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98915U - 新风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新风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98915U
CN214198915U CN202023254387.3U CN202023254387U CN214198915U CN 214198915 U CN214198915 U CN 214198915U CN 202023254387 U CN202023254387 U CN 202023254387U CN 214198915 U CN214198915 U CN 2141989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an
exhaust
induced
baff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25438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光辉
郭自超
王千千
杜亚峰
徐凤森
徐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02325438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989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989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989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新风系统包括:多个通风风道、切换结构以及多个风机部件,切换结构具有用于与多个通风风道连通的切换腔体和设置在切换腔体内的挡板组件,挡板组件的至少部分可运动地设置,以使挡板组件具有用于将切换腔体分隔为多个分腔体的分隔状态和用于使多个分腔体中的至少两个分腔体相互连通的避让状态,多个分腔体与多个通风风道一一对应地连通;多个风机部件与多个分腔体一一对应地设置,切换结构上设置有用于连通各个分腔体与相应的风机部件的多个连通风口。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具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器对室内空气质量提升效率较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新风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指的是主要用于调节室内空气温度的设备,由于不断出现的雾霾等空气污染问题,人们对室内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关注,更加重视室内空调器的空气净化功能。
目前,市场上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通常设置有新风装置,但是大部分是将室外新鲜空气引入到室内环境,改善室内环境空气质量,将室内污气引出室外的产品较少。
现有技术中的一种空调器在空调室内机设置了新风装置,新风装置通过离心风机将室外环境空气经新风管进入新风风道内,并从新风出口流出,由进风口进入室内机中,最终由室内机的出风口吹向室内。此空调器只是将室外空气引入到室内,却并没有将室内的空气排出室外。
现有技术中的另一种空调器采用双离心风机能将室内的空气直接的排出至室外,也可以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但是,虽然现有技术中的这种空调器具有引入室外新风和排出室内空气功能,但是这种空调器的新风引入风量的较少,对室内空气质量提升效率较低,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具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器对室内空气质量提升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新风系统,包括:多个通风风道;切换结构,切换结构具有用于与多个通风风道连通的切换腔体和设置在切换腔体内的挡板组件,挡板组件的至少部分可运动地设置,以使挡板组件具有用于将切换腔体分隔为多个分腔体的分隔状态和用于使多个分腔体中的至少两个分腔体相互连通的避让状态,多个分腔体与多个通风风道一一对应地连通;多个风机部件,多个风机部件与多个分腔体一一对应地设置,切换结构上设置有用于连通各个分腔体与相应的风机部件的多个连通风口。
进一步地,挡板组件包括多个挡风板,多个挡风板与多个连通风口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挡风板均可运动地设置,以在挡板组件处于避让状态时,通过各个挡风板遮挡相应的连通风口的至少部分。
进一步地,切换结构上设置有多个风道通口,多个风道通口与多个通风风道一一对应地设置,以使各个通风风道通过相应的风道通口与切换腔体连通;切换结构还包括多个遮挡板,多个遮挡板与多个风道通口一一对应地设置,以通过各个遮挡板对相应的风道通口进行遮挡或避让。
进一步地,多个风道通口设置在切换腔体的第一侧壁上,多个连通风口设置在切换腔体的第二侧壁上。
进一步地,新风系统还包括:过滤部件,过滤部件设置在切换结构和多个风机部件中的至少一个风机部件之间,以使由切换结构流出的气流经过过滤部件的过滤后流入至少一个风机部件内。
进一步地,多个通风风道包括引风风道和排风风道,多个风机部件包括引风风机和排风风机;引风风道通过切换结构与引风风机连通,以使由引风风道引入的气流经过引风风机输送至室内;排风风道通过切换结构与排风风机连通,以使由排风风机引入的气流经排风风道排出室外。
进一步地,新风系统还包括:送风风道,引风风机的出风口与送风风道连通;和/或过渡风道,排风风机的出风口通过过渡风道与切换结构连通。
进一步地,挡板组件包括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当挡板组件处于分隔状态时,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均处于第一分隔位置,以使多个分腔体包括独立设置的引风分腔体和排风分腔体;其中,引风分腔体与引风风机连通,排风分腔体与排风风机连通。
进一步地,多个连通风口包括用于连通引风风机和切换腔体的第一连通通口和用于连通排风风机与切换腔体的第二连通通口;当挡板组件处于避让状态时,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具有双管引风遮挡位置、双管排风遮挡位置、以及内循环遮挡位置;当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处于双管引风遮挡位置时,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共同遮挡第二连通通口,以使第二连通通口封闭;当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处于双管排风遮挡位置时,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共同遮挡第一连通通口,以使第一连通通口封闭;当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处于内循环遮挡位置时,第一挡风板遮挡在第一连通通口处,第二挡风板遮挡在第二连通通口处,以分别遮挡第一连通通口的部分开口和第二连通通口的部分开口。
进一步地,切换结构上设置有用于与引风风道连通的引风风道通口和用于与排风风道连通的排风风道通口;切换结构包括用于打开或关闭引风风道通口的引风遮挡板和用于打开或关闭排风风道通口的排风遮挡板;新风系统包括单管引风模式、单管排风模式、双管引风模式、双管排风模式以及内循环模式;当新风系统处于单管引风模式时,挡板组件处于分隔状态,引风遮挡板处于打开状态,引风风机处于工作状态,排风风机处于非工作状态;当新风系统处于单管排风模式时,挡板组件处于分隔状态,排风遮挡板处于打开状态,排风风机处于工作状态,引风风机处于非工作状态;当新风系统处于双管引风模式时,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处于双管引风遮挡位置,引风遮挡板和排风遮挡板均处于打开状态,引风风机处于工作状态,排风风机处于非工作状态;当新风系统处于双管排风模式时,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处于双管排风遮挡位置,引风遮挡板和排风遮挡板均处于打开状态,排风风机处于工作状态,引风风机处于非工作状态;当新风系统处于内循环模式时,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处于内循环遮挡位置,引风遮挡板和排风遮挡板均处于关闭状态,引风风机和排风风机均处于工作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机壳和设置在机壳内的新风系统,新风系统为上述的新风系统。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新风系统包括:多个通风风道、切换结构以及多个风机部件,切换结构具有用于与多个通风风道连通的切换腔体和设置在切换腔体内的挡板组件,挡板组件的至少部分可运动地设置,以使挡板组件具有用于将切换腔体分隔为多个分腔体的分隔状态和用于使多个分腔体中的至少两个分腔体相互连通的避让状态,多个分腔体与多个通风风道一一对应地连通;多个风机部件与多个分腔体一一对应地设置,切换结构上设置有用于连通各个分腔体与相应的风机部件的多个连通风口。采用上述设置,该新风系统设置有多个风机部件,多个风机部件除了可以实现引入室外新风和排出室内空气功能外,也可以实现多个风管进风来增加新风引入风量。并且,通过设置挡板组件控制气流的流动方向,使得新风系统具有多种工作模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具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器对室内空气质量提升效率较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系统处于单管引风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系统的切换结构处于单管引风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系统的处于单管排风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系统的切换结构处于单管排风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系统处于双管引风模式示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系统的切换结构处于双管引风模式示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系统处于双管排风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系统的切换结构处于双管排风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系统处于内循环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系统的切换结构处于内循环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系统的风机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后面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前面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通风风道;11、引风风道;12、排风风道;2、切换结构;21、切换腔体;22、挡板组件;221、挡风板;2211、第一挡风板;2212、第二挡风板;211、分腔体;2111、引风分腔体;2112、排风分腔体;23、遮挡板;231、引风遮挡板;232、排风遮挡板;24、风道通口;241、引风风道通口;242、排风风道通口;3、风机部件;31、连通风口;311、第一连通通口;312、第二连通通口;32、排风风机;33、引风风机;4、过滤部件;5、送风风道;6、过渡风道;7、机壳;71、进风口;72、排风口;73、引风口;74、新风口;10、新风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新风系统包括:多个通风风道1;切换结构2,切换结构2具有用于与多个通风风道1连通的切换腔体21和设置在切换腔体21内的挡板组件22,挡板组件22的至少部分可运动地设置,以使挡板组件22具有用于将切换腔体21分隔为多个分腔体211的分隔状态和用于使多个分腔体211中的至少两个分腔体211相互连通的避让状态,多个分腔体211与多个通风风道1一一对应地连通;多个风机部件3,多个风机部件3与多个分腔体211一一对应地设置,切换结构2上设置有用于连通各个分腔体211与相应的风机部件3的多个连通风口31。采用上述设置,该新风系统设置有多个风机部件3,多个风机部件3除了可以实现引入室外新风和排出室内空气功能外,也可以实现多个风管进风来增加新风引入风量。并且,通过设置挡板组件22控制气流的流动方向,使得新风系统具有多种工作模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具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器对室内空气质量提升效率较低的问题。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新风系统包括:多个通风风道1、切换结构2以及多个风机部件3;通风风道1的作用是将新风系统内的风通入室内,或者从室外引入新风。切换结构2具有用于与多个通风风道1连通的切换腔体21和设置在切换腔体21内的挡板组件22,挡板组件22的至少部分可运动地设置,以使挡板组件22具有用于将切换腔体21分隔为多个分腔体211的分隔状态和用于使多个分腔体211中的至少两个分腔体211相互连通的避让状态,多个分腔体211与多个通风风道1一一对应地连通,从而通过挡板组件22控制切换腔体21的状态,控制通过通风风道1内的气流的流动状态。多个风机部件3与多个分腔体211一一对应地设置,切换结构2上设置有用于连通各个分腔体211与相应的风机部件3的多个连通风口31。这样,外界的气流依次通过通风风道1、切换腔体21以及风机部件3通入室内。或者室内的气流依次通过风机部件3、切换腔体21以及通风风道1流至室外。
为了提升新风系统的进出风效率,在本实施例的新风系统中,如图2所示,挡板组件22包括多个挡风板221,多个挡风板221与多个连通风口31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挡风板221均可运动地设置,以在挡板组件22处于避让状态时,通过各个挡风板221遮挡相应的连通风口31的至少部分。这样,通过设置多个连通风口31达到多个风口引风和排风的效果。
为了提升新风系统的进出风的性能,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新风系统中,切换结构2上设置有多个风道通口24,多个风道通口24与多个通风风道1一一对应地设置,以使各个通风风道1通过相应的风道通口24与切换腔体21连通;切换结构2还包括多个遮挡板23,多个遮挡板23与多个风道通口24一一对应地设置,以通过各个遮挡板23对相应的风道通口24进行遮挡或避让。这样,通过设置多个风道通口24达到多个风口进出风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新风系统中,如图2所示,多个风道通口24设置在切换腔体21的第一侧壁上,多个连通风口31设置在切换腔体21的第二侧壁上。通过上述设置,使得风道通口24和切换腔体21位于不同的侧壁,使得新风系统的结构更加的合理,切换腔体21内的气流的流通更加的顺畅。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新风系统中,新风系统还包括:过滤部件4,过滤部件4设置在切换结构2和多个风机部件3中的至少一个风机部件3之间,以使由切换结构2流出的气流经过过滤部件4的过滤后流入至少一个风机部件3内。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新风结构具备了顾虑空气的效果,增加了新风结构的性能。
在本实施例的新风系统中,如图2所示,多个通风风道1包括引风风道11和排风风道12,多个风机部件3包括引风风机33和排风风机32;引风风道11通过切换结构2与引风风机33连通,以使由引风风道11引入的气流经过引风风机33输送至室内;排风风道12通过切换结构2与排风风机32连通,以使由排风风机32引入的气流经排风风道12排出室外。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新风结构具有引风和排风的能力。并且新风结构在引风和排风的过程中,均可以通过切换结构对气流进行控制,以达到更好地引风以及排风的效果。
为了达到能够实现引风和通风的效果,并且对引风和排风过程中的气流进行控制,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新风系统中,新风系统还包括:送风风道5,引风风机33的出风口与送风风道5连通;和/或过渡风道6,排风风机32的出风口通过过渡风道6与切换结构2连通。
在本实施例的新风系统中,如图2所示,挡板组件22包括第一挡风板2211和第二挡风板2212,当挡板组件22处于分隔状态时,第一挡风板2211和第二挡风板2212均处于第一分隔位置,以使多个分腔体211包括独立设置的引风分腔体2111和排风分腔体2112;其中,引风分腔体2111与引风风机33连通,排风分腔体2112与排风风机32连通。这样,通过将挡板组件22将分腔体211分割成引风分腔体2111和排风分腔体2112,使得引风分腔体2111用于引风功能,排风分腔体2112用于排风功能。从而,新风系统的引风分腔体2111和排风分腔体2112互相不影响,保证了新风系统的功能。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新风系统中,多个连通风口31包括用于连通引风风机33和切换腔体21的第一连通通口311和用于连通排风风机32与切换腔体21的第二连通通口312;当挡板组件22处于避让状态时,第一挡风板2211和第二挡风板2212具有双管引风遮挡位置、双管排风遮挡位置、以及内循环遮挡位置。具体如下:
如图5、图6所示,当第一挡风板2211和第二挡风板2212处于双管引风遮挡位置时,第一挡风板2211和第二挡风板2212共同遮挡第二连通通口312,以使第二连通通口312封闭。此时,气流经过第一连通通口311进入切换腔体21,气流全部经引风风机33用于引风。这样,便使得新风系统引风的效率最大化。
如图7、图8所示,当第一挡风板2211和第二挡风板2212处于双管排风遮挡位置时,第一挡风板2211和第二挡风板2212共同遮挡第一连通通口311,以使第一连通通口311封闭。此时,气流经过风道通口24进入切换腔体21,气流全部经排风风机32用于排风。这样,便使得新风系统排风的效率最大化。
如图9、图10,当第一挡风板2211和第二挡风板2212处于内循环遮挡位置时,第一挡风板2211遮挡在第一连通通口311处,第二挡风板2212遮挡在第二连通通口312处,以分别遮挡第一连通通口311的部分开口和第二连通通口312的部分开口。此时,排风风机32排出的气流经过切换腔体21被引风风机33重新引入,从而达到内循环气流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的新风系统中,如图2所示,切换结构2上设置有用于与引风风道11连通的引风风道通口241和用于与排风风道12连通的排风风道通口242;切换结构2包括用于打开或关闭引风风道通口241的引风遮挡板231和用于打开或关闭排风风道通口242的排风遮挡板232。
新风系统包括单管引风模式、单管排风模式、双管引风模式、双管排风模式以及内循环模式。具体如下:
如图1、图2,当新风系统处于单管引风模式时,挡板组件22处于分隔状态,引风遮挡板231处于打开状态,引风风机33处于工作状态,排风风机32处于非工作状态。此时新风系统实现了引入室外新风的工作模式。气流流动方向如箭头所示。
如图3、图4,当新风系统处于单管排风模式时,挡板组件22处于分隔状态,排风遮挡板232处于打开状态,排风风机32处于工作状态,引风风机33处于非工作状态。此时新风系统实现了排出室内污浊空气的工作模式。气流流动方向如箭头所示。
如图5、图6,当新风系统处于双管引风模式时,第一挡风板2211和第二挡风板2212处于双管引风遮挡位置,引风遮挡板231和排风遮挡板232均处于打开状态,引风风机33处于工作状态,排风风机32处于非工作状态。此时新风系统实现了双管引入室外新风的工作模式模式,与单管引风相比,可以增大引入新风的风量。气流流动方向如箭头所示。
如图7、图8,当新风系统处于双管排风模式时,第一挡风板2211和第二挡风板2212处于双管排风遮挡位置,引风遮挡板231和排风遮挡板232均处于打开状态,排风风机32处于工作状态,引风风机33处于非工作状态。此时新风系统实现了双管排出室内污浊空气的工作模式,与单管排风相比,可以增大排出室内污浊空气的风量。气流流动方向如箭头所示。
如图9、图10,当新风系统处于内循环模式时,第一挡风板2211和第二挡风板2212处于内循环遮挡位置,引风遮挡板231和排风遮挡板232均处于关闭状态,引风风机33和排风风机32均处于工作状态。此时,排风风机32排出的气流经过切换腔体21和过滤部件4后,由引风风机33再次引入,此时通过内循环对室内空气进行了清洁过滤。气流流动方向如箭头所示。
如图11至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机壳7和设置在机壳7内的新风系统10,新风系统10为上述的新风系统。
在本实施例的空调器中,在机壳7侧面上有进风口71,空调器通过进风口71将室内空气引入新风系统。在空调壳体后侧上有排风口72和引风口73,空调器通过排风口72将室内空气排出室外,空调器通过引风口73将室外空气引入新风系统。在空调壳体前侧上有新风口74,空调器通过新风口74将新风送入室内。
在本实施例的空调器中,新风系统10位于主风道下方,与主风道相互独立,不受主风道影响,新风系统10可以独立运行。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系统包括:多个通风风道1、切换结构2以及多个风机部件3,切换结构2具有用于与多个通风风道1连通的切换腔体21和设置在切换腔体21内的挡板组件22,挡板组件22的至少部分可运动地设置,以使挡板组件22具有用于将切换腔体21分隔为多个分腔体211的分隔状态和用于使多个分腔体211中的至少两个分腔体211相互连通的避让状态,多个分腔体211与多个通风风道1一一对应地连通;多个风机部件3与多个分腔体211一一对应地设置,切换结构2上设置有用于连通各个分腔体211与相应的风机部件3的多个连通风口31。采用上述设置,该新风系统设置有多个风机部件3,多个风机部件3除了可以实现引入室外新风和排出室内空气功能外,也可以实现多个风管进风来增加新风引入风量。并且,通过设置挡板组件22控制气流的流动方向,使得新风系统具有多种工作模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具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器对室内空气质量提升效率较低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通风风道(1);
切换结构(2),所述切换结构(2)具有用于与所述多个通风风道(1)连通的切换腔体(21)和设置在所述切换腔体(21)内的挡板组件(22),所述挡板组件(22)的至少部分可运动地设置,以使所述挡板组件(22)具有用于将所述切换腔体(21)分隔为多个分腔体(211)的分隔状态和用于使所述多个分腔体(211)中的至少两个分腔体(211)相互连通的避让状态,所述多个分腔体(211)与所述多个通风风道(1)一一对应地连通;
多个风机部件(3),多个所述风机部件(3)与多个所述分腔体(211)一一对应地设置,所述切换结构(2)上设置有用于连通各个所述分腔体(211)与相应的所述风机部件(3)的多个连通风口(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组件(22)包括多个挡风板(221),所述多个挡风板(221)与多个所述连通风口(31)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所述挡风板(221)均可运动地设置,以在所述挡板组件(22)处于所述避让状态时,通过各个所述挡风板(221)遮挡相应的所述连通风口(31)的至少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结构(2)上设置有多个风道通口(24),所述多个风道通口(24)与所述多个通风风道(1)一一对应地设置,以使各个所述通风风道(1)通过相应的所述风道通口(24)与所述切换腔体(21)连通;所述切换结构(2)还包括多个遮挡板(23),所述多个遮挡板(23)与所述多个风道通口(24)一一对应地设置,以通过各个所述遮挡板(23)对相应的所述风道通口(24)进行遮挡或避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风道通口(24)设置在所述切换腔体(21)的第一侧壁上,多个所述连通风口(31)设置在所述切换腔体(21)的第二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系统还包括:
过滤部件(4),所述过滤部件(4)设置在所述切换结构(2)和所述多个风机部件(3)中的至少一个风机部件(3)之间,以使由所述切换结构(2)流出的气流经过所述过滤部件(4)的过滤后流入所述至少一个风机部件(3)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通风风道(1)包括引风风道(11)和排风风道(12),所述多个风机部件(3)包括引风风机(33)和排风风机(32);所述引风风道(11)通过所述切换结构(2)与所述引风风机(33)连通,以使由所述引风风道(11)引入的气流经过所述引风风机(33)输送至室内;所述排风风道(12)通过切换结构(2)与所述排风风机(32)连通,以使由所述排风风机(32)引入的气流经所述排风风道(12)排出室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系统还包括:
送风风道(5),所述引风风机(33)的出风口与所述送风风道(5)连通;和/或
过渡风道(6),所述排风风机(32)的出风口通过所述过渡风道(6)与所述切换结构(2)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组件(22)包括第一挡风板(2211)和第二挡风板(2212),当所述挡板组件(22)处于所述分隔状态时,所述第一挡风板(2211)和所述第二挡风板(2212)均处于第一分隔位置,以使所述多个分腔体(211)包括独立设置的引风分腔体(2111)和排风分腔体(2112);其中,所述引风分腔体(2111)与所述引风风机(33)连通,所述排风分腔体(2112)与所述排风风机(32)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连通风口(31)包括用于连通所述引风风机(33)和所述切换腔体(21)的第一连通通口(311)和用于连通所述排风风机(32)与所述切换腔体(21)的第二连通通口(312);当所述挡板组件(22)处于所述避让状态时,所述第一挡风板(2211)和所述第二挡风板(2212)具有双管引风遮挡位置、双管排风遮挡位置、以及内循环遮挡位置;
当所述第一挡风板(2211)和所述第二挡风板(2212)处于所述双管引风遮挡位置时,所述第一挡风板(2211)和所述第二挡风板(2212)共同遮挡所述第二连通通口(312),以使所述第二连通通口(312)封闭;
当所述第一挡风板(2211)和所述第二挡风板(2212)处于所述双管排风遮挡位置时,所述第一挡风板(2211)和所述第二挡风板(2212)共同遮挡所述第一连通通口(311),以使所述第一连通通口(311)封闭;
当所述第一挡风板(2211)和所述第二挡风板(2212)处于所述内循环遮挡位置时,所述第一挡风板(2211)遮挡在所述第一连通通口(311)处,所述第二挡风板(2212)遮挡在所述第二连通通口(312)处,以分别遮挡所述第一连通通口(311)的部分开口和所述第二连通通口(312)的部分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结构(2)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引风风道(11)连通的引风风道通口(241)和用于与所述排风风道(12)连通的排风风道通口(242);所述切换结构(2)包括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引风风道通口(241)的引风遮挡板(231)和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排风风道通口(242)的排风遮挡板(232);
所述新风系统包括单管引风模式、单管排风模式、双管引风模式、双管排风模式以及内循环模式;
当所述新风系统处于所述单管引风模式时,所述挡板组件(22)处于所述分隔状态,所述引风遮挡板(231)处于打开状态,所述引风风机(33)处于工作状态,所述排风风机(32)处于非工作状态;
当所述新风系统处于所述单管排风模式时,所述挡板组件(22)处于所述分隔状态,所述排风遮挡板(232)处于打开状态,所述排风风机(32)处于工作状态,所述引风风机(33)处于非工作状态;
当所述新风系统处于所述双管引风模式时,所述第一挡风板(2211)和所述第二挡风板(2212)处于双管引风遮挡位置,所述引风遮挡板(231)和所述排风遮挡板(232)均处于打开状态,所述引风风机(33)处于工作状态,所述排风风机(32)处于非工作状态;
当所述新风系统处于所述双管排风模式时,所述第一挡风板(2211)和所述第二挡风板(2212)处于双管排风遮挡位置,所述引风遮挡板(231)和所述排风遮挡板(232)均处于打开状态,所述排风风机(32)处于工作状态,所述引风风机(33)处于非工作状态;
当所述新风系统处于所述内循环模式时,所述第一挡风板(2211)和所述第二挡风板(2212)处于内循环遮挡位置,所述引风遮挡板(231)和所述排风遮挡板(232)均处于关闭状态,所述引风风机(33)和所述排风风机(32)均处于工作状态。
11.一种空调器,包括机壳(7)和设置在所述机壳(7)内的新风系统(10),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系统(10)为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系统。
CN202023254387.3U 2020-12-29 2020-12-29 新风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Active CN2141989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54387.3U CN214198915U (zh) 2020-12-29 2020-12-29 新风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54387.3U CN214198915U (zh) 2020-12-29 2020-12-29 新风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98915U true CN214198915U (zh) 2021-09-14

Family

ID=77630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254387.3U Active CN214198915U (zh) 2020-12-29 2020-12-29 新风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989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281723U (zh)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4791823U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14198915U (zh) 新风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2511454U (zh) 风机组件、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KR20050010363A (ko) 환기기능을 갖춘 공기청정장치
CN112555999A (zh) 新风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4249963U (zh)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22165999A1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15675489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3713240U (zh) 空气处理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3272899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CN113566356A (zh) 新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112555990A (zh) 风机结构和空调器
CN114508793A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4501556U (zh)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8652719U (zh) 空调末端设备和空调器
CN215260464U (zh) 转动阀门、通风组件和具有其的空气调节装置
CN214198909U (zh) 送风结构和空调器
CN214791496U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15909307U (zh) 新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217330173U (zh) 新风装置和空调
CN219817423U (zh) 一种通风柜
CN210832227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21572366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4536686U (zh) 新风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