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12231U - 液冷柜 - Google Patents

液冷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12231U
CN219612231U CN202320269725.5U CN202320269725U CN219612231U CN 219612231 U CN219612231 U CN 219612231U CN 202320269725 U CN202320269725 U CN 202320269725U CN 219612231 U CN219612231 U CN 2196122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ooling
cavity
pipeline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6972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琪
孟雷
万积清
马渊博
皇利奎
王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imens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imens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imension Corp filed Critical Dimension Corp
Priority to CN20232026972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122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122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122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冷柜,液冷柜包括:柜体,具有冷却腔,冷却腔能够放置电子设备;供液组件,设置在柜体上,供液组件能够提供冷却液;第一冷却组件,包括第一输送管路,第一输送管路分别与供液组件以及冷却腔连通,第一输送管路能够将供液组件内的冷却液输送至冷却腔内,以对电子设备进行冷却;第二冷却组件,包括第二输送管路,第二输送管路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第一出液口与电子设备的内部连通,第一进液口与供液组件连通,第二输送管路能够对电子设备的内部输送冷却液。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却效果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液冷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柜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冷柜。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服务器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样会对服务器的运行产生影响。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给服务器进行降温冷却,会采用液冷柜来对服务器进行降温,例如申请号为201710883910.2的专利文件,上述文件提供一种服务器机柜和服务器机柜组,包括机柜本体、设置在机柜本体内的液冷舱和液位调节机构;该液位调节机构包括储液舱和液位传感器,其中,液位传感器用于检测液冷舱内的液位高度;储液舱用于在液冷舱的液位高度不高于第一液位高度时,将储液舱内的冷却液注入液冷舱中,在液冷舱的液位高度不低于第二液位高度时,将液冷舱内的冷却液注入储液舱中。通过设置上述结构,能够自动调节液位的高度,从而能够实现冷却柜的自动调节功能。
但是,在上述方案中,只能对服务器进行均匀冷却,无法对服务器内高发热量的元器件进行定点冷却,从而影响了冷却柜的冷却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却柜,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却效果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冷柜,液冷柜包括:柜体,具有冷却腔,冷却腔能够放置电子设备;供液组件,设置在柜体上,供液组件能够提供冷却液;第一冷却组件,包括第一输送管路,第一输送管路分别与供液组件以及冷却腔连通,第一输送管路能够将供液组件内的冷却液输送至冷却腔内,以对电子设备进行冷却;第二冷却组件,包括第二输送管路,第二输送管路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第一出液口与电子设备的内部连通,第一进液口与供液组件连通,第二输送管路能够对电子设备的内部输送冷却液。
进一步地,第二冷却组件还包括控制阀,控制阀设置在第二输送管路上,控制阀能够控制第二输送管路的流量。
进一步地,第二冷却组件包括多个控制阀,第二输送管路包括总通道和多个分管,每个分管均与总通道连通,总通道具有第一进液口,每个分管具有第一出液口,控制阀与分管一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柜体还具有安装腔,安装腔位于冷却腔的上方,安装腔与冷却腔相互连通,安装腔内能够设置电气元件,液冷柜还包括安装架,安装架位于安装腔内,控制阀固定设置在安装架上。
进一步地,安装架的延伸方向与柜体的长度方向相同,多个控制阀沿安装架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在安装架上。
进一步地,安装架具有容纳腔,容纳腔的延伸方向与安装架的延伸方向相同,安装架的顶部具有开口,开口与容纳腔连通,冷却液能够通过开口进入容纳腔内,控制阀的远离第一出液口的一端与容纳腔的侧壁连通,容纳腔形成总通道。
进一步地,第二冷却组件包括多个控制阀和多个第二输送管路,每个第二输送管路均与供液组件连通,控制阀与第二输送管路一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供液组件包括泵体,第一输送管路包括进液管路和出液管路,进液管路和出液管路沿柜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在冷却腔的两侧,进液管路设置有第二出液口,第二出液口与冷却腔连通,出液管路设置有第二进液口,第二进液口与冷却腔连通,泵体的进口与出液管路连通,泵体的出口与进液管路连通。
进一步地,进液管路和出液管路均沿柜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进液管路具有多个第二出液口,多个第二出液口位于进液管路的底部,且多个第二出液口沿进液管路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出液管路具有多个第二进液口,多个第二进液口位于出液管路的顶部,且多个第二进液口沿进液管路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柜体内设置第一冷却组件和第二冷却组件。通过设置上述结构,在装置的运行过程中,利用第一冷却组件即可实现对电子设备的均匀散热,当某个电子设备的内部发热量较大时,由于第二冷却组件的第一出液口与电子设备的内部连通,从而能够使冷却液对电子设备内部的高发热量的元器件进行冷却,以提高液冷柜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柜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柜的侧面剖视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柜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中D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冷柜的仰视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8中E处的放大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柜体;11、冷却腔;
20、控制阀;21、分管;
30、安装腔;
40、安装架;41、开口;42、容纳腔;
50、进液管路;51、出液管路;52、第二出液口;53、第二进液口;
60、供液组件;70、第一输送管路;80、第二输送管路;81、第一进液口;82、第一出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液冷柜,该液冷柜包括柜体10、供液组件60、第一冷却组件和第二冷却组件。其中,柜体10具有冷却腔11,冷却腔11能够放置电子设备,供液组件60设置在柜体10上,供液组件60能够提供冷却液,第一冷却组件包括第一输送管路70,第一输送管路70分别与供液组件60以及冷却腔11连通,第一输送管路70能够将供液组件60内的冷却液输送至冷却腔11内,以对电子设备进行冷却,第二冷却组件包括第二输送管路80,第二输送管路8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进液口81和第一出液口82,第一出液口82与电子设备的内部连通,第一进液口81与供液组件60连通,第二输送管路80能够对电子设备的内部输送冷却液。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柜体10内设置第一冷却组件和第二冷却组件。通过设置上述结构,在装置的运行过程中,利用第一冷却组件即可实现对电子设备的均匀散热,当某个电子设备的内部发热量较大时,由于第二冷却组件的第一出液口82与电子设备的内部连通,从而能够使冷却液对电子设备内部的高发热量的元器件进行冷却,以提高液冷柜的冷却效果。
如图2所示,第二冷却组件还包括控制阀20,控制阀20设置在第二输送管路80上,控制阀20能够控制第二输送管路80的流量,并且控制阀20的顶部具有可转动扳手,用户通过该扳手能够对控制阀20的流量进行调整,同时也能够控制控制阀20的打开或关闭。
当然,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控制阀20还可设置为电控阀,这样能够提高装置的自动化程度,从而能够减轻用户的工作强度。
具体地,如图2至图4所示,第二冷却组件包括多个控制阀20,第二输送管路80包括总通道和多个分管21,总通道具体为输液管道,且总通道的设置位置和容纳腔42的设置位置相同,总通道可对冷却液进行运输,每个分管21均与总通道连通,总通道具有第一进液口81,每个分管21具有第一出液口82,控制阀20与分管21一一对应设置。通过设置上述结构,能够使每个控制阀20的流量相同,同时利用多个分管21即可对多个不同的电子设备进行冷却,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装置的冷却效率。
如图1所示,柜体10还具有安装腔30,安装腔30位于冷却腔11的上方,安装腔30与冷却腔11相互连通,安装腔30内能够设置电气元件,液冷柜还包括安装架40,安装架40位于安装腔30内,控制阀20固定设置在安装架40上。在柜体10内设置两个腔室,且两个腔室之间相互连通,将安装腔30内设置电气元件,如此能够使电子设备与电气元件电连接,以满足电子设置的正常运行。
如图4至图6所示,在本申请中,安装架40的延伸方向与柜体10的长度方向相同,多个控制阀20沿安装架40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在安装架40上。通过设置上述结构,将多个控制阀20均匀设置在安装架40上,且每个控制阀20能够对应单独的电子设备设置,如此使得相邻的控制阀20不会产生相互干扰,从而挺高了装置运行时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安装架40的延伸方向还可设置为与柜体10的宽度方向相同,具体的设置情况应根据用户的使用需求进行选择,只要能够满足装置的正常运行即可。
如图5所示,具体地,安装架40具有容纳腔42,容纳腔42的延伸方向与安装架40的延伸方向相同,安装架40的顶部具有开口41,该开口即为第一进液口81。如图4所示,开口41与容纳腔42连通,冷却液能够通过开口41进入容纳腔42内,控制阀20的远离第一出液口82的一端与容纳腔42的侧壁连通,容纳腔42形成总通道。这样设置,能够利用安装架40使冷却液在容纳腔42内流动,如此无需额外的空间来运输冷却液,从而能够减小装置的整体体积,有利于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如图4至图6所示,其中,第二输送管路80可以由多个并联设置的管路构成,也可设置为串联+并联组合的管路构成。在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二冷却组件包括多个控制阀20和多个第二输送管路80,多个第二输送管路80并联设置,且每个第二输送管路80均与供液组件60连通,控制阀20与第二输送管路80一一对应设置。这样设置,能够通过多个控制阀20控制多个第二输送管路80的流量,如此能够调液冷柜的冷却效率,同时由于每个控制阀20对应单独的第二输送管路80,如此使得不同的第二输送管路80之间不会相互影响,从而有利于维持装置的正常运行。
如图6至图9所示,该供液组件60包括泵体,第一输送管路70包括进液管路50和出液管路51,进液管路50和出液管路51沿柜体1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在冷却腔11的两侧,进液管路50设置有第二出液口52,第二出液口52与冷却腔11连通,出液管路51设置有第二进液口53,第二进液口53与冷却腔11连通,泵体的进口与出液管路51连通,泵体的出口与进液管路50连通。
通过设置上述结构,在装置的运行过程中,利用第二出液口52能够使冷却液从进液管路50中流入至冷却腔11内,利用第二进液口53能够使冷却液从冷却腔11流入至出液管路51内,如此能够实现装置的冷却液循环,从而有利于维持装置的稳定运行。同时,在本申请中,泵体设置在冷却腔11内。可选地,泵体还可设置在安装腔30中,只要能够满足装置的正常运行即可。
进一步地,进液管路50和出液管路51均沿柜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这样设置,能够提高进液管路50和出液管路51的长度,从而能够提高冷却液的流动面积,进而能够提高装置的换热效率,有利于电子设备在正常温度下工作。
图6和图8所示,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供液组件60设置在冷却腔11内,且与冷却腔11的侧壁抵接,第一输送管路70和第二输送管路80均位于所述冷却腔11内,且位于供液组件60的上方,这样设置能够防止供液组件60占用过多的安装空间,从而降低了供液组件60的安装体积,有利于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发展。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供液组件60还可设置在柜体外,只要能够满足装置的供液需求即可,具体的设置情况应根据用户的使用环境进行选择,如此能够提高装置的适用性。
如图7和图9所示,具体地,进液管路50具有多个第二出液口52,多个第二出液口52位于进液管路50的底部,且多个第二出液口52沿进液管路50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出液管路51具有多个第二进液口53,多个第二进液口53位于出液管路51的顶部,且多个第二进液口53沿进液管路50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通过设置上述结构,在装置的运行过程中,将第二出液口52位于进液管路50的底部,在重力的作用下,温度较低的冷却液能够更为顺利地流进至冷却腔11内;同时由于温度较高的冷却液密度较小,因此温度较高的冷却液会位于容纳腔42内的冷却液的顶部,将第二进液口53设置在出液管路51的顶部则有利于温度较高的冷却液的回流,这样设置,能够提高装置的冷却循环效率,从而尽可能地提高了装置的冷却效果。在本申请中,第二出液口52和第二进液口53的轴线与柜体10的高度方向相同。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出液口52和多个第二进液口53还可设置在进液管路50和出液管路51的其他位置,只要能够满足装置的使用需求即可。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柜体10内设置第一冷却组件和第二冷却组件。通过设置上述结构,在装置的运行过程中,利用第一冷却组件即可实现对电子设备的均匀散热,当某个电子设备的内部发热量较大时,由于第二冷却组件的第一出液口82与电子设备的内部连通,从而能够使冷却液对电子设备内部的高发热量的元器件进行冷却,以提高液冷柜的冷却效果。同时,第二冷却组件还包括控制阀20,控制阀20设置在第二输送管路80上,控制阀20能够控制第二输送管路80的流量,并且控制阀20的顶部具有可转动扳手,用户通过该扳手能够对控制阀20的流量进行调整,同时也能够控制控制阀20的打开或关闭。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液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柜包括:
柜体(10),具有冷却腔(11),所述冷却腔(11)能够放置电子设备;
供液组件(60),设置在所述柜体(10)上,所述供液组件(60)能够提供冷却液;
第一冷却组件,包括第一输送管路(70),所述第一输送管路(70)分别与所述供液组件(60)以及所述冷却腔(11)连通,所述第一输送管路(70)能够将所述供液组件(60)内的冷却液输送至所述冷却腔(11)内,以对所述电子设备进行冷却;
第二冷却组件,包括第二输送管路(80),所述第二输送管路(8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进液口(81)和第一出液口(82),所述第一出液口(82)与所述电子设备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一进液口(81)与所述供液组件(60)连通,所述第二输送管路(80)能够对所述电子设备的内部输送冷却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组件还包括控制阀(20),所述控制阀(20)设置在所述第二输送管路(80)上,所述控制阀(20)能够控制所述第二输送管路(80)的流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组件包括多个所述控制阀(20),所述第二输送管路(80)包括总通道和多个分管(21),每个分管(21)均与所述总通道连通,所述总通道具有所述第一进液口(81),每个所述分管(21)具有所述第一出液口(82),所述控制阀(20)与所述分管(21)一一对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10)还具有安装腔(30),所述安装腔(30)位于所述冷却腔(11)的上方,所述安装腔(30)与所述冷却腔(11)相互连通,所述安装腔(30)内能够设置电气元件,所述液冷柜还包括安装架(40),所述安装架(40)位于所述安装腔(30)内,所述控制阀(20)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架(40)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40)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柜体(10)的长度方向相同,多个所述控制阀(20)沿所述安装架(40)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在所述安装架(40)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40)具有容纳腔(42),所述容纳腔(4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安装架(40)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安装架(40)的顶部具有开口(41),所述开口(41)与所述容纳腔(42)连通,所述冷却液能够通过所述开口(41)进入所述容纳腔(42)内,所述控制阀(20)的远离所述第一出液口(82)的一端与所述容纳腔(42)的侧壁连通,所述容纳腔(42)形成所述总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组件包括多个所述控制阀(20)和多个所述第二输送管路(80),每个所述第二输送管路(80)均与所述供液组件(60)连通,所述控制阀(20)与所述第二输送管路(80)一一对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组件(60)包括泵体,所述第一输送管路(70)包括进液管路(50)和出液管路(51),所述进液管路(50)和所述出液管路(51)沿所述柜体(1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冷却腔(11)的两侧,所述进液管路(50)设置有第二出液口(52),所述第二出液口(52)与所述冷却腔(11)连通,所述出液管路(51)设置有第二进液口(53),所述第二进液口(53)与所述冷却腔(11)连通,所述泵体的进口与所述出液管路(51)连通,所述泵体的出口与所述进液管路(50)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路(50)和所述出液管路(51)均沿所述柜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路(50)具有多个所述第二出液口(52),多个所述第二出液口(52)位于所述进液管路(50)的底部,且多个所述第二出液口(52)沿所述进液管路(50)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出液管路(51)具有多个所述第二进液口(53),多个所述第二进液口(53)位于所述出液管路(51)的顶部,且多个所述第二进液口(53)沿所述进液管路(50)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CN202320269725.5U 2023-02-08 2023-02-08 液冷柜 Active CN2196122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69725.5U CN219612231U (zh) 2023-02-08 2023-02-08 液冷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69725.5U CN219612231U (zh) 2023-02-08 2023-02-08 液冷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12231U true CN219612231U (zh) 2023-08-29

Family

ID=87747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69725.5U Active CN219612231U (zh) 2023-02-08 2023-02-08 液冷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122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3597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iquid cooling computer equipment
US8583290B2 (en)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minimizing power consumption in cooling liquid-cooled electronics racks
JP2019519847A (ja) データセンタキャビネット及びその重力スプレーシステム
CN102483641A (zh) 用于服务器群冷却系统的冷排封装
CN103697746B (zh) 一种换热器均流装置
CN208242090U (zh) 一种模块化高密度机柜的散热系统
CN113271755B (zh) 一种单相浸没式液冷机柜
CN219612231U (zh) 液冷柜
CN113835502A (zh) 一种液冷系统及其浸没式冷却安装箱
CN112066500A (zh) 间接蒸发冷却机组及数据中心机房
CN106886267B (zh) 一种低压油路进油供给结构
CN207381804U (zh) 一种集装箱式水冷静止无功补偿装置
CN112286321A (zh) 一种大数据一体机的散热装置
CN111720371A (zh) 液位油温自平衡式组合油箱
CN220254954U (zh) 液冷机柜
CN112984902B (zh) 一种卧式风冷冷柜
CN211509682U (zh) 分块降温式水冷板
CN112416100A (zh) 一种用于计算机主机的散热机构
CN207623913U (zh) 液体散热系统
CN203323268U (zh) 进风均流紊流式模块化填料布水型直接蒸发冷却空调
CN214242247U (zh) 一种冷链式集装箱
CN216795553U (zh) 一种快速散热机柜
CN216849856U (zh) 半导体行业用可移动式温控装置
CN220420628U (zh) 电堆壳体、电堆以及燃料电池系统
CN114025583B (zh) 一种辐射相变式自动控温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