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01556U -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01556U
CN214501556U CN202120373406.XU CN202120373406U CN214501556U CN 214501556 U CN214501556 U CN 214501556U CN 202120373406 U CN202120373406 U CN 202120373406U CN 214501556 U CN214501556 U CN 2145015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ssembly
chamber
fresh air
in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7340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康铁生
毛先友
陈良锐
彭代杰
梁树莉
周何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37340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015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015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015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所述新风部件包括:壳体组件、风机组件、第一阀组件、第二阀组件和第三阀组件,壳体组件内具有风机腔室、新风腔室和排风腔室,壳体组件上具有室外新风口、室内回风口和室内出风口,风机腔室适于与室内回风口连通,新风腔室适于与室外新风口连通,排风腔室适于与室内出风口连通,风机组件设于风机腔室,在打开状态下使得风机腔室可通过排风腔室从室内出风口向室内排气,在打开状态下使得风机腔室可向新风腔室排气,在打开状态下使得风机腔室可从新风腔室吸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部件,可以实现多种功能的切换,从而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Description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逐步提升,带有新风功能空调目前已成为高端产品的一个发展方向。然而,相关技术中的具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器只有新风净化功能,功能单一,无法满足用户的其他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新风部件,所述新风部件可以切换多种功能。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新风部件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新风部件,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内具有风机腔室、新风腔室和排风腔室,所述壳体组件上具有室外新风口、室内回风口和室内出风口,所述风机腔室适于与所述室内回风口连通,所述新风腔室适于与所述室外新风口连通,所述排风腔室适于与所述室内出风口连通;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设于所述风机腔室;第一阀组件,在打开状态下使得所述风机腔室可通过所述排风腔室从所述室内出风口向室内排气;第二阀组件,在打开状态下使得所述风机腔室可向所述新风腔室排气;第三阀组件,在打开状态下使得所述风机腔室可从所述新风腔室吸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部件,可以至少实现内循环功能、新风功能和排风功能的切换,从而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部件还包括:空气处理组件,所述空气处理组件设于所述排风腔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阀组件设于所述空气处理组件的下游,且位于所述室内出风口的上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机组件和所述第二阀组件位于所述空气处理组件的下方,所述第一阀组件位于所述空气处理组件的上方,所述室内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阀组件的上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离心风轮,所述第三阀组件位于所述风机组件的后侧,所述空气处理组件位于所述风机组件的上方,所述第一阀组件位于所述空气处理组件的上方,所述第二阀组件位于所述空气处理组件的下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阀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挡板,多个所述第一挡板沿前后方向排布,每个所述第一挡板均与所述壳体组件枢转相连;所述第二阀组件包括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壳体组件枢转相连;所述第三阀组件包括多个第三挡板,多个所述第三挡板沿左右方向排布,每个所述第三挡板均与所述壳体组件枢转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的表面形成有适于插配所述空气处理组件拆装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机腔室包括第一入口、第二入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入口连通至所述室内回风口(5),所述第二入口连通至所述新风腔室的出口;所述第一出口连通至所述排风腔室的入口,所述第二出口连通至所述新风腔室的入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阀组件设于所述第二入口,以控制所述第二入口的开关,第二阀组件设于所述第二出口,以控制所述第二出口的开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机腔室包括前腔室、后腔室和上腔室,所述后腔室位于所述新风腔室的前方,所述前腔室位于所述后腔室的前方,所述风机组件设于所述前腔室,所述上腔室位于所述前腔室和所述后腔室的上方,所述上腔室与所述前腔室的顶部连通,所述上腔室的顶部构造成所述第一出口,所述上腔室的后部构造成所述第二出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外新风口形成在所述壳体组件的下部的后侧,所述室内回风口形成在所述壳体组件的下部的左右两侧,所述室内出风口形成在所述壳体组件的上部的前侧和/或上部的左右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回风口处对应设置有第四阀组件,在打开状态下使得所述风机腔室可通过所述室内回风口从室内吸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上壳组件和下壳组件,所述上壳组件装配于所述下壳组件的上方,所述上壳组件限定出所述排风腔室,所述下壳组件限定出所述风机腔室和所述新风腔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部件还包括:新风管,所述新风管与所述室外新风口相连;第五阀组件,在打开状态下使得所述新风腔室可通过所述室外新风口和所述新风管与室外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空气换热部件,所述空气换热部件用于温度调节;和新风部件,所述新风部件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新风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新风部件,从而丰富了空调器的工作模式。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新风部件在新风功能下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新风部件在内循环功能下的剖视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新风部件在排风功能下的剖视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新风部件的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新风部件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6是图4中所示的新风部件的再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7是图1中所示的新风部件的一个角度的爆炸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爆炸图;
图9是图8中所示的空调器的主视图;
图10是图9中所示的空调器的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11是图9中所示的空调器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0;
新风部件100;
壳体组件1;风机腔室101;前腔室1011;后腔室1012;上腔室1013;
第一入口101a;第二入口101b;第一出口101c;第二出口101d;
新风腔室102;排风腔室103;
室外新风口104;室内回风口105;室内出风口106;
第一敞开口107;第二敞开口108;第三敞开口109;
上壳组件11;第五壳体111;第六壳体112;拆装口113;
下壳组件12;第一壳体121;第二壳体122;第三壳体123;第四壳体124;
风机组件2;离心风轮21;驱动电机22;
第一阀组件31;第一驱动器311;第一连杆312;第一挡板313;
第二阀组件32;第二驱动器321;第二挡板322;
第三阀组件33;第三连杆332;第三挡板333;
第四阀组件34;第五阀组件35;
空气处理组件4;新风管5;
换热部件200;
机壳部件300;第一开口301;第二开口302;空调回风口303;
前壳304;后壳305;底壳306;顶壳307;风道部件4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另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新风部件100。
如图1所示,新风部件100可以包括壳体组件1,壳体组件1内可以设置有风机腔室101。如图1所示,新风部件100可以包括风机组件2,风机腔室101用于设置风机组件2,也就是说,风机组件2的至少部分设于风机腔室101内,在风机组件2工作时,风机腔室101外的空气可以通过风机腔室101的入口进入风机腔室101,进入风机腔室101的空气可以由风机腔室101的入口流向风机腔室101的出口,然后通过风机腔室101的出口排出风机腔室101。
如图1所示,壳体组件1上设置有室内回风口105,室内回风口105适于与风机腔室101连通。在室内回风口105与室内呈现连通状态、室内回风口105与风机腔室101呈现连通状态、且风机组件2工作时,如果风机腔室101内的气压小于室内环境的气压,室内空气可以通过室内回风口105进入风机腔室101。
如图1所示,壳体组件1内还可以设置有新风腔室102,壳体组件1上可以设置有室外新风口104,室外新风口104适于与新风腔室102连通,在室外新风口104与室外呈现连通状态、室外新风口104与新风腔室102呈现连通状态、且风机组件2工作时,如果新风腔室102内的气压小于室外环境的气压,室外空气可以通过室外新风口104进入新风腔室102;如图3所示,如果新风腔室102内的气压大于室外环境的气压,新风腔室102的空气可以通过室外新风口104排出室外。
如图1所示,壳体组件1内还可以设置有排风腔室103,壳体组件1上可以设置有室内出风口106,室内出风口106适于与排风腔室103连通,在室内出风口106与室内呈现连通状态、室内出风口106与排风腔室103呈现连通状态、且风机组件2工作时,如果排风腔室103内的气压大于室内环境的气压,排风腔室103可以通过室内出风口106向室内排气。
如图1所示,新风部件100包括第一阀组件31,第一阀组件31在打开状态下使得风机腔室101可通过排风腔室103从室内出风口106向室内排气。具体而言,第一阀组件31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可切换。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阀组件31呈现打开状态,风机腔室101可通过排风腔室103从室内出风口106向室内排气,即此时如果风机组件2工作,风机腔室101则向排风腔室103排出空气,排风腔室103通过室内出风口106向室内排气。
如图3所示,在第一阀组件31呈现关闭状态,风机腔室101不可通过排风腔室103从室内出风口106向室内排气,即此时如果风机组件2工作,风机腔室101无法向排风腔室103排出空气,或者,风机腔室101虽然可以向排风腔室103排出空气、但排风腔室103无法通过室内出风口106向室内排出空气,或者,风机腔室101既无法向排风腔室103排出空气,排风腔室103又无法通过室内出风口106向室内排出空气。
如图1所示,新风部件100包括第二阀组件32,第二阀组件32在打开状态下使得风机腔室101可向新风腔室102排气。具体而言,第二阀组件32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可切换。如图3所示,在第二阀组件32呈现打开状态,风机腔室101可向新风腔室102排气,即此时如果风机组件2工作,风机腔室101则向新风腔室102排出空气。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二阀组件32呈现关闭状态,风机腔室101不可向新风腔室102排气,即此时如果风机组件2工作,风机腔室101无法向新风腔室102排出空气。
如图1所示,新风部件100包括第三阀组件33,第三阀组件33在打开状态下使得风机腔室101可从新风腔室102吸气。具体而言,第三阀组件33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可切换。如图1所示,在第三阀组件33呈现打开状态,风机腔室101可从新风腔室102吸气,即此时如果风机组件2工作,新风腔室102内的空气则会流入风机腔室101。如图2和图3所示,在第三阀组件33呈现关闭状态,风机腔室101不可从新风腔室102吸气,即此时如果风机组件2工作,新风腔室102内的空气无法流入风机腔室101,此时,如果风机腔室101与室内回风口105呈现连通状态,且室内回风口105与室内呈现连通状态,则室内空气可通过室内回风口105流入风机腔室101。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部件100,至少可以具有下述三种工作模式。
在第一工作模式下,如图1所示,第一阀组件31处于打开状态,第二阀组件32处于关闭状态,第三阀组件33处于打开状态,此时,如果新风腔室102可通过室外新风口104与室外连通,且风机组件2工作,室外新风会通过室外新风口104进入新风腔室102,然后通过新风腔室102进入风机腔室101,然后由风机腔室101排向排风腔室103,之后通过室内出风口106排向室内。因此,可以实现从室外向室内引入室外新风的新风功能。
在第二工作模式下,如图2所示,第一阀组件31处于打开状态,第二阀组件32处于关闭状态,第三阀组件33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如果风机腔室101可通过室内回风口105从室内吸气,且风机组件2工作,室内空气通过室内回风口105进入风机腔室101,然后由风机腔室101排向排风腔室103,之后通过室内出风口106排向室内。因此,可以实现从室内引入空气,再向室内排出空气的内循环功能。
在第三工作模式下,如图3所示,第一阀组件31处于关闭状态,第二阀组件32处于打开状态,第三阀组件33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如果风机腔室101可通过室内回风口105从室内吸气、新风腔室102可通过室外新风口104与室外连通,且风机组件2工作,室内空气会通过室内回风口105进入风机腔室101,然后由风机腔室101排向新风腔室102,新风腔室102通过室外新风口104将空气排出到室外。因此,可以实现从室内引入空气,再向室外排出空气的排风功能,从而可以达到向室外排污风的效果。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室内回风口105可以作为内循环功能的进风口和排风功能的进风口,室外新风口104可以作为新风功能的进风口和排风功能的出风口,室内出风口106可以作为新风功能的出风口和内循环功能的出风口。在新风功能下,气流流经壳体组件1内的路径称为新风通道,在内循环功能下,气流流经壳体组件1内的路径称为内循环通道,在排风功能下,气流流经壳体组件1内的路径称为排风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壳体组件1内的新风通道和内循环通道内、或壳体组件1外且与新风通道和内循环通道连通的路径上,设置空气处理组件4,可以实现对空气的先处理,后排入室内,因此,可将新风通道和内循环通道定义为空气处理通道。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部件100,通过设置第一阀组件31、第二阀组件32以及第三阀组件33这三组阀组件,匹配这三组阀组件的开关不同状态,可以实现打开空气处理通道的同时,关闭排风通道,打开排风通道的同时、关闭空气处理通道。也就是说,通过对上述三组阀组件的开关状态切换,可以改变壳体组件1内部的气流流向,从而实现不同的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部件100,通过对壳体组件1的内腔进行如上设计,并设置具有上述功能的第一阀组件31、第二阀组件32以及第三阀组件33,从而可以至少实现内循环功能、新风功能和排风功能的切换,从而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并且,第一阀组件31、第二阀组件32以及第三阀组件33为三组相互独立控制的阀组件,从而使得这三组阀组件的设置位置之间不存在相互制约、影响,可以根据实际结构布局需求,分别选择每个阀组件的设置位置,从而提高设计的灵活性,提高对于不同机型的适应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室外新风口104形成在壳体组件1的下部的后侧,室内回风口105形成在壳体组件1的下部的左右两侧,室内出风口106形成在壳体组件1的上部的前侧和/或上部的左右两侧。因此,可以保证室内出风与室内回风的位置相距较远,避免回风问题,而且可以尽量增大出风区域,保证出风要求,以及尽量增大进风区域,保证进风要求。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室外新风口104、室内回风口105和室内出风口106的数量以及设置位置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调整,只要满足上述功能的通风要求即可,这里不作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新风部件100还可以包括空气处理组件4,空气处理组件4设置在排风腔室103,且位于室内出风口106的上游。也就是说,进入排风腔室103内的气流,需要首先经过空气处理组件4的处理,才可以再从室内出风口106排向室内。因此,可以实现内循环功能和新风功能下的空气处理效果,从而使得进入室内的空气满足用户需求。
而且,由于排风功能下气流并不流经排风腔室103,不会被空气处理组件4处理,从而可以避免在无需空气处理的情况下利用空气处理组件4,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空气处理组件4的利用率,延长空气处理组件4的使用寿命。另外,由于空气处理组件4设于排风腔室103,从而可以具有较大的收纳空间,有利于设置更大体积、包含更多数量或更多种类的空气处理单元的空气处理组件4,从而提高和丰富空气处理效果,而且便于空气处理组件4的拆装设计等。
需要说明的是,空气处理组件4的具体构成不限,例如可以包括净化模块(如高效过滤网模块、除甲醛模块、除VOC模块、除尘模块、除过敏原模块、消毒除菌模块或者除异味模块)、加湿模块等等,这里不作限定。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空气处理组件4也可以不设置在排风腔室103,例如还可以设在风机腔室101和/或新风腔室102,或者还可以设置在壳体组件1的外部等等,这里不作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气处理组件4可以设置为可拆卸安装,例如,壳体组件1上可以具有拆装口113(结合图7),拆装口113可以形成在壳体组件1的表面上,拆装口113用于插配空气处理组件4,即空气处理组件4可以由拆装口113插入排风腔室103,以及由拆装口113从排风腔室103内抽拉拆出,从而方便空气处理组件4的拆装,以便于空气处理组件4的清洁、更换或维修等。进一步地,排风腔室103内可以设置滑轨,空气处理组件4可以由拆装口113插入滑轨,以及沿着滑轨从拆装口113拆出,从而方便空气处理组件4的拆装,以便于空气处理组件4的清洁、更换或维修等。
另外,为了提高空气处理组件4的安装稳定性和尺寸,可以将空气处理组件4设置为斜插结构,例如,可以将滑轨设置为自前向后、自上向下延伸,从而不但可以提高空气处理组件4在排风腔室103内的尺寸,提高空气处理效果,而且可以提高空气处理组件4的安装稳定性,避免空气处理组件4从后向前自动从拆装口113脱出的问题。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空气处理组件4设置为水平插入,从而可以缩小新风部件100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提高新风部件100的结构紧凑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阀组件31设于空气处理组件4的下游,且位于室内出风口106的上游。也就是说,无论第一阀组件31包括多少个控制阀,在气流流动方向上,每个控制阀均位于设于空气处理组件4的下游,同时位于室内出风口106的上游,由此,可以具有较为充足的空间安装第一阀组件31,有利于第一阀组件31的前期安装和后期维修。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风机组件2和第二阀组件32位于空气处理组件4的下方,第一阀组件31位于空气处理组件4的上方,室内出风口106位于第一阀组件31的上方。也就是说,无论第一阀组件31包括多少个控制阀,每个控制阀均位于空气处理组件4的上方,室内出风口106位于第一阀组件31中的全部控制阀的上方。由此,可以具有较为充足的空间安装第一阀组件31,并且可以缩短气流流通路径,使得壳体组件1的结构紧凑、小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风机组件2可以包括离心风轮21,第三阀组件33位于风机组件2的后侧,空气处理组件4位于风机组件2的上方,第一阀组件31位于空气处理组件4的上方,第二阀组件32位于空气处理组件4的下方。由此,壳体组件1的设计符合离心风轮21的工作要求,使得离心风轮21可以从后侧进风、从上侧出风,从而通过利用离心风轮21,可以提高通风量,满足大新风量等要求。
此外,当如上设计第三阀组件33、第二阀组件32和第一阀组件31的相对位置时,如图1和图7所示,第一阀组件31可以包括多个第一挡板313,多个第一挡板313沿前后方向排布,每个第一挡板313均与壳体组件1枢转相连,例如,每个第一挡板313的枢转轴线均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二阀组件32可以包括第二挡板322,第二挡板322与壳体组件1枢转相连,例如,第二挡板322的枢转轴线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三阀组件33可以包括多个第三挡板333,多个第三挡板333沿左右方向排布,每个第三挡板333均与壳体组件1枢转相连,例如,每个第三挡板333的枢转轴线均沿上下方向延伸。由此,第三阀组件33、第二阀组件32和第一阀组件31的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使得壳体组件1的结构紧凑、小巧。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阀组件31可以包括下游控制阀310,下游控制阀310设置在空气处理组件4的下游,也就是说,第一阀组件31中的每个控制阀无需全都设于空气处理组件4的下游,第一阀组件31至少包括设置在空气处理组件4的下游的下游控制阀310即可。
也就是说,在气流流动方向上,下游控制阀310位于空气处理组件4的下游。这样,当下游控制阀310呈现关闭状态时,风机腔室101排出的气流即便进入排风腔室103,被空气处理组件4处理后,也会被下游控制阀310拦截,从而无法流向室内出风口106,从而可以避免风机腔室101内的气流,通过排风腔室103从室内出风口106排出到室内。
因此,通过将下游控制阀310设置在空气处理组件4的下游,可以在保证下游控制阀310满足上述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具有较大的空间来设置下游控制阀310,从而可以选择多种形式或者较多数量的下游控制阀310,更好地实现第一阀组件31的功能,并且有利于下游控制阀310的前期安装和后期维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当第一阀组件31包括下游控制阀310时,下游控制阀310还可以同时设置在室内出风口106的上游。也就是说,在气流流动方向上,下游控制阀310位于空气处理组件4与室内出风口106之间。这样,当下游控制阀310呈现关闭状态时,风机腔室101排出的气流即便进入排风腔室103,被空气处理组件4处理后,也会被下游控制阀310拦截,从而无法流向室内出风口106,从而可以避免风机腔室101内的气流,通过排风腔室103从室内出风口106排出到室内。
因此,通过下游控制阀310设置在空气处理组件4的下游,可以在保证下游控制阀310满足上述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具有较大的空间来设置下游控制阀310,从而可以选择多种形式或者较多数量的下游控制阀310,更好地实现第一阀组件31的功能,并且有利于下游控制阀310的前期安装和后期维修。
需要说明的是,当下游控制阀310位于空气处理组件4与室内出风口106之间时,第一阀组件31还可以同时包括设置在室内出风口106处的阀门,或者室内出风口106处也可以不设置阀门,呈现敞开状态,或者设置通风格栅等。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当第一阀组件31包括下游控制阀310时,下游控制阀310也可以并不设置在室内出风口106的上游,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当下游控制阀310设置在空气处理组件4的下游时,下游控制阀310可以设置在室内出风口106处,等等。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不限于此,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当第一阀组件31包括下游控制阀310时,第一阀组件31也可以同时包括位于空气处理组件4上游的上游控制阀。或者在另外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阀组件31还可以整体位于空气处理组件4的上游,也就是说,在气流流动方向上,第一阀组件31位于风机腔室101与空气处理组件4之间,此时,当第一阀组件31呈现关闭状态时,风机腔室101排出的气流即便进入排风腔室103,也会被第一阀组件31拦截,不会被空气处理组件4处理,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空气处理组件4的利用率,延长空气处理组件4的使用寿命,并且保证进入排风腔室103的空气无法流向室内出风口106,从而可以避免风机腔室101内的气流,通过排风腔室103从室内出风口106排出到室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风机腔室101可以具有两个入口,分别为第一入口101a和第二入口101b,风机腔室101还可以具有两个出口,分别为第一出口101c和第二出口101d。其中,第一入口101a适于与室内回风口105连通,第二入口101b适于与新风腔室102的出口连通,第一出口101c适于与排风腔室103的入口连通,第二出口101d适于与新风腔室102的入口连通。由此,可以缩短从室内回风口105到风机腔室101的进气路径、缩短从新风腔室102到风机腔室101的进气路径、缩短风机腔室101到排风腔室103的排气路径、缩短风机腔室101到新风腔室102的排气路径,从而降低能耗。
如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一入口101a与室内回风口105为同一个开口,从而可以进一步缩短从室内回风口105到风机腔室101的进气路径,并且使得壳体组件1的结构小巧、紧凑。
如在图1所示的具体示例中,第三阀组件33设置在第二入口101b处,以用于控制第二入口101b的开关状态,在打开第二入口101b的状态下,使得风机腔室101可从新风腔室102吸气。如在图1所示的具体示例中,第二阀组件32设置在第二出口101d处,以用于控制第二出口101d的开关状态,在打开第二出口101d的状态下,使得风机腔室101可向新风腔室102排气。由此,第三阀组件33和第二阀组件32的设置位置简单,控制有效可靠。
如在图1所示的具体示例中,风机腔室101包括前腔室1011、后腔室1012和上腔室1013,后腔室1012位于新风腔室102的前方,前腔室1011位于后腔室1012的前方,风机组件2设于前腔室1011,上腔室1013位于前腔室1011和后腔室1012的上方,上腔室1013与前腔室1011的顶部连通,上腔室1013的顶部构造成第一出口101c,上腔室1013的后部构造成第二出口101d。
由此,可以更好地缩短从室内回风口105到风机腔室101的进气路径、缩短从新风腔室102到风机腔室101的进气路径、缩短风机腔室101到排风腔室103的排气路径、缩短风机腔室101到新风腔室102的排气路径,从而降低能耗。并且使得壳体组件1的结构小巧、紧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室内回风口105处对应设置有第四阀组件34(结合图8),第四阀组件34在打开状态下使得风机腔室101可通过室内回风口105从室内吸气。具体而言,第四阀组件34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可切换。如图2和图3所示,在第四阀组件34呈现打开状态,风机腔室101与室内回风口105呈现连通状态,室内回风口105与室内呈现连通状态,风机腔室101可通过室内回风口105从室内吸气,即此时如果风机组件2工作,室内的空气则会通过室内回风口105流入风机腔室101。
需要说明的是,“室内回风口105处对应设置有第四阀组件34”并不要求第四阀组件34设置在室内回风口105处,只要是位于与室内回风口105连通的气流路径上,并且能够实现上述第四阀组件34在打开状态下使得风机腔室101可通过室内回风口105从室内吸气的功能即可。当然,第四阀组件34也可以设置在室内回风口105处,从而方便安装。
如图1所示,在第四阀组件34呈现关闭状态,风机腔室101与室内回风口105呈现阻断状态,和/或室内回风口105与室内呈现阻断状态,风机腔室101不可通过室内回风口105从室内吸气,即此时如果风机组件2工作,室内的空气无法流入室内回风口105,或者流入室内回风口105的空气无法流入风机腔室101,或者,室内的空气无法流入室内回风口105,且流入室内回风口105的空气无法流入风机腔室101。
这样,如图1所示,可以在新风功能下将第四阀组件34切换为关闭状态,只有室外向风机腔室101提供空气,从而保证新风的进入量充足,如图2和图3所示,在内循环功能和排风功能下,将第四阀组件34切换为打开状态,从而可以满足从室内向风机腔室101提供空气的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阀组件34的结构形式和设置位置不限,只要满足上述要求即可。例如可以是电动开关门形式、电动导风板形式、手动开关门形式等等,设置位置可以设置在室内回风口105处或者室内回风口105外,如设置在后文所述的空调器1000的机壳部件300上(结合图8),或者在气流方向上位于室内回风口105与风机腔室101之间等等,这里不作赘述。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新风部件100还可以不具有第四阀组件34,此时,风机腔室101与室内回风口105呈现常连通状态,室内回风口105与室内呈现常连通状态,只要风机组件2工作,室内的空气则会通过室内回风口105流入风机腔室101,例如在上述新风功能、内循环功能和排风功能下,室内空气都可以进入风机腔室101。
例如,在新风功能下,室内空气和室外新风同时进入风机腔室101,然后被空气处理组件4处理后排向室内,从而可以在实现新风的功能下,兼具一定的内循环效果。另外,当新风部件100不具有第四阀组件34时,室内回风口105处可以设置通风格栅,从而起到安全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风机组件2和第二阀组件32设置在空气处理组件4的下方,下游控制阀310设置在空气处理组件4的上方。因此,通过将第二阀组件32和下游控制阀310分别设在空气处理组件4的上下两侧,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第二阀组件32和下游控制阀310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干涉问题,从而使得第二阀组件32和下游控制阀310都具有较为充足的安装空间,并且,通过将风机组件2和第二阀组件32共同设在空气处理组件4的下方,有利于第二阀组件32控制风机腔室101是否向新风腔室102排气,缩短风机腔室101到新风腔室102的排气路径、降低能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当下游控制阀310设置在空气处理组件4的上方时,室内出风口106可以设置在下游控制阀310的上方。因此,通过将室内出风口106和下游控制阀310均设在空气处理组件4的上方,有利于下游控制阀310控制排风腔是否向室内出风口106排气,缩短从排风腔室103到室内出风口106的排气路径、降低能耗。并且,由于室内出风口106的设置高度高于下游控制阀310,从而可以提高室内出风的送风高度,从而可以更大范围地调节室内空气环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风机组件2可以包括离心风轮21,第三阀组件33设置在风机组件2的后侧,空气处理组件4设置在风机组件2的上方,第一阀组件31设置在空气处理组件4的上方,第二阀组件32设置在空气处理组件4的下方。因此,风机腔室101的设计符合离心风轮21的工作要求,使得离心风轮21可以从后侧进风、从上侧出风,从而通过利用离心风轮21,可以提高通风量,满足大新风量等要求。
并且通过将第三阀组件33设置在风机组件2的后侧,将第一阀组件31设置在风机组件2的上方,从而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保证第三阀组件33和第一阀组件31都具有较大空间的安装,避免二者之间相互干涉影响。并且通过将第二阀组件32设置在空气处理组件4的下方,将第一阀组件31设置在空气处理组件4的上方,从而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保证第二阀组件32和第一阀组件31都具有较大空间的安装,避免二者之间相互干涉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的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都是为了简化清楚描述、基于附图的描述,不能理解成对本申请的限定,例如,结合图8,当新风部件100用于立式空调器1000时,立式空调器1000的朝向用户的一侧为前,背向用户的一侧为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阀组件31和/或第三阀组件33可以包括:驱动器、连杆和多个挡板,多个挡板沿连杆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且每个挡板均与连杆相连,驱动器用于驱动挡板转动,因此,阀组件的结构简单,便于控制开关。例如,在一个具体示例中,驱动器可以驱动其中一个挡板转动,该挡板再通过连杆带动其余的挡板转动。例如,在另外一个具体示例中,驱动器可以驱动连杆沿设定轨迹运动,连杆运动的过程中,带动多个挡板转动。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7所示,第一阀组件31可以包括第一驱动器311、第一连杆312和多个第一挡板313,多个第一挡板313沿第一连杆312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且每个第一挡板313均与第一连杆312相连,第一驱动器311驱动其中一个第一挡板313转动,该第一挡板313通过第一连杆312带动其余的第一挡板313转动。因此,第一阀组件31的结构简单、便于控制第一阀组件31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切换。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一阀组件31在关闭状态下,多个第一挡板313大体位于同一平面上,相邻的两个第一挡板313衔接、搭接、或者只有微小气流间隙,第一阀组件31在打开状态下,多个第一挡板313彼此平行,且每个第一挡板313所在平面均大体垂直于第一连杆312的延伸方向,因此,可以保证相邻两个第一挡板313之间的间距较大,提高气流的通过率,降低风阻,降低能耗。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7所示,第三阀组件33可以包括第三驱动器、第三连杆332和多个第三挡板333,多个第三挡板333沿第三连杆332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且每个第三挡板333均与第三连杆332相连,第三驱动器驱动其中一个第三挡板333转动,该第三挡板333通过第三连杆332带动其余的第三挡板333转动。因此,第三阀组件33的结构简单、便于控制第三阀组件33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切换。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三阀组件33在关闭状态下,多个第三挡板333大体位于同一平面上,相邻的两个第三挡板333衔接、搭接、或者只有微小气流间隙,第三阀组件33在打开状态下,多个第三挡板333彼此平行,且每个第三挡板333所在平面均大体垂直于第三连杆332的延伸方向,因此,可以保证相邻两个第三挡板333之间的间距较大,提高气流的通过率,降低风阻,降低能耗。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8所示,第二阀组件32可以包括第二驱动器321和一个第二挡板322,第二驱动器321驱动第二挡板322转动。因此,第二阀组件32的结构简单、便于控制第二阀组件32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切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7所示,壳体组件1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21,第二阀组件32可以安装于第一壳体121,第三阀组件33也可以同时安装于第一壳体121。因此,将第二阀组件32和第三阀组件33安装在同一个壳体,即第一壳体121上,从而可以简化装配,便于驱动器走线等,例如可以将第二驱动器321和第三驱动器均安装在第一壳体121上,可以便于第二驱动器321和第三驱动器的走线,提高布线的整洁性和安全性。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壳体121可以为一体成型件,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加工和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7所示,壳体组件1还可以包括第二壳体122,第二壳体122位于第一壳体121的后侧,且第二壳体122与第一壳体121装配相连,第二壳体122与第一壳体121共同限定出新风腔室102,第一壳体121上具有第一敞开口107(即第二出口101d)和第二敞开口108(即第二入口101b),第一敞开口107位于第二敞开口108的上方。
新风腔室102的上部与第一敞开口107连通,第二阀组件32用于控制第一敞开口107的开关,当第一敞开口107打开时,新风腔室102与第一敞开口107呈现连通状态,新风腔室102的前侧与第二敞开口108连通,第三阀组件33用于控制第二敞开口108的开关,当第二敞开口108打开时,新风腔室102与第二敞开口108呈现连通状态。
因此,通过在第一壳体121上设置上下排布的第一敞开口107和第二敞开口108,从而可以保证第二阀组件32和第三阀组件33的安装和工作互不影响、互不干扰,进而可以简化第一壳体121的结构,得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壳体121的结构简单、紧凑、小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当第二阀组件32包括第二驱动器321和第二挡板322时,例如,第二挡板322的枢转轴线沿左右方向延伸,且第二挡板322的上端与第一壳体121枢转相连。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当第三阀组件33包括第三驱动器、第三连杆332和第三挡板333时,多个第三挡板333沿左右方向依次排布,第三连杆332沿左右方向延伸,每个第三挡板333均与壳体组件1枢转相连,例如,每个第三挡板333的枢转轴线均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三驱动器用于驱动多个第三挡板333转动,第三阀组件33在关闭状态下,多个第三挡板333共同遮挡第二敞开口108,第三阀组件33在打开状态下,多个第三挡板333共同打开第二敞开口108。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风机腔室101可以包括三个腔室,分别为前腔室1011、位于前腔室1011后侧的后腔室1012、和位于前腔室1011和后腔室1012上方的上腔室1013,上腔室1013的上侧第一出口作为101c,与排风腔室103连通,风机组件2设于前腔室1011。
结合图7,壳体组件1还包括第三壳体123和第四壳体124,第三壳体123位于第一壳体121的前侧,第三壳体123与第一壳体121装配相连,第三壳体123与第一壳体121共同限定出后腔室1012,第四壳体124位于第三壳体123的前侧,第四壳体124与第三壳体123装配相连,第四壳体124与第三壳体123共同限定出前腔室1011,从而可以将第四壳体124与第三壳体123作为风机组件2的蜗壳。
如图1和图7所示,第四壳体124和第三壳体123之间具有位于前腔室1011上方的第三敞开口109,第三敞开口109可以形成在第四壳体124和第三壳体123中的至少一个上。第一壳体121、第三壳体123和第四壳体124之间限定出上腔室1013,上腔室1013可以由第一壳体121和第三壳体123限定出,也可以由第一壳体121、第四壳体124和第三壳体123共同限定出。
如图1所示,上腔室1013的前部下侧能够与第三敞开口109连通,从而在第三敞开口109呈现打开状态,上腔室1013与前腔室1011连通。上腔室1013的后部能够与第一敞开口107连通,从而在第一敞开口107呈现打开状态,上腔室1013与新风腔室102连通。这样当第二阀组件32打开第一敞开口107时,风机腔室101内的空气可以通过前腔室1011、上腔室1013和第一敞开口107流入新风腔室102,从而实现当第二阀组件32在打开状态下使得风机腔室101向新风腔室102排气。
另外,风机腔室101内的空气还可以在一些情况下,通过前腔室1011、上腔室1013流入排风腔室103,使得风机腔室101可向排风腔室103排气。因此,壳体组件1的结构简单、紧凑、小巧、气体流路较短且简洁,能够有效地实现上述多种功能的切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壳体121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室内回风口105,室内回风口105可以形成在第一壳体121和第二壳体122中的至少一个上,室内回风口105位于新风腔室102的前侧,且可以与后腔室1012构成连通。因此,通过如上设置室内回风口105、以及第三阀组件33的位置,可以保证当第三阀组件33关闭第二敞开口108时,不影响室内回风口105向风机腔室101的后腔室1012提供气流,从而使得壳体组件1的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和加工,而且可以有效地满足上述多种功能的切换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7所示,壳体组件1可以包括上壳组件11和下壳组件12,上壳组件11位于下壳组件12的上方,且上壳组件11与下壳组件12装配相连,上壳组件11内具有排风腔室103,下壳组件12内具有出风机腔室101和新风腔室102。因此,壳体组件1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和装配,且可以简单且有效地限定出风机腔室101、排风腔室103和新风腔室102,并实现非敞开处的密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7所示,下壳组件12的后侧设置有室外新风口104,下壳组件12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室内回风口105,室内出风口106设置在上壳组件11的前侧上部,和/或设置在上壳组件11的左右两侧,也就是说,室内出风口106可以全都设置在上壳组件11的前侧上部,也可以全部设置在上壳组件11的左侧和右侧,还可以一部分设置在上壳组件11的前侧上部、其余部分设置在上壳组件11的左侧和右侧。
因此,可以保证室内出风与室内回风的位置相距较远,避免回风问题,而且可以尽量增大出风区域,保证出风要求,以及尽量增大进风区域,保证进风要求。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室外新风口104、室内回风口105和室内出风口106的数量以及设置位置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调整,只要满足上述功能的通风要求即可,这里不作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7所示,下壳组件12可以由若干子壳体拼接而成,从而方便装配。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下壳组件12可以由上述第一壳体121、第二壳体122、第三壳体123和第四壳体124组成,具体结构方案可以如上所述描述,这里不作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7所示,上壳组件11可以由若干子壳体拼接而成,从而方便装配。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上壳组件11可以包括第五壳体111和第六壳体112,第五壳体111位于第六壳体112的前侧,且第五壳体111与第六壳体112装配相连,第五壳体111与第六壳体112共同限定出排风腔室103,第五壳体111的前表面形成有拆装口113,拆装口113适于插配上文所述的空气处理组件4,第一阀组件31安装在第六壳体112上。
因此,上壳组件11的结构简单,便于装配,而且,便于实现第一阀组件31和空气处理组件4的装配。进一步地,第五壳体111和第六壳体112内可以设置滑轨,空气处理组件4可以由拆装口113插入滑轨,以及沿着滑轨从拆装口113拆出,从而方便空气处理组件4的拆装,以便于空气处理组件4的清洁、更换或维修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当第一阀组件31包括第一驱动器311、第一连杆312和第一挡板313时,多个第一挡板313沿前后方向依次排布,第一连杆312沿前后方向延伸,每个第一挡板313均与壳体组件1枢转相连,例如,每个第一挡板313的枢转轴线均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一驱动器311用于驱动多个第一挡板313转动,第一阀组件31在关闭状态下,多个第一挡板313共同遮挡排风腔室103相应位置处的截面,第一阀组件31在打开状态下,多个第三挡板333共同打开排风腔室103相应位置处的截面。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21可以为一体成型件、第二壳体122可以为一体成型件、第三壳体123可以为一体成型件、第四壳体124可以为一体成型件、第五壳体111可以为一体成型件、第六壳体112可以为一体成型件,从而方便加工和装配,而且可以提高壳体组件1的结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内出风口106可以设置在第五壳体111的前侧上部;室内出风口106还可以设置在第六壳体112的左侧和右侧;室内出风口106还可以一部分设置在第五壳体111的前侧上部,其余部分设置在第六壳体112的左侧和右侧。因此,可以增大出风范围,从多方位调节室内空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新风部件100可以包括:新风管5和第五阀组件35,新风管5装配于壳体组件1的室外新风口104处,从而使得新风管5与室外新风口104相连,第五阀组件35在打开状态下,使得新风腔室102可通过新风管5和室外新风口104与室外连通。具体而言,第五阀组件35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可切换。
如图1所示,在第五阀组件35呈现打开状态下,新风腔室102可通过新风管5从室外引入室外空气,即此时如果风机组件2工作,室外空气则流入新风管5,然后通过室外新风口104进入新风腔室102。
如图2所示,在第五阀组件35呈现关闭状态下,新风腔室102不可通过新风管5从室外引入室外空气,即此时如果风机组件2工作,室外空气无法流入新风管5,或者,室外空气虽然可以流入新风管5、但新风管5内的空气无法通过室外新风口104进入新风腔室102,或者,室外空气无法流入新风管5,且新风管5内的空气也无法通过室外新风口104进入新风腔室102。
如图3所示,在第五阀组件35呈现打开状态下,新风腔室102内的空气可通过新风管5排出到室外,即此时如果风机组件2工作,新风腔室102的空气会通过室外新风口104排出到新风管5,然后通过新风管5排出到室外。
因此,通过设置第五阀组件35,在不需要使用新风管5进风或排风的情况下,可以提高新风部件100整体的密闭性。
需要说明的是,新风管5可以通过新风软管连接到室外,从而可以提高新风管5与室外连通的便捷性和可靠性。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新风管5的数量不限,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当设置为多个时,可以多个新风管5同时使用,也可以仅使用其中一个,其他的可以留作备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五阀组件35可以安装在新风管5上,从而可以方便第五阀组件35的安装,并且第五阀组件35可以通过打开新风管5,实现新风腔室102可通过新风管5与室外连通,第五阀组件35还可以通过关闭新风管5,实现新风腔室102通过新风管5与室外阻断,从而可以简单且有效地实现上述功能。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五阀组件35可以包括第五驱动器和一个第五挡板,第五驱动器驱动第五挡板转动。因此,第五阀组件35的结构简单、便于控制第五阀组件35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切换。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阀组件31、第二阀组件32、第三阀组件33、第四阀组件34和第五阀组件35,都不限于仅具有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两个状态,例如,可以设置为开度可调,例如还可以具有半开状态等等,从而可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这里不作赘述。此外,第一阀组件31、第二阀组件32、第三阀组件33、第四阀组件34和第五阀组件35都不限于安装在壳体组件1上或内,例如还可以安装于壳体组件1外,这里不作限制。
另外,第一阀组件31、第二阀组件32、第三阀组件33、第四阀组件34和第五阀组件35的具体构成、尺寸、位置、运动方式和所包括的阀单体的数量均不限于上述描述,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计,只要能够满足上述功能要求即可,这里不作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部件100的应用场景不限,例如可以用于空调器1000或空气净化器等,这里不作赘述。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
如图8所示,空调器1000可以包括:空气换热部件200和新风部件100,空气换热部件200用于温度空气调节,新风部件10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新风部件100。因此,可以使得空调器1000具有新风功能。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通过设置新风部件100,可以具备内循环功能、新风功能和排风功能,从而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而且,当将风机组件2设置为包括离心风轮21时,可以实现大新风量,当新风部件100包括净化装置时,可以实现大净化量。另外,可以理解的是,风机组件2除了包括离心风轮21之外,还可以包括用于驱动离心风轮21转动的驱动电机22等,这里不作赘述。需要说明的是,风机组件2的构成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包括贯流风机、轴流风机、斜流风机等等。另外,空气换热部件200可以包括换热器和/或电辅热等。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的具体类型不限,例如可以是空调分体机,或者是空调一体机,其中,空调分体机可以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空气换热部件200和新风部件100均可以设于室内机,其中,空调一体机可以为移动空调或窗机等。需要说明的是,新风部件100在空调器1000上的设置位置不限,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新风部件100应用于柜式室内机时,可以在柜式室内机的机身下侧设置新风部件10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图11所示,空调器1000还可以包括机壳部件300,空气换热部件200和新风部件100均收纳于机壳部件300,机壳部件300上可以具有第一开口301、第二开口302、第三开口,第一开口301与室内回风口105对应设置且连通,第二开口302与室内出风口106对应设置且连通,第三开口与室外新风口104对应设置且连通,例如,可以通过穿设于或连接于第三开口的新风管5,使得第三开口与室外新风口104连通,因此,可以满足通风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图11所示,机壳部件300可以包括前壳304、后壳305、底壳306、顶壳307等,前壳304可以由一块或多块组成,并设置有空调出风口308,对应空调出风口308设置有出风口开关门,用来打开或者关闭空调出风口308,后壳305由一块或多块组成,设置有空调回风口303,空调回风口303设置有空调回风格栅和滤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后壳305内的两侧设置有立柱,用来安装固定空气换热部件200、以及新风部件100及电控部件等,后壳305内侧可以设置导向密封结构,新风部件100与导向密封结构导向滑移配合,从而方便新风部件100的安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的其他构成,例如风道部件400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风道部件400可以包括单贯流风机或双贯流风机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另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内具有风机腔室、新风腔室和排风腔室,所述壳体组件上具有室外新风口、室内回风口和室内出风口,所述风机腔室适于与所述室内回风口连通,所述新风腔室适于与所述室外新风口连通,所述排风腔室适于与所述室内出风口连通;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设于所述风机腔室;
第一阀组件,在打开状态下使得所述风机腔室可通过所述排风腔室从所述室内出风口向室内排气;
第二阀组件,在打开状态下使得所述风机腔室可向所述新风腔室排气;
第三阀组件,在打开状态下使得所述风机腔室可从所述新风腔室吸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空气处理组件,所述空气处理组件设于所述排风腔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组件设于所述空气处理组件的下游,且位于所述室内出风口的上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和所述第二阀组件位于所述空气处理组件的下方,所述第一阀组件位于所述空气处理组件的上方,所述室内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阀组件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离心风轮,所述第三阀组件位于所述风机组件的后侧,所述空气处理组件位于所述风机组件的上方,所述第一阀组件位于所述空气处理组件的上方,所述第二阀组件位于所述空气处理组件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阀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挡板,多个所述第一挡板沿前后方向排布,每个所述第一挡板均与所述壳体组件枢转相连;
所述第二阀组件包括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壳体组件枢转相连;
所述第三阀组件包括多个第三挡板,多个所述第三挡板沿左右方向排布,每个所述第三挡板均与所述壳体组件枢转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的表面形成有适于插配所述空气处理组件拆装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腔室包括第一入口、第二入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入口连通至所述室内回风口,所述第二入口连通至所述新风腔室的出口;所述第一出口连通至所述排风腔室的入口,所述第二出口连通至所述新风腔室的入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第三阀组件设于所述第二入口,以控制所述第二入口的开关,第二阀组件设于所述第二出口,以控制所述第二出口的开关。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腔室包括前腔室、后腔室和上腔室,所述后腔室位于所述新风腔室的前方,所述前腔室位于所述后腔室的前方,所述风机组件设于所述前腔室,所述上腔室位于所述前腔室和所述后腔室的上方,所述上腔室与所述前腔室的顶部连通,所述上腔室的顶部构造成所述第一出口,所述上腔室的后部构造成所述第二出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新风口形成在所述壳体组件的下部的后侧,所述室内回风口形成在所述壳体组件的下部的左右两侧,所述室内出风口形成在所述壳体组件的上部的前侧和/或上部的左右两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回风口处对应设置有第四阀组件,在打开状态下使得所述风机腔室可通过所述室内回风口从室内吸气。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上壳组件和下壳组件,所述上壳组件装配于所述下壳组件的上方,所述上壳组件限定出所述排风腔室,所述下壳组件限定出所述风机腔室和所述新风腔室。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新风管,所述新风管与所述室外新风口相连;
第五阀组件,在打开状态下使得所述新风腔室可通过所述室外新风口和所述新风管与室外连通。
15.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气换热部件,所述空气换热部件用于温度调节;和
新风部件,所述新风部件为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部件。
CN202120373406.XU 2021-02-08 2021-02-08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Active CN2145015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73406.XU CN214501556U (zh) 2021-02-08 2021-02-08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73406.XU CN214501556U (zh) 2021-02-08 2021-02-08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01556U true CN214501556U (zh) 2021-10-26

Family

ID=782202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73406.XU Active CN214501556U (zh) 2021-02-08 2021-02-08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015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260129U (zh)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260132U (zh) 换气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4791823U (zh) 空气调节装置
US20240068696A1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KR100715337B1 (ko) 패키지형 에어컨의 송풍 구조
CN214094709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511454U (zh) 风机组件、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4249963U (zh)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2204781U (zh) 空气处理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4501556U (zh)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KR20050010363A (ko) 환기기능을 갖춘 공기청정장치
CN216953357U (zh) 空调器的换气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8644896B (zh) 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
CN217685767U (zh) 通风框组件和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器
CN215675489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4909754A (zh)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2204780U (zh) 空气处理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4791496U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14038685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CN213713240U (zh) 空气处理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260464U (zh) 转动阀门、通风组件和具有其的空气调节装置
CN214501679U (zh) 电机组件、新风部件和空调器
CN112555990A (zh) 风机结构和空调器
CN114909711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14543169A (zh) 空气处理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