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38640U - 两轮车自动回位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两轮车自动回位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38640U
CN219838640U CN202321368316.7U CN202321368316U CN219838640U CN 219838640 U CN219838640 U CN 219838640U CN 202321368316 U CN202321368316 U CN 202321368316U CN 219838640 U CN219838640 U CN 2198386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ce
stay bar
return mechanism
swinging
elastic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6831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睿
杨钊
袁昌兴
何吉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Andes Motorcycle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Andes Motorcycl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Andes Motorcycl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Andes Motorcycl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6831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386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386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386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两轮车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两轮车自动回位机构。包括弹性件和转动连接的撑杆,弹性件一端与撑杆连接,弹性件与撑杆的连接位置位于撑杆的转动中心下侧;撑杆下端悬空后在弹性件的作用下自动回位。本实用新型中的两轮车自动回位机构能够在摩托车回正后无需人工拨动侧支架即带动侧支架自动完成收拢,提高摩托车使用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两轮车自动回位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两轮车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两轮车自动回位机构。
背景技术
摩托车、自行车均是典型的两轮车,因为两轮车仅设有两个轮胎,在未使用时两轮车无法独自保持直立,以摩托车为例,目前的摩托车上设有侧支架,在停车时放下侧支架,摩托车微微倾斜后侧支架即与地面相抵,对摩托车进行支撑。
目前的摩托车侧支架通过人工转动的方式展开,使用后先使摩托车回正,然后人工反向转动侧支架对侧支架进行收拢。在摩托车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了避免摩托车歪倒,骑手往往先跨骑在摩托车上,再回正摩托车并用一只脚对摩托车进行支撑,再用另一只脚拨动侧支架,使侧支架收拢,当棋手位新手时难以在一只脚支撑摩托车、另一只脚拨动侧支架时保持平衡;且目前的侧支架需要一定的力度才能转动,当骑手为力量相对较小的女性时,人工收拢侧支架也存在一定难度。其次,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存在骑手忘记收拢侧支架,导致侧支架在摩托车行驶过程中易与地面发生摩擦,导致侧支架损坏,同时存在安全风险:特别是在摩托车向设有侧支架的一侧转弯时,此时摩托车的车身会向设有侧支架一侧倾斜,导致侧支架更容易于地面发生碰撞,从而导致车身无法保持平衡而摔倒。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两轮车自动回位机构,以在摩托车回正后无需人工拨动侧支架即带动侧支架自动完成收拢,提高摩托车使用的安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两轮车自动回位机构,弹性件和转动连接的撑杆,弹性件一端与撑杆连接,弹性件与撑杆的连接位置位于撑杆的转动中心下侧;撑杆下端悬空后在弹性件的作用下自动回位。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本方案中的弹性件与撑杆连接,在撑杆转动至撑地状态对摩托车进行支撑时,本方案中的弹性件被拉伸,且此时弹性件倾斜而并非与撑杆平行,在摩托车回正、恢复竖直状态后,撑杆不再与地面相抵,此时撑杆能够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向靠近车身的一侧摆动,从而实现撑杆的自动收拢,而不再完全依靠人工拨动,在实际使用时避免因为骑手忘记收拢撑杆导致撑杆在摩托车行驶过程中地面接触导致摩托车无法保持平衡摔倒,提高使用的安全性;也因为不在需要人工收拢撑杆,新手在骑乘时更为方便。
在实际实施时,若撑杆下端向靠近车头位置摆动展开、向靠近车尾位置摆动收拢,则弹性件远离撑杆的一端向靠近车尾的一端倾斜,在撑杆展开的情况下,撑杆的下端离开地面即可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自动向靠近车尾的一侧摆动,从而实现撑杆的自动收拢;同理,若撑杆向靠近车尾位置摆动展开,向靠近车头位置摆动收拢,则弹性件远离撑杆的一端向靠近车头的一端倾斜,自动将撑杆向靠近车头的一端拉动,同样能够自动收拢撑杆。
进一步,还包括安装板和摆动件,撑杆和摆动件均与安装板转动连接,安装板上设有与摆动件相抵的限位件;弹性件远离撑杆的一侧与摆动件连接,弹性件与摆动件的连接位置与摆动件的转动中心分别位于限位件的两侧。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进一步,摆动件上设有通槽,安装板上设有定位杆,定位杆贯穿通槽并与通槽间隙配合。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进一步,通槽包括条形部和孔部,孔部的直径大于条形部的宽度,条形部位于孔部远离限位件的一侧并与孔部连通。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摆动件安装时将孔部与定位杆相对,因为孔部的直径更大,故定位杆能够更轻松的穿过孔部,方便摆动件的安装;摆动件安装完成后相对于定位杆滑动,此时定位杆滑入条形部内,因为条形部的宽度更小,故在保证摆动件能够转动的同时,还避免摆动件从定位杆上脱落。
进一步,摆动件与限位件相抵的侧边为弧形边。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当摆动件与限位件相抵后,弧形边与限位件的接触面积更大,摆动件不容易变形。
进一步,撑杆的转动中心与限位件同轴。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本方案中,限位件的设置对撑杆的转动不会造成阻碍。
进一步,限位件为T形,限位件上形成台阶,台阶位于摆动件远离安装板的一侧。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当摆动件向远离车身的一侧滑动时,台阶与摆动件相对,能够对摆动件进行限位,从而避免摆动件从限位件上脱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的撑杆收拢后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摆动件的立体图;
图4为图3中的摆动件安装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安装板1、定位杆11、限位件12、摆动件2、条形部21、孔部22、弹簧3、撑杆4、定位销41。
实施例1
两轮车自动回位机构,如图1所示,包括弹性件、撑杆、安装板1、摆动件2、限位件12和定位杆11,定位杆11为T形、摆动件2为C形的板状结构,摆动件2的左端设有通槽,定位杆11的杆部穿过通槽并垂直贯穿安装板1,定位杆11上螺纹连接有两个螺母,并分别设置在安装板1的前后两侧,对定位杆11进行定位。定位杆11的杆部与摆动件2间隙配合,定位杆11前端直径大于后端直径,故定位杆11的前端与定位杆11的杆部之间形成台阶,台阶与摆动件2相抵,对摆动件2进行定位。
限位件12垂直贯穿撑杆和安装板1后,通过两个螺母设置在安装板1上,撑杆与限位件12之间间隙配合,限位件12的前端延伸至撑杆的前侧,摆动件2朝向限位件12的侧边为弧形边,且弧形边与限位件12相抵,通过限位件12同时对摆动件2的顺时针摆动角度进行限位。
本实施例中的弹性件采用两端均设有挂钩的弹簧3,撑杆4位于限位件12的下方的部位设有定位销41,弹簧3的下端与定位销41连接;弹簧3的上端与摆动件2的右端连接,故弹簧3与摆动件2的连接位置位于限位件12的右侧,弹簧3上端向右倾斜,故弹簧3向后的投影与撑杆4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在实际实施时,弹簧3的型号以及定位销41的位置需要根据撑杆4的尺寸和重量确定,保证在撑杆4与地面相抵并拉伸弹簧3后,在摩托车回正,撑杆4不再受到地面的限制后能够在弹簧3的弹力下复位即可。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在实际实施时,撑杆的长度根据摩托车的体型以及安装板1的安装位置确定:摩托车稍倾斜后撑杆的下端与地面相抵;在摩托车回正并保持竖直状态后,撑杆的下端高于地面以及逆时针转动也不会与地面接触。
停车后,在摩托车保持竖直状态时即将撑杆4顺时针转动至竖直状态,然后将摩托车向靠近撑杆4的一侧稍微倾斜,使撑杆4的下端与地面相抵,通过撑杆4对摩托车进行支撑。此时弹簧3被拉伸,且在弹簧3的弹力作用下,定位杆11与通槽的左端相抵,摆动件2以定位杆11为转动中心顺时针摆动,直到摆动件2与限位件12相抵,而由于撑杆4受到地面的限位而不会逆时针复位。
需要使用摩托车时,使摩托车回正并保持竖直,此时撑杆4脱离地面,因为弹簧3倾斜,如图2所示,在弹簧3施加的弹力作用下,撑杆4逆时针转动,自动进行收拢,故在使用摩托车时不再需要人工转动撑杆4。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通槽包括连通的条形部21和孔部22,孔部22为圆孔状,且孔部22的直径大于条形部21的宽度。条形部21位于孔部22的左侧,在安装时,定位杆11的杆部贯穿孔部22,然后将摆动件2向右滑动,使定位杆11滑动至条形部21内,因为条形部21的宽度更小,故在使用过程中可避免摆动件2发生大幅度的上下震动。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技术方案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Claims (7)

1.两轮车自动回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弹性件和转动连接的撑杆,所述弹性件一端与撑杆连接,弹性件与撑杆的连接位置位于撑杆的转动中心下侧;撑杆下端悬空后在弹性件的作用下自动回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车自动回位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板和摆动件,所述撑杆和摆动件均与安装板转动连接,所述安装板上设有与摆动件相抵的限位件;弹性件远离撑杆的一侧与摆动件连接,弹性件与摆动件的连接位置与摆动件的转动中心分别位于限位件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轮车自动回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摆动件上设有通槽,所述安装板上设有定位杆,定位杆贯穿通槽并与通槽间隙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轮车自动回位机构,其特征在于:通槽包括条形部和孔部,所述孔部的直径大于条形部的宽度,所述条形部位于孔部远离限位件的一侧并与孔部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轮车自动回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摆动件与限位件相抵的侧边为弧形边。
6.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两轮车自动回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撑杆的转动中心与限位件同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轮车自动回位机构,其特征在于:限位件为T形,限位件上形成台阶,所述台阶位于摆动件远离安装板的一侧。
CN202321368316.7U 2023-05-31 2023-05-31 两轮车自动回位机构 Active CN2198386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68316.7U CN219838640U (zh) 2023-05-31 2023-05-31 两轮车自动回位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68316.7U CN219838640U (zh) 2023-05-31 2023-05-31 两轮车自动回位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38640U true CN219838640U (zh) 2023-10-17

Family

ID=882977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68316.7U Active CN219838640U (zh) 2023-05-31 2023-05-31 两轮车自动回位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386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595213A (en) Auxiliary wheel arrangement of bicycle
CN219838640U (zh) 两轮车自动回位机构
CN203186512U (zh) 一种电动滑板车
CN203094311U (zh) 一种儿童三轮脚踏车
CN208963214U (zh) 一种儿童自行车辅助轮安装结构
CN209667294U (zh) 方便过障碍的滑板车
KR101982866B1 (ko) 스페어 타이어 장착장치
CN201646940U (zh) 摩托车停车架
CN106515982A (zh) 自行车折叠后停放装置
US2715033A (en) Bicycle stabilizer
CN206288172U (zh) 自行车折叠后停放装置
CN215553681U (zh) 一种双踢结构
CN106143685A (zh) 自动侧脚架及设置有其的电动车、自行车和摩托车
US11897434B2 (en) Vehicle-mounted bicycle stand
CN201792947U (zh) 双前轮自行车转向机构
US2251639A (en) Bicycle stand
CN201703475U (zh) 摩托车侧翻货架
CN204801661U (zh) 车载架
CN107364529B (zh) 一种折叠脚踏
CN204587088U (zh) 自动侧脚架及设置有其的电动车、自行车和摩托车
CN201161634Y (zh) 摩托车主支架安装支架与主支架组合
CN203819398U (zh) 自行车多功能折叠式后货架
CN220076541U (zh) 摩托车支撑脚架
CN216401613U (zh) 一种带有可折叠车篮的滑板车
CN214930375U (zh) 滑板车折叠卡位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