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22708U - 对接车 - Google Patents
对接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822708U CN219822708U CN202321295762.XU CN202321295762U CN219822708U CN 219822708 U CN219822708 U CN 219822708U CN 202321295762 U CN202321295762 U CN 202321295762U CN 219822708 U CN219822708 U CN 2198227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at
- clamping
- sliding
- base
- alo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41000251468 Actinopterygii Species 0.000 claims 1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5 flex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Testing Of Devices, Machine Parts, Or Other Structur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对接车,涉及测试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对接车包括:底座;用于分别连接于测试机相对两侧的至少两个夹持臂,各个夹持臂沿X向滑动连接于底座;底座用于带动各个夹持臂沿X向移动;夹持臂包括滑移座与支撑座,滑移座滑动连接于底座,支撑座沿Y向滑动连接于滑移座背向底座的一侧,滑移座用于带动支撑座沿Y向移动,支撑座设有用于夹设测试机的夹持面,夹持面沿Z向位置可调,X向、Y向和Z向两两垂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对接车具有结构简单、安装工作占用空间小、对输入的动力扭矩大小要求较低、安全风险低、对接效率高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试设备对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对接车。
背景技术
半导体自动化测试(ATE)领域中,众多工艺节点需要对芯片的性能进行测试。随着新型芯片不断出现,测试系统的工艺、器件性能以及结构复杂性提高,测试机的体积也逐渐增大,重量已至吨量级,因而测试机需要专门的设备进行运输,完成与芯片的精准对接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重型测试设备的条件需求,其运输与对接操作需要一种具有高负载、高精度的起重设备来完成,传统的机械臂设备由于需要实现一些高频翻转功能,加装有较多的液压驱动和气缸驱动机构,结构复杂,安装工作占用空间大,且需要提供较大的动力输入,安全风险高,需要时常进行维护,在对接阶段多采用手动手轮进行调节,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接车,具有结构简单、安装工作占用空间小、对输入的动力扭矩大小要求较低、安全风险低、对接效率高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对接车,包括:
底座;
用于分别连接于测试机相对两侧的至少两个夹持臂,各个所述夹持臂沿X向滑动连接于所述底座;
所述底座用于带动各个所述夹持臂沿所述X向移动;
所述夹持臂包括滑移座与支撑座,所述滑移座滑动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支撑座沿Y向滑动连接于所述滑移座背向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滑移座用于带动所述支撑座沿所述Y向移动,所述支撑座设有用于夹设测试机的夹持面,所述夹持面沿Z向位置可调,所述X向、所述Y向和所述Z向两两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包括支撑外壳、驱动机构和两个间隔分布的第一导向组件,两个所述第一导向组件分别位于所述测试机相对的两侧;
各个所述第一导向组件均设置于所述支撑外壳面向所述滑移座的一侧,各个所述第一导向组件沿所述X向滑动连接有至少一个所述滑移座;
所述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支撑外壳内,所述驱动机构与各个所述滑移座驱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用于同步带动各个所述滑移座相对于所述第一导向组件沿所述X向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动力源、两根平行间隔设置的丝杆以及多个滑块;
所述丝杆与所述支撑外壳转动连接,所述丝杆沿所述X向延伸,每一所述丝杆对应螺纹连接有至少一个所述滑块,每一个所述滑移座对应连接于至少一个所述滑块;
所述动力源与两个所述丝杆传动连接,以带动两个所述丝杆相对于所述支撑外壳同步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源包括电机、主动轮、从动轮和皮带;
所述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安装有所述主动轮;
两个所述丝杆的同侧端部均安装有所述从动轮,各个所述从动轮通过同一所述皮带与所述主动轮传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源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支撑外壳的多个张紧轮,各个所述张紧轮压紧于所述皮带的外表面,且所述主动轮的两侧均布设有所述张紧轮。
进一步地,所述滑移座包括板体、第二导向组件和第一调节组件;
所述第二导向组件设置于所述板体背向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支撑座与所述第二导向组件沿所述Y向滑动配合;
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设置于所述板体背向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第一调节组件用于沿所述Y向调整所述支撑座相对于所述板体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包括支撑柱和微调机构;
所述支撑柱沿Y向滑动连接于所述滑移座背向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支撑柱设有与所述微调机构连接的第二调节组件,所述第二调节组件用于调整所述微调机构沿所述Z向的位置;
所述微调机构具有所述夹持面。
进一步地,所述微调机构包括升降板、连杆和第一夹持座;
所述升降板与所述支撑柱沿所述Z向滑动配合,所述升降板与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连接;
所述连杆安装于所述升降板,所述连杆的一端具有与所述第一夹持座转动配合的万向球头;
所述第一夹持座具有所述夹持面。
进一步地,所述微调机构还包括伸缩杆和第二夹持座;所述伸缩杆的一端与所述升降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持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夹持座具有所述夹持面。
进一步地,所述伸缩杆的端部通过鱼眼轴承与所述第二夹持座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对接车能产生如下有益效果:
在使用上述对接车时,沿X向调整各个夹持臂相对于底座的位置,使得测试机两侧的各个夹持臂相对设置;随后调整各个夹持臂上夹持面的Z向位置,使得各个夹持面能够正对测试机的侧面;随后通过滑移座带动支撑座沿Y向移动,使得各个夹持面夹持测试机,需要注意的是,夹持测试机时需保证各个夹持臂上的夹持面的高度相同;夹持完毕后,通过夹持面提升测试机即可实现测试机的夹持。同理,在需要将测试机与芯片对接时,可在X、Y和Z三个方向上调整测试机的位置,实现准确对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对接车在对接过程中不需要做翻转动作,无需设置液压驱动和气缸驱动机构,也不需要采用手轮进行调节,结构简单,安装工作占用空间小,且对输入的动力扭矩大小要求较低,安全风险低,对接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接车夹持测试机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接车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底座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滑移座和支撑座配合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标:1-底座;11-支撑外壳;111-第一支撑壳体;112-第二支撑壳体;113-罩壳;12-第一导向组件;13-驱动机构;131-动力源;1311-电机;1312-主动轮;1313-从动轮;1314-皮带;1315-张紧轮;132-丝杆;133-滑块;2-滑移座;21-板体;22-第二导向组件;23-第一调节组件;3-支撑座;31-支撑柱;32-微调机构;321-升降板;322-连杆;3221-万向球头;323-第一夹持座;324-伸缩杆;325-第二夹持座;326-夹持面;33-第二调节组件;331-第二调节螺杆;332-第二滑移块;333-转动电机;4-测试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对接车,如图1所示,包括:底座1;用于分别连接于测试机4相对两侧的至少两个夹持臂,各个夹持臂沿X向滑动连接于底座;底座1用于带动各个夹持臂沿X向移动;夹持臂包括滑移座2与支撑座3,滑移座2滑动连接于底座1,支撑座3沿Y向滑动连接于滑移座2背向底座1的一侧,滑移座2用于带动支撑座3沿Y向移动,支撑座3设有用于夹设测试机4的夹持面326,夹持面326沿Z向位置可调,X向、Y向和Z向两两垂直。
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对接车中,通过底座1实现夹持面326沿X向位置的调节,通过滑移座2实现夹持面326沿Y向位置的调节,通过支撑座3实现夹持面326沿Z向位置的调节,从而在空间内实现测试机的移动,令测试机对准芯片。相对于传统的翻转式机械臂来说,上述对接车无需设置液压驱动和气缸驱动机构,也不需要采用手轮进行调节,具有结构简单、安装工作占用空间小、对输入的动力扭矩大小要求较低、安全风险低、对接效率高等优点。
以下对底座1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底座1包括支撑外壳11、驱动机构13以及两个间隔分布的第一导向组件12,两个第一导向组件12分别位于测试机4相对的两侧,其中:
支撑外壳11对第一导向组件12和驱动机构13起到支撑的作用,同时对驱动机构13起到防护的作用;
各个第一导向组件12均设置于支撑外壳11面向滑移座2的一侧,各个第一导向组件12沿X向滑动连接有至少一个滑移座2,第一导向组件12可保证各个滑移座2滑动稳定性同时起到导向效果;
驱动机构13安装于支撑外壳11内,驱动机构13与各个滑移座2驱动连接,驱动机构13用于同步带动各个滑移座2相对于第一导向组件12沿X向滑动。
其中,如图2和图3所示,支撑外壳11可以包括第一支撑壳体111、第二支撑壳体112和罩壳113;第一支撑壳体111以及第二支撑壳体112的顶部均连接有第一导向组件12,至少一个滑移座2通过一个第一导向组件12与第一支撑壳体111滑动配合,至少一个滑移座2通过另一个第一导向组件12与第二支撑壳体112滑动配合;罩壳113连接于第一支撑壳体111和第二支撑壳体112之间,罩设于驱动机构13的外部。
具体地,各个第一导向组件12可以沿X向滑动连接有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甚至更多个滑移座2,各个滑移座2上支撑座3中的夹持面326共同对测试机4进行夹持。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各个第一导向组件12沿X向滑动连接有一个滑移座2,以减小对接车投入成本,同时便于人员检测操作。
第一导向组件12可以包括导向槽,也可以包括导轨等导向结构。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导向组件12包括两根导轨。一个滑移座2通过一个第一导向组件12中的两根导轨与第一支撑壳体111滑动配合,另一个滑移座2通过另外一个第一导向组件12中的两根导轨与第二支撑壳体112滑动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驱动机构13包括动力源131、两根平行间隔设置的丝杆132以及多个滑块133,其中:
动力源131与两根丝杆132传动连接,每一根丝杆132均与支撑外壳11转动连接,丝杆132沿X向延伸,每一根丝杆132对应螺纹连接有至少一个滑块133,每一个滑移座2对应连接于至少一个滑块133上。
在使用时,动力源131带动两根丝杆132转动,由于丝杆132上的滑块133在滑移座2的限定下无法发生转动,丝杆132转动的同时,其上的滑块133会沿丝杆132的长度方向滑动,从而同步带动滑移座2沿丝杆132的长度方向滑动。
其中,每一个滑移座2可以对应连接于一个、两个甚至更多的滑块133。当滑移座2同时连接于多个滑块133时,滑移座2连接于相邻的多个滑块133。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滑移座2与多个滑块133一一对应连接。优选的,滑移座2配置为两个,滑块133对应配置为两个,一个滑块133与一根丝杆132螺纹连接,另一个滑块133与另一根丝杆132螺纹连接。
动力源131可以配置为一个,将动力分别输送至两根丝杆132,动力源131也可以配置为两个,一对一地将动力输送至两根丝杆132。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动力源131配置为一个,动力源131包括电机1311、主动轮1312、从动轮1313和皮带1314,其中:
电机1311的动力输出轴安装有主动轮1312,电机1311的动力可自主动轮1312输出;
两根丝杆132的同侧端部均安装有从动轮1313,两根丝杆132上的从动轮1313通过同一皮带1314与主动轮1312传动连接,以使主动轮1312转动时,两个从动轮1313能够同步转动。
上述动力源131可通过一个电机1311同步带动两根丝杆132转动,相对于配置两个电机1311来进行驱动来说,两根丝杆132的同步效果更好,两个夹持臂在x轴方向的运动一致性更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皮带1314可更换为链条,此时主动轮1312为主动链轮,从动轮1313为从动链轮。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使得皮带1314能够稳定的将主动轮1312的动力输出给从动轮1313,如图3所示,动力源131还包括安装于支撑外壳11的多个张紧轮1315,各个张紧轮1315压紧于皮带1314的外表面,保证皮带1314处于紧绷的状态。
具体地,主动轮1312的两侧可以均布设有张紧轮1315,以使得主动轮1312两侧的皮带1314均处于张紧状态,皮带1314能够将动力稳定传递至两个从动轮1313。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主动轮1312的两侧均布设有一个张紧轮1315。
以下对滑移座2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滑移座2包括板体21、第二导向组件22和第一调节组件23,第二导向组件22设置于板体21背向底座1的一侧,支撑座3与第二导向组件22沿Y向滑动配合;第一调节组件23设置于板体21背向底座1的一侧,第一调节组件23能够沿Y向调整支撑座3相对于板体21的位置,实现夹持面326在Y向位置的调节。
其中,第二导向组件22可以包括导向槽,也可以包括导轨等导向结构。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导向组件22包括两根导轨,支撑座3通过两根导轨与板体21滑动配合,保证支撑座3运行稳定性。
如图4所示,第一调节组件23包括固定安装于板体21的固定块,固定块转动连接有一沿Y向延伸的第一调节螺杆,螺杆螺纹连接有第一滑移块,第一滑移块固定在支撑座3的底部。
在使用时,可以转动第一调节螺杆,由于第一滑移块的转动自由度被支撑座3所限定,第一调节螺杆转动的同时,第一滑移块会带动支撑座3沿第一调节螺杆的长度方向滑动。
以下对支撑座3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支撑座3包括支撑柱31和微调机构32;支撑柱31沿Y向滑动连接于滑移座2背向底座1一侧的第二导向组件22,支撑柱31内设有与微调机构32连接的第二调节组件33,第二调节组件33用于调整微调机构32沿Z向的位置;微调机构32具有夹持面326,人员可以通过微调机构32调节测试机4与芯片对接面的平行度,实现精准对接。
具体地,支撑柱31的外表面上沿Z向设有滑轨,微调机构32与滑轨滑动配合。
另外,为保证第二调节组件33的调节精度,第二调节组件33的结构可以与第一调节组件23的结构类似,其可以包括伸入支撑柱31内的第二调节螺杆331以及螺纹连接于第二调节螺杆331上的第二滑移块332,微调机构32固定安装于第二滑移块332上。第二调节组件33与第一调节组件23的不同在于,第二调节组件33还包括固定于支撑柱31底部的转动电机333,转动电机333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二调节螺杆331连接,以带动第二调节螺杆331转动,由于第二滑移块332的转动自由度被微调机构32所限定,因此在第二调节螺杆331转动时,第二滑移块332会带动微调机构32沿第二调节螺杆331的长度方向移动,实现微调机构32的Z向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微调机构32包括升降板321、连杆322和第一夹持座323;升降板321与支撑柱31外表面上的滑轨沿Z向滑动配合,升降板321可通过螺钉等结构与第二调节组件33中的第二滑移块332连接;连杆322固定安装于升降板321,连杆322的一端具有与第一夹持座323转动配合的万向球头3221;第一夹持座323背离连杆322的一端具有夹持面326。
在使用时,由于第一夹持座323与连杆322端部的万向球头3221转动配合,第一夹持座323可在任意角度上相对于连杆322转动,从而使得夹持面326的角度可以随意调节,进而调整测试机4与芯片对接面之间的平行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便于人员对测试机4的对接平面的微调,如图4所示,微调机构还包括伸缩杆324和第二夹持座325;伸缩杆324的一端与升降板3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夹持座325转动连接,第二夹持座325具有夹持面326。
在使用时,可伸长伸缩杆324,使得第二夹持座325带动测试机4朝向伸缩杆324伸长的方向摆动;或者,缩短伸缩杆324,使得第二夹持座325带动测试机4朝向伸缩杆324缩短的方向摆动。在上述过程中,第一夹持座323起到夹持测试机4,以保证测试机悬空状态的作用。
具体地,伸缩杆324的伸缩方向平行于水平方向且与Y向之间具有一夹角,以使得伸缩杆324在伸缩时,能够分别沿X向和Y向产生分力,便于调整测试机4上对接平面的角度,保证测试机4能够对准芯片。
具体地,伸缩杆324可以包括第一螺纹柱、第二螺纹和套管,第一螺纹柱和第二螺纹柱分别自套管的两端与套管螺纹连接,第一螺纹柱和第二螺纹柱的螺旋方向相反,转动套管后,第一螺纹柱和第二螺纹柱同时自套管内伸出或同时伸入套管内,实现伸缩效果,便于人员操作,且调节精度更高。
伸缩杆324和第二夹持座325优选位于连杆322和第一夹持座323的下方,可自连杆322和第一夹持座323的下方对测试机4的对接平面进行微调,相对于自连杆322和第一夹持座323的上方对测试机4的对接平面进行微调来说,测试机4调节过程更加稳定。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伸缩杆324的端部通过鱼眼轴承与第二夹持座325转动连接,以实现第二夹持座325的多角度调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对接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1);
用于分别连接于测试机(4)相对两侧的至少两个夹持臂,各个所述夹持臂沿X向滑动连接于所述底座;
所述底座(1)用于带动各个所述夹持臂沿所述X向移动;
所述夹持臂包括滑移座(2)与支撑座(3),所述滑移座(2)滑动连接于所述底座(1),所述支撑座(3)沿Y向滑动连接于所述滑移座(2)背向所述底座(1)的一侧,所述滑移座(2)用于带动所述支撑座(3)沿所述Y向移动,所述支撑座(3)设有用于夹设测试机(4)的夹持面(326),所述夹持面(326)沿Z向位置可调,所述X向、所述Y向和所述Z向两两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包括支撑外壳(11)、驱动机构(13)和两个间隔分布的第一导向组件(12),两个所述第一导向组件(12)分别位于所述测试机(4)相对的两侧;
各个所述第一导向组件(12)均设置于所述支撑外壳(11)面向所述滑移座(2)的一侧,各个所述第一导向组件(12)沿所述X向滑动连接有至少一个所述滑移座(2);
所述驱动机构(13)安装于所述支撑外壳(11)内,所述驱动机构(13)与各个所述滑移座(2)驱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13)用于同步带动各个所述滑移座(2)相对于所述第一导向组件(12)沿所述X向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13)包括动力源(131)、两根平行间隔设置的丝杆(132)以及多个滑块(133);
所述丝杆(132)与所述支撑外壳(11)转动连接,所述丝杆(132)沿所述X向延伸,每一所述丝杆(132)对应螺纹连接有至少一个所述滑块(133),每一个所述滑移座(2)对应连接于至少一个所述滑块(133);
所述动力源(131)与两个所述丝杆(132)传动连接,以带动两个所述丝杆(132)相对于所述支撑外壳(11)同步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源(131)包括电机(1311)、主动轮(1312)、从动轮(1313)和皮带(1314);
所述电机(1311)的动力输出轴安装有所述主动轮(1312);
两个所述丝杆(132)的同侧端部均安装有所述从动轮(1313),各个所述从动轮(1313)通过同一所述皮带(1314)与所述主动轮(1312)传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源(131)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支撑外壳(11)的多个张紧轮(1315),各个所述张紧轮(1315)压紧于所述皮带(1314)的外表面,且所述主动轮(1312)的两侧均布设有所述张紧轮(13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移座(2)包括板体(21)、第二导向组件(22)和第一调节组件(23);
所述第二导向组件(22)设置于所述板体(21)背向所述底座(1)的一侧,所述支撑座(3)与所述第二导向组件(22)沿所述Y向滑动配合;
所述第一调节组件(23)设置于所述板体(21)背向所述底座(1)的一侧,所述第一调节组件(23)用于沿所述Y向调整所述支撑座(3)相对于所述板体(21)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对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3)包括支撑柱(31)和微调机构(32);
所述支撑柱(31)沿Y向滑动连接于所述滑移座(2)背向所述底座(1)的一侧,所述支撑柱(31)设有与所述微调机构(32)连接的第二调节组件(33),所述第二调节组件(33)用于调整所述微调机构(32)沿所述Z向的位置;
所述微调机构(32)具有所述夹持面(326)。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对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调机构(32)包括升降板(321)、连杆(322)和第一夹持座(323);
所述升降板(321)与所述支撑柱(31)沿所述Z向滑动配合,所述升降板(321)与所述第二调节组件(33)连接;
所述连杆(322)安装于所述升降板(321),所述连杆(322)的一端具有与所述第一夹持座(323)转动配合的万向球头(3221);
所述第一夹持座(323)具有所述夹持面(326)。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对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调机构(32)还包括伸缩杆(324)和第二夹持座(325);所述伸缩杆(324)的一端与所述升降板(3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持座(325)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夹持座(325)具有所述夹持面(326)。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对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杆(324)的端部通过鱼眼轴承与所述第二夹持座(325)转动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295762.XU CN219822708U (zh) | 2023-05-24 | 2023-05-24 | 对接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295762.XU CN219822708U (zh) | 2023-05-24 | 2023-05-24 | 对接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822708U true CN219822708U (zh) | 2023-10-13 |
Family
ID=882481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295762.XU Active CN219822708U (zh) | 2023-05-24 | 2023-05-24 | 对接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822708U (zh) |
-
2023
- 2023-05-24 CN CN202321295762.XU patent/CN21982270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326287U (zh) | 一种焊接机器人 | |
CN107008602B (zh) | 串-并联式喷涂机器人 | |
CN213970483U (zh) | 双面砂带打磨设备 | |
CN209304107U (zh) | 一种机械加工用角度高度可调夹具 | |
CN113401767B (zh) | 一种电梯导轨支架预装设备 | |
CN212496256U (zh) | 一种角度可调整的焊接工装 | |
WO2022077670A1 (zh) | 一种工件翻转用工业机器人 | |
CN109968047A (zh) | 一种柔性直线电机双驱龙门平台 | |
CN109333339B (zh) | 一种轮毂数控抛光机及其工作方法 | |
CN219822708U (zh) | 对接车 | |
CN220699550U (zh) | 一种环境设计样板夹具 | |
CN111604885B (zh) | 一种含多轴转动支架的六自由度混联机器人 | |
CN217740505U (zh) | 一种用于半导体工件浸锌的旋转臂结构 | |
CN113799013B (zh) | 一种机械维修用夹具 | |
CN109352404A (zh) | 一种多角度送料装置 | |
CN217901667U (zh) | 一种工件探伤设备 | |
CN114260922A (zh) | 一种打磨与制孔机器人 | |
CN112405280A (zh) | 一种机械配件手工清洁打磨平台 | |
CN218613436U (zh) | 一种工件磨削夹持设备 | |
CN213946368U (zh) | 一种液压驱动夹持的大尺度测量基准平面调节平台 | |
CN221650218U (zh) | 立体检测设备 | |
CN221676992U (zh) | 一种移动机器人测试用定位装置 | |
CN216524492U (zh) | 一种起重机轮压测试装置 | |
CN220993629U (zh) | 车床用工件夹具结构 | |
CN214705559U (zh) | 一种电缆加工用的精准校位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