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03551U - 冷柜 - Google Patents

冷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03551U
CN219803551U CN202320436659.6U CN202320436659U CN219803551U CN 219803551 U CN219803551 U CN 219803551U CN 202320436659 U CN202320436659 U CN 202320436659U CN 219803551 U CN219803551 U CN 2198035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air
side wall
groove
refrige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3665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瑞
李大伟
刘建伟
郑皓宇
张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3665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035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035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035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冷柜。冷柜包括壳体、内胆和风机。内胆设置于壳体,内胆包括沿内胆的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一侧壁、沿内胆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多个侧壁围合限定冷藏空间。风机设置于冷藏空间。其中,第一侧壁设有第一出风凹槽,且第一出风凹槽端部向第三侧壁和/或第四侧壁延伸以使冷柜多个相邻壁面出风。多个壁面出风使冷柜内冷风进量增加,适配于大体积冷柜或冷柜内储物量大需冷风量大的情况。

Description

冷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冷柜。
背景技术
大型卧式冷柜常用于商业领域,比如农贸市场(肉类、海鲜)售卖、茶叶售卖、小型零售批发(猪肉)等。此类冷柜产品容积较大(500L以上),产品长度一般在1.5m以上。因此门体通常设计为两个来降低开门力。目前市场上所有大型发泡门卧式冷柜一般采用直冷的制冷方式,在使用过程中,随着开关门次数增加,冷柜内胆上会结霜甚至结冰,给用户带来除霜问题,同时也会导致存储空间降低、能耗上升的问题。为解决直冷冷柜的除霜问题,风冷被用于替代直冷,开发了卧式风冷冷柜。
现有风冷冷柜多采用单侧壁出风,蒸发腔盖板回风,以实现冷柜内的冷风循环。但是在冷柜内存放物品多,需要内部循环冷风风量大时,单侧壁出风风量无法满足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冷柜,以解决冷柜内存放物品多,需要内部循环冷风风量大时,单侧壁出风风量无法满足需求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柜包括壳体、内胆和风机。内胆设置于壳体,内胆包括沿内胆的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一侧壁、沿内胆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多个侧壁围合限定冷藏空间。风机设置于冷藏空间。其中,第一侧壁设有第一出风凹槽,且第一出风凹槽端部向第三侧壁和/或第四侧壁延伸以使冷柜多个相邻壁面出风。
可选地,第一出风凹槽包括设置于第一侧壁顶部的第一顶部出风凹槽和设置于第一侧壁底部的第一底部出风凹槽。其中,第一底部出风凹槽一端向第三侧壁延伸,形成第一延伸凹槽,第一顶部出风凹槽一端向第四侧壁延伸,形成第二延伸凹槽,以形成冷柜三面环向出风。
可选地,冷柜还包括第一出风盖板、第三出风盖板和第四出风盖板。第一出风盖板覆盖于第一出风凹槽,第一出风盖板对应第一顶部出风凹槽设有多个第一出风口,对应第一底部出风凹槽设有多个第二出风口。第三出风盖板覆盖于第一延伸凹槽,第三出风盖板设有多个第四出风口。第四出风盖板覆盖于第二延伸凹槽,第四出风盖板设有多个第五出风口。
可选地,冷柜还包括第一出风管道。第一出风管道设置于第一侧壁,与第一顶部出风凹槽和第一底部出风凹槽形成高度不同的导风通路,第一出风管道侧板和/或第一出风管道底板设有第三出风口。其中,风机与第一出风凹槽和第一出风管道相连通。
可选地,内胆还包括第二侧壁,第二侧壁沿内胆的宽度方向设置且与第一侧壁相对。冷柜还包括蒸发腔盖板,蒸发腔盖板位于冷藏空间内,并将冷藏空间分隔为储物腔和蒸发器腔。其中,第二侧壁和/或蒸发腔盖板设有多个回风口。
可选地,内胆还包括第二侧壁。第二侧壁沿内胆的宽度方向设置且与第一侧壁相对,第二侧壁设有第二出风凹槽,且第二出风凹槽端部向第三侧壁和/或第四侧壁延伸。
可选地,第一出风凹槽包括设置于第一侧壁顶部的第一顶部出风凹槽和设置于第一侧壁底部的第一底部出风凹槽,第一底部出风凹槽一端向第三侧壁延伸,形成第一延伸凹槽。第二出风凹槽包括设置于第二侧壁顶部的第二顶部出风凹槽和设置于第二侧壁底部的第二底部出风凹槽,第二顶部出风凹槽一端向第四侧壁延伸,形成第二延伸凹槽,以形成冷柜四面环向出风。
可选地,冷柜还包括第一出风管道和第二出风管道。第一出风管道设置于第一侧壁,与第一顶部出风凹槽和第一底部出风凹槽形成高度不同的导风通路,第一出风管道侧板和/或第一出风管道底板设有第三出风口。第二出风管道设置于第二侧壁,与第二顶部出风凹槽和第二底部出风凹槽形成高度不同的导风通路,第二出风管道侧板和/或第二出风管道底板设有第八出风口。
可选地,风机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其中,第一风机与第一出风凹槽和第一出风管道相连通,第二风机与第二出风凹槽和第二出风管道相连通。
可选地,冷柜还包括第一出风盖板、第二出风盖板、第三出风盖板、第四出风盖板和蒸发腔盖板。第一出风盖板覆盖于第一出风凹槽,第一出风盖板对应第一顶部出风凹槽设有多个第一出风口,对应第一底部出风凹槽设有多个第二出风口。第二出风盖板覆盖于第二出风凹槽,第二出风盖板对应第二顶部出风凹槽设有多个第六出风口,对应第二底部出风凹槽设有多个第七出风口。第三出风盖板覆盖于第一延伸凹槽,第三出风盖板设有多个第四出风口。第四出风盖板覆盖于第二延伸凹槽,第四出风盖板设有多个第五出风口。蒸发腔盖板位于冷藏空间内,并将冷藏空间分隔为储物腔和蒸发器腔,蒸发腔盖板设有多个回风口。其中,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设置于蒸发器腔。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冷柜,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冷柜包括壳体、内胆和风机。壳体限定冷柜的体积,内部设置内胆、风机等结构。内胆的第一侧壁设置有第一出风凹槽,第一出风凹槽用于将风机出风导向冷柜内。同时第一侧壁的第一出风凹槽端部向第三侧壁和/或第四侧壁延伸,实现冷柜内多个相邻壁面同时出风。多个壁面出风使冷柜内冷风进量增加,适配于大体积冷柜或冷柜内储物量大需冷风量大的情况。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冷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冷柜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冷柜中风机与内胆、压机腔台阶的配合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冷柜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冷柜的爆炸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冷柜中风机与内胆、压机腔台阶的配合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冷柜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冷柜的爆炸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冷柜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冷柜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冷柜的爆炸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冷柜中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内胆和压机腔台阶的配合图;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冷柜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冷柜的爆炸示意图;
图1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冷柜中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和第一出风盖板的配合图;
图1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冷柜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冷柜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内胆;11:第一侧壁;111: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2: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2:第二侧壁;121:顶部回风凹槽;122:中部回风凹槽;123:底部回风凹槽;124:第二顶部出风凹槽;125:第二底部出风凹槽;13:第三侧壁;131:第一延伸凹槽;14:第四侧壁;141:第二延伸凹槽;
2:风机;21:第一送风结构;22:第二送风结构;23:第一风机;24:第二风机;
31:第一出风管道;311:第三出风口;32:第二出风管道;321:第八出风口;
4:压机腔台阶;
5:蒸发腔盖板;
61:第一出风盖板;611:第一出风口;612:第二出风口;613:顶部出风盖板;614:底部出风盖板;62:第二出风盖板;621:第六出风口;622:第七出风口;63:第三出风盖板;631:第四出风口;64:第四出风盖板;641:第五出风口;
7:回风盖板;71:第一回风口;72:第二回风口;73:第三回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大型卧式冷柜常用于商业领域,比如农贸市场(肉类、海鲜)售卖、茶叶售卖、小型零售批发(猪肉)等。此类冷柜产品容积较大(500L以上),产品长度一般在1.5m以上。因此门体通常设计为两个来降低开门力。目前市场上所有大型发泡门卧式冷柜一般采用直冷的制冷方式,在使用过程中,随着开关门次数增加,冷柜内胆1上会结霜甚至结冰,给用户带来除霜问题,同时也会导致存储空间降低、能耗上升的问题。为解决直冷冷柜的除霜问题,风冷被用于替代直冷,开发了卧式风冷冷柜。
本公开实施例中,为方便理解,以压机腔台阶4处于右侧的形式,定义内胆1后侧壁为第一侧壁11,前侧壁为第二侧壁12,左侧壁为第三侧壁13及右侧壁为第四侧壁14。
本公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冷柜,以解决冷柜内放置物品过多时,中部及底部物品降温效果差的问题。
结合图1至3所示,冷柜包括壳体、内胆1和风机2。内胆1设置于壳体,内胆1包括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设置(即,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为长度方向的侧壁),内胆1围合出冷藏空间。风机2设置于冷藏空间。其中,第一侧壁11沿竖直方向设置高度不同的多个出风口,第二侧壁12沿竖直方向设置高度不同的多个回风口,风机2能够向多个出风口送风,自第一侧壁11出风且第二侧壁12回风以实现冷柜内不同高度的冷风循环。
冷柜包括壳体、内胆1和风机2。壳体限定冷柜的体积,内部设置内胆1、风机2等结构。在内胆1的第一侧壁11设置多个出风口,且出风口沿竖直方向设置于多个高度,风机2倾斜以同时对高度不同的多个出风口供风。这样冷柜内不同高度均有冷风出风,内部储物多时,冷柜中下部冷风循环效率提高,储物可以得到有效的低温存储。且多高度同时出风,冷柜内温度更均匀。
可选地,第一侧壁11设有第一出风凹槽。第一出风凹槽包括设置于第一侧壁11顶部的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和设置于第一侧壁11底部的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第一出风凹槽对应多个出风口,用于导流出风。
第一侧壁11设置的第一出风凹槽包括两部分,分别为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和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通过第一出风凹槽的导风,使出风同时向冷柜的顶部和底部出风。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出风凹槽沿第一侧壁11长度方向开设于第一侧壁11内部。
可选地,冷柜还包括第一出风管道31。第一出风管道31设置于第一侧壁11,与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和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形成高度不同的导风通路。第一出风管道31侧板和/或第一出风管道31底板设有第三出风口311。具体地,第一出风管道31设置于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和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的上方,或者,第一出风管道31设置于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和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之间,或者第一出风管道31设置于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和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的下方。
第一侧壁11上还设置有第一出风管道31,与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和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形成高度不同的导风通路。第一出风管道31与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和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同时导风,实现冷柜内上中下三个高度同时出风,提升冷柜内的温度均匀性。可选地,第一出风管道31设置于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和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之间且两两等间距排列,使冷柜内竖直方向上冷风出风更均匀。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出风管道31与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和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的延伸方向一致,均是沿第一侧壁1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可选地,结合图1所示,第一出风管道31设置于第一侧壁11表面。即凸出于第一侧壁11表面设置。
可选地,风机2与水平面呈预设角度设置,预设角度大于或者等于5°,且小于或者等于75°,风机2同时连通于第一出风凹槽和第一出风管道31。
本实施例中,针对增加设置第一出风管道31且第一出风管道31凸出于第一侧壁11表面设置的情况下,第一出风管道31和第一出风凹槽11的入风端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一定间距,通过将风机2以与水平面呈预设角度设置以使风机2倾斜,进而使风机2的两个出风口能够分别对应连通第一出风凹槽和第一出风管道31,以能够向所有出风口送风。
结合图3所示,风机2与水平面夹角为α,α大于或者等于5°且小于或者等于75°。风机2与水平夹角呈预设角度以使风机2倾斜,进而风机2的两个出风结构可以分别连通第一出风凹槽和第一出风管道31,实现风机2对高度不同的多个出风口同时送风。
可选地,风机2设有第一送风结构21和第二送风结构22。其中,第一送风结构21与第一出风凹槽相连通,第二送风结构22与第一出风管道31相连通。
风机2倾斜以同时连通第一出风凹槽和第一出风管道31,因此设置风机2设有第一送风结构21和第二送风结构22。两个送风结构分别连通第一出风凹槽和第一出风管道31,风机2送风经导向同时向冷柜内上中下部出风。其中,第一送风结构连接于风机顶部的风机顶出风口,第一送风结构可以为喇叭状扩口结构,第二送风结构连接于风机侧部的风机侧出风口,第二送风结构可以为圆柱状或长方体状结构。第一送风结构和第二送风结构可设置为分别连接风机蜗壳的壳体;或者第一送风结构和第二送风结构可设置为与蜗壳一体成型结构,即第一送风结构和第二送风结构为蜗壳的一部分。
可选地,第一送风结构21的截面面积大于第二送风结构22的截面面积。
风机2的第一送风结构21与第一出风凹槽相连通,送风至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和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风机2的第二送风结构22与第一出风管道31相连通,送风至内胆1中层空间。将第一送风结构21设置截面面积大于第二送风结构22截面面积,即使第一送风结构21送风量大于第二送风结构22的送风量,使内胆1中各高度温度均匀。
可选地,冷柜还包括第一出风盖板61。第一出风盖板61设置于第一侧壁11且覆盖于第一出风凹槽,第一出风盖板61对应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设有多个第一出风口611,对应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设有多个第二出风口612。
第一出风盖板61覆盖于第一出风凹槽,可以防止异物进入第一出风凹槽造成风道堵塞影响出风。第一出风盖板61设有多个第一出风口611和多个第二出风口612,出风自出风口流向内胆1限定的冷藏空间。
可选地,第一出风口611数量大于第二出风口612数量,且第一出风口611数量大于第三出风口311数量。
卧式冷柜常设置顶部箱门开启或关闭,在冷柜箱门的开合中,冷柜顶部温度变化大。而且冷风因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易下沉。因此设置处于冷柜内胆1顶部的第一出风口611数量大于处于内胆1中部第三出风口311数量,且第一出风口611数量大于处于内胆1底部的第二出风口612数量,使冷柜顶部出风量增大,以提升冷柜顶部的降温效果。
可选地,第二侧壁12设有回风凹槽,回风凹槽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顶部回风凹槽121、中部回风凹槽122和底部回风凹槽123。
对应于第一侧壁11的第一出风凹槽,在第二侧壁12设置回风凹槽且回风凹槽包括顶部回风凹槽121、中部回风凹槽122和底部回风凹槽123。其中,顶部回风凹槽121高度等于或者小于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高度,中部回风凹槽122高度等于或小于第一出风管道31高度,底部回风凹槽123高度等于或小于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冷风出风由于密度大产生下沉现象,因此回风高度相同或低于对应出风高度,提高回风效果,进而提高冷柜内冷风循环效率。
可选地,冷柜还包括回风盖板7。回风盖板7设置于第二侧壁12且覆盖于回风凹槽,回风盖板7对应顶部回风凹槽121、中部回风凹槽122和底部回风凹槽123分别设有多个第一回风口71、多个第三回风口73和多个第二回风口72。其中,多个回风口与多个出风口相对应。
回风凹槽对应使用回风盖板7覆盖,避免异物进入造成回风管道堵塞。回风盖板7对应设置第一回风口71、第三回风口73和第二回风口72,使出风回风相对应,提高冷风的循环效率。
可选地,冷柜还包括蒸发腔盖板5和压机腔台阶4。蒸发腔盖板5位于冷藏空间内,并将冷藏空间分隔为储物腔和蒸发器腔,蒸发器腔的一端与多个回风口相连通。压机腔台阶4自内胆1的底壁向上凸起设置,且设置于蒸发腔盖板5的下部,压机腔台阶4与内胆1的底壁一起围合成放置压缩机的压机腔,压机腔台阶4与蒸发腔盖板5间形成蒸发器腔。其中,风机2设置于蒸发器腔内,且与压机腔台阶4呈预设角度。
蒸发器腔的一端与多个回风口相连通,即,蒸发器腔与回风凹槽相连通。蒸发腔盖板5与压机腔台阶4围合限定蒸发器腔,用于放置蒸发器,蒸发器与空气换热实现出风温度降低。风机2设置于蒸发器腔内,将换热后降温的空气导向至第一出风凹槽和第一出风管道31,出风与内胆1中储物换热温度提升,经回风凹槽重回蒸发器腔进行换热以降低温度,实现内胆1内空气的循环。
本公开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冷柜,以解决冷柜内存放物品多,需要内部循环冷风风量大时,单侧壁出风风量无法满足需求的问题。
结合图4至图12所示,冷柜包括壳体、内胆1和风机2。内胆1设置于壳体,内胆1包括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一侧壁11、沿内胆1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即,第三侧壁11和第四侧壁12为宽度方向的侧壁),多个侧壁围合限定冷藏空间。风机2设置于冷藏空间。其中,第一侧壁11设有第一出风凹槽,且第一出风凹槽端部向第三侧壁13和/或第四侧壁14延伸以使冷柜多个相邻壁面出风。
壳体限定冷柜的体积,内部设置内胆1、风机2等结构。内胆1的第一侧壁11设置有第一出风凹槽,第一出风凹槽用于将风机2出风导向冷柜内。同时第一侧壁11的第一出风凹槽端部向第三侧壁13和/或第四侧壁14延伸,实现冷柜内多个相邻壁面同时出风。多个壁面出风使冷柜内冷风进量增加,适配于大体积冷柜或冷柜内储物量大需冷风量大的情况。
结合图4至图8所示,第一出风凹槽包括设置于第一侧壁11顶部的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和设置于第一侧壁11底部的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其中,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一端向第三侧壁13延伸,形成第一延伸凹槽131,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一端向第四侧壁14延伸,形成第二延伸凹槽141,以形成冷柜三面环向出风。
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向第三侧壁13延伸形成第一延伸凹槽131,第一延伸凹槽131自内胆1左侧出风。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沿第四侧壁14延伸形成第二延伸凹槽141,第二延伸凹槽141自内胆1右侧出风。第一凹槽设置于第一侧壁11,自内胆1后侧出风。各出风凹槽相配合实现内胆1三面环向出风,增大冷风出风量且提升内胆1内温度均匀性。
可选地,冷柜还包括第一出风盖板61、第三出风盖板63和第四出风盖板64。第一出风盖板61覆盖于第一出风凹槽,第一出风盖板61对应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设有多个第一出风口611,对应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设有多个第二出风口612。第三出风盖板63覆盖于第一延伸凹槽131,第三出风盖板63设有多个第四出风口631。第四出风盖板64覆盖于第二延伸凹槽141,第四出风盖板64设有多个第五出风口641。
第一出风凹槽对应第一出风盖板61覆盖,第一延伸凹槽131对应第三出风盖板63覆盖,第二延伸凹槽141对应第四出风盖板64覆盖,盖板可以防止异物进入出风凹槽导致凹槽堵塞,影响凹槽导风。各出风盖板设置出风口,出风口可用于出风自出风凹槽向内胆1冷藏空间流动。
可选地,冷柜还包括第一出风管道31。第一出风管道31设置于第一侧壁11,与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和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形成高度不同的导风通路,第一出风管道31侧板和/或第一出风管道31底板设有第三出风口311。其中,风机2与第一出风凹槽和第一出风管道31相连通。
第一侧壁11上还设置有第一出风管道31,第一出风管道31设置于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和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之间,或者,第一出风管道31设置于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和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的上方,或者,第一出风管道31设置于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和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的下方。第一出风管道31与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和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同时导风,实现冷柜内上中下三个高度同时出风,提升冷柜内的温度均匀性。可选地,第一出风管道31设置于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和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之间,且两两等间距排列。
可选地,风机与水平面呈预设角度设置,预设角度大于或者等于5°,且小于或者等于75°。
结合图6所示,风机2与水平面夹角为α,α大于或者等于5°且小于或者等于75°。风机2与水平夹角呈预设角度以使风机2倾斜,进而风机2的两个出风结构可以分别连通第一出风凹槽和第一出风管道31,实现风机2对高度不同的多个出风口同时送风。
可选地,风机2设有第一送风结构21和第二送风结构22。其中,第一送风结构21与第一出风凹槽相连通,第二送风结构22与第一出风管道31相连通。第一送风结构21连接于风机2顶部的风机2顶出风口,第一送风结构21可以为喇叭状扩口结构,第二送风结构22连接于风机2侧部的风机2侧出风口,第二送风结构22可以为圆柱状或长方体状结构。第一送风结构21和第二送风结构22可设置为分别连接风机2蜗壳的壳体;或者第一送风结构21和第二送风结构22可设置为与蜗壳一体成型结构,即第一送风结构21和第二送风结构22为蜗壳的一部分。
可选地,第一送风结构21的截面面积大于第二送风结构22的截面面积。
风机2的第一送风结构21与第一出风凹槽相连通,送风至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和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风机2的第二送风结构22与第一出风管道31相连通,送风至内胆1中层空间。将第一送风结构21设置截面面积大于第二送风结构22截面面积,即使第一送风结构21送风量大于第二送风结构22的送风量,使内胆1中各高度温度均匀。
可选地,内胆1还包括第二侧壁12,第二侧壁12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设置且与第一侧壁11相对。冷柜还包括蒸发腔盖板5,蒸发腔盖板5位于冷藏空间内,并将冷藏空间分隔为储物腔和蒸发器腔。其中,第二侧壁12和/或蒸发腔盖板5设有多个回风口。
结合图5所示,第二侧壁12设有回风凹槽,回风凹槽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顶部回风凹槽121、中部回风凹槽122和底部回风凹槽123。冷柜还包括回风盖板7。回风盖板7设置于第二侧壁12且覆盖于回风凹槽,回风盖板7对应顶部回风凹槽121、中部回风凹槽122和底部回风凹槽123分别设有多个第一回风口71、多个第三回风口73和多个第二回风口72。其中,第一回风口71与第一出风口611相对应,第二回风口72与第二出风口612相对应、第三回风口73与第三出风口311相对应。
对应于第一侧壁11的第一出风凹槽,在第二侧壁12设置回风凹槽且回风凹槽包括顶部回风凹槽121、中部回风凹槽122和底部回风凹槽123。可选地,顶部回风凹槽121高度等于或者小于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高度,中部回风凹槽122高度等于或小于第一出风管道31高度,底部回风凹槽123高度等于或小于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冷风出风由于密度大产生下沉现象,因此回风高度相同或低于对应出风高度,提高回风效果,进而提高冷柜内冷风循环效率。
结合图7所示,蒸发腔盖板5设有多个回风口。此时冷风自第一侧壁11、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出风,经蒸发腔盖板5回风,回风路径短,冷风循环效率提高。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一端向第四侧壁14延伸,形成第二延伸凹槽141,第二延伸凹槽141高度高于蒸发腔盖板5。
结合图9至图12所示,内胆1还包括第二侧壁12。第二侧壁12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设置且与第一侧壁11相对,第二侧壁12设有第二出风凹槽,且第二出风凹槽端部向第三侧壁13和/或第四侧壁14延伸。
第一侧壁11的第一出风凹槽可同时向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延伸,和/或第二侧壁12的第二出风凹槽同时向第三侧壁13和第四侧壁14延伸。或者,第一侧壁11的第一出风凹槽向第三侧壁13或第四侧壁14延伸,同时第二侧壁12的第二出风凹槽向第四侧壁14或第三侧壁13延伸。两种延伸方式均可实现内胆1的四侧面出风。
结合图9至图12所示,以第一侧壁11的第一出风凹槽向第三侧壁13延伸,同时第二侧壁12的第二出风凹槽向第四侧壁14延伸为例。
可选地,第一出风凹槽包括设置于第一侧壁11顶部的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和设置于第一侧壁11底部的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一端向第三侧壁13延伸,形成第一延伸凹槽131。第二出风凹槽包括设置于第二侧壁12顶部的第二顶部出风凹槽124和设置于第二侧壁12底部的第二底部出风凹槽125,第二顶部出风凹槽124一端向第四侧壁14延伸,形成第二延伸凹槽141,以形成冷柜四面环向出风。
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一端向第三侧壁13延伸,形成第一延伸凹槽131,第二顶部出风凹槽124一端向第四侧壁14延伸,形成第二延伸凹槽141。第一出风凹槽、第二出风凹槽、第一延伸凹槽131和第二延伸凹槽141同时导风,实现内胆1四侧面均出风,出风量大。且第一延伸凹槽131高度低于第二延伸凹槽141高度,内胆1的顶部底部均多面出风,温度更均匀。
可选地,冷柜还包括第一出风管道31和第二出风管道32。第一出风管道31设置于第一侧壁11,与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和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形成高度不同的导风通路,第一出风管道31侧板和/或第一出风管道31底板设有第三出风口311。第二出风管道32设置于第二侧壁12,与第二顶部出风凹槽124和第二底部出风凹槽125形成高度不同的导风通路,第二出风管道32侧板和/或第二出风管道32底板设有第八出风口321。
可选地,第一出风管道31与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等间距排列设置,第二出风管道32与第二顶部出风凹槽124、第二底部出风凹槽125等间距排列设置。
结合图10所示,第一侧壁11上还设置有第一出风管道31,第一出风管道31设置于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和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之间且两两等间距排列。同样地,第二侧壁12上还设置有第二出风管道32,第二出风管道32设置于第二顶部出风凹槽124和第二底部出风凹槽125之间且两两等间距排列。对侧壁同时多个高度出风,出风量增大且温度均匀性强。
可选地,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高度与第二顶部出风凹槽124高度相同或不同,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高度与第二底部出风凹槽125高度相同或不同,第一出风管道31高度与第二出风管道32高度相同或不同。当高度相同,则设置为出风一一对应,内胆1不同高度处出风量增大。当高度不同,各出风高度相交错,内胆1冷藏空间温度均匀性强。
可选地,风机2包括第一风机23和第二风机24。其中,第一风机23与第一出风凹槽和第一出风管道31相连通,第二风机24与第二出风凹槽和第二出风管道32相连通。
为了使四侧同时出风且出风量大,冷柜内设置有两个风机2。第一风机23与第一出风凹槽和第一出风管道31相连通,第二风机24与第二出风凹槽和第二出风管道32相连通。两个风机2独立运行,使得总出风量增大且需要风机2安装空间小。
可选地,第一风机23与水平面成第一预设角度,第二风机24与水平面呈第二预设角度。第一预设角度大于或等于5°且小于或等于75°。第二预设角度大于或等于5°且小于或等于75°。
结合图12所示,为使第一风机23可同时连通第一出风凹槽和第一出风管道31,第一风机23与水平夹角α成第一预设角度以使风机2倾斜。同样的,使第二风机24可同时连通第二出风凹槽和第二出风管道32,第二风机24与水平夹角β成第二预设角度以使第二风机24倾斜。其中,夹角α与夹角β可相同或不同。
可选地,冷柜还包括第一出风盖板61、第二出风盖板62、第三出风盖板63、第四出风盖板64和蒸发腔盖板5。第一出风盖板61覆盖于第一出风凹槽,第一出风盖板61对应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设有多个第一出风口611,对应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设有多个第二出风口612。第二出风盖板62覆盖于第二出风凹槽,第二出风盖板62对应第二顶部出风凹槽124设有多个第六出风口621,对应第二底部出风凹槽125设有多个第七出风口622。第三出风盖板63覆盖于第一延伸凹槽131,第三出风盖板63设有多个第四出风口631。第四出风盖板64覆盖于第二延伸凹槽141,第四出风盖板64设有多个第五出风口641。蒸发腔盖板5位于冷藏空间内,并将冷藏空间分隔为储物腔和蒸发器腔,蒸发腔盖板5设有多个回风口。其中,第一风机23和第二风机24设置于蒸发器腔。
设置多个盖板覆盖于出风凹槽,且对应设置出风口。冷风自多个出风口出风,与内胆1中储物换热后经蒸发腔盖板5处的回风口流入蒸发器腔。之后与蒸发器腔内的蒸发器换热,温度降低,经第一风机23和第二风机24继续参与循环。其中,第二延伸凹槽141高度高于蒸发腔盖板5。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冷柜,以解决在送风量增大的基础上,风机2体积对应增大,风道内空间狭小不利于大体积风机2的装配的问题。
结合图13至图17所示,冷柜包括壳体、内胆1、第一风机23和第二风机24。内胆1设置于壳体,内胆1包括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一侧壁11,内胆1围合出冷藏空间,第一侧壁11包括设置于顶部的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和设置于底部的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第一风机23设置于第一侧壁11,且连通于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第二风机24设置于第一侧壁11,且连通于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其中,第一风机23与第二风机24独立送风。
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将风机2出风导向冷柜顶部空间,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将风机2出风导向冷柜底部空间,冷柜内出风量大。同时设置分别与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和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相连通的第一风机23和第二风机24,第一风机23与第二风机24独立送风。两个风机2独立送风在使冷柜内出风量大的前提下,可以减小风机2安装需要的空间体积。
可选地,第一风机23与第二风机24横向并列设置于第一侧壁11。
结合图14和图15所示,第一风机23与第二风机24设置于第一侧壁11且分别连通于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和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第一风机23和第二风机24相对独立,进出风相互不干扰。第一风机23的蜗壳出风口连通于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第二风机24的蜗壳出风口连通于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两个风机出风不连通,可实现独立送风。可选地,第一风机23出风口截面积大于第二风机24出风口截面积,或,第一风机23出风速率大于第二风机24出风速率。第一风机23向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送风,冷风需求量大。
可选地,冷柜还包括第一出风盖板61,第一出风盖板61包括顶部出风盖板613和底部出风盖板614。顶部出风盖板613覆盖于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顶部出风盖板613设有多个第一出风口611。底部出风盖板614覆盖于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底部出风盖板614设有多个第二出风口612。
第一出风盖板61和第二出风盖板62的设置可以阻挡异物进入风道,防止堵塞风道。第一出风口611和第二出风口612的设置为出风留出路径。
可选地,第一出风口611的数量大于第二出风口612的数量。
卧式冷柜常设置顶部箱门开启或关闭,在冷柜箱门的开关中,冷柜顶部温度变化大。而且冷风因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易下沉。因此处于内胆1顶部的第一出风口611数量大于处于内胆1底部的第二出风口612数量,使冷柜顶部出风量增大,以提升冷柜顶部的降温效果。
结合图13和图14所示,内胆1还包括第二侧壁12。第二侧壁12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设置,且与第一侧壁11相对。第二侧壁12设有回风凹槽,回风凹槽包括顶部回风凹槽121和底部回风凹槽123。
第二侧壁12回风,且顶部回风凹槽121对应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底部回风凹槽123对应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冷风循环效率提高。由于冷气易下沉,可选地,顶部回风凹槽121高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底部回风凹槽123高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
可选地,冷柜还包括蒸发腔盖板5。蒸发腔盖板5位于冷藏空间内,并将冷藏空间分隔为储物腔和蒸发器腔,蒸发器腔一端与回风凹槽相连通。
第一侧壁11出风、第二侧壁12回风。第一风机23和第二风机24设置于第一侧壁11内,第一风机23和第二风机24的进风口对应于蒸发器腔,以实现蒸发器腔内换热后的空气流入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和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同时,蒸发器腔一端与回风凹槽相连通,以实现冷藏空间内与储物换热后的空气进入蒸发器腔与蒸发器进行换热降温,进而实现冷风循环流动。
可选地,冷柜还包括回风盖板7。回风盖板7设置于第二侧壁12且覆盖于回风凹槽,回风盖板7对应顶部回风凹槽121设有多个第一回风口71,对应底部回风凹槽123设有多个第二回风口72。其中,第一回风口71与第一出风口611相对应,第二回风口72与第二出风口612相对应。
回风盖板7的设置可以防止异物进入或堵塞回风凹槽,回风口为与储物换热后的升温空气进入回风凹槽提供路径。
结合图16和图17所示,冷柜还包括蒸发腔盖板5。蒸发腔盖板5位于冷藏空间内,并将冷藏空间分隔为储物腔和蒸发器腔。
第一侧壁11出风,还可通过蒸发腔盖板5回风,如图16和图17所示。第一风机23和第二风机24设置于第一侧壁11内,第一风机23和第二风机24的进风口对应于蒸发器腔,以实现蒸发器腔内换热后的空气流入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和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进风口的位置实现了蒸发器腔与第一顶部出风凹槽111和第一底部出风凹槽112的连通。
可选地,蒸发腔盖板5的底板或侧板设有回风口。
可选地,蒸发腔盖板5的底板和侧板均设有回风口。
可选地,冷柜还包括压机腔台阶4。压机腔台阶4自内胆1的底壁向上凸起设置,压机腔台阶4与内胆1的底壁一起围合成放置压缩机的压机腔。
蒸发腔盖板5回风,回风路径短,回风直接进入蒸发器腔与蒸发器换热,回风效率高。具体地,蒸发腔盖板5的底板或侧板设有回风口,或者,蒸发腔盖板5的底板和侧板均设有回风口。多个回风口提高回风量,提高整体冷气循环效率。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冷柜,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内胆,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内胆包括沿所述内胆的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一侧壁、沿所述内胆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多个侧壁围合限定冷藏空间;
风机,设置于所述冷藏空间,
其中,所述第一侧壁设有第一出风凹槽,且所述第一出风凹槽端部向所述第三侧壁和/或第四侧壁延伸以使所述冷柜多个相邻壁面出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风凹槽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顶部的第一顶部出风凹槽和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底部的第一底部出风凹槽,
其中,所述第一底部出风凹槽一端向所述第三侧壁延伸,形成第一延伸凹槽,所述第一顶部出风凹槽一端向所述第四侧壁延伸,形成第二延伸凹槽,以形成所述冷柜三面环向出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出风盖板,覆盖于所述第一出风凹槽,所述第一出风盖板对应所述第一顶部出风凹槽设有多个第一出风口,对应所述第一底部出风凹槽设有多个第二出风口;
第三出风盖板,覆盖于所述第一延伸凹槽,所述第三出风盖板设有多个第四出风口;
第四出风盖板,覆盖于所述第二延伸凹槽,所述第四出风盖板设有多个第五出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出风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顶部出风凹槽和第一底部出风凹槽形成高度不同的导风通路,所述第一出风管道侧板和/或第一出风管道底板设有第三出风口,
其中,所述风机与所述第一出风凹槽和第一出风管道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冷柜,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胆还包括第二侧壁,沿所述内胆的宽度方向设置且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
所述冷柜还包括蒸发腔盖板,所述蒸发腔盖板位于所述冷藏空间内,并将所述冷藏空间分隔为储物腔和蒸发器腔,
其中,所述第二侧壁和/或蒸发腔盖板设有多个回风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还包括:
第二侧壁,沿所述内胆的宽度方向设置且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所述第二侧壁设有第二出风凹槽,且所述第二出风凹槽端部向所述第三侧壁和/或第四侧壁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风凹槽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顶部的第一顶部出风凹槽和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底部的第一底部出风凹槽,所述第一底部出风凹槽一端向所述第三侧壁延伸,形成第一延伸凹槽;
所述第二出风凹槽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顶部的第二顶部出风凹槽和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底部的第二底部出风凹槽,所述第二顶部出风凹槽一端向所述第四侧壁延伸,形成第二延伸凹槽,以形成所述冷柜四面环向出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出风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顶部出风凹槽和第一底部出风凹槽形成高度不同的导风通路,所述第一出风管道侧板和/或第一出风管道底板设有第三出风口;
第二出风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二顶部出风凹槽和第二底部出风凹槽形成高度不同的导风通路,所述第二出风管道侧板和/或第二出风管道底板设有第八出风口。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柜,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
其中,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第一出风凹槽和第一出风管道相连通,所述第二风机与所述第二出风凹槽和第二出风管道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出风盖板,覆盖于所述第一出风凹槽,所述第一出风盖板对应所述第一顶部出风凹槽设有多个第一出风口,对应所述第一底部出风凹槽设有多个第二出风口;
第二出风盖板,覆盖于所述第二出风凹槽,所述第二出风盖板对应所述第二顶部出风凹槽设有多个第六出风口,对应所述第二底部出风凹槽设有多个第七出风口;
第三出风盖板,覆盖于所述第一延伸凹槽,所述第三出风盖板设有多个第四出风口;
第四出风盖板,覆盖于所述第二延伸凹槽,所述第四出风盖板设有多个第五出风口;
蒸发腔盖板,位于所述冷藏空间内,并将所述冷藏空间分隔为储物腔和蒸发器腔,所述蒸发腔盖板设有多个回风口,
其中,所述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设置于所述蒸发器腔。
CN202320436659.6U 2023-03-09 2023-03-09 冷柜 Active CN2198035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36659.6U CN219803551U (zh) 2023-03-09 2023-03-09 冷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36659.6U CN219803551U (zh) 2023-03-09 2023-03-09 冷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03551U true CN219803551U (zh) 2023-10-10

Family

ID=882166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36659.6U Active CN219803551U (zh) 2023-03-09 2023-03-09 冷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035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97839B (zh) 冰箱
CN112393500A (zh) 一种用于冰箱的送风结构、冰箱及送风方法
CN217465044U (zh) 冰箱
CN113915852B (zh) 冰箱
CN218846621U (zh) 风道盖板及制冷设备
CN219803551U (zh) 冷柜
CN219995623U (zh) 冷柜
CN220017807U (zh) 冷柜
CN113915853B (zh) 冰箱
CN220601898U (zh) 冷柜
CN219810096U (zh) 制冷设备
CN218846567U (zh) 冷柜
CN220338779U (zh) 制冷设备
CN218846622U (zh) 用于冷柜的内胆组件及冷柜
CN219318718U (zh) 冷柜
CN220981649U (zh) 直冷式冷柜
CN220771488U (zh) 冷柜
CN219776091U (zh) 回风盖板及冷柜
CN219222991U (zh) 用于冷柜的内胆组件及冷柜
CN220338847U (zh) 制冷设备
CN220338848U (zh) 制冷设备
CN218846564U (zh) 冷柜
CN219318743U (zh) 冰箱
CN219810104U (zh) 制冷设备
CN220771597U (zh) 一种保鲜储物容器及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