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05007U - 一种pcb板分流合流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pcb板分流合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05007U
CN219805007U CN202320939216.9U CN202320939216U CN219805007U CN 219805007 U CN219805007 U CN 219805007U CN 202320939216 U CN202320939216 U CN 202320939216U CN 219805007 U CN219805007 U CN 2198050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converging
confluence
transmission assembly
spl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3921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茂水
夏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Chengtai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Chengtai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Chengtai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Chengtai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3921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050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050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050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82Recycling of waste of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equipment [WEEE]

Landscapes

  • Branching, Merging, And Special Transfer Between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PCB板分流合流装置,包括:分流台、合流台、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所述分流台和合流台并列设置;所述分流台中包括第一传输组件和第二传输组件,所述合流台中包括第三传输组件和第四传输组件;所述第一传输组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线,所述第二传输线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传输组件;第二传输组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传输组件;所述第二传输组件中设置有第二升降驱动件,第三传输组件中设置有第三升降驱动件。本实用新型采用两套并行的传输组件实现两个方向上PCB板的传输,且两套传输组件彼此嵌套且独立,占地面积较小,结构简单,显著提升了PCB板分流合流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PCB板分流合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PCB板传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PCB板分流合流装置。
背景技术
PCB板在VRS检修过程中,需要将PCB板分为NG板和OK板,OK板直接传输至终点进行收板,NG板需要传输至检测台进行修理之后再传输至终点进行收板。因此需要设计可以分流合流的传输装置进行PCB板的分开和合并。
现有的分流合流装置需要占用较大的面积来实现不同传输线的分流和合流,占地面积大,传输线较长,使得PCB板在VRS检修传输过程中传输时间长,传输路径长,不利于检修效率的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PCB板分流合流装置,采用两套并行的传输组件实现两个方向上PCB板的传输,且两套传输组件彼此嵌套且独立,占地面积较小,结构简单,显著提升了PCB板分流合流的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PCB板分流合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流台、合流台、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所述分流台和合流台并列设置;且分流台和合流台的中心连线方向为第一方向;
所述分流台中包括第一传输组件和第二传输组件,所述合流台中包括第三传输组件和第四传输组件;所述第一传输组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线,所述第二传输线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传输组件;第二传输组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传输组件;所述第一传输组件、第一传输线、第四传输组件、第四传输线的传输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所述第三传输组件和第四传输组件的传输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
所述第二传输组件中设置有第二升降驱动件,第三传输组件中设置有第三升降驱动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输组件包括并列设置的若干个分流辊筒,所述分流辊筒的两端分别与分流台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线中设置有第一辊筒,第一辊筒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传输线的内侧壁转动连接;第一辊筒平行于分流辊筒;
所述第一传输组件和第一传输线的传输方向垂直于所述分流辊筒的中心轴。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升降驱动包括第二升降台和第二升降气缸,所述第二升降气缸能够带动所述第二升降台进行升降;所述第二升降台中设置有并列的多个分流固定架,所述分流固定架位于相邻分流辊筒的间隙中。
进一步的,第二传输组件包括分流驱动件和若干个连接至分流驱动件的分流传输带,所述分流驱动件包括分流驱动轴、分流主动轮、分流从动轮和分流驱动气缸,所述分流驱动轴位于分流台和合流台之间;所述分流驱动轴垂直于分流辊筒,分流驱动轴中设置有分流主动轮,分流固定架中设置有若干个分流从动轮,分流主动轮和分流从动轮的连线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分流传输带嵌套在分流主动轮和分流从动轮中,所述分流驱动轴连接分流驱动气缸。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传输组件包括并列设置的若干个合流辊筒,所述合流辊筒的两端分别与合流台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传输线中设置有第二传输带,第二传输带的传输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所述第四传输组件和第二传输线的传输方向垂直于所述合流辊筒的中心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辊筒和分流辊筒位于相同的平面内;所述第二传输带和合流辊筒位于相同的平面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升降驱动包括第三升降台和第三升降气缸,所述第三升降气缸能够带动所述第三升降台进行升降;所述第三升降台中设置有并列的多个合流固定架,所述合流固定架位于相邻合流辊筒的间隙中。
进一步的,第三传输组件包括合流驱动件和若干个连接至合流驱动件的合流传输带,所述合流驱动件包括合流驱动轴、合流主动轮、合流从动轮和合流驱动气缸,所述合流驱动轴位于合流台和合流台之间;所述合流驱动轴垂直于合流辊筒,合流驱动轴中设置有合流主动轮,合流固定架中设置有若干个合流从动轮,合流主动轮和合流从动轮的连线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合流传输带嵌套在合流主动轮和合流从动轮中,所述合流驱动轴连接合流驱动气缸。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传输线中的若干个第二传输带并列设置,所述第二传输带中设置有翻转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翻转组件包括翻转气缸、翻转轴和翻转杆,所述翻转气缸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翻转轴,所述翻转轴上并列设置若干个翻转杆,所述翻转杆垂直于所述翻转轴;所述翻转轴的中心轴平行于第一方向,所述翻转杆位于前端传输带的间隙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申请中分流台包括第一传输组件和第二传输组件,合流台包括第三传输组件和第四传输组件,在分流台和合流台之外还设置有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组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线,所述第二传输线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传输组件;第二传输组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传输组件;所述第一传输组件、第一传输线、第四传输组件、第四传输线的传输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所述第三传输组件和第四传输组件的传输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一方向指的是分流台和合流台的中心连线方向;
本申请中第二传输组件中设置有第二升降驱动件,第三传输组件中设置有第三升降驱动件;当分流台中PCB板为OK板的时候,第二升降驱动件和第三升降驱动件分别带动第二传输组件和第三传输组件上升至第一传输组件上方的位置,此时,第二传输组件将OK板传输至合流台中第三传输组件;当分流台中PCB板为NG板的时候,第二升降驱动件带动第二传输组件下降至第一传输组件下方的位置,此时,分流台中第一传输组件将NG板传输至第一传输线中进行检修;
本申请中第一传输组件和第二传输组件嵌套且彼此独立,能够实现两个方向上的传输,第三传输组件和第四传输组件嵌套且彼此独立,能够实现两个方向上的传输,使得整个分流合流装置占地面积较小,结构简单,显著提升了PCB板分流合流的效率。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中PCB板分流合流装置的总体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中分流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中分流台和合流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中第二传输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中第二传输组件的俯视图;
图6为本申请中翻转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中第二传输带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12、分流辊筒;13、第一辊筒;22、分流传输带;23、分流驱动轴;24、分流主动轮;25、分流从动轮;26、分流固定架;3、分流台;4、PCB板;5、合流台;53、合流驱动轴;54、合流主动轮;55、合流辊筒;56、第二传输带;57、翻转轴;58、翻转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前”、“后”、“上”、“下”、“左”、“右”、“纵”、“横”、“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头”、“尾”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所指的机构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当一个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能够“直接地”或“间接地”位于另一元件之上,或者也可能存在一个或更多个居间元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机构、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实用新型的描述。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图7,本申请提供的一种PCB板分流合流装置,包括:分流台3、合流台5、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分流台3和合流台5并列设置;且分流台3和合流台5的中心连线方向为第一方向;分流台3中包括第一传输组件和第二传输组件,合流台5中包括第三传输组件和第四传输组件;第一传输组件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传输线,第二传输线的输出端连接第四传输组件;第二传输组件的输出端连接第三传输组件;第一传输组件、第一传输线、第四传输组件、第四传输线的传输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第三传输组件和第四传输组件的传输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二传输组件中设置有第二升降驱动件,第三传输组件中设置有第三升降驱动件。
本申请中第二传输组件中设置有第二升降驱动件,第三传输组件中设置有第三升降驱动件;当分流台3中PCB板4为OK板的时候,第二升降驱动件和第三升降驱动件分别带动第二传输组件和第三传输组件上升至第一传输组件上方的位置,此时,第二传输组件将OK板传输至合流台5中第三传输组件;当分流台3中PCB板4为NG板的时候,第二升降驱动件带动第二传输组件下降至第一传输组件下方的位置,此时,分流台3中第一传输组件将NG板传输至第一传输线中进行检修;
本申请中第一传输组件和第二传输组件嵌套且彼此独立,能够实现两个方向上的传输,第三传输组件和第四传输组件嵌套且彼此独立,能够实现两个方向上的传输,使得整个分流合流装置占地面积较小,结构简单,显著提升了PCB板4分流合流的效率。
本申请中分流台3和合流台5中至少一个传输组件中设置有升降驱动件,升降驱动件的作用就是将其中一个传输组件带动至高于或低于另外一个传输组件的高度,位于高处的传输组件用于对PCB板4进行传输,通过两个传输组件相对高度的变换,可以实现两个方向上PCB板4的传输。
实施例2
请参阅图1-图7,本申请提供的一种PCB板分流合流装置,包括:分流台3、合流台5、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分流台3和合流台5并列设置;且分流台3和合流台5的中心连线方向为第一方向;分流台3中包括第一传输组件和第二传输组件,合流台5中包括第三传输组件和第四传输组件;第一传输组件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传输线,第二传输线的输出端连接第四传输组件;第二传输组件的输出端连接第三传输组件;第一传输组件、第一传输线、第四传输组件、第四传输线的传输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第三传输组件和第四传输组件的传输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二传输组件中设置有第二升降驱动件,第三传输组件中设置有第三升降驱动件。
如图1-图3所示,本申请中分流台3中的PCB板4被区分为OK板和NG板,OK板通过第二传输组件传输至合流台5中第三传输组件,NG板通过第一传输组件传输至第一传输线中,在第一传输线的终端设置有人工检修台,人工对NG板进行检测维修之后再放置至侧边的第二传输线中传输至合流台5中;至此,两种不同类型的PCB板4在合流台5中混合,合流台5中的PCB板4再下料,完成PCB板4的分流、检修和合流过程。
本申请定义分流台3和合流台5的中心连线方向为第一方向,在分流台3所在平面内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为第二方向。在本申请中,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的传输方向均为第二方向,且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的传输方向性相反;第三传输组件至第四传输组件的传输方向为第一方向。
进一步的,第一传输组件和第一传输线采用辊筒进行传输。第一传输组件包括并列设置的若干个分流辊筒12,分流辊筒12的两端分别与分流台3的内侧壁转动连接,第一传输组件和第一传输线的传输方向垂直于分流辊筒12的中心轴。第一传输线中设置有第一辊筒13,第一辊筒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传输线的内侧壁转动连接;第一辊筒13平行于分流辊筒12。
本申请中第一辊筒13和分流辊筒12位于相同的平面内,也就是说,第一传输组件和第一传输线的高度固定,其中分流辊筒12和第一辊筒13位于相同平面内,共同形成NG板在第二方向上的传输。
进一步的,分流台3中第二传输组件和合流台5中第三传输组件采用传输带进行OK板的传输。第二传输组件包括分流驱动件和若干个连接至分流驱动件的分流传输带22,分流传输带22位于相邻分流辊筒12的间隙中,且分流传输带22的传输方向与分流辊筒12的传输方向垂直。分流辊筒12的传输方向垂直与分流辊筒12的中心轴方向,相邻的分流辊筒12之间设置有一个分流传输带22,分流传输带22的传输方向平行于分流辊筒12的中心轴方向。
如图4和5所示,本申请中分流台3中第二传输组件包括升降驱动件,升降驱动件能够带动分流传输带22和分流驱动件在垂直于分流台3平面的方向进行升降。
具体的,本申请中分流传输带22嵌套在主动轮和从动轮外侧,主动轮为一个,从动轮可以为多个,且主动轮和从动轮的连线平行于分流辊筒12的中心轴方向。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例,本申请升降驱动件包括升降台和升降气缸,升降气缸能够带动升降台在第一方向上进行升降;升降台中设置有并列的多个分流固定架26,分流固定架26位于相邻分流辊筒12的间隙中。
分流驱动件包括分流驱动轴23、分流主动轮24、分流从动轮25和分流驱动气缸,分流驱动轴23位于第二传输组件和合流台5之间;分流驱动轴23垂直于分流辊筒12,分流驱动轴23中设置有分流主动轮24,分流固定架26中设置有多个分流从动轮25,分流主动轮24和分流从动轮25的连线方向为第二传输方向,分流传输带22嵌套在分流主动轮24和分流从动轮25中,分流驱动轴23连接分流驱动气缸。由于分流固定架26位于分流辊筒12间隙中,分流固定架26中的主动轮和从动轮以及嵌套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上的分离传输带均位于分流辊筒12之间的间隙中。
当升降气缸带动升降台进行升降的时候,升降台中分流固定架26中的主动轮和从动轮以及嵌套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上的分离传输带同步进行升降。使得第二传输组件的高度大于或者小于第一传输组件的高度。当分流板中PCB板4为OK板时,第二传输组件的高度大于第一传输组件的时候,分流台3上的OK板沿着分流传输带22朝着合流台5上第三传输组件传输。当分流板中PCB板4为NG板时,第二传输组件的高度小于第一传输组件的时候,分流台3上的NG板沿着分流辊筒12和第一辊筒13朝着第一传输线上传输。
本申请中第二传输组件和第三传输组件的结构基本相同,具体的,第三升降驱动包括第三升降台和第三升降气缸,第三升降气缸能够带动第三升降台进行升降;第三升降台中设置有并列的多个合流固定架,合流固定架位于相邻合流辊筒55的间隙中。
请继续参阅图1-图3,第三传输组件包括合流驱动件和若干个连接至合流驱动件的合流传输带,合流驱动件包括合流驱动轴53、合流主动轮54、合流从动轮和合流驱动气缸,合流驱动轴53位于合流台5和合流台5之间;合流驱动轴53垂直于合流辊筒55,合流驱动轴53中设置有合流主动轮54,合流固定架中设置有若干个合流从动轮,合流主动轮54和合流从动轮的连线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合流传输带嵌套在合流主动轮54和合流从动轮中,合流驱动轴53连接合流驱动气缸。具体结构和附图可以参阅4和图5中第二传输组件的示意图,在此不再详述。
如图7所示,进一步的,本申请中第二传输线中包括若干个第二传输带56,第二传输带56的延伸方向和传输方向均垂直于第一方向。也就是说,第二传输线与第一传输线并列设置,第一传输线是通过第一辊筒13进行传输,第二传输线通过第二传输带进行传输,且第二传输带56的传输方向和延伸方向均是从第二传输线朝向合流台5的方向,即垂直于第一方向。
本申请之所以要将第二传输线设计为采用第二传输带56进行传输,是因为NG板经过人工检修之后是反面朝上放置在第二传输线上的,在合流台5进行合流的时候,NG板和OK板均需要正面朝上进行放置,因此,在第二传输带56中需要设置翻转组件,间隔分布的第二传输带56有利于翻转组件的布置。
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本申请中翻转组件包括翻转气缸、翻转轴57和翻转杆58,翻转气缸的输出端连接翻转轴57,翻转轴57上并列设置若干个翻转杆58,翻转杆58垂直于翻转轴57;翻转轴57的中心轴平行于第一方向,翻转杆58位于前端传输带的间隙中。在第二传输线的入口处,翻转组件将反面朝上的NG板进行翻转之后,NG板被翻转至第二传输带56末端的位置,再在第二传输带56的带动下传输至合流台5中第四传输组件的合流辊筒55中。
合流台5中合流辊筒55和第二传输带56位于相同的平面内,也就是说,第四传输组件和第二传输线的高度固定,其中,合流辊筒55和第二传输带56位于相同平面内,共同形成NG板的合流传输。
本申请PCB板4的分流和合流原理如下:
当分流台3中PCB板4为OK板的时候,第二升降驱动件和第三升降驱动件分别带动第二传输组件和第三传输组件上升至第一传输组件上方的位置,此时,分流传输带22和合流传输带位于相同的高度,分流传输带22将OK板传输至合流传输带;合流台5中的OK板可以继续朝着终点传输,也可以被夹持组件夹持下料。
当分流台3中PCB板4为NG板的时候,第二升降驱动件和第三升降驱动件分别带动第二传输组件和第三传输组件下降至第一传输组件上方的位置,此时,分流台3中NG板沿着分流辊筒12和第一辊筒13传输至人工检修台处进行双面检修,检修完成的NG反面朝上放置在第二传输线的入口处,第二传输线中翻转组件对NG板进行翻转,使得其正面朝上,第二传输带56带动NG板传输至合流辊筒55中,合流台5中的NG板可以继续朝着终点传输,也可以被夹持组件夹持下料。
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Claims (10)

1.一种PCB板分流合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流台、合流台、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所述分流台和合流台并列设置;且分流台和合流台的中心连线方向为第一方向;
所述分流台中包括第一传输组件和第二传输组件,所述合流台中包括第三传输组件和第四传输组件;所述第一传输组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线,所述第二传输线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传输组件;第二传输组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传输组件;所述第一传输组件、第一传输线、第四传输组件、第四传输线的传输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所述第三传输组件和第四传输组件的传输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
所述第二传输组件中设置有第二升降驱动件,第三传输组件中设置有第三升降驱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CB板分流合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组件包括并列设置的若干个分流辊筒,所述分流辊筒的两端分别与分流台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线中设置有第一辊筒,第一辊筒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传输线的内侧壁转动连接;第一辊筒平行于分流辊筒;
所述第一传输组件和第一传输线的传输方向垂直于所述分流辊筒的中心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PCB板分流合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升降驱动包括第二升降台和第二升降气缸,所述第二升降气缸能够带动所述第二升降台进行升降;所述第二升降台中设置有并列的多个分流固定架,所述分流固定架位于相邻分流辊筒的间隙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PCB板分流合流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传输组件包括分流驱动件和若干个连接至分流驱动件的分流传输带,所述分流驱动件包括分流驱动轴、分流主动轮、分流从动轮和分流驱动气缸,所述分流驱动轴位于分流台和合流台之间;所述分流驱动轴垂直于分流辊筒,分流驱动轴中设置有分流主动轮,分流固定架中设置有若干个分流从动轮,分流主动轮和分流从动轮的连线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分流传输带嵌套在分流主动轮和分流从动轮中,所述分流驱动轴连接分流驱动气缸。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PCB板分流合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传输组件包括并列设置的若干个合流辊筒,所述合流辊筒的两端分别与合流台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传输线中设置有第二传输带,第二传输带的传输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所述第四传输组件和第二传输线的传输方向垂直于所述合流辊筒的中心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PCB板分流合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筒和分流辊筒位于相同的平面内;所述第二传输带和合流辊筒位于相同的平面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PCB板分流合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升降驱动包括第三升降台和第三升降气缸,所述第三升降气缸能够带动所述第三升降台进行升降;所述第三升降台中设置有并列的多个合流固定架,所述合流固定架位于相邻合流辊筒的间隙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PCB板分流合流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三传输组件包括合流驱动件和若干个连接至合流驱动件的合流传输带,所述合流驱动件包括合流驱动轴、合流主动轮、合流从动轮和合流驱动气缸,所述合流驱动轴位于合流台和合流台之间;所述合流驱动轴垂直于合流辊筒,合流驱动轴中设置有合流主动轮,合流固定架中设置有若干个合流从动轮,合流主动轮和合流从动轮的连线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合流传输带嵌套在合流主动轮和合流从动轮中,所述合流驱动轴连接合流驱动气缸。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PCB板分流合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输线中的若干个第二传输带并列设置,所述第二传输带中设置有翻转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PCB板分流合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组件包括翻转气缸、翻转轴和翻转杆,所述翻转气缸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翻转轴,所述翻转轴上并列设置若干个翻转杆,所述翻转杆垂直于所述翻转轴;所述翻转轴的中心轴平行于第一方向,所述翻转杆位于前端传输带的间隙中。
CN202320939216.9U 2023-04-24 2023-04-24 一种pcb板分流合流装置 Active CN2198050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39216.9U CN219805007U (zh) 2023-04-24 2023-04-24 一种pcb板分流合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39216.9U CN219805007U (zh) 2023-04-24 2023-04-24 一种pcb板分流合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05007U true CN219805007U (zh) 2023-10-10

Family

ID=882153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39216.9U Active CN219805007U (zh) 2023-04-24 2023-04-24 一种pcb板分流合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050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955158U (zh) 一种分流流水线
CN210607199U (zh) 一种led固晶流水线
CN212953056U (zh) 玻璃生产用搬运装置
CN113102263A (zh) 一种物流自动分拣设备
CN112875306A (zh) 一种开槽自动下料码垛机构
CN219805007U (zh) 一种pcb板分流合流装置
CN109490325B (zh) 一种检测装置
CN210392628U (zh) 一种循环输送装置
CN219957776U (zh) 一种vrs自动检修装置
CN220097697U (zh) 一种pcb板分流装置
CN211732798U (zh) 一种连接件自动装置
CN201473042U (zh) 180度转板装置
CN213568299U (zh) 一种整合输送带结构
CN211685779U (zh) 装箱组件
CN114435921A (zh) 一种产线避让输送设备
CN116559622A (zh) 一种vrs自动检修装置和方法
CN114013984A (zh) 一种桥式物料输送线
CN111375560A (zh) 一种垛板检测输送系统
CN218023954U (zh) 一种翻板输送系统
CN217024447U (zh) 一种顺向升降过渡台装置
CN220316429U (zh) 一种电芯翻转装置
CN220563608U (zh) 一种升降式输送装置
CN212762093U (zh) 一种卡扣装配设备
CN110560390A (zh) 一种物流用便携式自动分选设备
CN211479996U (zh) 引线框架打印下料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