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91496U - 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91496U
CN214791496U CN202120373409.3U CN202120373409U CN214791496U CN 214791496 U CN214791496 U CN 214791496U CN 202120373409 U CN202120373409 U CN 202120373409U CN 214791496 U CN214791496 U CN 2147914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hamber
assembly
valve assembly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7340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康铁生
陈良锐
徐正
毛先友
周何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37340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91496U/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89300 priority patent/WO2022165999A1/zh
Priority to EP21924007.4A priority patent/EP4286752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914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91496U/zh
Priority to US18/230,779 priority patent/US20240068696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包括:适于与室内连通的出风口;壳体组件,壳体组件内具有通风腔室、新风腔室和排风腔室,新风腔室适于与室外连通,排风腔室适于与出风口连通,通风腔室的入口适于与室外和/或室内连通,通风腔室的出口适于与排风腔室和新风腔室连通;空气处理组件,空气处理组件设于排风腔室;控制阀组件,控制阀组件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阀组件和第二阀组件,第一阀组件在打开状态下,通风腔室的出口通过排风腔室以及出风口与室内呈现连通状态,第二阀组件在打开状态下,通风腔室的出口与新风腔室呈现连通状态。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调节装置,可以用于切换将室内浑浊空气排出室外,以及对室内浑浊空气进行循环处理等功能。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一些空调器具有具有新风功能,当室外空气清新,室内空气浑浊时,可以开启新风功能,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但是,室内浑浊空气还始终留在室内,用户感受不够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空气调节装置,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可以用于切换将室内浑浊空气排出室外,以及对室内浑浊空气进行循环处理等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出风口,所述出风口适于与室内连通;新风部件,所述新风部件包括:壳体组件和空气处理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内具有通风腔室、新风腔室和排风腔室,所述新风腔室适于与室外连通,所述排风腔室适于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通风腔室的入口适于与室外和/或室内连通,所述通风腔室的出口适于与所述排风腔室和所述新风腔室连通,所述空气处理组件设于所述排风腔室;控制阀组件,所述控制阀组件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阀组件和第二阀组件,所述第一阀组件在打开状态下,所述通风腔室的出口通过所述排风腔室以及所述出风口与室内呈现连通状态,所述第二阀组件在打开状态下,所述通风腔室的出口与所述新风腔室呈现连通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调节装置,可以用于切换将室内浑浊空气排出室外,以及对室内浑浊空气进行循环处理等功能。此外,由于第一阀组件和第二阀组件相互独立,二者的设置位置和动作不相互制约,从而使得空气调节装置的设计灵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风腔室的入口适于通过所述新风腔室与室外连通,所述控制阀组件还包括第三阀组件,所述第三阀组件在打开状态下,所述通风腔室的入口与所述新风腔室呈现连通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腔室位于所述通风腔室的后侧,所述第三阀组件设于所述新风腔室的前部和所述通风腔室的后部之间,且包括多个第一竖挡板,多个所述第一竖挡板沿左右方向依次排布,每个所述第一竖挡板均与所述壳体组件枢转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阀组件包括下游控制阀,所述下游控制阀设于所述空气处理组件的下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游控制阀设于所述出风口处,以用于控制所述出风口的开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游控制阀包括多个第二竖挡板,多个所述第二竖挡板沿所述出风口的横向依次排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阀组件包括上游控制阀,所述上游控制阀设于所述空气处理组件的上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游控制阀位于所述空气处理组件的下方,所述上游控制阀包括多个第一横挡板,每个所述第一横挡板均与所述壳体组件枢转相连,多个所述第一横挡板沿前后方向依次排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腔室位于所述通风腔室的后侧,所述排风腔室位于所述通风腔室的上方,所述通风腔室包括上腔室,所述上腔室的顶部通过第一出口与所述排风腔室连通,所述上腔室的后部通过第二出口与所述新风腔室的上部连通,所述第二阀组件设于所述第二出口处,以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出口的开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所述第二阀组件包括第二横挡板,所述第二横挡板与所述壳体组件枢转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风腔室内设有离心风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调节装置上还具有回风口,所述回风口适于与室内连通,所述所述控制阀组件还包括第四阀组件,所述第四阀组件在打开状态下,所述通风腔室的入口通过所述回风口与室内呈现连通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所述第四阀组件设于所述回风口处,以用于控制所述回风口的开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部件还包括新风管,所述新风管的一端限定出所述新风口,所述新风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新风腔室连通;所述控制阀组件还包括第五阀组件,所述第五阀组件设于所述新风管,所述第五阀组件在打开状态下,所述新风腔室通过所述新风管与室外呈现连通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的表面形成有拆装口,所述空气处理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处理模块,至少一个所述处理模块适于由所述拆装口插配于所述排风腔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上壳组件和下壳组件,所述上壳组件装配于所述下壳组件的上方,所述上壳组件限定出所述排风腔室,所述下壳组件限定出所述通风腔室和所述新风腔室,所述上壳组件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装配在所述下壳体的上方,所述空气处理组件安装于所述下壳体内,所述上壳体的左右两侧壁的前部分别形成有适于连通在室内与所述排风腔室之间的室内出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调节装置为空调器,且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空气换热部件,所述空气换热部件用于温度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机壳部件,所述空气换热部件和所述新风部件均收纳于所述机壳部件,所述机壳部件上形成有所述出风口和适于与室内连通的回风口,所述壳体组件上具有与所述回风口连通的室内回风口和与所述出风口连通的室内出风口,所述第一阀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机壳部件上且用于控制所述出风口开关的下游控制阀,所述第二阀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组件上。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实施例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爆炸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新风部件在新风功能下的剖视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新风部件在内循环功能下的剖视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新风部件在排风功能下的剖视图;
图5是图1中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局部爆炸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新风部件在新风功能下的剖视图;
图7是图5中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局部装配图;
图8是图7的另一个角度的装配图;
图9是图7的再一个角度的装配图;
图10是图1中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中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主视图;
图12是图10中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空气调节装置1000;
新风部件100;
壳体组件1;通风腔室101;前腔室1011;后腔室1012;上腔室1013;
第一入口101a;第二入口101b;第一出口101c;第二出口101d;
新风腔室102;
排风腔室103;安装部1030;第一安装位1031;第二安装位1032;
室外新风口104;室内回风口105;室内出风口106;
第一敞开口107;第二敞开口108;第三敞开口109;
上壳组件11;上壳体111;下壳体112;拆装口113;
下壳组件12;第一壳体121;第二壳体122;第三壳体123;第四壳体124;
风机组件2;离心风轮21;驱动电机22;
第一阀组件31;下游控制阀3101;第一驱动器311;第二竖挡板313;
上游控制阀3102;第一横挡板312;
第二阀组件32;第二驱动器321;第二横挡板322;
第三阀组件33;第三连杆332;第一竖挡板333;
第四阀组件34;第五阀组件35;
空气处理组件4;处理模块40;第一模块401;第二模块402;
新风管5;
换热部件200;
机壳部件300;回风口301;出风口302;新风口303;
前面板304;后壳305;底壳306;顶壳307;出风框308;
换热进风口3091;换热出风口3092;
风道部件4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1000。
如图1和图2所示,空气调节装置1000可以包括新风部件100,新风部件100可以包括壳体组件1,壳体组件1内具有通风腔室101。当通风腔室101的出口压力小于通风腔室101的入口压力时,通风腔室101外的空气可以通过通风腔室101的入口进入通风腔室101,进入通风腔室101的空气可以由通风腔室101的入口流向通风腔室101的出口,然后通过通风腔室101的出口排出通风腔室101。
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组件1内还可以具有新风腔室102,新风腔室102适于与室外直接或间接连通,如果新风腔室102内的气压小于室外环境的气压,室外空气可以进入新风腔室102,如果新风腔室102内的气压大于室外环境的气压,新风腔室102内的空气可以排出室外。
如图1和图2所示,空气调节装置1000上可以具有出风口302,出风口302适于与室内连通,以使空气调节装置1000可以通过出风口302向室内排风。出风口302可以设于壳体组件1、也可以不设于壳体组件1。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组件1内还可以具有排风腔室103,排风腔室103适于与出风口302直接或间接连通,在出风口302与室内呈现连通状态、且出风口302与排风腔室103呈现连通状态时,如果排风腔室103内的气压大于室内环境的气压,排风腔室103可以通过出风口302向室内排气。
如图3所示,通风腔室101的入口(如图3中所示的第一入口101a)适于与室内直接或间接连通,在通风腔室101的入口与室内呈现连通状态时,如果通风腔室101内的气压小于室内环境的气压,室内空气可以通过第一入口101a进入通风腔室101。
如图2所示,通风腔室101的入口(如图2中所示的第二入口101b)适于与室外直接或间接连通,在通风腔室101的入口与室外呈现连通状态时,如果通风腔室101内的气压小于室外环境的气压,室外空气可以通过第二入口101b进入通风腔室101。
如图3所示,通风腔室101的出口(如图3中所示的第一出口101c)适于与排风腔室103直接或间接连通,在排风腔室103与室内呈现连通状态、且排风腔室103与通风腔室101的出口呈现连通状态时,如果通风腔室101内的气压大于室内环境的气压,通风腔室101可以通过排风腔室103向室内排气。
如图4所示,通风腔室101的出口(如图3中所示的第二出口101d)适于与新风腔室102直接或间接连通,在新风腔室102与室外呈现连通状态、且新风腔室102与通风腔室101的出口呈现连通状态时,如果通风腔室101内的气压大于室外环境的气压,通风腔室101可以通过新风腔室102向室外排气。
简言之,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2-图4所示,通风腔室101可以具有两个入口,分别为第一入口101a和第二入口101b,通风腔室101还可以具有两个出口,分别为第一出口101c和第二出口101d。其中,第一入口101a适于与室内连通,第二入口101b适于与新风腔室102连通,第一出口101c适于与排风腔室103连通,第二出口101d适于与新风腔室102连通。
如图2-图4所示,新风部件100可以包括空气处理组件4,空气处理组件4设于排风腔室103,当气流进入排风腔室103且流经空气处理组件4时,气流能够被空气处理组件4处理,从而可以保证从排风腔室103排出的空气的质量。
如图1和图2所示,空气调节装置1000可以包括控制阀组件,控制阀组件可以设于壳体组件1、也可以不设于壳体组件1。控制阀组件可以包括第一阀组件31和第二阀组件32,第一阀组件31和第二阀组件32相互独立,也就是说,第一阀组件31和第二阀组件32是不同的阀组,分别独立控制。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阀组件31在打开状态下,通风腔室101的出口通过排风腔室103以及出风口302与室内呈现连通状态。具体而言,第一阀组件31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可切换。如图2和图3所示,在第一阀组件31呈现打开状态,当通风腔室101的压力大于室内压力时,通风腔室101可通过排风腔室103从出风口302向室内排气。如图4所示,在第一阀组件31呈现关闭状态,即便通风腔室101的压力大于室内压力,通风腔室101也无法通过排风腔室103从出风口302向室内排气,例如,通风腔室101无法向排风腔室103排出空气,或者,通风腔室101虽然可以向排风腔室103排出空气、但排风腔室103无法通过出风口302向室内排出空气,或者,通风腔室101既无法向排风腔室103排出空气,排风腔室103又无法通过出风口302向室内排出空气。
如图4所示,第二阀组件32在打开状态下,通风腔室101的出口与新风腔室102呈现连通状态。具体而言,第二阀组件32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可切换。如图4所示,在第二阀组件32呈现打开状态,当通风腔室101的压力大于新风腔室102的压力时,通风腔室101可向新风腔室102排气。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二阀组件32呈现关闭状态,即便通风腔室101的压力大于新风腔室102的压力,通风腔室101也无法向新风腔室102排出空气。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000,可以至少具有下述三种工作模式。
在第一工作模式下,如图2所示,第一阀组件31处于打开状态,第二阀组件32处于关闭状态,当通风腔室101的入口可从室外吸气,且通风腔室101的出口压力小于通风腔室101的入口压力时,室外新风会进入通风腔室101,然后由通风腔室101排向排风腔室103,被空气处理组件4处理之后,通过出风口302排向室内。因此,可以实现从室外向室内引入室外新风的新风功能。
在第二工作模式下,如图3所示,第一阀组件31处于打开状态,第二阀组件32处于关闭状态,当通风腔室101的入口可从室内吸气,且通风腔室101的出口压力小于通风腔室101的入口压力时,室内空气会进入通风腔室101,然后由通风腔室101排向排风腔室103,被空气处理组件4处理之后,通过出风口302排向室内。因此,可以实现从室内引入空气处理后,再排回室内的内循环功能。
在第三工作模式下,如图4所示,第一阀组件31处于关闭状态,第二阀组件32处于打开状态,当通风腔室101的入口可从室内吸气、新风腔室102可向室外排气,且通风腔室101的出口压力小于通风腔室101的入口压力时,室内空气会进入通风腔室101,然后由通风腔室101排向新风腔室102,新风腔室102将空气排出到室外。因此,可以实现从室内引入空气,再向室外排出空气的排风功能,从而可以达到向室外排污风的效果。
在新风功能下,气流流经壳体组件1内的路径称为新风通道,在内循环功能下,气流流经壳体组件1内的路径称为内循环通道,在排风功能下,气流流经壳体组件1内的路径称为排风通道。如上文所述,通过将空气处理组件4设于所述排风腔室103,从而使得空气处理组件4位于新风通道和内循环通道上,可以实现对空气的先处理,后排入室内,因此,可将新风通道和内循环通道定义为空气处理通道。而在排风通道上可以不具有空气处理组件4,从而可以延长空气处理组件4的使用寿命。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000,通过设置第一阀组件31和第二阀组件32,可以切换打开空气处理通道的同时,关闭排风通道,打开排风通道的同时、关闭空气处理通道,从而实现不同的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000,通过对壳体组件1的内腔进行如上设计,并设置具有上述功能的第一阀组件31和第二阀组件32,从而可以至少实现内循环功能、新风功能和排风功能的切换,从而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并且,第一阀组件31和第二阀组件32相互独立,从而使得这两组阀组件的设置位置之间不存在相互制约、影响,可以根据实际结构布局需求,分别选择每个阀组件的设置位置,从而提高设计的灵活性,提高对于不同机型的适应性。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示例中,通风腔室101的入口还可以仅与室内直接或间接连通,或者,通风腔室101的入口还可以仅与室外直接或间接连通,对于这种情形不作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新风部件100可以包括风机组件2,风机组件2可以设置于通风腔室101,也就是说,风机组件2的至少部分设于通风腔室101内,在风机组件2工作时,通风腔室101的出口压力小于通风腔室101的入口压力。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风机组件2也可以并不设置于通风腔室101,例如也可以将风机组件2设置在新风腔室102和排风腔室103等等,此外,风机组件2的具体类型不限,可以根据气流走向和送风要求等具体选择,这里不作限定,例如可以包括离心风机、贯流风机、轴流风机等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通风腔室101的入口(如图2中所示的第二入口101b)适于通过新风腔室102与室外连通。由此,利用新风腔室102本身可与室外连通的特质,将通风腔室101的入口(如图2中所示的第二入口101b)设置为与新风腔室102连通,从而可以有效地保证通风腔室101的入口与室外间接连通,进而可以简化结构。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还可以将通风腔室101的入口设置为并不通过新风腔室102而与室外连通,即通风腔室101的入口可以通过除新风腔室102以外的其他路径实现与室外连通,例如设置软管,使软管的一端直接连通至室外,使软管的另一端直接连通至通风腔室101,等等,这里不作赘述。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2所示,空气调节装置1000上可以具有新风口303,新风口303适于与室外连通,以使空气调节装置1000适于通过新风口303向室外排风或从室外引入新风,此时,新风腔室102可以适于与新风口303直接或间接连通,通风腔室101的入口(如图2中所示的第二入口101b)和出口(如图2中所示的第二出口101d)分别通过新风腔室102与新风口303间接连通。
在新风口303与室外呈现连通状态、且新风口303与新风腔室102呈现连通状态时。如图2所示,如果通风腔室101内的气压小于室外环境的气压,室外空气可以通过新风口303进入新风腔室102,然后通过新风腔室102进入通风腔室101。如图4所示,如果通风腔室101内的气压大于室外环境的气压,在第二阀组件32打开时,通风腔室101内的空气可以排向新风腔室102,新风腔室102内的空气可以通过新风口303排出室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控制阀组件还可以包括第三阀组件33,第三阀组件33在打开状态下,通风腔室101的入口(如图2中所示的第二入口101b)与新风腔室102呈现连通状态。具体而言,第三阀组件33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可切换。如图2所示,在第三阀组件33呈现打开状态,通风腔室101可从新风腔室102吸气,即此时如果通风腔室101内的气压小于新风腔室102内的气压,新风腔室102内的空气则会通过通风腔室101的入口(如图2中所示的第二入口101b)流入通风腔室101。
如图3所示,在第三阀组件33呈现关闭状态,通风腔室101的入口(如图3中所示的第二入口101b)不可从新风腔室102吸气,即此时如果通风腔室101内的气压小于新风腔室102内的气压,新风腔室102内的空气也无法流入通风腔室101。此时,如果通风腔室101与室内呈现连通状态,则室内空气可通过通风腔室101的入口(如图3中所示的第一入口101a)流入通风腔室101。
由此,通过将第三阀组件33切换为打开状态,可以保证在新风功能下,由室外向通风腔室101提供新风,通过将第三阀组件33切换为关闭状态,可以保证在内循环功能和排风功能下,仅由室内向通风腔室101提供空气,而不会有室外新风进入通风腔室101,从而提高内循环功能和排风功能的工作效率,降低能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新风腔室102位于通风腔室101的后侧,第三阀组件33设于新风腔室102的前部和通风腔室101的后部之间,即通风腔室101具有第二入口101b,且第二入口101b与新风腔室102的出口连通时,第三阀组件33可以设置在第二入口101b处,第三阀组件33可以包括第一竖挡板333,第一竖挡板333为多个且沿左右方向依次排布,每个第一竖挡板333均与壳体组件1枢转相连,例如,每个第一竖挡板333的枢转轴线均沿竖向延伸。由此,第三阀组件33的结构简单,便于控制,且占用空间小,开关切换效果好。
例如,第三阀组件33在关闭状态下,多个第一竖挡板333大体位于同一平面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竖挡板333衔接、搭接、或者只有微小气流间隙,第三阀组件33在打开状态下,多个第一竖挡板333彼此平行,从而可以保证相邻两个第一竖挡板333之间的间距较大,提高气流的通过率,降低风阻,降低能耗。
此外,结合图5,第三阀组件33还可以包括第三驱动器和第三连杆332,第三连杆332沿左右方向延伸,多个第一竖挡板333的上端或下端与第三连杆332相连,第三驱动器驱动其中一个第一竖挡板333转动,该第一竖挡板333通过第三连杆332带动其余的第三挡板转动。因此,第三阀组件33的结构简单、便于控制第三阀组件33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切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阀组件31可以包括下游控制阀3101,下游控制阀3101设于空气处理组件4的下游。也就是说,在气流流动方向上,下游控制阀3101位于空气处理组件4的下游。这样,当下游控制阀3101呈现关闭状态时,通风腔室101排出的气流即便进入排风腔室103,被空气处理组件4处理后,也会被下游控制阀3101拦截,从而无法流向出风口302,从而可以避免通风腔室101内的气流,通过排风腔室103从出风口302排出到室内。
因此,通过将下游控制阀3101设置在空气处理组件4的下游,可以在保证下游控制阀3101满足上述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具有较大的空间来设置下游控制阀3101,从而可以选择多种形式或者较多数量的下游控制阀3101,更好地实现第一阀组件31的功能,并且有利于下游控制阀3101的前期安装和后期维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下游控制阀3101设置在出风口302处,以用于控制出风口302的开关。由此,更加方便下游控制阀3101的安装。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空气调节装置1000还可以包括机壳部件300,壳体组件1位于机壳部件300内,出风口302形成在机壳部件300上,下游控制阀3101安装在机壳部件300上且用于控制出风口302的开关,从而方便安装。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还可以直接作为空气调节装置1000的外观面,此时,壳体组件1并不设于机壳部件300内,此时,出风口302可以形成在壳体组件1上。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下游控制阀3101也可以并不设在出风口302处,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下游控制阀3101还可以设置在出风口302的上游,也就是说,在气流流动方向上,下游控制阀3101位于空气处理组件4与出风口302之间,当下游控制阀3101呈现关闭状态时,通风腔室101排出的气流即便进入排风腔室103,被空气处理组件4处理后,也会被下游控制阀3101拦截,从而无法流向出风口302,从而可以避免通风腔室101内的气流,通过排风腔室103从出风口302排出到室内。
例如,当壳体组件1位于机壳部件300内,出风口302形成在机壳部件300上,壳体组件1上可以形成有与出风口302连通的室内出风口106,下游控制阀3101也可以设置在室内出风口106处,以位于空气处理组件4与出风口302之间。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当下游控制阀3101位于空气处理组件4与出风口302之间时,第一阀组件31还可以同时包括设置在出风口302处的阀门,或者出风口302处也可以不设置阀门,呈现敞开状态,或者设置通风格栅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下游控制阀3101可以包括第二竖挡板313,第二竖挡板313为多个且沿出风口302的横向依次排布,例如,每个第二竖挡板313的枢转轴线均沿竖向延伸。由此,下游控制阀3101的结构简单,便于控制,且占用空间小,开关切换效果好。
例如,下游控制阀3101在关闭状态下,多个第二竖挡板313大体位于同一平面上,相邻的两个第二竖挡板313衔接、搭接、或者只有微小气流间隙,下游控制阀3101在打开状态下,多个第二竖挡板313彼此平行,从而可以保证相邻两个第二竖挡板313之间的间距较大,提高气流的通过率,降低风阻,降低能耗。
此外,结合图5,下游控制阀3101还可以包括第一驱动器311和第一连杆,第一连杆沿出风口302的横向延伸,多个第二竖挡板313的上端或下端与第一连杆相连,第一驱动器311驱动其中一个第二竖挡板313转动,该第二竖挡板313通过第一连杆带动其余的第二竖挡板313转动。因此,下游控制阀3101的结构简单、便于控制下游控制阀3101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切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阀组件31还可以包括上游控制阀3102,上游控制阀3102设于空气处理组件4的上游。也就是说,在气流流动方向上,上游控制阀3102可以位于空气处理组件4的上游。这样,当上游控制阀3102呈现关闭状态时,通风腔室101排出的气流即便进入排风腔室103,也不会被空气处理组件4处理,从而可以降低空气处理组件4的使用率,延长空气处理组件4的使用寿命。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阀组件31也可以同时包括设于空气处理组件4的上游的上游控制阀3102和设于出风口302处的下游控制阀3101,这样一方面可以利用上游控制阀3102降低空气处理组件4的使用率,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下游控制阀3101提高出风口302的密闭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上游控制阀3102可以设于空气处理组件4的下方,上游控制阀3102可以包括第一横挡板312,第一横挡板312可以为多个,每个第一横挡板312均与壳体组件1枢转相连,多个第一横挡板312沿前后方向依次排布,例如,每个第一横挡板312的枢转轴线均沿左右方向延伸。由此,上游控制阀3102的结构简单,便于控制,且占用空间小,开关切换效果好。
例如,上游控制阀3102在关闭状态下,多个第一横挡板312大体位于同一平面上,相邻的两个第一横挡板312衔接、搭接、或者只有微小气流间隙,上游控制阀3102在打开状态下,多个上游控制阀3102彼此平行,从而可以保证相邻两个上游控制阀3102之间的间距较大,提高气流的通过率,降低风阻,降低能耗。
此外,上游控制阀3102还可以包括第六驱动器和第六连杆,第六连杆沿前后方向延伸,多个第一横挡板312的左端或右端与第六连杆相连,第六驱动器驱动其中一个第一横挡板312转动,该第一横挡板312通过第六连杆带动其余的第一横挡板312转动。因此,上游控制阀3102的结构简单、便于控制上游控制阀3102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切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新风腔室102可以设置在通风腔室101的后侧,排风腔室103可以设置在通风腔室101的上方,通风腔室101包括上腔室1013,上腔室1013的顶部通过第一出口101c与排风腔室103连通,上腔室1013的后部通过第二出口101d与新风腔室102的上部连通,第二阀组件32设于第二出口101d处,从而可以用于控制第二出口101d的开关。由此,可以更好地缩短从通风腔室101与新风腔室102之间的进气路径和排气路径,且能缩短从通风腔室101到排风腔室103的排气路径,从而降低能耗,并且可以使得壳体组件1的结构小巧、紧凑。
如图4和图5所示,当第二阀组件32设于第二出口101d处,且第三阀组件33设于新风腔室102的前部和所述通风腔室101的后部之间的第二入口101b处时,第二阀组件32可以位于第三阀组件33的上方,从而保证第三阀组件33和第二阀组件32都具有较大空间的安装,避免二者之间相互干涉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阀组件32包括第二横挡板322,第二横挡板322与壳体组件1枢转相连,例如,第二横挡板322的上端与壳体组件1枢转相连,例如,第二横挡板322的枢转轴线沿左右方向延伸。由此,第二阀组件32的结构简单,便于控制,且占用空间小,开关切换效果好。此外,结合图7,第二阀组件32还可以包括第二驱动器321,第二驱动器321与第二横挡板322直连,以驱动第二横挡板322转动,从而第二阀组件32的结构简单、便于控制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切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通风腔室101内设有离心风轮21。由此,通风腔室101、新风腔室102和排风腔室103的排布,符合离心风轮21的工作特点,使得离心风轮21可以从后侧进风、从上侧出风,从而通过利用离心风轮21,可以提高通风量,满足大新风量等要求。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述的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都是为了简化清楚描述、基于附图的描述,不能理解成对本申请的限定,例如,当空气处理装置1000用于立式空调器时,立式空调器的朝向用户的一侧为前,背向用户的一侧为后,立式空调器的上下方向为竖向,垂直于竖向的方向为横向。
例如在图4和图5所示的具体示例中,通风腔室101可以包括前腔室1011、后腔室1012和上腔室1013,后腔室1012位于新风腔室102的前方,前腔室1011位于后腔室1012的前方,离心风轮21设于前腔室1011,上腔室1013位于前腔室1011和后腔室1012的上方,上腔室1013与前腔室1011的顶部连通,上腔室1013的顶部构造成第一出口101c,上腔室1013的后部构造成第二出口101d。
此外,新风部件100还可以包括与离心风轮21相连的驱动电机22,从而得到由离心风轮21和驱动电机22组成的风机组件2,驱动电机22安装于壳体组件1,以使得离心风轮21位于前腔室1011内,从而前腔室1011可以作为风机组件2的蜗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空气调节装置1000上还具有回风口301,回风口301适于与室内连通,以使空气调节装置1000适于通过回风口301引入室内的空气,控制阀组件还包括第四阀组件34,第四阀组件34在打开状态下,通风腔室101的入口(如图3中所示的第一入口101a)通过回风口301与室内呈现连通状态。此时,如果通风腔室101内的气压小于室内环境的气压,室内空气可以通过回风口301进入通风腔室101。
具体而言,第四阀组件34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可切换。如图3和图4所示,在第四阀组件34呈现打开状态,通风腔室101与回风口301呈现连通状态,回风口301与室内呈现连通状态,通风腔室101可通过回风口301从室内吸气,即此时如果通风腔室101内的气压小于室内环境的气压,室内的空气则会通过回风口301流入通风腔室101。
如图2所示,在第四阀组件34呈现关闭状态,通风腔室101与回风口301呈现阻断状态,和/或回风口301与室内呈现阻断状态,通风腔室101不可通过回风口301从室内吸气,即此时如果通风腔室101内的气压小于室内环境的气压,室内的空气无法流入回风口301,或者流入回风口301的空气无法流入通风腔室101,或者,室内的空气无法流入回风口301,且流入回风口301的空气无法流入通风腔室101。
这样,如图2所示,可以在新风功能下将第四阀组件34切换为关闭状态,只有室外向通风腔室101提供空气,从而保证新风的进入量充足,如图3和图4所示,在内循环功能和排风功能下,将第四阀组件34切换为打开状态,从而可以满足从室内向通风腔室101提供空气的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回风口301和第四阀组件34的设置位置不限,只要满足上述要求即可。例如上文所述,当空气调节装置1000包括机壳部件300,且壳体组件1位于机壳部件300内时,回风口301可以形成在机壳部件300上,此时,壳体组件1上可以形成有与回风口301连通的室内回风口105,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一入口101a与室内回风口105可以为同一个开口,从而可以进一步缩短从回风口301到通风腔室101的进气路径,并且使得壳体组件1的结构小巧、紧凑。而当壳体组件1作为空气调节装置1000的外观面时,回风口301可以形成在壳体组件1上。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阀组件34可以设于回风口301处,以用于控制回风口301的开关,从而具有较大的安装空间,且便于控制。此外,第四阀组件34可以是电动开关门形式、电动导风板形式、手动开关门形式等等。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四阀组件34还可以设置在回风口301与通风腔室101的入口之间的气流通道上,例如当壳体组件1位于机壳部件300内,且回风口301形成在机壳部件300上时,壳体组件1上具有室内回风口105,室内回风口105作为通风腔室101的入口且与机壳部件300上的回风口301连通,此时,第四阀组件34可以设于壳体组件1上的室内回风口105处等等,这里不作赘述。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控制阀组件还可以不具有第四阀组件34,此时,通风腔室101可以与回风口301呈现常连通状态,回风口301与室内也呈现常连通状态,只要通风腔室101内的气压小于室内环境的气压,室内的空气则会通过回风口301流入通风腔室101,例如在上述新风功能、内循环功能和排风功能下,室内空气都可以进入通风腔室101。例如,在新风功能下,室内空气和室外新风同时进入通风腔室101,然后被空气处理组件4处理后排向室内,从而可以在实现新风的功能下,兼具一定的内循环效果。另外,当控制阀组件不具有第四阀组件34时,回风口301处可以设置通风格栅,从而起到安全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新风部件100还可以包括:新风管5,控制阀组件还可以包括:第五阀组件35,新风管5的一端限定出新风口303,新风管5的另一端与新风腔室102连通。第五阀组件35设于新风管5,第五阀组件35在打开状态下,新风腔室102通过新风管5与室外呈现连通状态。因此,通过设置第五阀组件35,在不需要使用新风管5进风或排风的情况下,可以提高空气处理装置1000整体的密闭性。
具体而言,第五阀组件35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可切换。如图2所示,在第五阀组件35呈现打开状态下,新风腔室102可通过新风管5从室外引入室外空气,即此时如果新风腔室102的气压低于室外气压,室外空气则会流入新风管5,然后进入新风腔室102。如图3所示,在第五阀组件35呈现关闭状态下,新风腔室102不可通过新风管5从室外引入室外空气,即此时如果新风腔室102的气压低于室外气压,室外空气也无法流入新风管5,或者,室外空气虽然可以流入新风管5、但新风管5内的空气无法进入新风腔室102,或者,室外空气无法流入新风管5,且新风管5内的空气也无法进入新风腔室102。如图4所示,在第五阀组件35呈现打开状态下,此时如果新风腔室102的气压大于室外气压,新风腔室102的空气会通过新风管5排出到室外。
需要说明的是,新风管5可以通过新风软管连接到室外,从而可以提高新风管5与室外连通的便捷性和可靠性。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新风管5的数量不限,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当设置为多个时,可以多个新风管5同时使用,也可以仅使用其中一个,其他的可以留作备用。需要说明的是,第五阀组件35的具体结构不限,例如,第五阀组件35可以包括第五驱动器和一个第五挡板,第五驱动器驱动第五挡板转动,从而第五阀组件35的结构简单、便于控制第五阀组件35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切换。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回风口301可以作为内循环功能的进风口和排风功能的进风口,新风口303可以作为新风功能的进风口和排风功能的出风口,出风口302可以作为新风功能的出风口和内循环功能的出风口。
此外,当空气调节装置1000还包括机壳部件300时,且壳体组件1位于机壳部件300内时,回风口301和出风口302均可以形成在机壳部件300上,如图2-图4所示,新风口303形成在新风管5上,壳体组件1上可以形成有室外新风口104、室内回风口105和室内出风口106,室外新风口104与新风腔室102连通,室内回风口105与通风腔室101连通,室内出风口106与排风腔室103连通,室外新风口104通过新风管5与新风口303接通,室内回风口105与回风口301连通,室内出风口106与出风口302连通。当壳体组件1并未设于机壳部件300内时,壳体组件1可以作为空气调节装置1000的外观面,此时,回风口301和出风口302可以均形成在壳体组件1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室外新风口104可以形成在壳体组件1的下部的后侧,如图7-图9所示,室内回风口105可以形成在壳体组件1的下部的左右两侧,室内出风口106可以形成在壳体组件1的上部的前侧和/或上部的左右两侧。因此,可以保证室内出风与室内回风的位置相距较远,避免回风问题,而且可以尽量增大出风区域,保证出风要求,以及尽量增大进风区域,保证进风要求。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室外新风口104、室内回风口105和室内出风口106的数量以及设置位置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调整,只要满足上述功能的通风要求即可,这里不作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空气处理组件4可以设置为可拆卸安装,例如,壳体组件1的表面形成有拆装口113,空气处理组件4包括处理模块40,处理模块40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其中,至少一个处理模块40适于由拆装口113插配于排风腔室103,也就是说,拆装口113用于插配处理模块40,至少一个处理模块40可以由拆装口113插入排风腔室103,以及由拆装口113从排风腔室103内抽拉拆出,从而方便空气处理组件4的拆装,以便于空气处理组件4的清洁、更换或维修等。需要说明的是,各个处理模块40的具体类型不限,例如可以为加湿模块、过滤网模块、除甲醛模块、除VO模块、除尘模块、除过敏原模块、消毒除菌模块或者除异味模块等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空气处理组件4包括多个处理模块40,其中至少一个为第一模块401,至少一个为第二模块402,也就是说,空气处理组件4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模块401和至少一个第二模块402,排风腔室103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安装部1030,多个安装部1030间隔开,相邻两个安装部1030之间限定出第一安装位1031,第一安装位1031用于安装第一模块401,第一安装位1031为多个且层叠设置,相邻的至少两个第一安装位1031构造出第二安装位1032,第二安装位1032用于安装第二模块402。
由此,可以实现不同第一模块401的互换性、不同第二模块402的互换性、以及第一模块401和第二模块402的互换性,即用户可以根据不同需要更换处理模块40,例如可以任一第一安装位1031安装不同类型的第一模块401,可以在第二安装位1032安装不同类型的第二模块402,或者在第二安装位1032安装相应数量的第一模块401,等等,从而可以更好地符合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需要说明的是,安装部1030的具体构成不限,例如可以设置为支撑轴、支撑板、或者支撑轨道等等,这里不作赘述。
另外,为了提高处理模块40的安装稳定性和尺寸,可以将处理模块40设置为斜插结构,例如,当拆装口113形成在壳体组件1的前表面上时,可以将处理模块40设置为自前向后、自上向下插配,从而不但可以增大处理模块40在排风腔室103内的尺寸,提高空气处理效果,而且可以提高处理模块40的安装稳定性,避免处理模块40从后向前自动从拆装口113脱出的问题。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处理模块40设置为水平插入,从而可以缩小处理模块40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提高处理模块40的结构紧凑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壳体组件1可以包括上壳组件11和下壳组件12,上壳组件11装配于下壳组件12的上方,上壳组件11限定出排风腔室103,下壳组件12限定出通风腔室101和新风腔室102,上壳组件11可以包括上壳体111和下壳体112,上壳体111装配在下壳体112的上方,空气处理组件4安装于下壳体112内,上壳体111上形成有室内出风口106,室内出风口106可以分别设在上壳体111的左右两侧壁的前部,且室内出风口106适于连通在室内与排风腔室103之间。由此,壳体组件1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便于加工室内出风口106,且便于加工用于安装空气处理组件4的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在上文所述实施例中,当壳体组件1设于机壳部件300内,且机壳部件300上形成有出风口302时,室内出风口106与出风口302相对且连通。当壳体组件1可以作为空气调节装置1000的外观面时,室内出风口106可以作为出风口30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7-图9所示,下壳组件12的后侧设置有室外新风口104,下壳组件12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室内回风口105,室内出风口106设置在上壳组件11的左右两侧。因此,可以保证室内出风与室内回风的位置相距较远,避免回风问题,而且可以尽量增大出风区域,保证出风要求,以及尽量增大进风区域,保证进风要求。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室内出风口106还可以设置在上壳组件11的前侧。另外,室外新风口104、室内回风口105和室内出风口106的数量以及设置位置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调整,只要满足上述功能的通风要求即可,这里不作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下壳组件12可以由若干子壳体拼接而成,从而方便装配。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下壳组件12可以由后文所述的第一壳体121、第二壳体122、第三壳体123和第四壳体124组成,从而方便新风腔室102和通风腔室101的加工,以及在一些实施例中,也方便第二阀组件32、第三阀组件33以及风机组件2的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下壳组件12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21,第一壳体121可以为一体成型件,第二阀组件32可以安装于第一壳体121,第三阀组件33也可以同时安装于第一壳体121。因此,将第二阀组件32和第三阀组件33安装在同一个壳体,即第一壳体121上,从而可以简化装配,便于驱动器走线等,例如可以将第二驱动器321和第三驱动器均安装在第一壳体121上,可以便于第二驱动器321和第三驱动器的走线,提高布线的整洁性和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壳体组件1还可以包括第二壳体122,第二壳体122位于第一壳体121的后侧,且第二壳体122与第一壳体121装配相连,第二壳体122与第一壳体121共同限定出新风腔室102,第一壳体121上具有第一敞开口107(即第二出口101d)和第二敞开口108(即第二入口101b),第一敞开口107位于第二敞开口108的上方。
新风腔室102的上部与第一敞开口107连通,第二阀组件32用于控制第一敞开口107的开关,当第一敞开口107打开时,新风腔室102与第一敞开口107呈现连通状态,新风腔室102的前侧与第二敞开口108连通,第三阀组件33用于控制第二敞开口108的开关,当第二敞开口108打开时,新风腔室102与第二敞开口108呈现连通状态。
因此,通过在第一壳体121上设置上下排布的第一敞开口107和第二敞开口108,从而可以保证第二阀组件32和第三阀组件33的安装和工作互不影响、互不干扰,进而可以简化第一壳体121的结构,得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壳体121的结构简单、紧凑、小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通风腔室101可以包括三个腔室,分别为前腔室1011、位于前腔室1011后侧的后腔室1012、和位于前腔室1011和后腔室1012上方的上腔室1013,上腔室1013的上侧第一出口101c作为,与排风腔室103连通,风机组件2设于前腔室1011。壳体组件1还包括第三壳体123和第四壳体124,第三壳体123位于第一壳体121的前侧,第三壳体123与第一壳体121装配相连,第三壳体123与第一壳体121共同限定出后腔室1012,第四壳体124位于第三壳体123的前侧,第四壳体124与第三壳体123装配相连,第四壳体124与第三壳体123共同限定出前腔室1011,从而可以将第四壳体124与第三壳体123作为风机组件2的蜗壳。
如图4和图5所示,第四壳体124和第三壳体123之间具有位于前腔室1011上方的第三敞开口109,第三敞开口109可以形成在第四壳体124和第三壳体123中的至少一个上。第一壳体121、第三壳体123和第四壳体124之间限定出上腔室1013,上腔室1013可以由第一壳体121和第三壳体123限定出,也可以由第一壳体121、第四壳体124和第三壳体123共同限定出。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21可以为一体成型件、第二壳体122可以为一体成型件、第三壳体123可以为一体成型件、第四壳体124可以为一体成型件、上壳体111可以为一体成型件、下壳体112可以为一体成型件,从而方便加工和装配,而且可以提高壳体组件1的结构可靠性。
如图4所示,上腔室1013的前部下侧能够与第三敞开口109连通,从而在第三敞开口109呈现打开状态,上腔室1013与前腔室1011连通。上腔室1013的后部能够与第一敞开口107连通,从而在第一敞开口107呈现打开状态,上腔室1013与新风腔室102连通。这样当第二阀组件32打开第一敞开口107时,通风腔室101内的空气可以通过前腔室1011、上腔室1013和第一敞开口107流入新风腔室102,从而实现当第二阀组件32在打开状态下使得通风腔室101向新风腔室102排气。
另外,通风腔室101内的空气还可以在一些情况下,通过前腔室1011、上腔室1013流入排风腔室103,使得通风腔室101可向排风腔室103排气。因此,壳体组件1的结构简单、紧凑、小巧、气体流路较短且简洁,能够有效地实现上述多种功能的切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7-图9所示,下壳组件12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室内回风口105,室内回风口105可以形成在第一壳体121和第二壳体122中的至少一个上,室内回风口105位于新风腔室102的前侧,且可以与后腔室1012构成连通。因此,通过如上设置室内回风口105、以及第三阀组件33的位置,可以保证当第三阀组件33关闭第二敞开口108时,不影响室内回风口105向通风腔室101的后腔室1012提供气流,从而使得壳体组件1的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和加工,而且可以有效地满足上述多种功能的切换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阀组件31、第二阀组件32、第三阀组件33、第四阀组件34和第五阀组件35,都不限于仅具有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两个状态,例如,可以设置为开度可调,例如还可以具有半开状态等等,从而可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这里不作赘述。
另外,第一阀组件31、第二阀组件32、第三阀组件33、第四阀组件34和第五阀组件35的具体构成、尺寸、位置、运动方式和所包括的阀单体的数量均不限于上述描述,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计,只要能够满足上述功能要求即可,这里不作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000的应用场景不限,例如可以用于空调器或空气净化器等,这里不作赘述。下面,以空气处理装置1000为空调器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空气调节装置1000为空调器且可以包括:空气换热部件200,空气换热部件200用于温度空气调节。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1000,可以具备内循环功能、新风功能和排风功能,从而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具体类型不限,例如可以是空调分体机,或者是空调一体机,其中,空调分体机可以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空气换热部件200和新风部件100均可以设于室内机,其中,空调一体机可以为移动空调或窗机等。
需要说明的是,新风部件100在空气调节装置1000上的设置位置不限,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新风部件100应用于柜式室内机时,可以在柜式室内机的机身下侧设置新风部件100。另外,可以理解的是,空气换热部件200可以包括换热器和/或电辅热等,此外,当空气调节装置1000为空调器时,还可以包括用于使气流流经空气换热部件200的风道部件400等,这里不作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10-图12所示,空气调节装置1000还可以包括:机壳部件300,空气换热部件200和新风部件100均收纳于机壳部件300,出风口302和回风口301均形成在机壳部件300上,壳体组件1上具有室内出风口106和室内回风口105,其中出风口302连通室内出风口106,回风口301连通室内回风口105,第一阀组件31包括下游控制阀3101,下游控制阀3101安装在机壳部件300上,以适于控制出风口302的开关,第二阀组件32安装在壳体组件1上。因此,可以满足通风要求,且可以利用机壳部件300保护空气换热部件200和新风部件100。
例如,如图1,图10-图12所示,机壳部件300可以包括前面板304、后壳305、底壳306、顶壳307、出风框308等,前面板304和后壳305分别设于出风框308的前后两侧,出风框308上设置有出风口302,对应出风口302设置有下游控制阀3101,用来打开或者关闭出风口302,后壳305由一块或多块组成,设置有回风口301,回风口301处设置有第四阀组件34。此外,在机壳部件300上还可以形成有与风道部件400连通的换热进风口3091和换热出风口309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后壳305内的两侧可以设置有立柱,用来安装固定空气换热部件200、以及新风部件100及电控部件等,后壳305内侧可以设置导向密封结构,新风部件100与导向密封结构导向滑移配合,从而方便新风部件100的安装。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的空气调节装置1000。
空气调节装置1000包括:机壳部件300、风道部件400、空气换热部件200和新风部件100,风道部件400、空气换热部件200和新风部件100均设于机壳部件300内,风道部件400包括贯流风机,机壳部件300上形成有出风口302、回风口301、换热进风口3091和换热出风口3092,新风部件100的壳体组件1上具有室内回风口105和室内出风口106,新风部件100包括新风管5,新风管5的一端为新风口303,出风口302处设有第一阀组件31,新风部件100的壳体组件1内设有第二阀组件32和第三阀组件3333,回风口301处设有第四阀组件34,新风管5内设有第五阀组件35。
在换热工作模式下,风道部件400工作,室内空气由换热进风口3091进入机壳部件300,被空气换热部件200换热后,由换热出风口3092排出到室内,从而实现对室内空气的调温效果。
在新风工作模式下,如图2所示,第一阀组件31处于打开状态,第二阀组件32处于关闭状态,第三阀组件33处于打开状态,第四阀组件34处于关闭状态,第五阀组件35处于打开状态,当离心风轮21工作时,室外新风通过新风管5进入新风腔室102,然后通过新风腔室102进入通风腔室101,然后由通风腔室101排向排风腔室103,被空气处理组件4处理之后,通过室内出风口106排出壳体组件1,再通过机壳部件300上的出风口302排出到室内。因此,可以实现从室外向室内引入新风的新风功能。
在内循环工作模式下,如图3所示,第一阀组件31处于打开状态,第二阀组件32处于关闭状态,第三阀组件33处于关闭状态,第四阀组件34处于打开状态,第五阀组件35处于关闭状态,当离心风轮21工作时,室内空气通过回风口301进入机壳部件300,然后通过室内回风口105进入通风腔室101,然后由通风腔室101排向排风腔室103,被空气处理组件4处理之后,通过室内出风口106排出壳体组件1,再通过机壳部件300上的出风口302排出到室内。因此,可以实现从室内引入空气处理,被空气处理组件4处理之后再排回室内的内循环功能。
在排风工作模式下,如图4所示,第一阀组件31处于关闭状态,第二阀组件32处于打开状态,第三阀组件33处于关闭状态,第四阀组件34处于打开状态,第五阀组件35处于打开状态,当离心风轮21工作时,室内空气会通过回风口301进入机壳部件300,然后通过室内回风口105进入通风腔室101,然后由通风腔室101排向新风腔室102,新风腔室102通过新风管5将空气排出到室外。因此,可以实现从室内引入空气,再向室外排出空气的排风功能,从而可以达到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向室外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10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8)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出风口,所述出风口适于与室内连通;
新风部件,所述新风部件包括:壳体组件和空气处理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内具有通风腔室、新风腔室和排风腔室,所述新风腔室适于与室外连通,所述排风腔室适于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通风腔室的入口适于与室外和/或室内连通,所述通风腔室的出口适于与所述排风腔室和所述新风腔室连通,所述空气处理组件设于所述排风腔室;
控制阀组件,所述控制阀组件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阀组件和第二阀组件,所述第一阀组件在打开状态下,所述通风腔室的出口通过所述排风腔室以及所述出风口与室内呈现连通状态,所述第二阀组件在打开状态下,所述通风腔室的出口与所述新风腔室呈现连通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腔室的入口适于通过所述新风腔室与室外连通,所述控制阀组件还包括第三阀组件,所述第三阀组件在打开状态下,所述通风腔室的入口与所述新风腔室呈现连通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腔室位于所述通风腔室的后侧,所述第三阀组件设于所述新风腔室的前部和所述通风腔室的后部之间,且包括多个第一竖挡板,多个所述第一竖挡板沿左右方向依次排布,每个所述第一竖挡板均与所述壳体组件枢转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组件包括下游控制阀,所述下游控制阀设于所述空气处理组件的下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游控制阀设于所述出风口处,以用于控制所述出风口的开关。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游控制阀包括多个第二竖挡板,多个所述第二竖挡板沿所述出风口的横向依次排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组件包括上游控制阀,所述上游控制阀设于所述空气处理组件的上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控制阀位于所述空气处理组件的下方,所述上游控制阀包括多个第一横挡板,每个所述第一横挡板均与所述壳体组件枢转相连,多个所述第一横挡板沿前后方向依次排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腔室位于所述通风腔室的后侧,所述排风腔室位于所述通风腔室的上方,所述通风腔室包括上腔室,所述上腔室的顶部通过第一出口与所述排风腔室连通,所述上腔室的后部通过第二出口与所述新风腔室的上部连通,所述第二阀组件设于所述第二出口处,以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出口的开关。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组件包括第二横挡板,所述第二横挡板与所述壳体组件枢转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腔室内设有离心风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上还具有回风口,所述回风口适于与室内连通,所述控制阀组件还包括第四阀组件,所述第四阀组件在打开状态下,所述通风腔室的入口通过所述回风口与室内呈现连通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阀组件设于所述回风口处,以用于控制所述回风口的开关。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部件还包括新风管,所述新风管的一端限定出新风口,所述新风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新风腔室连通;所述控制阀组件还包括第五阀组件,所述第五阀组件设于所述新风管,所述第五阀组件在打开状态下,所述新风腔室通过所述新风管与室外呈现连通状态。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的表面形成有拆装口,所述空气处理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处理模块,至少一个所述处理模块适于由所述拆装口插配于所述排风腔室。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上壳组件和下壳组件,所述上壳组件装配于所述下壳组件的上方,所述上壳组件限定出所述排风腔室,所述下壳组件限定出所述通风腔室和所述新风腔室,所述上壳组件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装配在所述下壳体的上方,所述空气处理组件安装于所述下壳体内,所述上壳体的左右两侧壁的前部分别形成有适于连通在室内与所述排风腔室之间的室内出风口。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为空调器,且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空气换热部件,所述空气换热部件用于温度调节。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机壳部件,所述空气换热部件和所述新风部件均收纳于所述机壳部件,所述机壳部件上形成有所述出风口和适于与室内连通的回风口,所述壳体组件上具有与所述回风口连通的室内回风口和与所述出风口连通的室内出风口,所述第一阀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机壳部件上且用于控制所述出风口开关的下游控制阀,所述第二阀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组件上。
CN202120373409.3U 2021-02-08 2021-02-08 空气调节装置 Active CN2147914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73409.3U CN214791496U (zh) 2021-02-08 2021-02-08 空气调节装置
PCT/CN2021/089300 WO2022165999A1 (zh) 2021-02-08 2021-04-23 空气调节装置
EP21924007.4A EP4286752A1 (en) 2021-02-08 2021-04-23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US18/230,779 US20240068696A1 (en) 2021-02-08 2023-08-07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73409.3U CN214791496U (zh) 2021-02-08 2021-02-08 空气调节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91496U true CN214791496U (zh) 2021-11-19

Family

ID=78753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73409.3U Active CN214791496U (zh) 2021-02-08 2021-02-08 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914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788317B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215260129U (zh)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US9410716B2 (en) Ventilation apparatus
CN214791823U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16693751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6953357U (zh) 空调器的换气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US20240068696A1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CN214791496U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14249963U (zh)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8644896B (zh) 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
JP2005001537A (ja) 作業車のキャビン用空調構造
CN215675489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4909711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15260464U (zh) 转动阀门、通风组件和具有其的空气调节装置
CN214501556U (zh)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3272899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CN114909754A (zh)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2728642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260435U (zh) 空气调节设备
CN214009453U (zh)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9913393U (zh) 出风框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295141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4198915U (zh) 新风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771516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0832227U (zh) 空气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