装。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1至图5,旁通结构12可以设置具有第一旁通通道12a的第一罩壳121以及具有第二旁通通道12b的第二罩壳122,第一罩壳121和第二罩壳122沿第三方向分层设置。
热交换芯20设置在交换芯容纳空间11a1内,沿第一气流路径流动的气流以及沿第二气流路径流动的气流在经过热交换芯20时均流入热交换芯20中,并在热交换芯20中进行换热。
示例性地,图1中所示的新风机的第一进风口11b和第二出风口11e分别与室外环境连通,第二进风口11c和第一出风口11d分别与室内环境连通,室外的气流(也称为新风)从第一进风口11b流入外壳11内,并在外壳11内沿第一气流路径流动,然后从第一出风口11d流入室内,室内的气流(也称为回风)从第二进风口11c流入外壳11内,并在外壳11内沿第二气流路径流动,然后从第二出风口11e排放到室外,相当于图1中所示的新风机的第一气流路径为新风流动的新风路径,第二气流路径为回风流动的回风路径。沿第一气流路径流动的新风与沿第二气流路径流动的回风在流经热交换芯20时进行热交换,以对新风进行预冷或预热,使新风的温度能够接近室温。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进风口11b和第二出风口11e分别与室内环境连通,第二进风口11c和第一出风口11d分别与室外环境连通,相当于室外的新风从第二进风口11c流入外壳11内,并在外壳11内沿第二气流路径流动,然后从第二出风口11e流入室内,室内的回风从第一进风口11b流入外壳11内,并在外壳11内沿第一气流路径流动,然后从第一出风口11d排放到室外,相当于第二气流路径为新风流动的新风路径,第一气流路径为回风流动的回风路径。
请参阅图1,容纳腔11a内可以设置有第一风机40和第二风机50,第一风机40用于驱动气流沿第一气流路径流动,第二风机50用于驱动气流沿第二气流路径流动。
仍然以图1中所示的新风机为例,第一进风口11b与第一出风口11d之间形成的第一气流路径上可以设置初效过滤网60,初效过滤网60用于对室外的新风中的大颗粒灰尘进行过滤。示例性地,请参阅图1,初效过滤网60可以设置在第一进风口11b和热交换芯20之间,以用于在室外的新风流入热交换芯20之前,过滤掉其中的大颗粒灰尘,防止大颗粒灰尘堵塞热交换芯20而影响热交换芯20使用性能。
请继续参阅图1,第一气流路径上还可以设置高效过滤网70,高效过滤网70用于对室外的新风中的细小颗粒,比如PM0.3以内的细小颗粒进行过滤,高效过滤网70可以与初效过滤网60配合使用,比如,高效过滤网70与初效过滤网60可以如图1所示的设置在热交换芯20的同一侧,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高效过滤网70与初效过滤网60也可以分别设置在热交换芯20的两侧。
另外,一般来说,高效过滤网70应该位于初效过滤网60沿新风流动方向的下游,也就是说,无论高效过滤网70与初效过滤网60是设置在热交换芯20的同一侧还是分别设置在热交换芯20的两侧,室外的新风都应该先流经初效过滤网60,在流经高效过滤网70。
请继续参阅图1,第二进风口11c与第二出风口11e之间形成的第二气流路径上也可以设置初效过滤网60,示例性地,请参阅图1,初效过滤网60可以设置在第二进风口11c和热交换芯20之间,以用于在室内的回风流入热交换芯20之前,过滤掉其中的大颗粒灰尘,防止大颗粒灰尘堵塞热交换芯20而影响热交换芯20使用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气流路径为新风流动的新风路径,第一气流路径为回风流动的回风路径时,初效过滤网60和高效过滤网70的设置方式与上面的实施例所述的设置方式相反。
旁通结构12主要是在过渡季节使用。过渡季节是指室内外温度相差不大的季节,一般来说,可以认为春秋季节为过渡季节。
在常规的新风模式下,第一旁通通道12a和第二旁通通道12b均处于封闭状态,也就是说,新风和回风流经热交换芯20,而不会经过第一旁通通道12a和第二旁通通道12b。
在过渡季节,当室内外温度相差不大时,新风和回风在热交换芯20处的换热效果不明显,因此,可以引导至少一部分气流避开热交换芯20,而从旁通结构12处通过,也就是说,在过渡季节,可以至少导通第一旁通通道12a和第二旁通通道12b中的一个,以使至少部分气流从旁通结构12处通过,而不在热交换芯20处进行换热,由此,可以起到节省能耗的作用。
以图1和4中所示的新风机为例,在过渡季节,可以导通第一旁通通道12a和第二旁通通道12b,以使从第一进风口11b流入容纳腔11a的一部分新风不流经热交换芯20,而是经第一旁通通道12a流向第一出风口11d,另一部分新风仍然流经热交换芯20,同样地,从第二进风口11c流入容纳腔11a的一部分回风不流经热交换芯20,而是经第二旁通通道12b流向第二出风口11e,另一部分回风仍然流经热交换芯20,流经热交换芯20的新风和回风仍然在热交换芯20处进行换热,而流经第一旁通通道12a的新风以及流经第二旁通通道12b的回风则不进行换热。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气流路径为新风路径,第一气流路径为回风路径时,在导通第一旁通通道12a和第二旁通通道12b之后,则是一部分新风经第二旁通通道12b流向第二出风口11e,一部分回风经第一旁通通道12a流向第一出风口11d。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通第一旁通通道12a和第二旁通通道12b之后,也可以使所有的新风均经第一旁通通道12a流向第一出风口11d,所有的回风均经第二旁通通道12b流向第二出风口11e,相当于热交换芯20处没有新风和回风经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旁通通道12a和第二旁通通道12b并不要求只能同时导通,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需要,也可以只导通第一旁通通道12a和第二旁通通道12b中的一个。
请继续参阅图5,风阀组件30包括驱动机构31、设置在第一旁通通道12a处的第一阀门32以及设置在第二旁通通道12b处的第二阀门33,驱动机构31与第一阀门32和第二阀门33驱动连接,以驱动第一阀门32导通或封闭第一旁通通道12a,驱动第二阀门33导通或封闭第二旁通通道12b。也就是说,第一阀门32可开闭地设置在第一旁通通道12a处,第二阀门33可开闭地设置在第二旁通通道12b处,当第一阀门32导通第一旁通通道12a,气流可以从第一旁通通道12a处经过,当第二阀门33导通第二旁通通道12b,气流可以从第二旁通通道12b处经过。
本申请实施例的壳体组件10在外壳11的容纳腔11a内设置了具有第一旁通通道12a和第二旁通通道12b的旁通结构12,壳体组件10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在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平行的投影平面上,旁通结构12的投影位于交换芯容纳空间11a1的投影一侧,且第一旁通通道12a和第二旁通通道12b沿第三方向分层设置,由此,可以充分利用容纳腔11a内的空间来布置旁通结构12,进而可以使得新风机的结构相对紧凑,以更好地适应相对狭窄的空间的安装需求。同时,在过渡季节,可以至少导通第一旁通通道12a和第二旁通通道12b中的一个,以使至少部分气流从旁通结构12处通过,而不在热交换芯20处进行换热,由此,可以起到节省能耗的作用。也就是说,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壳体组件10,不仅可以确保新风机的结构相对紧凑,也可以降低新风机的能耗。
第一旁通通道12a具有第一旁通入口12a1,第一旁通入口12a1是气流流入第一旁通通道12a的入口,对于设置有第一罩壳121和第二罩壳122的旁通结构12,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和图5,第一旁通入口12a1可以位于第一罩壳121沿第一方向的第一侧的端部,第一罩壳121位于第一旁通入口12a1周侧的至少部分端面可以相对于投影平面倾斜。将第一罩壳121位于第一旁通入口12a1周侧的至少部分端面相对于投影平面倾斜,可以增大第一旁通入口12a1的尺寸,以使气流能够更加顺畅地流入第一旁通通道12a。
同样地,第二旁通通道12b具有第二旁通入口12b1,第二旁通入口12b1是气流流入第二旁通通道12b的入口,对于设置有第一罩壳121和第二罩壳122的旁通结构12,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5,第二旁通入口12b1可以位于第二罩壳122沿第一方向的第二侧的端部,第二罩壳122位于第二旁通入口12b1周侧的至少部分端面可以相对于投影平面倾斜。将第二罩壳122位于第二旁通入口12b1周侧的至少部分端面相对于投影平面倾斜,也可以增大第二旁通入口12b1的尺寸,以使气流能够更加顺畅地流入第二旁通通道12b。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旁通结构12与交换芯容纳空间11a1可以沿第二方向并排设置,相对于旁通结构12位于交换芯容纳空间11a1沿第二方向的一侧。第一进风口11b和第二出风口11e位于外壳11沿第一方向的第一侧,第二进风口11c和第一出风口11d位于外壳11沿第一方向的第二侧。此种设置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外壳11沿第二方向的尺寸,以使旁通结构12与热交换芯20的排布能够更加紧凑。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第一进风口11b、第二进风口11c和旁通结构12可以位于外壳11沿第二方向的同一侧,也就是说,沿第二方向,第一进风口11b的设置位置比第二出风口11e的设置位置更加靠近旁通结构12,第二进风口11c的设置位置也比第一出风口11d的设置位置更加靠近旁通结构12,此种设置方式可以缩短第一进风口11b与第一旁通通道12a之间的距离,也可以缩短第二进风口11c与第二旁通通道12b之间的距离,以便于气流能够快速流入第一旁通通道12a和第二旁通通道12b。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和图4,容纳腔11a内具有第一风机腔11a2和第二风道11a5,第一风机40设置在第一风机腔11a2内。壳体组件10可以在容纳腔11a内设置第一分隔板13,第一分隔板13位于交换芯容纳空间11a1沿第一方向的第二侧,第一风机腔11a2和第二风道11a5均位于第一分隔板13背离交换芯容纳空间11a1的一侧。
请继续参阅图1、图3和图4,第一分隔板13沿第三方向的第一侧可以与外壳11间隔设置,以使间隔处形成第一过风通道11a6,第一旁通路径和第一气流路径均经过第一过风通道11a6和第一风机腔11a2,第二旁通路径和第二气流路径均经过第二风道11a5。
也就是说,第一旁通通道12a通过第一过风通道11a6与第一风机腔11a2连通,交换芯容纳空间11a1也通过第一过风通道11a6与第一风机腔11a2连通,从第一旁通通道12a流出的气流经第一过风通道11a6流入第一风机腔11a2,从热交换芯20流出的气流也经第一过风通道11a6流入第一风机腔11a2。而从第二进风口11c流入的气流则先流入第二风道11a5,再从第二风道11a5流入热交换芯20或第二旁通通道12b。
请参阅图1和图3,交换芯容纳空间11a1内安装了热交换芯20之后,第一过风通道11a6实际上就是位于热交换芯20沿第一方向的第二侧。
设置第一过风通道11a6可以使从第一旁通通道12a流出的气流和从热交换芯20流出的气流从同一个通道处流入第一风机腔11a2,而不需要分别为第一旁通通道12a和交换芯容纳空间11a1分别设置与第一风机腔11a2连通的通道,由此,可以减少容纳腔11a内的通道数量,简化容纳腔11a内的结构,在节省容纳腔11a内的空间的同时,也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5,对于设置有第一罩壳121和第二罩壳122的旁通结构12,第一罩壳121可以设置在第二罩壳122沿第三方向的第一侧。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5,第一旁通通道12a具有第一旁通出口12a2,第一旁通通道12a通过第一旁通出口12a2与第一过风通道11a6连通,第一旁通出口12a2可以位于第一罩壳121沿第一方向的第二侧的端部,也就是说,第一旁通通道12a内的气流可以沿第一方向流出第一旁通通道12a。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1至图5,第二罩壳122沿第一方向的第二侧可以凸出于第一罩壳121沿第一方向的第二侧,以使第二罩壳122的凸出部位与外壳11之间形成连通第一旁通出口12a2和第一过风通道11a6的连通通道11a7。也就是说,从第一旁通出口12a2流出的气流可以经连通通道11a7流入第一过风通道11a6。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旁通出口12a2也可以不设置在第一罩壳121沿第一方向的第二侧的端部,比如,第一旁通出口12a2可以设置在第一罩壳121沿第二方向靠近第一过风通道11a6的一侧,相当于第一旁通出口12a2可以直接朝向第一过风通道11a6。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和图4,容纳腔11a内具有第二风机腔11a3和第一风道11a4,第二风机50设置在第二风机腔11a3内。壳体组件10可以在容纳腔11a内设置第二分隔板14,第二分隔板14位于交换芯容纳空间11a1沿第一方向的第一侧,第二风机腔11a3和第一风道11a4均位于第二分隔板14背离交换芯容纳空间11a1的一侧。
请继续参阅图1、图3和图4,第二分隔板14沿第三方向的第一侧可以与外壳11间隔设置,以使间隔处形成第二过风通道11a8,第二旁通路径和第二气流路径均经过第二过风通道11a8和第二风机腔11a3,第一旁通路径和第一气流路径均经过第一风道11a4。
也就是说,第二旁通通道12b通过第二过风通道11a8与第二风机腔11a3连通,交换芯容纳空间11a1也通过第二过风通道11a8与第二风机腔11a3连通,从第二旁通通道12b流出的气流经第二过风通道11a8流入第二风机腔11a3,从热交换芯20流出的气流也经第二过风通道11a8流入第二风机腔11a3。而从第一进风口11b流入的气流则先流入第一风道11a4,再从第一风道11a4流入热交换芯20或第一旁通通道12a。
请参阅图1和图3,交换芯容纳空间11a1内安装了热交换芯20之后,第二过风通道11a8实际上就是位于热交换芯20沿第一方向的第一侧。
设置第二过风通道11a8可以使从第二旁通通道12b流出的气流和从热交换芯20流出的气流从同二个通道处流入第二风机腔11a3,而不需要分别为第二旁通通道12b和交换芯容纳空间11a1分别设置与第二风机腔11a3连通的通道,由此,可以减少容纳腔11a内的通道数量,简化容纳腔11a内的结构,在节省容纳腔11a内的空间的同时,也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4,第二旁通通道12b具有第二旁通出口12b2,第二旁通通道12b通过第二旁通出口12b2与第二过风通道11a8连通,对于设置有第一罩壳121和第二罩壳122,且第一罩壳121设置在第二罩壳122沿第三方向的第一侧的旁通结构12,示例性地,第二旁通出口12b2可以位于第二罩壳122靠近第一罩壳121的一侧。也就是说,第二旁通通道12b内的气流可以沿第三方向流出第二旁通通道12b。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1至图5,第一罩壳121沿第二方向靠近交换芯容纳空间11a1一侧的部分区域可以向第一旁通通道12a所在的一侧凹陷,以使第一罩壳121的外部形成避开第二旁通出口12b2的避让空间11a9,也就是说,第一罩壳121不会遮挡第二旁通出口12b2,从第二旁通出口12b2流出的气流经避让空间11a9流入第二过风通道11a8。此种设置方式在便于设置第二旁通出口12b2的同时,也不会增大旁通结构12沿第二方向的尺寸,由此,也可以节省旁通结构12在容纳腔11a内所占据的空间。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至图5,第一罩壳121具有位于避让空间11a9周侧,且构成第一旁通通道12a的部分侧壁的第一壁体121a和第二壁体121b,第二壁体121b位于第一壁体121a背离第一风道11a4的一侧。
第一壁体121a和第二壁体121b实际上就是第一罩壳121沿第二方向靠近交换芯容纳空间11a1一侧的部分区域向第一旁通通道12a所在的一侧凹陷后所形成的壁体。
请参阅图1至图5,从第一壁体121a靠近第二壁体121b的一侧至背离第二壁体121b的一侧,第一壁体121a可以相对于第一方向朝交换芯容纳空间11a1所在的一侧倾斜。
由于第一罩壳121沿第二方向靠近交换芯容纳空间11a1一侧的部分区域向第一旁通通道12a所在的一侧凹陷,因此,第一旁通通道12a与凹陷处对应的区域的横截面尺寸也相对减小,相当于第一旁通通道12a在凹陷处附近形成相对狭窄的区域。因此,从第一壁体121a靠近第二壁体121b的一侧至背离第二壁体121b的一侧,将第一壁体121a相对于第一方向朝交换芯容纳空间11a1所在的一侧倾斜,可以使得第一旁通通道12a在第一壁体121a处形成从相对宽敞的区域逐渐收缩成相对狭窄的区域的结构形式,流入第一旁通通道12a的气流在经过第一壁体121a处时,可以在第一壁体121a的引导下,从相对宽敞的区域流向相对狭窄的区域。相对宽敞的区域可以降低第一旁通入口12a1处的气流阻力,而相对狭窄的区域可以提高风速,增加气流动能,使气流的输送距离更长。
请参阅图1至图5,从第二壁体121b靠近第一壁体121a的一侧至背离第一壁体121a的一侧,第二壁体121b也可以相对于第一方向朝交换芯容纳空间11a1所在的一侧倾斜,相当于第一旁通通道12a在第二壁体121b处形成从相对狭窄的区域逐渐扩张成相对宽敞的区域的结构形式,气流在经过第二壁体121b处时,可以在第二壁体121b的引导下,从相对狭窄的区域流向相对宽敞的区域,由此,可以降低风速,进而可以降低第一旁通通道12a内的噪声。
需要说明是的,第一壁体121a和第二壁体121b中可以只有其中一个按上述所述的方式倾斜设置,而并不要求第一壁体121a和第二壁体121b必须都按上述所述的方式倾斜设置。
另外,请参阅图1至图5,根据需要,第一罩壳121还可以设置位于避让空间11a9周侧,且构成第一旁通通道12a的部分侧壁的第三壁体121c,第三壁体121c位于第一壁体121a和第二壁体121b之间。第三壁体121c主要在第一壁体121a和第二壁体121b之间起到过渡作用,示例性地,第一旁通通道12a位于第三壁体121c处的区域可以如图1至图5所示的形成既不逐渐收缩,也不逐渐扩张的相对狭窄的区域。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驱动机构31可以设置一个驱动电机311,驱动电机311驱动第一阀门32和第二阀门33联动,也就是说,可以通过一个驱动电机311控制第一阀门32和第二阀门33同步打开或同步关闭。
通过一个驱动电机311驱动第一阀门32和第二阀门33联动,可以减少驱动机构31的零件数量,在提高驱动机构31的装配效率,降低驱动机构31的故障率的同时,也可以减少驱动机构31在容纳腔11a内占用的空间并降低制造成本。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5,驱动机构31还可以设置连接轴312,风阀组件30还可以设置具有第一开口34a和第二开口34b的安装支架34。第一开口34a与第一旁通通道12a连通,第二开口34b与第二旁通通道12b连通,第一阀门32设置在第一开口34a处,第二阀门33设置在第二开口34b处。图5中的安装支架34设置了第一安装架341和第二安装架342,第一开口34a设置在第一安装架341上,第二开口34b设置在第二安装架342上,相当于安装支架34分成了两个独立的安装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支架34也可以不分成两个独立的安装架,也就是说,安装支架34也可以是一个整体结构,第一开口34a和第二开口34b均设置在构成整体结构的安装支架34上。
请继续参阅图5,第一阀门32与第二阀门33通过连接轴312连接,驱动电机311的驱动轴与连接轴312同轴设置,也就是说,驱动轴的转动轴线与连接轴312的转动轴线大致重合。图5中的驱动轴与第一阀门32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轴也可以与第二阀门33连接。图5中的驱动电机311通过驱动第一阀门32转动,可以使第一阀门32通过连接轴312带动第二阀门33同步转动,由此实现第一阀门32和第二阀门33的联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两个驱动电机311,一个驱动电机311驱动第一阀门32打开或关闭,另一个驱动电机311驱动第二阀门33打开或关闭。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另一些实施例中”、“又一些实施例中”、或“示例性”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区域、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申请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是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区域、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申请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容纳腔、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容纳腔内具有交换芯容纳空间;
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的旁通结构,所述壳体组件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平行的投影平面上,所述旁通结构的投影位于所述交换芯容纳空间的投影一侧;所述旁通结构具有沿所述第三方向分层设置的第一旁通通道和第二旁通通道,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形成经过所述交换芯容纳空间的第一气流路径以及经过所述第一旁通通道的第一旁通路径,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形成经过所述交换芯容纳空间的第二气流路径以及经过所述第二旁通通道的第二旁通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结构与所述交换芯容纳空间沿所述第二方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外壳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侧,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外壳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旁通结构位于所述外壳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同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内具有第一风机腔和第二风道,所述壳体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交换芯容纳空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侧的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风机腔和所述第二风道均位于所述第一分隔板背离所述交换芯容纳空间的一侧;
所述第一分隔板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第一侧与所述外壳间隔设置,以使间隔处形成第一过风通道,所述第一旁通路径和所述第一气流路径均经过所述第一过风通道和所述第一风机腔,所述第二旁通路径和所述第二气流路径均经过所述第二风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结构包括具有所述第一旁通通道的第一罩壳以及具有所述第二旁通通道的第二罩壳,所述第一罩壳位于所述第二罩壳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第一侧;
所述第一旁通通道具有与所述第一过风通道连通的第一旁通出口,所述第一旁通出口位于所述第一罩壳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侧的端部,所述第二罩壳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侧凸出于所述第一罩壳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侧,以使所述第二罩壳的凸出部位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连通所述第一旁通出口和所述第一过风通道的连通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内具有第二风机腔和第一风道,所述壳体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交换芯容纳空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侧的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二风机腔和所述第一风道均位于所述第二分隔板背离所述交换芯容纳空间的一侧;
所述第二分隔板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第一侧与所述外壳间隔设置,以使间隔处形成第二过风通道,所述第二旁通路径和所述第二气流路径均经过所述第二过风通道和所述第二风机腔,所述第一旁通路径和所述第一气流路径均经过所述第一风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结构包括具有所述第一旁通通道的第一罩壳以及具有所述第二旁通通道的第二罩壳,所述第一罩壳位于所述第二罩壳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第一侧;
所述第二旁通通道具有与所述第二过风通道连通的第二旁通出口,所述第二旁通出口位于所述第二罩壳靠近所述第一罩壳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罩壳具有所述第二旁通出口,所述第一罩壳沿所述第二方向靠近所述交换芯容纳空间一侧的部分区域向所述第一旁通通道所在的一侧凹陷,以使所述第一罩壳的外部形成避开所述第二旁通出口的避让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罩壳具有位于所述避让空间周侧,且构成所述第一旁通通道的部分侧壁的第一壁体和第二壁体,所述第二壁体位于所述第一壁体背离所述第一风道的一侧;
从所述第一壁体靠近所述第二壁体的一侧至背离所述第二壁体的一侧,所述第一壁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朝所述交换芯容纳空间所在的一侧倾斜;和/或,
从所述第二壁体靠近所述第一壁体的一侧至背离所述第一壁体的一侧,所述第二壁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朝所述交换芯容纳空间所在的一侧倾斜;和/或,
所述第一罩壳具有位于所述避让空间周侧,且构成所述第一旁通通道的部分侧壁的第三壁体,所述第三壁体位于所述第一壁体和所述第二壁体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结构包括具有所述第一旁通通道的第一罩壳以及具有所述第二旁通通道的第二罩壳;
所述第一旁通通道具有第一旁通入口,所述第一旁通入口位于所述第一罩壳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侧的端部,所述第一罩壳位于所述第一旁通入口周侧的至少部分端面相对于所述投影平面倾斜;和/或,
所述第二旁通通道具有第二旁通入口,所述第二旁通入口位于所述第二罩壳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侧的端部,所述第二罩壳位于所述第二旁通入口周侧的至少部分端面相对于所述投影平面倾斜。
11.一种新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
热交换芯,所述热交换芯设置在所述交换芯容纳空间内;
风阀组件,所述风阀组件包括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旁通通道处的第一阀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旁通通道处的第二阀门,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阀门导通或封闭所述第一旁通通道,驱动所述第二阀门导通或封闭所述第二旁通通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一个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联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连接轴,所述风阀组件还包括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安装支架;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旁通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旁通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阀门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处,所述第二阀门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处,所述第一阀门与所述第二阀门通过所述连接轴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轴与所述连接轴同轴设置,且所述驱动轴与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的其中之一连接。
CN202321349885.7U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壳体组件及新风机 Active CN2197566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49885.7U CN219756626U (zh)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壳体组件及新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49885.7U CN219756626U (zh)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壳体组件及新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56626U true CN219756626U (zh) 2023-09-26

Family

ID=880725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49885.7U Active CN219756626U (zh)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壳体组件及新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566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18139B1 (ko) 기밀성이 향상된 댐퍼 일체형 브로아 장치
CN112555998A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9756626U (zh) 一种壳体组件及新风机
CN212511454U (zh) 风机组件、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US20240068696A1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CN113357801A (zh) 进风结构、新风装置及空调
CN112594781A (zh) 新风系统及空调器
CN108644896B (zh) 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
CN210688484U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4249964U (zh)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9797456U (zh) 一种风阀组件及新风机
JP5326822B2 (ja) ダンパ装置及びダンパ装置を用いた熱交換換気装置
CN211953014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9889752U (zh) 一种壳体组件及新风机
US20230258341A1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and air conditioner
CN212390489U (zh) 空调器
CN220506935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6203806U (zh)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9829085U (zh) 一种壳体组件及新风机
CN214199034U (zh) 新风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20669590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9735588U (zh) 一种壳体组件及新风机
CN217817062U (zh) 新风组件及新风空调
CN214501556U (zh)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4198912U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