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34717U - 液冷机柜 - Google Patents

液冷机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34717U
CN219834717U CN202320009269.0U CN202320009269U CN219834717U CN 219834717 U CN219834717 U CN 219834717U CN 202320009269 U CN202320009269 U CN 202320009269U CN 219834717 U CN219834717 U CN 2198347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chamber
liquid
communicated
cooling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0926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雷
苏琪
王飞
万积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imens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imens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imension Corp filed Critical Dimension Corp
Priority to CN20232000926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347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347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347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冷机柜,其包括:箱体,具有沿前后方向独立设置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的开口设置在箱体的顶部,第二腔室的开口设置在箱体的侧部,第一腔室的底部用于盛装冷却液;电源分配单元,设置在第一腔室的顶部;换热单元,设置在第二腔室内,并具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第一换热通道用于与第二换热通道热交换;第一换热通道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与第一腔室连通,第二换热通道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与外接的冷却系统连通;电控单元,设置在第二腔室内并用于与换热单元电连接,以使换热单元对冷却液进行循环冷却。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液冷机柜较高而导致的对液冷机柜维护比较困难的问题。

Description

液冷机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冷机柜。
背景技术
液冷机柜通常包括液冷柜、换热单元、电源分配单元和电控单元,其中液冷柜用于盛装冷却液,电控单元和换热单元电连接以使换热单元为液冷柜内的冷却液进行换热,电源分配单元通常设置在液冷柜上以便于对被冷却设备供电。现有技术中的液冷机柜,其通常采用上下布置,即将换热单元和电控单元设置在液冷柜的上方以减少或避免取出液冷柜内的被冷却设备时,冷却液淋到电控单元和换热单元上的情况。但是,上述设置使得整体设备的高度过高,对电控单元和换热单元进行维护比较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冷机柜,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液冷机柜高度较高而导致的对液冷机柜维护比较困难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冷机柜,其包括:箱体,具有沿前后方向独立设置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的开口设置在箱体的顶部,第二腔室的开口设置在箱体的侧部,第一腔室的底部用于盛装冷却液;电源分配单元,设置在第一腔室的顶部;换热单元,设置在第二腔室内,换热单元具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第一换热通道用于与第二换热通道热交换;第一换热通道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与第一腔室连通,第二换热通道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与外接的冷却系统连通;电控单元,设置在第二腔室内,电控单元用于与换热单元电连接,以使换热单元对冷却液进行循环冷却。
进一步地,第二腔室的开口设置在箱体的后侧壁上;电源分配单元靠近第一腔室的开口设置;电控单元和换热单元沿箱体的高度方向分布,电控单元位于换热单元的上方。
进一步地,换热单元包括水泵和换热部,水泵的进液管与第一腔室连通;换热部具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水泵的出液管与第一换热通道的进液口连通,第一换热通道的出液口与第一腔室连通。
进一步地,水泵并联设置有多个,多个水泵的进液管分别与第一腔室连通,多个水泵的出液管分别与第一换热通道的进液口连通。
进一步地,换热单元还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总管和第一多通阀,第一总管的远离第一多通阀的一端与第一腔室连通,第一多通阀具有多个第一分支管路,多个第一分支管路分别与多个水泵的进液管连通;相互连通的第二多通阀和第二总管,第二多通阀具有多个第二分支管路,多个第二分支管路分别与多个水泵的出液管连通,第二总管的远离第二多通阀的一端与第一换热通道的进液口连通。
进一步地,多个水泵沿第二腔室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换热部和多个水泵沿水平方向分布。
进一步地,液冷机柜还包括:冷却液出管,设置在第一腔室内,冷却液出管上设置有冷却液出孔,冷却液出孔与第一腔室连通,冷却液出管与第一换热通道的进液口连通以使第一换热通道与第一腔室连通;冷却液进管,设置在第一腔室内,冷却液进管上设置有冷却液进孔,冷却液进孔与第一腔室连通,冷却液进管与第一换热通道的出液口连通以使第一换热通道与第一腔室连通。
进一步地,冷却液出管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腔室的延伸方向相同,且冷却液出孔设置在冷却液出管的底部;冷却液进管包括沿冷却液的流通方向顺次连通的连接段和主体段,连接段与第一换热通道的出液口连通,主体段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腔室的延伸方向相同,冷却液出管的高度高于主体段的高度,冷却液进孔设置在主体段的顶部。
进一步地,冷却液进孔的截面面积小于冷却液出孔的截面面积。
进一步地,液冷机柜还包括过滤部,过滤部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与第一腔室连通,以对第一腔室内的冷却液过滤。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沿箱体的前后方向独立设置,且冷却液盛装在第一腔室的底部,电源分配单元设置在第一腔室的顶部,同时,换热单元和电控单元设置在第二腔室内,如此设置,能够在避免取出被冷却设备时被冷却设备上的冷却液淋到换热单元和电控单元的前提下,减少本液冷机柜的高度,提升对液冷机柜的换热单元和电控单元维修的便捷性。具体地,第一腔室的开口设置在箱体的顶部,取出被冷却设备后,被冷却设备上的冷却液可能淋到箱体的顶部,由于电控单元和换热单元均位于第二腔室内,且第二腔室的开口设置在箱体的侧部,因此冷却液几乎不会滴落至第二腔室的内部,进而避免了冷却液淋到电控单元和换热单元的情况。同时,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沿箱体的前后方向分布,如此设置,能够降低箱体的整体高度,保证维修电控单元和换热单元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冷机柜的主视图;
图2示出了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冷机柜的侧视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冷机柜的后视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腔室的主视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腔室的俯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箱体;101、第一腔室;102、第二腔室;
20、电源分配单元;
30、换热单元;
31、水泵;32、换热部;33、第一总管;34、第一多通阀;35、第二多通阀;36、第二总管;
40、电控单元;
50、冷却液出管;
60、冷却液进管;61、连接段;62、主体段;
70、过滤部;
80、连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冷机柜,其包括箱体10、电源分配单元20、换热单元30和电控单元40。其中,箱体10,具有沿前后方向独立设置的第一腔室101和第二腔室102,第一腔室101的开口设置在箱体10的顶部,第二腔室102的开口设置在箱体10的侧部,第一腔室101的底部用于盛装冷却液。电源分配单元20设置在第一腔室101的顶部。换热单元30设置在第二腔室102内,换热单元30具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第一换热通道用于与第二换热通道热交换;第一换热通道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与第一腔室101连通,第二换热通道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与外接的冷却系统连通;电控单元40,设置在第二腔室102内,电控单元40用于与换热单元30电连接,以使换热单元30对冷却液进行循环冷却。并且,第一腔室101的开口处和第二腔室102的开口处分别铰接设置有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第一腔室101和第二腔室102沿箱体10的前后方向独立设置,且冷却液盛装在第一腔室101的底部,电源分配单元20设置在第一腔室101的顶部,同时,换热单元30和电控单元40设置在第二腔室102内,如此设置,能够在避免取出被冷却设备时被冷却设备上的冷却液淋到换热单元30和电控单元40的前提下,减少本液冷机柜的高度,提升对液冷机柜的换热单元30和电控单元40维修的便捷性。具体地,第一腔室101的开口设置在箱体10的顶部,取出被冷却设备后,被冷却设备上的冷却液可能淋到箱体10的顶部,由于电控单元40和换热单元30均位于第二腔室102内,且第二腔室102的开口设置在箱体10的侧部,因此冷却液几乎不会滴落至第二腔室102的内部,进而避免了冷却液淋到电控单元40和换热单元30的情况。同时,第一腔室101和第二腔室102沿箱体10的前后方向分布,如此设置,能够降低箱体10的整体高度,保证维修电控单元40和换热单元30的便捷性。
如图1至图4所示,第二腔室102的开口设置在箱体10的后侧壁上;电源分配单元20靠近第一腔室101的开口设置;电控单元40和换热单元30沿箱体10的高度方向分布,电控单元40位于换热单元30的上方。本方案中,箱体10整体大致呈立方体结构,箱体10包括本体部和设置在本体部内的隔板,隔板将箱体10内部的空间分隔成相互独立的第一腔室101和第二腔室102,隔板的两侧分别形成第一腔室101的后侧壁和第二腔室102的前侧壁。第一腔室101的后侧壁的高度高于第一腔室101的前侧壁的高度,电源分配单元20用于向被冷却设备进行供电,且电源分配单元20设置在第一腔室101后侧壁的顶部,电源分配单元20的高度高于第一腔室101前侧壁的高度,如此设置,能够减少或避免冷却液与电源分配单元20接触,保证电源分配单元20作业的顺畅性。并且,电控单元40设置在第二腔室102的前侧壁的顶部,换热单元30与第一腔室101的底部对应设置,如此设置,便于换热单元30与第一腔室101连接,保证整体结构的合理性与紧凑型。
具体地,换热单元30包括水泵31和换热部32,水泵31的进液管与第一腔室101连通;换热部32具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水泵31的出液管与第一换热通道的进液口连通,第一换热通道的出液口与第一腔室101连通。本实施例中,换热部32为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出液口和进液口分别穿过箱体10的第二腔室102的侧壁并与外接设备进行连接,以向第二换热通道内注入冷介质。
进一步地,水泵31并联设置有多个,多个水泵31的进液管分别与第一腔室101连通,多个水泵31的出液管分别与第一换热通道的进液口连通。多个水泵31并联设置,使得当其中一个水泵31出现故障时,能够在不停机的前提下对该水泵31进行维修,保证了本液冷机柜运行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换热单元30还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总管33和第一多通阀34,第一总管33的远离第一多通阀34的一端与第一腔室101连通,第一多通阀34具有多个第一分支管路,多个第一分支管路分别与多个水泵31的进液管连通。换热单元30还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二多通阀35和第二总管36,第二多通阀35具有多个第二分支管路,多个第二分支管路分别与多个水泵31的出液管连通,第二总管36的远离第二多通阀35的一端与第一换热通道的进液口连通。如此设置,能够避免多个水泵31分别通过不同的管路与第一腔室101相互连通的情况,保证换热单元30的结构紧凑性。本方案对水泵31的具体数量不做限定,本实施例中,水泵31并联设置有两个,第一多通阀34和第二多通阀35均为三通阀。
进一步地,多个水泵31沿第二腔室102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换热部32和多个水泵31沿水平方向分布。本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沿第二腔室102的高度方向延伸,两个水泵31沿第二腔室102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板式换热器的进液口位于出液口的上方,第一总管33位于第一多通阀34的靠近板式换热器的一侧,第一多通阀34靠近第二腔室102的底部设置,第一总管通过第一多通阀34与位于下方的水泵31连通;第二多通阀35靠近第二腔室102的顶部设置,第二总管36位于第二多通阀35的靠近板式换热器的一侧,位于上方的水泵31通过第二多通阀35与板式换热器的进液口连通。如此设置,能够尽可能地减少管路的总长度,保证整体结构布局的紧凑性。
如图2、图5和图6所示,进一步地,液冷机柜还包括冷却液出管50和冷却液进管60。其中冷却液出管50设置在第一腔室101内,冷却液出管50上设置有冷却液出孔,冷却液出孔与第一腔室101连通,冷却液出管50与第一换热通道的进液口连通以使第一换热通道与第一腔室101连通。冷却液进管60设置在第一腔室101内,冷却液进管60上设置有冷却液进孔,冷却液进孔与第一腔室101连通,冷却液进管60与第一换热通道的出液口连通以使第一换热通道与第一腔室101连通。本实施例中,液冷机柜还包括连通管80,连通管80的一端与第一换热通道的出液口连通,另一端穿过隔板并与冷却液进管60连通。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总管33的一端穿过隔板并与冷却液出管50连通,在水泵31的作用下,第一腔室101内被加热的冷却液依次通过冷却液出孔、冷却液出管50、第一总管33、水泵31和第二总管36流通至换热部32的第一换热通道内;经过换热部32的换热作用,冷却液经过第一换热通道的出液口并通过连通管80流通至冷却液进管60内,之后经过冷却液出孔流通至第二腔室102内,以完成循环换热作业。
进一步地,冷却液出管5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腔室101的延伸方向相同,冷却液出管50设置在第一腔室101侧壁上且靠近顶部设置,冷却液出孔设置在冷却液出管50的底部,冷却液出孔沿冷却液出管5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冷却液进管60包括沿冷却液的流通方向顺次连通的连接段61和主体段62,连接段61与第一换热通道的出液口连通,主体段6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腔室101的延伸方向相同,冷却液出管50的高度高于主体段62的高度,冷却液进孔设置在主体段62的顶部,冷却液进孔沿主体段62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本实施例中,连接段61通过连通管80与第一换热通道的出液口连通,连接段61的与连通管80连接的一端靠近第一腔室101的其中一个端部设置,且连接段沿第一腔室101的后侧壁向下延伸至第一腔室101的底壁后,沿着第一腔室101的宽度方向向第一腔室101的中部延伸,之后沿着第一腔室101的长度方向向第一腔室101的另一端延伸。如此设置,能够保证冷却液出管50和冷却液进管60尽量靠近第一腔室101的侧壁,保证被冷却设备顺利地放置在第一腔室101内。并且,将冷却液出孔设置在冷却液出管50的底部,能保证冷却液流通至冷却液出管50内的顺畅性;将冷却液进孔设置在冷却液进管60的顶部,能够使得冷却液朝上喷射,保证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冷却液进孔的截面面积小于冷却液出孔的截面面积。如此设置,能保证冷却液流通至冷却液出管50内的顺畅性;且使得冷却液朝向喷射的高度较高,进一步保证换热效果。
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液冷机柜还包括过滤部70,过滤部70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与第一腔室101连通,以对第一腔室101内的冷却液过滤。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过滤部70位于靠近水泵31的靠近换热部32的一侧,且位于换热部32的下方。过滤部70的进液口与第一总管33连通,过滤部70的出液口与连通管80连通,如此设置,能够尽可能地减少管路的长度,进一步保证整体结构的紧凑性。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液冷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机柜包括:
箱体(10),具有沿前后方向独立设置的第一腔室(101)和第二腔室(102),所述第一腔室(101)的开口设置在所述箱体(10)的顶部,所述第二腔室(102)的开口设置在所述箱体(10)的侧部,所述第一腔室(101)的底部用于盛装冷却液;
电源分配单元(20),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101)的顶部;
换热单元(30),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102)内,所述换热单元(30)具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用于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热交换;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腔室(101)连通,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与外接的冷却系统连通;
电控单元(40),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102)内,所述电控单元(40)用于与所述换热单元(30)电连接,以使所述换热单元(30)对所述冷却液进行循环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机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腔室(102)的开口设置在所述箱体(10)的后侧壁上;所述电源分配单元(20)靠近所述第一腔室(101)的开口设置;所述电控单元(40)和所述换热单元(30)沿所述箱体(10)的高度方向分布,所述电控单元(40)位于所述换热单元(30)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30)包括水泵(31)和换热部(32),所述水泵(31)的进液管与所述第一腔室(101)连通;所述换热部(32)具有所述第一换热通道和所述第二换热通道,所述水泵(31)的出液管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一腔室(10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31)并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水泵(31)的进液管分别与所述第一腔室(101)连通,多个所述水泵(31)的出液管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进液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30)还包括:
相互连通的第一总管(33)和第一多通阀(34),所述第一总管(33)的远离所述第一多通阀(3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腔室(101)连通,所述第一多通阀(34)具有多个第一分支管路,多个所述第一分支管路分别与多个所述水泵(31)的进液管连通;
相互连通的第二多通阀(35)和第二总管(36),所述第二多通阀(35)具有多个第二分支管路,多个所述第二分支管路分别与多个所述水泵(31)的出液管连通,所述第二总管(36)的远离所述第二多通阀(3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进液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机柜,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水泵(31)沿所述第二腔室(102)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换热部(32)和多个所述水泵(31)沿水平方向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机柜还包括:
冷却液出管(50),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101)内,所述冷却液出管(50)上设置有冷却液出孔,所述冷却液出孔与所述第一腔室(101)连通,所述冷却液出管(50)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进液口连通以使所述第一换热通道与所述第一腔室(101)连通;
冷却液进管(60),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101)内,所述冷却液进管(60)上设置有冷却液进孔,所述冷却液进孔与所述第一腔室(101)连通,所述冷却液进管(60)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出液口连通以使所述第一换热通道与所述第一腔室(101)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冷机柜,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液出管(50)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腔室(101)的延伸方向相同,且所述冷却液出孔设置在所述冷却液出管(50)的底部;
所述冷却液进管(60)包括沿冷却液的流通方向顺次连通的连接段(61)和主体段(62),所述连接段(61)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出液口连通,所述主体段(6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腔室(101)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冷却液出管(50)的高度高于所述主体段(62)的高度,所述冷却液进孔设置在所述主体段(62)的顶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冷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进孔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冷却液出孔的截面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机柜还包括过滤部(70),所述过滤部(70)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腔室(101)连通,以对所述第一腔室(101)内的冷却液过滤。
CN202320009269.0U 2023-01-03 2023-01-03 液冷机柜 Active CN2198347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09269.0U CN219834717U (zh) 2023-01-03 2023-01-03 液冷机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09269.0U CN219834717U (zh) 2023-01-03 2023-01-03 液冷机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34717U true CN219834717U (zh) 2023-10-13

Family

ID=882514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09269.0U Active CN219834717U (zh) 2023-01-03 2023-01-03 液冷机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347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84387B (zh) 一种浸没式液冷装置、刀片式服务器和机架式服务器
CN110036705A (zh) 流体冷却系统
JP2019519847A (ja) データセンタキャビネット及びその重力スプレーシステム
CN111240448B (zh) 一种服务器中部喷射液体浸没式液冷装置
CN219834717U (zh) 液冷机柜
CN106785229B (zh) 一种液冷电池包
CN215070123U (zh) 一种液冷管路结构、液冷系统及储能设备
CN207589380U (zh) 一种服务器机柜和服务器机柜组
CN207381804U (zh) 一种集装箱式水冷静止无功补偿装置
CN217064359U (zh) 服务器机柜和液体浸没冷却系统
CN219459583U (zh) 液冷机柜
WO2022247521A1 (zh) 服务器及机柜
CN213426765U (zh) 一种机柜冷却系统
CN219612231U (zh) 液冷柜
CN210799568U (zh) 一种液压缸的散热装置
CN217213630U (zh) 一种液冷设备壳体、液冷设备及液冷系统
CN210740535U (zh) 一种冷暖两用水箱及空调机组
CN218001954U (zh) 一种浸没式液冷设备
CN214242247U (zh) 一种冷链式集装箱
CN217563964U (zh) 一种应用于液冷机柜的布液器
CN213214180U (zh) 一种大功率电子器件的冷却系统
CN107835623A (zh) 一种电子设备散热装置
CN220018245U (zh) 一种混流式闭式冷却塔
CN212851520U (zh) 冷水分配单元
CN219679097U (zh) 冷却系统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