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32227U - 空气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32227U
CN210832227U CN201921118859.7U CN201921118859U CN210832227U CN 210832227 U CN210832227 U CN 210832227U CN 201921118859 U CN201921118859 U CN 201921118859U CN 210832227 U CN210832227 U CN 2108322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module
mixed flow
purif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1885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先送
陈新厂
覃强
王波
黄愉太
安明波
黄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1885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322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322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322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具有内循环进风口、新风进风口和空处出风口;以及风机模块和第一空气处理模块,第一空气处理模块的进风口包括第一内循环处理进口,第一内循环处理进口与内循环进风口连通,第一空气处理模块的出风口与风机模块的进风口连通;新风进风口与风机模块的进风口连通;风机模块的出风口与空处出风口连通。如此,可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从而可改善室内环境质量。

Description

空气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室内机尚无新风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能够引入室外空气的空气处理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壳体,具有空处进风口、空处出风口及设于所述空处进风口与所述空处出风口之间的空处风道,所述空处进风口包括内循环进风口和新风进风口;以及
空气处理组件,设于所述空处风道内;所述空气处理组件包括风机模块和第一空气处理模块,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的进风口包括第一内循环处理进口,所述第一内循环处理进口与所述内循环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的出风口与所述风机模块的进风口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口与所述风机模块的进风口连通;所述风机模块的出风口与所述空处出风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为净化模块或加湿模块。
可选地,所述空气处理组件还包括第二空气处理模块,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的进风口包括第二内循环处理进口,所述第二内循环处理进口与所述内循环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的出风口与所述风机模块的进风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的进风口还包括新风处理进口,所述新风进风口与所述新风处理进口连通,以使所述新风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与所述风机模块的进风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为加湿模块,所述第一内循环处理进口为内循环加湿进风口;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为净化模块,所述第二内循环处理进口为内循环净化进风口,所述新风处理进口为新风净化进风口。
可选地,所述空气处理组件还包括风门组件,所述风门组件用于控制所述空处风道内的各风道的通断,以使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具有引入室外空气的新风工况、对室内空气循环净化的内循环净化工况、对室内空气循环加湿的内循环加湿工况、引入室外空气并同时对室内空气循环净化的新风加内循环净化工况、引入室外空气并同时对室内空气循环加湿的新风加内循环加湿工况、对室内空气循环净化和加湿的内循环净化加加湿工况、及引入室外空气并同时对室内空气循环净化和加湿的新风加内循环净化和加湿工况中的至少一种工况。
可选地,所述空气处理组件还包括混流模块,所述混流模块具有混流出风口、混流进风口及设于所述混流出风口与所述混流进风口之间的混流风道,所述混流进风口包括净化混流进风口和加湿混流进风口,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与所述净化模块的出风口连通,所述加湿混流进风口与所述加湿模块的出风口连通,所述混流出风口与所述风机模块的进风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和所述加湿混流进风口相对设置,所述净化模块和所述加湿模块分别设于所述混流模块的相对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混流出风口朝上设置,所述风机模块为离心风机模块;
所述新风进风口设于所述壳体的后侧,所述新风净化进风口朝后设置,和/或,所述新风加湿进风口朝后设置。
可选地,所述空气处理组件的风门组件包括第一风门组件,所述第一风门组件具有打开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并关闭所述加湿混流进风口的净化位置和关闭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并打开所述加湿混流进风口的加湿位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门组件包括混流风门,所述混流风门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混流风道内,以使所述第一风门组件具有所述净化位置和所述加湿位置。
可选地,所述混流出风口设于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与所述加湿混流进风口之间的混流风道壁上,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与所述加湿混流进风口分别设于所述混流风门的两侧;
在所述第一风门组件处于所述净化位置时,所述混流风门转向所述加湿混流进风口,且所述混流风门的自由端与所述加湿混流进风口所在侧的混流风道壁抵接,以关闭所述加湿混流进风口并打开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以使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与所述混流出风口连通;
在所述第一风门组件处于所述加湿位置时,所述混流风门转向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且所述混流风门的自由端与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所在侧的混流风道壁抵接,以关闭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并打开所述加湿混流进风口,以使所述加湿混流进风口与所述混流出风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门组件还具有同时打开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和所述加湿混流进风口的净化加加湿位置。
可选地,所述新风进风口与所述新风净化进风口连通,所述净化模块具有净化风道,所述净化模块包括设于所述净化风道内的净化件,所述内循环净化进风口和所述新风净化进风口均设于所述净化件的进风侧;
所述空气处理组件的风门组件还包括第二风门组件,所述第二风门组件具有打开所述新风净化进风口并关闭所述内循环净化进风口的新风导通位置和打开所述内循环净化进风口并关闭所述新风净化进风口的内循环风导通位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风门组件包括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内循环净化进风口处的多个净化风门;
在所述第二风门组件处于所述新风导通位置时,多个所述净化风门关闭所述内循环净化进风口,并打开所述新风净化进风口;
在所述第二风门组件处于内循环风导通位置时,多个所述净化风门打开所述内循环净化进风口,且靠近所述新风净化进风口的所述净化风门关闭所述新风净化进风口。
可选地,所述净化模块、所述混流模块和所述加湿模块共用同一外壳。
可选地,所述空气处理组件还包括空气处理壳,所述空气处理壳内限定有依次连通的净化腔、混流腔和加湿腔,所述净化模块设于所述净化腔,所述混流模块设于所述混流腔,所述加湿模块设于所述加湿腔。
可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为空调室内机、空调一体机、空气机和空气净化器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不仅可对室内空气进行循环处理,还可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从而可改善室内环境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一实施例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空气处理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空气处理装置的后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沿图3中Ⅰ-Ⅰ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空气处理组件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二风门组件处于新风导通位置;
图6为图5中空气处理组件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二风门组件处于内循环风导通位置;
图7为图5中空气处理组件的右视图;
图8为图5中空气处理组件的主视图;
图9为空气处理组件沿图8中Ⅱ-Ⅱ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空气处理组件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二风门组件处于内循环风导通位置;
图11为图5中空气处理组件的俯视图;
图12为空气处理组件沿图11中Ⅲ-Ⅲ线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第一风门组件处于净化位置;
图13为图12中空气处理组件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风门组件处于加湿位置;
图14为图12中空气处理组件又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风门组件处于净化加加湿位置;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组件一部分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组件另一部分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组件又一部分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组件再一部分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空气处理装置 222 新风净化进风口
10 壳体 223 净化件
11 内循环进风口 23 加湿模块
12 新风进风口 231 内循环加湿进风口
13 空处出风口 232 新风加湿进风口
14 换热进风口 233 加湿件
15 换热出风口 24 混流模块
16 面壳 241 混流出风口
17 后壳 242 净化混流进风口
171 后盖板 243 加湿混流进风口
18 顶盖 25 第一风门组件
19 底座 251 混流风门
20 空气处理组件 26 第二风门组件
21 风机模块 261 净化风门
211 风机壳 27 空气处理壳
212 风轮 271 净化腔
213 电机 272 混流腔
22 净化模块 273 加湿腔
221 内循环净化进风口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可单独使用而形成新式空气净化器;也可用于其他空调设备,如空调室内机(如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或竖挂式空调室内机等)、空调一体机、和空气机等,以形成新式空调室内机(如空调室内机或竖挂机等)、新式空调一体机、和新式空气机等。
本实用新型主要以空气处理装置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与此。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6、9、12及15-18所示,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0包括:
壳体10,具有空处进风口、空处出风口13及设于所述空处进风口与所述空处出风口13之间的空处风道,所述空处进风口包括内循环进风口11和新风进风口12;以及
空气处理组件20,设于空处风道内;所述空气处理组件20包括第一空气处理模块,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的进风口包括第一内循环处理进口,所述第一内循环处理进口与内循环进风口11连通,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的出风口与风机模块21的进风口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口12与风机模块21的进风口连通;所述风机模块21的出风口与空处出风口13连通。
具体的,该空气处理装置100可用于对室内空气进行处理(如对室内空气进行循环净化或循环加湿等),以提高室内空气的质量,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其中,空处进风口即为空气进入空处风道的进风口,内循环进风口11为室内空气进入空处风道的进风口,新风进风口12为室外空气进入空处风道的进风口;空处出风口13即为处理后的空气流出空处风道进入室内的出风口,空处风道即为用于对空气处理的风道。
具体的,风机模块21用于驱动空气流动,以使空气从空处进风口进入空处风道内,并将处理后的空气从空处出风口13进入室内。通常情况下,所述风机模块21包括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机壳211、设于风机壳211内的风轮212、及用于驱动风机转动的电机213。
具体的,室内空气可从内循环进风口11进入空处风道内,进入空处风道内的室内空气可经第一内循环处理进口进入第一空气处理模块进行相应处理(如净化或加湿等),处理后的室内空气经第一空气处理模块的出风口流向风机模块21,并在风机模块21的作用下从空处出风口13进入室内,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室外空气可从新风进风口12进入空处风道内,进入空处风道内的室外空气可流向风机模块21,并在风机模块21的作用下从空处出风口13进入室内。
如此,可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即向室内引入新风),以改善室内环境质量。
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不仅可对室内空气进行循环处理,还可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从而可改善室内环境质量。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可为净化模块22或加湿模块23等。
当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可为净化模块22时,净化模块22可用于对在空处风道内流动的空气进行净化,以提高室内空气的洁净度。
当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可为加湿模块23时,加湿模块23可用于对空处风道内流动的空气进行加湿,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
在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空气处理组件20还包括第二空气处理模块,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的进风口包括第二内循环处理进口,所述第二内循环处理进口与内循环进风口11连通,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的出风口与所述风机模块21的进风口连通。
如图1-6、9、12及15-18所示,室内空气从内循环进风口11进入空处风道内后,室内空气分流,一部分室内空气经第一内循环处理进口进入第一空气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室内空气经第一空气处理模块的出风口流向风机模块21,并在风机模块21的作用下从空处出风口13进入室内;另一部分室内空气经第二内循环处理进口进入第二空气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室内空气经第二空气处理模块的出风口流向风机模块21,并在风机模块21的作用下从空处出风口13进入室内。
通常情况下,第一空气处理模块和第二空气处理模块为不同的模块,以对室内空气进行不同的处理。可选地,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和第二空气处理模块其中之一为净化模块22,另一为加湿模块23。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进风口既可以直接(即不经过其他空气处理模块)与风机模块21的进风口连通;也可以通过第二空气处理模块与风机模块21的进风口连通;还可以通过第一空气处理模块和第二空气处理模块与风机模块21的进风口实现连通(如图18所示)。
对于“所述新风进风口通过第二空气处理模块与风机模块21的进风口连通”的方案来说,具体而言,如图12等所示,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的进风口还包括新风处理进口,所述新风进风口与新风处理进口连通,以使所述新风进风口通过第二空气处理模块与风机模块21的进风口连通。如此,可先对进入室内的新风进行处理,然后再将其送入室内。
在具体实施例中,可使: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为加湿模块23,所述第一内循环处理进口为内循环加湿进风口231;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为净化模块22,所述第二内循环处理进口为内循环净化进风口221,所述新风处理进口为新风净化进风口222。
也可使: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为净化模块22,所述第一内循环处理进口为内循环净化进风口221;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为加湿模块23,所述第二内循环处理进口为内循环加湿进风口231,所述新风处理进口为新风加湿进风口232。
下文以“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和第二空气处理模块其中之一为净化模块22,另一为加湿模块23”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与此。
具体来说,如图9-18所示,所述净化模块22的进风口包括内循环净化进风口221,所述内循环净化进风口221与内循环进风口11连通,所述净化模块22的出风口与风机模块21的进风口连通;所述加湿模块23的进风口包括内循环加湿进风口231,所述内循环加湿进风口231与内循环进风口11连通,所述加湿模块23的出风口与风机模块21的进风口连通。
净化模块22用于对在空处风道内流动的空气进行净化,以提高室内空气的洁净度。加湿模块23用于对空处风道内流动的空气进行加湿,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6、9、12及15-18所示,室内空气从内循环进风口11进入空处风道内后,室内空气分流,一部分室内空气经内循环净化进风口221进入净化模块22净化,净化后的室内空气经净化模块22的出风口流向风机模块21,并在风机模块21的作用下从空处出风口13进入室内,从而实现对室内空气循环净化;另一部分室内空气经内循环加湿进风口231进入加湿模块23加湿,加湿后的室内空气经加湿模块23的出风口流向风机模块21,并在风机模块21的作用下从空处出风口13进入室内,从而实现对室内空气循环加湿。即是说,通过空处进风口进入空处风道内的室内空气,部分可经净化模块22净化,另外部分可经加湿模块23加湿;且经过净化模块22净化后的空气和经过加湿模块23加湿后的空气分别通过空处出风口13进入室内。
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通过将净化模块22的出风口和加湿模块23的出风口分别通过风机模块21与空处出风口13连通,可使得:经过净化模块22净化后的空气和经过加湿模块23加湿后的空气能分别通过空处出风口13进入室内,以使净化模块22与加湿模块23相对独立,以便于对净化模块22的净化过程和加湿模块23的加湿过程分别控制。
在一部分实施例中,如图1-6、9、12及15-18所示,所述新风进风口12与风机模块21的进风口连通,即所述新风进风口直接(即不经过其他空气处理模块)与风机模块21的进风口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新风进风口12可通过外接引风管与室外环境连通,以将室外空气引入空处风道内。
在该部分实施例中,室外空气经新风进风口12进入空处风道内后,流向风机模块21,并在风机模块21的作用下从空处出风口13进入室内。即是说,引入室外空气的新风引入过程与净化模块22的净化过程、加湿模块23的加湿过程相对独立。
如此,通过使新风进风口12与风机模块21的进风口连通,可使得引入室外空气的新风引入过程与净化模块22的净化过程、加湿模块23的加湿过程相对独立,以便于对新风引入过程、净化过程和加湿过程分别控制,以提高各过程的相对独立性。
在另一部分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所述净化模块22的进风口还包括新风净化进风口222,所述新风净化进风口222与新风进风口12连通。
在该部分实施例中,室外空气(即新风)经新风进风口12进入空处风道内后,室外空气流向净化模块22,并在净化模块22净化后流向风机模块21,然后净化后的室外空气在风机模块21的作用下从空处出风口13进入室内。
如此,通过在净化模块22上设置新风净化进风口222,以与新风进风口12连通,可使室外空气经过净化模块22净化后再进入室内,从而有利于保证室内环境洁净。
在又一部分实施例中,如图1-6、9、12及16所示,所述加湿模块23的进风口还包括新风加湿进风口232,所述新风加湿进风口232与新风进风口12连通。
在该部分实施例中,室外空气(即新风)经新风进风口12进入空处风道内后,室外空气流向加湿模块23,并在加湿模块23加湿后流向风机模块21,然后加湿后的室外空气在风机模块21的作用下从空处出风口13进入室内。
如此,通过在加湿模块23上设置新风加湿进风口232,以与新风进风口12连通,可使室外空气经过加湿模块23加湿后再进入室内,从而可在引入新风的同时,还可增加室内环境的湿度。
在再一部分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所述净化模块22的进风口还包括新风净化进风口222,所述新风净化进风口222与新风进风口12连通;所述加湿模块23的进风口还包括新风加湿进风口232,所述新风加湿进风口232与新风进风口12连通。
在该部分实施例中,室外空气(即新风)经新风进风口12进入空处风道内后,一部分室外空气流向净化模块22,并在净化模块22净化后流向风机模块21,然后净化后的室外空气在风机模块21的作用下从空处出风口13进入室内;另一部分室外空气流向加湿模块23,并在加湿模块23加湿后流向风机模块21,然后加湿后的室外空气在风机模块21的作用下从空处出风口13进入室内。
如此,通过将新风进风口12分别连通于净化模块22和加湿模块23,在引入新风的同时,既有利于保证室内环境洁净,又可增加室内环境的湿度。
在该部分实施例中,既可以将新风进风口12的数量设置为两个,该两个新风进风口12分别与新风净化进风口222、新风加湿进风口232连通;也可使空处风道包括新风引入分流风道,以将新风进风口12引入的室外空气分别分流给净化模块22和加湿模块23。
在本实用新型的示例中,如图18所示,所述空处进风口还包括新风进风口12,所述净化模块22的进风口还包括新风净化进风口222,所述新风净化进风口222与新风进风口12连通。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以新风进风口12与新风净化进风口222连通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与此;可以理解的是,当需要“将新风进风口12与风机模块21的进风口连通”、或“将新风进风口12与新风净化进风口222连通”等时,通过与“将新风净化进风口222与新风进风口12连通”时进行类比,很容易获得适应性修改的结构特征,在此不必详述。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0还包括风门组件,所述风门组件用于控制空处风道内的各风道的通断,以使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0具有以下工况中的至少一种工况:
1)引入室外空气的新风工况。
2)对室内空气循环净化的内循环净化工况。
3)对室内空气循环加湿的内循环加湿工况。
4)引入室外空气并同时对室内空气循环净化的新风加内循环净化工况。
5)引入室外空气并同时对室内空气循环加湿的新风加内循环加湿工况。
6)对室内空气循环净化和加湿的内循环净化加加湿工况。
7)引入室外空气并同时对室内空气循环净化和加湿的新风加内循环净化和加湿工况。
需要说明的是,当新风进风口12与新风净化进风口222连通时,在新风工况时,室外新风需净化后再进入室内;当新风进风口12与新风加湿进风口232连通时,在新风工况时,室外新风需加湿后再进入室内;当新风进风口12与风机模块21的进风口连通时,在新风工况时,室外新风直接进入室内。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空处风道通常包括净化模块22内的净化风道、加湿模块23内的加湿风道、将室内空气从内循环进风口11引到净化模块22(的内循环净化进风口221)的内循环净化引入风道、将室内空气从内循环进风口11引到加湿模块23(的内循环加湿进风口231)的内循环加湿引入风道、将室外空气引到净化模块22的新风净化进风口222(和/或将室外空气引到加湿模块23的新风加湿进风口232、或将室外空气引到风机模块21的新风口)的新风引入风道、将净化后的空气从净化模块22引到风机模块21的净化引出风道、将加湿后的空气从加湿模块23引到风机模块21的加湿引出风道、以及包括风机模块21和风机模块21与空处出风口13之间风道的空气引出风道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多个风道中,其中部分风道可设置为同一风道(当然也可不合并),如内循环净化引入风道与内循环加湿引入风道可设置为同一风道;又如净化引出风道与加湿引出风道可设置为同一风道;等等。
如此,可提高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工作模式的多样性,从而可提高客户体验,提高市场竞争力。
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通过设置风门组件,以在多个风道中或部分以上风道中设置风门,可控制空处风道内的新风引入风道、净化风道和加湿风道等的通断,以使空气处理装置100具有以上多种工况。
比如可,在净化风道和/或净化引出风道内设置风门来实现净化风道的通断;又比如,可在加湿风道和/或加湿引出风道内设置风门来实现加湿风道的通断;再比如,可在新风引入风道内设置风门来实现新风引入风道的通断;等等。以下将结合各风道的成形方式来对风门组件的设置方式进行举例说明,但本申请并不仅限与此。
进一步地,如图4-6、9、12及15所示,所述空气处理组件20还包括混流模块24,所述混流模块24具有混流出风口241、混流进风口及设于混流出风口241与混流进风口之间的混流风道,所述混流进风口包括净化混流进风口242和加湿混流进风口243,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242与净化模块22的出风口连通,所述加湿混流进风口243与加湿模块23的出风口连通,所述混流出风口241与风机模块21的进风口连通。
具体来说,经净化模块22净化后的空气(室外新风和/或室内空气)进入混流风道内,然后经混流风道进入风机模块21;经加湿模块23加湿后的空气(室外新风和/或室内空气)进入混流风道内,然后经混流风道进入风机模块21。
可以理解的是,风机模块21的进风口处安装空间是有限的,若将净化模块22的出风口和加湿模块23的出风口直接与风机模块21的进风口连通,则不仅会增加设计难度,还会增大空气处理组件20的结构复杂性。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100,通过设置混流模块24,以使净化模块22的出风口和加湿模块23的出风口,通过该混流模块24与风机模块21的进风口连通,可简化空气处理组件20的结构,便于空气处理组件20的组配和设计。
进一步地,如图5-14所示,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242和加湿混流进风口243相对设置,所述净化模块22和加湿模块23分别设于混流模块24的相对的两侧,以使净化混流进风口242与净化模块22的出风口连通,加湿混流进风口243与加湿模块23的出风口连通。
如此,可进一步地提高空气处理组件20设计的合理性,可避免空气处理组件20整体长度过长,以适用于竖式空气处理装置100(如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竖挂机或空气机等)。此外,还便于后续对风门的设计。
进一步地,如图5-14所示,所述混流出风口241朝上设置,所述风机模块21为离心风机模块21;所述新风进风口12设于壳体10的后侧,所述新风净化进风口222朝后设置。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具体的,所述混流出风口241设于混流模块24的上侧,风机模块21设于混流模块24的上方,以使风机模块21的进风口与混流出风口241相对、并拼合连通设置。同时,将风机模块21设置为离心风机模块21,可利用离心风机送风特点,以便于设置空气引出风道,以便于将处理后的流动空气送到室内。
对于空气处理装置100,特别是竖式空气处理装置100(如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竖挂机或空气机等)来说,新风进风口12通常设于壳体10的后侧,即新风进风口12通常朝后设置;基于此,通过将新风净化进风口222朝后设置,可便于实现新风进风口12与新风净化进风口222连通。
并且,通过将混流出风口241朝上设置,以将风机模块21设于混流模块24的上方,可便于减小空气处理组件20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尺寸,以便于空气处理组件20安装在竖式空气处理装置100(如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竖挂机或空气机等)的壳体10内。
特别地,对于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或空气机等来说,通过将风机模块21设于混流模块24的上方,还可以使得处理后的空气进入室内的出风位置与地面具有一定高度,以避免处理后的流动空气直接吹到地面上,以避免出现扬尘、凝水等不良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当新风经过加湿模块23进入室内时,所述新风加湿进风口232朝后设置。当部分新风经过净化模块22进入室内,另外新风经过加湿模块23进入室内时,所述新风净化进风口222朝后设置,且所述新风加湿进风口232朝后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进风口12通过内引风管与新风净化进风口222连通,如此,不仅便于与外接引风管连接;还便于保证新风引入风道的密封性,以便于引入室外空气。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6所示,所述混流模块24呈长方体状或大致呈长方体状,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242和加湿混流进风口243分别设于混流模块24的相对的两较大的侧面上。
所述净化模块22呈长方体状或大致呈长方体状,所述内循环净化进风口221和净化模块22的出风口分别设于净化模块22的相对的两较大的侧面上。
所述加湿模块23呈长方体状或大致呈长方体状,所述内循环加湿进风口231和加湿模块23的出风口分别设于加湿模块23的相对的两较大的侧面上。
所述净化模块22、混流模块24和加湿模块23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依次分布;所述风机模块21放倒地设于以上三个模块(净化模块22、混流模块24和加湿模块23)上。
如此,可进一步地提高空气处理组件20的结构紧凑性,以便于减小空气处理组件20的体积,以便于安装。
进一步地,如图4、及12-14所示,所述风门组件包括第一风门组件25,所述第一风门组件25具有打开净化混流进风口242并关闭所述加湿混流进风口243的净化位置和关闭净化混流进风口242并打开加湿混流进风口243的加湿位置。
可以理解,如图12所示,在净化位置时,所述第一风门组件25可打开净化混流进风口242并关闭加湿混流进风口243,从而使净化混流进风口242与风机模块21的进风口连通,加湿混流进风口243与风机模块21的进风口之间的连通断开;从而从内循环进风口11进入空处风道内的室内空气只能进入净化模块22,以实现对进入室内的空气的净化。
在加湿位置时,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一风门组件25可打开加湿混流进风口243并关闭净化混流进风口242,从而使加湿混流进风口243与风机模块21的进风口连通,净化混流进风口242与风机模块21的进风口之间的连通断开;从而从内循环进风口11进入空处风道内的室内空气只能进入加湿模块23,以实现对进入室内的空气的加湿。
需要指出的是,当新风进风口12与净化模块22的新风净化进风口222连通时,若第一风门组件25处于加湿位置,则可阻断引入新风。当新风进风口12与加湿模块23的加湿净化进风口连通时,若第一风门组件25处于净化位置,则可阻断引入新风。
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所述第一风门组件25还具有同时打开净化混流进风口242和加湿混流进风口243的净化加加湿位置。
可以理解,在净化加加湿位置时,所述第一风门组件25可同时打开净化混流进风口242和加湿混流进风口243的净化加加湿位置,从而使使净化混流进风口242与风机模块21的进风口连通,并使加湿混流进风口243与风机模块21的进风口连通;从而从内循环进风口11进入空处风道内的室内空气可分流,以分别进入净化模块22净化和进入加湿模块23加湿。
如此,可便于实现空气处理装置100工作模式的多样性。
进一步地,如图12-14所示,所述第一风门组件25包括混流风门251,所述混流风门251可转动地安装于混流风道内,以使所述第一风门组件25具有净化位置、加湿位置和净化加加湿位置。如此,可便于简化结构,便于控制第一风门组件25在不同位置切换。
具体的,如图12-14所示,所述混流出风口241设于净化混流进风口242与加湿混流进风口243之间的混流风道壁上,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242与加湿混流进风口243分别设于混流风门251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混流风门251可转动地设于净化混流进风口242与加湿混流进风口243之间的混流风道壁上,以使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242与加湿混流进风口243分别设于混流风门251的两侧。可以理解,所述混流风门251的旋转中心线与混流出风口241所在的平面处于不同的平面。
具体来说,如图12所示,在所述第一风门组件25处于所述净化位置时,所述混流风门251转向所述加湿混流进风口243,且所述混流风门251的自由端与加湿混流进风口243所在侧的混流风道壁抵接,以关闭所述加湿混流进风口243并打开净化混流进风口242,以使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242与混流出风口241连通,并使加湿混流进风口243与混流出风口241之间的连通断开,从而使净化混流进风口242与风机模的进风口连通,使加湿混流进风口243与风机模的进风口之间的连通断开。
其中,所述混流风门251的自由端是指与混流风门251的旋转中心线所在的一端相对的一端。顾名思义,所述混流风道壁是指混流风道的风道壁。
可以理解,当混流风门251转向所述加湿混流进风口243时,混流风门251向加湿混流进风口243倾斜,混流风门251还可对从净化混流进风口242流出的净化后空气起导流作用。
如图13所示,在所述第一风门组件25处于加湿位置时,所述混流风门251转向净化混流进风口242,且所述混流风门251的自由端与净化混流进风口242所在侧的混流风道壁抵接,以关闭净化混流进风口242并打开加湿混流进风口243,以使所述加湿混流进风口243与所述混流出风口241连通,并使净化混流进风口242与混流出风口241之间的连通断开,从而使加湿混流进风口243与风机模的进风口连通,使净化混流进风口242与风机模的进风口之间的连通断开。
可以理解,当混流风门251转向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242时,混流风门251向净化混流进风口242倾斜,混流风门251还可对从加湿混流进风口243流出的加湿后空气起导流作用。
如图14所示,在所述第一风门组件25处于净化加加湿位置时,所述混流风门251的自由端设于(即运动至)加湿混流进风口243所在侧的混流风道壁与净化混流进风口242所在侧的混流风道壁之间,以使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242与混流出风口241连通,并使所述加湿混流进风口243与混流出风口241连通可,从而使净化混流进风口242与风机模的进风口连通,使加湿混流进风口243与风机模的进风口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混流风门251的旋转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进入净化模块22的空气的量和进入加湿模块23的空气的量。在具体实施例中,可基于此,设置更详细的空气处理装置100的工作模式。
如此,通过控制混流风门251的转动,即可实现第一风门组件25工作位置的改变,即可实现空气处理装置100工作模式的改变。
对于将室外空气引入净化模块22(即所述新风进风口12与新风净化进风口222连通)来说,其具体结构可如下设置。
具体的,所述净化模块22具有设于净化模块22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的净化风道,所述净化模块22包括设于净化风道内的净化件223,所述内循环净化进风口221和新风净化进风口222均设于净化件223的进风侧,以使进入净化风道内的空气均被净化件223净化。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净化件223包括但不限于各类过滤网(如普通过滤网、HEPA网或除甲醛过滤网等)和静电除尘组件等净化元件中的至少一种。
具体的,所述第一风门组件25通常还包括用于驱动混流风门251旋转的第一动力单元(图未示),所述第一动力单元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必详述。
进一步地,如图4-10所示,所述风门组件还包括第二风门组件26,所述第二风门组件26具有打开新风净化进风口222并关闭内循环净化进风口221的新风导通位置和打开内循环净化进风口221并关闭新风净化进风口222的内循环风导通位置。
可以理解,如图5和9所示,在新风导通位置时,所述第二风门组件26可打开新风净化进风口222并关闭内循环净化进风口221,如此,只有室外空气能进入净化模块22内进行净化,以实现只对室外空气进行净化。
如图6和10所示,在内循环风导通位置时,所述第二风门组件26可打开内循环净化进风口221并关闭新风净化进风口222,如此,只有室内空气能进入净化模块22内进行净化,以实现只对室内空气进行循环净化。
可选地,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门组件26还具有同时打开新风净化进风口222和内循环净化进风口221的新风加内循环风导通位置。在新风加内循环风导通位置时,可使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同时进入净化模块22内进行净化。
进一步地,如图5-10所示,所述第二风门组件26包括可转动地设于内循环净化进风口221处的多个净化风门261,以打开或关闭内循环净化进风口221。
如图5和9所示,在所述第二风门组件26处于新风导通位置时,多个所述净化风门261关闭内循环净化进风口221,并打开新风净化进风口222。
如图6和10所示,在所述第二风门组件26处于内循环风导通位置时,多个所述净化风门261打开内循环净化进风口221,且靠近所述新风净化进风口222的净化风门261关闭新风净化进风口22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新风净化进风口222所在侧的净化风道壁与内循环净化进风口221所在侧的净化风道壁相邻设置,以便于靠近所述新风净化进风口222的净化风门261在转动后关闭新风净化进风口222。
如此,通过设置一第二风门组件26以实现同时对新风净化进风口222和内循环净化进风口221的开闭的控制,可简化空气处理装置100的结构,使净化模块22在各净化模式之间的切换简单、方便。
可选地,在部分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风门组件26处于新风加内循环风导通位置时,多个所述净化风门261打开内循环净化进风口221,且靠近所述新风净化进风口222的净化风门261与新风净化进风口222之间具有进风间隙。可以理解,在部分实施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控制靠近新风净化进风口222的净化风门261的转动角度,来调节进风间隙的大小,以调节进入净化模块22的室外空气的进风量和室内空气的进风量,在此不必详述。
具体的,所述第二风门组件26通常还包括用于驱动净化风门261旋转的第二动力单元(图未示),所述第二动力单元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必详述。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通过控制以上第一风门组件25和第二风门组件26,可使空气处理装置100具有前文所述的各种工况,具体如下:
1)如图5、9、及12所示,当第二风门组件26处于新风导通位置,且第一风门组件25处于净化位置时,空气处理装置100实现引入室外空气的新风工况。
2)如图6和10所示,当第二风门组件26处于内循环风导通位置,且第一风门组件25处于净化位置时,空气处理装置100实现对室内空气循环净化的内循环净化工况。
3)如图6、10及13所示,当第二风门组件26处于内循环风导通位置,且第一风门组件25处于加湿位置时,空气处理装置100实现对室内空气循环加湿的内循环加湿工况。
4)当第二风门组件26处于新风加内循环风导通位置,且第一风门组件25处于净化位置时,空气处理装置100实现引入室外空气并同时对室内空气循环净化的新风加内循环净化工况。
5)如图5、9、及14所示,当第二风门组件26处于新风导通位置,且第一风门组件25处于净化加加湿位置时,空气处理装置100实现引入室外空气并同时对室内空气循环加湿的新风加内循环加湿工况。
6)当第二风门组件26处于内循环风导通位置,且第一风门组件25处于净化加加湿位置时,空气处理装置100实现对室内空气循环净化和加湿的内循环净化加加湿工况。
7)当第二风门组件26处于新风加内循环风导通位置,且第一风门组件25处于净化加加湿位置时,空气处理装置100实现引入室外空气并同时对室内空气循环净化和加湿的新风加内循环净化和加湿工况。
进一步地,如图9-11所示,所述净化模块22、混流模块24和加湿模块23共用同一外壳。如此,可减少相应组装对位过程,提高生产效率。
具体的,如图9-14所示,所述空气处理组件20还包括空气处理壳27,所述空气处理壳27内限定有依次连通的净化腔271、混流腔272和加湿腔273,所述净化模块22设于净化腔271,所述混流模块24设于混流腔272,所述加湿模块23设于加湿腔273。
具体来说,如图9-14所示,所述内循环净化进风口221和新风净化进风口222设于所述空气处理壳27上,并与净化腔271连通;所述净化风道成形于净化腔271,所述净化件223设于净化腔271内。
如图9-14所示,所述内循环加湿进风口231设于空气处理壳27上,并与加湿腔273连通;所述加湿风道成形于加湿腔273,所述加湿模块23包括设于加湿腔273内的加湿件233。其中,所述加湿件233包括但不限于湿膜。
需要指出的是,当所述加湿模块23具有新风加湿进风口232时,所述新风加湿进风口232设于空气处理壳27上,并与加湿腔273连通。
如图9-14所示,所述混流风道成形于混流腔272,所述混流腔272与净化腔271连通的连通口为净化混流进风口242,也为净化模块22的出风口;所述混流腔272与加湿腔273连通的连通口为加湿混流进风口243,也为净化模块22的出风口。所述混流出风口241设于空气处理壳27上,并与混流腔272连通。
如图9-14所示,所述风机模块21设于空气处理壳27上,以使所述混流出风口241与风机模块21的进风口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机模块21设于空气处理壳27的上方。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6所示,空气处理壳27为长方体状或大致为长方体状。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内循环净化进风口221朝左设置,所述内循环加湿进风口231朝右设置。
可选地,空气处理组件20与壳体10的侧壁间隔设置,以形成内循环净化引入风道和内循环加湿引入风道。
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净化模块22、混流模块24和加湿模块23的壳体10也可分别设置,或部分共用同一外壳。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混流模块24包括具有混流出风口241和混流出风口241的混流壳,所述净化模块22包括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净化壳及设于净化壳内的净化件223,所述加湿模块23包括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加湿壳及设于加湿壳内的加湿件233,所述净化壳、混流壳和加湿壳依次拼接;所述风机模块21设于净化壳、混流壳和加湿壳上;如此,可提高净化模块22、混流模块24和加湿模块23的结构独立性。在其他部分实施例中,也可在净化壳内净化件223的出风侧增设混流腔272,以取缔混流壳;或者,也可在加湿壳内加湿件233的出风侧增设混流腔272,以取缔混流壳。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0为空调室内机(如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或竖挂式空调室内机等)、空调一体机、空气机和净化器中的任意一种。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0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具体的,所述壳体10还具有换热进风口14、换热出风口15、连通换热进风口14与换热出风口15的换热风道,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0还包括设于热风道内的换热组件。
其中,所述换热组件用于调节室内空气温度,如制冷或制热。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器以及将换热器安装于换热风道内的支架,换热器连接于空调器的冷媒循环系统中。
具体的,所述空气处理组件20设于换热组件的下方。
具体的,壳体10的形状可以呈类似长方体的形状,也可以呈圆柱形,还可以呈椭圆形等。在本实施例中,以壳体10近似为圆柱形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与此。
可选地,如图1-3所示,所述壳体10包括面壳16、后壳17、顶盖18和底座19。
可选地,所述新风进风口12设于后壳17上。
可选地,所述内循环进风口11设于后壳17。
可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内循环进风口11包括设于后壳17上的多个进风微孔和/或进风格珊结构。
可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后壳17上对应空气处理组件20设有安装通孔,并在该安装通孔处设有后盖板171,所述内循环进风口11和新风进风口12设于该后盖板171上。如此,可便于观察和维修空气处理组件20;特别的,当内循环进风口11包括设于后壳17上的多个进风微孔和/或进风格珊结构时,可降低制作难度。
可选地,如图2和3所示,所述空处出风口13设于面壳16。所述空处出风口13朝前设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空处进风口、空处出风口及设于所述空处进风口与所述空处出风口之间的空处风道,所述空处进风口包括内循环进风口和新风进风口;以及
空气处理组件,设于所述空处风道内;所述空气处理组件包括风机模块和第一空气处理模块,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的进风口包括第一内循环处理进口,所述第一内循环处理进口与所述内循环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的出风口与所述风机模块的进风口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口与所述风机模块的进风口连通;所述风机模块的出风口与所述空处出风口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为净化模块或加湿模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组件还包括第二空气处理模块,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的进风口包括第二内循环处理进口,所述第二内循环处理进口与所述内循环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的出风口与所述风机模块的进风口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的进风口还包括新风处理进口,所述新风进风口与所述新风处理进口连通,以使所述新风进风口通过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与所述风机模块的进风口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模块为加湿模块,所述第一内循环处理进口为内循环加湿进风口;所述第二空气处理模块为净化模块,所述第二内循环处理进口为内循环净化进风口,所述新风处理进口为新风净化进风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组件还包括风门组件,所述风门组件用于控制所述空处风道内的各风道的通断,以使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具有引入室外空气的新风工况、对室内空气循环净化的内循环净化工况、对室内空气循环加湿的内循环加湿工况、引入室外空气并同时对室内空气循环净化的新风加内循环净化工况、引入室外空气并同时对室内空气循环加湿的新风加内循环加湿工况、对室内空气循环净化和加湿的内循环净化加湿工况、及引入室外空气并同时对室内空气循环净化和加湿的新风加内循环净化和加湿工况中的至少一种工况。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组件还包括混流模块,所述混流模块具有混流出风口、混流进风口及设于所述混流出风口与所述混流进风口之间的混流风道,所述混流进风口包括净化混流进风口和加湿混流进风口,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与所述净化模块的出风口连通,所述加湿混流进风口与所述加湿模块的出风口连通,所述混流出风口与所述风机模块的进风口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和所述加湿混流进风口相对设置,所述净化模块和所述加湿模块分别设于所述混流模块的相对的两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流出风口朝上设置,所述风机模块为离心风机模块;
所述新风进风口设于所述壳体的后侧,所述新风净化进风口朝后设置,和/或,所述加湿模块的新风加湿进风口朝后设置。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组件的风门组件包括第一风门组件,所述第一风门组件具有打开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并关闭所述加湿混流进风口的净化位置和关闭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并打开所述加湿混流进风口的加湿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门组件包括混流风门,所述混流风门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混流风道内,以使所述第一风门组件具有所述净化位置和所述加湿位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流出风口设于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与所述加湿混流进风口之间的混流风道壁上,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与所述加湿混流进风口分别设于所述混流风门的两侧;
在所述第一风门组件处于所述净化位置时,所述混流风门转向所述加湿混流进风口,且所述混流风门的自由端与所述加湿混流进风口所在侧的混流风道壁抵接,以关闭所述加湿混流进风口并打开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以使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与所述混流出风口连通;
在所述第一风门组件处于所述加湿位置时,所述混流风门转向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且所述混流风门的自由端与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所在侧的混流风道壁抵接,以关闭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并打开所述加湿混流进风口,以使所述加湿混流进风口与所述混流出风口连通。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门组件还具有同时打开所述净化混流进风口和所述加湿混流进风口的净化加湿位置。
14.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进风口与所述新风净化进风口连通,所述净化模块具有净化风道,所述净化模块包括设于所述净化风道内的净化件,所述内循环净化进风口和所述新风净化进风口均设于所述净化件的进风侧;
所述空气处理组件的风门组件还包括第二风门组件,所述第二风门组件具有打开所述新风净化进风口并关闭所述内循环净化进风口的新风导通位置和打开所述内循环净化进风口并关闭所述新风净化进风口的内循环风导通位置。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门组件包括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内循环净化进风口处的多个净化风门;
在所述第二风门组件处于所述新风导通位置时,多个所述净化风门关闭所述内循环净化进风口,并打开所述新风净化进风口;
在所述第二风门组件处于内循环风导通位置时,多个所述净化风门打开所述内循环净化进风口,且靠近所述新风净化进风口的所述净化风门关闭所述新风净化进风口。
16.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模块、所述混流模块和所述加湿模块共用同一外壳。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组件还包括空气处理壳,所述空气处理壳内限定有依次连通的净化腔、混流腔和加湿腔,所述净化模块设于所述净化腔,所述混流模块设于所述混流腔,所述加湿模块设于所述加湿腔。
18.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为空调室内机、空调一体机、空气机和空气净化器中的任意一种。
CN201921118859.7U 2019-07-16 2019-07-16 空气处理装置 Active CN2108322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18859.7U CN210832227U (zh) 2019-07-16 2019-07-16 空气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18859.7U CN210832227U (zh) 2019-07-16 2019-07-16 空气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32227U true CN210832227U (zh) 2020-06-23

Family

ID=71263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18859.7U Active CN210832227U (zh) 2019-07-16 2019-07-16 空气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322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241764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WO2018145501A1 (zh) 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空调器
CN107477675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KR100838870B1 (ko) 환기장치
CN215260129U (zh)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6953357U (zh) 空调器的换气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2833475A (zh) 空调室内机
WO2022165999A1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8087985B (zh) 空调柜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2511454U (zh) 风机组件、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8644896B (zh) 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
CN107327909B (zh) 一种新风、净化一体机
CN210832227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213272899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CN212511492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4406255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688475U (zh) 空气调节设备
CN114183839A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5260435U (zh) 空气调节设备
CN214406254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3747027U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16522029U (zh) 空气处理装置和空调器
CN210241770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8348755U (zh) 空气净化器
CN218787584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