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47789A - 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47789A
CN116447789A CN202310318924.5A CN202310318924A CN116447789A CN 116447789 A CN116447789 A CN 116447789A CN 202310318924 A CN202310318924 A CN 202310318924A CN 116447789 A CN116447789 A CN 1164477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evaporator
return
cavity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1892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建伟
李大伟
张书锋
郑皓宇
王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31892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47789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477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477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6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 F25D17/062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in household refrige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efrigeration units with respect to devices or objects to be refrigerated, e.g. infrared detec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6Wa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包括:内胆,围合出内部空间,所述内部空间包括蒸发器腔,所述内胆的底壁部分向上凸起形成台阶,所述台阶的下方用于放置压缩机;箱壳,位于所述内胆的外侧,所述箱壳与所述台阶围合出压机舱;压缩机,位于所述压机舱内;蒸发器,位于所述蒸发器腔内;其中,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压机舱沿所述内胆的深度方向依次设置。这样蒸发器不会占用较多的内胆长度方向的尺寸,能够提高制冷设备储存物品的尺寸。

Description

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卧式冷柜一般采用直冷的制冷方式,在使用过程中,随着开关门次数增加,冷柜内胆上会结霜甚至结冰,给用户带来除霜问题,同时也会导致存储空间降低、能耗上升的问题。
相关技术中提供一种风冷冷柜,风冷冷柜设有风冷组件,风冷组件一般包括蒸发器腔、蒸发器、风机和风道等。蒸发器与气流换热形成制冷气流,风机用于驱动制冷气流流动。通过风冷制冷能够减少冷柜中的结霜。其中,风冷冷柜的蒸发器需要放置在内胆内,这样会占用内胆的空间,进而会影响储物空间。相关技术中的风冷冷柜构造有台阶,台阶下方放置压缩机,蒸发器位于台阶沿内胆长度方向的一侧,与台阶并排设置。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相关技术中,蒸发器与台阶沿长度方向的一侧,这样使得内胆沿其长度方向的储物空间变小,这样会导致冷柜存放尺寸较大的物品时,无法水平放置,进而影响冷柜的储物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设备,以保证制冷设备的储存空间。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包括:内胆,围合出内部空间,所述内部空间包括蒸发器腔,所述内胆的底壁部分向上凸起形成台阶,所述台阶的下方用于放置压缩机;箱壳,位于所述内胆的外侧,所述箱壳与所述台阶围合出压机舱;压缩机,位于所述压机舱内;蒸发器,位于所述蒸发器腔内;其中,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压机舱沿所述内胆的深度方向依次设置。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压缩机设于内部空间的外侧,蒸发器设于内部空间的内部,蒸发器和压缩机形成制冷循环系统。蒸发器能够为制冷设备提供制冷气流,蒸发器和压机舱沿内胆的深度方向设置,这样蒸发器不会占用较多的内胆长度方向的尺寸,能够提高制冷设备储存物品的尺寸。而且,蒸发器和压机舱沿内胆的深度方向设置,也就是说,蒸发器的高度不受压机舱高度的限制,这样可以调节蒸发器占用的内胆高度方向的尺寸,进而进一步提高内胆的储物空间。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制冷设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制冷设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制冷设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制冷设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制冷设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制冷设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与回风盖板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A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风孔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1B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风孔的纵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多个风孔出风的结构示意图;
图13A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B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内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A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4B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内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出风结构的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A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出风结构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B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出风结构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7A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出风结构的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7B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出风结构的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7C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出风结构的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回风盖板与蒸发器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内胆;11、内部空间;15、风口(出风口);101、进风侧;103、第一导风段;104、第二导风段;105、第一风道壁;106、扩压段风道;1061、第一扩压段风道壁;107、稳压段风道;200、第一导风筋;21、连接部;22、延伸部;2021、第一弯折部;2022、第二弯折部;300、第二导风筋;31、第二连接部;32、第二延伸部;16、送风风道;161、第一风道;1611、第一扩压段风道;1612、第一稳压段风道;162、第一出风口;163、第二风道;1631:第二扩压段风道;1632:第二稳压段风道;164、第二出风口;165、第三风道;17、第一侧壁;18、第二侧壁;20、回风盖板;21、第一盖板部;22、第二盖板部;201、第一回风口;202、第二回风口;203、第三回风口;30、蒸发器;301、第一蒸发器;302、第二蒸发器;303、第一蒸发器腔;304、第二蒸发器腔;5、风机;501、第一风机;502、第二风机;51、风轮;511、风轮中心;52、蜗壳蜗舌组件;521、第一蜗壳;522、第一蜗舌;523、第二蜗壳;524、第二蜗舌;53、第一风机出风口;54、第二风机出风口;6、风道盖板;100、风道;61、风孔;62、出风结构;621、出风结构的出风面;622、出风结构的进风面;80、压机舱;801、压缩机;802、冷凝风机;804、冷凝器;805、蒸发器腔;90、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至图18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设备,制冷设备可以为冰箱、冰柜、冷柜等制冷设备。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冷柜,特别是一种卧式风冷冷柜,冷柜包括箱体和门体,箱体限定出具有柜口的内部空间11,门体活动位于箱体的上方,以打开或关闭柜口。箱体包括箱壳、内胆10和保温材料,内胆10位于箱壳内部,保温材料位于箱壳和内胆10之间。
内胆10包括底壁和多个侧壁,多个侧壁包括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前侧壁和后侧壁相对设置,并分别位于底壁的前后两端,且前侧壁和后侧壁均向上延伸。左侧壁和右侧壁相对设置,且左侧壁和右侧壁分别位于底壁的左右两端,并向上延伸。底壁、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共同围合出内部空间11。内部空间11具有柜口,柜口向上,门体活动盖设于柜口的上方。
如图4和图5所示,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定义前后方向为深度方向,左右方向为的长度方向。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冷柜,内胆10包括多个侧壁,多个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侧壁限定出具有出风口的送风风道16。冷柜还包括回风盖板20,回风盖板20位于内部空间11内,并将内部空间11分隔为储物腔和蒸发器腔,蒸发器腔的出口与送风风道16的入口相连通,回风盖板20设有回风口,储物腔内的气流能够经回风口流入蒸发器腔内。这里,储物腔用于盛放需要冷冻的物品,比如肉类、海鲜或茶叶等。蒸发器腔用于产生制冷气流,制冷气流能够从蒸发器腔流向送风风道16,从出风口流入储物腔内,与储物腔内的物体进行换热后,制冷气流再流回蒸发器腔内重新冷却,冷却后的气流再流向送风风道16进行循环。这样就实现了冷柜的风路循环,实现冷柜的风冷制冷。
应当说明的是,回风盖板20可以为多种形状,比如L型、倾斜状等。蒸发器腔也可以为多种形状,并位于内部空间11的不同位置。比如,蒸发器腔可以位于内部空间11的左端、中部或右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冷柜内部空间11的结构,对蒸发器腔和储物腔进行布局。
冷柜还包括蒸发器30和风机5,蒸发器30位于蒸发器腔内。风机5能够驱动气流流经蒸发器腔、送风风道16和储物腔后,经回风口流回至蒸发器腔内,这样形成循环风路。这里,蒸发器30用于与蒸发器腔内的气流换热,以形成制冷气流。风机5为气流流动提供动力。
内胆10还构造有风机腔,风机5位于风机腔内。蒸发器腔、风机腔、送风风道16和储物腔依次连通形成风路,风机5能够驱动气流依次在蒸发器腔、风机腔、送风风道16和储物腔内循环流动。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制冷设备还包括压缩机801,内胆10的底壁部分向上凸起形成台阶,台阶的下方用于放置压缩机801,箱壳与台阶围合出压机舱80。压缩机801位于压机舱80内,蒸发器30位于内部空间11内。
本实施例中,制冷设备为风冷冷柜时,内部空间11包括蒸发器腔805,蒸发器30位于蒸发器腔805内,压缩机801与蒸发器30形成制冷循环系统,以实现制冷。
可选地,蒸发器30和压机舱80沿内胆10的深度方向依次设置。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30和压机舱80沿内胆10的深度方向依次设置,这样蒸发器30不会额外占用内胆10长度方向的尺寸,进而保证内胆10有足够的长度存放物品,以保证制冷设备的储存空间。蒸发器30和压机舱80沿内胆10的深度方向设置,这样蒸发器30的设置高度不受压机舱80的高度的影响,这样能够进一步调节蒸发器30的高度,进而调节制冷设备的内部空间11。可选地,蒸发器腔鱼压机舱80沿内胆的深度方向设置。
可选地,台阶可以呈多种形状,比如,呈L型或者倾斜型等,能够实现压缩机801的放置的台阶均属于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可选地,沿内胆10的深度方向,台阶的长度大于压机舱80的长度时,蒸发器30可以位于台阶的上方。可选地,台阶的一端与前侧壁相连接,台阶的另一端与后侧壁相连接。可选地,台阶的一端与前侧壁和后侧壁中的一个相连接,台阶的另一端与前侧壁和后侧壁中的另一个存在间隙,蒸发器30可以位于间隙内。这样蒸发器30上方的空间更大,能够进一步增加蒸发器30的储物空间。
可选地,蒸发器腔805的下端部低于所述压机舱80的上端部。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腔805的下端部低于压机舱80的上端部,也就是说,蒸发器30在台阶的上方时,台阶向下凹陷,以进一步降低蒸发器30的高度,这样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的蒸发器30位于台阶上的方案,本申请能够进一步降低蒸发器30的高度,提高蒸发器30上方的空间。台阶的一端与前侧壁和后侧壁中的一个相连接,台阶的另一端与前侧壁和后侧壁中的另一个存在间隙,蒸发器30位于间隙内时,蒸发器30的下端部低于压机舱80的上端部,能够最大程度地增加蒸发器30上方的空间。
可选地,制冷设备还包括回风盖板20,回风盖板20将内部空间11分为储物腔和蒸发器腔805,其中,回风盖板20与内胆10的底壁、侧壁共同围合出蒸发器腔805。其中,蒸发器腔805开设有回风口,储物腔内的气流经过回风口流回至蒸发器腔805内,然后再从蒸发器腔805内流向送风风道16,从送风风道16的出风口15流向储物腔内。
可选地,如图1和图4所示,蒸发器腔805的上端部与压机舱80的上端部相平齐。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腔805的上端部与压机舱80的上端部相平齐,这样蒸发器腔805上端部和压机舱80的上端部不会存在高度差,不仅增加了美观性,而且不会藏污纳垢,便于制冷设备内部的清洁。
可选地,风机5设于蒸发器30的一侧,并与蒸发器30沿内胆10的深度方向依次设置。本实施例中,风机5与蒸发器30沿内胆10的深度方向依次设置,这样风机5与蒸发器30相对应,风机5能够高效率地将流经蒸发器30的气流驱动至侧壁的送风风道16内,减少风量的损失。而且蒸发器腔805在高度方向有足够的空间放置风机5,无需对风机5的蜗壳进行改进,比如,无需设置蜗壳斜面。
可选地,蒸发器30的高度小于压机舱80的高度,这样使得气流均匀地流经蒸发器30地迎风面,进而提高回风的均匀性。
可选地,如图3和图5所示,制冷设备还包括蒸发皿,蒸发皿位于压机舱80内;内胆10的底壁构造有排水面,蒸发器30位于排水面上方;其中,排水面设有排水口,排水口通过排水管90与蒸发皿相连通。本实施例中,蒸发器30的化霜水能够通过排水口流至蒸发皿内,特别不仅便于蒸发器30的化霜水排出,而且当蒸发器30的下端部低于压机舱80的顶部时,能够进一步缩短排水路径的长度,提高排水效果。
可选地,蒸发器朝向排水口倾斜,以便于化霜水排出。示例的,如图1所示,蒸发器沿内胆的深度方向倾斜,以便于化霜水的排水。
可选地,制冷设备还包括冷凝器804和冷凝风机802,冷凝风机802能够对冷凝器804和/或压缩机801进行散热,冷凝器804和/或冷凝风机802位于压机舱80内。
本实例中,冷凝器804和/或冷凝风机802设置在压机舱80内,以便于实现制冷循环系统的正常工作。
可选地,蒸发器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蒸发器30位于压机舱80的同一侧,或者,多个蒸发器30中的至少两个蒸发器30分别位于压机舱80的前后两侧。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30的数量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蒸发器30的数量为多个时,能够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多个蒸发器30可以位于压机舱80的同一侧,或者,蒸发器30中的至少两个蒸发器30可以分别位于压机舱80的前后两侧。这样既能够保证冷柜的制冷效果,而且还能够实现两个蒸发器30分别向前侧壁和后侧壁的送风风道16送风,提高冷柜的出风均匀性。并且这样能够充分利用内胆10深度方向的尺寸,节省了冷柜长度方向和深度方向的尺寸。
可选地,蒸发器30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蒸发器30可以串联设置或者并联设置。
本实施例中,多个蒸发器30串联时,使得多个蒸发器30的温度一致,进而提高冷柜内的温度均匀性。多个蒸发器30并联时,便于每个蒸发器30单独控制,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任意蒸发器30的开闭,进而提高了冷柜的使用灵活性。
可选地,如有图4和图5所示,多个蒸发器30中的至少两个蒸发器30分别位于压机舱80的前后两侧时,多个蒸发器30包括第一蒸发器301和第二蒸发器302,第一蒸发器301位于压机舱80的后侧;第二蒸发器302位于压机舱80的前;风机5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风机5包括第一风机501和第二风机502,第一风机501位于第一蒸发器301的后侧;第二风机502位于第二蒸发器302的前侧。
本实施例中,第一风机501驱动流经第一蒸发器301的气流流向前侧壁的送风风道16,第二风机502驱动流经第二蒸发器302的气流流向后侧壁的送风风道16,这样能够实现前后侧壁的出风,提高冷柜的出风灵活性。
可选地,多个蒸发器30中的至少两个蒸发器30分别位于压机舱80的前后两侧时,制冷设备包括至少两个蒸发器腔805,至少两个蒸发器腔805分别位于压机舱80深度方向的两侧,第一蒸发器301位于第一蒸发器腔303,第二蒸发器302位于第二蒸发器腔304内,内胆10包括第一侧壁17和第二侧壁18,第一侧壁17限定出第一风道161,第二侧壁18限定出第三风道165,第一蒸发器腔303与第一风道161相连通,第二蒸发器腔304与第三风道165相连通,第一风机501至少部分位于第一侧壁17内,第一风机501驱动第一蒸发器腔303内的气流流入第三风道165,第二风机502驱动第二蒸发器腔304内的气流流入第三风道165内。这样能够实现冷柜前后出风,提高出风方向和出风量,缩短送风距离,进而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如图18所示,蒸发器腔805的顶部、蒸发器腔805的侧面和蒸发器腔805的底部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回风口。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腔805可以从一个方向回风,也可以从多个方向回风,这样既可以增加蒸发器腔805的回风量,还可以降低冷柜化霜时的温升。具体的,冷柜执行化霜时,蒸发器30处的热量会经过回风口流至储物腔内,蒸发器腔805的至少一个方向设置回风口,能够分散散出的热量,降低冷柜的温升,防止化货,提高物品的存储效果。
可选地,蒸发器腔805的侧壁开设有第二回风口202。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腔805朝向储物腔的侧壁开设有第二回风口202,能够保证回风量,而且不容易阻塞,且化霜温升较低。
示例的,蒸发器腔805仅设置第二回风口202,且第二回风口202的开口面积为5940mm2,风量930L/min,但是化霜温升只有1.1℃,属于无制冷情况下正常升温。
应当说明的是:蒸发器腔805的侧壁指的是蒸发器腔805朝向储物空间的一侧,且第二回风口202至少部分沿竖直方向延伸。
可选地,蒸发器腔805的顶壁设置有第一回风口201时,第一回风口201的面积与第二回风口202的面积的比值c的范围为0<c≤4。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腔805的顶壁也可以开设第一回风口201,第一回风口201与第二回风口202的设置能够增加回风量,能够分散蒸发器腔805化霜时的热量,降低温升。c大于4时,会使主要回风面积集中在顶部,导致距离回风口较近的送风口15风量特别大。并且回风口顶部负载化霜温升4℃以上,温升较大,化货风险高。
示例的,第一回风口201的回风面积为9426mm2,第二回风口202的回风面积为2540mm2时,c比值为3.7时,整体风量1630L/min,风量平均在150-180L/min区间内,但靠近回风口的两个出风口15的风量分别是290L/min和260L/min,此两风口15虽然较高,但是由于回风口附近温度较高,所以风量大一些有助于整体温度均匀性,最高温度-18摄氏度,符合国家标准。此时蒸发器腔805顶部负载化霜温升3.4℃,化货风险降低。这里相比于仅开设第二回风口202,增加第一回风口201并保持在上述范围内,能够提高风量,并且保持较低的温升,提高物品储存效果。
可选地,蒸发器腔805的顶壁设置有第一回风口201时,第一回风口201的面积与第二回风口202的面积的比值c的范围为0<c≤3。
本实施例中,第二前侧回风口面积比例增加,能够提高整体的风量,降低冷柜的制冷效果,并且进一步降低温升,提高制冷效果。示例的,第一回风口201的回风面积为9426mm2,第二回风口202的回风面积为3340mm2时,c比值为2.8时,的整体风量上升至1650L/min。风量平均在160-180L/min区间内,但靠近回风口的两个出风口15降低至250和230L/min,最高温度-19摄氏度,符合国家标准此时回风口顶部负载化霜温升2.5℃,化货风险进一步降低。
示例的,c可以为1/3、1/2、1、3/2、2、2.5、3、3.5、4等。
可选地,1≤c≤3。
本实施例中,顶部的第一回风口201的面积大于侧面的第二回风口202的面积,这样在第二回风口202设置位置有限时,增加顶部的第一回风口201的面积,可以增加回风方向和回风量,提高制冷效果。
可选地,蒸发器腔805的底壁还设置有第三回风口203时,第三回风口203与第二回风口202的比值d的范围0<d≤1。本实施例中,蒸发器腔805的底壁也可以设置第三回风口203,第三回风口203能够辅助第二回风口202从多方向进行回风,防止产生回风死角,并且可以增大回风面积。进而可以进一步降低冷柜内的制冷温度。
示例的,d可以为1/4、1/3、1/2、2/3等。
示例的,d为1/3时,冷柜内的风量约为1640L/min,回风量增加。但是靠近台阶侧面底部的负载温度从-19.2降低至-19.8摄氏度,证明回风方向丰富能够有效降低负载的制冷温度,提高冷柜制冷效果。
可选地,0<d≤1/2。本实施例中,d大于1/2时,第三回风口203的面积较大,第三回风口203会阻挡蒸发器30的有效回风面积,影响总体的回风量。
可选地,可选地,0<d≤1/4。
本实施例中,d大于1/4时,虽然冷柜内的风量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风量很少,且会占用蒸发器30的回风面积,因此,d小于等于1/4既能够增加回风,还能够提高保证蒸发器的回风面积。
示例的,第二回风口202的回风面积5940mm2,第三回风口203的面积为0时,冷柜内的平均风量为1580L/min;第二回风口202的回风面积为5940mm2,第三回风口203的面积为1300mm2时,d接近1/4时,冷柜内平均风量为1625L/min;第二回风口202的回风面积为5940mm2,第三回风口203的面积为1920mm2时,d接近1/3时,冷柜内平均风量为1633L/min;第二回风口202的回风面积为5940mm2,第三回风口203的面积为3344mm2时,d接近1/2时,冷柜内平均风量为1640L/min;第二回风口202的回风面积为5940mm2,第三回风口203的面积为5700mm2时,d接近1时,冷柜内平均风量为1210L/min。从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出,从没有第三回风口203时到d接近4:1的时候风量增大最明显,当d接近2:1到1:1的时候,风量不增反减,说明该设置已经阻挡到蒸发器30的有效回风面积。
可选地,蒸发器腔805的顶壁设置有第一回风口201,且所述蒸发器腔805的底壁设置有第三回风口203时,所述第一回风口201与所述第三回风口203的比值e的范围为e≥7。
本实施例中,e小于7时,第一回风口201和第三回风口203相差太大,第三回风口203太大,容易占用蒸发器30的回风面积,进而影响冷柜的回风量。
示例的,e可以为1/2、1、2、3、4、4.5、5、6、7等。
示例的,第一回风口201的回风面积9426mm2,第三回风口203的面积为0时,冷柜内的平均风量为1580L/min;第一回风口201的回风面积9426mm2,第三回风口203的面积为1300时,e接近7时,冷柜内的平均风量为1625L/min;第一回风口201的回风面积9426mm2第三回风口203的面积为1920mm2时,e接近5时,冷柜内的平均风量为1633L/min;第一回风口201的回风面积9426mm2第三回风口203的面积为3344mm2时,e接近3时,冷柜内的平均风量为1640L/min;第一回风口201的回风面积9426mm2,第三回风口203的面积为5700mm2时,e接近2时,冷柜内的平均风量为1210L/min;从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出,e缩小至7时,冷柜的风量增加比较明显。第三回风口203增加,e减小,回风量增加不明显甚至会减少,这说明第三回风口203阻挡了蒸发器30的回风面积,影响了整体的回风量。
可选地,回风盖板包括第一盖板部和第二盖板部,第一盖板部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盖板部连接在第一盖板部朝向储物腔的一端,并向下延伸。第一盖板部设有第一回风口,第二盖板部设有第二回风口,蒸发器腔的底壁具有一定厚度时,第二盖板部与蒸发器腔的底壁围合出第三回风口,以使气流从下向上流动至蒸发器腔内。
可选地,蒸发器30位于蒸发器腔805内,蒸发器3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蒸发器30为多个时,能够增加蒸发器30与蒸发器腔805内的气流的换热效果,进而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应当说明的是:蒸发器30为多个并不仅限用于本申请的出风形式,对于其他需要设置蒸发器30的冷柜,也可以在蒸发器腔805内设置多个蒸发器30。比如,前侧壁或者后侧壁中的一个设有出风口15,回风盖板20设有回风口的风路形式,蒸发器腔805内也可以设置多个蒸发器30。再比如,回风盖板20设有出风口,蒸发器腔805的底部回风风路形式,蒸发器腔805内也可以设置多个蒸发器30。本申请不再对此进行赘述。
可选地,蒸发器包括第一蒸发器301和第二蒸发器302。第一蒸发器301设置于蒸发器腔的一端,且第一蒸发器30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第一角度。第二蒸发器302设置于蒸发器腔的另一端,且第二蒸发器302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第一角度。其中,蒸发器的总体积V为第一蒸发器301与第二蒸发器302的体积之和。
通过设置第一蒸发器301和第二蒸发器302,使第一蒸发器301位于蒸发器腔的一端,第二蒸发器302位于蒸发器腔的另一端,可以使冷柜内部的制冷效率更高。进一步地,使第一蒸发器301和第二蒸发器302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均小于或等于第一角度,这样可以使第一蒸发器301和第二蒸发器302处于倾斜状态,这样第一蒸发器301和第二蒸发器302便于排出化霜水。具体地,第一角度可以为10°、15°、20°、25°、30°。第一蒸发器301和第二蒸发器302均设置有排水口,且第一蒸发器301和第二蒸发器302均向排水口倾斜,以便使第一蒸发器301和第二蒸发器302产生的除霜水从排水口流出冷柜。
可选地,蒸发器的总体积V与回风口的总面积S之间的关系为:yS=V,其中,y大于或等于50。这里,回风口的总面积指得是所有的回风口的面积之和。
结合图12所示,以两个蒸发器、两个回风口为例,两个蒸发器的总体积为V,第一回风口的面积为s1,第二回风口的面积为s2,则回风口的总面积S即为第一回风口与第二回风口面积的和。
可选地,y小于或等于1000。
如此设置,根据实际制冷温度要求,可以将蒸发器的总体积V与回风口的总面积S之间的关系在满足:yS=V,其中,y大于或等于50的前提下,使y小于或等于1000即可满足用户使用冷柜的实际制冷需求。
回风盖板20设有回风口,冷柜运行时,蒸发器腔内的气流流经蒸发器温度降低后,在风机5的驱动下,流至风道内,然后经送风口15流至储物腔内,对储物腔内的物品进行制冷后,再经回风口流回至蒸发器腔内,这样形成了冷柜的循环风路。在风循环过程中,当风压一定,且风道的深度和送风口15的面积足够大时,回风口的大小或面积则成为影响风循环过程中的送风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本公开实施例中,50≤y≤1000,提高了冷柜的循环风路中的送风口15的送风量。
可以理解的是,蒸发器的总体积V的单位为mm3,即立方毫米,回风口的总面积S的单位为mm2,即,平方毫米,以该计量单位下,计算得到y的数值。y可以是一个没有单位的常数。
可选地,y大于或等于55,且小于或等于700。
本公开实施例中,55≤y≤700,同时提高了冷柜的降温速度和制冷深度。下面,以蒸发器腔内的蒸发器的数量为1个为例,进行说明。
表1
从上表1中可以看出,当蒸发器尺寸中的长、宽、高分别为196mm、180mm、100mm,计算得到蒸发器的体积为3528000mm3。根据公式yS=V,不同的回风口总面积计算得到了不同的y值。
表1中,实施例1的y值为50,实施例2的y值为56,实施例3的y值为216,实施例4的y值为266,实施例5的y值为574,实施例6的y值为985。其中,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能效等级为一级,实施例2和实施例5的能效等级为二级,明显高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6的三级能效。即,55≤y≤700时,可以使冷柜有较好的能效等级。可选地,100≤y≤500。以降温速度这一参数看,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降温速度分别为97分钟、83分钟、90分钟、121分钟,明显快于实施例5和实施例6的降温速度。进一步的,以制冷深度这一参数看,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制冷深度分别为-29℃、-27.6℃,明显低于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5和实施例6的制冷深度。其中,降温速度为冷柜从环境温度降至-18℃所用的时长,制冷深度为冷柜可以到达的最低温度。进一步的,以耗电量这一参数看,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耗电分别为1.03kW·h/24h和1.14kW·h/24h,明显少于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5和实施例6的耗电量。可选地,100≤y≤500。
综合降温速度、制冷深度及耗电量这三个测试参数来看,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y值分别为216和266时,冷柜在保证一定降温速度的基础上,制冷深度较低且耗电量较少,属于一级能效。明显优于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5和实施例6。
可以理解的是,y的取值为大于或等于100且小于或等于500的其他数值时,冷柜同样可以取得与实施例3或实施例4的一级能效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蒸发器301与第二蒸发器302之间的间距L满足:L≥S/(a'+c')。其中,S为回风口的总面积,a'和c'分别为第一蒸发器301的两个不同位置的长度,且,两个不同位置中的至少一个靠近回风口。
通过设置使第一蒸发器301与第二蒸发器302之间的间距L满足:L≥S/(a'+c')。其中,S为回风口的总面积,a'和c'分别为第一蒸发器301的两个不同位置的长度,且,两个不同位置中的至少一个靠近回风口,如此可以使多个蒸发器的间距设置更加合理,从而使冷柜进行有效制冷,满足实际制冷需求。
如前述,yS=V,当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的长、宽、高分别为a、b、c,体积均为V时,L≥2V/y(a'+c'),或者,L≥2abc/y(a'+c')。a'和c'分别为蒸发器腔或第一蒸发器301的两个不同位置的长度,且,两个不同位置中的至少一个靠近回风口,如此可以使多个蒸发器的间距设置更加合理,从而使冷柜进行有效制冷,满足实际制冷需求。
可选地,回风盖板20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一盖板部21,第一盖板部21设置有位于蒸发器腔顶部的第一回风口。其中,a'为蒸发器腔内靠近第一回风口的一位置的长度,且,a'大于或等于第一回风口的长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一盖板部21沿第一回风口的长度方向的总长度。
如此设置,在第一盖板部21设置位于蒸发器腔顶部的第一回风口,可以使冷柜内的气流流经第一回风口流入蒸发器腔的回风效率更高,进而使冷柜内的气流循环效率更高。将蒸发器腔内靠近第一回风口的一位置的长度作为a',使a'大于或等于第一回风口的长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一盖板部21沿第一回风口的长度方向的总长度,如此可以使从第一回风口进入蒸发器腔的气流与蒸发器的接触面更大,进而使蒸发器的换热效率更高。
可选地,第一蒸发器301包括靠近第一回风口且具有第一长度a的第一棱边。其中,a'的长度值等于第一棱边的第一长度a。
如此设置,第一蒸发器301靠近第一回风口且具有第一长度a的第一棱边,即为第一蒸发器301的迎风面的一边。将a'的长度值设置等于第一棱边的第一长度a,可以使第一蒸发器301的迎风面与蒸发器腔的接触面积更大,进而使蒸发器的换热效率更高。
可选地,回风盖板20还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二盖板部22,第二盖板部22设置有位于蒸发器腔侧面的第二回风口。其中,c'为蒸发器腔内靠近第二回风口的一位置的长度,且,c'大于或等于第二回风口的长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二盖板部22沿第二回风口的长度方向的总长度。
如此设置,在第二盖板部22设置位于蒸发器腔侧部的第二回风口,可以使冷柜内的气流流经第二回风口流入蒸发器腔的回风效率更高,进而使冷柜内的气流循环效率更高。将蒸发器腔内靠近第二回风口的一位置的长度作为c',使c'大于或等于第二回风口的长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二盖板部22沿第二回风口的长度方向的总长度,如此可以使从第二回风口进入蒸发器腔的气流与蒸发器的接触面更大,进而使蒸发器的换热效率更高。
可选地,第一蒸发器301包括靠近第二回风口且具有第二长度c的第二棱边。其中,c'的长度值等于第二棱边的第二长度c。即,L≥2V/y(a+c),或者,L≥2abc/y(a+c)。
如此设置,第一蒸发器301靠近第二回风口且具有第二长度c的第二棱边,即为第一蒸发器301的迎风面的另一边。将c'的长度值设置等于第二棱边的第二长度c,可以使第一蒸发器301的迎风面与蒸发器腔的接触面积更大,进而使蒸发器的换热效率更高。
结合图9所示,冷柜包括内胆10、回风盖板20、蒸发器和压缩机。其中,回风盖板20包括第二盖板部22,第二盖板部沿竖直方向延伸,且第二盖板部与第一盖板部相连接,并沿第一盖板部的一端向下延伸。通过在蒸发器与第二盖板部22之间设置水平隔温间距m,用于对蒸发器进行隔热处理,避免蒸发器的冷量流失,进而保证冷柜内气流与蒸发器的换热效果,从而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水平隔温间距m大于或等于2mm。和/或,水平隔温间距m小于或等于50mm。通过将水平隔温间距m的大小设置为大于或等于2mm,可以满足对于蒸发器腔内温度的保温要求,进而保证冷柜的制冷效果。进一步地,将水平隔温间距m的大小设置为小于或等于50mm,这样可以使水平隔温间距m在满足对于蒸发器腔内温度的保温要求的基础上,节省更多的空间。同时,对于也可以节省更多的填充材料。如果将水平隔温间距m的大小设置为小于2mm,则对于蒸发器腔内温度的保温效果不好。而将水平隔温间距m的大小设置为大于50mm,则会占用更多的空间,且浪费更多的填充材料。
可选地,回风盖板20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一盖板部21。其中,蒸发器与第一盖板部21之间设置有竖直隔温间距n。
通过在蒸发器与第一盖板部21之间设置竖直隔温间距n,用于对蒸发器进行隔热处理,避免蒸发器的冷量流失,进而保证冷柜内气流与蒸发器的换热效果,从而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竖直隔温间距n大于或等于2mm。和/或,竖直隔温间距n小于或等于50mm。
通过将竖直隔温间距n的大小设置为大于或等于2mm,可以满足对于蒸发器腔内温度的保温要求,进而保证冷柜的制冷效果。进一步地,将竖直隔温间距n的大小设置为小于或等于50mm,这样可以使竖直隔温间距n在满足对于蒸发器腔内温度的保温要求的基础上,节省更多的空间。同时,对于也可以节省更多的填充材料。如果将竖直隔温间距n的大小设置为小于2mm,则对于蒸发器腔内温度的保温效果不好。而将竖直隔温间距n的大小设置为大于50mm,则会占用更多的空间,且浪费更多的填充材料。
可选地,水平隔温间距m处填充有隔温材料。和/或,竖直隔温间距n处填充有隔温材料。通过在一定距离的水平隔温间距m或者竖直隔温间距n处填充隔温材料,如泡沫材料。由于蒸发器腔内的温度较低,这样一定厚度的泡沫能够有效抑制蒸发器腔与蒸发器腔壁的外部柜体内的空气换热,从而对蒸发器腔内温度起到保温作用,进而保证冷柜内气流与蒸发器的换热效果。同时,一定厚度的泡沫也可以对侧盖板部或者第一盖板部21起到支撑作用。进一步地,也可以在水平隔温间距m和竖直隔温间距n处均填充隔温材料,这样可以使隔温材料对蒸发腔内温度的保温效果更好。
可选地,一侧壁可以设有一个送风风道或多个送风风道,一侧壁设有多个送风风道时,多个送风风道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风机能够驱动蒸发器腔内的气流分别流向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内,风机至少部分位于侧壁内,风机5的蜗壳深度大于或等于50mm。和/或,风机5的蜗壳深度小于或等于150mm。这里,蜗壳的深度指的是蜗壳沿内胆深度方向的尺寸。
通过将风机5的蜗壳深度的大小设置为大于或等于50mm,可以保证风机5的运行不受干扰,满足冷柜内气流的有效循环。进一步地,将风机5的蜗壳深度的大小设置为小于或等于150mm,这样可以在保证风机5运行不受干扰的基础上,节省更多的空间。如果将风机5的蜗壳深度的大小设置为小于50mm,则可能会影响风机5的正常运行。而将风机5的蜗壳深度的大小设置为大于150mm,则会占用更多的空间。
可选地,风机5的蜗壳外侧与蒸发器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10mm。和/或,风机5的蜗壳外侧与蒸发器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200mm。风机5的蜗壳外侧与蒸发器之间的间距指的是沿内胆的深度方向的风机5的蜗壳外侧与蒸发器之间的距离。
通过将风机5的蜗壳外侧与蒸发器之间的间距h大小设置为大于或等于10mm,保证回风气流与蒸发器进行换热后,有足够的距离重新整流进入风机5的蜗壳风道内进行气流的有效循环。进一步地,将风机5的蜗壳外侧与蒸发器之间的间距h大小设置为小于或等于200mm,这样可以在保证回风气流与蒸发器进行换热后,有足够的距离重新整流进入风机5的蜗壳风道内进行气流的有效循环的基础上,节省蒸发器腔内空间。如果将风机5的蜗壳外侧与蒸发器之间的间距h大小设置为小于10mm,则会影响回风气流与蒸发器进行换热后,重新进入风机5的蜗壳风道内的效率,进而影响冷柜内气流的有效循环。而将风机5的蜗壳外侧与蒸发器之间的间距h大小设置为大于200mm,则会浪费蒸发器腔的空间。
如图6至图8所示,风机5包括蜗壳蜗舌组件52和设置于蜗壳蜗舌组件52内的风轮51。蜗壳蜗舌组件52中的第一蜗壳521和第一蜗舌522围合成第一风机出风口53,第二蜗壳523和第二蜗舌524围合成第二风机出风口54。其中,风轮中心511分别与第一蜗舌522和第二蜗舌524形成第一辅助连线l1和第二辅助连线l2。通过将第一辅助连线l1与第二辅助连线l2之间的夹角设置为大于90°且小于180°,使风机5可以对不同风道送风量的进行精准控制,进而实现对内部空间的送风量的精准控制,从而提升冷柜的均温性,提高冷柜的风冷效果,降低能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5中蜗壳蜗舌组件52中的第一蜗舌522为圆弧形,如图11所示。其中,风轮中心511分别与第一蜗舌522和第二蜗舌524形成第一辅助连线l1和第二辅助连线l2。此时,第一辅助连线l1为风轮中心511与第一蜗舌522的靠近第一风机出风口53的圆弧端的连线。
具体地,第一辅助连线l1与第二辅助连线l2之间的夹角可以设置为95°、100°、110°、120°、130°、140°、150°、160°、170°、175°,可以根据对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不同的送风风速比例需求进行选择设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柜包括内胆10和风机5。内胆10围合出内部空间,内胆10包括第一侧壁(这里第一侧壁指的是设有风道的侧壁),第一侧壁设置有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风机5包括与第一风道161相连通的第一风机出风口53与第二风道163相连通的第二风机出风口54。其中,风机5为上述风机5。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冷柜包括内胆10和风机5。内胆10围合出内部空间,内胆10的第一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可以向内胆10围合出的内部空间提供制冷气流,以降低内部空间的温度。风机5包括蜗壳蜗舌组件52和设置于蜗壳蜗舌组件52内的风轮51。蜗壳蜗舌组件52的第一蜗壳521和第一蜗舌522围合成第一风机出风口53,第二蜗壳523和第二蜗舌524围合成第二风机出风口54。且,内胆10的第一侧壁上的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分别与风机5的第一风机出风口53和第二风机出风口54相连通。在风机5的驱动下,制冷气流分别通过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进入内部空间,以降低内部空间的温度。其中,风轮中心511与第一蜗舌522形成第一辅助连线l1,风轮中心511与第二蜗舌524形成第二辅助连线l2。通过将第一辅助连线与第二辅助连线之间的夹角设置为大于90°,且小于180°,使风机5可以对不同风道送风量的进行精准控制,进而实现对内部空间的送风量的精准控制,从而提升冷柜的均温性,提高冷柜的风冷效果,降低能耗。
可选地,如图6所示,第一风道161设置于第一侧壁的上部,第二风道163设置于第一侧壁的下部。其中,风轮中心511与第二蜗舌524形成的第二辅助连线l2与一垂线l3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20°,且小于或等于60°。或者,风轮中心511与第二蜗舌524形成的第二辅助连线l2与一垂线l3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20°,且小于或等于40°。
这样,可以通过第二辅助连线l2与一垂线l3之间的夹角确定第二蜗舌的设置位置,进一步的,根据第一辅助连线l1与第二辅助连线l2之间的夹角确定第一蜗舌的设置位置,即,进一步实现了风机5对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的精准送风。
可选地,第一辅助连线l1与第二辅助连线l2之间的夹角大于100°,且小于或等于140°。或者,第一辅助连线l1与第二辅助连线l2之间的夹角大于130°,且小于或等于140°。或者,第一辅助连线l1与第二辅助连线l3之间的夹角大于170°,且小于180°。
结合图7和图8所示,内胆10的第一侧壁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以第一风道161设置有第一出风口162,第二风道163设置有第二出风口164。冷柜运行时,在风循环过程中,风机5利用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通过第一风道出口和第二风道出口往内胆10围合的内部空间输送制冷气流。当风压一定,由于冷风存在自然下沉,则对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的送风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成了影响柜体内部均温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本公开实施例中,风轮中心511分别与第一蜗舌522和第二蜗舌524形成第一辅助连线l1和第二辅助连线l2,将第一辅助连线l1与第二辅助连线l2之间的夹角设置为大于90°且小于180°,使风机5可以分别通过第一风机出风口53和第二风机出风口54对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进行送风量的精准控制,进而实现对内部空间的送风量的精准控制,从而提升冷柜的均温性,提高冷柜的风冷效果,降低能耗。
本公开实施例中,将第一辅助连线l1与第二辅助连线l2之间的夹角设置为大于130°且小于或等于140°,且风轮中心511与第二蜗舌524形成的第二辅助连线l2与一垂线l3之间的夹角设置为大于或等于20°,且小于或等于40°。
下面,以冷柜的体积为200L,在冷风存在自然沉降的基础上,以第一辅助连线l1与第二辅助连线l2之间的夹角为135°,风轮中心511与第二蜗舌524形成的第二辅助连线与一垂线l3之间的夹角为32°为例,配合第一风道161设置的第一出风口162和第二风道163设置的第二出风口164,使冷柜内的温度差较小,提升了冷柜的均温性,提高冷柜的风冷效果,降低能耗。具体的,参见表2和表3。
表2
表3
从上表2中可以看出,当第一辅助连线与第二辅助连线之间的夹角设置为135°,且风轮中心511与第二蜗舌524形成的第二辅助连线与一垂线之间的夹角设置为32°时,进行两次相同条件下的检测,检测结果分别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2所示。实施例1中,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的风速占比分别为64.00%和36.00%,最终的送风风量为1047.56L/min。实施例2中,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的风速占比分别为63.76%和36.24%,最终的送风风量为1040.57L/min。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结果可以看出,在考虑到冷风存在自然沉降的基础上,风机对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的送风风速不同。进一步的,结合表3可以看出,实施例1中冷柜内胆10的内部空间的最低温度为内胆10底壁13中心处的温度为-20.6℃,最高温度为内胆10顶部左前处的温度为-19.3℃。如此可以得出,冷柜内胆10的内部空间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温度差为1.3℃,该数据说明冷柜内胆10的内部空间各个位置之间的温度差很小,也即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对第一风道161和第二风道163的风速不同,降低了冷柜不同位置之间的温度差,提高了冷柜的均温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辅助连线与第二辅助连线之间的夹角设置为大于90°且小于180°,及风轮中心511与第二蜗舌524形成的第二辅助连线与一垂线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20°,且小于或等于60°的其它数值时,冷柜同样可以取得与实施例1在送风风量和温度差上等同的测试结果,进而取得同样的有益效果。
可选地,第一风道161包括与第一风机出风口53直接连通的第一扩压段风道1611,和,与第一扩压段风道1611连通的第一稳压段风道1612。第二风道163包括与第二风机出风口54直接连通的第二扩压段风道1631,和,与第二扩压段风道1631连通的第二稳压段风道1632。其中,第一稳压段风道1612的送风口15的总面积大于第二稳压段风道1632的送风口15的面积。通过将第一风道161设置为与第一风机出风口53直接连通的第一扩压段风道1611和与第一扩压段风道1611连通的第一稳压段风道1612,这样可以使从第一风道161进入内部空间的制冷气体的气流更加稳定。将第二风道163设置为与第二风机出风口54直接连通的第二扩压段风道1631和与第二扩压段风道1631连通的第二稳压段风道1632,这样可以使从第二风道163进入内部空间的制冷气体的气流更加稳定。进一步地,由于第一风道161分配制冷气体总量较多,将第一稳压段风道1612的送风口15的总面积设置大于第二稳压段风道1632的送风口15的面积,这样可以使通过第一风道161的送风口15更加有效地进入内部空间。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0至图18所示,制冷设备包括风道盖板,内胆限定出风道槽,风道盖板盖设于风道槽朝向内部空间的一侧,风道盖板与风道槽形成风道。
风道盖板6构造有多个风孔61,如图11A所示,风孔61横截面的最大长度为a,如图11B所示,风孔61的纵截面的长度为b,风孔61的进风方向与风道盖板6的延伸方向的角度为x;其中,b>atanx。
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沿风孔61内气流的流动方向,风孔61具有一定的长度,以便于风孔61对流入的气流进行整流。b>atanx,这样b的长度足够长,以使流入风孔61的每一束气流均能够与风孔61的孔壁相碰撞,进而使流入风孔61内的气流均能够进行整流,这样能够降低风孔61的出风速度,使得风速可控。而且,能够避免风孔61的气流均从一侧流出,使得风孔61的气流流出更加均匀,这样能够提高制冷设备的出风均匀性,进而提高制冷设备的出风均匀性。
应当说明的是:a指的是风孔沿风道盖板延伸方向的截面的最大长度,b为垂直于风道盖板延伸方向的截面的长度。
可选地,x的范围为0°<x<90°。本实施例中,x的角度小于或等于0°时,风道100内的气流不会流入风孔61内,也就不能够实现风孔61对气流的整流作用。特别是x为0°时,进风方向和风道100延伸平行,这样气流也不会流入风孔61内。示例的,x可以为10°、20°、30°、45°、60°、70°、80°等。
可选地,a的长度范围为1mm≤a≤20mm。本实施例中,a值太小,会导致风孔61出风阻力太大,影响出风量和出风距离;a值太大,b的尺寸更大,导致风孔61的尺寸不合理,缩短b的尺寸起不到整流的效果。
可选地,a的长度范围为3mm≤a≤15mm。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增加a的最小值,a小于3mm时,风孔61的横截面长度太小,导致风道100流入风孔61的气流量有限,影响出风量。a大于15mm时,风孔61的横截面长度太长,导致b的长度也变长,这样风孔61的尺寸较大,不能合理地应用在制冷设备上。示例的,a可以为3mm、4mm、5mm、6mm、7mm、8mm、9mm、10mm、11mm、12mm、13mm、14mm或15mm等。示例的,x的范围为30°≤x≤60°。本实施例中,根据x的取值范围,tanx的范围为√3/3≤tanx≤√3,为保证所有送风都被微孔整流,微孔整长b>√3a才能满足要求。
示例的,定义a为10mm,x为45°,分别设计三种不同长度的微孔,即风孔61的整长b不同,测试三种工况下的制冷性能,具体数值如表4所示:
表4
a与b关系 b>atanx b=atanx b<atanx
a=10mm,不同b值min 12 10 5
总送风量L/min 1600 1700 1850
降温速度min(32℃至-18℃) 120 110 105
空箱制冷深度℃ -29.5 -27.3 -24.1
满载耗电量kWh/24h 3.8 4.1 4.5
温度均匀性K 6.5 7.3 9.1
从表4的数据可以看出:当b≤a时(tanx=1),由于送风孔61的气流不能完全被整流,导致各风孔61出风不均匀,温度均匀性差,耗电量大;同时部分风不受风孔61侧壁阻挡,总送风量增大,回风与蒸发器3换热不充分,冷柜制冷深度变差,无法满足产品设计要求。当b>a(tanx=1)时,几乎所有送风均被风孔61整流,均匀送至箱体各个部分,温度均匀性较好,同时总风量降低,制冷深度提升,满载耗电量降低。
可选地,沿风道100内气流的流动方向,a逐渐减少,b不变;或,a不变,b逐渐增加。本实施例中,沿风道100内气流的流动方向,a逐渐减少,b不变,或者a不变,b逐渐增加,均是随着气流流动方向,b的相对长度增加,这样能够增加风道100末端的风孔61的阻力,降低末端风口15的极端风量,使得送风更加均匀。示例的,如表2所示,以x为45°为例,风道盖板6设有四个风孔61,四个风孔61分别定义为右1、右2、右3和右4,且右1、右2、右3和右4沿风道100内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设定不同的a和b对送风均匀性进行说明:
表5
从上表可以看出,工况一a和b的长度均保持不变,作为对照组;工况二中a不变,b的尺寸逐渐增加,相比于工况一制冷设备的耗电量减少,且温度均匀性也就是制冷设备内部的温差变小,这样说明工况二相比于工况一制冷设备的温度均匀性更好。同样的,工况三中b不变,a逐渐减少,相比于工况一制冷设备的耗电量减少,且温度均匀性也就是制冷设备内部的温差变小,这样说明工况三相比于工况一制冷设备的温度均匀性更好。
可选地,如图15至图16B所示,风孔61的横截面呈多边形或圆形。本实施例中,风孔61的横截面呈多边形或圆形,使得风孔61形状规则,可以使出风更均匀。
可选地,如图14A至图16B所示,多个风孔61排列呈蜂窝状。这样每个风孔61的面积相对来说较小,从每个风孔61各边沿吹出的风速差别不大,单侧出风的影响较小,这也可以使出风量更均匀,确保制冷设备的温度更均匀。
可选地,一风口15的多个风孔61呈蜂窝状排列。本实施例中,一风口15的多个风孔61均呈蜂窝状排列,能够增加每一风口15的出风均匀运行性。
可选地,风道盖板6包括盖板本体和出风结构62,构造有与风道100相连通的风口15,出风结构62位于风口15内,且每一出风结构62构造有风孔61。
本实施例中,出风结构62构造有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风孔61,出风结构62位于风口15内,这样风孔61能够对风口15的出风进行整流,提高出风的均匀性。
可选地,风口15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风口15沿风道100内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每一风口15内均设有一个或多个出风结构62。本实施例中,多个风口15的设置,增加了风道盖板6的出风量,进而提高制冷设备的出风量。
可选地,如图16A所示,出风结构的出风面621至少部分呈弧形,且弧形的开口朝向风道100,以分散出风结构62的出风方向。本实施例中,出风结构的出风面621至少部分呈弧形,且弧形的开口朝向风道100,也就是说,出风结构的出风面621呈外凸型,这样出风面面积增加,而且出风面的多个风孔61的出风方向不同,能够分散出风结构62的出风方向,进一步提高出风面积和出风均匀性。
可选地,如图17C所示,出风结构的出风面621与风道盖板6背离风道100的端面相平齐。本实施例中,出风结构的出风面621和风道盖板6背离风道100的端面相平齐,这样在保证出风均匀的情况下,能够避免杂质掉落至风孔61内,避免风孔61堵塞,保证风孔61的出风顺畅性,进而保证多个风孔61的出风均匀性。
可选地,出风结构的出风面621与风道盖板6背离风道100的端面相平齐时,出风结构62与风道盖板6为一体结构。本实施例中,出风结构62和风道盖板6为一体式结构,便于风道盖板6和风孔61的加工和生产。
可选地,出风结构的出风面621与风道盖板6相平齐时,出风结构的进风面622与风道盖板6朝向风道100的端面相平齐。这样出风结构62与风道盖板6的厚度一致,进一步提高风道盖板6的加工便捷性,无需单独设置出风结构62。
可选地,如图15所示,出风结构的进风面622至少部分凸出风口15朝向风道100的端面。出风结构的进风面622至少部分凸出于风口15朝向风道100内的端面,这样出风结构62还能够对风道100内气流进行导流作用,还能够防止风道100内气流流速较快,使得气流能够在风口15处形成涡流,提高每个风口15的出风均匀性。
可选地,如图6所示,图6中箭头表示风道内气流的流动方向,沿风道100内气流的流动方向,一出风结构的进风面622凸出于风口15朝向风道100的端面的高度逐渐增加。本实施例中,沿着风道100内气流的流动方向,出风结构62凸出的高度逐渐增加,能够气流流经出风结构62时,阻力逐渐增加,风速逐渐减缓,这样能够避免气流瞬时冲到风口15的末端,降低风口15末端的极端风量,提高风口15的出风均匀性。
可选地,如图15所示,沿风道100内气流的流动方向,每一风口15对应的出风结构的进风面622凸出于风口15朝向风道100的端面的高度逐渐增加。
本实施例中,沿风道100内气流的流动方向,每个风口15内的出风结构的进风面622凸出于风口15朝向风道100的端面的高度逐渐增加,这样能够避免风道100内的气流瞬时冲到风道100的末端,降低风道100末端的极端风量,提高整个风道100的出风均匀性。
可选地,风口15的截面呈圆形或多边形。本实施例中,风口15的截面呈圆形或多边形,也便于风口15的出风面设置成弧形。示例的,风口15的截面为多边形时,风口15的截面可以呈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等。应当说明的是:出风结构62凸出于风口15朝向风道100的端面的高度不同,可以实现制冷设备的均匀出风。当制冷设备不需要均匀出风时,一风口15的出风结构62凸出于风道盖板6朝向风道100的端面的高度可以相同,且多个风口15的出风结构62凸出于风道盖板6朝向风道100的端面的高度也可以相同。应当说明的是:上述的风道盖板可以为出风风道的盖板,也可以为回风风道的盖板,当风道盖板为出风盖板时,风口为出风口,风孔为出风孔。风道盖板为回风盖板时,风口为回风口,风孔为回风孔。
可选地,如图19所示,冷柜还包括第一导风筋,第一导风筋的第一端设置于风道内,第二端延伸至进风侧,以将风道划分成第一导风段和第二导风段;进入第一导风段的风量为第一分风量,进入第二导风段的风量为第二分风量;其中,在风口非均匀布置的情况下,第一分风量和第二分风量与对应导风段的长度相匹配;在风口均匀布置的情况下,第一分风量和第二分风量与对应导风段的风口数量相匹配。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冷柜包括第一导风筋,风道设置有进风侧和沿送风方向分布的多个送风口15,风流经进风侧101进入风道,并经送风口15进入冷柜的储物腔以使储物腔的温度降低。第一导风筋200的第一端与风道6连接,第二端延伸至进风侧101,以将风道划分成第一导风段103和第二导风段104。进入风道的风流能够按照预设比例分配至靠近进风侧101的第一导风段103和远离进风侧101的第二导风段104,如此有利于提高风道进风侧和风道末端之间风量分配的均匀性,经第一导风段103和第二导风段104进入储物腔的风量较为一致,即使在冷柜加长的情况下,也能保证风道进风侧和风道末端之间风量分配的均匀性,避免了相关技术中风道末端风量不足的情况,提高了储物腔温度的均匀性。在这里,风道末端是指远离进风侧101的第二导风段104。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9,第一导风筋200包括连接部21和延伸部22。连接部21的第一端与第一风道壁105连接,连接部21的第二端延伸至送风口15远离第一风道壁105的一侧。延伸部22的第一端与连接部21的第二端连接,延伸部22的第二端为延伸至进风侧101的自由端。如此设置,便于使靠近进风侧101的送风口15位于第一导风段103,使远离进风侧101的送风口位于第二导风段104,便于调整第一导风段103和第二导风段104的出风量和出风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9,在沿风流方向,第一导风段103的内径逐渐缩小。通过将第一导风段103的内径设置为逐渐缩小,有利于提高第一导风段103末端处的风速,提高第一导风段103出风的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9,第一导风筋200与风道100的连接处为第一位置,第一位置位于风道100的中部。通过将第一位置设置于风道6的中部,有利于提高第一导风段103和第二导风段104的风量的均匀性,提高风道进风侧和风道末端风量分配的均匀性,从而提高冷藏室温度的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100包括扩压段风道106和与扩压段风道106连通的稳压段风道107,送风口设置于稳压段风道107,第一导风筋200的第二端延伸至扩压段风道106靠近稳压段风道107的一侧。通过设置扩压段风道106和与扩压段风道106连通的稳压段风道107,可以使进入稳压段风道107的气流更加均匀和稳定。同时,第一导风筋200的第二端延伸至扩压段风道106靠近稳压段风道107的一侧,在扩压段风道106的末端完成第一导风段103和第二导风段104的风量分配,有利于使气流更加均匀和稳定地进入第一导风段103和第二导风段104,提高各个送风口的风量的均匀性。倘若在稳压段风道进行第一导风段和第二导风段104的风量分配,可能会影响其中一个或几个送风口的出风量,不利于提高出风的均匀性。
可选地,参见图19,延伸部22包括第一弯折部2021和第二弯折部2022,第一弯折部2021的第一端与连接部21连接,第一弯折部2021的第二端与第二弯折部2022连接。扩压段风道106包括第一扩压段风道壁1061,第一扩压段风道壁1061位于第二弯折部2022远离第一导风段103的一侧。其中,第二弯折部2022与第一扩压段风道壁1061之间的夹角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35°。如此设置,第二弯折部2022与第一扩压段风道壁1061之间构成喇叭形进风口,便于风流进入风道的第二导风段104,将部分风流导引至第二导风段104,从而提高风道末端的风量,提高风量分配的均匀性,提高冷藏室温度的均匀性。其中,第二弯折部2022与第一扩压段风道壁1061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0°、11°、15°、17°、19°、20°、23°、28°、30°、33°或35°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9,风道还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导风筋300,第二导风筋对应设置于第二导风段104的送风口15,以将第二导风段104中的风流导引至对应的送风口15。如此设置,有利于提高第二导风段104包括的送风口15的出风均匀性,使第二导风段104包括的送风口15的出风量较为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9,第二导风筋300包括第二连接部31和第二延伸部32。第二连接部31设置于送风口15远离进风侧101的一侧,第二连接部31的第一端与风道6的第一风道壁105连接,第二连接部31的第二端延伸至送风口15远离第一风道壁105的一侧。第二延伸部32设置于第二连接部31的第二端,且朝向进风侧101延伸。如此设置,便于将风流导引至对应的送风口15。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9,第二导风筋300设置为多个,第二延伸部32的第二端与第一风道壁105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沿风流方向,第二导风筋300的第一距离逐渐增大。如此设置,有利于提高第二导风段104包括的送风口15的出风均匀性,使第二导风段104的送风口15的出风量较为一致。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胆,围合出内部空间,所述内部空间包括蒸发器腔,所述内胆的底壁部分向上凸起形成台阶,所述台阶的下方用于放置压缩机;
箱壳,位于所述内胆的外侧,所述箱壳与所述台阶围合出压机舱;
压缩机,位于所述压机舱内;
蒸发器,位于所述蒸发器腔内;
其中,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压机舱沿所述内胆的深度方向依次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腔的下端部低于所述压机舱的上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腔的上端部与所述压机舱的上端部相平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蒸发皿,位于所述压机舱内;
所述内胆的底壁构造有排水面,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排水面上方;
其中,所述排水面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与所述蒸发皿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压机舱的同一侧,或者,多个所述蒸发器中的至少两个所述蒸发器分别位于所述压机舱深度方向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风机,设于所述蒸发器的一侧,并与所述蒸发器沿所述内胆的深度方向依次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胆包括:
第一侧壁,限定出第一风道;
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沿所述内胆的深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侧壁限定出第二风道;
多个所述蒸发器中的至少两个所述蒸发器分别位于所述压机舱的前后两侧时,多个所述蒸发器包括:
第一蒸发器,与所述第一风道相连通;
第二蒸发器,与所述第一蒸发器沿所述内胆的深度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二蒸发器与所述第二风道相连通;
所述风机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风机包括:
第一风机,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内,并驱动流经所述第一蒸发器的气流流向所述第一风道;
第二风机,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侧壁内,并驱动流经所述第二蒸发器的气流流向所述第二风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冷凝器,与所述压缩机和所述蒸发器相连通;
冷凝风机,用于对所述冷凝器和/或所述压缩机散热;
其中,所述冷凝器和/或所述冷凝风机位于所述压机舱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回风盖板,位于所述内部空间内,并将所述内部空间分隔为所述蒸发器腔和储物腔;其中,所述蒸发器腔的顶部、所述蒸发器腔的侧面和所述蒸发器腔的底部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回风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的总体积V与所述回风口的总面积S之间的关系为:
yS=V,其中,y大于或等于50。
CN202310318924.5A 2023-03-29 2023-03-29 制冷设备 Pending CN1164477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18924.5A CN116447789A (zh) 2023-03-29 2023-03-29 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18924.5A CN116447789A (zh) 2023-03-29 2023-03-29 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47789A true CN116447789A (zh) 2023-07-18

Family

ID=871294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18924.5A Pending CN116447789A (zh) 2023-03-29 2023-03-29 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4778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69968B (zh) 一种具有风道结构的冰箱
CN112556269B (zh) 卧式风冷冷柜
CN218846621U (zh) 风道盖板及制冷设备
CN116447789A (zh) 制冷设备
CN220338848U (zh) 制冷设备
CN116336724A (zh) 制冷设备
CN220338847U (zh) 制冷设备
CN219810086U (zh) 冷柜
CN220338779U (zh) 制冷设备
CN219810088U (zh) 冷柜
CN220338777U (zh) 制冷设备
CN219318747U (zh) 冷柜
CN220338773U (zh) 制冷设备
CN219810100U (zh) 制冷设备
CN220017805U (zh) 冷柜
CN219810096U (zh) 制冷设备
CN220338775U (zh) 制冷设备
CN220338774U (zh) 制冷设备
CN220338778U (zh) 制冷设备
CN220338772U (zh) 制冷设备
CN219810108U (zh) 用于冷柜的内胆组件及冷柜
CN218846622U (zh) 用于冷柜的内胆组件及冷柜
CN116465138A (zh) 风道、风道风机组件和冷柜
CN116379686A (zh) 风道和冷柜
CN116358230A (zh) 制冷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