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38847U - 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38847U
CN220338847U CN202320458401.6U CN202320458401U CN220338847U CN 220338847 U CN220338847 U CN 220338847U CN 202320458401 U CN202320458401 U CN 202320458401U CN 220338847 U CN220338847 U CN 2203388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evaporator
fan
cavity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5840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瑞
李大伟
刘建伟
郑皓宇
张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5840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388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388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388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包括:内胆,限定出相连通的蒸发器腔、风机腔、风道和储物腔;风机,位于所述风机腔内,能够驱动气流依次在所述蒸发器腔、所述风机腔、所述风道和所述储物腔内循环流动;其中,所述内胆包括多个侧壁,至少一个所述侧壁设有具有第一出风口的风道,所述风机腔和/或所述蒸发器腔还设有送风口。制冷设备采用风道和风口结合的方式出风,这样能够增加冷柜的出风量,而且能够减少风道的设置数量,弥补小型冷柜风道尺寸不够导致风量较小的问题,进而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

Description

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制冷设备由于其可低温存储物品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广泛应用于商业、家用领域。制冷设备包括冰箱、冷柜等可以实现不同的低温存储功能,比如可以分为冷冻和冷藏。其制冷原理一般采用直冷和风冷两种,其中,风冷式的制冷方式具有无霜的优势,受到用户的青睐。
相关技术中提供一种风冷卧式冷柜,冷柜内部设有蒸发器腔,蒸发器腔内设置有蒸发器,蒸发器用于向冷柜提供制冷气流,以实现冷柜的制冷。内胆的侧壁设有具有出风口的风道,风道和蒸发器腔形成冷柜的循环风路。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相关技术中的风道一般设于侧壁,对于一些机型较小的冷柜,冷柜尺寸较小导致风道的数量或者风道的长度有限,进而导致风道的出风量较小,进而影响冷柜的制冷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设备,以解决保证小型冷柜的出风量,进而保证小型冷柜的制冷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包括:内胆,限定出相连通的蒸发器腔、风机腔、风道和储物腔;风机,位于所述风机腔内,能够驱动气流依次在所述蒸发器腔、所述风机腔、所述风道和所述储物腔内循环流动;其中,所述内胆包括多个侧壁,至少一个所述侧壁设有具有第一出风口的风道,所述风机腔和/或所述蒸发器腔还设有送风口。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蒸发器腔内的制冷气流在风机的驱动下流经风机腔和风道后流至储物腔内,然后对储物腔内的物品进行制冷。制冷设备的侧壁设有具有第一出风口的风道,以便于增加风道的出风面积。同时,蒸发器腔和/或风机腔还设有送风口,也就是说,制冷设备采用风道和风口结合的方式出风,这样能够增加冷柜的出风量,而且能够减少风道的设置数量,弥补小型冷柜风道尺寸不够导致风量较小的问题,进而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冷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冷柜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风道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风道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两个风道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风道盖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风道盖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冷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风机与风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蒸发器与回风盖板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蒸发器与回风盖板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冷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内胆;11、内部空间;12、第二侧壁;13、第一侧壁;14、第三侧壁;15、第四侧壁;16、风道;161、第一风道;1611、第一扩压段风道;1612、第一稳压段风道;162、第一出风口;1621、第一格栅;163、第二风道;1631:第二扩压段风道;1632:第二稳压段风道;164、第二出风口;1641、第二格栅;20、回风盖板;21、第一盖板部;22、第二盖板部;23、第一回风口;24、第二回风口;25、第三回风口;30、蒸发器;5、风机;50、压机舱;51、风轮;511、风轮中心;52、蜗壳蜗舌组件;521、第一蜗壳;522、第一蜗舌;523、第二蜗壳;524、第二蜗舌;53、第一风机出风口;54、第二风机出风口;60、送风口;70、风道盖板;71、第一盖板段;72、第二盖板段;80、第三风道;801、第三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至图1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设备,制冷设备可以为冰箱、冰柜、冷柜等制冷设备。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冷柜,特别是一种卧式风冷冷柜,冷柜包括箱体和门体,箱体限定出具有柜口的内部空间11,门体活动位于箱体的上方,以打开或关闭柜口。箱体包括箱壳、内胆10和保温材料,内胆10位于箱壳内部,保温材料位于箱壳和内胆10之间。
内胆10包括底壁和侧壁,侧壁包括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前侧壁和后侧壁相对设置,并分别位于底壁的前后两端,且前侧壁和后侧壁均向上延伸。左侧壁和右侧壁相对设置,且左侧壁和右侧壁分别位于底壁的左右两端,并向上延伸。底壁、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共同围合出内部空间11。内部空间11具有柜口,柜口向上,门体活动盖设于开口的上方。
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定义前后方向为深度方向,左右方向为的长度方向。图1和图2中的箭头表示冷柜内的风路流动方向。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冷柜,内胆10包括多个侧壁,多个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侧壁限定出具有第一出风口162的风道16。冷柜还包括回风盖板20,回风盖板20位于内部空间11内,并将内部空间11分隔为储物腔和蒸发器腔,蒸发器腔的出口与风道16的入口相连通,回风盖板20设有回风口,储物腔内的气流能够经回风口流入蒸发器腔内。这里,储物腔用于盛放需要冷冻的物品,比如肉类、海鲜或茶叶等。蒸发器腔用于产生制冷气流,制冷气流能够从蒸发器腔流向风道16,从出风口流入储物腔内,与储物腔内的物体进行换热后,制冷气流再流回蒸发器腔内重新冷却,冷却后的气流再流向风道16进行循环。这样就实现了冷柜的风路循环,实现冷柜的风冷制冷。
应当说明的是,回风盖板20可以为多种形状,比如L型、倾斜状等。蒸发器腔也可以为多种形状,并位于内部空间11的不同位置。比如,蒸发器腔可以位于内部空间11的左端、中部或右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冷柜内部空间11的结构,对蒸发器腔和储物腔进行布局。
冷柜还包括蒸发器30和风机5,蒸发器30位于蒸发器腔内。风机5能够驱动气流流经蒸发器腔、风道16和储物腔后,经回风口流回至蒸发器腔内,这样形成循环风路。这里,蒸发器30用于与蒸发器腔内的气流换热,以形成制冷气流。风机5为气流流动提供动力。可选地,风机5与风道16位于同一侧壁内,且风机5与风道16相连通。风机5与风道16均位于同一侧壁,这样能够风机5流出的气流流向风道16无需经过直角拐角,能够减少气流的损失,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降低能耗。
内胆10还构造有风机腔,风机5位于风机腔内。蒸发器腔、风机腔、风道16和储物腔依次连通形成循环风路,风机5能够驱动气流依次在蒸发器腔、风机腔、风道16和储物腔内循环流动。这里,循环风路的形式可以为多种,示例的,如图1所示,冷柜的前后至少一个侧壁出风,回风盖板回风;或者如图2所示,冷柜的前后侧壁出风,回风盖板回风。
可选地,如图3所示,风机腔和/或蒸发器腔还设有送风口60。
本实施例中,至少一个侧壁限定出具有第一出风口162的风道16,以实现冷柜的大范围出风。同时,蒸发器腔和/或风机腔设有送风口60,这样冷柜可以以风道16和风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出风。这样能够增加冷柜的出风面积。特别是对于尺寸较小的冷柜,导致风道16的数量较少或者尺寸较小,通过风道16和风口结合的方式能够适当增加冷柜的出风量,进而保证冷柜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一侧壁包括侧壁本体和风道盖板70,侧壁本体限定出风道槽和风机槽;风道盖板70盖设于风道槽和风机槽的一侧,风道盖板70与侧壁本体共同围合出风机腔和风道16;其中,风机腔设有送风口60时,风机5盖板设有第一出风口162和送风口60。
本实施例中,风机腔和风道16相连通,风机5位于风机腔内,风机5能够驱动气流分别流向风道16和送风口60,这样能够实现风道16和风口的出风。
可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风道盖板70包括第一盖板段71和第二盖板段72,第一盖板段71盖设于风机槽的一侧;第二盖板段72盖设于风道槽的一侧,送风口60设于第一盖板段71;其中,第一盖板段71与第二盖板段72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中,风道16的长度较长时,风道盖板70可以分为多端盖板段,这样便于风道盖板70的安装、拆卸和维修。而且减少风道盖板70的长度,也能够避免风道盖板70变形。
可选地,第一盖板段71与第二盖板段72可以采用卡扣、螺钉等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风机5包括蜗壳和风轮51,蜗壳位于风机槽内,蜗壳能够与风道盖板70围合出风轮腔;风轮51可转动地位于风轮腔内;其中,蜗壳设有第一风机出风口53和第三风机出风口,第一风机出风口53与风道16相连通,第三风机出风口与送风口60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蜗壳用于改变风机5的出风方向,蜗壳至少设有两个风机5出风口,以使风机5驱动的气流能够分别流向第一风道161和送风口60。
可选地,一侧壁限定出多个风道16,多个风道16沿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风道16包括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第二风道163位于第一风道161的下方,第二风道163设有第二出风口164;送风口60位于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之间。
本实施例中,冷柜的也可以根据需求设置多个风道16,第一风道161位于第二风道163的上方,这样冷柜尺寸较大时能够提高出风面积和出风范围。同时,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与送风口60结合,能够进一步提高冷柜的出风面积和出风范围。
可选地,风道16的数量为多个时,风道盖板包括多个第二盖板段72,第二盖板段72均与第一盖板段相连接,以实现风机腔与多个风道的连通。可选地,第二盖板段72与风道16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
可选地,风道16可以沿横向延伸,也可以沿竖向延伸,还可以倾斜延伸,可以根据需求设置风道16的延伸方向和尺寸。示例的,如图3和图4所示,风道16沿横向延伸,以增加出风面积。
可选地,第一出风口16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出风口162沿第一风道161内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其中,相邻的两个第一出风口162之间的间距相同;和/或,第二出风口16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出风口164沿第二风道163内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其中,相邻的两个第二出风口164之间的间距相同。
本实施例中,相邻的第一出风口162和/或相邻的第二出风口164之间的间距相同,这样便于第一出风口162和/或第二出风口164的加工和生产,而且相邻的第一出风口162和/或第二出风口164的间距相同,能够保证风道盖板70的强度。
可选地,如图3所示,相邻的两个第一出风口162之间的距离为d1,第一出风口162沿第一风道161内气流的流动方向的长度为d2;其中,d1与d2的比值a的范围为0.5≤a≤8;和/或,
相邻的两个第二出风口164之间的距离为d3,第二出风口164沿第一风道161内气流的流动方向的长度为d4;其中,d3与d4的比值b的范围为0.5≤b≤8。
本实施例中,a或b小于0.5时,相邻的两个出风口之间的距离(为了便于描述,指相邻的第一出风口162或者相邻的第二出风口164之间的距离)太小,容易导致风道盖板70强度较低,容易产生变形。a或者b大于8时,相邻的两个出风口之间的间距太大,容易影响冷柜的出风面积,同时减少了出风口的数量,最终影响冷柜的出风量,影响冷柜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相邻的两个第一出风口162之间的距离为d1,第一出风口162沿第一风道161内气流的流动方向的长度为d2;其中,d1与d2的比值a的范围为1.3≤b≤5;和/或,相邻的两个第二出风口164之间的距离为d3,第二出风口164沿第一风道161内气流的流动方向的长度为d4;其中,d3与d4的比值b的范围为1.3≤b≤5。
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出风口之间的间距的尺寸大于一出风口的尺寸,这样能够进一步保证风道盖板70的强度。进一步缩小相邻的风口之间的间距与风口的尺寸的比值,能够增加出风口的数量,提高出风面积,进而保证冷柜的出风量和制冷效果。
示例的,a可以为0.5、0.6、0.8、1、1.2、1.3、1.5、2、3、4、5、6、7、8等。b可以为0.5、0.6、0.8、1、1.2、1.3、1.5、2、3、4、5、6、7、8等。
可选地,如图4所示,多个侧壁包括第一侧壁13、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4和第四侧壁15,第一侧壁13与第二侧壁12相对设置;第三侧壁14连接在第一侧壁13和第二侧壁12的同一端部之间,第四侧壁15连接在第二侧壁12和第二侧壁12的另一端之间,也就是说,第三侧壁14和第四侧壁15相对设置,第四侧壁15、第三侧壁14、第一侧壁13和第二侧壁12围合出内部空间11,第三侧壁14设有多个具有出风口的风道16,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内的气流均沿从第一侧壁13到第二侧壁12的方向流动;其中,第一风道161的末端与第二侧壁12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二风道163的末端与第二侧壁12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不同;和/或,第一风道161末端的第一出风口162与第二侧壁12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三距离,第二风道163末端的第二出风口164与第二侧壁12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四距离,第三距离与第四距离不同。
本实施例中,一个侧壁设有多个风道16,能够增加侧壁的出风量。不同的风道16能够向储物腔的不同位置出风,以使储物腔的多个位置均能够出风,进而保证储物腔的制冷效果。多个风道16中的至少两个风道16的末端不平齐,也就是说,蒸发器腔内的气流流入多个风道16内,这样至少两个风道16的长度不同或者两个风道16末端的风口不平齐。冷空气较多的位置对应的风道16的长度可以较短或者该风道16的风口可以距离第二侧壁12较远,减少出风量。冷空气较少的位置对应的风道16的长度可以较长或者该风道16的风口可以距离第二侧壁12较近,增加出风量。这样可以调节多个风道16对应的位置出风量,提高储物腔内的温度均匀性。
可选地,第一风道161位于第二风道163的上方时,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和/或,第三距离小于第四距离。
本实施例中,一般情况下,冷柜内的冷空气会下沉,堆积在冷柜的底部。因此,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或者,第三距离小于第四距离,这样,位于上层的第一风道161的出风量大于第二风道163的出风量,能够提高冷柜上部的出风量,提高冷柜内的温度均匀性。
可选地,第三距离与第四距离的差值大于或等于一第一出风口162的长度;或者,第三距离与第四距离的差值大于或等于一第二出风口164的长度。
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之间或者末端的第一出风口162和末端的第二出风口164之间相差至少一个出风口的距离,这样上下风道16的出风量能够产生明显的差异,提高冷柜的温度均匀性。
示例的,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风道161包括六个第一出风口162,按照从右到左的方向,如图3所示,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相同的情况下,第一风道161与第二风道163的风量的总风量为1622L/min;如图4所示,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的情况下,第一风道161与第二风道163的风量的总风量为1215L/min,通过上述对比可以看出,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相同的情况下,上下风量占比约为6:4,且冷柜内最低温度-25.3℃,冷柜内最高温度-23.1℃左右,相差2.2℃。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的情况下,虽然总风量降低,但是温度均匀性明显提升,其中,上下风量占比约为2:1,相比于等长方案,下排风口风量分布更均匀,冷柜内最低温度-24.9℃,冷柜内最高温度为-24.1℃左右,相差0.8℃,提升较为明显。这样使得冷柜制冷均匀,降温快,不会局部制冷效果过盛造成失水相对过多。而且风道盖板变短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可选地,第一风道161的第一出风口162的总面积大于第二风道163的第二出风口164的总面积。
本实施例中,上层的出风口总面积大于下层的出风口总面积,能够提高上层的出风量,进而提高冷柜的温度均匀性。
可选地,风机5的出口与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均连通,第一风道161远离风机5的一端为第一风道161的末端,第一风道161靠近风机5的为第一风道161的起始端,第二风道163远离风机5的一端为第二风道163的末端,第二风道163靠近风机5的一端为第二风道163的起始端;第一风道161的起始端与第一侧壁13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七距离,第二风道163的起始端与第一侧壁13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八距离,第七距离与第八距离不同;和/或,第一风道161的起始端的第一出风口162与第一侧壁13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九距离,第二风道163的起始端的第二出风口164与第一侧壁13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十距离,第九距离与第十距离不同。
本实施例中,上层的第一风道161的起始端与第二风道163的起始端不平齐,或者,第一风道161起始端的第一出风口162与第二风道163起始端的第二出风口164也不平齐,这样也能够调整的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的出风量。
可选地,第七距离小于第八距离,和/或,第九距离小于第十距离。这样,使得上层的第一风道161的出风量进一步大于下层的第二风道163的出风量,以进一步提高冷柜内的温度均匀性。而且第二风道163的起始端距离第一侧壁13较长,在蒸发器腔延伸至内胆10的底壁时,蒸发器腔的设置更加合理,不会影响第二风道163的出风量。
可选地,如图8所示,冷柜还包括台阶,内胆10的底壁部分向上凸起形成台阶,台阶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竖向台阶板和沿水平方向设置的水平台阶板,台阶的下方用于放置压缩机;回风盖板20设于台阶的上方,并与台阶围合形成蒸发器腔。
本实施例中,冷柜由于需要设置压缩机、冷凝器等组件,内胆10的底壁部分向上凸出形成台阶,台阶的下方用于避让压缩机。本申请将回风盖板20设于台阶的上方,这样回风盖板20、台阶和内胆10的侧壁能够围合出蒸发器腔。其中,蒸发器30位于台阶的上方,这样蒸发器30不会过多的占用内部空间11水平方向的空间,保证了储物的储物容积,并且使得蒸发器腔更加紧凑,减小冷柜内部的笨重感。
制冷腔可以只由回风盖板20与台阶共同围合形成,或者蒸发器腔可以由回风盖板20、台阶以及第三侧壁14和第四侧壁15围合形成。可以调整回风盖板20的形状来形成蒸发器腔。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回风盖板20包括第一盖板部21和第二盖板部22,第一盖板部21至少部分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二盖板部22至少部分沿竖直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盖板部21相连接;其中,第二盖板部22设有第二回风口24。
本实施例中,第二盖板部22至少部分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二回风口24设于第二盖板部22能够保证第二回风口24与储物腔的连通顺畅性,提高第二回风口24的回风量,而且能够避免异物掉落至第二回风口24,堵塞第二回风口24。
可选地,蒸发器腔的顶壁设置第一回风口23时,第一盖板部21设有第一回风口23。本实施例中,第一盖板部21至少部分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回风口23设于第一盖板部21,能够实现蒸发器腔的顶部回风。
可选地,蒸发器腔的底壁还设置第三回风口25时,竖向台阶板与回风盖板20的第二盖板部22相连接,且,竖向台阶板的至少与第二盖板部22相连接处设置有与蒸发器腔相连通的第三回风口25。
本实施例中,竖向台阶板与第二盖板部22围合形成回风通道,回风通道与第二盖板的第二回风口24相连通,同时回风通道的底部与第三回风口25相连通,可选地,第二回风口24与所述第三回风口25相对应,且第二回风口24与回风通道相连通,也就是说,第二回风口24进入的气流也部分经过回风通道,这样能够提高蒸发器腔的回风量,提高制冷效果。
可选地,蒸发器30设于台阶的上方,且蒸发器30的厚度方向沿内胆10的高度方向延伸。
本实施例中,将蒸发器30“水平式”放置在台阶上,能够减少蒸发器腔的高度,进而减少蒸发器腔距离柜口的距离,这样蒸发器腔远离冷热交界区,减少结霜风险。这样打开门体后,蒸发器腔的顶部不会直接暴露在用户视线内,提高展示面积,能够增加冷柜美观性。而且冷柜的上层空间为用户最常利用的空间,能够提高用户体验。
可选地,蒸发器30的下端面与台阶的上壁面相贴靠,这样能够减少蒸发器30高度方向的尺寸,提高蒸发器腔顶部的存放空间。
可选地,蒸发器腔的底壁设有排水孔,蒸发器30倾斜设置,以便于蒸发器30的化霜水从排水孔排出。蒸发器30倾斜设置,使得蒸发器30化霜的水能够更加充分地流向排水孔,以提高蒸发器30化霜水的排水效率,进而避免蒸发器30结冰堆积,并能够避免蒸发器30滋生细菌,提高冷柜的清洁度。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三侧壁14设有具有第一出风口162的第一风道161和设有具有第二出风口164的第二风道163时,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沿内胆10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且多个第一出风口162与多个第二出风口164交错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62和第二出风口164交错设置,这样能够增加冷柜的出风面积,进而提高冷柜的出风均匀性。
可选地,第四侧壁15还限定出具有多个第三出风口801的第三风道80时,多个第一出风口162与多个第三出风口801交错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61和第三风道80不在同一侧壁时,相对设置的第一风道161的第一出风口162和第三风道80的第三出风口801也可以交错设置,这样不仅增加了制冷设备的出风方向,而且增加了出风均匀性,进一步提高了冷柜的制冷效果。另外,第四侧壁15与第三侧壁14相对设置时,第三出风口801和第一出风口162交错设置,能够防止气流对流上升造成门体凝露。
可选地,第一侧壁13和/或第二侧壁12也可以设置具有多个第四出风口的第四风道,多个第四出风口与多个第一出风口162交错设置,这样也能够增加冷柜的出风方向和出风面积,提高出风量和冷柜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第四侧壁15还限定出具有多个第三出风口801的第三风道80时,第三风道80与第一风道161错开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62和第三出风口801在风道16的延伸方向上错开设置,比如,第一风道161和第三风道80均沿冷柜的长度方向延伸,这样第一风口和第三出风口801增加了冷柜长度方向的出风均匀性。第一风道161和第三风道80错开设置,这样在冷柜的高度方向上,也能够增加出风面积,提高出风均匀性。
可选地,第四侧壁15还限定出具有多个第三出风口801的第三风道80时,第四侧壁15还限定出具有第四出风口的第四风道,第三风道80和第四风道沿内胆10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四侧壁15也可以设置多个风道16,多个风道16沿内胆10的高度方向延伸,这样冷柜能够从多个方向出风,进一步提高出风量和制冷效果。
可选地,多个第四出风口和多个第三出风口801错开设置,这样相对的两个侧壁的上部的出风口交错设置,下部的两个出风口也交错设置,同一侧壁的出风口交错设置,且风道16也错开设置,能够全方位的提高出风量,以保证冷柜的制冷效果。
应当说明的是,第一侧壁13和/或第二侧壁12也可以设置多个风道16,多个风道16沿内胆10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相对的风口的风道16均错开设置,同一侧壁的多个风道16的风口也错开设置,这样也能够提高出风面积和出风量。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一侧壁设有多个风道16,且一侧壁的多个风道16包括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第一风道161位于一侧壁的上部,第一风道161设有第一出风口162;第二风道163位于第一风道161的下方,第二风道163位于一侧壁的下部,第二风道163设有第二出风口164;其中,第一出风口162至少部分向上出风;和/或,第二出风口164至少部分向下出风。
本实施例中,位于上部的第一风道161向内部空间11的上部出风,位于下部的第二风道163向内部空间11的下部出风,其中,第一出风口162至少部分向上出风,这样内部空间11的物品高度较高时,第一出风口162向上出风,能够减少物品对第一出风口162的阻挡面积,起到贴附射流的效果,进而保证制冷设备的出风量。内部空间11的物品较多导致底部空间较小时,第二出风口164至少部分向下出风,这样也能够起到贴附射流的效果,提高制冷效果。同时,当内胆10的底壁设有相关的导流通道时,能够提高流向导流通道的气流,保证第二出风口164的出风量和冷柜的制冷效果。而且,第一出风口162至少部分向上出风和/或第二出风口164至少部分向下出风,能够增加第一出风口162和第二出风口164的出风面积和出风方向,进一步保证出风量和制冷效果。
可选地,第一出风口162的出风方向与水平方向存在第一夹角,第一夹角大于0°并小于90°;和/或,第二出风口164的出风方向与水平方向存在第二夹角,第二夹角大于0°并小于90°。
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62的出风方向完全水平时,即第一夹角为0°时,箱内物品的高度没有达到第一出风口162时,第一出风口162的出风量最大,能够达到1670L/min,内部空间11前后的温度分别是-20.3和-19.3,温差1℃。第一出风口162的出风方向完全水平,当冷柜内的物品的高度大于第一出风口162的高度时,风阻激增,内部空间11前后的温度分别是-22.2和-17.9,温差达到4.3℃,温度均匀性变差。因此,第一出风口162向上出风,能够减少同等高度的物品对第一出风口162的遮挡,提高出风量。第一夹角为90°时,第一出风口162的出风方向与水平方向完全垂直时,第一出风口162的出风完全吹向上方,出风面积减少且出风量较少,而且这样会导致流向内部空间11的风量较少,而且直吹门衬会造成损失。
第二夹角为0°时,第二出风口164完全水平时,第二出风口164容易被冷柜的物品堵塞,影响出风量。第二夹角为90°时,第二出风口164完全向下出风,减少了吹向冷柜内部的气流,也会影响制冷效果和出风量。
可选地,第一出风口162的出风方向与水平方向存在第一夹角,第一夹角的范围为第一夹角大于或等于10°,且第一夹角小于或等于60°。
本实施例中,第一夹角大于10°时,第一出风口162的出风能够在不接触冷柜内的物品情况下吹到门衬上产生附壁效应;第一夹角小于10°时,第一出风口162的至少部分出风会被冷柜内物品遮挡,且不容易产生附壁效应,影响冷柜的制冷效果。第一夹角大于60°时,较多的风量直吹门衬,会导致门体发生弯曲现象,对门体造成损坏,进而影响冷柜的使用和保温效果。
示例的,第一夹角为10°,且物品高于第一出风口162时,冷柜前后位置的温度分别是-21.5和-18.6,温差2.9℃。相比于第一夹角为0°,冷柜的温度均匀性进一步增加。第一夹角为60°时,且物品高于第一出风口162时,冷柜内前后位置的温度分别是-20.1和-17.4,温差2.7℃,相比于第一夹角为0°,冷柜的温度均匀性进一步增加。
可选地,第二出风口164的出风方向与水平方向存在第二夹角,第二夹角大于或等于10°,且第二夹角小于或等于60°。
本实施例中,第二夹角小于10°时,第二出风口164大部分气流向下流动,导致流入内部空间11的气流较少,影响冷柜的制冷效果。第二夹角大于60°时,被冷柜内物品遮挡的面积较大,影响出风量。
示例的,第一夹角可以为10°、30°、45°、60°;第二夹角可以为10°、30°、45°、60°。
可选地,如图6所示,冷柜还包括第一格栅1621,第一格栅1621设于第一出风口162,第一格栅162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格栅1621沿内胆10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沿从内到外的方向,至少部分第一格栅1621向上倾斜,以使第一出风口162至少部分向上出风;
可选地,如图7所示,冷柜还包括第二格栅1641,第二格栅1641设于第二出风口164,第二格栅164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格栅1641沿内胆10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沿从内到外的方向,至少部分第二格栅1641向下倾斜,以使第二出风口164至少部分向下出风。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格栅1621改变第一出风口162的出风方向,这样可以是的第一出风口162流出的气流全部向上倾斜,也可以使第一出风口162流出的气流部分向上倾斜。同样的,第二格栅1641可以改变第二出风口164的出风方向,以使第二出风口164的流出的气流全部向下倾斜或者部分向下倾斜。
可选地,内胆10的底壁部分凹陷形成导流通道,导流通道沿内胆10的深度方向延伸。当第三侧壁14和第四侧壁15沿内胆10的深度方向延伸时,第三侧壁14和/或第四侧壁15设有第二风道163和第二出风口164,其中,第二出风口164与导流通道相对应,以便于气流从后向前流动或者从前向后流动,以引导气流对面,增加冷气的流动面积,实现冷气的循环流动。
可选地,冷柜还包括风机5,风机5与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均连通,风机5位于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之间;其中,第一出风口162的下缘与第一风道161的下缘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出风口162的下缘与第一风道161的上缘的距离;和/或,第二出风口164的上缘与第二风道163的上缘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出风口164的上缘与第二风道163的下缘的距离。
本实施例中,风机5位于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之间,也就是说,风机5流出的气流一部分向上流动至第一风道161,另一部分向下流动至第二风道163内。风机5流出的气流往下层走是更贴近第二风道163下壁的,往上层走是更贴近第一风道161上壁的,所以第一风道161的第一出风口162靠上设置,第二风道163的第二出风口164靠下设置得风阻更小,能够提高出风量和温度均匀性。
可选地,如图3所示,定义内胆10的高度为H,风道16的高度D1的范围为0.05H≤D1≤0.45H。
本实施例中,风道16的高度小于0.05H时,风道16内的风阻较大,导致风道16的出风量较小,影响冷柜的制冷效果。风道16的高度大于0.45时,风道16的深度太大会影响风压,进而影响送风距离。
应当说明的是:这里风道16的高度D1指得风道槽的高度。可选地,风道槽的高度与风道盖板70的高度相匹配,也就是说,风道槽的高度与风道盖板70的高度相同或相近。可选地,风道盖板70的高度也可以大于风道槽的高度,以便于风道盖板70固定连接。
可选地,风道16的高度D1的范围为0.05H≤D1≤0.25H。
本实施例中,风道16的最大高度进一步减少,这样相比于0.45的风道16深度,风道16的送风距离更远。比如,风道16设置冷柜的长边侧壁或者风道16连通多个侧壁时,D1小于0.25H能够保证的风道16送风距离,进而提高冷柜温度均匀性。
示例的,D1可以为0.05H,0.1H,0.2H,0.25H。
应当说明的是:本申请中风道16可以为一个风道16,或者一个风道16包括多个子风道16,多个子风道16的高度之和也处于上述的范围内。
可选地,风道16设有出风口,出风口的高度D2的范围为0.1D1≤D2≤0.9D1。
本实施例中,出风口的高度小于0.1D1时,出风口的面积太小,出风量较小,影响冷柜的制冷效果。D2大于0.9D1时,且风道盖板70与风道槽的高度相同或相近时,出风口开到风道16的边缘,不便于风道盖板70的装配,降低了风道盖板70的强度,容易导致风道16损坏。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的出风口指的是一风道16的沿高度方向设置的所有的出风口的高度之和,也就是说,风道16的高度方向仅设置一个出风口的情况下,出风口的高度为该出风口的高度。当一风道16沿高度方向设置多个出风口的情况下,出风口的高度为上述沿高度放上设置的多个出风口的高度之和。
示例的,D2可以为0.1D1,0.3D1,0.5D1,0.6D1,0.8D1或0.9D1等。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蒸发器腔的顶壁、蒸发器腔的侧壁和蒸发器腔的底壁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回风口。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腔可以从一个方向回风,也可以从多个方向回风,这样既可以增加蒸发器腔的回风量,还可以降低冷柜化霜时的温升。具体的,冷柜执行化霜时,蒸发器30处的热量会经过回风口流至储物腔腔内,蒸发器腔的至少一个方向设置回风口,能够分散散出的热量,降低冷柜的温升,防止化货,提高物品的存储效果。
可选地,蒸发器腔的侧壁开设有第二回风口24。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腔朝向储物腔的侧壁开设有第二回风口24,能够保证回风量,而且不容易阻塞,且化霜温升较低。
示例的,蒸发器腔仅设置第二回风口24,且第二回风口24的开口面积为5940mm2,风量930L/min,但是化霜温升只有1.1℃,属于无制冷情况下正常升温。
应当说明的是:蒸发器腔的侧壁指的是蒸发器腔朝向储物空间的一侧,且第二回风口24至少部分沿竖直方向延伸。
可选地,蒸发器腔的顶壁设置有第一回风口23时,第一回风口23的面积与第二回风口24的面积的比值c的范围为0<c≤4。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腔的顶壁也可以开设第一回风口23,第一回风口23与第二回风口24的设置能够增加回风量,能够分散蒸发器腔化霜时的热量,降低温升。c大于4时,会使主要回风面积集中在顶部,导致距离回风口较近的送风口风量特别大。并且回风口顶部负载化霜温升4℃以上,温升较大,化货风险高。
示例的,第一回风口23的回风面积为9426mm2,第二回风口24的回风面积为2540mm2时,c比值为3.7时,整体风量1630L/min,风量平均在150-180L/min区间内,但靠近回风口的两个出风口的风量分别是290L/min和260L/min,此两风口虽然较高,但是由于回风口附近温度较高,所以风量大一些有助于整体温度均匀性,最高温度-18摄氏度,符合国家标准。此时蒸发器腔顶部负载化霜温升3.4℃,化货风险降低。这里相比于仅开设第二回风口24,增加第一回风口23并保持在上述范围内,能够提高风量,并且保持较低的温升,提高物品储存效果。
可选地,蒸发器腔的顶壁设置有第一回风口23时,第一回风口23的面积与第二回风口24的面积的比值c的范围为0<c≤3。
本实施例中,第二前侧回风口面积比例增加,能够提高整体的风量,降低冷柜的制冷效果,并且进一步降低温升,提高制冷效果。示例的,第一回风口23的回风面积为9426mm2,第二回风口24的回风面积为3340mm2时,c比值为2.8时,的整体风量上升至1650L/min。风量平均在160-180L/min区间内,但靠近回风口的两个出风口降低至250和230L/min,最高温度-19摄氏度,符合国家标准此时回风口顶部负载化霜温升2.5℃,化货风险进一步降低。
示例的,c可以为1/3、1/2、1、3/2、2、2.5、3、3.5、4等。
可选地,1≤c≤3。
本实施例中,顶部的第一回风口23的面积大于侧面的第二回风口24的面积,这样在第二回风口24设置位置有限时,增加顶部的第一回风口23的面积,可以增加回风方向和回风量,提高制冷效果。
可选地,蒸发器腔的底壁还设置有第三回风口25时,第三回风口25与第二回风口24的比值d的范围0<d≤1。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腔的底壁也可以设置第三回风口25,第三回风口25能够辅助第二回风口24从多方向进行回风,防止产生回风死角,并且可以增大回风面积。进而可以进一步降低冷柜内的制冷温度。
示例的,d可以为1/4、1/3、1/2、2/3等。
示例的,d为1/3时,冷柜内的风量约为1640L/min,回风量增加。但是靠近台阶侧面底部的负载温度从-19.2降低至-19.8摄氏度,证明回风方向丰富能够有效降低负载的制冷温度,提高冷柜制冷效果。
可选地,0<d≤1/2。
本实施例中,d大于1/2时,第三回风口25的面积较大,第三回风口25会阻挡蒸发器30的有效回风面积,影响总体的回风量。
可选地,0<d≤1/4。
本实施例中,d大于1/4时,虽然冷柜内的风量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风量很少,且会占用蒸发器30的回风面积,因此,d小于等于1/4既能够增加回风量,还能够
示例的,第二回风口24的回风面积5940mm2,第三回风口25的面积为0时,冷柜内的平均风量为1580L/min;第二回风口24的回风面积为5940mm2,第三回风口25的面积为1300mm2时,d接近1/4时,冷柜内平均风量为1625L/min;第二回风口24的回风面积为5940mm2,第三回风口25的面积为1920mm2时,d接近1/3时,冷柜内平均风量为1633L/min;第二回风口24的回风面积为5940mm2,第三回风口25的面积为3344mm2时,d接近1/2时,冷柜内平均风量为1640L/min;第二回风口24的回风面积为5940mm2,第三回风口25的面积为5700mm2时,d接近1时,冷柜内平均风量为1210L/min。
从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出,从没有第三回风口25时到d接近4:1的时候风量增大最明显,当d接近2:1到1:1的时候,风量不增反减,说明该设置已经阻挡到蒸发器30的有效回风面积。
可选地,蒸发器腔的顶壁设置有第一回风口23,且所述蒸发器腔的底壁设置有第三回风口25时,所述第一回风口23与所述第三回风口25的比值e的范围为e≥7。
本实施例中,e小于7时,第一回风口23和第三回风口25相差太大,第三回风口25太大,容易占用蒸发器30的回风面积,进而影响冷柜的回风量。
示例的,e可以为1/2、1、2、3、4、4.5、5、6、7等。
示例的,第一回风口23的回风面积9426mm2,第三回风口25的面积为0时,冷柜内的平均风量为1580L/min;第一回风口23的回风面积9426mm2,第三回风口25的面积为1300时,e接近7时,冷柜内的平均风量为1625L/min;第一回风口23的回风面积9426mm2第三回风口25的面积为1920mm2时,e接近5时,冷柜内的平均风量为1633L/min;第一回风口23的回风面积9426mm2第三回风口25的面积为3344mm2时,e接近3时,冷柜内的平均风量为1640L/min;第一回风口23的回风面积9426mm2,第三回风口25的面积为5700mm2时,e接近2时,冷柜内的平均风量为1210L/min;从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出,e缩小至7时,冷柜的风量增加比较明显。第三回风口25增加,e减小,回风量增加不明显甚至会减少,这说明第三回风口25阻挡了蒸发器30的回风面积,影响了整体的回风量。
可选地,如图8、图12、和图14所示,蒸发器位于蒸发器腔内,蒸发器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蒸发器为多个时,能够增加蒸发器与蒸发器腔内的气流的换热效果,进而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应当说明的是:蒸发器为多个并不仅限用于本申请的出风形式,对于其他需要设置蒸发器的冷柜,也可以在蒸发器腔内设置多个蒸发器。比如,前侧壁或者后侧壁中的一个设有出风口,回风盖板设有回风口的风路形式,蒸发器腔内也可以设置多个蒸发器。再比如,回风盖板设有出风口,蒸发器腔的底部回风风路形式,蒸发器腔内也可以设置多个蒸发器。本申请不再对此进行赘述。
可选地,如图12至图14所示,蒸发器包括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第一蒸发器31设置于蒸发器腔的一端,且第一蒸发器3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第一角度。第二蒸发器32设置于蒸发器腔的另一端,且第二蒸发器32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第一角度。其中,蒸发器的总体积V为第一蒸发器31与第二蒸发器32的体积之和。
通过设置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使第一蒸发器31位于蒸发器腔的一端,第二蒸发器32位于蒸发器腔的另一端,可以使冷柜内部的制冷效率更高。进一步地,使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均小于或等于第一角度,这样可以使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处于倾斜状态,这样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便于排出化霜水。具体地,第一角度可以为10°、15°、20°、25°、30°。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均设置有排水口,且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均向排水口倾斜,以便使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产生的除霜水从排水口流出冷柜。
可选地,蒸发器腔包括位于第一蒸发器31与第二蒸发器32之间的回风腔,第一盖板部21设置有位于回风腔顶部的第一回风口23,第二盖板部22设置有位于回风腔侧面的第二回风口24。其中,第一回风口23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二回风口24的面积。
如此设置,在第一蒸发器31与第二蒸发器32之间设置回风腔,这样冷柜内的气流经回风口流入回风腔后会分别流向两侧的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这样能够避免流向两个蒸发器的气流相互干扰。进一步地,在第一盖板部21和第二盖板部22分别设置位于回风腔顶部的第一回风口23和位于回风腔侧面的第二回风口24,可以使回风效率更高,进而使冷柜内的气流循环效率更高。
蒸发器的总体积V与回风口的总面积S之间的关系为:yS=V,其中,y大于或等于50。这里,回风口的总面积指得是所有的回风口的面积之和。
结合图12所示,以两个蒸发器、两个回风口为例,两个蒸发器的总体积为V,第一回风口23的面积为s1,第二回风口24的面积为s2,则回风口的总面积S即为第一回风口23与第二回风口24面积的和。
可选地,y小于或等于1000。
如此设置,根据实际制冷温度要求,可以将蒸发器的总体积V与回风口的总面积S之间的关系在满足:yS=V,其中,y大于或等于50的前提下,使y小于或等于1000即可满足用户使用冷柜的实际制冷需求。
回风盖板20设有回风口,冷柜运行时,蒸发器腔内的气流流经蒸发器温度降低后,在风机5的驱动下,流至风道内,然后经送风口15流至储物腔内,对储物腔内的物品进行制冷后,再经回风口流回至蒸发器腔内,这样形成了冷柜的循环风路。在风循环过程中,当风压一定,且风道的深度和送风口15的面积足够大时,回风口的大小或面积则成为影响风循环过程中的送风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本公开实施例中,50≤y≤1000,提高了冷柜的循环风路中的送风口15的送风量。
可以理解的是,蒸发器的总体积V的单位为mm3,即立方毫米,回风口的总面积S的单位为mm2,即,平方毫米,以该计量单位下,计算得到y的数值。y可以是一个没有单位的常数。
可选地,y大于或等于55,且小于或等于700。
本公开实施例中,55≤y≤700,同时提高了冷柜的降温速度和制冷深度。下面,以蒸发器腔内的蒸发器的数量为1个为例,进行说明。
表1
/>
从上表1中可以看出,当蒸发器尺寸中的长、宽、高分别为196mm、180mm、100mm,计算得到蒸发器的体积为3528000mm3。根据公式yS=V,不同的回风口总面积计算得到了不同的y值。
表3中,实施例1的y值为50,实施例2的y值为56,实施例3的y值为216,实施例4的y值为266,实施例5的y值为574,实施例6的y值为985。其中,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能效等级为一级,实施例2和实施例5的能效等级为二级,明显高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6的三级能效。即,55≤y≤700时,可以使冷柜有较好的能效等级。可选地,100≤y≤500。以降温速度这一参数看,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降温速度分别为97分钟、83分钟、90分钟、121分钟,明显快于实施例5和实施例6的降温速度。进一步的,以制冷深度这一参数看,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制冷深度分别为-29℃、-27.6℃,明显低于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5和实施例6的制冷深度。其中,降温速度为冷柜从环境温度降至-18℃所用的时长,制冷深度为冷柜可以到达的最低温度。进一步的,以耗电量这一参数看,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耗电分别为1.03kW·h/24h和1.14kW·h/24h,明显少于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5和实施例6的耗电量。可选地,100≤y≤500。
综合降温速度、制冷深度及耗电量这三个测试参数来看,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y值分别为216和266时,冷柜在保证一定降温速度的基础上,制冷深度较低且耗电量较少,属于一级能效。明显优于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5和实施例6。
可以理解的是,y的取值为大于或等于100且小于或等于500的其他数值时,冷柜同样可以取得与实施例3或实施例4的一级能效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柜包括内胆10、回风盖板20和蒸发器组。内胆10围合出内部空间,且内胆10限定出具有送风口15的风道。回风盖板20位于内部空间内,并将内部空间分隔为储物腔和和设置有蒸发器的蒸发器腔,蒸发器腔的出口与风道的入口相连通,回风盖板20设有回风口,储物腔内的气流能够经回风口流入蒸发器腔内。蒸发器组包括设置于蒸发器腔内的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且,蒸发器腔包括位于第一蒸发器31与第二蒸发器32之间的回风腔,第一蒸发器31与第二蒸发器32之间的间距L满足:L≥S/(a'+c')。其中,S为回风口的总面积,a'和c'分别为回风腔或第一蒸发器31的两个不同位置的长度,且,两个不同位置中的至少一个靠近回风口。
结合图12至图14所示,蒸发器组包括设置在蒸发器腔内的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且,蒸发器腔包括位于第一蒸发器31与第二蒸发器32之间的回风腔。这样冷柜内的气流经回风口流入回风腔后会分别流向两侧的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这样能够避免流向两个蒸发器的气流相互干扰。通过设置使第一蒸发器31与第二蒸发器32之间的间距L满足:L≥S/(a'+c')。其中,S为回风口的总面积,a'和c'分别为回风腔或第一蒸发器31的两个不同位置的长度,且,两个不同位置中的至少一个靠近回风口,如此可以使多个蒸发器的间距设置更加合理,从而使冷柜进行有效制冷,满足实际制冷需求。
如前述,yS=V,当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的长、宽、高分别为a、b、c,体积均为V时,L≥2V/y(a'+c'),或者,L≥2abc/y(a'+c')。
可选地,回风盖板20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一盖板部21,第一盖板部21设置有位于回风腔顶部的第一回风口23。其中,a'为回风腔内靠近第一回风口23的一位置的长度,且,a'大于或等于第一回风口23的长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一盖板部21沿第一回风口23的长度方向的总长度。
如此设置,在第一盖板部21设置位于回风腔顶部的第一回风口23,可以使冷柜内的气流流经第一回风口23流入回风腔的回风效率更高,进而使冷柜内的气流循环效率更高。将回风腔内靠近第一回风口23的一位置的长度作为a',使a'大于或等于第一回风口23的长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一盖板部21沿第一回风口23的长度方向的总长度,如此可以使从第一回风口23进入回风腔的气流与蒸发器的接触面更大,进而使蒸发器的换热效率更高。
可选地,第一蒸发器31包括靠近第一回风口23且具有第一长度a的第一棱边。其中,a'的长度值等于第一棱边的第一长度a。
如此设置,第一蒸发器31靠近第一回风口23且具有第一长度a的第一棱边,即为第一蒸发器31的迎风面的一边。将a'的长度值设置等于第一棱边的第一长度a,可以使第一蒸发器31的迎风面与回风腔的接触面积更大,进而使蒸发器的换热效率更高。
可选地,回风盖板20还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二盖板部22,第二盖板部22设置有位于回风腔侧面的第二回风口24。其中,c'为回风腔内靠近第二回风口24的一位置的长度,且,c'大于或等于第二回风口24的长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二盖板部22沿第二回风口24的长度方向的总长度。
如此设置,在第二盖板部22设置位于回风腔侧部的第二回风口24,可以使冷柜内的气流流经第二回风口24流入回风腔的回风效率更高,进而使冷柜内的气流循环效率更高。将回风腔内靠近第二回风口24的一位置的长度作为c',使c'大于或等于第二回风口24的长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二盖板部22沿第二回风口24的长度方向的总长度,如此可以使从第二回风口24进入回风腔的气流与蒸发器的接触面更大,进而使蒸发器的换热效率更高。
可选地,第一蒸发器31包括靠近第二回风口24且具有第二长度c的第二棱边。其中,c'的长度值等于第二棱边的第二长度c。即,L≥2V/y(a+c),或者,L≥2abc/y(a+c)。
如此设置,第一蒸发器31靠近第二回风口24且具有第二长度c的第二棱边,即为第一蒸发器31的迎风面的另一边。将c'的长度值设置等于第二棱边的第二长度c,可以使第一蒸发器31的迎风面与回风腔的接触面积更大,进而使蒸发器的换热效率更高。
结合图11所示,冷柜包括内胆10、回风盖板20、蒸发器和压缩机。其中,回风盖板20包括第二盖板部22,通过在蒸发器与第二盖板部22之间设置水平隔温间距m,用于对蒸发器进行隔热处理,避免蒸发器的冷量流失,进而保证冷柜内气流与蒸发器的换热效果,从而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水平隔温间距m大于或等于2mm。和/或,水平隔温间距m小于或等于50mm。
通过将水平隔温间距m的大小设置为大于或等于2mm,可以满足对于蒸发器腔内温度的保温要求,进而保证冷柜的制冷效果。进一步地,将水平隔温间距m的大小设置为小于或等于50mm,这样可以使水平隔温间距m在满足对于蒸发器腔内温度的保温要求的基础上,节省更多的空间。同时,对于也可以节省更多的填充材料。如果将水平隔温间距m的大小设置为小于2mm,则对于蒸发器腔内温度的保温效果不好。而将水平隔温间距m的大小设置为大于50mm,则会占用更多的空间,且浪费更多的填充材料。
可选地,回风盖板20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一盖板部21。其中,蒸发器与第一盖板部21之间设置有竖直隔温间距n。
通过在蒸发器与第一盖板部21之间设置竖直隔温间距n,用于对蒸发器进行隔热处理,避免蒸发器的冷量流失,进而保证冷柜内气流与蒸发器的换热效果,从而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竖直隔温间距n大于或等于2mm。和/或,竖直隔温间距n小于或等于50mm。
通过将竖直隔温间距n的大小设置为大于或等于2mm,可以满足对于蒸发器腔内温度的保温要求,进而保证冷柜的制冷效果。进一步地,将竖直隔温间距n的大小设置为小于或等于50mm,这样可以使竖直隔温间距n在满足对于蒸发器腔内温度的保温要求的基础上,节省更多的空间。同时,对于也可以节省更多的填充材料。如果将竖直隔温间距n的大小设置为小于2mm,则对于蒸发器腔内温度的保温效果不好。而将竖直隔温间距n的大小设置为大于50mm,则会占用更多的空间,且浪费更多的填充材料。
可选地,水平隔温间距m处填充有隔温材料。和/或,竖直隔温间距n处填充有隔温材料。
通过在一定距离的水平隔温间距m或者竖直隔温间距n处填充隔温材料,如泡沫材料。由于蒸发器腔内的温度较低,这样一定厚度的泡沫能够有效抑制蒸发器腔与蒸发器腔壁的外部柜体内的空气换热,从而对蒸发器腔内温度起到保温作用,进而保证冷柜内气流与蒸发器的换热效果。同时,一定厚度的泡沫也可以对侧盖板部或者第一盖板部21起到支撑作用。进一步地,也可以在水平隔温间距m和竖直隔温间距n处均填充隔温材料,这样可以使隔温材料对蒸发腔内温度的保温效果更好。
可选地,风机5的蜗壳深度g大于或等于50mm。和/或,风机5的蜗壳深度g小于或等于150mm。
结合图12所示,通过将风机5的蜗壳深度g的大小设置为大于或等于50mm,可以保证风机5的运行不受干扰,满足冷柜内气流的有效循环。进一步地,将风机5的蜗壳深度g的大小设置为小于或等于150mm,这样可以在保证风机5运行不受干扰的基础上,节省更多的空间。如果将风机5的蜗壳深度g的大小设置为小于50mm,则可能会影响风机5的正常运行。而将风机5的蜗壳深度g的大小设置为大于150mm,则会占用更多的空间。
可选地,风机5的蜗壳外侧与蒸发器之间的间距h大于或等于10mm。和/或,风机5的蜗壳外侧与蒸发器之间的间距h小于或等于200mm。
结合图14所示,通过将风机5的蜗壳外侧与蒸发器之间的间距h大小设置为大于或等于10mm,保证回风气流与蒸发器进行换热后,有足够的距离重新整流进入风机5的蜗壳风道内进行气流的有效循环。进一步地,将风机5的蜗壳外侧与蒸发器之间的间距h大小设置为小于或等于200mm,这样可以在保证回风气流与蒸发器进行换热后,有足够的距离重新整流进入风机5的蜗壳风道内进行气流的有效循环的基础上,节省蒸发器腔内空间。如果将风机5的蜗壳外侧与蒸发器之间的间距h大小设置为小于10mm,则会影响回风气流与蒸发器进行换热后,重新进入风机5的蜗壳风道内的效率,进而影响冷柜内气流的有效循环。而将风机5的蜗壳外侧与蒸发器之间的间距h大小设置为大于200mm,则会浪费蒸发器腔的空间。
如图9至图11所示,风机5包括蜗壳蜗舌组件52和设置于蜗壳蜗舌组件52内的风轮51。蜗壳蜗舌组件52中的第一蜗壳521和第一蜗舌522围合成第一风机出风口53,第二蜗壳523和第二蜗舌524围合成第二风机出风口54。其中,风轮中心511分别与第一蜗舌522和第二蜗舌524形成第一辅助连线l1和第二辅助连线l2。通过将第一辅助连线l1与第二辅助连线l2之间的夹角设置为大于90°且小于180°,使风机5可以对不同风道送风量的进行精准控制,进而实现对内部空间的送风量的精准控制,从而提升冷柜的均温性,提高冷柜的风冷效果,降低能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5中蜗壳蜗舌组件52中的第一蜗舌522为圆弧形,如图11所示。其中,风轮中心511分别与第一蜗舌522和第二蜗舌524形成第一辅助连线l1和第二辅助连线l2。此时,第一辅助连线l1为风轮中心511与第一蜗舌522的靠近第一风机出风口53的圆弧端的连线。
具体地,第一辅助连线l1与第二辅助连线l2之间的夹角可以设置为95°、100°、110°、120°、130°、140°、150°、160°、170°、175°,可以根据对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不同的送风风速比例需求进行选择设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柜包括内胆10和风机5。内胆10围合出内部空间,内胆10包括第三侧壁14,第三侧壁14设置有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风机5包括与第一风道161相连通的第一风机出风口53与第二风道163相连通的第二风机出风口54。其中,风机5为上述风机5。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冷柜包括内胆10和风机5。内胆10围合出内部空间,内胆10的第三侧壁14上设置有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可以向内胆10围合出的内部空间提供制冷气流,以降低内部空间的温度。风机5包括蜗壳蜗舌组件52和设置于蜗壳蜗舌组件52内的风轮51。蜗壳蜗舌组件52的第一蜗壳521和第一蜗舌522围合成第一风机出风口53,第二蜗壳523和第二蜗舌524围合成第二风机出风口54。且,内胆10的第三侧壁14上的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分别与风机5的第一风机出风口53和第二风机出风口54相连通。在风机5的驱动下,制冷气流分别通过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进入内胆10围合出内部空间,以降低内部空间的温度。其中,风轮中心511与第一蜗舌522形成第一辅助连线l1,风轮中心511与第二蜗舌524形成第二辅助连线l2。通过将第一辅助连线与第二辅助连线之间的夹角设置为大于90°,且小于180°,使风机5可以对不同风道送风量的进行精准控制,进而实现对内部空间的送风量的精准控制,从而提升冷柜的均温性,提高冷柜的风冷效果,降低能耗。
可选地,如图9所示,第一风道161设置于第三侧壁14的上部,第二风道163设置于第三侧壁14的下部。其中,风轮中心511与第二蜗舌524形成的第二辅助连线l2与一垂线l3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20°,且小于或等于60°。或者,风轮中心511与第二蜗舌524形成的第二辅助连线l2与一垂线l3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20°,且小于或等于40°。
这样,可以通过第二辅助连线l2与一垂线l3之间的夹角确定第二蜗舌的设置位置,进一步的,根据第一辅助连线l1与第二辅助连线l2之间的夹角确定第一蜗舌的设置位置,即,进一步实现了风机5对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的精准送风。
可选地,第一辅助连线l1与第二辅助连线l2之间的夹角大于100°,且小于或等于140°。或者,第一辅助连线l1与第二辅助连线l2之间的夹角大于130°,且小于或等于140°。或者,第一辅助连线l1与第二辅助连线l3之间的夹角大于170°,且小于180°。
结合图9和图10所示,内胆10的第三侧壁14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以第一风道161设置有第一出风口162,第二风道163设置有第二出风口164。冷柜运行时,在风循环过程中,风机5利用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通过第一风道出口和第二风道出口往内胆10围合的内部空间输送制冷气流。当风压一定,由于冷风存在自然下沉,则对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的送风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成了影响柜体内部均温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本公开实施例中,风轮中心511分别与第一蜗舌522和第二蜗舌524形成第一辅助连线l1和第二辅助连线l2,将第一辅助连线l1与第二辅助连线l2之间的夹角设置为大于90°且小于180°,使风机5可以分别通过第一风机出风口53和第二风机出风口54对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进行送风量的精准控制,进而实现对内部空间的送风量的精准控制,从而提升冷柜的均温性,提高冷柜的风冷效果,降低能耗。
本公开实施例中,将第一辅助连线l1与第二辅助连线l2之间的夹角设置为大于130°且小于或等于140°,且风轮中心511与第二蜗舌524形成的第二辅助连线l2与一垂线l3之间的夹角设置为大于或等于20°,且小于或等于40°。
下面,以冷柜的体积为200L,在冷风存在自然沉降的基础上,以第一辅助连线l1与第二辅助连线l2之间的夹角为135°,风轮中心511与第二蜗舌524形成的第二辅助连线与一垂线l3之间的夹角为32°为例,配合第一风道161设置的第一出风口162和第二风道163设置的第二出风口164,使冷柜内的温度差较小,提升了冷柜的均温性,提高冷柜的风冷效果,降低能耗。具体的,参见表2和表3。
表2
表3
从上表2中可以看出,当第一辅助连线与第二辅助连线之间的夹角设置为135°,且风轮中心511与第二蜗舌524形成的第二辅助连线与一垂线之间的夹角设置为32°时,进行两次相同条件下的检测,检测结果分别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2所示。实施例1中,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的风速占比分别为64.00%和36.00%,最终的送风风量为1047.56L/min。实施例2中,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的风速占比分别为63.76%和36.24%,最终的送风风量为1040.57L/min。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结果可以看出,在考虑到冷风存在自然沉降的基础上,风机对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的送风风速不同。进一步的,结合表3可以看出,实施例1中冷柜内胆10的内部空间的最低温度为内胆10底壁13中心处的温度为-20.6℃,最高温度为内胆10顶部左前处的温度为-19.3℃。如此可以得出,冷柜内胆10的内部空间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温度差为1.3℃,该数据说明冷柜内胆10的内部空间各个位置之间的温度差很小,也即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对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的风速不同,降低了冷柜不同位置之间的温度差,提高了冷柜的均温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辅助连线与第二辅助连线之间的夹角设置为大于90°且小于180°,及风轮中心511与第二蜗舌524形成的第二辅助连线与一垂线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20°,且小于或等于60°的其它数值时,冷柜同样可以取得与实施例1在送风风量和温度差上等同的测试结果,进而取得同样的有益效果。
可选地,第一风道161包括与第一风机出风口53直接连通的第一扩压段风道1611,和,与第一扩压段风道1611连通的第一稳压段风道1612。第二风道163包括与第二风机出风口54直接连通的第二扩压段风道1631,和,与第二扩压段风道1631连通的第二稳压段风道1632。其中,第一稳压段风道1612的送风口15的总面积大于第二稳压段风道1632的送风口15的面积。
通过将第一风道161设置为与第一风机出风口53直接连通的第一扩压段风道1611和与第一扩压段风道1611连通的第一稳压段风道1612,这样可以使从第一风道161进入内部空间的制冷气体的气流更加稳定。将第二风道163设置为与第二风机出风口54直接连通的第二扩压段风道1631和与第二扩压段风道1631连通的第二稳压段风道1632,这样可以使从第二风道163进入内部空间的制冷气体的气流更加稳定。进一步地,由于第一风道161分配制冷气体总量较多,将第一稳压段风道1612的送风口15的总面积设置大于第二稳压段风道1632的送风口15的面积,这样可以使通过第一风道161的送风口15更加有效地进入内部空间。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胆,限定出相连通的蒸发器腔、风机腔、风道和储物腔;
风机,位于所述风机腔内,能够驱动气流依次在所述蒸发器腔、所述风机腔、所述风道和所述储物腔内循环流动;
其中,所述内胆包括多个侧壁,至少一个所述侧壁设有具有第一出风口的风道,所述风机腔和/或所述蒸发器腔还设有送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一所述侧壁包括:
侧壁本体,所述侧壁本体限定出风道槽和风机槽;
风道盖板,盖设于所述风道槽和风机槽的一侧,所述风道盖板与所述侧壁本体共同围合出所述风机腔和所述风道;
其中,所述风机腔设有所述送风口时,所述风机盖板设有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送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盖板包括:
第一盖板段,盖设于所述风机槽的一侧,所述送风口设于所述第一盖板段;
第二盖板段,盖设于所述风道槽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盖板段与所述第二盖板段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包括:
蜗壳,位于所述风机槽内,与所述风道盖板围合出风轮腔;
风轮,可转动地位于所述风轮腔内;
其中,所述蜗壳设有第一风机出口和第三风机出风口,所述第一风机出口与所述风道相连通,所述第三风机出风口与所述送风口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一所述侧壁限定出多个风道,多个所述风道沿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所述风道包括:
第一风道;
第二风道,位于所述第一风道的下方,所述第二风道设有第二出风口;
其中,所述送风口位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出风口沿所述第一风道内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的间距相同;和/或,
所述第二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出风口沿所述第二风道内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的间距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一风道内气流的流动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的距离为d1,所述第一出风口的长度为d2;其中,d1与d2的比值a的范围为0.5≤a≤8;和/或,
沿所述第二风道内气流的流动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的距离为d3,所述第二出风口的长度为d4;其中,d3与d4的比值b的范围为0.5≤b≤8。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一风道内气流的流动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的距离为d1,所述第一出风口的长度为d2;其中,d1与d2的比值a的范围为1.3≤a≤5;和/或,
沿所述第二风道内气流的流动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的距离为d3,所述第二出风口的长度为d4;其中,d3与d4的比值b的范围为1.3≤b≤5。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侧壁包括:
第一侧壁;
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设置;
第三侧壁,连接在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同一端部之间,所述第三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围合出内部空间,所述第三侧壁设有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且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内的气流均沿从所述第一侧壁到所述第二侧壁的方向流动;
其中,所述第一风道的末端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风道的末端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和/或,
所述第一风道末端的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三距离,所述第二风道末端的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四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小于所述第四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胆的底壁部分向上凸起形成台阶,所述台阶的下方用于放置压缩机;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
回风盖板,位于所述台阶的上方,所述回风盖板与所述台阶围合出蒸发器腔;
蒸发器,位于所述蒸发器腔内,并位于所述台阶的上方,所述蒸发器的厚度方向沿所述内胆的高度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蒸发器腔设有所述送风口时,所述送风口设于所述回风盖板。
CN202320458401.6U 2023-03-10 2023-03-10 制冷设备 Active CN2203388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58401.6U CN220338847U (zh) 2023-03-10 2023-03-10 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58401.6U CN220338847U (zh) 2023-03-10 2023-03-10 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38847U true CN220338847U (zh) 2024-01-12

Family

ID=894469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58401.6U Active CN220338847U (zh) 2023-03-10 2023-03-10 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388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56269A (zh) 卧式风冷冷柜
CN218846621U (zh) 风道盖板及制冷设备
CN220338847U (zh) 制冷设备
CN220338848U (zh) 制冷设备
CN116358230A (zh) 制冷设备
CN219810086U (zh) 冷柜
CN219810088U (zh) 冷柜
CN220017805U (zh) 冷柜
CN220338779U (zh) 制冷设备
CN219810096U (zh) 制冷设备
CN220338773U (zh) 制冷设备
CN220338777U (zh) 制冷设备
CN116447789A (zh) 制冷设备
CN220338778U (zh) 制冷设备
CN219810108U (zh) 用于冷柜的内胆组件及冷柜
CN219810100U (zh) 制冷设备
CN116336724A (zh) 制冷设备
JP4876033B2 (ja) 冷蔵庫
CN116357616A (zh) 风机和冷柜
CN116558180A (zh) 制冷设备
CN220338772U (zh) 制冷设备
CN218846567U (zh) 冷柜
CN220338774U (zh) 制冷设备
CN116202268A (zh) 冷柜
CN220338775U (zh) 制冷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