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38772U - 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38772U
CN220338772U CN202320380451.7U CN202320380451U CN220338772U CN 220338772 U CN220338772 U CN 220338772U CN 202320380451 U CN202320380451 U CN 202320380451U CN 220338772 U CN220338772 U CN 2203387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duct
evaporator
distance
ltoreq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8045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书锋
李大伟
王瑞
刘建伟
郑皓宇
张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8045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387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387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387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制冷设备。制冷设备包括:内胆,包括多个侧壁,多个侧壁围合出内部空间,内部空间包括储物腔和蒸发器腔,其中,至少一侧壁限定出多个具有出风口的风道,一侧壁的多个风道包括:第一风道;第二风道,位于第一风道的下方;其中,蒸发器腔位于第一风道的上缘和第二风道的下缘之间,内胆的高度为H;其中,蒸发器腔的顶部与第一风道的上缘的距离h1的范围为0≤h1≤0.8H;或,蒸发器腔的底部与第二风道的下缘的距离h2的范围为0≤h2≤0.9H;蒸发器腔流向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气流能够同时向上和向下流动,以提高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出风均匀性,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

Description

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制冷设备由于其可低温存储物品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广泛应用于商业、家用领域。制冷设备包括冰箱、冷柜等可以实现不同的低温存储功能,比如可以分为冷冻和冷藏。其制冷原理一般采用直冷和风冷两种,其中,风冷式的制冷方式具有无霜的优势,受到用户的青睐。
相关技术中提供一种风冷卧式冷柜,冷柜内部设有蒸发器腔,蒸发器腔内设置有蒸发器,蒸发器用于向冷柜提供制冷气流,以实现冷柜的制冷。内胆的侧壁设有具有出风口的风道,风道和蒸发器腔形成冷柜的循环风路。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相关技术中的冷柜,蒸发器腔内的气流需流向风道内,风道的数量为多个时,一个蒸发器腔内的气流流向多个风道的气流不均匀,进而会影响冷柜的制冷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设备,以提高出风均匀性,进而提高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包括:内胆,包括多个侧壁,多个所述侧壁围合出内部空间,所述内部空间包括储物腔和蒸发器腔,其中,至少一所述侧壁限定出多个具有出风口的风道,所述蒸发器腔内的制冷气流能够流至所述风道内,然后经所述出风口流至所述储物腔内,一所述侧壁的多个所述风道包括:第一风道;第二风道,位于所述第一风道的下方;其中,所述蒸发器腔位于所述第一风道的上缘和所述第二风道的下缘之间,所述内胆的高度为H;其中,所述蒸发器腔的顶部与所述第一风道的上缘的距离h1的范围为0≤h1≤0.8H;或,所述蒸发器腔的底部与所述第二风道的下缘的距离h2的范围为0≤h2≤0.9H;或,所述蒸发器腔的顶部与所述第一风道的上缘的距离h1的范围为0≤h1≤0.8H,且蒸发器腔的底部与所述第二风道的下缘的距离h2的范围为0≤h2≤0.9H,h1+h2<H。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蒸发器腔位于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之间,这样蒸发器腔流向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气流能够同时向上和向下流动,以提高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出风均匀性,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蒸发器腔的顶部与第一风道的上缘的最大距离小于0.8H,能够保证内胆的高度合适以便于用户取放物品,同时保证冷柜内的温度均匀性。蒸发器腔的底部与第二风道的下缘的最大距离小于或等于0.9H,能够保证第二风道的流通面积和出风量。本公开实施例的蒸发器腔能够适当降低蒸发器腔的高度,减少结霜风险。同时还能够保证提高流向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气流均匀性,保证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流动面积和出风量。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冷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冷柜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冷柜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冷柜的另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冷柜的另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风道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冷柜的另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内胆;11、内部空间;12、第二侧壁;13、第一侧壁;14、第三侧壁;15、第四侧壁;16、风道;161、第一风道;162、第一出风口;163、第二风道;164、第二出风口;165、第一风口;166、第二风口;20、回风盖板;21、第一盖板部;22、第二盖板部;23、第一回风口;24、第二回风口;25、第三回风口;30、蒸发器;31:第一蒸发器;32:第二蒸发器;40、风机;401、进风口;50、压机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至图7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设备,制冷设备可以为冰箱、冰柜、冷柜等制冷设备。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冷柜,特别是一种卧式风冷冷柜,冷柜包括箱体和门体,箱体限定出具有柜口的内部空间11,门体活动位于箱体的上方,以打开或关闭柜口。箱体包括箱壳、内胆10和保温材料,内胆10位于箱壳内部,保温材料位于箱壳和内胆10之间。
内胆10包括底壁和侧壁,侧壁包括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前侧壁和后侧壁相对设置,并分别位于底壁的前后两端,且前侧壁和后侧壁均向上延伸。左侧壁和右侧壁相对设置,且左侧壁和右侧壁分别位于底壁的左右两端,并向上延伸。底壁、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共同围合出内部空间11。内部空间11具有开口,开口向上,门体活动盖设于开口的上方。
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定义前后方向为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为的长度方向。图1和图2中的箭头表示冷柜内的风路流动方向。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冷柜,内胆10包括多个侧壁,多个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侧壁限定出具有出风口的风道16。冷柜还包括回风盖板20,回风盖板20位于内部空间11内,并将内部空间11分隔为储物腔和蒸发器腔,蒸发器腔的出口与风道16的入口相连通,回风盖板20设有回风口,储物腔内的气流能够经回风口流入蒸发器腔内。这里,储物腔用于盛放需要冷冻的物品,比如肉类、海鲜或茶叶等。蒸发器腔用于产生制冷气流,制冷气流能够从蒸发器腔流向风道16,从出风口流入储物腔内,与储物腔内的物体进行换热后,制冷气流再流回蒸发器腔内重新冷却,冷却后的气流再流向风道16进行循环。这样就实现了冷柜的风路循环,实现冷柜的风冷制冷。
应当说明的是,回风盖板20可以为多种形状,比如L型、倾斜状等。蒸发器腔也可以为多种形状,并位于内部空间11的不同位置。比如,蒸发器腔可以位于内部空间11的左端、中部或右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冷柜内部空间11的结构,对蒸发器腔和储物腔进行布局。
冷柜还包括蒸发器30和风机40,蒸发器30位于蒸发器腔内。可选地,风机40与风道16位于同一侧壁内,且风机40与风道16相连通。风机40能够驱动气流流经蒸发器腔、风道16和储物腔后,经回风口流回至蒸发器腔内,这样形成循环风路。这里,蒸发器30用于与蒸发器腔内的气流换热,以形成制冷气流。风机40为气流流动提供动力。风机40与风道16均位于同一侧壁,这样能够风机40流出的气流流向风道16无需经过直角拐角,能够减少气流的损失,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降低能耗。
可选地,冷柜包括风道盖板,风道盖板与侧壁朝向内部空间11的一侧围合形成风道16。可选地,侧壁部分朝向背离内部空间11的一侧凹陷形成风道槽,风道盖板盖设在风道槽朝向内部空间11的一侧,风道盖板和风道槽共同形成风道16,且风道盖板设有出风口。
可选地,定义内胆的高度为H,如图3和图4所示,风道16的高度D1的范围为0.05H≤D1≤0.45H。
本实施例中,风道16的高度小于0.05H时,风道16内的风阻较大,导致风道16的出风量较小,影响冷柜的制冷效果。风道16的高度大于0.45时,风道16的宽度太大会影响风压,进而影响送风距离。
应当说明的是:这里风道16的高度D1指得风道槽的高度。可选地,风道槽的高度与风道盖板的高度相匹配,也就是说,风道槽的高度与风道盖板的高度相同或相近。可选地,风道盖板的高度也可以大于风道槽的高度,以便于风道盖板固定连接。
可选地,风道16的高度D1的范围为0.05H≤D1≤0.25H。
本实施例中,风道16的最大高度进一步减少,这样相比于0.45的风道16宽度,风道16的送风距离更远。比如,风道16设置冷柜的长边侧壁或者风道16连通多个侧壁时,D1小于0.25H能够保证的风道16送风距离,进而提高冷柜温度均匀性。
示例的,D1可以为0.05H,0.1H,0.2H,0.25H。
应当说明的是:本申请中风道16可以为一个风道16,或者一个风道16包括多个子风道16,多个子风道16的高度之和也处于上述的范围内。
可选地,如图4所示,风道16设有出风口,出风口的高度D2的范围为0.1D1≤D2≤0.9D1。
本实施例中,出风口的高度小于0.1D1时,出风口的面积太小,出风量较小,影响冷柜的制冷效果。D2大于0.9D1时,且风道盖板与风道槽的高度相同或相近时,出风口开到风道16的边缘,不便于风道盖板的装配,降低了风道盖板的强度,容易导致风道16损坏。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的出风口指的是一风道16的沿高度方向设置的所有的出风口的高度之和,也就是说,风道16的高度方向仅设置一个出风口的情况下,出风口的高度为该出风口的高度。当一风道16沿高度方向设置多个出风口的情况下,出风口的高度为上述沿高度放上设置的多个出风口的高度之和。
示例的,D2可以为0.1D1,0.3D1,0.5D1,0.6D1,0.8D1或0.9D1等。
可选地,出风口的下缘与风道16的下缘的距离D3的范围为0.05D1≤D3≤0.9D1;或,出风口的上缘与风道16的上缘的距离D4的范围为0.05D1≤D4≤0.9D1。
本实施例中,D3小于0.05D1时,留给风道16下缘装配的空间不足,且降低了风道盖板的强度。D3大于0.9D1时,导致出风面积的开口较小,风量较小。同样的,D4小于0.05D1时,风道16的上缘的装配空间不足,也降低了风道盖板的强度,D4大于0.9D1时,也会导致出风口的面积较小,造成风量较小。
可选地,出风口的下缘与风道16的下缘的距离D3的范围为0.1D1≤D3≤0.9D1,且出风口的上缘与风道16的上缘的距离D4的范围为0.1D1≤D4≤0.9D1,D3+D4<D1。
本实施例中,D3和D4之和小于D1,这样能保证出风口的高度,以保证出风口的出风。
示例的,D3可以为0.05D1,0.1D1,0.3D1,0.5D1,0.6D1,0.8D1或0.9D1等。D4也可以为0.05D1,0.1D1,0.3D1,0.5D1,0.6D1,0.8D1或0.9D1等。
可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至少一个侧壁的多个风道16包括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第二风道163位于第一风道161的下方。其中,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均沿该侧壁的横向延伸,这样能够增加冷柜的出风面积。
应当说明的是:本申请的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沿侧壁的横向延伸,并不是严格意义的水平延伸,沿侧壁的横向延伸,并与水平方向存在夹角也属于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
可选地,多个风道16还包括第三风道,第三风道位于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之间,也可以位于第二风道163或第一风道161的一侧。可选地,第三风道的延伸方向可以与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不同。比如,第三风道可以沿竖直方向延伸,或者倾斜延伸等。
可选地,第一风道161设有第一出风口162;第二风道163设有第二出风口164,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162和第二出风口164,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162和第二出风口164;风机40与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均连通,风机40位于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之间;其中,第一出风口162的下缘与第一风道161的下缘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出风口162的下缘与第一风道161的上缘的距离;和/或,第二出风口164的上缘与第二风道163的上缘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出风口164的上缘与第二风道163的下缘的距离。
本实施例中,风机40位于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之间,也就是说,风机40流出的气流一部分向上流动至第一风道161,另一部分向下流动至第二风道163内。风机40流出的气流往下层走是更贴近第二风道163下壁的,往上层走是更贴近第一风道161上壁的,所以第一风道161的第一出风口162靠上设置,第二风道163的第二出风口164靠下设置得风阻更小,能够提高出风量和温度均匀性。
可选地,第一风道161的高度为D11,第一出风口162的下缘与第一风道161的上缘的距离D5的范围0.05D11≤D5≤0.45D11;和/或,第二风道163的高度为D12,第二出风口164的上缘与第二风道163的下缘的距离D6的范围为0.05D12≤D6≤0.45D12。
本实施例中,D5小于0.05D11时,第一出风口162面积太小,影响风压导致出风量较小。D5大于0.45D11时,第一出风口162接近第一风道161中部的位置出风,不能更好地实现减少风阻的功能。D6小于0.05D12时,第二出风口164面积太小,影响出风量。D6大于0.45D12时,第二出风口164接近第二风道163中部的位置出风,也不能很好地实现减少风阻的功能。
示例的,D5可以为0.05D11,0.1D11,0.2D11,0.3D11,0.4D11,0.45D11。D6可以为0.05D12,0.1D12,0.2D12,0.3D12,0.4D12,0.45D12。
可选地,第一风道161的上缘与内胆10的底壁的距离范围为0.2H≤h3<H。
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61的上缘可以在该范围内调节,但是第一风道161的上缘与内胆10的底壁距离小于0.2H时,会导致没有足够的空间设置第二风道163,也使得蒸发器腔的高度有限,无法灵活设置蒸发器30。
可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风道161上缘与内胆10的底壁距离范围为0.6H≤h3<H。
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61的上缘与内胆10的底壁的最小距离增加,以使第一风道161的上缘位于内胆10的中部以上,这样使得第一风道161能够为内胆10中部以上出风,提高出风位置的均匀性,提高制冷效果。
可选地,第一风道161上缘与内胆10的底壁距离范围为0.7H≤h3<H。
本实施例中,第二风道163的上缘与内胆10的底壁的最小距离进一步增加,能够增加内胆10中部的出风量,提高冷柜高度方向的温度均匀性。
可选地,第二风道163的下缘与内胆10的底壁的距离h4范围为0≤h4≤0.8H。
本实施例中,第二风道163的下缘与内胆10的底壁大于0.8H时,第二风道163距离柜口太近,不便于第一风道161的设置,也不便于蒸发器30的设置,而且风道16和蒸发器30都设置在靠近柜口处,容易结霜,也影响制冷效果。
可选地,第二风道163的下缘与内胆10的底壁的距离h4的范围为0≤h4≤0.4H。
本实施例中,第二风道163的下缘与内胆10的底壁的最大距离缩小,这样第二风道163位于内胆10的中部以下,以使第二风道163能够向冷柜的下部出风,以提高冷柜的温度均匀性。
可选地,第二风道163的下缘与内胆10的底壁的距离h4的范围为0≤h4≤0.3H。
本实施例中,第二风道163的下缘的内胆10的底壁的距离进一步缩小,这样第二风道163能够进一步靠下,提高冷柜下部的出风量,进而提高冷柜的温度均匀性。
可选地,第一风道161上缘与内胆10的底壁的距离h3的范围为0.2H≤h3<H,且第二风道163的下缘与内胆10的底壁的距离h4的范围为0≤h4≤0.8H,h3>h4。
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61的上缘高于第二风道163的下缘,以保证第一风道161位于第二风道163的上方。
可选地,第一风道161上缘与内胆10的底壁距离h3的范围为0.6H≤h3≤0.95H,且第二风道163的下缘与内胆10的底壁的距离h4的范围为0≤h4≤0.4H,h3>h4。
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61靠上设置,第二风道163靠下设置,使得冷柜的高度方向均能够出风,提高冷柜的出风均匀性。H3大于0.95H时,第一风道161的上缘距离柜口太近,不便于风道16的装配,也便于门体的安装。
可选地,第一风道161的上缘与内胆10的底壁距离h3的范围为0.7H≤h3≤0.95H,且所述第二风道163的下缘与内胆10的底壁的距离h4的范围为0≤h4≤0.3H。
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61的上缘进一步靠上设置,以使第一风道161为冷柜的上部分出风。第二风道163的下缘与内胆10的底壁的最大距离减少,以提高冷柜下部的出风量,进而提高冷柜的出风均匀性。
示例的,h3为0.7H,0.8H,0.9H;h4可以为0,0.1H,0.2H,0.3H等。
可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风道161的下缘与内胆10的底壁的距离h5的范围为0.6H≤h5≤0.9H。
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61的下缘与内胆10的底壁的最小距离大于0.6H,这样使得第一风道161向内胆10中部以上出风,以保证冷柜中上部的制冷效果。第一风道161的下缘的内胆10距离小于0.9H,这样能够留出足够的空间设置第一风道161,以保证第一风道161的出风面积,而且能够避免第一风道161太靠近柜口,减少结霜的风险。
可选地,第二风道163的上缘与内胆10的底壁的距离h6的范围为0.1H≤h6≤0.4H。
本实施例中,第二风道163的上缘与内胆10的底壁的最大距离小于0.4H,这样能够使得第二风道163主要向内胆10的中下部出风,以保证冷柜中下部的风量和制冷效果,提高冷柜的温度均匀性。同样的,第二风道163的上缘与内胆10的底壁的最小距离大于0.1H,这样能够保证第二风道163的宽度,以保证第二风道163的出风量。
可选地,第一风道161的下缘与内胆10的底壁的距离h5的范围为0.6H≤h5≤0.9H,且第二风道163的上缘与内胆10的底壁的距离h6的范围为0.1H≤h6≤0.4H,h5>h6。
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61的下缘高于第二风道163的上缘,这样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不会相互干涉,以保证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的出风量和出风方向。
示例的,h5可以为0.6H,0.7H,0.8H,0.9H等;h6可以为0.1H,0.2H,0.3H,0.4H等。
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一风道161的下缘与第二风道163的上缘之间的距离M的范围为0<M≤0.9H。
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61的下缘与第二风道163的上缘之间的大于0.9H时,会压缩第一风道161和/或第二风道163的高度,进而影响第一风道161和/或第二风道163的出风量,影响制冷效果。
可选地,第一风道161的下缘与第二风道163的上缘之间的距离M的范围为0<M≤0.7H。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61的下缘与第二风道163的上缘之间的最大间距进一步减少,能够避免第一风道161或第二风道163的面积太大影响送风距离,而且能够保证冷柜的出风均匀性。
示例的,M可以为0.3H,0.4H,0.5H,0.6H、0.7H、0.8H或0.9H等。
可选地,如图3所示,蒸发器腔的高度d3的范围为0.1H≤d3≤0.5H。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腔的高度决定蒸发器腔占用的内部空间11的尺寸,蒸发器腔的高度大于0.5H时,蒸发器腔占用的空间太大,减少了冷柜的存储空间,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d3小于0.1H时,蒸发器腔的高度太小,不便于蒸发器30的设置,使得制冷量受限。
可选地,蒸发器腔的高度d3的范围为0.2H≤d3≤0.35H。
本实施例中,d3在上述范围内,能够增加设置在蒸发器腔内的蒸发器30的厚度,提高冷柜的制冷量。同时,蒸发器腔能够避让出更多的空间给冷柜的存储空间,提高冷柜的储物量,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示例的,d3可以为0.2H,0.22H,0.25H,0.3H,0.35H等。
可选地,蒸发器30的高度d4的范围为0.1H≤d4≤0.5H。
本实施例中,d4小于0.1H,蒸发器30的厚度较小,这样会导致蒸发器30的制冷量较小。为了保证制冷量会增加蒸发器30其他方向的尺寸,这样也会压缩冷柜的存储空间。蒸发器30的高度太大时,会占用冷柜高度方向的尺寸,影响蒸发器腔顶部的存放空间。
可选地,蒸发器30的高度d4的范围为0.1H≤d4≤0.3H。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30最大高度减小,这样能够压缩蒸发器腔占用的空间,提高冷柜的储物空间。
可选地,d4≤d3。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30的高度小于或等于蒸发器腔的高度,这样便于蒸发器30设置在蒸发腔内。同时,蒸发器30的上方或者下方可以设置保温板等结构,以减少蒸发器30的冷量散发。
示例的,d4可以为0.1H,0.15H,0.2H,0.3H等。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蒸发器腔的底部与内胆10的底壁的距离d1的范围0.1H≤d1<H;或,蒸发器腔的顶部与内胆10的底壁的距离d2的范围0<d2≤0.9H。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腔的底部距离内胆10的底壁距离大于0.1H时,这样使得蒸发器腔的底部与内胆10的底壁存在空间,能够缩短蒸发器腔流向内胆10上部的气流的距离,提高内胆10上部的出风量,降低风机40的能耗,提高内胆10上下方向的温度均匀性。而且,蒸发器腔与内胆10的底壁之间存在距离,蒸发器30下方可以设置其他物品,或者蒸发器30可以改变设置方式,实现蒸发器30的其他功能,比如可以设置蒸发器30倾斜,便于蒸发器30的排水。蒸发器腔的顶部与内胆10的底壁的距离小于0.9H,这样蒸发器腔距离内胆10的柜口有一定的距离,减少蒸发器腔的冷热交换量,进而减少蒸发器腔的结霜风险。而且,蒸发器腔不设置到柜口处,留出足够的空间以便于制冷设备的门盖开合,这样能够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示例的,d1为0.1H,d2为0.9H时,内胆10的高度为690mm,d1为69mm,d2为69mm,这样蒸发器腔顶部存在一定的置物空间,可放入两层负载。在常规测试工况下,蒸发器腔表面无结霜情况。可选地,蒸发器腔与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均连通,且蒸发器腔位于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之间时,第一风道161出风量243L/min,第二风道163的出风量1446L/min,总风量1689L/min,相比于蒸发器腔开到底(也就是d1为0时)的风量:第一风道161风量245L/min,第二风道163的风量1455L/min,总风量1700L/min,虽然总风量由于风口面积减小而变小,但是风量分配更均匀,因此蒸发器30设置该范围内是有益且可维持的。内部空间11的负载最高点温度与最低点温度分别是-18.3℃和-23.2℃,相差4.9℃,对于大容积的冷柜来说,这样的温差是比较均匀的。
可选地,蒸发器腔的顶部与内胆10的底壁的距离d2的范围0<d2≤0.8H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腔的顶部的高度可以进一步降低,能够释放蒸发器30器顶部的空间。而且,d2大于0.8H并小于0.9H时,在常规测试工况下,蒸发器腔表面无结霜,但在异常结霜测试闪缝工况下在柜口和回风口有结霜现象,厚度13mm,这样也会导致冷柜运行不稳定。
示例的,d2为0.8H时,内胆10的高度为690mm,蒸发器腔的顶部与内胆10的底壁的距离约为550mm,此时蒸发器腔上层储物空间再次增多至140mm,且距离柜口更远,此结构在异常结霜测试闪缝工况下结霜厚度降低至5mm。并且在该情况下,第一风道161的出风量300L/min,第二风道163的出风量1370L/min,总风量1670/min,上下风量比1.8:8.2。内部空间11内负载最高点温度与最低点温度分别是-19℃和-22.7℃,相差3.7℃,相比于d2为0.9H,冷柜内的温差进一步减少,提高了冷柜的温度均匀性。
可选地,蒸发器腔的底部与内胆10的底壁的距离d1的范围0.15H≤d1<H;或,蒸发器腔的顶部与内胆10的底壁的距离d2的范围0<d2≤0.6H。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腔的顶部与内胆10的底壁的最大距离减小,这样能够减少蒸发器腔的占比,进一步降低内胆10的高度。
示例的,内胆10高度690mm,蒸发器腔的底部距内胆10底壁的距离d2大约105mm,蒸发器腔顶面可以进一步通过调整压缩泡沫高度以及特殊结构设计降低顶面高度,使其以上空间达到大约为276mm。此时整机高度将近900mm,此高度从人体工学角度来说更合理,人员可以更方便进行弯腰取物。而且蒸发器腔顶部无明显结霜,说明该高度可有效防止异常工况顶部结霜。箱内负载最高点温度与最低点温度分别是-19.2℃和-22.3℃,相差3.1℃,相比于d2为0.8H,冷柜内的温差更小,进一步提高了冷柜的温度均匀性。
可选地,蒸发器腔的底部与内胆10的底壁的距离d1的范围d1≥0.1H,且蒸发器腔的顶部与内胆10的底壁的距离d2的范围0<d2≤0.9H,d2>d1。
本实施例中,d2大于d1以保证蒸发器腔具有一定的高度,进而保证蒸发器30的设置。
可选地,蒸发器腔的底部与内胆10的底壁的距离d1的范围0.15H≤d1<0.8H,且蒸发器腔的顶部与内胆10的底壁的距离d2的范围0.1H<d2≤0.6H,d2>d1。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腔的底部与内胆10的底壁的距离d1的最大值缩小至0.8H,这样蒸发器腔不会设置太高,增加蒸发器腔与柜口的距离,减少蒸发器腔的顶部结霜的情况。蒸发器腔的顶部与内胆10的底壁的最小距离也增加,以保证蒸发器腔有足够的空间设置蒸发器30。
示例的,d1为0.1H时,d2可以为0.2H,0.3H,0.4H,0.5H或0.6H等。d1为0.3H时,d2可以为0.4H,0.5H,0.6H,0.7H或者0.8H等。
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蒸发器腔位于第一风道161的上缘和第二风道163的下缘之间。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腔位于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之间,这样蒸发器腔的气流能够同时向上和向下流动,以便于气流能够均匀地流至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内,这样能够提高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的出风均匀性,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蒸发器腔的顶部与第一风道161的上缘的距离h1的范围为0≤h1≤0.8H。
本实施例中,h1大于0.8H时,这样内胆10为了留出充足的高度设置第一风道161,就会导致内胆10的高度很高。这种情况下冷柜的整机高度会在一米以上,甚至达到两米,类似立式冷柜。这样不符合卧式冷柜的设计标准,而且冷柜内胆10高度过高,也不利于用户弯腰取放物品。另外,h1大于0.8H时,蒸发器腔靠下,冷柜内的冷气下沉,会导致冷柜下方的气流温度较低,上方温度较高,导致冷柜内的温度不均匀,影响制冷效果。蒸发器腔的顶部与第一风道161的上缘可以相平齐或者低于第一风道161的上缘,这样能够保证蒸发器腔不会做到柜口,既保留了柜口处的安装空间,而且避免蒸发器腔距离柜口太近,结霜严重,影响冷柜的使用。h1位于0-0.8H之间时,冷柜的内胆10的高度能够适应人体的高度,提高用户取物便利性。而且蒸发器腔内的气流同时流向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以使冷柜的高度方向均能够出风,提高冷柜的温度均匀性。示例的,h1为0.8H时,以蒸发器腔顶部距离内胆10底壁250mm为例,第一风道161上沿距离内胆10底壁1250mm,内胆10高度大于或等于1250mm,第一风道161的出风量为1096L/min,下层风量为320L/min,二者比例约为7:2,箱内负载最高点温度与最低点温度分别是-17.1℃和-21.8℃,相差4.7℃。对于如此大容积的箱体,冷柜内的温度比较均匀。
可选地,蒸发器腔的顶部与第一风道161的上缘的距离h2范围为0≤h1≤0.7H。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腔的高度可以进一步提高,蒸发器腔的顶部的高度最低可以做到距离第一风道161的上缘0.7H,这样在保证蒸发器腔的高度的情况下,相比于h1大于0.7H且小于0.8H的高度,内胆10的高度能够适当降低,能够更加便于用户弯腰取物。而且,h2减小至0.7H,能够进一步降低内部空间11的温差,提高冷柜的温度均匀性。
示例的,当h1为0.7H时,第一风道161的风量为1066L/min,第二风道163的风量423L/min,上下风量比例7.6:3,内部空间11的负载最高点温度与最低点温度分别是-19℃和-22.4℃,相差3.4℃,相比于0.8H,温差更小,冷柜内的温度更加均匀。同时,以蒸发器腔顶部至距离内胆10底部250mm为例,h1为0.7H时,内胆10的最低高度降低至833mm,这样相比于1250mm内胆10的高度能够进一步降低,提高取物的便利性。
可选地,蒸发器腔的顶部与所述第一风道161的上缘的距离h1的范围为0≤h1≤0.6H。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腔的顶部与第一风道161的上缘的距离进一步缩小,也就是说,蒸发器腔高度可以再升高,这样在保持蒸发器腔的高度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降低内胆10的高度,这样冷柜整机设置脚轮等设备,也能够保证内胆10的高度合适,以满足绝大部分用户的取物需求。另外,h1的最大值缩小,能够进一步降低冷柜的制冷温度和温差,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和制冷均匀性。
示例的,当h1为0.6H时,第一风道161的风量为986L/min,第二风道163的风量604L/min,上下风量比例6.2:3.7,内部空间11的负载最高点温度与最低点温度分别是-18.8℃和-22.6℃,相差3℃,这样不仅冷柜内的温差减小,进一步提高了冷柜的温度均匀性。同时,内胆10的最低高度降低至692mm,这是加上脚轮后冷柜的整机高度为840mm,可以满足绝大部分用户方便取物的需求。
可选地,h1可以为0.1H,0.2H,0.3H,0.4H,0.5、0.6H等,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冷柜的内部布局以及冷柜的尺寸对h1的设置进行调整。
可选地,蒸发器腔的底部与第二风道163的下缘的距离h2的范围为0≤h2≤0.9H。
本实施例中,h2大于0.9H时,蒸发器腔高度较高,且蒸发器30靠近柜口,这样开门后蒸发器腔直接暴露在用户视线里,影响展示面积。而且蒸发器腔的底部与第二风道163的下缘距离较大,为了设置蒸发器30也会增加内胆10的高度,内胆10高度较高不便于用户取放物品。另外,蒸发器腔靠近柜口,位于冷热交界处,存在结霜的风险。h2的范围在0-0.9H之间,这样蒸发器腔内的气流能够流向高度方向设置的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能够适当降低蒸发器腔的高度,减少结霜风险,以使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均出风以提高冷柜的温度均匀性。
以h2为0.9H为例进行说明,第一风道161的风量为183L/min,第二风道163的风量为1261L/min,上下风量比例1:7,此时,内部空间11负载最高点温度与最低点温度分别是-18.3℃和-22.4℃,相差4.1℃,h2为0.9H时,冷柜的容积比较大,对于大容积来说,冷柜的温度比较均匀。
可选地,蒸发器腔的底部与第二风道163的下缘的距离h2的范围为0≤h2≤0.8H。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腔的底部与第二风道163的下缘的距离进一步缩小,也就是说,蒸发器腔的设置位置可以更靠下,这样也可以降低蒸发器腔顶部的高度,释放蒸发器腔顶部的空间,进而存放更多的物品,提高用户对蒸发器腔顶部的使用。h2>0.8H时,蒸发器腔的下方设置压缩机等时,蒸发器腔的底部空间较大,对于压缩机来说空间过盈,这样冷柜的存储容积利用率较低。进一步减小h2至小于或等于0.8H,蒸发器腔下方空间能够缩小,这样如果蒸发器腔下方需要设置压缩机,这样既能够保证压缩机的存放空间,还能够压缩压机舱50的空间,以留出更多的空间存放物品。当然,蒸发器腔的底部无需设置其他部件时,蒸发器腔的底部可以降低至上述范围内的任意尺寸,或者降低至与第二风道163的下缘平齐。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腔的最低点的位置降低,能够减少冷柜内的温差,提高温度均匀性。示例的,h2为0.8H时,第一风道161的风量为326L/min,第二风道163的风量为1204L/min,上下风量比例2:7.4。冷柜内负载最高点温度与最低点温度分别是-18.8℃和-22.3℃,相差3.5℃,可以看出温度比较均匀。相比于h2为0.9H,h2缩小至0.8H时,冷柜内的温差进一步减少,冷柜内的温度更加均匀。
可选地,蒸发器腔的底部与第二风道163的下缘的距离h2的范围为0≤h2≤0.5H。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腔的底部与第二风道163的下缘的距离进一步减小,也就是说蒸发器腔设置的高度可以进一步降低,进而释放更多的蒸发器腔顶部的空间。而且,蒸发器腔的底部的最高位置为距离第二风道163的下缘0.5H,这里即使蒸发器腔下方设置压机舱50,仍然能够满足压缩机的设置,而且能够进一步释放蒸发器腔顶部的空间,减小蒸发器腔与柜口的距离,减少结霜,并且提高冷柜的美观性。
本实施例中,h2的最大值进一步减小,能够进一步减少冷柜内的温差。提高冷柜的温度均匀性。示例的,h2为0.5H时,第一风道161的风量为833L/min,第二风道163的风量为800L/min,上下风量比例1.04:1。箱内负载最高点温度与最低点温度分别是-19.7℃和-22.8℃,相差3.1℃,可以看出相比于h2为0.8H,h2降低至0.5H时,冷柜内的温差进一步减少,冷柜内的温度均匀性得到提高。
可选地,h2可以为0.1H,0.2H,0.3H,0.4H,0.5等,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冷柜的内部布局以及冷柜的尺寸对h2的设置进行调整。
可选地,如图3所示,蒸发器腔的顶部与第一风道161的上缘的距离范围为0≤h1≤0.8H,且蒸发器腔的底部与第二风道163的下缘的距离范围为0≤h2≤0.9H,h1+h2<H。
本实施例中,对蒸发器腔的顶部和底部的位置同时限定,也就是说,蒸发器腔的位置可以在上述两个范围内进行调整。同时,h1和h2的距离之和小于内胆10的高度,这样能够保证蒸发器腔的高度,以实现蒸发器30的设置。
可选地,蒸发器腔的顶部与第一风道161的上缘的距离h1的范围为0.05H≤h1≤0.7H,且所述蒸发器腔的底部与第二风道163的下缘的距离h2的范围为0.05H≤h2≤0.8H。
本实施例中,h1最大值的缩小能够使得内胆10的高度不会太高,以便于弯腰取放物品。h2最大值的缩小能够降低蒸发器腔的高度,释放蒸发器腔顶部的空间。同时也能够减少内胆10的高度,以便于用户取物。而且,h1和h2缩小能够进一步减少冷柜内的温差,提高冷柜的温度均匀性。另外,本实施例中,h1和h2的最小值提高,这样蒸发器腔的顶部与第一风道161的上缘存在一定的间隙,蒸发器腔的顶部与第二风道163的下缘也存在间隙,这样蒸发器腔对应的风道16也能够出风,避免蒸发器腔遮挡风道16的出风,提高冷柜内的出风位置均匀性和温度均匀性。
可选地,蒸发器腔的顶部与第一风道161的上缘的距离h1的范围为0.05H≤h1≤0.6H,且蒸发器腔的底部与第二风道163的下缘的距离h2的范围为0.05H≤h2≤0.5H。
本实施例中,h1最大值的缩小能够使得内胆10的高度不会太高,以便于弯腰取放物品。并且能够释放蒸发器腔顶部的空间,提高存储量,而且能够解决结霜的问题。h2最大值的缩小能够降低蒸发器腔的高度,蒸发器腔可以偏下设置,这样释放蒸发器腔顶部的空间。同时也能够减少内胆10的高度,以便于用户取物。同样本实施例的尺寸能够降低冷柜的温差,提高温度均匀性。
示例的,h1为0.05H时,h2可以为0.05H、0.1H、0.2H、0.5H等。h1为0.6H时,h2可以为0.05H、0.1H、0.2H、0.3H等。
可选地,蒸发器腔的顶部的高度与第一风道161的下缘的高度的差值h7的绝对值范围为0≤h7≤0.4H;和/或,蒸发器腔的底部的高度与第二风道163的上缘的高度的差值绝对值h8的范围0≤h8≤0.4H。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腔的顶部可以低于第一风道161的下缘,也可以高于第一风道161的下缘。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蒸发器腔的顶部第一风道161的下缘时,蒸发器30的顶部与第一风道161的下缘的距离h71的范围为0≤h71≤0.4H,这样蒸发器腔不会遮挡第一风道161的出风,第一风道161可以延伸至蒸发器腔的上方,以增加第一风道161的出风量和冷柜的出风量。蒸发器30的顶部与第一风道161的下缘的距离大于0.4H时,会导致蒸发器腔的位置靠下,进而影响蒸发器30下方设置其他部件,比如压缩机等部件。而且为了保证蒸发器腔的高度,会导致内胆10的高度较高,不便于用户取放物品。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蒸发器腔的顶部高于第一风道161的上缘,蒸发器腔的顶部与第一风道161的下缘距离h72的范围为0≤h72≤0.05H。这里蒸发器腔高于第一风道161的下缘的距离太大,会影响第一风道161的出风。可选地,0≤h72≤0.1H,风道16的高度增加时,蒸发器腔的顶部高于第一风道161下缘的距离也可以适当增加,以提高蒸发器30的设置灵活性。
同样的,蒸发器腔的底部可以高于第二风道163的上缘或者低于第二风道163的上缘。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蒸发器腔的底部高于第二风道163的上缘时,蒸发器腔的底部与第二风道163的上缘的距离h81的范围为0≤h81≤0.4H。这一范围内,蒸发器腔的底部也不会遮挡第二风道163的出风,能够提供第二风道163和冷柜的出风量。h81大于0.4H时,蒸发器腔的底部与第二风道163的上缘距离太远,蒸发器腔的高度增加,占用了蒸发器腔上方的空间,且为了保证蒸发器30的设置会增加内胆10的高度,不方便用户取放物品。而且第二风道163距离蒸发器腔距离太远,增加了第二风道163出风流回至蒸发器腔的距离,第二风道163的出风需要克服很大的重力流动,容易造成气流损失。
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蒸发器腔的底部低于第二风道163的上缘,蒸发器腔的底部与第二风道163的上缘的距离h82的范围为0≤h82≤0.05H,这里,蒸发器腔的底部与第二风道163的距离不能过大,以保证最小的第二风道163开口,以便于保证第二风道163的设置和高度。可选地,0≤h82≤0.1H,第二风道163的高度增加时,蒸发器腔的底部与第二风道163的上缘距离也可以适当增加,以提高蒸发器30的设置灵活性。
应当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提到的蒸发器腔的顶部指的与蒸发器相对应的蒸发器腔顶壁的最高点;蒸发器腔的底部指的是蒸发器腔的最低点,比如,蒸发器腔的底壁设有排水口,且排水口为蒸发器腔的最低点时,蒸发器腔的底部指的是排水口的位置。蒸发器腔的高度指的是蒸发器腔的最高点到蒸发器腔的最低点的距离。
示例的,如图1和图2所示,蒸发器腔的顶壁包括相连接弧形段和水平段时,水平段与弧形段的下端相连接,弧形段下方设置风机,水平段下方设置蒸发器,蒸发器腔的顶部的高度指的是水平段的高度。
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多个风道16包括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的情况下,蒸发器腔设有回风口,回风口位于第一风道161的上缘和第二风道163的下缘之间,其中,回风口的最低点与第二风道163的下缘的距离H1的范围为0≤H1≤0.7H;或,回风口的最高点与第一风道161的上缘的距离H2的范围为0≤H2<H;或,回风口的最低点与第二风道163的下缘的距离H1的范围为0≤H1≤0.7H,且回风口的最高点与第一风道161的上缘的距离H2的范围为0≤H2<H,H1+H2<H。
本实施例中,回风口位于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之间,这样两个风道16流向回风口气流能够一部分向下流动,另一部分向上流动,这样就提高了冷柜内的气流流动均匀性,进而提高了冷柜的制冷均匀性。H1大于0.7H时,回风口与第一风道161近乎平齐或者高于第一风道161,这样第二风道163的风阻都会比较大,第二风道163需要克服重力作用,容易造成风量的损失。回风口的最低点小于或等于0.7H,也就是说,回风口的最低点不能太高,这样能够保证回风口的回风面积,进而保证回风量,而且减小第二风道163流向回风口需要克服的重力,降低冷柜内风循环的风阻。由于冷柜内的冷空气下沉,因此,回风口的最低点也不能太高,以便于储物腔内的气流能够流回至蒸发器腔内。回风口的最高点可以与第一风道161平齐,也可以低于第一风道161,这样能够保证回风口位于第一风道161的上缘和第二风道163的下缘之间,实现上下风道16的气流均能够流回至回风口,进而提高冷柜内的气流流动均匀性。回风口的最高点与第一风道161的上缘的距离0≤H2<H,也就是说,回风口最低时,回风口可以贴近内胆10底壁,实现冷柜的回风。
示例的,H1为0.7H时,回风口顶部负载在化霜时温升从-19.9升到-15.6摄氏度达到4.3℃,最大温升是其附近的-21.8℃升到-16.2℃,温升为5.6℃。
H1与H2之和小于H,这样能够保证回风口的回风面积。
应当说明的是:当回风口为一个时,本申请中的回风口的最高点指的是该回风口的最高点,回风口的最低点指的是该回风口的最低点。当回风口为多个时,回风口的最高点指的是所有的回风口的最高点,回风口的最低点是指得所有回风口的最低点。
可选地,回风口的最低点与所述第二风道163的下缘的距离H1的范围为0≤H1≤0.5H。
本实施例中,H1的最大值减小,这样缩短了回风口与第二风道163的距离,减少了第二风道163的气流流向回风口的阻力而且,回风口的最低点降低,这样可以设置多个回风口,增加回风方向和回风面积,温度均匀性更好。而且,多个回风口的设置能够提高化霜时散热的方向,降低温升,防止化货。
示例的,H1为0.5H时,回风口顶部负载从-20℃升高到-16.5℃,温差3.5℃,附近负载最大温差-22.4升高到-18.2,温升3.8℃,可有效防止化货。
可选地,回风口的最低点与所述第二风道163的下缘的距离H1的范围为0≤H1≤0.4H。
本实施例中,回风口的最低点的最高值进一步降低,这样能够进一步降低蒸发器腔的高度,提高蒸发器腔顶部的空间。而且能够增加回风口的数量和回风面积,回风口量能够增加,且回风口与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的距离适中,能够减少回风的阻力,降低能耗。
示例的,H1为0.5H时,回风量为1520L/min,耗电量为4.3kWh/24h;H1为0.4时,回风量为1600L/min,耗电量为4.0kWh/24h。
示例的,H1可以为0,0.1H,0.2H,0.3H,0.4H等。
可选地,回风口的最高点与第一风道161的上缘的距离H2的范围为0≤H2≤0.6H。
本实施例中,回风口的最高点与第一风道161的上缘的最大距离减小,这样能够提高回风口的高度。进而可以设置多个回风口,增加回风面积,提高回风量,降低耗电量并提高降温速度。
示例的,H2为H时,总风量为1200L/min,耗电量为5.0kWh/24h。当H2缩小为0.6H时,总风量为1500L/min,耗电量为4.2kWh/24h,可以看出H2的上限降低后,冷柜的总风量增加,耗电量减小。
可选地,回风口的最高点与第一风道161的上缘的距离H2的范围为0≤H2≤0.5H。
本实施例中,回风口的最高点与第一风道161的上缘的最大距离减少,能够进一步增加回风口数量和回风面积,提高回风量。而且,回风口高度提高,可以设置更大直径的风机40,提升整体风量,冷柜内的降温速度更快。
可选地,回风口的最低点与第二风道163的下缘的距离H1的范围为0≤H1≤0.5H,且回风口的最高点与第一风道161的上缘的距离H2的范围为0≤H2≤0.6H,H1+H2<H。
本实施例中,H1和H2之和小于H,这样能够保证回风口具有一定的回风面积,进而保证冷柜的风循环。
示例的,H1为0时,H2可以为0,也就是说,回风口贴近内胆10底壁;H2也可以为0.1H,0.2H,0.4H,0.6H等。H1为0.3H时,H2可以为0.1H,0.2H,0.3H、0.6H等。
可选地,回风口的最低点与第二风道163的下缘的距离0≤H1≤0.4H,且回风口的最高点与第一风道161的上缘的距离0≤H2≤0.5H。
本实施例中,回风口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同时进行限定,这样蒸发器腔靠近内胆10的中部,以使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流向回风口的气流风阻减小,降低能耗,提高风量,提高降温速度,以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内胆10包括第一侧壁13、第二侧壁12和第三侧壁14;第二侧壁12与第二侧壁12相对设置;第三侧壁14连接在第一侧壁13和第二侧壁12的同一端部之间,第三侧壁14、第一侧壁13和第二侧壁12围合出内部空间11,第三侧壁14设有多个具有出风口的风道16;多个风道16包括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第一风道161开设有多个第一出风口162;第二风道163开设有多个第二出风口164,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内的气流均沿从第一侧壁13到第二侧壁12的方向流动;其中,第一风道161的末端与第二侧壁12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二风道163的末端与第二侧壁12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不同;和/或,第一风道161末端的第一出风口162与第二侧壁12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三距离,第二风道163末端的第二出风口164与第二侧壁12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四距离,第三距离与第四距离不同。
本实施例中,一个侧壁设有多个风道16,能够增加侧壁的出风量。不同的风道16能够向储物腔的不同位置出风,以使储物腔的多个位置均能够出风,进而保证储物腔的制冷效果。多个风道16中的至少两个风道16的末端不平齐,也就是说,蒸发器腔内的气流流入多个风道16内,这样至少两个风道16的长度不同或者两个风道16末端的风口不平齐。冷空气较多的位置对应的风道16的长度可以较短或者该风道16的风口可以距离第二侧壁12较远,减少出风量。冷空气较少的位置对应的风道16的长度可以较长或者该风道16的风口可以距离第二侧壁12较近,增加出风量。这样可以调节多个风道16对应的位置出风量,提高储物腔内的温度均匀性。
可选地,第一风道161位于第二风道163的上方时,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和/或,第三距离小于第四距离。
本实施例中,一般情况下,冷柜内的冷空气会下沉,堆积在冷柜的底部。因此,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或者,第三距离小于第四距离,这样,位于上层的第一风道161的出风量大于第二风道163的出风量,能够提高冷柜上部的出风量,提高冷柜内的温度均匀性。
可选地,第三距离与第四距离的差值大于或等于一第一出风口162的长度;或者,第三距离与第四距离的差值大于或等于一第二出风口164的长度。
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之间或者末端的第一出风口162和末端的第二出风口164之间相差至少一个出风口的距离,这样上下风道16的出风量能够产生明显的差异,提高冷柜的温度均匀性。
示例的,如图5所示,第一风道161包括六个第一出风口162,按照从右到左的方向,分别定义多个第一风口162为S1、S2、S3、S4、S5、S6。第二风道163包括四个出风口,按照从右到左的方向,分别定义多个第二出风口为S7、S8、S9、S10。
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相同的情况下,第一风道161与第二风道163的风量的总风量为1622L/min,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的风量分配情况如表1:
表1
第一出风口 S1 S2 S3 S4 S5 S6
风量(L/min) 188 179 169 145 149 166
第二出风口 S7 S8 S9 S10
风量(L/min) 171 126 125 204 1622
如图6所示,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的情况下,第一风道161与第二风道163的风量的总风量为1215L/min,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的风量分配情况如表2:
表2
第一出风口 S1 S2 S3 S4 S5 S6
风量(L/min) 182 182 172 155 149 171
第二出风口 S7 S8 S9 S10
风量(L/min) 171 152 181 X 1515
通过上述两个表的对比可以看出,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相同的情况下,上下风量占比约为6:4,且下层区域左侧S10风口附近负载平均温度-25.3℃,S8,S9附近平均温度负载-23.1℃左右,相差2.2℃。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的情况下,虽然总风量降低,但是温度均匀性明显提升,其中,上下风量占比约为2:1,相比于等长方案,下排风口风量分布更均匀,下层区域左侧原S10风口附近负载平均温度-24.9℃,S8和S9附近平均温度负载-24.1℃左右,相差0.8℃,提升较为明显。这样使得冷柜制冷均匀,降温快,不会局部制冷效果过盛造成失水相对过多。而且风道盖板变短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可选地,如图6所示,多个第二出风口164包括第一风口165和第二风口166,第一风口165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第一风口165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一风口165沿第二风道163内的气流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第二风口166沿第二风道163内的气流流动方向,第一风口165和第二风口166依次设置,第二风口166位于第二风道163的末端;其中,第二风口166的出风面积大于第一风口165的出风面积。
本实施例中,这样由于末端距离风机40较远,因此末端的第二风道163末端的第二风口166面积大于第一风口165的面积,能够提高末端的出风量,进而保证末端的出风量。
可选地,第一风道161的第一出风口162的总面积大于第二风道163的第二出风口164的总面积。
本实施例中,上层的出风口总面积大于下层的出风口总面积,能够提高上层的出风量,进而提高冷柜的温度均匀性。
可选地,如图6所示,沿从第一侧壁13到第二侧壁12的方向,第三侧壁14的长度为W,第一风道161的长度范围为0.3W<W1≤0.97W,和/或,第二风道163的长度范围为0.3W≤W2≤0.85W。
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61的最大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三侧壁14的长度,这样为风道盖板两端留出装配空间,以便于风道盖板的装配。第一风道161的长度太小时,会导致第一风道161的出风量较小。第二风道163的长度太长与第一风道161相差不大,不能很好地调整上下层的风量,成本较高。
可选地,风机40的出口与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均连通,第一风道161远离风机40的一端为第一风道161的末端,第一风道161靠近风机40的为第一风道161的起始端,第二风道163远离风机40的一端为第二风道163的末端,第二风道163靠近风机40的一端为第二风道163的起始端;第一风道161的起始端与第一侧壁13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七距离,第二风道163的起始端与第一侧壁13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八距离,第七距离与第八距离不同;和/或,第一风道161的起始端的第一出风口162与第一侧壁13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九距离,第二风道163的起始端的第二出风口164与第一侧壁13之间的水平距离为第十距离,第九距离与第十距离不同。
本实施例中,上层的第一风道161的起始端与第二风道163的起始端不平齐,或者,第一风道161起始端的第一出风口162与第二风道163起始端的第二出风口164也不平齐,这样也能够调整的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的出风量。
可选地,第七距离小于第八距离,和/或,第九距离小于第十距离。这样,使得上层的第一风道161的出风量进一步大于下层的第二风道163的出风量,以进一步提高冷柜内的温度均匀性。而且第二风道163的起始端距离第一侧壁13较长,在蒸发器腔延伸至内胆10的底壁时,蒸发器腔的设置更加合理,不会影响第二风道163的出风量。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出风口的总面积大于或等于回风口的总面积。
本实施例中,由于冷柜内的整个风路系统在流动过程中存在损耗,因此,出风口的总面积大于或等于回风口的总面积,能够提高风路流动的风压,进而保证风路系统的风量。
可选地,出风口的总面积与回风口的总面积比值p的范围为1≤p≤3。
本实施例中,p大于3时,出风口面积过大,导致风速较低,进而使得送风距离较短,无法实现冷柜的风冷循环。
示例的,第一风道161包括六个第一出风口162,按照从右到左的方向,分别定义多个第一出风口162为S1、S2、S3、S4、S5、S6。第二风道163包括四个出风口,按照从右到左的方向,分别定义多个第二出风口为S7、S8、S9、S10;按照表3设置出风口和回风口时,p为2.7时,仿真出风口的平均风速为0.3m/s。
表3
可选地,出风口的总面积与回风口的总面积比值p的范围1≤p≤3/2。
本实施例中,出风口的总面积减小,能够提高风口的风速,进而提高冷柜的出风量。示例的,
示例的,按照表4设置出风口和回风口时,p为3/2时,p为3/2时,出风口的平均风速为0.4m/s,总风量为约1640L/min此时基本可以实现3小时内部空间11的环温降低至-12℃,内部空间11最大温差6℃以内。这样既能够提高降温速度,还能够提高冷柜内的温度均匀性。因此,可以看出进一步减小出风口和回风口的面积比值能够提高风速,并且保证冷柜内的降温速率和温度均匀性。
表4
示例的,p可以为4/3、3/2、2、2.5或者3等。
可选地,风机40包括蜗壳,蜗壳设有进风口401,进风口401与蒸发器腔相连通,回风口的总面积大于进风口401的面积。
本实施例中,回风口流入的气流需要流经蒸发器30后再经过进风口401流至风机40内,然后风机40驱动气流流至风道16内。这样流经蒸发器30的气流会存在损失,使得气流存在较大的压降,蜗壳的进风口401的面积小于或等于回风口的面积,能够保证气流的风压,进而减少风机40的能耗,提高气流的驱动力,提高送风距离。
可选地,回风口的总面积与进风口401的面积的比值b的范围1<q≤2。
本实施例中,q大于2时,回风口的总面积较大,会导致出风口的面积风大,而进风口401的面积较小,进而导致风道16内的风速较低,送风距离较短,风量较少。
示例的,以表5中数据设置回风口与进风口401的面积,可以看出q较小,接近1时,总风量越小,也会影响冷柜的制冷效果。而q增大时,能够增加冷柜的风量。可选地,q可以为1.2、1.5、1.8、2等。
表5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蒸发器30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沿前后方向设置,其中,回风口流入蒸发器腔的气流从第一端部流向第二端部,或者,从第二端部流向第一端部。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腔内的气流从第一端部流向第二端部,或者,从第二端部流向第一端部,也就是说,蒸发器30的气流沿前后方向流动,这样气流能够沿前后方向流至风道16内,这样流经蒸发器30的气流再流向前侧壁或后侧壁的气流无需经过很大的拐角就能够流向前后侧壁,这样减少了气流的损失,保证了冷柜的出风量,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的连线与水平方向存在夹角,以使蒸发器30倾斜设置。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30在使用中容易结霜,因此需要定期对蒸发器30进行化霜处理,蒸发器30倾斜设置,便于蒸发器30的化霜水排出,避免排水故障,造成积水,影响蒸发器30的正常工作。
可选地,如图7所示,夹角a的范围为0°<a≤45°。
本实施例中,a在0-45°之间时,能够很好地实现蒸发器30的排水,a大于45°使,蒸发器30占用的高度方向增加,减少了蒸发器腔顶部的空间,蒸发器腔距离柜口太近,容易结霜。
可选地,夹角a的范围为3°<a≤15°。
本实施例中,夹角a小于3°时,倾斜角度太小,容易导致排水不完全。a大于15°时,蒸发器腔的顶部距离柜口太近,容易结霜。
示例的,a为45°时,排水面完全没有残余水,但是蒸发器腔高度为308mm,顶部剩余空间210mm,异常结霜测试闪缝工况下结霜厚度大约2mm。a为15°时,蒸发器腔顶部剩余空间变成约300mm,蒸发器腔表面不再有明显结霜。因此,进一步缩小范围既能够保证排水,还能够降低蒸发器腔高度,提高储物空间,减少结霜风险。
可选地,夹角a的范围为5°<a≤10°。
本实施例中,夹角小于5°时,在极端情况下,仍有可能在排水口残留水,比如地面不平时,残余水更多,结冰严重,不容易融化,影响蒸发器30的正常工作。5°<a≤10°时,既能够保证排水,还能够进一步增加蒸发器30顶部的空间,同时避免蒸发器腔表面结霜。示例的,a为10°时,蒸发器腔的顶部剩余空间变成约320mm,蒸发器腔表面无明显结霜,顶部可使用空间更多。
示例的,a可以为3°、5°、8°、10°、12°、15°等
可选地,内胆10包括第三侧壁14和第四侧壁15,第三侧壁14和第四侧壁15沿前后方向相对设置,其中,蒸发器30的迎风面与第四侧壁15之间形成回风腔,蒸发器腔包括回风腔,回风腔与回风口相对应;其中,第三侧壁14和第四侧壁15之间的距离为S,蒸发器30的迎风面与第四侧壁15之间的距离S1的范围为0.05S≤S1≤0.95S。
本实施例中,S1小于0.05S时,回风腔的空间太小,风阻较大,影响回风效率。S1大于0.95S时,回风腔太大,冷柜空间利用不合理,且蒸发器30距离风机40太近,容易影响风机40的吸风效果。
可选地,蒸发器30的迎风面与第四侧壁15之间的距离S1的范围为0.1S≤S1≤0.8S。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增加S1的最小值,能够保证回风腔的回风面积。同样,提高S1的最大值,能够增加蒸发器30的尺寸,以满足更多的制冷需求,提高制冷效果。
可选地,蒸发器30的迎风面与第四侧壁15之间的距离S1的范围为0.15S≤S1≤0.5S。
本实施例中,S1的最大值小于等于0.5S,这样使得蒸发器30的尺寸合理,S1大于0.5S时,蒸发器30设置在一半的距离以后,压缩了蒸发器30的体积以及蒸发器30与风机40的距离,并且将回风口面积大于需求面积造成空间浪费和制冷性能不足。S1的最小值大于0.15S能够进一步保证回风腔的面积,保证回风量。
示例的,S1可以为0.1S、0.15S、0.2S、0.3S、0.4S或者0.5S。S为1000mm时,S1可以为100mm、150mm、200mm、300mm或者500mm等。
可选地,风机40设于第三侧壁14,风机40用于驱动气流流经蒸发器30;其中,蒸发器30的出风面流向风机40的气流与水平方向存在折角b,折角b的范围为-80°~80°。
本实施例中,风机40与蒸发器30不在同一水平面上,风机40可以高于蒸发器30,这样风机40可以位于侧壁的中部,蒸发器30可以设置低一点,提高蒸发器腔顶部的空间。而且,风机40的化霜水可以通过蒸发器30的排水面一起排出。风机40低于蒸发器30时,排水口可以设于风机40的底部,风机40和蒸发器30的化霜水均可以通过排水口排出。
示例的,b可以为-80°、-60°、-30°、0°、30°、45°、60°、80°等。
可选地,风机40与蒸发器30的出风面之间在水平方向的距离S2的范围为0.02S≤S2≤0.6S。
本实施例中,S2小于0.02S时,风机40与蒸发器30的距离太小,风机40的吸风距离太小,影响风机40的吸风量,进而影响出风量。S2大于0.6S时,蒸发器30与风机40距离太远,压缩了回风腔的面积,容易增加回风风阻。而且间距离太远也会影响风机40的吸风效率。
可选地,风机40与蒸发器30的出风面之间在水平方向的距离S2的范围为0.05S≤S2≤0.3S。
本实施例中,S2的最小距离增加至0.05S,能够风机40与蒸发器30的距离,不仅能够增加风机40的吸风量,还能够使得风机40位于蒸发器30上方时,风机40的化霜水不会流在蒸发器30上,避免影响蒸发器30的工作。S2大于0.S时,蒸发器30的尺寸变小或者蒸发器30尺寸不变增加S的尺寸,蒸发器30尺寸变小影响制冷效果。S增加,冷柜的前后尺寸增加,增加了制作成本,并且不便于冷柜的安装。
示例的,S2可以为0.05S、0.1S、0.2S、0.3S等。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蒸发器腔的顶壁、蒸发器腔的侧壁和蒸发器腔的底壁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回风口。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腔可以从一个方向回风,也可以从多个方向回风,这样既可以增加蒸发器腔的回风量,还可以降低冷柜化霜时的温升。具体的,冷柜执行化霜时,蒸发器30处的热量会经过回风口流至储物腔腔内,蒸发器腔的至少一个方向设置回风口,能够分散散出的热量,降低冷柜的温升,防止化货,提高物品的存储效果。
可选地,蒸发器腔的侧壁开设有第二回风口24。本实施例中,蒸发器腔朝向储物腔的侧壁开设有第二回风口24,能够保证回风量,而且不容易阻塞,且化霜温升较低。
示例的,蒸发器腔仅设置第二回风口24,且第二回风口24的开口面积为5940mm2,风量930L/min,但是化霜温升只有1.1℃,属于无制冷情况下正常升温。
应当说明的是:蒸发器腔的侧壁指的是蒸发器腔朝向储物空间的一侧,且第二回风口24至少部分沿竖直方向延伸。
可选地,蒸发器腔的顶壁设置有第一回风口23时,第一回风口23的面积与第二回风口24的面积的比值c的范围为0<c≤4。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腔的顶壁也可以开设第一回风口23,第一回风口23与第二回风口24的设置能够增加回风量,能够分散蒸发器腔化霜时的热量,降低温升。c大于4时,会使主要回风面积集中在顶部,导致距离回风口较近的S1和S2送风口风量特别大。并且回风口顶部负载化霜温升4℃以上,温升较大,化货风险高。
示例的,第一回风口23的回风面积为9426mm2,第二回风口24的回风面积为2540mm2时,c比值为3.7时,整体风量1630L/min,S3~S9风量平均在150-180L/min区间内,但S1和S2分别是290L/min和260L/min,此两风口虽然较高,但是由于回风口附近温度较高,所以风量大一些有助于整体温度均匀性,最高温度-18摄氏度,符合国家标准。此时蒸发器腔顶部负载化霜温升3.4℃,化货风险降低。这里相比于仅开设第二回风口24,增加第一回风口23并保持在上述范围内,能够提高风量,并且保持较低的温升,提高物品储存效果。
可选地,蒸发器腔的顶壁设置有第一回风口23时,第一回风口23的面积与第二回风口24的面积的比值c的范围为0<c≤3。
本实施例中,第二前侧回风口面积比例增加,能够提高整体的风量,降低冷柜的制冷效果,并且进一步降低温升,提高制冷效果。示例的,第一回风口23的回风面积为9426mm2,第二回风口24的回风面积为3340mm2时,c比值为2.8时,的整体风量上升至1650L/min。S3~S9风量平均在160-180L/min区间内,但S1和S2降低至250和230L/min,最高温度-19摄氏度,符合国家标准此时回风口顶部负载化霜温升2.5℃,化货风险进一步降低。示例的,c可以为1/3、1/2、1、3/2、2、2.5、3、3.5、4等。
可选地,1≤c≤3。本实施例中,顶部的第一回风口23的面积大于侧面的第二回风口24的面积,这样在第二回风口24设置位置有限时,增加顶部的第一回风口23的面积,可以增加回风方向和回风量,提高制冷效果。
可选地,蒸发器腔的底壁还设置有第三回风口25时,第三回风口25与第二回风口24的比值d的范围0<d≤1。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腔的底壁也可以设置第三回风口25,第三回风口25能够辅助第二回风口24从多方向进行回风,防止产生回风死角,并且可以增大回风面积。进而可以进一步降低冷柜内的制冷温度。
示例的,d可以为1/4、1/3、1/2、2/3等。示例的,d为1/3时,冷柜内的风量约为1640L/min,回风量增加。但是靠近台阶侧面底部的负载温度从-19.2降低至-19.8摄氏度,证明回风方向丰富能够有效降低负载的制冷温度,提高冷柜制冷效果。
可选地,0<d≤1/2。本实施例中,d大于1/2时,第三回风口25的面积较大,第三回风口25会阻挡蒸发器30的有效回风面积,影响总体的回风量。
可选地,0<d≤1/4。
本实施例中,d大于1/4时,虽然冷柜内的风量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风量很少,且会占用蒸发器30的回风面积,因此,d小于等于1/4既能够增加回风量,还能够
示例的,第二回风口24的回风面积5940mm2,第三回风口25的面积为0时,冷柜内的平均风量为1580L/min;第二回风口24的回风面积为5940mm2,第三回风口25的面积为1300mm2时,d接近1/4时,冷柜内平均风量为1625L/min;第二回风口24的回风面积为5940mm2,第三回风口25的面积为1920mm2时,d接近1/3时,冷柜内平均风量为1633L/min;第二回风口24的回风面积为5940mm2,第三回风口25的面积为3344mm2时,d接近1/2时,冷柜内平均风量为1640L/min;第二回风口24的回风面积为5940mm2,第三回风口25的面积为5700mm2时,d接近1时,冷柜内平均风量为1210L/min。
从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出,从没有第三回风口25时到d接近4:1的时候风量增大最明显,当d接近2:1到1:1的时候,风量不增反减,说明该设置已经阻挡到蒸发器30的有效回风面积。
可选地,蒸发器腔的顶壁设置有第一回风口23,且所述蒸发器腔的底壁设置有第三回风口25时,所述第一回风口23与所述第三回风口25的比值e的范围为e≥7。
本实施例中,e小于7时,第一回风口23和第三回风口25相差太大,第三回风口25太大,容易占用蒸发器30的回风面积,进而影响冷柜的回风量。
示例的,e可以为1/2、1、2、3、4、4.5、5、6、7等。
示例的,第一回风口23的回风面积9426mm2,第三回风口25的面积为0时,冷柜内的平均风量为1580L/min;第一回风口23的回风面积9426mm2,第三回风口25的面积为1300时,e接近7时,冷柜内的平均风量为1625L/min;第一回风口23的回风面积9426mm2,第三回风口25的面积为1920mm2时,e接近5时,冷柜内的平均风量为1633L/min;第一回风口23的回风面积9426mm2,第三回风口25的面积为3344mm2时,e接近3时,冷柜内的平均风量为1640L/min;第一回风口23的回风面积9426mm2,第三回风口25的面积为5700mm2时,e接近2时,冷柜内的平均风量为1210L/min;从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出,e缩小至7时,冷柜的风量增加比较明显。第三回风口25增加,e减小,回风量增加不明显甚至会减少,这说明第三回风口25阻挡了蒸发器30的回风面积,影响了整体的回风量。
可选地,冷柜还包括台阶,内胆10的底壁部分向上凸起形成台阶,台阶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竖向台阶板和沿水平方向设置的水平台阶板,台阶的下方用于放置压缩机;其中,回风盖板20设于台阶的上方,并与台阶围合形成蒸发器腔。
本实施例中,冷柜由于需要设置压缩机、冷凝器等组件,因此,如内胆10的底壁部分向上凸出形成台阶,台阶的下方用于避让压缩机。本申请将回风盖板20设于台阶的上方,这样回风盖板20、台阶和内胆10的侧壁能够围合出蒸发器腔。其中,蒸发器30位于台阶的上方,这样蒸发器30不会过多的占用内部空间11水平方向的空间,保证了储物的储物容积,并且使得蒸发器腔更加紧凑,减小冷柜内部的笨重感。
可选地,回风盖板20包括第一盖板部21和第二盖板部22,第一盖板部21至少部分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二盖板部22至少部分沿竖直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盖板部21相连接;其中,第二盖板部22设有第二回风口24。
本实施例中,第二盖板部22至少部分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二回风口24设于第二盖板部22能够保证第二回风口24与储物腔的连通顺畅性,提高第二回风口24的回风量,而且能够避免异物掉落至第二回风口24,堵塞第二回风口24。
可选地,蒸发器腔的顶壁设置第一回风口23时,第一盖板部21设有第一回风口23。本实施例中,第一盖板部21至少部分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回风口23设于第一盖板部21,能够实现蒸发器腔的顶部回风。蒸发器腔的底部还设置第三回风口25时,竖向台阶板与回风盖板20的第二盖板部22相连接,且,竖向台阶板的至少与第二盖板部22相连接处设置有与蒸发器腔相连通的第三回风口25。
本实施例中,竖向台阶板与第二盖板部22围合形成回风通道,回风通道与第二盖板的第二回风口24相连通,同时回风通道的底部与第三回风口25相连通,可选地,第二回风口24与所述第三回风口25相对应,且第二回风口24与回风通道相连通,也就是说,第二回风口24进入的气流也部分经过回风通道,这样能够提高蒸发器腔的回风量,提高制冷效果。
可选地,蒸发器30设于台阶的上方,且蒸发器30的厚度方向沿内胆10的高度方向延伸。
本实施例中,将蒸发器30“水平式”放置在台阶上,能够减少蒸发器腔的高度,进而减少蒸发器腔距离柜口的距离,这样蒸发器腔远离冷热交界区,减少结霜风险。这样打开门体后,蒸发器腔的顶部不会直接暴露在用户视线内,提高展示面积,能够增加冷柜美观性。而且冷柜的上层空间为用户最常利用的空间,能够提高用户体验。
可选地,蒸发器30的下端面与台阶的上壁面相贴靠,这样能够减少蒸发器高度方向的尺寸,提高蒸发器腔顶部的存放空间。
可选地,蒸发器腔的底壁设有排水孔,蒸发器30倾斜设置,以便于蒸发器30的化霜水从排水孔排出。蒸发器30倾斜设置,使得蒸发器30化霜的水能够更加充分地流向排水孔,以提高蒸发器30化霜水的排水效率,进而避免蒸发器30结冰堆积,并能够避免蒸发器30滋生细菌,提高冷柜的清洁度。
可选地,内胆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壁14和第四侧壁15,第三侧壁14和第四侧壁15沿内胆10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三侧壁14限定出具有出风口的风道16。这里,第三侧壁14和第四侧壁15沿内胆10的宽度方向设置,也就是说,第三侧壁14可以为后侧壁或前侧壁,对应的,第四侧壁15可以为前侧壁或后侧壁。可以理解为:前侧壁和后侧壁中的一个限定出具有出风口的风道16。这样能够实现内部空间11的出风,进而实现风冷。
可选地,风机40位于风道16内。也就是说,风机40与风道16在同一侧,风机40流出的气流在流向风道16的过程中,不会经过拐角等,这样风道16内的气流流动阻力小、风量损失少,潜在耗能小,还能够使得送风更加流畅、均匀。而且能够降低对冷柜系统的要求,降低成本。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三侧壁设有具有出风口的风道,回风口与第三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回风口与第四侧壁之间的距离。本实施例中,第三侧壁设有出风口,回风口靠近第四侧壁,这样,出风口流出的气流能够沿前后方向流动以流回回风口处。这样使得冷柜的前后方向(宽度方向)的气流流通量增加,提高气流流动的区域,进而提高内部空间106内的温度均匀性。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内均设有风机,风机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风机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第一风机位于第三侧壁内,第一风机与第一风道相连通,第三侧壁限定出第一风道。第二风机位于第四侧壁内,第二风机与第二风道相连通,第四侧壁限定出第二风道,风道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
本实施例中,冷柜的气流从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流出从回风盖板的回风口回风,能够缩短流出气流的流动距离,减少气流流动过程中受到中梁的阻挡,提高冷柜的风冷制冷效果。特别是针对大型卧式冷柜,能够明显改善其制冷效果,而且由于采用风冷,能够减少内胆10的结霜效果,实现冷柜的无霜化,解决除霜效果。
可选地,回风口位于回风盖板的中部,以提高前后侧壁的风路流动均匀性。
可选地,蒸发器位于蒸发器腔内,蒸发器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蒸发器为多个时,能够增加蒸发器与蒸发器腔内的气流的换热效果,进而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应当说明的是:蒸发器为多个并不仅限用于本申请的出风形式,对于其他需要设置蒸发器的冷柜,也可以在蒸发器腔内设置多个蒸发器。比如,前侧壁或者后侧壁中的一个设有出风口,回风盖板设有回风口的风路形式,蒸发器腔内也可以设置多个蒸发器。再比如,回风盖板设有出风口,蒸发器腔的底部回风风路形式,蒸发器腔内也可以设置多个蒸发器。本申请不再对此进行赘述。
可选地,多个蒸发器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第一蒸发器设置于蒸发器腔的一端,且第一蒸发器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第一角度。第二蒸发器设置于蒸发器腔的另一端,且第二蒸发器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第一角度。其中,蒸发器的总体积V为第一蒸发器与第二蒸发器的体积之和。
通过设置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使第一蒸发器位于蒸发器腔的一端,第二蒸发器位于蒸发器腔的另一端,可以使冷柜内部的制冷效率更高。蒸发器腔包括位于第一蒸发器与第二蒸发器之间的回风腔,第一盖板部21设置有位于回风腔顶部的第一回风口23,第二盖板部22设置有位于回风腔侧面的第二回风口24。其中,第一回风口23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二回风口24的面积。
如此设置,在第一蒸发器与第二蒸发器之间设置回风腔,这样冷柜内的气流经回风口流入回风腔后会分别流向两侧的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这样能够避免流向两个蒸发器的气流相互干扰。进一步地,在第一盖板部21和第二盖板部22分别设置位于回风腔顶部的第一回风口23和位于回风腔侧面的第二回风口24,可以使回风效率更高,进而使冷柜内的气流循环效率更高。
蒸发器的总体积V与回风口的总面积S0之间的关系为:yS0=V,其中,y大于或等于50。这里,回风口的总面积指得是所有的回风口的面积之和。
以两个蒸发器、两个回风口为例,两个蒸发器的总体积为V,第一回风口23的面积为s1,第二回风口24的面积为s2,则回风口的总面积S0即为第一回风口23与第二回风口24面积的和。
可选地,y小于或等于1000。如此设置,根据实际制冷温度要求,可以将蒸发器的总体积V与回风口的总面积S0之间的关系在满足:yS0=V,其中,y大于或等于50的前提下,使y小于或等于1000即可满足用户使用冷柜的实际制冷需求。
回风盖板20设有回风口,冷柜运行时,蒸发器腔内的气流流经蒸发器温度降低后,在风机40的驱动下,流至风道内,然后经送风口15流至储物腔内,对储物腔内的物品进行制冷后,再经回风口流回至蒸发器腔内,这样形成了冷柜的循环风路。在风循环过程中,当风压一定,且风道的宽度和送风口15的面积足够大时,回风口的大小或面积则成为影响风循环过程中的送风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本公开实施例中,50≤y≤1000,提高了冷柜的循环风路中的送风口15的送风量。可以理解的是,蒸发器的总体积V的单位为mm3,即立方毫米,回风口的总面积S0的单位为mm2,即,平方毫米,以该计量单位下,计算得到y的数值。y可以是一个没有单位的常数。
可选地,y大于或等于55,且小于或等于700。本公开实施例中,50≤y≤700,同时提高了冷柜的降温速度和制冷深度。下面,以蒸发器腔内的蒸发器的数量为1个为例,进行说明。
表6
从上表6中可以看出,当蒸发器尺寸中的长、宽、高分别为196mm、180mm、100mm,计算得到蒸发器的体积为3528000mm3。根据公式yS0=V,不同的回风口总面积计算得到了不同的y值。
表1中,实施例1的y值为50,实施例2的y值为56,实施例3的y值为216,实施例4的y值为266,实施例5的y值为574,实施例6的y值为985。其中,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能效等级为一级,实施例2和实施例5的能效等级为二级,明显高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6的三级能效。即,55≤y≤700时,可以使冷柜有较好的能效等级。可选地,100≤y≤500。以降温速度这一参数看,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降温速度分别为97分钟、83分钟、90分钟、121分钟,明显快于实施例5和实施例6的降温速度。进一步的,以制冷深度这一参数看,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制冷深度分别为-29℃、-27.6℃,明显低于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5和实施例6的制冷深度。其中,降温速度为冷柜从环境温度降至-18℃所用的时长,制冷深度为冷柜可以到达的最低温度。进一步的,以耗电量这一参数看,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耗电分别为1.03kW·h/24h和1.14kW·h/24h,明显少于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5和实施例6的耗电量。可选地,100≤y≤500。
综合降温速度、制冷深度及耗电量这三个测试参数来看,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y值分别为216和266时,冷柜在保证一定降温速度的基础上,制冷深度较低且耗电量较少,属于一级能效。明显优于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5和实施例6。可以理解的是,y的取值为大于或等于100且小于或等于500的其他数值时,冷柜同样可以取得与实施例3或实施例4的一级能效效果。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胆,包括多个侧壁,多个所述侧壁围合出内部空间,所述内部空间包括储物腔和蒸发器腔,其中,至少一所述侧壁限定出多个具有出风口的风道,所述蒸发器腔内的制冷气流能够流至所述风道内,然后经所述出风口流至所述储物腔内,一所述侧壁的多个所述风道包括:
第一风道;
第二风道,位于所述第一风道的下方;
其中,所述蒸发器腔位于所述第一风道的上缘和所述第二风道的下缘之间,所述内胆的高度为H;
其中,所述蒸发器腔的顶部与所述第一风道的上缘的距离h1的范围为0≤h1≤0.8H;或,
所述蒸发器腔的底部与所述第二风道的下缘的距离h2的范围为0≤h2≤0.9H;或,
所述蒸发器腔的顶部与所述第一风道的上缘的距离h1的范围为0≤h1≤0.8H,且蒸发器腔的底部与所述第二风道的下缘的距离h2的范围为0≤h2≤0.9H,h1+h2<H。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腔的顶部与所述第一风道的上缘的距离h1的范围为0≤h1≤0.7H;或,
所述蒸发器腔的底部与所述第二风道的下缘的距离h2的范围为0≤h2≤0.8H;或,
所述蒸发器腔的顶部与所述第一风道的上缘的距离h1的范围为0.05H≤h1≤0.7H,且所述蒸发器腔的底部与所述第二风道的下缘的距离h2的范围为0.05H≤h2≤0.8H。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腔的顶部与所述第一风道的上缘的距离h1的范围为0≤h1≤0.6H;或,
所述蒸发器腔的底部与所述第二风道的下缘的距离h2的范围为0≤h2≤0.5H;或,
所述蒸发器腔的顶部与所述第一风道的上缘的距离h1的范围为0.05H≤h1≤0.6H,且所述蒸发器腔的底部与所述第二风道的下缘的距离h2的范围为0.05H≤h2≤0.5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道上缘与所述内胆的底壁的距离h3的范围为0.2H≤h3<H;
或,所述第二风道的下缘与所述内胆的底壁的距离h4的范围为0≤h4≤0.8H;
或,所述第一风道上缘与所述内胆的底壁的距离h3的范围为0.2H≤h3<H,且所述第二风道的下缘与所述内胆的底壁的距离h4的范围为0≤h4≤0.8H,h3>h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道上缘与所述内胆的底壁的距离h3的范围为0.6H≤h3<H;
或,所述第二风道的下缘与所述内胆的底壁的距离h4的范围为0≤h4≤0.4H;
或,所述第一风道上缘与所述内胆的底壁的距离h3的范围为0.6H≤h3≤0.95H,且所述第二风道的下缘与所述内胆的底壁的距离h4的范围为0≤h4≤0.4H。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道的上缘与所述内胆的底壁的距离h3的范围为0.7H≤h3<H;
或,所述第二风道的下缘与所述内胆的底壁的距离h4的范围为0≤h4≤0.3H;
或,所述第一风道的上缘与所述内胆的底壁距离h3的范围为0.7H≤h3≤0.95H,且所述第二风道的下缘与所述内胆的底壁的距离h4的范围为0≤h4≤0.3H。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的高度D1的范围为0.05H≤D1≤0.45H。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腔的顶部的高度与所述第一风道的下缘的高度的差值h7的绝对值范围为0≤h7≤0.4H;和/或,所述蒸发器腔的底部的高度与所述第二风道的上缘的高度的差值绝对值h8的范围0≤h8≤0.4H。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腔的高度d3的范围为0.1H≤d3≤0.5H。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胆的底壁部分向上凸起形成台阶,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
回风盖板,位于所述内部空间,且所述回风盖板位于所述台阶的上方,所述回风盖板与所述台阶围合出所述蒸发器腔;
蒸发器,位于所述蒸发器腔内,并位于所述台阶的上方;
其中,所述蒸发器的厚度沿所述内胆的高度方向延伸。
CN202320380451.7U 2023-03-03 2023-03-03 制冷设备 Active CN2203387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80451.7U CN220338772U (zh) 2023-03-03 2023-03-03 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80451.7U CN220338772U (zh) 2023-03-03 2023-03-03 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38772U true CN220338772U (zh) 2024-01-12

Family

ID=894613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80451.7U Active CN220338772U (zh) 2023-03-03 2023-03-03 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387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338772U (zh) 制冷设备
CN220338775U (zh) 制冷设备
CN220338774U (zh) 制冷设备
CN218846621U (zh) 风道盖板及制冷设备
CN220338773U (zh) 制冷设备
CN116202267A (zh) 制冷设备
CN116379670A (zh) 制冷设备
CN116336722A (zh) 制冷设备
CN116202269A (zh) 制冷设备
CN116379671A (zh) 制冷设备
CN116336721A (zh) 制冷设备
CN116399062A (zh) 制冷设备
CN209893750U (zh) 一种速冻风冷无霜冰箱
CN219810108U (zh) 用于冷柜的内胆组件及冷柜
CN220338779U (zh) 制冷设备
CN220338848U (zh) 制冷设备
CN219810096U (zh) 制冷设备
CN220338777U (zh) 制冷设备
CN220338778U (zh) 制冷设备
CN220338847U (zh) 制冷设备
CN219318747U (zh) 冷柜
CN218821109U (zh) 蒸发器组件及制冷设备
CN219776091U (zh) 回风盖板及冷柜
CN218846622U (zh) 用于冷柜的内胆组件及冷柜
CN218846567U (zh) 冷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