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65227U - 一种汽车散热器用下水室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散热器用下水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65227U
CN219865227U CN202321154735.0U CN202321154735U CN219865227U CN 219865227 U CN219865227 U CN 219865227U CN 202321154735 U CN202321154735 U CN 202321154735U CN 219865227 U CN219865227 U CN 2198652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ly connected
wall
mounting frame
water chamber
chamber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5473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大建
李震
付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Beixin Cool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Beixin Cool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Beixin Cool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Beixin Cool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5473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652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652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652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散热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汽车散热器用下水室,包括第一安装框、下水室壳体和第二安装框,所述第一安装框后端的外壁与下水室壳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框前端的外壁与下水室壳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框两侧外壁的下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板,所述下水室壳体内部底面的前端固定连接有收集盒,所述收集盒一侧的外壁贯通连接有连接管。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下水室壳体前端与后端外壁均设置多个散热翅片,便于对于下水室壳体进行散热,通过第一安装框内设置带有第一风扇的第一伺服电机以及第二安装框内设置带有第二风扇的第二伺服电机,便于对于下水室壳体进行风冷散热。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散热器用下水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散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散热器用下水室。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散热器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汽车散热器是一种将工作中的汽车发动机所产生的热量进行转移,以达到汽车发动机的降温,维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汽车发动机的寿命,而汽车散热器下水室则是将汽车散热器的散热芯的冷却水较进行收集并降温,以及收集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液并进行冷却再循环。
但是,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汽车散热器下水室大多在冷却液的循环流动过程中可能会携带零部件的废屑,而大多的汽车散热器下水室并不便于将碎屑过滤,可能导致冷却液中的废屑影响冷却系统的正常运作,且大多的汽车散热器下水室的冷却效果不佳,可能导致汽车散热器的整体降温效果不佳。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汽车散热器用下水室,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汽车散热器用下水室,通过在下水室壳体前端与后端外壁均设置多个散热翅片,便于对于下水室壳体进行散热,通过第一安装框内设置带有第一风扇的第一伺服电机以及第二安装框内设置带有第二风扇的第二伺服电机,便于对于下水室壳体进行风冷散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散热器用下水室,包括第一安装框、下水室壳体和第二安装框,所述第一安装框后端的外壁与下水室壳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框前端的外壁与下水室壳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框两侧外壁的下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板;
所述下水室壳体内部底面的前端固定连接有收集盒,所述收集盒一侧的外壁贯通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靠近收集盒一侧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过滤板,所述收集盒上表面的中心处贯通连接有第一套管,所述第一套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进水管,所述下水室壳体两侧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散热管,所述连接管的一侧与散热管贯通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下水室壳体内部的底面设置收集盒,并且收集盒分别与带有过滤板的连接管以及进水管贯通连接,便于对于冷却液中的废屑进行过滤收集,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框内部底面的后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前端外壁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风扇;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对于下水室壳体进行风冷散热。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安装框内部底面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后端外壁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二伺服电机;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带动第二风扇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风扇,所述第二安装框两侧外壁的下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对于下水室壳体进行风冷散热。
进一步地,所述下水室壳体前端与后端的外壁均设置有多个散热翅片;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对于下水室壳体进行散热。
进一步地,所述下水室壳体一侧外壁的后端贯通连接有第二套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便于保护出水管。
进一步地,所述下水室壳体的下表面开设有多个透水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便于收集散热器的散热芯的散热用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套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一侧与散热管贯通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便于收集散热器中的冷却液,并导入下水室壳体中的散热管内。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相较于市场上现有的汽车散热器下水室,通过在下水室壳体前端与后端外壁均设置多个散热翅片,便于对于下水室壳体进行散热,通过第一安装框内设置带有第一风扇的第一伺服电机以及第二安装框内设置带有第二风扇的第二伺服电机,便于对于下水室壳体进行风冷散热。
2、本实用新型中,相较于市场上现有的汽车散热器下水室,通过在下水室壳体内部的底面设置收集盒,并且收集盒分别与带有过滤板的连接管以及进水管贯通连接,便于对于冷却液中的废屑进行过滤收集,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使用寿命。
3、本实用新型中,相较于市场上现有的汽车散热器下水室,通过在连接管贯通连接散热管,便于对于进入散热管中的冷却液进行降温,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发动机的冷却效率,通过在下水室壳体一侧外壁设置出水管,便于冷却液的循环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汽车散热器用下水室的轴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汽车散热器用下水室的第一安装框、下水室壳体和第二安装框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汽车散热器用下水室的正剖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汽车散热器用下水室的侧剖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汽车散热器用下水室的收集盒、连接管、第一套管和进水管的轴测图。
图例说明:
1、第一安装框;2、下水室壳体;3、第二安装框;4、第一安装板;5、第一风扇;6、散热翅片;7、第二安装板;8、第一隔板;9、第二隔板;10、第一伺服电机;11、第二伺服电机;12、第二风扇;13、透水孔;14、散热管;15、收集盒;16、连接管;17、过滤板;18、第一套管;19、进水管;20、第二套管;21、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汽车散热器用下水室,包括第一安装框1、下水室壳体2和第二安装框3,第一安装框1后端的外壁与下水室壳体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第二安装框3前端的外壁与下水室壳体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第一安装框1两侧外壁的下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板4;
下水室壳体2内部底面的前端固定连接有收集盒15,收集盒15一侧的外壁贯通连接有连接管16,连接管16靠近收集盒15一侧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过滤板17,收集盒15上表面的中心处贯通连接有第一套管18,第一套管18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进水管19,所述下水室壳体两侧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散热管,连接管16的一侧与散热管14贯通连接。
通过在下水室壳体2内部的底面设置收集盒15,并且收集盒15分别与带有过滤板17的连接管16以及进水管19贯通连接,便于对于冷却液中的废屑进行过滤收集,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使用寿命。
第一安装框1内部底面的后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隔板8,第一隔板8前端外壁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一伺服电机10,第一伺服电机10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风扇5,便于对于下水室壳体2进行风冷散热,第二安装框3内部底面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隔板9,第二隔板9后端外壁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二伺服电机11,便于带动第二风扇12转动,第二伺服电机1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风扇12,第二安装框3两侧外壁的下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板7,便于对于下水室壳体2进行风冷散热,下水室壳体2前端与后端的外壁均设置有多个散热翅片6,便于对于下水室壳体2进行散热,下水室壳体2一侧外壁的后端贯通连接有第二套管20,便于保护出水管21,下水室壳体2的下表面开设有多个透水孔13,便于收集散热器的散热芯的散热用水,第二套管20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出水管21,出水管21的一侧与散热管14贯通连接,便于收集散热器中的冷却液,并导入下水室壳体2中的散热管14内。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一种汽车散热器用下水室前,首先通过第一安装框1两侧外壁下部分别设置的第一安装板4和在第二安装框3两侧外壁下部分别设置的第二安装板7将该一种汽车散热器用下水室安置于汽车散热器上,通过在下水室壳体2前端与后端外壁均设置多个散热翅片6,便于对于下水室壳体2进行散热,通过第一安装框1内设置带有第一风扇5的第一伺服电机10以及第二安装框3内设置带有第二风扇12的第二伺服电机11,便于对于下水室壳体2进行风冷散热,通过在下水室壳体2内部的底面设置收集盒15,并且收集盒15分别与带有过滤板17的连接管16以及进水管19贯通连接,便于对于冷却液中的废屑进行过滤收集,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使用寿命,通过在连接管16贯通连接散热管14,便于对于进入散热管14中的冷却液进行降温,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发动机的冷却效率,通过在下水室壳体2一侧外壁设置出水管,便于冷却液的循环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汽车散热器用下水室,包括第一安装框(1)、下水室壳体(2)和第二安装框(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框(1)后端的外壁与下水室壳体(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框(3)前端的外壁与下水室壳体(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框(1)两侧外壁的下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板(4);
所述下水室壳体(2)内部底面的前端固定连接有收集盒(15),所述收集盒(15)一侧的外壁贯通连接有连接管(16),所述连接管(16)靠近收集盒(15)一侧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过滤板(17),所述收集盒(15)上表面的中心处贯通连接有第一套管(18),所述第一套管(18)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进水管(19),所述下水室壳体(2)两侧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散热管(14),所述连接管(16)的一侧与散热管(14)贯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散热器用下水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框(1)内部底面的后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隔板(8),所述第一隔板(8)前端外壁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一伺服电机(10),所述第一伺服电机(10)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风扇(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散热器用下水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框(3)内部底面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隔板(9),所述第二隔板(9)后端外壁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二伺服电机(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散热器用下水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伺服电机(1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风扇(12),所述第二安装框(3)两侧外壁的下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板(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散热器用下水室,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室壳体(2)前端与后端的外壁均设置有多个散热翅片(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散热器用下水室,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室壳体(2)一侧外壁的后端贯通连接有第二套管(2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散热器用下水室,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室壳体(2)的下表面开设有多个透水孔(13)。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汽车散热器用下水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管(20)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出水管(21),所述出水管(21)的一侧与散热管(14)贯通连接。
CN202321154735.0U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汽车散热器用下水室 Active CN2198652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54735.0U CN219865227U (zh)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汽车散热器用下水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54735.0U CN219865227U (zh)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汽车散热器用下水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65227U true CN219865227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36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54735.0U Active CN219865227U (zh)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汽车散热器用下水室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652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126732U (zh) 一种电力工程用散热电力设备
CN219865227U (zh) 一种汽车散热器用下水室
CN117175069A (zh) 一种电池用的散热机构
CN220209070U (zh) 一种具有多级散热机构的电池箱
CN215398221U (zh) 一种节能管理充电桩的散热结构
CN218103932U (zh) 一种铁路用大功率模块的多通路水冷装置
CN212989598U (zh) 燃料电池测试平台散热系统
CN214705659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整流变压器
CN210576064U (zh) 一种电池包
CN211509579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通信设备
CN220281651U (zh) 一种舷外机散热组件
CN220272593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用散热机构
CN221444340U (zh) 一种双水道复合柱翼型散热器
CN218846501U (zh) 一种双层冷凝器
CN219735670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水冷式冷凝器
CN220209759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环网柜
CN221779520U (zh) 一种拖拉机的排管散热装置
CN117154286B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新能源电池
CN209344273U (zh) 一种设置有微通道式冷却装置的电池模组
CN219698273U (zh) 一种高效散热结构
CN216311890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用散热器
CN218955554U (zh) 一种船舶发动机的组合式换热器
CN218764699U (zh) 一种层叠式高效散热器
CN221447279U (zh) 一种导热散热型锂电池保护装置
CN217957620U (zh) 一种便于散热的车载远程监控通信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